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02-化学与传统文化专练(解析版)_第1页
热点02-化学与传统文化专练(解析版)_第2页
热点02-化学与传统文化专练(解析版)_第3页
热点02-化学与传统文化专练(解析版)_第4页
热点02-化学与传统文化专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点2化学与传统文化热点2化学与传统文化本专题考点为高考高频考点。主要围绕经典史籍中的化学成就以及古典文籍中的材料,考查有关物质的名称、成分、制备、基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彰显化学的久远与魅力,反映化学最本质的特征。题型通常为选择题,难度中等偏易。主要考查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2022年高考备考应重点关注古代的陶瓷文化、冶金文化、古代的本草医药和炼丹术、古代酿酒制醋、四大发明等。若是必考题型要考查结构化学的省份(如山东),还应注意常见物质的结构。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在平时训练中注意记录和多积累。1.(2021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化学试题(河北卷))“灌钢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钢铁冶炼技术的重大贡献,陶弘景在其《本草经集注》中提到“钢铁是杂炼生鍒作刀镰者”。“灌钢法”主要是将生铁和熟铁(含碳量约0.1%)混合加热,生铁熔化灌入熟铁,再锻打成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钢是以铁为主的含碳合金B.钢的含碳量越高,硬度和脆性越大C.生铁由于含碳量高,熔点比熟铁高D.冶炼铁的原料之一赤铁矿的主要成分为Fe2O3【答案】C【详解】A.钢是含碳量低的铁合金,故A正确;B.钢的硬度和脆性与含碳量有关,随着含碳量的增大而增大,故正确;C.由题意可知,生铁熔化灌入熟铁,再锻打成钢,说明生铁的熔点低于熟铁,故C错误;D.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2O3,可用于冶炼铁,故D正确;故选C。2.(2021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化学试题(广东卷))广东有众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广东剪纸、粤绣、潮汕工夫茶艺和香云纱染整技艺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广东剪纸的裁剪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B.冲泡工夫茶时茶香四溢,体现了分子是运动的C.制作粤绣所用的植物纤维布含有天然高分子化合物D.染整技艺中去除丝胶所用的纯碱水溶液属于纯净物【答案】D【详解】A.广东剪纸的裁剪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不涉及化学变化,A正确;B.冲泡工夫茶时茶香四溢,是因为茶水的香味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到空气中,B正确;C.制作粤绣所用的植物纤维布含有纤维素,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C正确;D.染整技艺中去除丝胶所用的纯碱水溶液属于混合物,D错误。故选D。3.(湖北省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化学试题)“乌铜走银”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该工艺将部分氧化的银丝镶嵌于铜器表面,艺人用手边捂边揉搓铜器,铜表面逐渐变黑,银丝变得银光闪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铜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银B.通过揉搓可提供电解质溶液C.银丝可长时间保持光亮D.用铝丝代替银丝铜也会变黑【答案】D【详解】A.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铜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银,A项正确;B.通过揉搓,手上的汗水可提供电解质溶液,B项正确;C.银丝发生还原反应,氧化银转化为单质银,单质银活动性较弱,可长时间保持光亮,C项正确;D.铜的活动性比铝弱,氧化铝不能被铜还原为单质铝,因此铜不会变黑,D项错误;答案选D。4.(2021年海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化学试题)元末陶宗仪《辍耕录》中记载:“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为纸,熔硫磺涂木片顶端分许,名日发烛……,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将松木削薄为纸片状有助于发火和燃烧B.“发烛”发火和燃烧利用了物质的可燃性C.“发烛”发火和燃烧伴随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D.硫磺是“发烛”发火和燃烧反应的催化剂【答案】D【详解】A.将松木削薄为纸片状可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有助于发火和燃烧,A正确;B.发烛具有可燃性,“发烛”发火和燃烧利用了物质的可燃性,B正确;C.“发烛”发火和燃烧伴随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如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热能等,C正确;D.硫磺也燃烧,不是催化剂,D错误;选D。5.(2021年新高考辽宁化学真题)《天工开物》中记载:“凡乌金纸由苏、杭造成,其纸用东海巨竹膜为质。用豆油点灯,闭塞周围,只留针孔通气,熏染烟光而成此纸,每纸一张打金箔五十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乌金纸”的“乌”与豆油不完全燃烧有关B.“巨竹膜”为造纸的原料,主要成分是纤维素C.豆油的主要成分油脂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D.打金成箔,说明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答案】C【详解】A.由题干可知,“乌金纸”是用豆油点灯,闭塞周围,只留针孔通气,熏染烟光而成此纸,故“乌金纸”的“乌”与豆油不完全燃烧有关,A正确;B.造纸的原料主要是纤维素,故“巨竹膜”为造纸的原料,主要成分是纤维素,B正确;C.豆油的主要成分油脂,但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豆油不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C错误;D.