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5课时作业17国家出路的探究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一、选择题1.太平天国时期的歌谣大多用诗体语言和群众口语记述太平天国的光辉历史。如“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这首歌谣(D)A.是太平天国辉煌历史的再现B.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仍是一个封建政权C.表明金田是革命志士的圣地D.可作为探讨起义缘由的佐证解析:歌谣大意是清王朝统治黑暗,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所以金田爆发农夫起义,将会出现新的统治者。这表明白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缘由,所以可以用来作为探讨起义缘由的佐证,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歌谣表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缘由,不是辉煌历史;B选项错误,歌谣没有反映出太平天国的政权性质,并且此歌谣出现时太平天国运动还未爆发,尚未建立“太平天国政权”;C选项错误,歌谣没有表现出金田是革命志士的憧憬之地。2.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此规定反映了太平天国(A)A.具有显明的小农意识B.追求肯定的平均主义C.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D.要求人人同等的愿望解析:依据材料“树墙下以桑”“蚕绩缝衣裳”可知材料反映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显明的小农意识,故A项正确。3.有学者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夫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接着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反映了《资政新篇》(A)A.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B.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平均主义心态C.克服了农夫阶级的局限性并具有可行性D.获得了广阔下层民众的理解和支持解析:《资政新篇》最先提动身展资本主义,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潮流,故A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平均主义心态,故B项错误;《资政新篇》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没有实行的条件,故C项错误;《资政新篇》脱离了农夫阶级,并未获得广阔下层民众的理解和支持,故D项错误。4.“我所相识的中国人之中,只有李鸿章比较热心改革,他具有最进步的思想。”这里对“最进步的思想”的正确理解是(C)A.“师夷之长技以制夷”B.改革封建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C.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巩固清朝统治D.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解析:李鸿章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其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项符合题意。A项是地主阶级反抗派的思想,B、D两项属于资产阶级的思想,均解除。5.近代中国以“自强”“求富”为目的创办近代企业起先于(B)A.两次鸦片斗争期间 B.洋务运动时期C.甲午中日斗争后 D.中华民国成立后解析:依据所学,洋务运动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创办了军事、民用工业,故B项正确;两次鸦片斗争期间中国还没有创办近代企业,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斗争、中华民国成立都在洋务运动之后,解除C、D两项。6.洋务派选派幼童出国深造,最希望他们(B)A.传播中华先进文化 B.驾驭西方先进技术C.探究西方民主政治 D.熟识西方思想文化解析: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主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选派幼童出国深造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即“师夷之长技以自强”,故B项正确;幼童出国深造是要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洋务派主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学习制度的是维新派,熟识西方文化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者,解除C、D项。7.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重要企业,其章程规定:将股份较大之人公举入局作为商董,在主要港口帮助商总经营业务。这段材料反映了(A)A.近代企业制度在洋务民用企业中有所显现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引进西方管理模式C.洋务民用企业的所需资金主要来自民间资本D.洋务民用企业管理权由商董限制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洋务民用企业中,有的起先依据股份公司的运作方式经营,说明洋务民用企业起先具备了近代企业制度的某些雏形,故A项正确;材料说明洋务企业实行股份制管理,并不是引进西方管理模式,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洋务企业资金的来源,故C项错误;洋务民用企业管理权仍由官府限制,故D项错误。8.《资政新篇》载:“火船、火车、电火表、寒暑表、风雨表、日晷表、千里镜、量天尺、连环枪、天球、地球等物,皆有探造化之巧,足以广闻见之精,此正正堂堂之技,非妇儿掩饰(饰)之文,永古可行者也。”这段材料表明(A)A.太平天国相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B.认为自然是不行战胜的C.认为中国科技优于外国科技D.不主见学习科学技术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资政新篇》中主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不是“认为自然是不行战胜的”,解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方科技的比较,无法推断出“中国科技优于外国科技”,解除C项;材料强调学习科学技术,解除D项。9.北京一次会试期间,台湾举人汪春源上书朝廷沉痛指出:“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则天下人心必将瓦解,此后谁肯为皇上出力乎!”此上书的历史背景是(B)A.《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B.《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C.《胶澳租界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解析:“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是指《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割让台湾给日本,故B项正确;“《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不符合材料中“台湾举人”的信息,故A项错误;《胶澳租借条约》将青岛“租借”德国99年,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不含有割让土地的信息,故D项错误。10.《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此后在中英、中美通商行船续约中亦作了规定。诸如此类的规定(D)A.使中国起先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属于主权国家间正常的经济往来C.反映了清政府与列强共同的利益诉求D.体现了殖民侵略之下的资本输出解析:依据材料“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可知,此条款就是允许日本在华投资办厂,投资办厂体现了殖民侵略之下的资本输出,故选D项;中国起先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斗争后,故解除A项;此类的规定不属于主权国家间正常的经济往来,故解除B项;《马关条约》是近代闻名的不同等条约,不能反映清政府与列强共同的利益诉求,故解除C项。11.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斗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斗争(C)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D.促使先进学问分子探讨中国前途问题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以前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可以看出甲午中日斗争使中国认清了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认清中国的国际地位,故选C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反映;B选项错在材料探讨的是近代化的过程,不是殖民化的过程;D选项材料无从体现。12.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马上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A.探讨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说明B.历史真相因年头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探讨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马上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的内容可知,甲午中日斗争的缘由,由于不同的人所站立场不同,缘由就不一样,B、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项。二、非选择题13.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行。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行。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斗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缘由。(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斗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答案:(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主观缘由: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倒戈;主帅指挥不力。(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材料二小弟杨秀清……奏为征办米粮以裕国库事:……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御照:胞等所论是也,即遣佐将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