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苏科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苏科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苏科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苏科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苏科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苏科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791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某同学进行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他将少量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mL培养液的容器中接种后不更换也不添加培养液,酵母菌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中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的是活酵母菌的数量B.若向培养液中通入O2,则种群达到K值所需时间延长C.21h之后,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可能会逐渐减少D.酵母菌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趋于稳定2、如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①②③分别是()

A.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种类、生态系统的结构B.生态系统的种类、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D.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种类、食物链和食物网3、有关生物研究中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B.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只能利用标志重捕法C.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计数需要用到光学显微镜D.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丰富度统计4、下列与生态系统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后,仍可能从分解者再流向消费者和生产者体内B.当生态系统达到顶极状态时,其总初级生产量和异养生物的呼吸量相等C.与适当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相比,没有放牧的草原中植物间的竞争更激烈D.海洋中的含碳量高于大气圈,所以CO2不能通过扩散作用从大气圈得到补充5、若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B.”型增长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C.点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D.段相似年龄结构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6、澳大利亚的养牛业发达,然而大量的牛粪慢慢覆盖了草原,影响了牧草的光合作用,而且牛粪滋生的蚊蝇泛滥成灾,政府大量引进蜣螂(专以粪便为食)充当清洁工。澳大利亚从牛粪之灾“中得救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蜣螂的活动促进了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B.粪便的气味吸引联螂属于化学信息传递C.蜣螂的食物来自于牛,处于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D.螂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于牛同化的能量7、“美丽乡村”建设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集农业生产、旅游和生态保护为一体的农业生产类型。下列关于“美丽乡村”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美丽乡村”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B.“美丽乡村”生物多样性高于自然生态系统C.“美丽乡村”能量传递效率高于自然生态系统D.“美丽乡村”能量金字塔有可能呈倒金字塔形8、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活动总是与群落自然演替的方向相反B.废弃污水的净化能够减少对河流的污染C.砍伐森林只会改变物种数量,不会改变物种的组成D.退耕还林一定能够让荒漠化地区演替为森林9、某草原,狐和兔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据图分析,狐和兔的数量变化受种群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B.狐和兔数量变化相互制约,是循环因果关系C.狐捕食兔的种间关系客观上促进了兔的发展和进化D.若兔逃避狐捕食能力提高,两种群数量变化仍符合该曲线模型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7题,共14分)10、将江苏某地当年收获的小麦秸秆剪成小段;于7月20日开始分别进行露天堆放;水泡和土埋3种方式的处理,3次重复,每隔15天检测一次秸秆腐解残留量,结果见下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秸秆还田后翻耕土埋应是利用秸秆的合理方法B.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条件有利于多种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C.如果将处理开始时间提早30天,则3条曲线的位置将呈现上移趋势D.从堆放、水泡2条曲线可以推测好氧性微生物分解能力高于厌氧性微生物11、我县某乡盛产葡萄,但果园内大量废弃枝条和落叶乱堆乱放占用土地,被焚烧后污染环境。为解决此问题,乡政府建设了“生态桥”工程,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果园土壤中,减轻了污染同时也提高了葡萄的产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桥”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果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将有机肥施加到果园中,不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密度C.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实现了果树对废弃物能量的循环利用D.果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稳定性通常高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12、四线蓝尾石龙子是蜥蜴目石龙子科的一个濒危物种,在我国台湾又称为丽纹石龙子。由于农药的使用、环境污染等因素,四线蓝尾石龙子数量大量减少,近几年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其数量又有所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从外地迁入四线蓝尾石龙子至台湾,则迁入后其种群呈“J”型增长B.根据种群的出生率可以预测该种群未来的数量变化趋势C.四线蓝尾石龙子种群中抗农药基因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升高D.四线蓝尾石龙子捕食蚱蜢时属于次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13、下列关于落叶阔叶林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水平结构与环境条件无关B.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明显C.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D.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14、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其中P代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代表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B代表未被利用的能量,C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P大于A1、A2、A3之和B.若该生态系统一年内干物质总量基本不变,则其抵抗力稳定性也不变C.上图中B1+C1+D1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储存在植物体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D.生产者到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2+C2+D2)/D1×100%15、一个没有人为干扰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总能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GP),其中一部分为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R),另一部分可用于植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称为净初级生产量(NP)。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为GP=NP+R,不考虑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GP值总和一般等于该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的R值总和B.输入该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一般等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GP值C.在该自然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量(NP)可随着物质被循环利用D.在该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金字塔一般呈现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16、为了推进乡村振兴,科技人员在某村引进赤松茸,推广“稻菇轮作”露地栽培模式,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引进的赤松茸属于分解者,可以实现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多级利用B.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农业”的传统,菌糠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C.该模式充分利用了水稻秸秆中的能量,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D.该模式既让土地休养生息,又增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遵循了生态工程中的循环原理和整体原理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7、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______。18、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_______的过程,就叫演替。19、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_______。20、动物的_______,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_______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如雄鸟在求偶是会进行复杂的________。21、生产者——绿色植物属于第_____营养级;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昆虫是_______,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次级消费者——青蛙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_______——蛇属于__________营养级;四级消费者——鹰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2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_______;食物链和_______。23、种群的数量变化有_______几种类型。24、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大都来自_______,这些能量中大约只有1%以_______的形式,被生态系统的______通过______转化为_______,固定在_______。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2题,共6分)25、黄曲霉毒素B1(AFB1)存在于被黄曲霉菌污染的饲料中;它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体内并蓄积,引起瘤变。某些微生物能合成AFB1解毒酶。

