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师大版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北师大版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北师大版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北师大版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北师大版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北师大版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793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顺治十八年,湖广道御史李之芳上疏说:“山贼、海寇何代无之?但当制驭有方,使民获宁宇,未关堂堂天朝迁民避贼也。”“海民一旦迁之,鸿雁兴嗟,室家靡定。或浮海而遁,去此归彼,是以民予敌。”李之芳的上疏A.针对当时明朝政府推行的海禁政策B.是对政府厉行海禁政策的积极响应C.认识到海禁是一种消极的防御政策D.表明当时大多数官员反对海禁政策2、“‘公和永’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出品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近代中国,类似情况屡见不鲜。这主要说明中国当时A.经济发展由外部环境决定B.近代化发展道路举步维艰C.侧重轻工业而偏废重工业D.民族工业忽视了市场开发3、明清时期松江棉布、杭州丝绸并称“衣被天下”,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这些现象表明当时A.手工业开始出现专业化B.全国市场体系日益发展C.纺织业制瓷业实行专卖D.明清海禁政策名存实亡4、下图为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天然植被破坏过程示意图。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

A.经济结构不断调整B.统治疆域不断扩大C.经济的区域发展趋势D.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5、据《国语•晋语》记载,春秋末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的子孙因国内政治斗争失败避难到齐国后,从事农耕,牛也从“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牺牲品)”变为“畎亩(田地)之勤”。这表明了A.春秋时出现了牛耕技术B.农耕经济取代游牧经济C.宗法和宗庙已不受重视D.铁器和牛耕已得到普及6、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根据笔记;他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A.两汉的农业B.唐朝的金融C.元代的外贸D.明朝的经济7、欧洲人口袋里装着“欧元”,无论到哪个“欧元区”去买东西,都用“欧元”来计算,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欧洲意识”。欧元的使用A.加强了民众对欧洲的认同感B.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C.表明欧元成为欧洲统一货币D.推动了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3题,共6分)8、请正确选择对应的选项。

(1)青铜时代。A.战国时期。

(2)铁器时代B.商周时期。

(3)蒸汽时代C.第二次工业革命。

(4)电气时代D.第一次工业革命。

(5)危机时代E.美国“大萧条”9、古都长安是汉、唐陆上“丝绸之路”的东端,泉州则是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它们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右图中长安和泉州的位置编号分别是___和_____。

10、1980年,_____________(何省何县何公社)成为我国第一个取消人民公社的地方。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8题,共16分)11、到21世纪初,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A.正确B.错误12、20世纪初期,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著名的有《中国从报》和《万国公报》;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多反映社会思潮,如《民报》宣传民主革命思想,《青年杂志》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A.正确B.错误13、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其目的并不是发展资本主义。A.正确B.错误14、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只是开始解体,并不是完全解体。A.正确B.错误15、商周时期我国古代青铜器铸造的工艺水平达到历史高峰A.正确B.错误16、连线。

(1)汉A晋商。

(2)唐B纸币。

(3)宋C曲辕犁。

(4)明D青瓷A.正确B.错误17、官僚资本是中国的垄断资本。A.正确B.错误1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1题,共9分)19、工业年代。

材料一: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1500—1900年)

材料二:英;美、中;印四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1750—1900年)

材料三:黄君(黄佐卿)于光绪七年(1881年)建丝厂于沪上。丝车仅一百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惟是时女工都无充分训练,工作不良,丝质随劣;且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资本损耗殆尽.光绪十三年后,丝厂事业逐渐发达.丝车自一百部增至九百部。后法国绸商渐知中国除土丝外,亦有机制厂丝可供应用,乃相率电请驻沪洋商就近来办.此项办法始自光绪十九年,迄今三十余年,未尝变更也.

问题:

(1)材料一体现了英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什么特点?

(2)你能从材料二中提取到哪些信息?

(3)材料三中的丝厂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4)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两次工业革命影响的看法。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3题,共27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经过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到7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由60年代的纤维;石化、钢铁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开始转向机床、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日美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以彩色电视机、汽车、机床为代表的加工组装业。以电视机为例:1966年,日本电视机迅速占领美国市场。其中,黑白电视机的市场占有率由1965年的10%增加到1970年的28%,彩色电视机由1965年的1%增加到1970年的16%,由此引发日美彩色电视机摩擦。1968年3月,美国电子工业协会向商务部起诉日本11家电视机生产企业,要求对日本生产的黑白和彩色电视机征收反倾销税。经过美国财政部和关税委员会调查,1971年3月,美国财政部决定征收反倾销税。1980年4月两国达成和解,最终以美国放弃征收反倾销税、日本支付一定和解金的方式解决。1985年,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签署《广场协议》,日元大幅升值,经济泡沫急剧扩大,日本经济长期停滞。

