2025年人教五四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人教五四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人教五四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人教五四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人教五四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人教五四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下列有关群落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两种演替经历的阶段不完全相同B.次生演替的速度一般比初生演替快C.两种演替一般都朝向与环境相适应的方向进行D.两种演替总会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大、结构更复杂2、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B.植物的垂直结构主要与对光的利用有关C.某山竹林里的成年竹、幼年竹和竹笋构成了该群落的垂直结构D.在水平方向上,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会有差别3、下图是某动物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图下列关于种群增长曲线的应用;错误的是()

A.e点时该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都为0B.为保持鱼类的可持续发展,可在d点对应时间进行捕捞,剩余个体数量应处于c点对应水平C.若大量增加草原上羊的数量,则会导致草场退化,但不会导致e点对应的值下降D.对于鼠害的防治最好在b点对应时间之前进行,并通过硬化地面等措施降低e点对应的值4、下列哪项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且有利于种群的繁衍()A.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的增殖分化B.猎捕食物时,工蚁之间通过触角接触交流信息C.雄性园丁鸟在自己的“庭院”里不停唱歌跳舞,吸引雌鸟的到来D.跳羚擅长使用“小牛跳跃”的特殊方式吓跑追赶它们的敌人5、将陆地生物群落分为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的主要依据是()A.植物高低B.地势高低C.科学家的设想D.植被分布情况6、某农技站运用“沼液肥田”技术并调查了沼液量施用不同的围垦麦田的土壤小动物密度,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避光的特性B.施用沼液可明显提高0-10cm土层中小动物的丰富度C.施用沼液对10-20cm土层中小动物的密度影响不显著D.沼液施用量的多少,不改变土壤小动物向地表附近聚集的倾向7、生态农业园需要人工投入较多的物质和能量,研究者对某个生态农业园各营养级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单位:),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能量类型能量值营养级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甲未被利用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有机物输入的能量第一营养级6051281466434—第二营养级12644282A96第三营养级3213B934

A.由于存在有机物输入的能量,该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为倒置的金字塔B.表中“甲”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B”的数值为44C.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4.7%D.该生态农业园每个营养级都需要相应的能量输入以保证产量8、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只体现生态系统所有的生物成分,未体现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该生态系统中可能存在“食草昆虫→食虫昆虫→蛙→蛇→鹰”这样一条食物链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经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D.该食物网由7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种间竞争9、生态净化方法是在水体中构建健康的微型生态系统,是一种低成本、环境友好的景观水体水质净化方式。研究者利用构建模型的方法,探究了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主湖内放入底栖动物田螺后,向湖内投入不同量鲤鱼时,鲤鱼生物量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田螺的加入提高了主湖中鲤鱼的出生率B.模型2中鲤鱼生物量将维持在16g/m2不再变化C.生态净化方法利用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D.利用田螺净化水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10、某同学画出三幅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碳循环中只有生产者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所以三幅图中生产者都是AB.图1中C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C.图2中E构成群落,碳在其中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D.若使图1、图2、图3完整表示碳循环,需补充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11、太平洋深处的一座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由于植被茂盛、物种独特,登岛研究的人员逐渐增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岛屿物种发展到现阶段是初生演替的结果B.研究人员的到来可能会影响该岛屿的群落演替C.调查岛上某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不需要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D.群落演替过程中,岛屿上物种丰富度增加12、下列属于种群特征的有()A.种群密度B.年龄组成C.出生率和死亡率D.迁入率和迁出率13、下列关于落叶阔叶林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水平结构与环境条件无关B.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明显C.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D.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14、为推动乡村振兴,江苏某地大力推广“桑枝条-黑木耳-水稻"农业模式∶利用修剪下来的桑枝条和水稻秸秆制作培养基,在桑树林下培养黑木耳,黑木耳采收后,菌渣作为有机肥还田。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B.桑树、水稻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C.用桑枝条培养黑木耳,表明黑木耳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D.在桑树林下培养黑木耳,可实现光能、空间等资源的充分利用该模式既能较好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又可增加农民收入15、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其中P代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代表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B代表未被利用的能量,C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P大于A1、A2、A3之和B.若该生态系统一年内干物质总量基本不变,则其抵抗力稳定性也不变C.上图中B1+C1+D1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储存在植物体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D.生产者到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2+C2+D2)/D1×100%16、蝗虫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害虫之一;其繁殖能力强,卵一般产在土壤中,不易灭杀,幼虫(又称跳蝻)个体较小,成虫个体较大,翅较为发达可进行远距离迁移,下图为某地爆发蝗灾以后调查到的幼虫和成虫数量变化曲线,期间当地分别采取了药物防治(喷洒农药)和生物防治(引入鸭;蛙等天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可以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蝗虫卵的数量,用样方法调查幼虫数量,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成虫数量B.t2~t3,时段蝗虫成虫数量减少可能是因为成虫的大量迁出,而t4~t5时段蝗虫成虫数量减少可能是进行了药物防治C.防治之前蝗虫的环境容纳量为X,防治之后蝗虫的环境容纳为YD.当地应该是在t7,时刻引入了蝗虫的天敌17、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了“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活动,下列是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操作,其中不合理的是()A.统计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同时,还可以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B.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直接忽略,不记录下它们的特征C.一些有较强活动能力的土壤小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D.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18、下表为某研究院收集到的某自然湖泊中几种生物的食物关系(“√”表示存在食物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捕食者被捕食者绿藻螺蛳水草鲫鱼轮虫轮虫螺蛳√√鲫鱼√√√√轮虫√

