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鲁科版教案:第一章第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课时_第1页
高一化学鲁科版教案:第一章第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课时_第2页
高一化学鲁科版教案:第一章第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课时_第3页
高一化学鲁科版教案:第一章第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课时_第4页
高一化学鲁科版教案:第一章第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第3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eq\o(\s\up7(),\s\do5(本节分析))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是学生学习化学尤其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工具,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之后,在《化学1(必修)》大量元素化合物知识铺垫下,学生再学习本节知识,可以进一步了解元素周期律的体现形式,认识元素周期表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作用,体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的性质的关系,并能学会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指导下探究化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对《化学1(必修)》和初中化学中学过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合理有效地整合、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逐渐体会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在生产实践中的理论指导意义.本节知识是通过探究第3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递变规律,使学生学习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通过整合ⅦA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探究金属钾的性质,使学生学习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本节教材中设计的探究活动,注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调查等多种探究方式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本节教材内容体系为:课时分配:2课时第1课时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案例一)eq\o(\s\up7(),\s\do5(整体构思))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1)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2)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2.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以第3周期元素为例,使学生掌握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理论初步解释这些递变规律;了解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及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间的关系,并初步学会运用元素周期表。过程与方法通过“钠、镁、铝原子失电子能力的递变”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总结的能力,并认识对比实验中条件控制的重要性;通过对“硅、磷、硫、氯原子得电子能力的递变”的探究,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利用原子结构的理论解释这些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第3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比较的探究,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编排在学生已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初步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内容的基础上,属于化学基本理论,并带有直观、形象的实验和详实的文字材料,旨在要求学生能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材设计了以探究第3周期元素的性质为例进行的实验和阅读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并最终归纳得出同周期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让学生体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三者间的关系,学会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指导化学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本节课内容以探究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的任务驱动为明线,将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元素的“位置、结构、性质”间的相互关系隐藏在暗线中,使学生在探究中逐渐体会并能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方法。本节课的知识线索是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通过活动探究、教师点拨后,学生要重点归纳总结;问题线索是如何探究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教材中给出了方法导引,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设计予以提示,让学生的探究有据可依;活动线索是“第3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比较”的探究活动,该部分内容对学生的整体要求很高;情景线索是“类铝”的材料,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探究动力;学生的认知发展线是学生的探究任务的驱动下,寻找科学探究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和阅读探究,并通过交流研讨形成结论,进而形成运用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能力。2.学情分析经过对初中化学和《化学1(必修)》中元素周期表的浅显认识和简单应用,又经过本章第二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已基本了解了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部分元素的性质。