将该酶添加在饲料中可以降解AFB1;清除其毒性。下图为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AFB1解毒酶的流程图。

请回答:

(1)基因工程中将目的基因导入酵母细胞,最常用的化学方法是_____________。

(2)酵母细胞导入AFB1解毒酶基因后,采用_____________技术,检测到AFB1解毒酶基因存在酵母细胞内。实验发现酵母菌中没有检测到合成的AFB1解毒酶,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

(3)采用蛋白质工程进一步改造该酶的基本途径是:从提高酶的活性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态工程需遵循其基本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强调各组分之间要有_____________,只有这样地才能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并且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三裂叶豚草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被我国列为外来入侵物种。

(1)三裂叶豚草刚开始入侵某地时,其种群往往呈“_____”形增长,种群出现这种增长的原因有_____。

(2)研究发现某锈菌对三裂叶豚草表现为专一性寄生,可使叶片出现锈斑,对其生长有抑制作用,为了验证该锈菌对三裂叶豚草的专一性寄生,科研人员进行了侵染实验。在三裂叶豚草和多种植物的离体叶片上分别喷洒一定浓度的锈菌菌液,将叶片静置于适宜条件下,观察和记录_____,实验结果应为_____。

(3)为了有效控制三裂叶豚草,科研人员开展了生物控制实验,样地中三裂叶豚草初始播种量一致,部分实验结果见表。组别三裂叶豚草生物量(kg/m2)第1年第2年第3年第3年A:三裂叶豚草8.0712.2412.24B:三裂叶豚草+锈菌7.656.434.77C:三裂叶豚草+广聚萤叶甲8.1012.4312.78D:三裂叶豚草+野艾蒿4.894.023.12

注:锈菌—真菌;广聚萤叶甲—昆虫;野艾蒿—植物。

表格中体现出的种间关系除了寄生外,还包括_____。分析表中数据初步判断可用于控制三裂叶豚草的生物是野艾蒿,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_____。

(4)有人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在尚未被三裂叶豚草入侵但入侵风险较高的区域可通过种植野艾蒿预防其入侵,在已经被三裂叶豚草入侵的区域可以通过喷洒锈菌以防治其入侵。请你评价一下上述方案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3题,共24分)27、我国南方某地环保部门向遭受严重污染的某湖泊中引入一些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和螺蛳等底栖动物来修复该生态系统。图甲所示为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的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另外一部分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请据图回答:

(1)在修复该生态系统时要控制污水流入的速率;较慢的流入速率有利于有机污染物被充分分解,还有利于植物对无机盐的充分吸收,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_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得到修复后,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再被破坏,应采取的最有效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图甲中的苦草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数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_________(填“群落”“种群”或“生态系统”)水平上研究的结果。沉水植物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吸引浮游动物栖息在其叶表面,从而抚育出高密度的浮游动物。浮游动物能够大量捕食浮游藻类,也间接地控制了浮游藻类的数量。这体现出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图乙中E种群同化的能量为7.5×109kJ,B种群同化的能量为1.2×108kJ,D种群同化的能量为1.8×108kJ;则A种群同化的能量最多为____________kJ,此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特点。

