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人教版PEP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173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将酵母菌分为a、b;c、d四组;用不同方式培养,其种群增长曲线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b组条件下酵母菌数量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B.d组酵母菌数量变化呈S型增长曲线,k值最小C.随着培养液更换间隔延长,酵母菌种群的增长率趋于下降D.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常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加大对已被破坏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力度,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原理和实例中,分析错误的是()
。选项有关实例相关的生态工程原理A桑基鱼塘遵循协调原理B前面造林,后面砍林违背整体原理C在我国西北地区种植杨树,发现许多杨树长得很弱小违背自生原理D沼气工程建设遵循循环原理A.AB.BC.CD.D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绘了稻田中的繁荣景,也反映了稻田群落的特征。南方某村庄在插秧不久的稻田中,放养了草鱼和青蛙,形成了“稻—鱼—蛙”立体种养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鱼和蛙的粪便可为水稻生长提供肥料和能量B.鱼和蛙呼吸释放的CO2可供水稻进行光合作用C.鱼和蛙不能降低稻田中的害虫、田间杂草的数量D.该种养模式可增大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效率4、某种群的年龄结构如下图甲所示;增长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一定会保持不变B.防治害虫时,应该在其种群数量达到K/2之后进行捕杀C.图甲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该种群在t1时期即属于这种年龄结构D.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种群数量一定会增加5、如图表示不同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曲线可表示该种群进入新环境的一定时期内B.乙曲线中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等其他因素,在e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假设该种群是某经济鱼,在c点之后开始捕捞,可获得持续最高产量D.由于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该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就会保持稳定不变6、下列关于不同群落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A.仙人掌的气孔在白天开放,能适应干旱环境B.草原上生活着较多的两栖类生物和水生生物C.只要是森林,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完全相同D.草原上难以见到乔木与其寒、旱的环境有关7、将某同学用于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物质等换算为相应的自然土地和水域面积,获得该同学的生态足迹(如下图)。为减少其生态足迹,下列建议不合理的是()
A.乘坐公共交通、绿色出行B.多吃肉类、少吃蔬菜C.随手关灯、少用空调D.参与垃圾分类、回收废纸8、调查发现小型湖泊中的绿藻、蓝细菌是鲮鱼和沼虾的食物,沼虾又是鲮鱼的食物。下图表示不同体长鲮鱼的食性相对值,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湖泊中的鲮鱼与沼虾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和捕食B.湖泊中最长的2条食物链是绿藻→沼虾→鲮鱼和蓝细菌→沼虾→鲮鱼C.若除去沼虾,则体长较大鲮鱼的数量是先增后减,最后稳定D.体长为2.8cm的鲮鱼增重2kg,理论上至少需要绿藻、蓝细菌共60kg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9、下图中甲和乙两条曲线代表两种生物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Nt+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时其种群数量表现为下降B.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C.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甲曲线D.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10、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巨大的城镇人口规模和日益增长的城乡居民收入将对资源和环境产生巨大的压力。2015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为人均2.9全球公顷(具体组分变化如下图所示)。如果选择绿色发展道路,则中国可以在2026年达到人均生态足迹的峰值,为人均2.7全球公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足迹在生态足迹中所占比例最大B.碳足迹主要指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等所需的海洋和森林面积之和C.草地足迹增加是由于城镇化发展对木材、薪柴的需求增加D.植树造林、绿色出行可以降低人均生态足迹11、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我国海域发生赤潮的次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下列关于赤潮的表述正确的是()A.赤潮发生时水体多变为红色,进而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C.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解氧降低D.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不会引起赤潮12、“粮桑渔畜”农业生态系统是江浙平原水网地区典型的高效农业系统;下图表示的是这一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模式。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沼气池的建立既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又防止了环境污染B.通过巧接食物链使原本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人,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C.这一生态工程模式主要适用于江浙平原而不适用于我国西北地区,这是因为在建立生态工程时还需要遵循“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的原理D.上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是鸡、蚕、鱼、虾13、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开展了持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数量/前一年末种群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不定项)()