学生具有的知识储备为本节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认识还是浅层次的,知识还是零散的,没有形成知识体系和规律,学生还不能很全面地认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还没认识到元素周期表是怎样体现元素周期律的,也不能很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对于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由于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前两节知识的铺垫下,再加上丰富的元素化合物知识,通过开放性的探究实验,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从接受角度上相对要容易一些,但从理解和运用的角度上,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所以,整节知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施层层深入、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并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的合理性及有序性等方面能力进行逐步培养,力图达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学重点、难点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及“位、构、性"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本节课采取启发式、边讲边实验和阅读探究、交流研讨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组织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增强互动;利用教材中的活动探究,运用“方法导引”,让学生对实验和文字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体验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并得出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通过适当的迁移练习,落实重点;组织学生利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中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再进行必要的强化训练,从而突破难点;利用投影、录像等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并适当拓展。在教学过程中,以元素周期律为指导,以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为背景,以“第3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活动探究为素材,使学生认识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通过探究和交流,让学生初步构建元素“位置、结构、性质"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利用所给元素具体性质的相关信息反推元素的相对位置,进一步完善元素“位置、结构、性质”间的相互关系。另外,在教学中还要突出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课前准备1.教学素材:《化学2(必修)》(鲁科版)、导学案、化学实验操作VCD光盘(山东科技出版社发行)。2.媒体: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3.实验:(1)试剂:表面积相同的镁条和铝条,MgCl2溶液,金属钠(切成小块),盐酸(1mol·L-1),NaOH溶液,AlCl3溶液,蒸馏水,酚酞试液;(2)仪器:烧杯,试管,表面皿,酒精灯,试管夹。板书设计第3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一、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1.Na、Mg、Al失电子能力的递变预测:失电子能力Na>Mg>Al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的间接依据:(1)比较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置换反应越易发生,元素原子的失电子能力越强。(2)比较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一般说来,碱性越强,元素原子失电子的能力越强。结论:失电子能力Na>Mg>Al2.Si、P、S、Cl得电子能力的递变预测:得电子能力:Si<P<S<Cl(1)比较元素的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一般说来,反应越容易进行,生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原子得电子的能力越强。(2)比较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一般说来,酸性越强,元素原子得电子的能力越强。结论:得电子能力:Si<P<S<Cl3.第3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4.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1)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2)核电荷数依次增多;(3)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4)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5)金属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越来越难;(6)非金属元素的单质与氢气化合越来越容易;(7)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来越强;(8)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eq\o(\s\up7(),\s\do5(教学设计))情景导入导入设计一:【投影展示】【联想质疑】前面我们学习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它对我们学化学有什么作用呢?大家知道,门捷列夫在编制元素周期表时,人类只发现了六十多种元素,因此他做过很多大胆的预测。1871年,他就预测在硅和锡之间存在一种元素—-“类硅”,15年后该元素被德国化学家文克勒发现,为了纪念他的祖国,将其命名为“锗(Germany-Ge)",并用实验证实了门捷列夫的预测。下面是门捷列夫对“类硅”性质的预测和文克勒用实验证实的结果的对比.【投影展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体积单质比重二氧化物四氯化物比重体积沸点比重体积类硅72135。54。722<1001。9113锗72.613.225.474.70322。16861。887113.35【问题思考】同学们知道门捷列夫是如何做出如此准确的预测的吗?你能做出类似的预测吗?你想知道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呈现怎样的变化规律吗?导入设计二:【投影展示】课本P20的“联想·质疑"有关内容,引发学生思考。【问题思考】问题1。你知道门捷列夫是如何做出如此准确的预测的吗?问题2.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你能对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做出正确的预测吗?【设计思路】引入利用了学生熟悉的元素周期表和带有神奇色彩的锗或镓元素发现史,鼓励学生质疑;利用提问,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推进新课【导入引言】大家知道,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那么元素周期表是怎样体现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呢?我们首先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情况.【交流研讨】1.第3周期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如何递变的?2.