(4)图丙所示为科研人员为有效控制某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某种害虫,引入了该害虫的天敌,并用一段时间的调查数据构建的数学模型(图中箭头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其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__________(正反馈/负反馈)调节。若仅从该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天敌K值的数据为_____(P1/P2/P3)。28、据图回答。

(1)图一中①过程能够使无机环境中的能量进入生物群落,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

(2)图二中A表示______________的能量,B表示______________的能量。屎壳螂能够利用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则屎壳螂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获得的能量是______________从图二中可以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3)图一中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在生物群落内部传递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

(4)人类在农田中除杂草、灭虫、灭鼠,说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调查研究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

(5)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____的功能。29、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保护物种及供应资源等功能。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_________点;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_________点;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_________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C【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将一定数量的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mL培养液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培养;接种后不再更换或添加培养液,种群增长呈现S曲线,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21h之后,由于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积累,种群数量可能逐渐减少。

【详解】

A;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对酵母菌计数时可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计数的不仅是活酵母菌的数量,死的酵母菌也会被计数,A错误;

B、向培养液中通入O2;促进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增殖,种群达到K值所用时间缩短,B错误;

C;21h之后;由于容器中营养物质、氧气含量减少和代谢产物积累,酵母菌种群数量可能会逐渐减少,C正确;

D;据图分析;该酵母菌种群增长呈现S曲线,故酵母菌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逐渐减小,D错误。

故选C。

【点睛】2、C【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

【详解】

生态系统包括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结构又包括②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和③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3、B【分析】【分析】

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通常用样方法。而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常用标志重捕法法来调查他们的种群密度。具体操作为: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调查土壤中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

【详解】

A;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A正确;

B;调查动物种群密度不只能利用标志重捕法;例如,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时适用样方法,B错误;

C;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计数需要用到光学显微镜,B正确;

D;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丰富度统计;D正确。

故选B。4、C【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

【详解】

A;如蚯蚓是分解者;蚯蚓体内的能量在蚯蚓被捕食之后可以流入消费者体内,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的特点,所以不能再流入生产者体内,A错误;

B;当群落演替达到顶极状态时;其总初级生产量和所有生物的呼吸量相等,B错误;

C;与适当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相比;没有放牧的草原,植物生长稠密,植物之间为了获得空间、营养等,竞争激烈程度更大,C正确;

D、海洋中的含碳量是大气圈含碳量的50倍,但CO2还能通过扩散作用从大气圈得到补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学的一些观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辨析能力。5、A【分析】【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种群个体数量随着季节的变化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种群个体数量变化呈现S型曲线。

【详解】

A、若a点环境因素变化,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变化,但由于食物量不变,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最终还是符合“S”型增长,只是增长速率有所增加或减少,A错误;

B、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若出生率提高,种群密度增大,环境阻力增加,种群数量会随之下降,仍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B正确;

C、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天敌,当种群被大量捕食时,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C正确;

D、年龄结构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环境容纳量基本不变,所以种群数量也是围绕K值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D正确。

故选A。6、B【分析】【分析】

1;生态系统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2、生态系统的功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其中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不能循环利用,但可以提高利用率,在食物链中,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食草动物为第二营养级,食草动物粪便中的能量还是属于第一营养级,食草动物并没有获得这部分能量,食草动物获得的能量为同化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详解】

A;能量传递效率不能提高;A错误;

B;粪便的气味吸引联螂属于化学信息传递;B正确;

C;蜣螂属于分解者;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的成分,C错误;

C;螂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于草同化的能量;D错误。

故选B。7、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农家乐”式的农业生产类型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在人工生态系统中因能量可人为补充,可能会使能量金字塔呈现倒置状况,但人为干预不改变能量传递效率,只是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详解】

A;能量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不能循环,A错误;

B;“美丽乡村”类型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其生物种类较少,生物多样性比正常情况下自然生态系统低,B错误;

C;“美丽乡村”类型的农业生态系统尽管有人类的干预;但不改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在人工生态系统中;因能量可人为补充,可能会使能量金字塔呈现倒金字塔形,D正确。

故选D。

【点睛】8、B【分析】【分析】

人类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因为人类生产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但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也不是只具有破坏性的,也可以是通过建立新的人工群落实现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

【详解】

A;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但不一定总是相反的,A错误;

B;废弃污水的净化能够减少对河流的污染;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B正确;

C;砍伐森林会改变物种的组成;C错误;

