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教版(2024)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人教版(2024)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人教版(2024)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人教版(2024)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人教版(2024)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人教版(2024)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569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下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B.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C.草原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D.合理放牧可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能合理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特点及与R关系的是()

A.由图可知,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相等B.该田鼠种群增长为“S”型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C.从图中可知O~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D.田鼠种群数量在A~D间先升后降,而C~D间一直在下降3、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曲线是A.B.C.D.4、下列能减缓温室效应的人类活动是()A.多开汽车B.火力发电C.植树造林D.燃煤取暖5、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增加越快B.死亡率和迁出率越大,种群密度越小C.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D.最理想的种群性别比例是雄:雌=1:16、湘江源头位于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国家森林公园,此处溪流纵横,瀑布众多,空气负离子含量极高,有“天然氧吧”之称。公园内物种繁多,被专家们称之为“自然博物馆和天然植物园”,共有高等植物1699种,陆生脊椎动物201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30种,是我国南方生物物种保存最完好、最齐全的高海拔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湖南的“香格里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公园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B.公园内可用于食用、药用的生物繁多,直接价值要大于间接价值C.为了更好的保护公园中的珍稀物种,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这属于就地保护D.研究公园中某野生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出现频率、种群密度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7、2020年3月开始,一群野生亚洲象从云南西双版纳出发,一路北上抵达昆明,引起全世界的关注。野生亚洲象以野果、野菜等植物为食,有专家认为,食物减少,栖息地的缩小和碎片化是亚洲象迁徙的主要原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亚洲象的生态位就是指其在群落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和占用资源的情况B.亚洲象粪便中的能量属于植物的同化能量,最终流向分解者C.亚洲象栖息地碎片化的原因与人类活动,如开垦农田、修建公路和住房等有关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高8、2020年3月开始,一群野生亚洲象从云南西双版纳出发,一路北上抵达昆明,引起全世界的关注。野生亚洲象以野果、野菜等植物为食,有专家认为,食物减少,栖息地的缩小和碎片化是亚洲象迁徙的主要原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亚洲象的生态位就是指其在群落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和占用资源的情况B.亚洲象粪便中的能量属于植物的同化能量,最终流向分解者C.亚洲象栖息地碎片化的原因与人类活动,如开垦农田、修建公路和住房等有关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高9、2020年3月开始,一群野生亚洲象从云南西双版纳出发,一路北上抵达昆明,引起全世界的关注。野生亚洲象以野果、野菜等植物为食,有专家认为,食物减少,栖息地的缩小和碎片化是亚洲象迁徙的主要原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亚洲象的生态位就是指其在群落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和占用资源的情况B.亚洲象粪便中的能量属于植物的同化能量,最终流向分解者C.亚洲象栖息地碎片化的原因与人类活动,如开垦农田、修建公路和住房等有关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高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10、四线蓝尾石龙子是蜥蜴目石龙子科的一个濒危物种,在我国台湾又称为丽纹石龙子。由于农药的使用、环境污染等因素,四线蓝尾石龙子数量大量减少,近几年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其数量又有所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从外地迁入四线蓝尾石龙子至台湾,则迁入后其种群呈“J”型增长B.根据种群的出生率可以预测该种群未来的数量变化趋势C.四线蓝尾石龙子种群中抗农药基因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升高D.四线蓝尾石龙子捕食蚱蜢时属于次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11、如图表示某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B.相同湿度不同温度情况下,种群的数量各不相同C.温度的变化会影响相对湿度对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D.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为32℃、90%时,对该昆虫种群生存比较有利12、下列属于种群特征的有()A.种群密度B.年龄组成C.出生率和死亡率D.迁入率和迁出率13、以下关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A.爬行动物蜥蜴和蛇的表皮外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B.仙人掌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叶呈针状以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C.荒漠群落中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D.骆驼刺植株高几厘米,但根可长达15米,是适应环境的表现14、为推动乡村振兴,江苏某地大力推广“桑枝条-黑木耳-水稻"农业模式∶利用修剪下来的桑枝条和水稻秸秆制作培养基,在桑树林下培养黑木耳,黑木耳采收后,菌渣作为有机肥还田。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B.桑树、水稻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C.用桑枝条培养黑木耳,表明黑木耳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D.在桑树林下培养黑木耳,可实现光能、空间等资源的充分利用该模式既能较好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又可增加农民收入15、如图甲是1820年人们将某种生物引入某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乙是该生物在某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分析图甲可知,该生物在1840年左右增长速率最大B.分析图乙可知,该生物在第10年时种群数量最多C.图甲显示的100年间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和不规则的小幅度波动D.图乙第15年时种群数量最少,可相当于图甲1880年的种群数量情况16、研究者对某大型农场中不同种类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进行了相关研究,图中的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燕鹆和蝗虫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和当年的种群数量(Nt)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较少时,蝗虫种群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B.不考虑迁入和迁出,当燕鹆种群数量长期低于X点时,该种群数量仍然会增加C.当燕鹆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高于X点)时,都会趋向S点D.乙曲线中A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小于S点对应的种群数量17、“鱼菜共生”模式通过合理的生态设计,将水产养殖与无土栽培两种不同的技术相结合。在该模式中,水产养殖系统的水被输送到无土栽培系统,经由植物吸收过滤后再输送回水产养殖系统(如图),进而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生态共生效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从整体原理出发,该模式中应选择合适的“鱼菜”种类C.“种菜不施肥”是因为鱼粪中的有机物可直接被蔬菜利用D.该模式所收获蔬菜中的重金属残留远低于传统土壤栽培18、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有大片天然草地。20世纪,因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草地严重退化。为此我国政府启动了多项保护措施,大幅度的减畜工作是其中一项。下图为三江源地区实施减畜工程前后载畜压力指数(草地现实载畜量与草地理论载畜量的比值)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减畜工程可使草地产草量下降,进而使草地载畜压力指数降低B.在草地中大力种植各种灌木和乔木,不能提高退化草地稳定性C.实施减畜工程后,草地仍处于超载状态,还需进一步减畜减压D.现实载畜量高于理论载畜量使草地退化,主要违背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9、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和_______进行。(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退耕还林、还草、还湖)20、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______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信息的传递还能调节生物的_______,以维持___________的稳定。21、_______观念已是针对全球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其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_______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22、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_______(例如建立_______)和_______(例如建立_______)两大类。此外,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利用_______对濒危物种的_______进行保护,也是对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23、种群的数量变化有_______几种类型。24、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指种群在_______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