尝试根据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预测第3周期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或得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投影展示】钠Na镁Mg铝Al硅Si磷P硫S氯Cl氩Ar【学生活动】学生写出第3周期元素的元素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利用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预测第3周期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或得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问题思考】研究物质的基本程序中讲到要用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大家应该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预测。可是用什么样的实验才能验证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呢?【自主学习】学习课本P20的“方法导引”,并归纳总结。【归纳总结】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的强弱可以采用下列方法间接地判断:1.比较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置换反应越易发生,元素原子的失电子能力越强.2.比较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一般说来,碱性越强,元素原子失电子的能力越强。【实验探究】请利用所给仪器和试剂设计、完成实验,验证你对钠、镁、铝三种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相对强弱的预测。试剂:酚酞,表面积相同的镁条和铝条,MgCl2溶液,金属钠(切成小块),盐酸(1mol·L-1),NaOH溶液,AlCl3溶液,蒸馏水。仪器:烧杯,试管,表面皿,酒精灯,试管夹.注意事项:(1)你是想通过其单质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分为与水反应和与酸反应两种情况),还是通过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来判断?根据你的选择确定所用试剂和仪器。(2)还记得金属钠的取用方法吗?它与水或水溶液的反应最好选用什么仪器?(3)镁条和铝条的表面往往有一层致密氧化膜。反应前应对镁条、铝条作何处理?【学生活动】学生4人一组讨论上述问题并制定可行的实验方案,尽量让各组完成不同的实验,对实验中出现的反常现象进行必要的解释。学生根据“方法导引”展开讨论,制订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并完成,记录实验现象。可能的实验方案:(1)取金属钠、金属镁分别与水反应,取金属镁、金属铝分别与盐酸反应。观察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2)用NaOH溶液、MgCl2溶液、AlCl3溶液制取Mg(OH)2、Al(OH)3,利用Al(OH)3的两性比较NaOH、Mg(OH)2、Al(OH)3的碱性强弱。【交流分享】分组汇报实验方案、操作、现象,进行组间交流、师生互动,得出结论。如有必要,对探究实验中的部分实验进行录像再现,纠正学生实验时可能存在的错误操作和不合理现象。【投影展示】NaMgAl单质与水或酸反应情况与冷水______不与________反应,与____反应与________很难反应与酸反应:________比____容易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结论失电子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来越________,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来越________,金属性越来越________。【知识拓展】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写出镁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解释没有产生沉淀的可能原因。【设计思路】“Na、Mg、Al失电子能力的递变”部分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提出问题→预测→自学方法→讨论制订方案→具体实施实验→组间交流得出结论”的方式,让学生体验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全过程,锻炼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处理能力,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复习《化学1(必修)》中关于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探究方法上的指导,为下面“Si、P、S、Cl得电子能力的递变”和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进行理论和方法上的准备;“知识拓展”的内容是为了满足兴趣浓厚、喜欢探索的学生要求,拓展知识广度,但不要求掌握。【问题思考】又如何验证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呢?【自主学习】学习课本P21的“方法导引”,并归纳总结。【归纳总结】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的强弱可以采用下列方法间接地判断:1.比较元素的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一般说来,反应越容易进行,生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原子得电子的能力越强。2.比较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一般说来,酸性越强,元素原子得电子的能力越强。【阅读探究】学生阅读课本P20~P21关于Si、P、S、Cl等元素的相关知识,获取硅、磷、硫、氯等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相对强弱的证据。【讨论活动】根据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的间接依据和文字材料,讨论总结Si、P、S、Cl等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Si、P、S、Cl2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以及Si、P、S、Cl等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相对强弱.【投影展示】SiPSCl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单质与氢气反应情况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结论得电子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来越________,单质与氢气反应越来越________,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来越________,非金属性越来越________【知识拓展】1。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写出S与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根据已有知识尝试比较Si、P、S、Cl的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的相对强弱。【设计思路】“Si、P、S、Cl得电子能力的递变”部分的教学过程中采用“预测→自学讨论→得出结论”的方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将所给信息重组条理化,同时准确表述所得结论;“知识拓展”考查学生联系前后知识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归纳总结】通过实验探究和阅读探究发现,在第3周期元素中,从钠到氯,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而氩为性质极其稳定的稀有气体元素.【知识应用】让学生模仿第3周期说出第4周期元素性质的总体递变规律。【交流分享】在第4周期中,从左到右,由活泼的金属元素(K、Ca等)逐渐过渡到不太活泼的金属元素,再逐渐过渡到非金属元素(As、Br等),最后是性质极其稳定的稀有气体元素-—氪(Kr)。【概括提升】在同一周期中,各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但从左到右核电荷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课堂小结由学生谈课堂收获,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对本节课进行核心知识总结.