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柬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科技进步已使人类进入影像时代,也使得影像成为21世纪人类历史记载的主要方式之一。这意味着,以影像书写历史正在成为现实。事实上,影像史学这个概念是新的,但影像与历史学结合的意识和历程是很古老的。就中国史学而言,司马迁针对田横门客慕义而死的悲壮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不无善画者,莫能图,何哉?”其中或许就包含了他对图像的历史记载功能的意识。左图右史的认知,至少在《新唐书·杨绾传》中就找到了文献支撑。郑樵《通志·图谱略》对图的历史记载和书写功能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理论层面,揭示了图像之于历史记载和书写的价值。清代考据学的兴盛,让学者们对图像的价值认识更加深刻,章学诚在编撰《和州志》时进一步发展了郑樵的观点,提出“图像为无言之史”的论断。现代史学出现后,学者们一直比较重视图像证史的价值,这一点在王国维等人的研究中可以找到例子。“影像史学”(Historiophoty)一词本是由“Historio”(历史)与“phot”(光)两个词根组成,是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在1988年提出的新术语,用来表述“以影像来传达历史以及对历史的见解”。在当下语境中,“影像史学”并非关于影像的历史学或者历史的影像化,而是在智能互联的媒体时代对历史认知开拓的新思维方式与新传播方法。“影像史学”中的影像主要包括影视剧、视频流媒体等多种视觉文化产品,可以通过自身的形象直观、感性充沛的表达方式,使历史变得直观达意、丰富立体。处于大众艺术传播高级阶段的影像,可以渗透与建构观众的经验常识,彰显特定记忆社群的文化价值,进而传播历史文化、建构历史记忆。回溯影像史学的发展,我们会发现,20世纪以来以影像来记录,表达,甚至重述历史的实践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已经出现,但是,影像史学的公众化、普及化和碎片化转型却是在21世纪,是随着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出现而发生的。我们可以发现,传统媒体时代影像史学的“精英化”表达在新媒体时代出现了海量的“平民化”信息补充,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媒体解构,而这样一种补充或解构,并非由专业的新闻工作者或历史学研究者完成,而是由社交媒体平台和普通互联网用户来完成的。在传统媒体时代,影像史学大众化表达的话语逻辑由专业媒体工作者垄断;但在新媒体时代,普通受众与传统媒体时代的精英阶层或专业媒体工作者一样,掌握了历史记录,历史传播,甚至历史书写的权利。这是历史书写由“精英化”转向“平民化”的重要分水岭,其中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技术的演进功不可没。作为一种新的研究领域,“影像史学”有特殊的“词汇”和“文法”。记忆可以作为“影像史学"的研究素材、研究路径与意识形态阐释。比如战争记忆,我们可以通过银幕上呈现的战争“实景”,探究当代的历史记忆如何变形与发展。通过“影像史学”的“独特词汇”——蒙太奇、长镜头,闪回、特写等影像语言,“独特文法”——议程设置、影像编码、受众解码等影像手法,对历史进行重新建构,即通过选择、编排、取舍历史素材,转换历史叙述主体与视角,构成对日常认知历史的一种“再叙述”,传达一定的价值观,进而影响甚至改变公众的历史记忆。影像史学特殊的“词汇”“文法”对历史书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而传统的文字记录往往只能体现在中观层面。在宏观层面,影像史学对历史书写与传播可以起到情绪渲染的作用;在微观层面,影像包括部分承载图像信息的器物,其对历史的再现功能可能体现在史书不曾关注的幽微之处。对于古代史来说,由于史料主要是文字,因此书写形式也主要是文字。对于当代史来说,影像已经成为历史记载的主要形式,所以历史书写也将越来越多表现为影像,那么,为什么今天史学工作者还没有完全感受到影像史学的巨大冲击,或者说对其没有足够的重视?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当代史的时间间隔还不够,尤其是21世纪还没有被史学界当作主要研究和书写的对象;二是史学界的成果发布和认定还没有承认影像这种形式;三是当前的史学工作者还不太擅长于用影像进行历史书写,也许未来史学界会承认历史纪录片作为学术成果,尤其当21世纪成为史学研究对象之后,影像作为历史证据的优点是非常显著的,但其前提是这些影像必须是真实的。自古文以载道,而今“影亦载道”,当代历史记忆存续于影像这种“视觉共同体”中,某些影像也成为历史证据的表象,是当代社会书写历史的重要来源。但近年来部分作品对历史的追思怀旧出现了影像重构,产生了“滤镜认知”,银幕上“伪史”的诱导容易影响受众的历史认知,颠覆了“隔代”,特别是新生代的历史记忆,这种“影像伪史”的指向性谬误影响深远,需要引起警惕并加以批驳。在“后真相时代”,如何开掘历史资源,通过影像来传播和“证实”历史,非常重要。(姜萌、陶赋雯等《历史的影像与影像中的历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影像与历史学结合的意识由司马迁确立,在此后的发展历程中,图像的价值逐渐被认识和看重。B.影像史学中的影像可以渗透与建构观众的经验常识,具有传播历史文化,建构历史记忆的功能。C.影像史学的公众化、普及化和碎片化转型以新媒体的出现为契机,大众化表达的话语逻辑垄断被打破。D.影像史学没有引起当今史学工作者足够重视的原因就在于影像能否作为证据来“证实”历史尚不明确。