A.该生态系统共有6条食物链,其中鲫鱼共占2个营养级B.上述几种生物所构成的食物网就是该生态系统的结构C.一般来说,生产者数量增加,食物网中其他物种数量均会增加D.该湖泊的食物网越复杂,则该湖泊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可能就越强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9、信息的种类:_______等。20、不同生态系统在这两种稳定性的表现上有着一定的差别。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_______,食物网越_______,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________,抵抗力稳定性就越_______。21、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_______的关系,还要加强立法、执法和_______,反对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发利用,即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22、生态农业工程。

生态农业以______为主导思想,促进物质在系统内________________,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______。23、根据群落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2题,共14分)24、黄顶菊是繁殖能力极强的生态入侵植物;可造成本地植物减产,严重威胁我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1)黄顶菊入侵地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__;黄顶菊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

(2)研究人员在同一实验基地的相同土壤条件下进行种植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

。组别处理土壤全磷g/kg土壤磷酸酶活性mg/(g·h)(该酶可参与有机磷降解)A空白组0.850.23B本地植物0.750.32C轻度入侵0.730.39D重度入侵0.640.54①上述实验中A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研究者用上述种植实验代替野外实地检测;目的是排除___________等无关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②据表可知黄顶菊入侵后;土壤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该变化可使黄顶菊在与本地植物的___________中占据明显优势。

(3)土壤磷酸酶主要来自于微生物。研究人员推测:黄顶菊入侵后可能使得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发生改变;他们利用上述实验中A;D两组的土壤盆栽本地植物旱稻,实验处理及结果见图。从图中找出支持此推测的证据___________。

(4)进一步研究发现黄顶菊能分泌某种化学物质;使其根系周围大量聚集可分泌高效磷酸酶的耐寒短杆菌。综合上述研究,请将下列选项排序以解释入侵植物导致本地植物减产的原因。

A.土壤磷酸酶等酶活性改变B.入侵植物分泌化学物质。

C.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变D.土壤营养成分发生变化。

外来植物入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入侵植物在竞争中占优势→本地植物减产。25、美国白蛾是一种严重危害果林木;农作物的食叶性害虫;自入侵以来对我国多个省市造成了严重危害。周氏啮小蜂能将产卵器刺入美国白蛾等害虫坚硬的蛹表皮,将卵产在蛹内,并在蛹内发育成长,吸尽蛹中全部营养,从而杀死美国白蛾等害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cNPV)可以通过侵染美国白蛾幼虫,使其部分死亡。

(1)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美国白蛾属于_____,HcNPV与美国白蛾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

(2)科研人员分别对放蜂区(按比例释放一定数量的周氏啮小蜂;不用农药)和对照区(常规农药防治)美国白蛾蛹被周氏啮小蜂和其他天敌寄生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

统计数据发现;放蜂区其他天敌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率升高,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

(3)为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科研人员计划使用HcNPV和周氏啮小蜂共同防蛾。假设“带毒蛹”(被HcNPV感染的虫蛹)对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影响。为验证该假设,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a~f填入①~④处,选择g~i填入⑤处。