D;退耕还林不一定能让荒漠地区演替为森林;D错误。

故选B。9、A【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来干扰超出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详解】

A;据图分析;狐和兔的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说明狐和兔种群之间的关系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A错误;

B;兔种群数量增加会使狐数量增加(狐食物增多);兔减少,狐数量也会减少(狐食物不足),符合循环因果关系,B正确;

C;狐和兔之间的种间关系是协同进化的结果;狐捕食兔的种间关系客观上促进了兔的发展和进化,C正确;

D;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相互选择、协同进化;随着猎物逃避捕食的能力提高,捕食者的捕食能力也将进一步提高,两种群数量变化仍符合该曲线模型,D正确。

故选A。二、多选题(共7题,共14分)10、A:B【分析】【详解】

A;秸杆还田和翻耕相当于土埋处理;对秸杆中物质分解效果较好,A正确;

B;如曲线显示;土壤、水分都是影响秸杆分解的条件,B正确;

C;曲线不可能呈上升趋势;秸杆中的残留量肯定要下降,C错误;

D;水泡处理中氧气应该相对较好;而水泡处理秸杆残留量较少,说明厌氧性微生物分解较强,D错误。

故选AB。11、B:C:D【分析】【分析】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学的一条基本原理,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主要是通过食物链完成的能量转换,也是一条物质传递链,从经济上看,还是一条价值增殖量,因此,遵循这一原理就可以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详解】

A;“生态桥”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果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正确;

B;将有机肥施加到果园中;有机肥能够作为微生物的营养,故有机肥的施入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密度,B错误;

C;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实现了果树对废弃物多级利用,而不会使能量循环利用,C错误;

D;果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通常靠人的作用,物种比较单一,其稳定性不会高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BCD。12、C:D【分析】【分析】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四线蓝尾石龙子捕食蚱蜢时属于次级消费者。

【详解】

A;由于台湾存在四线蓝尾石龙子的天敌等环境阻力;迁入后,种群呈“S”型增长,A错误;

B;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预测该种群未来的数量变化趋势;B错误;

C;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抗农药基因的个体存活下来,所以种群中抗农药基因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升高,C正确;

D;四线蓝尾石龙子捕食蚱蜢;蚱蜢捕食生产者,因此四线蓝尾石龙子属于次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D正确。

故选CD。13、B:C:D【分析】【分析】

水平结构是指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光照强度的不同、土壤湿度和盐碱地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生物,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因此群落水平结构与环境条件有关。

【详解】

A;群落水平结构与环境条件有关;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A错误;

B;由于不同季节的温度、光照等因素的差异;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明显,B正确;

C;群落中的植物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C正确;

D;群落中的动物受食物和栖息场所等的影响;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D正确。

故选BCD。

【点睛】

本题考查群落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14、B: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能量流动两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为相邻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据图可知:P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代表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B为未利用的能量,C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表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详解】

A、P体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代表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来自于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所以P大于A1、A2、A3之和;A正确;

B;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生态系统中干物质总量不变,无法体现出上述情况的变化,B错误;

C、输入生产者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根据题目信息及图中所示能量分配关系,B1+C1+D1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储存在植物体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相邻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等于它们同化量的比值,因此生产者到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或);D错误。

故选BD。

【点睛】

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的功能;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具体过程及特点,能根据表中数据进行相关计算。15、B:D【分析】【分析】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光能利用效率最低的是总初级生产量/总入射日光量的值最小的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量转化为净初级生产量比例最高的生态系统是生产者呼吸消耗量/总初级生产量的值最小的生态系统。食物网中没有分解者,因而可按照能量值的比例关系,绘制出食物网。

【详解】

A;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GP值总和一般大于该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的R值总和;A错误;

B;绿色植物固定的总能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GP)一般就是输入该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正确;

C;在该自然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量(NP)不能被重复利用,C错误;

D;由于能量在营养级中是逐级递减的;所以在该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金字塔一般呈现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D正确。

故选BD。16、A:B:D【分析】【分析】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农业的一条基本原理。

【详解】

A;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引进的赤松茸是异养生物;属于真菌,是分解者,可以实现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多级利用,A正确;

B;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物农业”的传统;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菌糠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B正确;

C;该模式充分利用了秸秆中的能量;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错误;

D;该模式既让土地休养生息;在确保土地的肥力的同时又增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D正确。