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交媒体平台和普通互联网用户取代了新闻工作者和历史学研究者的地位,掌握了历史书写的主动权。B.作者用“词汇”“文法”分别指代影像史学中的影像语言和影像手法,与《中国建筑的特征》有异曲同工之妙。C.真实的影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字记载的不足之处,其作为历史证据的优点是十分显著的。D.影像对历史失真表达容易影响受众的历史认知,因此要提防影像重构在历史表述中的负面作用。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能用来证明影像史学的特殊“词汇”和“文法”对历史书写的影响的一项是()A.微博原创短视频《封城》,对“封城”的真实情况做出了动态化记载,感动了数以千万的观众,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反响。B.影片《长津湖》中许多感人场面给人带来了巨大冲击,让人印象深刻,从而使人更加全面地了解抗美援朝这一事件。C.从广受关注的海昏侯刘贺墓葬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对被《汉书》等正史所忽略的许多历史细节进行了深度还原。D.部分欧美国家拍摄的二战题材电影削弱乃至抹杀东方战场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更有甚者美化侵略战争。4.请向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5.有学者认为影像史学的教育涉及历史学、新闻传播学和影视艺术学三大学科的交叉领域,开展影像史学的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答案】1.C2.A3.D4.①首先借助文献从中西史学两个角度追溯影像史学的发展历程。②进而分析影像史学彰显出历史书写由“精英化”向“平民化”的转向。③进一步阐释影像史学特殊的“词汇”“文法”及其对历史书写的影响。④最后探讨影像史学的局限性,提示警惕“影像伪史”的问题。5.①从历史学层面,学生需要具备理解和坚持真实性等史学核心观念的能力,掌握影像史料考订辨伪的方法。②从新闻传播学层面,学生需要具备将影像史学与数字互联网结合应用的能力。③从影视艺术学层面,学生需要具备运用影像史料进行历史表达和书写的能力。【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影像与历史学结合的意识由司马迁确立”说法有误,原文第一段的表述为“就中国史学而言,司马迁针对田横门客慕义而死的悲壮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其中或许就包含了他对图像的历史记载功能的意识”,选项首先是扩大了范围,忽略了原文中“就中国史学而言”这一限制;其次,原文中含有“或许”一词,表示这个结论只是推测,而选项将推测变为肯定,曲解文意。B.“影像史学中的影像可以渗透与建构观众的经验常识”中“影像史学中的影像”张冠李戴。原文第二段的表述为“处于大众艺术传播高级阶段的影像,可以渗透与建构观众的经验常识,彰显特定记忆社群的文化价值,进而传播历史文化、建构历史记忆”,可见,并不是“影像史学中的影像”,而是“处于大众艺术传播高级阶段的影像”才可以渗透与建构观众的经验常识。D.“原因就在于影像能否作为证据来‘证实’历史尚不明确”强加因果。原文倒数第二段表述的主要因素有三个,选项变为一个。“影像能否作为证据来传播和‘证实'历史尚不明确”是“史学界的成果发布和认定还没有承认影像这种形式”的一个因素。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社交媒体平台和普通互联网用户取代了新闻工作者和历史学研究者的地位”说法有误,原文的表述为“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媒体解构,而这样一种补充或解构,并非由专业的新闻工作者或历史学研究者完成,而是由社交媒体平台和普通互联网用户来完成”“但在新媒体时代,普通受众与传统媒体时代的精英阶层或专业媒体工作者一样,掌握了历史记录、历史传播,甚至历史书写的权利。”并不能得出结论“社交媒体平台和普通互联网用户取代了新闻工作者和历史学研究者的地位。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原文信息“影像史学特殊的‘词汇’‘文法’对历史书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而传统的文字记录往往只能体现在中观层面。在宏观层面,影像史学对历史书写与传播可以起到情绪渲染的作用;在微观层面,影像包括部分承载图像信息的器物,其对历史的再现功能可能体现在史书不曾关注的幽微之处”A.“感动了数以千万的观众,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属于体现了影像史学对历史书写与传播具有情绪渲染的作用,属于宏观层面。可以证明影像史学的特殊“词汇”和“文法”对历史书写的影响。B.“……给人带来了巨大冲击,让人印象深刻,从而使人更加全面地了解抗美援朝这一事件”属于体现了影像史学对历史书写与传播具有情绪渲染的作用,属于宏观层面。可以证明影像史学的特殊“词汇”和“文法”对历史书写的影响。C.“……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对被《汉书》等正史所忽略的许多历史细节进行了深度还原”体现“影像包括部分承载图像信息的器物,其对历史的再现功能可能体现在史书不曾关注的幽微之处”,属于微观层面。可以证明影像史学的特殊“词汇”和“文法”对历史书写的影响。D.