【设计思路】总结第3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和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时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把零散的知识条理化,体现认识问题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让学生初步认识元素“位、构、性”的关系,为下面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学习做好准备,指导更多的知识学习。教学反思本节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实验探究和阅读探究;让学生掌握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的同时,能运用深入浅出的原子结构的理论指导学生初步解释这些递变规律;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了解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及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间的关系,并初步学会运用元素周期表。本节课通过“钠、镁、铝原子失电子能力的递变”的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总结的能力;通过对“硅、磷、硫、氯原子得电子能力的递变”的阅读探究,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利用原子结构的理论解释这些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本节课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通过对第三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探究活动,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本节课要落实重点、突破难点的主要途径是学生的探究活动和交流研讨,教师要严格控制讲授的时间,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和研讨,教师做适当点拨,从而提升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本节课要用适量巩固练习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要留有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讲解题目,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纠正。课堂作业1.比较甲、乙两种金属的性质。已知:①甲与水反应比乙与水反应剧烈;②单质甲能从乙的盐溶液中置换出单质乙;③甲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比乙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④与某非金属反应时甲原子失去的电子数比乙的多;⑤甲单质的熔沸点比乙的低。以上能说明甲的失电子能力比乙强的是()。A.①④⑥B.③⑤C.①②③D.①②③④⑤答案:C2.下列事实能说明氯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比硫强的是()。①HCl的溶解度比H2S大②HCl的酸性比H2S强③HCl的稳定性比H2S大④HCl的还原性比H2S强⑤HClO的酸性比H2SO4强⑥Cl2与铁反应生成FeCl3,而S与铁反应生成FeS⑦Cl2能与H2S反应生成S⑧在周期表中Cl处于同周期S的右侧⑨还原性:Cl-<S2-A.③④⑤⑦⑧⑨B.③⑥⑦⑧C.③⑥⑦⑧⑨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答案:C3.下列递变情况中不正确的是()。A.Na、Mg、Al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B.Si、P、S、Cl元素的最高正价依次升高C.C、N、O、F的原子半径依次增大D.碱性强弱:NaOH>Mg(OH)2>Al(OH)3答案:C4.元素X、Y、Z原子序数之和为36,X、Y在同一周期,X+与Z2-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层结构。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A.同周期元素中X的失电子能力最强B.原子半径X>Y,离子半径X+>Z2-C.同族元素中Z的氢化物稳定性最高D.同周期元素中Y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最强答案:B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SiH4比CH4稳定B.O2-半径比F-的小C.Na和Cs属于第ⅠA族元素,Cs失电子能力比Na的强D.P和As属于第ⅤA族元素,H3PO4酸性比H3AsO4的弱答案:C6.已知同周期的三种元素X、Y、Z,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顺序为:HZO4>H2YO4>H3XO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阴离子的还原性按X、Y、Z的顺序减弱B.单质的氧化性按X、Y、Z的顺序减弱C.元素的原子半径按X、Y、Z的顺序增大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的顺序减弱答案:A7.某前20号元素R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4,由此可以判断().A.R最外层电子数为4B.R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稀溶液具有强氧化性C.R的气态氢化物比氯元素气态氢化物稳定D.R对应单质和铁反应得到亚铁盐答案:D8.已知元素的电负性和原子半径、化合价等一样,也是元素的一种基本性质.下面给出14种元素的电负性,试结合元素周期律知识完成下列问题:元素AlBBeCClFLiMgNNaOPSSi电负性1。52.01。52.52。84.01.01.23。00。93.52.12.51.7(1)根据上表给出的数据,可推知元素的电负性具有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2)预测Br与I元素电负性的大小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强;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减弱(2)Br大于I9.根据元素周期律完成下列题目:(1)已知SiH4能够自燃、H2S可燃,则PH3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已知硅酸为弱酸、硫酸为强酸,则磷酸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可燃,也可能自燃(2)中强酸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案例二)eq\o(\s\up7(),\s\do5(整体构思))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1)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2)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2.