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_______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_______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3)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

(4)迁入率和迁出率。

迁入率: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出率: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5)年龄组成。

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_______的个体数目比例。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年龄组成有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_______个体数目比例。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25、种群概念。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_______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26、生态工程在设计时要考虑到有利于人和自然两方面,突出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相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而设计的______的生产工艺系统。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2题,共4分)27、回答下列与种群有关的问题。

I.研究人员对某牧场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

(1)调查中发现该牧场生长着披碱草;针茅、黑麦等多种牧草,所有这些牧草______(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

(2)如图为该牧场的长爪沙鼠数量调查结果,其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理由是___。

Ⅱ.如图为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一个中方格的酵母菌分布情况。

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_____,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时结果如图,若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8个,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_____个。28、三化螟是水稻害虫;危害严重时可导致水稻颗粒无收。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诱杀是防治三化螟的方法之一。为了检验该方法在防治三化螟时的作用效果,科研小组选择两块相同的稻田进行试验,实验组放置信息素,对照组不放置,结果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白色柱是__________(填“实验组”或“对照组”)的测定结果;信息素诱杀雄性个体能降低害虫种群密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化螟成虫在春季将卵产于水稻叶片上;但产卵时的温度必须达到16℃以上。由此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不开信息的传递。要调查水稻叶片上三化螟虫卵的密度,通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3)除了利用信息素诱杀外,还可以通过引入天敌等方式来提高________________以降低三化螟的种群数量。防治过程中应将三化螟种群数量控制在K/2以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3题,共30分)29、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建立该地特有的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模式:蔗基;鱼塘和桑基、鱼塘。下图是蔗基、鱼塘和桑基、鱼塘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建立这一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____________;其能量利用率高的原因是其在营养结构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蚕粪;蔗叶进入鱼塘经过____________的作用;释放出___________,被植物利用。

(3)该生态系统把桑基鱼塘与蔗基鱼塘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优化了系统结构,由此可见,该生态系统遵循________原理。

(4)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___________的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5)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自然界____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_____和____的同步发展。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________的工程体系。30、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一个物种按生理要求及所需资源占领的生态位称为基本生态位,由于物种相互作用而实际占领的生态位称为实际生态位。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藤壶甲生活在浅水区岩石上而常暴露在空气中,藤壶乙生活在深水区岩石上而很少暴露在空气中,在深水区藤壶乙常把藤壶甲从岩石上排挤掉并取而代之。科研人员将藤壶乙从深水区岩石上清除掉后观察到藤壶甲可以很容易占据深水区,而藤壶乙却不能适应浅水区岩石环境。请分别分析藤壶甲和藤壶乙的基本生态位与实际生态位的宽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时会发生生态位重叠而产生竞争,两个生态位重叠的物种在____________的条件下可以实现共存。两种鸟因取食相同干树上的同种昆虫而发生竞争,但在自然条件下,两种鸟可通过分别取食树叶上的昆虫和树底下的昆虫而实现共存,这是因为两种鸟借助于昆虫空间____________方向的分布而避免了生态位重叠和竞争。这种资源的分配方式是____________的结果,其意义在于____________。31、某群落中草本植物占优势;灌木丛有少量,乔木非常少见。甲;乙、丙为生活在该群落中的3种生物,其中甲、乙具有挖洞和快速奔跑的特点。甲、乙、丙的种群密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若横坐标时间足够长,则图中显示的甲和乙、乙和丙最可能的种间关系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2)该群落属于________(填“草原”或“森林”)群落类型。