——赵瑾《日美贸易摩擦的历史演变及其在经济全球化下的特点》材料提供了一个日美贸易摩擦的案例,蕴含了经济全球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时期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世界市场的发展阶段明朝中后期到鸦片战争前游离于世界市场的发展之外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早期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晚清时期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确立新中国成立之初被孤立、封锁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世界市场的发展走向制度化、体系化改革开放后积极参与、融入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表格中某一时期中国与世界市场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对选取的这一关系做简要阐释。(要求:主题鲜明,条理清晰,史论结合,史实准确。)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摘编自(意)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等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信息有关联,阐述合理并有史实依据)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3题,共30分)23、世界历史不是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历史的堆积,而是人类自孤立和分散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1)写出地图上A、B两处所代表的古代文明。(2)自1500年起,人类开始走出分散状态,到20世纪初世界已连成一体。叙述这一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24、美国的边界经过两百多年的扩展;形成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广阔版图。在扩展有形边疆的同时,美国还在全世界进行着政治;经济等无形边疆的扩展。对于美国这种有形与无形的扩展,历史学家常常会追问:美国的“边疆”到底在哪里?

问题:

(1)美国是如何扩展其“边疆”的?

(2)这种扩展的影响是什么?25、1934年;一位英国牛津大学的教授,创造了福利国家的概念。到1948年,英国宣布全面实现了社会保障,建成福利国家。

1.英国“福利国家”可能借鉴了哪些国家的实践经验?

2.英国“福利国家”的内容和特征是什么?

3.你如何评价英国“福利国家”的政策?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C【分析】【分析】

【详解】

由材料“顺治十八年,湖广道御史李之芳上疏”,可知是针对清朝政府推行的迁海令,排除A;材料认为迁海令导致民众无以谋生,相聚为伍,对抗清廷,故排除B,选C;材料只是个人意见,并非大多数官员的态度,排除D。2、B【分析】【详解】

材料“公和永’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体现的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对外国机器和技术人员的依赖,说明中国当时中国近代化道路发展举步维艰,B选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由内部环境决定的,A选项说法错误;C选项偏废的说法错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畸形发展主要是由社会性质导致的,但不能说是偏废,C选项排除;材料与忽视市场开发无关,D选项排除。3、B【分析】【详解】

材料只是反映当时存在手工业专业化的特点,不能判定“开始”于明清时期,排除A;材料“松江棉布、杭州丝绸”和景德镇瓷行销广,说明全国市场体系日益发展,故选B;明清时期,我国私营手工业开始处于主导地位,材料没有反映专卖性质,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对外贸易的信息,排除D。4、C【分析】【详解】

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发展,自然植被的破坏范围和程度虽然有波动,但总体是呈现不断扩大和增强的趋势,故C项正确;“天然植被破坏”无关经济结构的调整,排除A项;“天然植被破坏”涉及的是经济领域,不是统治“疆域”的扩大,排除B项;农具改进或者农业耕作技术不会使“天然植被”遭到破坏,D项不符合题意。5、A【分析】【分析】

【详解】

牛也从“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牺牲品)”变为“畎亩(田地)之勤”;意味着牛的功用增加,可以用来耕地,这是因为春秋时出现了牛耕,这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故选A;齐国本来就是农耕经济,故不存在农耕经济取代游牧经济的问题,故排除B;宗法和宗庙一直是备受重视的,故C也不符合史实;铁器和牛耕在春秋时期刚刚出现,所以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点睛】

时代特征是我们做好选择题的一个关键。考生根据题干中的材料确定出时间和空间,然后据此就可以知道这一时代某一地区或者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阶段特征,所有的试题和选项设计都应该符合该时代的特征,所以选项要符合它才可以是正确的说法,不符合的就错误。然后考生就可以根据题意进行准确判断了。这一题就要抓住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才可以准确作答。6、D【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明朝经济的发展,据材料“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白银成为流通货币、甘薯、玉米引入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明朝经济的发展状况,故D正确;两汉的农业并未引入甘薯、玉米,故A排除;唐朝时期白银并未成为普遍流通货币,故B排除;元代民营手工业并未占据主导地位,故C排除。7、A【分析】【详解】