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以第3周期元素和ⅦA、ⅠA族元素为例,掌握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并能用原子结构理论初步加以解释;了解元素“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元素周期表;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培养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和总结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探究”,学会运用具体事物来研究抽象概念的思想方法;通过“阅读探究”、“交流·研讨”、“观察思考”等活动,培养获取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本节内容的整体学习,学会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指导探究化学知识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门捷列夫的预言和一些化学元素的发现等化学史的学习,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通过对元素“位、构、性”间关系的学习,初步树立“事物的普遍联系”和“量变引起质变”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对元素周期表在指导生产实践中的作用等知识的学习,体会化学对人类生活、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培养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在学过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之后,结合《化学1(必修)》中学习的大量元素化合物知识,通过对第3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强弱的探究,归纳得出同周期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体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以下简称“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学会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指导化学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本节课内容以探究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的任务驱动为明线,将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元素的“位置、结构、性质"间的相互关系隐藏在暗线中,使学生在探究中逐渐体会并能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方法.本节课的知识线索是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通过活动探究、教师点拨后,学生要重点归纳总结;问题线索是如何探究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教材中给出了方法导引,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设计上予以提示,让学生的探究有据可依;活动线索是“第3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比较"的探究活动,该部分内容对学生的整体要求很高;情景线索是“类铝"的材料,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探究动力;学生的认知发展线是学生的探究任务的驱动下,寻找科学探究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和阅读探究,并通过交流研讨形成结论,进而形成运用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能力。2.学情分析经过对初中化学和必修1中元素周期表的浅显认识和简单应用,又经过本章第二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已基本了解了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部分元素的性质。学生具有的知识储备为本节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认识还是浅层次的,知识还是零散的,没有形成知识体系和规律,学生还不能很全面地认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还没认识到元素周期表是怎样体现元素周期律的,也不能很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对于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由于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前两节知识的铺垫下,再加上丰富的元素化合物知识,通过开放性的探究实验,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从接受角度上相对要容易一些,但从理解和运用的角度上,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所以,整节知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施层层深入、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并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的合理性及有序性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力图达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学重点、难点1.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2.元素“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教学方法本节课的基本教学思路为:“设疑激趣——启思诱导-—实验引探——资料整合——归纳总结",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探究活动,做好学生探究活动结果的总结。主要采用探究法创设学习情景——通过学生的自学、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的讨论等方式诱导学生思考、分析、探究、观察、整合、对比、归纳、推理。以实验探究活动和资料信息整合为平台展开.在教学过程中,以元素周期律为指导,以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为背景,以“第3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活动探究为素材,使学生认识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通过探究和交流,让学生初步构建元素“位置、结构、性质”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利用所给元素具体性质的相关信息反推元素的相对位置,进一步完善元素“位置、结构、性质”间的相互关系。另外,在教学中还要突出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课前准备1.教学素材:《化学2(必修)》(鲁科版)、导学案、化学实验操作VCD光盘(山东科技出版社发行)。2.媒体: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教学课件。3.实验:①试剂:pH试纸、面积相同的镁条和铝条、MgCl2溶液、金属钠、盐酸(1mol·L-1)、NaOH溶液、AlCl3溶液、蒸馏水。②仪器:烧杯、试管、表面皿、酒精灯、试管夹。板书设计第3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一、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1.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结构相同点:电子层数相同.递变性:核电荷数依次增多;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减小。2.活泼性:Na>Mg>Al碱性:NaOH>Mg(OH)2>Al(OH)3Na、Mg、Al失电子能力依次减弱.3.氢化物稳定性:SiH4<PH3<H2S<HCl酸性强弱顺序:H4SiO4<H3PO4<H2SO4<HClO4Si、P、S、Cl四种非金属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eq\o(\s\up7(),\s\do5(教学设计))情景导入【投影展示】元素周期表【问题思考】问题1:元素周期表是根据什么原则编排的?问题2: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所处的位置与该元素的原子及其性质之间有什么联系?问题3:元素周期表对我们的化学学习、科学研究及生产实际有怎样的指导意义?