。组别。

实验处理。

统计并记录。

实验组。

_____;产卵于_____中。

分别计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_____

对照组。

_____;产卵于_____中。

a.“带毒”美国白蛾成虫b.“带毒”美国白蛾蛹c.“不带毒”美国白蛾成虫d.“不带毒”美国白蛾蛹e.HcNPV病毒f.周氏啮小蜂g.总出蜂量h.雌蜂量i.雌雄蜂寿命。

若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则二者可以共同用于同一区域美国白蛾的防治。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4题,共28分)26、生态学原理。

(1)物种共生原理:自然界任何一种生物都不能离开其他生物而单独生存和繁衍,存在着______、______等关系,这构成了生态系统的______和______机制。

(2)生态位原理: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都占有一定的生态位,依据此原理,可构建一个具有______、_____的稳定而高效的生态系统。

(3)食物链原理:食物链/食物网是实现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__和______的基础,物种间的_____关系是生态工程设计的重要因素。

(4)______: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越高,抵抗力稳定性越陷越______,生态系统就越______。(如“三北防护林”虫害、珊瑚礁区的生机)27、下图是研究者调查长江口水域生态系统的能量(t.km-2.a-1)流动过程。

(1)长江口水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第四营养级到第五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的数学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营养级同化量的来源途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调查,输入长江口水域的总能量/总呼吸量的值为2.8,表明长江口水域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__(达到/未达到)相对稳定状态,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4)近些年来,长江口水域因为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浮游植物数量激增。牡蛎是一种滤食性动物,大量牡蛎聚集形成的牡蛎礁为许多底栖动物和鱼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与摄食场所。下表为放养牡蛎长江口水域底栖动物及水体变化情况。组别底栖动物水体物种数密度(ind/m2)生物量(g/m2)叶绿素a(μg/L)无机氮(mg/L)总磷(mg/L)总磷(mg/L)放养牡蛎组617.011.469.110.6350.042未处理组34.30.1616.770.7230.089

通过表中数据可知放养牡蛎后_____________(加剧/减弱)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请根据以上信息,推测长江口水域放养牡蛎后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28、为治理被污染的水体;科研人员通过引进河水;引种植物(A区域芦苇,B、C区域伊乐藻、苦草)等措施,建成了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图中箭头代表水流方向。一段时间后,污染的水体环境明显改善。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同区域选择种植不同类型的植物,同时还应兼顾各种生物的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能力,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这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___原理。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建立会影响到该湿地演替的____。

(2)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水体中N、P等营养物质富集,引起蓝细菌、绿藻等浮游生物迅速繁殖,而导致水质污染。蓝细菌与芦苇、伊乐藻、苦草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蓝细菌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毒素,抑制其他藻类植物的生长,从而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成为___________。

(3)芦苇生长快;能大量吸收污水中N;P等营养物质,同时对汞等重金属及其它有害物质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对于芦苇的后期处理有两种方案:

a、芦苇秸秆就地掩埋后还田;b;收割后输出加工处理。

你认为最佳的方案是_____,并说明选择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29、下表表示人为干预下某自然保护区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能量单位为J/cm2·a】;请回答下列问题:。生物类型X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外来有机物输入的能量生产者39.05.095.020.00植食性动物9.51.511.0Y5.0肉食性动物6.30.56.50.7?

(1)据表分析,能量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方式为_______,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

(2)如表所示,除生产者外,其他营养级需要补充外来有机物能量输入。计算可知,肉食性动物需补充外来有机物输入的能量值至少为_______J/cm2·a。

(3)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意义是_______。

(4)生态工程需要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建设需遵循_______原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D【分析】初生演替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侵入定居阶段;竞争平衡阶段、相对稳定阶段;次生演替会经历哪些阶段;决定于外界因素作用的方式和作用的持续时间,与初生演替过程所经历的阶段不完全相同,A正确;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已被破坏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次生演替的速度快,B正确;两种演替一般都朝向与环境相适应的方向进行,C正确;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但是也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两种演替也不一定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大、结构更复杂,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要求学生识记演替的类型、演替的方向和演替的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2、C【分析】【分析】

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群落垂直结构的表现,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受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上可以根据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合理套种,搭配种植适当的品种。

【详解】

植物的分层现象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A正确;决定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其次还与温度;湿度等多种环境因素有关,B正确;成年竹、幼年竹和竹笋属于同一种群,不存在垂直结构的特点,C错误;群落具有水平结构,故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D正确;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程度,试题难度一般。3、C【分析】【分析】