“部分欧美国家拍摄的二战题材电影削弱乃至抹杀东方战场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更有甚者美化侵略战争”既不属于宏观层面,也不属于微观层面,而是用来证明“近年来部分作品对历史的追思怀旧出现了影像重构,产生了‘滤镜认知’,银幕上‘伪史’的诱导容易影响受众的历史认知,颠覆了‘隔代’,特别是新生代的历史记忆”这一观点的。不能证明影像史学的特殊“词汇”和“文法”对历史书写的影响。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本文共六段。从第一段“事实上,影像史学这个概念是新的,但影像与历史学结合的意识和历程是很古老的。就中国史学而言,司马迁针对田横门客慕义而死的悲壮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第二段“‘影像史学’(Historiophoty)一词本是由‘Historio’(历史)与‘phot’(光)两个词根组成,是美国历史学家海登……”可知,在文章前两段,作者首先借助文献从中西史学两个角度追溯影像史学的发展历程。从第三段“我们可以发现,传统媒体时代影像史学的‘精英化’表达在新媒体时代出现了海量的‘平民化’信息补充,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媒体解构,而这样一种补充或解构,并非由专业的新闻工作者或历史学研究者完成,而是由社交媒体平台和普通互联网用户来完成的”可知,作者进而分析影像史学彰显出历史书写由“精英化”向“平民化”的转向。第四段,从“作为一种新的研究领域,‘影像史学’有特殊的‘词汇’和‘文法’。记忆可以作为影像史学’的研究素材、研究路径与意识形态阐释”“影像史学特殊的‘词汇’‘文法’对历史书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而传统的文字记录往往只能体现在中观层面”等内容可知,作者在这一段中进一步阐释影像史学特殊的“词汇”“文法”及其对历史书写的影响。最后,五六两段,从“为什么今天史学工作者还没有完全感受到影像史学的巨大冲击,或者说对其没有足够的重视?主要因素有三个……”“但近年来部分作品对历史的追思怀旧出现了影像重构……这种‘影像伪史’的指向性谬误影响深远,需要引起警惕并加以批驳”等内容可知,作者最后探讨影像史学的局限性,提示警惕“影像伪史”的问题。【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中第一段“科技进步已使人类进入影像时代,也使得影像成为21世纪人类历史记载的主要方式之一。这意味着,以影像书写历史正在成为现实”,第二段“可以通过自身的形象直观、感性充沛的表达方式,使历史变得直观达意、丰富立体。处于大众艺术传播高级阶段的影像,可以渗透与建构观众的经验常识,彰显特定记忆社群的文化价值,进而传播历史文化、建构历史记忆”,最后一段“但近年来部分作品对历史的追思怀旧出现了影像重构……这种‘影像伪史’的指向性谬误影响深远,需要引起警惕并加以批驳”可以总结出:开展影像史学的教育,在历史学层面,需要培养学生具备理解和坚持真实性等史学核心观念的能力,掌握影像史料考订辨伪的方法。根据文中第三段“影像史学的公众化、普及化和碎片化转型却是在21世纪,是随着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出现而发生的”,在新闻传播学层面,学生需要具备将影像史学与数字互联网结合应用的能力。根据第四段“作为一种新的研究领域,‘影像史学’有特殊的‘词汇’和‘文法’。记忆可以作为影像史学’的研究素材、研究路径与意识形态阐释”可以总结出,在影视艺术学层面,学生需要具备运用影像史料进行历史表达和书写的能力。(二)现代文阅读II1(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小号在呼唤张守仁号音穿越草地,钻过密林,飘到我身边。我放下正在阅读的《敬畏生命》,抬头眺望。不曾想到华北燕山脚下,竟有如此绚丽缤纷的植物园。远处是逶迤的黛绿色群山。松林从起伏的山坡上蔓延过来,一直伸展到我脚下。在我身后,分别是丁香园、碧桃园、花卉园。花圃旁的绿篱修剪得有楞有孤,造型颇具匠心。有蝴蝶、蜻蜓在郁金香、金鸡菊、大理花上飞翔。草丛与草丛间,一行墨线似的蚂蚁蠕动着。一只黄蜂,振颤着透明的翅膀,飞向一片勿忘我花。当蜂儿接近蓝色花朵时,停顿了瞬间,然后收敛翅翼,钻进花筑,尾部向上一耸一耸贪婪地吸吮着花汁。一只长尾巴喜鹊从树顶上倏地扑下来,贴着草皮飞向远方。我抬头仰望,欣喜地看见树杈里筑有一个鸟窝。一根根枯枝,衔着鸟儿对于生活的梦想,竹篾般编织成一个安乐窝。那是喜鹊的栖息所,是它温暖的家园。我的到来,是否干扰了它的宁静?自从四十多年前离开了故乡,便离开了童年的鸟窝。今日又见鸟的窝巢,顿时有了回归故里的感觉……缥缈的号音从远处传到身边,把我从静观默想中唤醒。我感到号音里夹带有草香、叶香和花香,还混和着乌声、蝉声和山洞那边的泉声。吹号者吹奏的是一支《友谊地久天长》。他吹得并不娴熟,但情意绵绵,似乎触景生情,怀想起往日一起远游、促膝谈心的亲密友人。某种无比深沉的情愫,从每一节缅怀的号音里流溢出来,令人感动得无可言说。我想象着吹号者是一个有阅历的人,他从尘咒、烦乱的城市里出来,置身于这辽阔的草场和馨香的植物园,耳目为之一新,便用小号吹奏出对大自然的爱恋,对生命的珍惜,以及对友谊的呼唤,我想象铜号的杯形吹嘴和喇叭口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红缨随着吹奏者呼出的气流轻轻飘拂,白云碧草繁花在小号金属表面上映演出斑驳的碎影,我想象着向着远山蓝天昂头吹奏的号手,宛如一尊巍然雕像,挺立在燕山斜曳出的陡坡之上,铸成一个不凡的景观。这是七月的清展,展望眼前似曾相识的地形,我联想起十年前我和友人在新疆天山脚下伊勒克草原看到的情景:辽阔无垠的绿草地,像是大地波动的曲线,一直伸展到天的尽头:一群白色骏马,扬鬃甩尾,从远方地平线奔驰而来:疾走的马蹄践踏着草海花浪,身后尥溅起缤纷花瓣,宛如彩蝶追踪纷飞。就是最杰出的画家,也想象不出夏天草原上呈现出多么丰富的色彩、多么生动的画面……我坐到一块平整的石头上,又拿起书来。《敬畏生命》是法国哲学家、医学家阿尔贝特,史怀泽写的。