打金成箔,说明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D正确;故答案为:C。6.(2020·河南省·扶沟高中高三一模)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17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启用”中“陶”是一种传统硅酸盐材料B.“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中“硫”指的是硫磺,“硝”指的是硝酸C.“烧铁器淬于胆矾水中,即成铜色也”该过程中反应的类型为置换反应D.“每红铜六斤,入倭铅四斤,先后入罐熔化,冷定取出,即成黄铜”中的黄铜是合金【答案】B【详解】A.陶瓷是传统硅酸盐材料,属于无机传统非金属材料,故A正确;B.“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中“硫”指的是硫磺,“硝”指的是硝酸钾,故B不正确;C.该过程中反应为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故C正确;D.黄铜是铜锌合金,故D正确;答案:B。7.(2021·广东·惠来县第一中学高三月考)《大工开物——作咸篇》有如下记载:“潮波浅被地,不用灰压。候潮一过,明日天晴,半日晒出盐箱,疾趋扫起煎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煎炼”所得物质俗称“火碱”B.“作咸”过程涉及“蒸馏”操作C.“作咸”在实验室完成会用到蒸发皿、酒精灯D.该记载过程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答案】C【详解】A.该过程描述的是氯化钠的制作过程,NaOH俗称“火碱”,故A错误;B.“作咸”过程涉及蒸发结晶,不涉及“蒸馏”操作,故B错误;C.“作咸”在实验室通过蒸发结晶完成会用到蒸发皿、酒精灯等仪器,故C正确;D.该记载过程中无化学变化,故D错误;故选C。8.三星堆遗址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选项出土文物叙述A绝美的黄金面具自然界中存在游离态的金B高大的青铜神像青铜比纯铜熔点高、硬度大C精美的陶器陶器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D古蜀国的丝绸遗痕丝绸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答案】B【详解】A.金性质稳定,自然界中存在游离态的金,A正确;B.青铜是合金,合金的熔点比纯金属低,B错误;C.陶器由黏土烧结制备而成,C正确;D.丝绸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D正确;故选B。9.北宋杨亿、黄鉴《杨文公谈苑》中记载:“嘉州峨媚山有菩萨石,多人采之,色莹白,若泰山狼牙石、上饶水晶之类,日光射之有五色。”下列“石”与“菩萨石”具有相同的化学成分的是A.硅石 B.冰晶石 C.石灰石 D.重晶石【答案】A【详解】色莹白,水晶之类,日光射之有五色,说明是水晶石,水晶在矿物学中属于石英,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SiO2),是一种无色透明、洁净明亮的宝石。“菩萨石”色莹白指的就是这一点,硅石的主要成分是SiO2,冰晶石的成分是Na3AlF6,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CaCO3,重晶石的主要成分是BaSO4,故答案选A。10.(2021·福建·高三月考)中国古文化源远流长,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不少古诗词清晰的描绘了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生产场景,对下面的“诗”情“化”意,分析不正确的是A.“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涉及化学变化B.“绿蚁新醅酒”中“新醅酒”即新酿的酒,葡萄糖发生水解反应生成乙醇C.“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说明金以单质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D.“日照澄州江雾开”,雾是一种气溶胶,受阳光照射时会产生丁达尔现象【答案】B【详解】A.“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涉及化学变化,包含的化学反应有碳酸钙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故A正确;B.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乙醇和二氧化碳,该反应不是水解反应,故B错误;C.“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说明金的密度大,在自然界以单质的形式存在,故C正确;D.雾是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形成的一种气溶胶,受阳光照射时会表现胶体的性质,产生丁达尔现象,故D正确;故选B。11.(2021·福建龙岩·高三期中)下列有关传统文化的解读正确的是传统文化摘录化学解读A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蜡烛和蛋白质的主要成分所含元素种类相同B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氧化性:Cu2+>Fe2+C投泥拨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由煤转化的水煤气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与直接燃煤放出的热量一样多D纷纷灿烂如星陨,赫赫喧豗似火攻焰色反应为化学变化【答案】B【详解】A.蜡烛主要成分为石蜡,所含元素为C、H,而蛋白质含有元素C、H、O、N等种类更多,A错误;B.曾青为CuSO4,以曾青涂铁,描述对应Fe还原CuSO4,Fe+Cu2+=Fe2++Cu,Cu2+为氧化剂、Fe2+为氧化产物,氧化性:氧化剂>氧化物产物,B正确;C.水煤气主要成分CO和H2、相比普通煤燃烧会更充分,也会放出更多热量,C错误;D.焰色反应为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D错误;故选B。12.(2021·重庆市育才中学高三月考)中国古代文明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影响深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本草纲目拾遗》所载“强水”为硝酸,浓硝酸常温能溶解铝块B.《石灰吟》“烈火焚烧若等闲…要留清白在人间”。“清白”指氢氧化钙C.《天工开物》描述“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裘”指蛋白质D.