1;分析题图:代表S型曲线。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c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

2;“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3;“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详解】

A;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都为0,A正确;

B;c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故在渔业捕捞上上应在c点后,可在d点对应时间进行捕捞,剩余个体数量应处于c点对应水平,维持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B正确;

C;若大量增加草原上羊的数量;则会导致草场退化,食物减少,会导致e点对应的K值下降,C错误;

D、对于鼠害的防治最好在b点对应时间之前进行(b点增长速率比较低);并通过硬化地面;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措施后,老鼠就缺少了生存的空间和食物资源,将不适宜老鼠的生存,其e点对应的K值将下降,D正确。

故选C。4、C【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1)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如莴苣在适宜的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蝙蝠依赖超声波进行定位、取食和飞行;(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如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狼能够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追捕兔子。

【详解】

A;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的增殖分化属于生物体内的信息传递;不属于生态系统间的信息传递,A错误;

B;猎捕食物时;工蚁之间通过触角接触交流信息属于化学信息,不属于繁殖行为,B错误;

C;雄性园丁鸟在自己的“庭院”里不停唱歌跳舞;吸引雌鸟的到来,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且属于繁殖行为,C正确;

D;跳羚擅长使用“小牛跳跃”的特殊方式吓跑追赶它们的敌人属于行为信息;但不属于繁殖行为,D错误。

故选C。5、D【分析】【分析】

陆生群落分类主要依据群落组成;并非地势或者植物高低,群落的组成即群落中不同动植物和微生物,主要依据应该是植被分布。

【详解】

地球各地因气候;地形和其它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根据植被分布的情况不同可将陆地生物群落分为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即D正确,ABC错误。

故选D。6、B【分析】【分析】

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且身体微小,因而不可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进行物种丰富的度的调查,通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其丰富度和密度。

【详解】

A;土壤小动物一般具有趋暗、趋湿和避高温的特性;A正确;

B;图中柱形图表示的是土壤小动物的密度;因此并不能得出施用沼液可明显提高0-10cm土层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这一结论,B错误;

C;由图可知;施用沼液后10-20cm土层中小动物的密度变化幅度不大,所以施用沼液对10-20cm土层中小动物的物种组成影响不显著,C正确;

D;由图可知;沼液施用量的增加,0-10cm土层中小动物类群密度在增加,所以沼液施用量的多少,可改变土壤小动物向地表附近聚集的倾向,D正确。

故选B。7、C【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在能量流动过程中;各营养级同化能量的去路有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分解利用和未利用的能量;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详解】

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故能量金字塔不会倒置,A错误;

B;表中“甲”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A=434+96-126-44-282=78,B=78+34-32-13-9=58,B错误;

C;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78÷(434+96)×100%=14.7%,C正确;

D;对于输出量较大的营养级;需要相应的能量输入以保证产量,D错误。

故选C。8、D【分析】【分析】

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无机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分、土壤等,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是经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详解】

A;该生态系统图只体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并没有体现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A错误;

B;食物链起点是生产者;因此“食草昆虫→食虫昆虫→蛙→蛇→鹰”不是一条食物链,B错误;

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是经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信息流动不一定是经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C错误;

D;食物链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据图分析,食物链有7条,蛇与鼠只有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同时以食虫昆虫为食,因此二者是种间竞争关系,D正确。

故选D。9、C【分析】【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

A;据图可知;加入田螺后,鲫鱼的干重增加,但不能据此推测田螺的加入提高了主湖中鲤鱼的出生率,A错误;

B;模型2中鲤鱼生物量将在16g/m左右波动;而非不再变化,B错误;

C;自生原理是把很多单个生产系统通过优化组合;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高效生态系统,生态净化方法利用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C正确;

D;利用田螺净化水质是生态保护方面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故选C。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10、A【分析】【分析】

物质循环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中,完成一个循环过程,其特点是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物质的循环具有全球性。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生产者和无机环境,分析图可知:图1中A为生产者,B为无机环境,D为分解者,C为消费者;图2中A为生产者,C为无机环境,E为分解者,C;E为消费者;图3中E为生产者,A为无机环境,C为分解者,FDB为消费者;

【详解】

A;在碳循环过程中;生产者与大气中二氧化碳库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而其他生物只能通过呼吸作用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由此可知,图1~图3中属于生产者的是A.E,A错误;

B;图1中C为消费者;其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正确;