他从小就用自己编写的祝词为大地上所有生物祈祷,请上帝赐福于一切生灵,七八岁时,他的同学约他到树林里打鸟。他害怕同学嘲笑,便勉强跟随着。树林里的鸟儿们正在晨曦中欢乐歌唱。他的同学在弹弓皮带里夹上小石块,拉紧它,瞄准鸟儿。正当他焦急之际,附近教堂的钟声响起来了。这天国的声音回荡在朝霞里,把鸟儿召唤走了。他这才如释重负,心想这是天神在护卫着大地上美丽的生命。成人之后,他自愿到非洲终身义务行医,一次乘船去为病人出诊,在日落时分的河面上,他看见四只河马带着它们的幼仔与舟船并排着向前游动。他的脑海里突然闪出一个概念:“敬畏生命”。人生活在世上,不仅与他人发生交往,而且与一切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生物发生联系。因此,人应该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与其他生命同生同乐,共存共荣。我的目光从书本,上抬起来,环视四周:牡丹园旁大槐树的枝叶间,张着一面阔大的蛛网。那缀网的蜘蛛不知到哪儿去了,只有一片树叶被粘附网上,在微风中上下翻动。阳光照在草地上,蒸腾起-股股热浪。远处绿林里,闪露出千年古刹一角红墙。翠荫掩映的石板道上,有僧人提着塑料桶前往山泉源头处汲水。附近时闻松塔、青果、海棠坠落地上,啪哒有声,惊飞起草丛里的蚂蚱。蚂蚱因惧怕伤害而披上了保护的颜色,不禁催发玄想:既然生命是宇宙中最高的创造,人为什么要无缘无故残害生灵呢?像深山古寺中僧侣们那样,爱生、放生,普渡众生,让一切生物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繁衍、物竞天择地代谢,那有多好。正如我目前身处的场所,既是植物的乐园,又是动物的天堂,更是人类向往的地方,万类在此和谐共处,组成一个葱笼郁勃的生态环境。忽觉耳边清静,那吹奏《友谊地久天长》的号音,海市蜃楼般消失了。我站起身,穿过松林,走上草地,想找到那位不认识的吹号者与之攀谈。但来回寻觅许久,方圆数里之内,杳无人迹,我纳闷,我刚才听到的、那沉湎于往昔回忆之中、呼唤着和善与友爱的号音,难道只是我自己的心声,我所向往和追求的梦境!?6.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描绘了一幅繁花盛开、蜂飞蝶舞的色彩缤纷、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意在让人感受当下生活的美好。B.树上的鸟巢,勾起了作者对童年家园的回忆,作者虽已离乡多年,但故乡温暖的感觉却坏深烙印在心底。C.作者听到吹号者吹奏《友谊地久天长》这情意绵绵的曲子,怀想起了往日一起匹游,促膝谈心的亲密友人。D.文章写到“附近时闻松塔、青果、海棠坠落地上,啪哒有声”,以动衬静,表现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7.下列对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写作者正在阅读《敬畏生命》-书,为下文介绍该书作者的经历及思想做铺垫,为表现主旨服务。B.文章首段写燕山脚下植物园之景,远近结合,俯仰变化,绘形绘色,将一片绚丽春景铺展于请者面前。C.文章第三段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绿草地、马群的形象,展现了伊勒克草原丰富多彩的图景。D.这篇散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寓冷静的思考于平实质朴的叙写之中。8.联系全文,简要分析“号音”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9.文章标题为“小号在呼唤”,你认为小号在呼唤什么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B7.D8.①文章以“号音”为线索,将眼前所见植物园之景、想象吹号者吹奏的情景、联想友人的内容、关于生命的思想感悟等内容串联起来。
②文章借“号音”传达自己的心声,揭示了主旨。9.①热爱大自然,学会发现并欣赏大自然的美好。
②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体验到其他生命,与其他生命同生同乐,共存共荣。
③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让一切生物能够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繁衍、生息。【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意在让人感受当下生活的美好”错误,根据文章开头“我放下正在阅读的《敬畏生命》”等语言暗示,开头描绘春景,意在让人感受生命的自由美好。C.“听到吹号者吹奏”错误,作者并不是真的听到了号音,而是借号音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并且原文是说“他……怀想起往日一起远游、促膝谈心的亲密友人”,这里的“他”是吹号者,而不是作者。D.“表现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错误,原文说“附近时闻松塔、青果、海棠坠落地上,啪哒有声,……不禁催发玄想……让一切生物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繁衍、物竞天择地代谢,那有多好”,故此处表现的是“生物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繁衍、物竞天择地代谢”。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散文艺术特色的能力。D.“平实质朴”错误,与本文辞藻富丽、色彩浓艳、含蓄蕴藉的语言风格不符。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物象的作用的能力。