(3)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甲、乙、丙的种群密度总是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造成该结果的密度制约因素主要是_________。在食物和空间等生态位方面重叠度较高的是________(填“甲和乙”或“乙和丙”),三者的生态位也存在差异,其意义是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A【分析】【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2;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详解】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B正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正确;保护植被,合理放牧,则草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有利于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A。2、D【分析】【分析】

由图分析;当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当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时,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

【详解】

A;据图可知;A、B两点田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相等,但田鼠种样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由于种群的数量不相同,所以两点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等,A错误;

B;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时;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所以在D点时,种群密度最小,B错误;

C;在O~D范围内;种群数量只能体现出一个变化过程,没有呈现出周期性波动,C错误;

D;在A~D之间;依据R值先大于1后小于1的变化可推知:田鼠的种群数量先上升后下降,在C~D期间时,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曲线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能正确理解R值的含义,属于中等难度试题。3、C【分析】【分析】

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是指在空间无限;资源无限和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情况下的增长。

【详解】

在理想状态下,种群会呈“J”形曲线增长,C图为“J”形曲线增长,故选C。4、C【分析】【分析】

温室效应是由于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的;二氧化碳;臭氧、甲烷等气体都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是由于大量燃烧化石燃料造成的。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绿色植被被大量破坏,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而发展火力发电不可行,会产生温室气体和烟尘。

【详解】

A;汽车尾气的排放是引起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A不符合题意;

B;火力发电时需要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这会加剧温室效应,B不符合题意;

C;大力植树造林能够控制二氧化碳的含量升高;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C符合题意;

D;煤燃烧都能够生成二氧化碳;因此其燃烧时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D不符合题意。

故选C。5、C【分析】【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结构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

A;种群密度越大;种群内个体的竞争越激烈,种群数量增加越慢,A错误;

B;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迁出率和迁入率的差值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因此死亡率和迁出率越大,其种群密度不一定越小,B错误;

C;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能够用来预测未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正确;

D;对于不同种生物而言;最理想的种群性别比例不都是雄∶雌=1∶1,如对于孤雌生殖的蜜蜂而言,雄多雌少,D错误。

故选C。6、A【分析】【分析】

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建立动物园;植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属于易地保护;

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详解】

A;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A正确;

B;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B错误;

C;建立动物园、植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属于易地保护;C错误;

D;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D错误。

故选A。7、A【分析】【分析】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动物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天敌、食物、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同化量=呼吸消耗+生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其中生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又可以分为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因此营养级的同化量有4个去向: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流向分解者④未被利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多少及营养结构(即食物链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详解】

A;亚洲象的生态位包括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A错误;

B;由题干可知;亚洲象以野果、野菜等植物为食,因此其粪便中的能量属于野果、野菜等植物的同化能量,最终流向分解者,B正确;

C;人类活动如开垦农田、修建公路和住房等会将亚洲象栖息地进行分割;使其碎片化,亚洲象种群变为多个小种群,小种群不利于种群数量的维持,易造成种群衰退等,C正确;

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食物网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更强,也有利于其抵抗外来干扰,保持原状,即抵抗力稳定性较高,D正确。

故选A。8、A【分析】【分析】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动物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天敌、食物、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同化量=呼吸消耗+生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其中生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又可以分为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因此营养级的同化量有4个去向: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流向分解者④未被利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多少及营养结构(即食物链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详解】

A;亚洲象的生态位包括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A错误;

B;由题干可知;亚洲象以野果、野菜等植物为食,因此其粪便中的能量属于野果、野菜等植物的同化能量,最终流向分解者,B正确;

C;人类活动如开垦农田、修建公路和住房等会将亚洲象栖息地进行分割;使其碎片化,亚洲象种群变为多个小种群,小种群不利于种群数量的维持,易造成种群衰退等,C正确;

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食物网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更强,也有利于其抵抗外来干扰,保持原状,即抵抗力稳定性较高,D正确。