C;图2中A为生产者;B和D为消费者,E是分解者,它们共同构成生物群落,在生物群落内部碳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C正确;

D;上述三图中均没有涉及化石燃料燃烧过程;D正确。

故选A。11、A:B:C:D【分析】【分析】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详解】

A;分析题意可知;火山喷发形成的岛屿上从无植被覆盖到植被茂盛,该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

B;人类活动会影响该岛屿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正确;

C;该岛屿处于太平洋深处;与世隔绝,故调查岛上某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不需要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C正确;

D;群落演替过程中;岛屿上物种丰富度增加,D正确。

故选ABCD。

【点睛】12、A:B:C:D【分析】【分析】

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1;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的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

2;种群的空间特征有: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详解】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符合题意;

B;年龄组成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B符合题意;

C;出生率和死亡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是决定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C符合题意;

D;迁入率和迁出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是决定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D符合题意。

故选ABCD。

【点睛】13、B:C:D【分析】【分析】

水平结构是指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光照强度的不同、土壤湿度和盐碱地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生物,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因此群落水平结构与环境条件有关。

【详解】

A;群落水平结构与环境条件有关;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A错误;

B;由于不同季节的温度、光照等因素的差异;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明显,B正确;

C;群落中的植物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C正确;

D;群落中的动物受食物和栖息场所等的影响;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D正确。

故选BCD。

【点睛】

本题考查群落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14、B:C【分析】【分析】

农业生态工程;就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因地制宜应用生态农业技术,将多种农业生物生产进一步组装为合理的生态农业系统。农业生态工程有效地运用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的生物群落共生原理,多种成分相互协调和促进和功能原理以及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化的原理,从而建立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功能的农业生态系统。

【详解】

A;桑树、水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都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A正确;

BC;黑木耳从修剪下来的桑枝条和水稻秸秆制作培养基中获得营养物质;属于分解者,异养,黑木耳不需要光照提供能量,因此在桑树林下培养黑木耳,不能实现光能等资源的充分利用,B、C错误;

D;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物农业”的传统;遵循物质循环原理,菌渣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达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黑木耳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D正确。

故选BC。15、B: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能量流动两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为相邻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据图可知:P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代表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B为未利用的能量,C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表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详解】

A、P体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代表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来自于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所以P大于A1、A2、A3之和;A正确;

B;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生态系统中干物质总量不变,无法体现出上述情况的变化,B错误;

C、输入生产者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根据题目信息及图中所示能量分配关系,B1+C1+D1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储存在植物体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相邻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等于它们同化量的比值,因此生产者到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或);D错误。

故选BD。

【点睛】

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的功能;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具体过程及特点,能根据表中数据进行相关计算。16、A:B:D【分析】【分析】

分析曲线可知;蝗虫的种群数量初期呈“S”型增长,后期种群数量受气候等条件的影响,出现上升;下降和波动。

【详解】

A、蝗虫的卵产在土壤中,所以可以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幼虫运动能力较弱,所以可以用样方法调查,成虫体积大、运动能力强,所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A正确;

B、t2时刻,蝗虫成虫数量减少,但幼虫数量没有明显减少,所以最可能的原因是成虫发生了迁出,t4时刻蝗虫的成虫和幼虫都显著减少,且在t6时刻又基本恢复原来数量,说明t4时刻应该是进行了药物防治,B正确;

C、X和Y是防治前后蝗虫幼虫数量能维持的最大值,而不是蝗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错误;

D、t7时刻,蝗虫的成虫和幼虫数量都显著减少,且在较低的水平重新达到新的稳定状态,说明在t7时刻引入了天敌,D正确。

故选ABD。17、B:C【分析】【分析】

1;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计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划分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

【详解】

A;统计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同时;还可以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A正确;

B;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直接忽略,需要记录它们的特征,B错误;

C;土壤小动物一般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C错误;

D;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以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D正确。

故选BC。18、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详解】

A;由表中信息可以写出5条食物链:根据表中信息可写出5条食物链;即绿藻→螺蛳→鲫鱼、绿藻→鲫鱼、绿藻→轮虫→鲫鱼、水草→螺蛳→鲫鱼、水草→鲫鱼,鲫鱼占第二、第三两个营养级,A错误;

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B错误;

C;一般来说;生产者数量增加,捕食者的食物来源丰富,食物网中其他物种数量均会增加,C正确;

