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2个社会转型6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社会转型含解析_第1页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2个社会转型6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社会转型含解析_第2页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2个社会转型6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社会转型含解析_第3页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2个社会转型6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社会转型含解析_第4页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2个社会转型6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社会转型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社会转型一、总体特征:中国特色(“走苏联模式”到“走自己的路”)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安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二、详细表现:=1\*GB3①政治:完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推动基层民主建设;祖国统一大业获得突破,“一国两制”方针提出并得到胜利运用。=2\*GB3②经济:对内改革(精确理解并区分以下概念:全部制形式、经济体制、管理体制、安排体制等),提出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3\*GB3③文化:新时期理论。由轻视人才转向敬重人才、学问;“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教化和文化事业发展;“双百”方针重新确立,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旺盛发展。④外交上:奉行不结盟政策,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动活跃在地区性和世界性的国际组织中。⑤科技上:以“载人航天”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社会生活上:讲究卫生、留意环保、赈济灾区的文明生活方式。转型缘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考真题1.(2024·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1)1979~1981年,中国削减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安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起先逐步退耕还林还牧,激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答案】A【解析】由材料“1979~1981年,中国削减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安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起先逐步退耕还林还收,激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可知国家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故选A项;1979~1981年中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安排经济体制,私营企业发展与材料不符,解除B项;“完善了”表述过于确定,材料时间只是刚实行的几年,1982年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进一步稳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期,与题干时间不符,解除D项。2.(2024.4·浙江高考·15)邓小平同志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假如一切从本本动身,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朝气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假如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该讲话的意义在于()A.探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B.标记着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完全形成C.开拓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D.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假如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结合所学,该会议处于改革开放的前夕,这段讲话意在解放思想、推动社会改革,故选C项;新中国建立初期,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探究,解除A项;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标记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解除B项;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解除D项。3.(2024·江苏高考·12)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冲突,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同等的理念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C.消退了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分歧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答案】A【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相互敬重领土主权、互不侵扰、互不干涉内政、同等互惠、和平共处”,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与材料中“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冲突”相符,故A项正确;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动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和平共处并没有消退冲突,故C项错误;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与材料中“1984年10月,邓小平”不符,故D项错误。4.(2024.4·浙江高考·12)改革开放对于现代中国的发展,如同一次“壮美的日出”。开启这一宏大历史转折的重要会议是()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答案】B【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宏大转折,这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起先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故A.C.D项错误,故B项正确。5.(2024·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1)表2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198229.2874.925.389.5817.01198823.28773.5295.58372.55623.23表2中的数据变更说明,这一时期我国()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答案】A【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助于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出现材料中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农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城乡一体化无关,故B项错误;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工业整体的发展,没有涉及工业内部结构的变更,故D项错误。6.(2024·海南高考·13)20世纪50~90年头,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应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A.消退城乡区域差别 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开启农产品商品化【答案】C【解析】据材料“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应和消费关系”,可得出安排经济限制“粮油关系”,因此取消“粮油关系”目的是实现从安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与消退城乡区域差别无关,故A项错误;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无关,故B项错误;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是在粮油供应和消费关系方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开启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故D项错误。7.(2024·江苏高考·13)《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阅历》文章中提到:“中国的阅历第一条就是自食其力为主。我们许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激昂起整个国家奋勉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首颗人造卫星放射胜利B.驾驭载人航天技术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胜利D.胜利培育杂交水稻【答案】B【解析】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放射胜利,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不符,故A项错误;从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在经过4次无人飞行胜利试验后,于2003年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相符,故B项正确;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胜利,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不符,故C项错误;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不符,故D项错误。