材料中“都用“欧元”来计算,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欧洲意识””说明欧元的使用增强了欧洲民众大欧洲认同感,故A项正确;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是1951年,故B项错误;欧元是欧盟统一货币,故C项错误;推动了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与材料中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二、填空题(共3题,共6分)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青铜时代是指商周时期,铁器时代是指战国时期,蒸汽时代是指第一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是指第二次工业革命,危机时代是指美国“大萧条”。【解析】(1)B(2)A(3)D(4)C(5)E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联系地理知识,可以知道在①处是长安,在④处是泉州,要求学生能够史地结合,有一定的难度。【解析】①.①②.④1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取消人民公社。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四川广汉县向阳公社三、判断题(共8题,共16分)11、A【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在生产、流通的各个领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到21世纪初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起来。故本题说法正确。12、B【分析】【详解】

早在19世纪中期,外国人就开始在华办报,而不是20世纪初期,所以题意说法错误。13、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扩大财政收入,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题干表述正确。14、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并未完全解体,其中自然经济彻底解体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故题干表述正确。15、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是我国的青铜时代,也是我国古代青铜器铸造的工艺水平达到历史高峰时期,故题干表述正确。16、B【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晋商是明朝时期;纸币出现于北宋时期;曲辕犁是唐朝时期;青瓷是汉代出现。17、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官僚资本是中国的垄断资本。题干表述正确。18、A【分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根据1944年在布雷顿森林会议签订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成立的,其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世界银行是根据1944年美国布雷顿森林会议上通过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成立的,其职责是协助成员国经济的复兴与建设;“关贸总协定”于1947年在日内瓦签订,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三者共同构成了二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故本题说法正确。四、材料分析题(共1题,共9分)19、略

【分析】【详解】

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图片的能力.图片反映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逐渐提高,特别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个阶段.

第(2)题,注意从材料中的中印和英国在“1830年”;“1900年”时间点的对比,以及英美在“1900年”的对比即可分析论证.

第(3)题,可从材料中“一百部增至九百部”;“后法国绸商乃相率电请驻沪洋商就近来办”概括出“规模逐渐扩大”、“产品的外销”等.

第(4)题,回答“看法”可从“工业革命与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工业革命的双重后果”等角度思考问题.【解析】(1)答案1.能发现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特征。

从两次工业革命之同的比较来看;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经济推动力更大。

答案2:仅描述曲线的变化情况。

英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逐渐提高。

其他答案。

(2)答案1:能在数据之间建立起两组关联;并描述其特征。

19世纪30年代前中印产品在世界中所占份额高于英国;到20世纪初已落后于英国。

20世纪初英美产品在世界中所占的份额超过中印;美国在20世纪初超越英国。

答案2:能在数据之间建立起一组关联;并描述其特征。

20世纪初英荧产品在世界中所占的份额超过中印;美国在20世纪初超越英国。

答案3:分别描述各国产品的份额变化情况。

英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中的份额不断上升;中国的份额不断下降。

其他答案。

(3)答案1:从材料中找到两个变化。

工厂规模逐渐扩大;产品对外销路逐渐畅通。

丝车数量从100部增至900部;从兜售到采办。

答案2:从材料中找到一个变化。

工厂规模逐渐扩大。

其他答案。

(4)答案l: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材料进行论述。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抽象视角;如工业革命与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

答案2: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工业革命的双重后果。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

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

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纬度的解释。(3—7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

答案4: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1—2分)

其他答案: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O分)五、论述题(共3题,共27分)20、略

【分析】【详解】

从材料中的“美国电子工业协会向商务部起诉日本11家电视机生产企业,要求对日本生产的黑白和彩色电视机征收反倾销税”等信息和美日贸易争端来看,说明经济全球化呼唤国际经济秩序的制度化与体系化;从材料中的“1980年4月两国达成和解,最终以美国放弃征收反倾销税、日本支付一定和解金的方式解决”可以看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斗争与合作并存,但合作共赢是趋势;从“1985年,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签署《广场协议》,日元大幅升值,经济泡沫急剧扩大,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等信息可以看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要重视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如果确定“经济全球化呼唤国际经济秩序的制度化与体系化”的论题,可以联系所学,从1929年经济危机和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各自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来说明论证国际经济秩序的制度化与体系化的重要性。本题的解答首先是根据材料信息确定一个论题,然后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说明论证,要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解析】示例:启示:经济全球化呼唤国际经济秩序的制度化与体系化说明: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市场迅速扩大,但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加剧了世界市场的争夺。为了转嫁危机,美;英等国相继提高关税,使彼此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从而引发国际局势的动荡。沉重的历史教训,呼唤规范的国际经济秩序。

二战结束后;世界经济一体化受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成立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推动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其他合理启示:经济全球化中,斗争与合作并存,但合作共赢是趋势;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足趋势,各国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经济全球化中,各国要重视维护国家经济主权。21、略