故选A。9、A【分析】【分析】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动物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天敌、食物、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同化量=呼吸消耗+生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其中生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又可以分为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因此营养级的同化量有4个去向: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流向分解者④未被利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多少及营养结构(即食物链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详解】

A;亚洲象的生态位包括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A错误;

B;由题干可知;亚洲象以野果、野菜等植物为食,因此其粪便中的能量属于野果、野菜等植物的同化能量,最终流向分解者,B正确;

C;人类活动如开垦农田、修建公路和住房等会将亚洲象栖息地进行分割;使其碎片化,亚洲象种群变为多个小种群,小种群不利于种群数量的维持,易造成种群衰退等,C正确;

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食物网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更强,也有利于其抵抗外来干扰,保持原状,即抵抗力稳定性较高,D正确。

故选A。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10、C:D【分析】【分析】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四线蓝尾石龙子捕食蚱蜢时属于次级消费者。

【详解】

A;由于台湾存在四线蓝尾石龙子的天敌等环境阻力;迁入后,种群呈“S”型增长,A错误;

B;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预测该种群未来的数量变化趋势;B错误;

C;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抗农药基因的个体存活下来,所以种群中抗农药基因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升高,C正确;

D;四线蓝尾石龙子捕食蚱蜢;蚱蜢捕食生产者,因此四线蓝尾石龙子属于次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D正确。

故选CD。11、A:C:D【分析】【分析】

分析曲线图可知;图表示的是某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自变量是温度和相对湿度,因变量是种群数量的变化,图中温度32.5°C;相对湿度为90%时,该昆虫种群数量最大。

【详解】

A;由图可知;该种群数量的变化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A正确;

B;相同湿度不同温度情况下;曲线纵坐标数值有时会相同,即种群的数量有时会相同,B错误;

C;同种相对湿度条件下;不同温度对应的种群数量不同,故温度的变化会影响相对湿度对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C正确;

D;由图可知;图中温度为32.5°C、相对湿度为90%时,该昆虫种群数量最大,该条件下对该昆虫种群生存比较有利,D正确。

故选ACD。12、A:B:C:D【分析】【分析】

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1;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的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

2;种群的空间特征有: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详解】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符合题意;

B;年龄组成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B符合题意;

C;出生率和死亡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是决定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C符合题意;

D;迁入率和迁出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是决定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D符合题意。

故选ABCD。

【点睛】13、A:B:D【分析】【分析】

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环境。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的,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否则就会被自然界淘汰。

【详解】

A;爬行动物蜥蜴和蛇的表皮外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A正确;

B;仙人掌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叶呈针状以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B正确;

C;草原群落中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C错误;

D;骆驼刺植株高几厘米;但根可长达15米,以适应缺水的环境,是适应环境的表现,D正确。

故选ABD。14、B:C【分析】【分析】

农业生态工程;就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因地制宜应用生态农业技术,将多种农业生物生产进一步组装为合理的生态农业系统。农业生态工程有效地运用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的生物群落共生原理,多种成分相互协调和促进和功能原理以及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化的原理,从而建立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功能的农业生态系统。

【详解】

A;桑树、水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都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A正确;

BC;黑木耳从修剪下来的桑枝条和水稻秸秆制作培养基中获得营养物质;属于分解者,异养,黑木耳不需要光照提供能量,因此在桑树林下培养黑木耳,不能实现光能等资源的充分利用,B、C错误;

D;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物农业”的传统;遵循物质循环原理,菌渣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达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黑木耳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D正确。

故选BC。15、A:B【分析】【分析】

图甲:1820~1850年;由于环境较适宜,种群的数量快速增长;1850~1865年间由于受环境资源的影响,导致种内斗争加剧,进而该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1865年以后,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达到K值。

图乙:0~10年;λ>1,种群数量增加;10~20年,λ<1,种群数量减少,第20年种群的数量最少。

【详解】

A;分析图甲曲线可知;该生物在1840年左右斜率最大,则增长速率最大,A正确;

B;0~10年;λ>1,种群数量增加,但是在第10年后开始下降,因此该调查阶段中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是第10年,B正确;

C;图甲显示1820~1850年间;种群的数量快速增长,1860年以后年间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和不规则的小幅度波动,C错误;

D;图乙10~20年;λ<1,种群数量减少,第20年时种群数量最少,D错误。

故选AB。16、A:C:D【分析】【分析】

1、虚线表示:Nt+1=Nt;即位于虚线上的点指该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没发生变化,低于虚线上的点指该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在减少,高于虚线的点指该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在增加。