8.(2024年北京卷18).据图8推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B.第一个五年安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答案】C【解析】材料中仅仅涉及是1959年的百货零售网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完成是1956年,与图表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一五安排是在1957年,与图表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我;依据材料中1994年,北京的百货零售网点急剧增多,主要是因为1992年深化改革开放,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C项正确;加入世贸组织是2001年,与图表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9.(202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心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事实上是把安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安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确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见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答案】C【解析】结合题干信息“事实上是把安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安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与所学学问可知,报告明显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的精神一样,即安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活市场经济,主见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故C项正确,解除A;题干涉及的是经济体制的问题,没有反映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解除B;“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是材料的部分内容,但不是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解除D。10.(2024年新课标全国Ⅱ卷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用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化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化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化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复原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化的普及【答案】C【解析】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与事实不符,随着历史的演化,时代的更新,科学技术等不断发达,对人才的要求亦越来越高,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997—2001年高等学校在校人数的变更,没有体现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故B项错误;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故C项正确;复原高考制度只是推动了高等教化的发展,谈不上普及,依据教化部发布的《中国高等教化质量报告》,预料到2024年,中国将进入高等教化普及化阶段,故D项错误。11.(2024·天津高考·13)(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目前,我国实行经济开放政策,争取利用国际上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经济。这一政策已起先有些效果。但是,从发达国家取得资金和先进技术不是简单的事情……必需在自食其力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邓小平《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阅历》(1982年)材料二1992年后,天津滨海新区“三资”企业发展快速。2003年,已有几十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在此投资,“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完成1037亿元。1993年到2003年,滨海新区外贸出口由5.03亿美元增长到89.38亿美元,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群已初具规模。2006年,滨海新区正式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2009年,依据国务院的批复,天津滨海新区行政区成立。——据国家发改委《天津滨海新区重点产业选择和布局探讨》材料三2012—2025年中国对外干脆投资净额(单位:亿美元)(数据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我们要坚决不移发绽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开放中共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我们要下大气力发展全球互联互通,让世界各国实现联动增长,走向共同旺盛。我们要坚决不移发展全球自由贸易和投资,在开放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旗帜显明反对爱护主义。——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2024年)(1)依据材料一,概括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程,指出邓小平主见对外开放的缘由。(6分)(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学问,简述20世纪80年头以来天津对外开放的历史机遇和90年头以来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新变更。(7分)(3)中国对外开放经验了探究与发展的历程,结合材料一、二、三及所学学问,简述对这一历程的相识。(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楚,结论正确。)(6分)【答案】(1)思想:在自食其力的基础上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发展经济。基本建立社会义经济体系;在探究中取得确定成果,但也出现较大失误;缘由:中国经济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化经济建设已经启动,急需资金和技术。(2)机遇:1984年天津成为第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后又成为环渤海经济开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6年天津滨海新区正式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变更:大力汲取外资,“三资”企业发展快速;外商投资及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引进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群初具规模。(3)答案示例一: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渐渐深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实现宏大历史转折。20世纪80年头,设立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等,引进外资和技术,对外开放不断扩大。1992年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与世界互利共赢。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渐渐深化。答案示例二:中国对外开放具有历史必定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外开放,发展经济,符合现代化建设须要。20世纪80年头,为适应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开展,大力引进外资和技术;90年头,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天津等地对外开放供应了历史机遇。当前,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世界共享机会和利益,互利共赢。中国对外开放具有历史必定性。【解析】(1)第一小问对外开放思想,依据材料一中“必需在自食其力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可知其思想是在自食其力的基础上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发展经济。其次小问缘由,依据材料中所提及的时间点——1982年,再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其缘由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基本建立社会义经济体系;其次,中国经济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化经济建设已经启动,急需资金和技术;结合建国之初,我国所进行的经济建设的阅历与教训,可知其缘由是在探究中取得确定成果,但也出现较大失误。(2)第一小问历史机遇,依据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可知其机遇之一是1984年天津成为第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后又成为环渤海经济开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材料二中“2006年,滨海新区正式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可知其机遇是2006年滨海新区正式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依据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程可知其机遇是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次小问新变更,依据材料二中“1993年到2003年……高新技术产业群已初具规模”,可知其变更是引进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群初具规模;依据材料二中“1992年后,天津滨海新区“三资”企业发展快速。