文章以“号音”为线索,通过描绘观赏繁花盛开、蜂飞蝶舞的色彩缤纷、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听吹号者吹奏《友谊地久天长》这情意绵绵的曲子,怀想往日一起匹游,促膝谈心的亲密友人等内容,将眼前所见植物园之景、想象吹号者吹奏的情景、联想友人的内容、关于生命的思想感悟等内容串联起来,使文章读起来顺畅自然,条理清晰。“号音”是重要物象,文章借“号音”传达自己的心声,记下了作者生活中难忘的感触,揭示了文章主旨,暗示人类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让一切生物能够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繁衍、生息。【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文章写“远处是逶迤的黛绿色群山。松林从起伏的山坡上蔓延过来,一直伸展到我脚下。在我身后,分别是丁香园、碧桃园、花卉园。……一行墨线似的蚂蚁蠕动着。一只黄蜂,振颤着透明的翅膀,飞向一片勿忘我花。当蜂儿接近蓝色花朵时,停顿了瞬间,然后收敛翅翼,钻进花筑,尾部向上一耸一耸贪婪地吸吮着花汁。一只长尾巴喜鹤从树顶上倏地扑下来,贴着草皮飞向远方。……那是喜鹊的栖息所,是它温暖的家园。我的到来,是否干扰了它的宁静”,通过写蝴蝶、蜻蜓、蚂蚁、黄蜂、喜鹊等繁花盛开、蜂飞蝶舞的春色,告诉我们要热爱大自然,学会发现并欣赏大自然的美好。“他从小就用自己编写的祝词为大地上所有生物祈祷,请上帝赐福于一切生灵,七八岁时,他的同学约他到树林里打鸟。他害怕同学嘲笑,便勉强跟随着。树林里的鸟儿们正在晨曦中欢乐歌唱。他的同学在弹弓皮带里夹上小石块,拉紧它,瞄准鸟儿。正当他焦急之际,附近教堂的钟声响起来了。……因此,人应该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与其他生命同生同乐,共存共荣”,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体验到其他生命,与其他生命同生同乐,共存共荣。“蚂蚱因惧怕伤害而披上了保护的颜色,不禁催发玄想:既然生命是宇宙中最高的创造,人为什么要无缘无故残害生灵呢?像深山古寺中僧侣们那样,爱生、放生,普渡众生,让一切生物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繁衍、物竞天择地代谢,那有多好”,告诉我们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让一切生物能够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繁衍、生息,物竞天择地代谢。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王昭君者,齐国王襄女也。昭君年十七时,颜色皎洁,闲于国中,求之皆不与。献于孝元帝。以地远,既不幸纳,叨备后宫。积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旷,伪不饰其形容。元帝每历后宫,疏略不过其处。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倡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恚日久不得待列乃更修饰善妆盛服形容光晖而出俱列坐,元帝谓使者曰:“单于何所愿乐?"对曰:“珍奇怪物,皆悉自备。唯妇人丑陋,不如中国。”帝乃问后宫,欲以一女赐予单于,谁能行者起。于是昭君喟然越席而前曰:“妾幸得备在后宫,粗丑卑陋,不合陛下之心,诚愿得行。”时单于使者在旁,帝大惊,悔之不得复止。良久,太息曰:“联已误矣!”追以与之。昭君至匈奴,单于大悦,以为汉与我厚,遣使者报汉,送白壁一双,骏马十匹,胡地珠宝之类,昭君恨帝始不见遇,心思不乐,心念乡土,乃作《怨旷思惟歌》曰:……离宫绝矿,身体摧藏,志念幽沉,不得頡颃。虽得馁食,心有徘徨,我独伊何,改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昭君有子曰世违,单于死,世违继立。凡为胡者,父死妻母。昭君问世违:“汝为汉也,为胡也?”世违曰:“欲为胡耳。”昭君乃吞药自杀。单于举葬之。胡中多白草,而此冢独青。(选自蔡邕《琴操·怨旷思惟歌》)乙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农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选自《汉书·匈奴传》)[注]①《琴操》,古代中国琴曲著作,书中对每首琴曲作品的有关故事内容做了介绍,带有浓厚的民间传奇色彩。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倡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恚日久/不得侍列/乃更修饰/善妆盛服/形容光晖而出/B.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倡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恚/日久不得侍列/乃更修饰善妆/盛服形容/光晖而出/C.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倡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恚/日久不得侍列/乃更修饰善妆/盛服形容/光晖而出/D.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倡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恚日久/不得侍列/乃更修饰/善妆盛服/形容光晖而出/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颇"本指人的前额,“颜色"有面部、表情、脸色、面子、容貌等义项,今多泛指色彩。