【分析】【详解】

首先,阅读材料,明确中国与世界发展的时间对应信息,如由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到鸦片战争前中国游离于世界市场的发展之外晚清时期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被孤立、封锁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参与、融入经济全球化。其次,具体结合其中的某一时期,从背景、结果、影响、认识等层面进行阐述分析,如明朝中后期到清初,统治者为了防备外来侵扰和人民反抗斗争,下令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这一闭关锁国的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妨碍了中国学习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国内工商业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导致近代中国落伍,进而得出认识: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下,明清时期的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让中国与世界隔绝,迟滞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又如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打开中国国门,清政府被迫开放从沿海到内地的诸多通商口岸,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供应地,这导致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快速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解析】示例一:明朝中后期到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

阐释:

(1)背景原因:明朝中后期到清初;统治者为了防备外来侵扰和人民反抗斗争,下令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

(2)结果影响: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它并不能消除或减轻外国的侵略,反而窒息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妨碍了中国学习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国内工商业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技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导致近代中国落伍。

(3)认识: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下;明清时期的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让中国与世界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没能赶上全球化的潮流,迟滞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能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展开阐释)

示例二:晚清时期;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阐释:

(1)背景原因: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列强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以不平等条约攫取特权,清政府被迫开放从沿海到内地的诸多通商口岸,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量向中国倾销工业商品,同时向中国收购茶叶;生丝等农产品,把中国为其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供应地。

(2)结果:这导致以“男耕女织”为核心的中国自然经济快速解体。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工业生产资料不得不依赖市场,中国成为市场商品购买者。另外,包括农产品;工矿产品在内的原材料大量出口到工业发达国家,中国成了市场的原料供给者。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首次出现贸易逆差,这表明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他们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场所,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确立,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认识:从文明史观上看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交流、碰撞、渗透、融合的产物从全球史观上看,西方工业革命后的扩张需要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融入世界市场发生的主要原因,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经济结构变化是其结果和体现。(能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展开阐释)22、略

【分析】【详解】

示例一:根据材料中图3;图4两条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工业革命促进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由图3、图4得出两条信息:19世纪前半期,印度棉布在英国东印度公司销往欧洲的亚洲商品总值中比重呈下降趋势,19世纪英国棉纺织品出口不断增加。论述:结合所学,可从工业革命前,英国棉纺织业比较落后,市场上主要是英国东印度公司运来的印度棉布;工业革命使英国逐渐成为世界棉纺织业的生产中心,英国棉纺织品的出口增加,印度销往欧洲的棉布大幅减少等进行阐述。

示例二:根据材料中图5;图6两条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国家战略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从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和中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战略的角度进行阐述。

示例三:根据材料中图4;图6两条信息;拟定一个论题——民族独立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从近代印度和现代中国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还可以从材料中提取其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具体论题,结合相关史实阐述即可。此题为开放试题,言之有理即可。【解析】示例一信息:19世纪前半期,印度棉布在英国东印度公司销往欧洲的亚洲商品总值中比重呈下降趋势,19世纪英国棉纺织品出口不断增加。

论题:工业革命促进英国棉纺织业发展

阐述:工业革命前,英国就出现了棉纺织业,但比较落后,市场上主要是英国东印度公司运来的印度棉布。18世纪后半期以后,工业革命使英国棉纺织业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英国逐渐成为世界棉纺织业的生产中心。这一方面大大增加了英国棉纺织品的出口,另一方面使印度销往欧洲的棉布大幅减少。

示例二:

论题:国家战略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

阐述: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与执政者的胆识魄力息息相关。19世纪中后期,日本为摆脱受压迫奴役的境遇,“求知识于世界”,开启了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使日本走向了先进国家的行列,无疑也促进了经济的大发展,日本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逐年上升就是明证。20世纪90年代,中国确立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迎合世界潮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焕发了经济发展的潜力,中国服装出口与日俱增就是就是铁证。可见,高瞻远瞩的战略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定海神针。

示例三:

论题:民族独立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

阐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发展经济,而经济发展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做后盾。近代史上,印度一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经济发展受东印度公司的掣肘,发展艰难;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经济上成为列强的附庸,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操控,艰难发展。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民族独立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零世界瞩目,1991年以来中国服装出口与日俱增就是就是明证。总之,经济要发展,民族独立是必不可少的保障。

六、简答题(共3题,共30分)23、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一两河流域或美索不达米亚;B一美洲印第安文明或玛雅文明。

(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包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政体体系、资本主义殖民体系三个部分。分析自1500年起,人类开始走出分散状态,到20世纪初世界已连成一体的时候,需要围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相关史实展开论证即可得出答案。【解析】(1)答案1:A一两河流域或美索不达米亚;B一美洲印第安文明或玛雅文明。

其他答案:两者颠倒或其他区域的文明。

(2)史实。

答案1: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15-16世纪;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