【设计思路】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简单复习,使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科学研究、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推进新课【导入引言】大家知道,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那么同周期元素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又会呈怎样的变化呢?我们首先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情况。为了研究的方便,以第3周期的元素为例来研究同周期元素得失电子能力的递变。【交流研讨】1.第3周期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如何递变的?2.尝试根据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预测第3周期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或得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学生活动】学生写出第3周期元素的元素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利用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预测第3周期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或得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投影展示】第3周期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钠(Na)镁(Mg)铝(Al)硅(Si)磷(P)硫(S)氯(Cl)氩(Ar)【问题思考】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从钠到氯又有怎样的递变规律?这种规律决定了这些元素的性质有怎样的变化?【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并得出结论:相同点:电子层数相同。递变性:核电荷数依次增多;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减小。以上原因共同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失电子能力依次减弱,得电子能力依次增强。【问题思考】通过什么事实或现象能证明上述结论呢?【自主学习】学习课本P20的“方法导引”,并归纳总结。【归纳总结】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的强弱可以采用下列方法间接地判断:1.比较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置换反应越易发生,元素原子的失电子能力越强。2.比较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一般说来,碱性越强,元素原子失电子的能力越强。【实验探究】请利用所给仪器和试剂设计、完成实验,验证你对钠、镁、铝三种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相对强弱的预测。试剂:酚酞,表面积相同的镁条和铝条,MgCl2溶液,金属钠(切成小块),盐酸(1mol·L-1),NaOH溶液,AlCl3溶液,蒸馏水.仪器:烧杯,试管,表面皿,酒精灯,试管夹。【讨论互动】学生讨论利用上述试剂、仪器和用品,可能设计怎样的实验验证上述判断?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可能包括以下几种:(1)钠、镁、铝与水反应难易比较实验方案设计。(2)镁、铝与盐酸反应难易比较实验方案设计。(3)NaOH、Mg(OH)2、Al(OH)3碱性强弱比较实验方案设计.【交流分享】学生分组汇报设计的实验方案,并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展开讨论,对实验方案进行简要的评价,总结出可以实行的实验方案.可能的实验方案:(1)取金属钠、金属镁分别与水反应,取金属镁、金属铝分别与盐酸反应。观察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2)用NaOH溶液、MgCl2溶液、AlCl3溶液制取Mg(OH)2、Al(OH)3,利用Al(OH)3的两性比较NaOH、Mg(OH)2、Al(OH)3的碱性强弱.【问题思考】镁条和铝条的表面往往有一层致密氧化膜。反应前应对镁条、铝条做何处理?【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同时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常现象注意观察、记录和分析。【交流分享】分组汇报实验方案、操作、现象,进行组间交流、师生互动,得出结论。如有必要,对探究实验中的部分实验进行录像再现,纠正学生实验时可能存在的错误操作和不合理现象。【投影展示】实验内容实验现象结论用镊子取绿豆粒大小的一块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盛有蒸馏水的小烧杯中,盖上表面皿;同时取镁条少许,打磨掉表面的氧化膜,放入盛有蒸馏水的试管中,加热。观察反应的现象钠与水剧烈反应;镁与水加热稍微反应失电子能力:Na>Mg取表面积相同的镁条和铝条,打磨掉表面的氧化膜,分别放入盛有盐酸(1mol·L-1)的试管中。观察反应的现象镁与盐酸剧烈反应;铝与盐酸不加热反应较慢失电子能力:Mg>Al取2mLMgCl2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观察反应的现象产生白色沉淀,NaOH溶液过量时,沉淀不溶解失电子能力:Na>Mg>Al取2mLAlCl3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观察反应的现象产生白色沉淀,NaOH溶液过量时,沉淀逐渐溶解【概括整合】元素钠镁铝单质与水反应与冷水剧烈反应与冷水反应缓慢,与热水反应迅速与沸水不反应单质与盐酸反应剧烈反应剧烈反应剧烈反应,但较镁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化学式NaOHMg(OH)2Al(OH)3碱性强碱中强碱两性氢氧化物结论钠、镁、铝三种元素原子失去电子能力逐渐减弱【设计思路】“Na、Mg、Al失电子能力的递变”部分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提出问题→预测→自学方法→讨论制定方案→具体实施实验→组间交流得出结论"的方式,让学生体验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全过程,锻炼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处理能力,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学会围绕着实验目的选择有价值的实验现象,并获得有针对性的结论.通过对前面知识的整合,可以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整合处理能力.【问题思考】如何验证硅、磷、硫、氯等非金属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呢?【自主学习】学习课本P21的“方法导引”,并归纳总结。【归纳总结】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的强弱可以采用下列方法间接地判断:1.比较元素的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一般说来,反应越容易进行,生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原子得电子的能力越强。2.比较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一般说来,酸性越强,元素原子得电子的能力越强。【阅读探究】请学生阅读课本P20的“阅读探究”的相关内容。【研究学习】学生阅读课本P20~21关于Si、P、S、Cl等元素的相关知识,获取硅、磷、硫、氯等元素的气态氢化物、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相关性质,通过这些性质比较硅、磷、硫、氯等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相对强弱,填写下面表格。