网络新词“颜值",表示人物颜容英俊或靓丽的数值。B.文中的“形容”,包含“形"和“容"两个单音词,分别对应现代汉语的“形体”和“容貌"两个双音词,由单音词变为双音词是汉语词汇发展中的常见现象。C.“中国”今多指中华,而在文中的意思是中央之国、中原之国,也可视为特指汉朝。相对于中国,北方及西域各族人民或外国人则被称为夷人、胡人。D.古代纪年的年号往往寄寓治国理念和期望,如唐之贞观、宋之仁宗、清之康熙等。竟宁是汉元帝年号,与当时用和亲而少战、民族关系和缓相应。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昭君的美丽远近闻名,被选入宫中五六年,连元帝的面也不得见,后作为和亲女好,被赐给单于,万里投荒,思乡思亲,最终独留青冢,怨恨贯穿一生。B.在汉元帝选拔后宫女子去和亲时,王昭君主动起身上前,并极力丑化自己实是讽刺元帝有眼无珠,元帝后悔,但因昭君去意已决,出塞的命运无法改变。C.王昭君出塞是个人命运的不幸,但促成了汉朝和匈奴关系的和好,从甲文中的死后隆重下葬和两文都有的单于喜悦来看,昭君获得了匈奴人的敬重。D.甲文中王昭君有情感,有言行,神、形和传奇色彩兼备,而乙文中的王昭君只是一个人名,于国有功,却不见具体形象。这是由两文本的不同属性决定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帝乃问后宫,欲以一女赐单于,谁能行者起。(2)单于死,子世违继立。凡为胡者,父死妻母。14.昭君出塞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作答。【答案】10.A11.D12.B13.(1)元帝就问后宫女子,想把一位女子赐给单于,谁是能远行的人,起立。(2)单于死后,儿子世违继位成为单于。凡是胡人,父亲死了可以娶母亲为妻。14.①来自偏远之地,未被皇帝宠幸;②昭君心怀怨愤,主动请求远嫁;③匈奴使者在场,皇帝不便反悔。【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后来单于派遣使者来朝贡贺,元帝安排了歌舞音乐,就命令后宫女子妆扮出席。昭君因为心里怨愤很久,不能得到待奉皇帝的机会,就更换了妆饰,以精致的妆容和漂亮的衣服,形貌带着夺目的光辉来出席。“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句意完整,“朝贺”作“使者”的谓语;“元帝”是下一句的主语,应断在下句,排除BD;“元帝陈设倡乐”句意完整,“元帝”做主语,“陈设”作谓语,“倡乐”作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宋之仁宗”错误。宋仁宗是庙号而非年号。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昭君去意已决”错误。昭君出塞和亲无法改变,从文中看是因为“单于使者在旁”,昭君虽然是主动求去,但通过原文的“积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旷”也只能看出怨恨和讽刺,“去意已决”不一定。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乃”,于是,就;“行者”,远行的人;“起”,起立,站起来。(2)“继”,继位;“凡”,凡是;“妻”,娶……为妻。【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以地远,既不幸纳,叨备后宫”,王昭君因为来自偏远地方,没有被宠幸,只是在后宫充个数;“积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旷”“妾幸得备在后宫,粗丑卑陋,不合陛下之心,诚愿得行”,昭君心怀怨愤,主动请求远嫁;“时单于使者在旁,帝大惊,悔之不得复止”,当时单于使者就在旁边,元帝大惊,后悔也无法阻止。参考译文:甲王昭君是齐国王襄的女儿。昭君十七岁时,容貌洁白靓丽,闻名齐国,很多人家求亲,家里都不答应。后来献给汉元帝。因为来自偏远地方,没有被宠幸,只是在后宫充个数。累积了五六年,昭君心里有怨恨,故意不修饰自己的身形面容。元帝每次来后宫,都粗疏忽略不经过她的住处。后来单于派遣使者来朝贡贺,元帝安排了歌舞音乐,就命令后宫女子妆扮出席。昭君因为心里怨愤很久,不能得到待奉皇帝的机会,就更换了妆饰,以精致的妆容和漂亮的衣服,形貌带着夺目的光辉来出席。都坐下来了,元帝对匈奴使者说:“单于希望得到什么喜欢的东西?”匈奴使者回答说:“奇珍异宝,我们那儿都有。只有女人丑陋,不如中原的女子。”元帝就问后宫女子,想把一位女子赐给单于,谁是能远行的人,起立。这时,昭君喟叹一声,越过前面的席位,走上前来说:“我有幸在后宫充数,长得粗丑又身份低微,不能合于陛下心意,我非常愿意出行。”当时单于使者就在旁边,元帝大惊,后悔也无法阻止。过了好一会儿,才叹息着说:“我错过了!”于是只好将昭君给了单于。昭君到了匈奴,单于非常高兴,认为汉朝给予自己的十分丰厚,就派遣使者回报汉朝,送了一双白壁,十匹骏马,以及胡地的珠宝之类。昭君心里怨恨元帝开始不能好好对待自己,心里不开心,又思念故土,就作了《怨旷思帷歌》:“……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幽沉,不得颉颃。虽得馁食,心有徘徨,我独伊何,改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鸣呼哀哉,忧心恻伤。”昭君有儿子名叫世违,单于死后,儿子世违继位成为单于。凡是胡人,父亲死了可以娶母亲为妻。昭君问世违:“你想做汉人,还是做胡人?”世违说:“我想做胡人。”昭君于是吞药自杀。单于以全国为她行葬礼。胡地植被以白草为主,只有昭君的墓上长满青草。(选自蔡邕《琴操·怨旷思惟歌》)乙竟宁元年,呼韩邪单于又来到汉朝,汉朝对他的礼遇和赏赐还像以前一样,并增加衣服、锦帛、粗丝棉的赏赐,都比黄龙年间增加一倍。