A.在这4年中甲种群的数量保持不变B.第1~2年甲、乙两种群年龄结构类型相同C.第2年末乙种群的数量一定大于甲D.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14、人类活动在不断改变地球的生物化学循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大气中的CO2不断攀升。大气CO2浓度的升高会影响到水体中藻类的生长,水环境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能量作为物质的载体,使物质沿着食物链(网)流动B.该示意图可体现碳循环具有循环往复的特点C.藻类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D.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藻类碳元素的根本来源是大气中的CO215、科研人员研究了某岛屿上某野兔种群的平均出生率(实线)和平均死亡率(虚线)以及该野兔种群所依赖的资源量的关系,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当资源量长期小于R时,该野兔种群可能灭绝B.当资源量一直大于R时,该野兔种群数量一定呈现“J”形增长C.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影响该野兔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D.若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野兔的种群密度,且调查过程中部分标记物脱落,则其统计结果往往偏小16、生物量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总量。一段时间内,某一个营养级生物量的变化与呼吸消耗、被更高营养级的生物取食、生物的死亡等有关。陆坡是大陆架到深海的过渡区域,图示是我国南海陆坡生态系统生物量的分布(t/km2),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营养级生物量VI0.488V3.951IV17.890III38.000II50.810I218.000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218t/km2B.该生态系统生物量呈正金字塔形C.其他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与该生态系统不一定相同D.该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生物量会一直保持不变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7、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_______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_______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到了难以恢复的程度。18、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_______的关系,还要加强立法、执法和_______,反对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发利用,即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19、生产者——绿色植物属于第_____营养级;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昆虫是_______,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次级消费者——青蛙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_______——蛇属于__________营养级;四级消费者——鹰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20、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生产者是_______。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_______。此外,消费者对于_______等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没有_______,动植物的_______和动物的_______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因此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21、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
_______:包括阳光、热能、空气、_______和无机盐等;
_______:自养生物(主要是_______);
_______: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________:
_______: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主要是营_______和________。22、特点: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______;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______的,而且是_______的流动,而不是_______。23、群落的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______的多少称为丰富度。24、根据群落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评卷人得分四、综合题(共2题,共4分)25、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细菌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呈蓝绿色且有腥臭味的浮球,这种现象称为水华。水华会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会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人工生物浮床技术能起到净化水质;防治水华的作用。下图为人工生物浮来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严重的水华往往会引起沉水植物的死亡,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人工生物浮床技术能起到净化水质、防治水华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
(2)浮床上的植物与蓝细菌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若想防治水华。可以选择种植能富集______(填“N”“P”成“K”,可多选)的植物使生态系统修复,经生态修复后,生物______将会升高。已知凤眼莲能富集Cu、Hg,采收后______(填“适合”或“不适合”)作家畜饲料,原因是_____________。
(3)若在水域内种植挺水植物并投放鲢鱼、草鱼等植食性鱼类,可在一定程度上修复由于水华造成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上述措施发挥的作用:①利用了挺水植物与浮游藻类的______关系,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②植食性鱼类可以______,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26、图甲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乙代表的是图甲所涉及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金字塔”结构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能够将大气中的CO2固定下来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自然界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径有_________(填数字序号)。
(2)图甲中C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建构的“能量金字塔”中处于Ⅰ的生物属于_________(填成分),处于Ⅲ中的生物为第_________营养级。
(4)从图乙“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A【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a曲线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呈现J型增长,d曲线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现S型增长。
【详解】
A、在b组条件的初期阶段(与a曲线重合);酵母菌数量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A错误;
B;k值为环境容纳量;指在环境条件不受到破坏的条件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生存的种群的最大数量,d组酵母菌数量变化呈S型增长曲线,k值最小(由于不更换培养液,其环境阻力最大),B正确;
C;据图分析;随着培养液更换间隔延长,其环境阻力增大,酵母菌种群的增长率趋于下降,C正确;
D;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常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D正确。
故选D。2、C【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详解】
A;桑基鱼塘强调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与平衡;遵循协调原理,A正确;
B;前面造林;后面砍林,这违背了整体性原理,B正确;
C;我国西北地区种植杨树;导致许多杨树长得很弱小,违背协调与平衡原理,C错误;
D;沼气工程建设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D正确。