元素硅磷硫氯单质与氢气反应难易气态氢化物化学式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化学式酸性结论【概括整合】得电子能力:Si<P<S<Cl【设计思路】“Si、P、S、Cl得电子能力的递变”部分的教学过程中采用“预测→自学讨论→得出结论"的方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过表格的形式将阅读材料中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并能使学生对科学方法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归纳总结】通过实验探究和阅读探究发现,在第3周期元素中,从钠到氯,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而氩为性质极其稳定的稀有气体元素。【投影展示】【知识应用】1。比较第4周期元素(K、Ca、Ga、Ge)的金属性、与水或酸反应情况、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强弱。2.比较As、Se、Br的非金属性,氢化物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强弱.3.比较第2周期元素从左向右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强弱,以及C、N、O、F四种非金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并通过比较,验证本节课所讨论的内容。注意提醒学生本周期元素O、F的特殊性。【交流分享】在第4周期中,从左到右,由活泼的金属元素(K、Ca等)逐渐过渡到不太活泼的金属元素,再逐渐过渡到非金属元素(As、Br等),最后是性质极其稳定的稀有气体元素——氪(Kr)。【概括提升】在同一周期中,各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但从左到右核电荷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课堂小结】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并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设计思路】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把零散的知识条理化,体现认识问题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让学生初步认识元素“位、构、性"的关系,为下面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学习做好准备,指导更多的知识学习。同时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概括性总结,既可以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本节的知识,也可以使学生掌握本节课所用的重要方法。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中心问题展开讨论、设计实验,也能与同学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实验验证和问题探究发现并总结出第3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同时能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并能用科学的方法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习。“钠、镁、铝失电子能力的递变"是本部分教学的难点,特别是NaOH、Mg(OH)2、Al(OH)3碱性强弱的比较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开放性的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边讨论、边实验,逐渐突破了难点。在实验探究教学时,学生学会了围绕着实验目的选择有价值的实验现象,并获得有针对性的结论。通过学习“硅、磷、硫、氯得电子能力的比较”,主要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根据需要,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重组,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整合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发展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本节课要落实重点、突破难点的主要途径是学生的探究活动和交流研讨,教师要严格控制讲授的时间,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和研讨,教师做适当点拨,从而提升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本节课要用适量巩固练习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要留有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讲解题目,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纠正。课堂作业1.下列关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元素性质从左到右变化趋势的叙述,错误的是()。A.最高正价依次升高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C.原子半径逐渐增大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答案:C2.下述事实能够说明硫原子得电子能力比氯弱的是()。A.硫酸比盐酸稳定B.氯化氢比硫化氢稳定C.盐酸的酸性比氢硫酸的强D.硫酸的酸性比高氯酸的弱答案:BD3.电子层数相同的三种元素X、Y、Z,它们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顺序为:HXO4>H2YO4>H3ZO4,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原子半径X>Y>Z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X>Y>ZC.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X>Y>ZD.单质与氢气反应由易到难X>Y>Z答案:A4.按C、N、O、F的顺序,下列递变规律错误的是().A.原子半径逐渐减小B.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C.最高正化合价逐渐增大D.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大答案:C5.下列叙述中,金属a的活动性肯定比金属b的活动性强的是()。A.常温时,a能从水中置换出氢,而b不能B.a原子电子层数比b原子的电子层数多C.1mola从酸中置换H+生成的H2比1molb从酸中置换H+生成的H2多D.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答案:A教学资源1.课标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视听材料化学实验操作VCD光盘(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3.文字材料(1)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意义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揭示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了元素性质与它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在哲学、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各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在哲学方面,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引起元素性质发生周期性变化的事实,有力地论证了事物变化的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性。元素周期表是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把元素纳入一个系统内,反映了元素间的内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