故选ABD。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7、略

【分析】【分析】

物种的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详解】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物种丰富度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点睛】【解析】丰富度18、略

【解析】代替19、略

【解析】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20、略

【解析】①.特殊行为②.生物的行为特征③.求偶炫耀2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一初级消费者二三三级消费者四五2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成分食物网2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增长、波动、稳定、下降24、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太阳能可见光生产者光合作用化学能有机物中四、实验题(共2题,共6分)25、略

【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AFB1解毒酶的流程;Ⅰ表示提取总RNA的过程,并以此为模板逆转录为cDNA;Ⅱ表示采用PCR技术体外扩增目的基因的过程。

【详解】

(1)基因工程中,将目的基因导入酵母细胞等微生物细胞常常需要先用CaCl2处理;使得酵母细胞成为感受态,便于目的基因导入。

(2)检测AFB1解毒酶基因应该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若没有检测到AFB1解毒酶;可能是因为酵母细胞中AFB1解毒酶基因没有表达(或没有转录和翻译)。

(3)蛋白质工程的过程:预期蛋白质功能→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氨基酸序列→找到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4)生态工程的系统整体性原理强调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只有这样地才能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并且实现总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并能够根据流程图分析两个数字代表的过程名称,进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答题。【解析】CaCl2处理DNA分子杂交技术酵母细胞中AFB1解毒酶基因没有表达(或没有转录和翻译)脱氧核苷酸序列适当的比例总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或“1+1>2”)26、略

【分析】【分析】

1;“J”形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这些生物被叫做外来物种。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

【详解】

(1)三裂叶豚草刚开始入侵某地时;由于生存资源;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无限增殖,呈现J形增长。

(2)在三裂叶豚草和多种植物的离体叶片上分别喷洒一定浓度的锈菌菌液;将叶片静置于适宜条件下,观察和记录发病情况。根据题干信息“某锈菌对三裂叶脉草表现为专一性寄生,可使叶片出现锈斑“可知,在三裂叶草和多种植物的离体叶片上分别喷一定浓度的锈菌菌液,适宜条件培养一段时间后,只有三裂叶草出现锈斑,其他植物叶片正常生长。

(3)由表格中各组的处理可知;三裂叶豚草和锈菌,种间关系为寄生;三裂叶豚草和广聚萤叶甲,种间关系为捕食;三裂叶豚草和野艾蒿,种间关系为竞争。由表格数据可知,D组和B组与对照组相比,都降低了三裂叶豚草生物量,由此可得除锈菌外,可用于控制三裂叶豚草的生物是野艾蒿。

(4)合理。因为在被三裂叶豚草入侵前可进行生物预防,即种植野艾蒿,通过种间竞争抑制三裂叶豚草入侵;当已经被三裂叶豚草入侵了,再种植野艾蒿,在竞争中野艾蒿处于劣势,有可能被三裂叶豚草淘汰,因此需要进行喷洒锈菌及时治理。【解析】(1)J食物充足;空间充裕、没有敌害等。

(2)发病情况只有三裂叶草出现锈斑;其他植物叶片正常生长。

(3)捕食和种间竞争D组的三裂叶豚草生物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4)合理;因为在被三裂叶豚草入侵前可进行生物预防,即种植野艾蒿,通过种间竞争抑制三裂叶豚草入侵;当已经被三裂叶豚草入侵了,再种植野艾蒿,在竞争中野艾蒿处于劣势,有可能被三裂叶豚草淘汰,因此需要进行喷洒锈菌及时治理五、综合题(共3题,共24分)27、略

【分析】【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为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的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其中食物网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黑藻;苦草等;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螺蛳、草鱼、罗非鱼;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草鱼、罗非鱼和野鸭;第四营养级的生物是野鸭。图乙中共有三条食物链,分别是:E→B,E→D,E→C→A。

【详解】

(1)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其群落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2)图1中苦草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结果。根据题意分析,沉水植物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吸引浮游动物栖息在其叶表面,从而抚育出高密度的浮游动物;浮游动物能够大量捕食浮游藻类,也间接地控制了藻类的数量,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乙共有三条食物链,分别是E→B,E→D,E→C→A,由于要求A的能量最多,则传递率按20%计算;已知B种群中的能量为1.2×108kJ,D种群同化的能量为1.8×108kJ,则E通过食物链E→B传给B的能量=1.2×108kJ÷20%=6×108kJ,E通过食物链E→D传给D的能量=1.8×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