单于自己说愿意做汉朝的女婿,以亲近汉朝。汉元帝把后宫良家女子王墙字昭君赐给单于为妻。单于十分高兴,向天子上书,说自己愿意保护上谷以西至敦煌的汉朝边塞,并永远传下去。(选自《汉书·匈奴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小重山【宋】章良能柳暗花明春事深。小阑红芍药,已抽簪。雨余风软碎鸣禽。迟迟日,犹带一分阴。往事莫沉吟。身闲时序好,且登临。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节正当春深,又值雨后,柳暗花明,在春日雨水的溢润下,花栏里的红芍药抽出的嫩花像簪一样。B.春雨过后,惠风和畅,鸟雀唤晴,鸣声也格外欢快,一个“碎”字,写出了鸟雀声纷繁多样的特点。C.春日迟迟,白天越来越长,“犹带一分阴”写出了春天雨后景色的妩媚,这样的春景让诗人流连。D.上片写春深雨后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对春光的喜爱,传递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情感,情景交融。16.诗人故地重游,引发了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词的下片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故地重游引起对往事的怀念、惆怅;
②成人之后,对自己失去少年之志的不满,希望能重新找回少年心;
③无法重新找回少年之志的怅惘。【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传递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情感”说法错误。词的上片写春深雨后的环境气氛,切合人到中年后复杂的心境意绪,它令人赏心悦目,也容易惹人感恨。所以,从上片看不出词人通过描写春色传递了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情感。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从词中“小阑红芍药,已抽簪。雨余风软碎鸣禽”可知,刚抽出的花芽如玉簪,那是羞红的芍药,正暗自结苞含情。细雨止后,暖风软软里,送来一阵细碎鸟鸣。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在其中蕴含了作者淡淡的惆怅之意;而“往事莫沉吟。身闲时序好,且登临”表明作者的态度,去的去了,不必在往事沉溺中低吟。正是春光和熙,了无牵挂悠闲一身,只需趁兴游赏,将水榭亭台登临。表达了作者故地重游引起对往事的怀念、惆怅之情。“旧游无处不堪寻”的意思是处处都寻见昔日游历的依稀脚印,作者此处旧地重游,想到自己少年时的志气,对成年后的自己失去少年之志的不满,希望能重新找回少年心。从“无寻处,惟有少年心”可知,作者虽然想找回少年时的志气,但岁月蹉跎,物是人非,已经无法找回少年之心了。所以该词中也蕴含了无法重新找回少年之志的怅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在《师说》中,运用反问强调学习从师之道与年龄无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夸张地描写青泥岭山顶的险峻之势,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惶悚心理。(3)陆游在《书愤》中,表达对诸葛亮建功立业的仰慕,渴望效法诸葛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吾师道也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③.扪参历井仰胁息④.以手抚膺坐长叹⑤.出师一表真名世⑥.千载谁堪伯仲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庸”“扪”“膺”“堪”。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乡村社会的“兴”与“衰”,基本可以这样界定,中国乡土社会的兴盛应为“唐宋时期”。唐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黄金时代,以乡村农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特征的经济生活稳定富足;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乡绅治理结构日趋完善:以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为核心价值的社会思想深入人心。这就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概括了中国乡土社会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而中国乡土社会的“衰落”则是在元明清时期。元朝统治者用游牧军事统治方式来治理被征服的农耕社会极不协调,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前所未有地遭到摧残;明朝的专制集权,窒息了中国乡土社会复苏的生命活力;清朝的黑暗统治,彻底使中国乡土社会走向衰落。要振兴乡村,我们就必须立下①的志向,咬定目标,苦干实干。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充分合理利用乡村的自然山水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祛除乡村生活中的②,治理美化乡村生活环境,真正使乡村成为③、天高云淡、风景如画的充满希望的田野和生态宜居的美丽村庄。