2003年,已有几十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在此投资”,可知其变更是大力汲取外资,“三资”企业发展快速;依据材料中“1993年到2003年,滨海新区外贸出口由5.03亿美元增长到89.38亿美元”,可知其变更是外商投资及外贸出口快速增长。(3)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对外开放政策,在这一决策的引导下,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稳步推动。在作答时,我们可以以此为动身点,依据步骤渐渐论述我国的对外开放渐渐深化的历程:20世纪80年头,设立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等,引进外资和技术,对外开放不断扩大。1992年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再结合材料三中“一带一路”开通之后,从2012年到2024年中国对外干脆投资净额的稳步增长图,以及“在开放中共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等相关信息,我们可以作以下总结:当前,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世界共享机会和利益,互利共赢。在论述的结尾处,我们要做一个小结,以紧扣论述的导入语部分,即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渐渐深化,这样使得论述的结构更加完整。五、高考模拟1.2024年,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新年贺词中说“新的一年里,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扎实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决心不会变更”。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A.“和平统一”方针 B.“一个中国”原则C.“政治协商”制度 D.“一国两制”构想【答案】B【解析】“和平统一”方针是大陆对台政策,不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故A项错误;“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故B项正确;“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的构想没有得到台湾的响应,故D项错误。2.(2024·盐城二模)1988年2月,台湾当局准许国民党员、干部赴大陆探亲、旅游;7月确定在维持官方不谈判、不接触、不妥协政策的前提下,“民间、间接、单向、渐进”开放两岸关系;11月又宣布有条件地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病、奔丧。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大陆和台湾实现了真正停战B.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C.“一国两制”得到两岸认同D.两岸隔绝状态已经被打破【答案】D【解析】大陆和台湾实现了真正停战是1979年元旦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故A项错误;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是1992年两岸就“一个中国”原则形成了“九二共识”,故B项错误;“一国两制”是大陆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案,没有得到台湾认同,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台湾放开了向大陆探亲、旅游等限制,反映出两岸互不往来的状态被打破,故D项正确。3.(2024·江苏名校调研)20世纪80年头,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在港澳问题上胜利实践。这一构想汲取和发展了()A.“另起炉灶”政策 B.结盟政策C.睦邻友好方针 D.“求同存异”方针【答案】D【解析】结合“一国两制”的基本含义可知,邓小平是在维护祖国统一的前提下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即在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求同存异”方针,故D项正确。4.(2024·苏州调研)《秋水长天》是一部描写两岸题材,是一部书写家国情怀暨反省民族离患的军事文学作品。关于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1949年以后的三十多年时间两岸往来及“三通”全部中断B.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标记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C.2005年,“胡连会”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D.2008年,两岸干脆通邮、通航、通商最终实现【答案】B【解析】1987年起先,台湾当局迫于形势实行了一些开放措施,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最终被打破,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5.(2024·海门一模)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三级全部,队为基础”应当稳定》的读者来信。信中陈述了对农村分田到组或到户的不满,号召订正错误做法,稳定“三级全部,队为基础”制度。不久安徽的肥西县委,还特地发文要求停止包产到户。这表明()A.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并非一帆风顺B.安徽的农村全部制形式起先发生转变C.包产到户违反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后效果不佳【答案】A【解析】据材料“对农村分田到组或到户的不满”“要求停止包产到户”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当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遇到阻碍,并非一帆风顺,故A项正确。6.1980年9月,中共中心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搞好集体经济,同时也指出“对于包产到户应当区分不同地区、不同社队实行不同的方针”。这一通知()A.确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B.结束了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C.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D.事实上确定包产到户的做法【答案】D【解析】据材料“对于包产到户应当区分不同地区、不同社队实行不同的方针”,可以得出通知事实上确定包产到户的做法,故D项正确。7.(2024·徐州一中检测)20世纪80年头初期,有人在上海市南京路“好公道”国营面馆对面开了家“好再来”个风光 馆。同样的价格,“好再来”用的是鸡汤,把顾客都吸引了过去。这时“好公道”便通过主管部门在原料供应上卡“好再来”。从材料可以得出()A.人民公社体制的广泛推行B.个体经济的发展面临阻力C.国营企业改革稳步推动D.主管部门的做法应当确定【答案】B【解析】国营面馆通过主管部门在原料供应上卡私营面馆,这说明个体经济的发展面临阻力,故B项正确。8.(2024·海门一模)下列是1998~2000年私营、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比较表(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表格数据的变更表明()年份(年)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数值(亿元)比重(%)数值(亿元)比重(%)数值(亿元)比重(%)199820833.903362162.901775033.20199932455.623557161.571895432.81200055207.944055458.322346533.74A.增加国企活力成为深化改革中心环节B.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C.中国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动摇【答案】B【解析】增加企业活力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故A项错误;1998~2000年,私营企业比重上升,国企比重下降,表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故B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故C项错误;从表格的数据可以得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没有动摇,故D项错误。9.(2024·泰州中学月考)邱家洪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的演进路径与将来走向》一文中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经验了目标探究、框架构建和完善体制三个阶段,1978~1992年是目标探究阶段;1992~2002年是框架构建阶段。其中其次阶段改革()A.实现了重心向城市转移B.完成了全面建设总目标C.厘清了安排与市场之间关系D.开拓了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答案】C【解析】1984年起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这属于1978~1992年的目标探究阶段,故A项错误;1992~2002年也没有完成全面建设总目标,故B项错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与中国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厘清了安排与市场之间关系,故C项正确;1985年开拓了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属于目标探究阶段,故D项错误。10.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有安排的商品经济”,建立起安排内和安排外的商品价格双轨制;2024年,我国农产品领域实现全部放开,由市场形成价格。这反映出()A.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C.对外开放的立体格局已经形成D.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答案】D【解析】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是在20世纪90年头,与我国的商品价格的变更并无干脆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商品市场发展,不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故B项错误;我国的商品价格变更与对外开放格局并无干脆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商品价格由“双轨制”到“由市场形成价格”体现了市场的作用日益凸显,故D项正确。11.(2024·南京调研)1992年9月21日,中国政府确定实施新的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024年4月20日,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放射升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