2;环境容纳量指长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详解】

A;当种群数量较少时;乙曲线高于甲曲线,说明图中曲线乙代表的蝗虫种群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A正确;

B、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当燕鹆种群数量低于X点时,Nt+1与Nt比值小于1;说明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逐年下降,甚至灭绝,B错误;

C;甲曲线中;S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其环境容纳量,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燕鹆的种群数量高于S点或低于S点(高于X点)时,燕鹆种群受到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负反馈调节,其数量都会趋向该平衡点(S点),稳定在环境容纳量的水平,C正确;

D;由图可知;乙曲线中A点~S点时,乙曲线仍在虚线以上,表示种群增长,即乙种群数量仍然在增加,故A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小于S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正确。

故选ACD。17、A:B:C【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能力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详解】

A;“鱼菜共生”模式中;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投放的饵料中含有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A错误;

B;从协调原理出发;该模式中应选择合适的“鱼菜”种类,因为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是生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B错误;

C;“种菜不施肥”是因为鱼粪中的有机物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后变成无机物供蔬菜吸收利用;C错误;

D;重金属残留会随着生物富集作用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富集;而图示的该模式中通过无土栽培实现了对重金属残留的吸收,进而使用于蔬菜栽培的水体中含有的重金属残留下降,因而该模式中收获蔬菜中的重金属残留远低于传统土壤栽培,D正确。

故选ABC。18、B:C【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遵循原理之一协调原理;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如果生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的限度,就会引起系统的失衡和破坏。

【详解】

A;减畜工程有利于草地恢复生长;使草地产草量提高,进而使草地载畜压力指数降低,A错误;

B;种植植物应考虑当地的环境;本地区环境条件特殊,不能种植各种灌木和乔木以提高其稳定性,B正确;

C;分析题图可知;实施减畜工程后,减畜后载畜压力指数仍大于1,草地仍处于超载状态,还需进一步减畜减压,C正确;

D;现实载畜量高于理论载畜量;超过了草场的最大承载量,因而使草场退化,这违背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D错误。

故选BC。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9、略

【解析】①.速度②.方向20、略

【解析】①.生命活动②.种间关系③.生态系统2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可持续发展自然、经济、社会2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易地保护植物园、动物园;濒危物种繁育中心生物技术基因2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增长、波动、稳定、下降24、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单位面积随机平均值新产生死亡迁入迁出各年龄期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雌雄2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同种生物2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低消耗多效益可持续促进物质被分层多级利用四、实验题(共2题,共4分)27、略

【分析】【分析】

样方法的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详解】

I.(1)所有这些牧草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因为生物群落应包含该区域的全部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据图分析;牧场的长爪沙鼠种群中处于幼年的个体数量较多,处于老年期的个体数量较少,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种群数量逐渐增加。

Ⅱ.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如图表示一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情况,据题意每个样方有16个小格,共400/16=25个样方,每个样方内平均数为18个酵母菌,总数为18×25=450个。每个小格内,1mm×1mm×0.1mm=0.1mm3=1×10-4cm3,即1×10-4ml,则稀释100倍之前的1ml酵母菌样液有酵母菌450×104×100×10=4.5×109个。

【点睛】

本题考查了群落的组成、种群的变化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方面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学会酵母菌计数的方法,并能利用公式对数量进行计算;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解析】不能生物群落应包含该区域的全部生物逐渐增加处于幼年的个体数量较多,处于老年期的个体数量较少(或“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抽样检测法4.5×10928、略

【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要求学生熟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特征及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三化螟是水稻害虫;会导致水稻减产,据此可判断图中白色柱是对照组的测定结果;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诱杀三化螟属于生物防治,信息素诱杀雄性个体破坏了三化螟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最终达到降低害虫种群密度的目的。

(2)三化螟成虫在春季将卵产在水稻的叶片上;但产卵的温度必须达到16℃以上。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三化螟虫卵不能移动,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水稻叶片上三化螟虫卵的密度。

(3)在稻田引入三化螟的天敌,增加了三化螟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因此,控制种群数量低于K/2既防止种群增长过快又使种群数量较低。【解析】对照组信息素破坏了三化螟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使种群密度降低生物种群的繁衍样方法环境阻力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控制种群数量低于K/2既防止种群增长过快又使种群数量较低五、综合题(共3题,共30分)29、略

【分析】【分析】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详解】

(1)建立图示农业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其能量利用率高的原因是其在营养结构具有食物链短的特点。

(2)蚕粪;蔗叶等进入鱼塘经过分解者的作用;释放出矿质离子(或无机盐),被植物利用。

(3)该生态系统把桑基鱼塘与蔗基鱼塘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优化了系统结构,遵循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

(4)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5)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