18.请在文中标注序号的空缺处填入恰当的成语。①②③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结合语境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8.①愚公移山②陈规陋习③山清水秀19.元朝统治者用游牧军事统治方式来治理被征服的农耕社会的极不协调,导致中国传统乡土社会遭到前所未有的摧残。20.构成:结构相同,三句都是主谓句,主语均为偏正结构,谓语都是四字短语;内容相关,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概括了中国乡土社会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鼎盛的表现;语气一致,表现出作者的肯定之情。
表达效果:句式整齐,节奏鲜明,有助于突出肯定之情。【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处,根据语境“咬定目标,苦干实干”,说明在“振兴乡村”的过程中,要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可用“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第二空处,语境说“祛除乡村生活中的……”,结合前文的“这就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概括了中国乡土社会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这里指的是“文化”,暗示我们要除却乡村生活中的不好的习惯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可用“陈规陋习”。陈规陋习:指陈旧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或习惯。第三空处,语境说“治理美化乡村生活环境,真正使乡村成为、天高云淡、风景如画的充满希望的田野和生态宜居的美丽村庄”,这里描绘的是一幅风景秀美的山水图,可用“山清水秀”。山清水秀:形容山水风景优美。【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以下语病:一、整个句子的主语应是“极不协调”,应在“极不协调”前加“的”;二、后半句“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前所未有地遭到摧残”暗换主语,同时“前所未有地遭到”语序不当,应改为“导致中国传统乡土社会遭到前所未有的摧残”。故整个句子应为:元朝统治者用游牧军事统治方式来治理被征服的农耕社会的极不协调,导致中国传统乡土社会遭到前所未有的摧残。【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构成和表达效果的能力。从构成上来看:整个句子结构相同,“以乡村农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特征的经济生活稳定富足”“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乡绅治理结构日趋完善”“以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为核心价值的社会思想深入人心”三句话都是主谓句。主语分别为“以乡村农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特征的经济生活”“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乡绅治理结构”“以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为核心价值的社会思想”,都是偏正结构。谓语分别为“稳定富足”“日趋完善”“深入人心”,都是四字短语。内容相关,“经济生活稳定富足”“治理结构日趋完善”“社会思想深入人心”,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概括了中国乡土社会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鼎盛的表现。另外,三个句子的语气是一致的,都表现出作者对于这几个方面的肯定之情。从表达效果上来看:三个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事调解协议员协议书
- 老师工作协议书
- 自行保存协议书
- 股东套餐协议书
- 美式和平协议书
- 自愿捐卵协议书
- 管辖范围协议书
- 绿化清理协议书
- 股票抵债协议书
- 美国隐私协议书
- 绿化迁移施工方案
- 航空与航天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工行个人房屋贷款协议模板
- 担任学生干部证明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第4部分:分布式光伏》知识培训
- 2024年《13464电脑动画》自考复习题库(含答案)
- 【核心素养目标】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教案七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
- 保证断绝关系的保证书
- 选拔卷-:2024年小升初数学模拟卷三(北师大版)A3版
- 快递云仓合同范本
-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第一轮复习:掌握常用的写作结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