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一般就越强,D正确。

故选CD。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9、略

【解析】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20、略

【解析】①.多②.复杂③.强④.高2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人与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盲目地、掠夺式地2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保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循环重复使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3、略

【分析】【分析】

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的集合。群落水平上主要研究以下问题: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物种,空间结构,种间关系,生态位及群落的演替等。

【详解】

观察一个群落;首先看到的是群落外貌。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类型。解题关键是要明确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不同,进一步掌握群落在外貌和物种组成上的差异。【解析】①.外貌②.物种组成四、实验题(共2题,共14分)24、略

【分析】【分析】

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个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包括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和蓝藻、化能合成细菌等。

【详解】

(1)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生命成分共同组成群落;加上非生物部分就是生态系统。黄顶菊是植物,故属于生产者。

(2)①空白对照组不种植任何植物。②野外实地因地理条件和周围环境影响;土壤内物质含量必然有差异。用上述种植实验代替野外实地检测,目的是排除外界环境等无关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②据表可知黄顶菊入侵后;土壤发生的变化是含磷量降低,土壤磷酸酶活性增大。该变化可使黄顶菊在与本地植物的竞争中占据明显优势。

(3)D组植物灭菌后植株高度明显高于未灭菌的;A组则相反,说明入侵后土壤菌落不适合植物生长,D组与A组对比可见,未灭菌时D组植物高度低于A组,说明入侵后土壤菌落结构发生改变。

(4)由题意可知;黄顶菊能分泌某种化学物质(B),在根周围聚集可分泌高效磷酸酶的细菌(C),这些细菌分泌磷酸酶(A)使土壤全磷量降低(D),本地植物可利用的磷被黄顶菊侵占,使黄顶菊在与本地植物的竞争中占优势,最终导致本地植物减产,即B→C→A→D。

【点睛】

实验过程中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控制无关变量要做到相同且适宜。【解析】群落生产者不种植任何植物外界环境含磷量降低,土壤磷酸酶活性增大竞争黄顶菊入侵后,未灭菌状态下旱稻株高明显低于未入侵时,说明黄顶菊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BCAD25、略

【分析】【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周氏啮小蜂能将产卵器刺入美国白蛾等害虫坚硬的蛹表皮;将卵产在蛹内,并在蛹内发育成长,吸尽蛹中全部营养,从而杀死美国白蛾等害虫”分析,周氏啮小蜂与美国白蛾蛹属于寄生关系,所以周氏啮小蜂属于消费者;这种寄生关系导致有害生物死亡而控制其种群数量的方法称为生物防治,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但见效慢。

【详解】

(1)美国白蛾是一种严重危害果林木;农作物的食叶性害虫;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美国白蛾属于消费者,HcNPV是病毒,与美国白蛾的种间关系是寄生关系。

(2)统计数据发现;放蜂区其他天敌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率升高,可能是因为放蜂区不使用农药,降低了美国白蛾其他天敌的死亡率。

(3)实验目的为验证“带毒蛹”(被HcNPV感染的虫蛹)对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影响。故实验组处理应为周氏啮小蜂将卵产于“带毒”美国白蛾蛹;对照组为周氏啮小蜂将卵产于“不带毒”美国白蛾蛹,观察并统计总出蜂量;雌蜂量和雌雄蜂寿命。若“带毒蛹”(被HcNPV感染的虫蛹)对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影响,则实验结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不大,二者可以共同用于同一区域美国白蛾的防治。

【点睛】

本题考查生物防治和种群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实验时需理清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自变量和因变量,再结合题意答题。【解析】消费者寄生放蜂区不使用农药,降低了美国白蛾其他天敌的死亡率fbfdghi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不大五、综合题(共4题,共28分)2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1)共生竞争自我调节反馈。

(2)多层次多种群。

(3)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食物。

(4)物种多样性原理高稳定27、略

【分析】【分析】

1;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每一营养级能量的去路:①流向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②自身呼吸消耗,③分解者分解利用,④未被利用。

2;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1)

长江口水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沿食物链方向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分析题图可知第四营养级的同化量为20.74t.km-2.a-1,第五营养级的同化量为2.02t.km-2.a-1;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所以第四营养级到第五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的数学表达式2.02/20.74×100%。

(2)

分析题图可知;第二营养级同化量的来源包括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和有机碎屑。

(3)

由于该生态系统的总生产量与总呼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