故选C。3、B【分析】【分析】
1;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增加;使营养结构变复杂,消费者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
3;生态农业的优点有实现对物质再循环利用;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等。
【详解】
A;鱼和蛙的粪便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者)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可为水稻生长提供肥料,但不能提供能量,A错误;
B、鱼和蛙呼吸释放的CO2可供水稻进行光合作用;提高水稻的光合速率,B正确;
C;草鱼以田间杂草为食;青蛙取食田间害虫,故放养鱼和蛙能降低稻田中的害虫、田间杂草的数量,C错误;
D;该种养模式可增大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B。4、C【分析】【分析】
1;甲图中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该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2、乙图是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在t0∼t1时期,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增大,此阶段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在t1时期,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在t1∼t2时期,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减小,但种群数量仍在增大,此阶段种群的年龄结构仍为增长型;在t2时期;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此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详解】
A;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一般会围绕K值上下波动,A错误;
B;种群数量达到K/2时;其增长速率最大,若在此时对害虫进行防治,则不易将害虫种群的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B错误;
C、图甲所示的种群,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其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t1时期,种群数量达到K/2增长速率最大,因此该种群在t1时期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正确;
D;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若其生存环境遭到严重坏,则种群数量不但不会增加,反而可能下降,D错误。
故选C。5、D【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曲线甲表示J型曲线,曲线乙表示S型曲线。“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详解】
A;甲曲线是该种群在理想环境中的增长曲线;呈J型增长,没有K值,A正确;
B;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如果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B正确;
C;c点对应的是K/2值;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假设该种群是某经济鱼,在c点以后即可开始捕捞,只要捕捞后使种群数量维持在K/2值,即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C正确;
D;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种群数量可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D错误。
故选D。6、D【分析】【分析】
1、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物种丰富度、群落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
【详解】
A;仙人掌的气孔在夜晚开放;是适应干旱环境的一种特征,A错误;
B;草原大多属于干旱环境;故两栖类生物和水生生物分布并不多,B错误;
C;世界上分布着不同的森林;如赤道两边的落叶阔叶林,中国北部的针叶林,不同的森林生活的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不同,C错误;
D;草原上难以见到乔木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系;如寒、旱的环境有关,D正确。
故选D。7、B【分析】【分析】
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详解】
A;乘坐公共交通、绿色出行可减少吸收汽车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等;从而减少生态足迹,A不符合题意;
B;食用蔬菜比食用肉类生态足迹小;B符合题意;
C;随手关灯、少用空调可减少资源消耗等;从而减少生态足迹,C不符合题意;
D;参与垃圾分类、回收废纸可减少吸纳废物的面积等;从而减少生态足迹,D不符合题意。
故选B。8、D【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绿藻;蓝细菌是鲮鱼和沼虾的食物;沼虾又是鲮鱼的食物,由此写下相应的食物链:绿藻→鲮鱼;蓝细菌→鲮鱼;绿藻→沼虾→鲮鱼;蓝细菌→沼虾→鲮鱼。
【详解】
A;分析题图可知:绿藻、蓝细菌是鲮鱼和沼虾的食物;沼虾又是鲮鱼的食物,由此可知该湖泊中的鲮鱼和沼虾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和捕食,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该湖泊中最长的2条食物链是绿藻→沼虾→鲮鱼;蓝细菌→沼虾→鲮鱼;B正确;
C;分析题图可知:体长较大鲮鱼主要以植食性为主;即主要以绿藻和蓝细菌为食,若除去沼虾,体长较大鲮鱼会因食物上无种间竞争而增多,后因为体长较小的鲮鱼没有食物,而无法发育成体长较大的鲮鱼,从而减少,最后趋于稳定,C正确;
D;分析题图可知:体长为2.8cm的鲮鱼是食物来源为植食性和肉食性为1:1;若增重2kg,至少需要藻类(传递效率按照20%)为:1÷20%+(1÷20%)÷20%=30kg,D错误。
故选D。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9、A:B【分析】【分析】
题图分析:由于直线p表示Nt=Nt+1;表明一年后的种群数量与当年的相等,即种群数量没有改变。甲;乙两条曲线的A、F点与P曲线相交,说明此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在P曲线以上的点表示种群数量增长,以下的点表示种群数量减少。
【详解】
A、由分析可知: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时位于P曲线的上方,说明此时Nt<Nt+1;故种群数量表现为上升,A错误;
B、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同时位于P曲线上,说明Nt=Nt+1;说明当年种群没有表现增长,就乙种群曲线分析可知,增长速率最快时间为D点时,B错误;
C;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繁殖率低,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甲曲线,C正确;
D;家鼠等繁殖力强;乙曲线AB段显示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符合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D正确。
故选AB。10、A:D【分析】【分析】
1;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它描述了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号召人们从自我做起。目前,已有部分企业开始践行减少碳足迹的环保理念。
2;碳足迹它表示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越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越多,“碳足迹”就越大;反之,“碳足迹”就越小。
【详解】
A;据图分析可知:碳足迹在生态足迹所占比例最大;A正确;
B;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B错误;
C;草地足迹增加是由于城镇化发展人类对牛、羊肉的需求增加;城镇化发展对木材需求增加会导致林地足迹增加;C错误;
D;植树造林、绿色出行;降低对碳的需求,降低人均生态足迹,D正确。
故选AD。11、A:B:C【分析】【分析】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生物。