《易经》所载“泽中有火”描述沼气燃烧,沼气的危险品标志为【答案】C【详解】A.常温下,铝在浓硝酸中会钝化,不会溶解,A错误;B.《石灰吟》中描述的是碳酸钙受热分解,即CaCO3CaO+CO2,“清白”是指氧化钙,B错误;C.丝、裘均是指的蛋白质,C正确;D.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对人体基本无毒,D错误;答案选C。13.(2021·广东汕头华侨中学高三月考)下列关于文献记载的说法正确的是A.《天工开物》中“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文中“丝、麻”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B.《本草纲目》中“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涉及的实验操作是蒸馏C.《抱朴子》中“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描述的是升华和凝华过程D.《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该提取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答案】B【详解】A.丝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麻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故A错误;B.“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涉及实验操作为蒸馏,故B正确;C.“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描述的是HgS分解生成Hg和S,Hg和S化合又生成HgS,不是升华和凝华过程,故C错误;D.“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该提取过程为萃取,不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答案选B。14.(2021·重庆·高三月考)中国古代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解读错误的是A.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铜盐B.汉书中“高奴县有淆水可燃中的淆水指的是石油C.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D.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碳酸钾【答案】C【详解】A.曾青涂铁是一种可溶性铜盐的溶液放入金属铁得到金属铜的过程,“曾青”是可溶性铜盐,故A正确;B.淆水可燃中的淆水指的是石油,故B正确;C.石灰石加热后能制得生石灰,“石灰”指的是碳酸钙,故C错误;D.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碳酸钾水解显碱性,可洗衣服,故D正确;故选:C。15.(2021·河北·石家庄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月考)中华诗词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中的“翠色”来自氧化亚铜B.“一般皎洁羞云母,四射光茫突水精”中“水精(精同晶)”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C.“铁盂汤雪早,石炭煮茶迟”中的“石炭”指的是煤D.“墨滴无声入水惊,如烟袅袅幻形生”中的“墨滴”具有胶体的性质【答案】A【详解】A.氧化亚铜的颜色为红色,不是绿色,A错误;B.水晶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B正确;C.“石炭”指的是煤,C正确;D.墨汁为炭的小颗粒(直径介于10-9~10-7m之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D正确;故选A。16.(2021·山东·潍坊一中高三月考)我国是世界上发明陶瓷、冶金、火药、造纸、酿酒和印染等较早的国家。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人们积累了大量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实用知识和技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受此启发我国科学家屠呦呦成功提取青蒿素B.我国古代典籍中有“石胆……浅碧色,烧之变白色者真”的记载,其中石胆是指C.“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中的“烟”实则为“雾”D.“烧草为灰,布在滩场,然后以海水渍之,侯晒结浮白,扫而复淋”。是古籍中记载用海水提取食盐的方法。上述涉及的“灰”其作用是过滤【答案】D【详解】A.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青蒿是一种中药。受此启发我国科学家屠呦呦成功提取青蒿素,青蒿素具有抗肿瘤、调节免疫力的功效,对于乳腺癌细胞、肝癌细胞、宫颈癌细胞、表皮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青蒿素也用于治疗疟疾、弓形虫感染、血吸虫感染、红斑狼疮等疾病。故A正确;B.我国古代典籍中有“石胆……浅碧色,烧之变白色者真”的记载,其中石胆是指,是蓝色的,加热变为白色的CuSO4,故B正确;C.“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中的“烟”实则为“雾”,是小水滴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故C正确;D.“烧草为灰,布在滩场,然后以海水渍之,侯晒结浮白,扫而复淋”,意思是指将稻草麦秆等物燃烧得到草木灰,将草木灰铺在沙滩上,用海水浸湿,草木灰即可以吸附海盐,所以利用的是草木灰的吸附作用,故D错误;故选D。17.(2021·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高三月考)下列关于古籍中的记载说法不正确的是A.《本草纲目》“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里所用的“法”是指蒸馏B.《吕氏春秋·别类编》中“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体现了合金硬度方面的特性C.《抱朴子·金丹篇》中记载:“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该过程发生了分解、化合、氧化还原反应D.《本草经集注》中关于鉴别硝石()和朴硝()的记载:“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该方法应用了显色反应【答案】D【详解】A.由“蒸令气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