【详解】
A;“赤潮”被称为“有害藻华”;说明发生赤潮会导致大量呈红色的有害藻类爆发式繁殖,进而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A正确;
B;藻类爆发式繁殖是由于水体内排放大量含氮、磷的各种污染物;所以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B正确;
C;赤潮发生时水由于水体好氧分解者增多;消耗了大量的氧气,另一方面,藻类的繁殖,水中其他自养生物进行光合作用减弱,产氧减少,所以水中的含氧量降低,C正确;
D;化肥和生活污水含大量氮和磷;大量使用化肥、生活污水的排放会引起赤潮,D错误。
故选ABC。12、A:C:D【分析】【分析】
生态农业中能够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面,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能改变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详解】
A;建立沼气池可以充分利用植物的秸秆、残枝败叶以及动物的粪便;这样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能量的多级利用,同时也可以避免因焚烧秸秆产生的环境污染,A正确;
B;通过合理设计食物链;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最有益的方向,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B错误;
C;生态工程的建立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整体考虑,我国西北地区缺水、不适宜建立题图中所示的生态工程模式,C正确;
D;题图中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是鸡、蚕、鱼、虾;D正确。
故选ACD。
【点睛】
本题考查了生态工程中“粮桑渔畜”农业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3、B:D【分析】曲线分析:甲种群的L=1.5;表明甲种群数量不断增加;乙种群的L值由大于1到小于1,说明乙种群数量先增多,后减少。
【详解】
A;这4年中;甲种群的L值均为1.5,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A错误;
B;第1~2年甲、乙两种群年龄结构类型相同;都是增长型,B正确;
C;第2年末甲种群的L值小于乙种群;但第2年末乙种群的数量不一定大于甲,C错误;
D;只要L值大于1.0;种群的数量就在增加,据此分析题图可知,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正确。
故选BD。14、B: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Ca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物质循环的特点:循环往复、反复利用,具有全球性。
【详解】
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A错误;
B;由示意图可知;物质可以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又可以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体现了物质循环具有循环往复运动的特点,B正确;
C;藻类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完成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间的相互转化;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C正确;
D、藻类中的有机物归根结底来源于进行光合作用的有机物,而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中碳的来源是大气中的CO2;D正确。
故选BCD。15、B:C:D【分析】【分析】
种群的特征:
(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
(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3)遗传特征:遗传的单位,繁殖的单位。
【详解】
A;资源量长期小于R会使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导致该种群密度降低,该野兔种群可能灭绝,A正确;
B;当资源量一直大于R时;该野兔种群数量会增加,但不是“J”形增长,B错误;
C;岛屿上不涉及种群的迁入和迁出;C错误;
D;若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野兔的种群密度;且调查过程中部分标记物脱落,则其统计结果往往偏大,D错误。
故选BCD。
【点睛】16、B:C【分析】【分析】
生态金字塔是指各个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和个体数量单位,采用这些单位所构成的生态金字塔就分别称为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
【详解】
A、218t/km2是第一营养级储存的有机物的含量;不是同化的总能量,A错误;
B;生物量随着营养级增加而减少;呈现正金字塔形,B正确;
C;其他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可能因为生产者生活周期短被大量捕食而呈倒金字塔形;比如湖泊,C正确;
D;生物量会因呼吸消耗或被捕食等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BC。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7、略
【解析】①.无限②.一定限度。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人与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盲目地、掠夺式地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一初级消费者二三三级消费者四五2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生态系统的基石物质循环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分解者遗体排遗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2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生产者绿色植物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寄生性动物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2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反复利用逐级递减单方向循环23、略
【解析】①.物种组成②.物种数目24、略
【分析】【分析】
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的集合。群落水平上主要研究以下问题: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物种,空间结构,种间关系,生态位及群落的演替等。
【详解】
观察一个群落;首先看到的是群落外貌。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类型。解题关键是要明确群落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个人股权赠与协议(公益捐赠)4篇
- 2025年度个人与公司承包旅游服务合同范本2篇
- 2025版明星肖像使用权独家转让合同2篇
- 2025版个人二手房交易房屋抵押贷款服务协议
- 2025年度个人独资企业数据安全管理与隐私保护合同3篇
- 2025年度个人向非营利组织贷款合同样本2篇
- 2025年度大型桥梁钢管脚手架施工劳务承包合同
- 2025-2030全球法庭口译服务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环网配电单元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度个人汽车租赁合同违约责任条款
- 全球250个国家中英文名称及缩写
- 常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 道路安全教育课件
- 2023年浙江省衢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 深静脉血栓(DVT)课件
- 2023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数学试卷
- 医务科运用PDCA循环提高门诊医生准时出诊率PDCA成果汇报
- GB/T 19885-2005声学隔声间的隔声性能测定实验室和现场测量
- GB/T 17387-1998潜油电泵装置的操作、维护和故障检查
-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培训课件
- 学校委托管理协议书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