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延庆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北京市延庆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北京市延庆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北京市延庆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北京市延庆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延庆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九年级历史2025.1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10页,共两部分,共33道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第一部分本部分共30题,每题1.5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2024年是中国甲辰龙年。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就普遍流行着对龙的崇拜。下图是出土于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共同印证了()A.中原地区较高的文明程度 B.长江流域缔造中华文化C.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 D.黄河流域孕育早期国家2.国宝级青铜器宜侯夨(cè)簋(guǐ)内的铭文,记述了周康王册封夨为宜侯,并赏赐给夨土地、城邑、人口、香酒、美玉和弓箭等。上述铭文可用来研究()A.世袭制的开创 B.分封制的实行 C.井田制的废除 D.郡县制的建立3.《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这反映出商鞅变法对秦国影响是()A.废井田,确立土地国有制 B.阻碍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C.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D.推动了经济发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4.春秋时期,面对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矛盾激化和冲突,孔子强调爱人,认为爱父母、爱兄长……是做人基本准则。这反映出孔子的主张是()A.“仁”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法治”5.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A.王室衰微的表现 B.商靹变法的背景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6.下面是一本书的章节目录。依据内容判断,该书介绍的历史人物是()第一章斩蛇起义,推翻秦朝第二章消灭项羽,建立汉朝第三章确立典章,设立制度A.秦始皇嬴政 B.汉高祖刘邦 C.隋文帝杨坚 D.唐太宗李世民7.某学校开展“小钱币,大历史”小型展览活动。下组钱币应归入的展览主题是()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8.某班同学为体验我国古代一项伟大发明的工艺流程,进行以下实践活动。这项发明直接()A.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B.发展了中医学的治疗理论C.促进了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D.对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9.以下示意图反映出()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10.汪洙《神童诗》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该诗的情境最初始于()A先秦世袭制 B.汉朝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隋朝科举制11.阅读下表,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是()长城大运河秦汉时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A.抵御了匈奴侵扰 B.削弱了地方势力 C.促进了经济交流 D.有利于巩固统一12.生产工具的改进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下列生产工具出现于唐朝的是()A.铁农具 B.耧车 C.曲辕犁 D.秧马13.“贞观”(唐太宗的年号)初年,不畏艰险,历经磨难,西行前往天竺(古代印度)取经的高僧是()A.张骞 B.班超 C.玄奘 D.郑和14.现代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宋朝的《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蓝本,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展示了一幅具有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青绿山水”。这说明()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创作的源泉②宋朝文学艺术全面超过了唐朝③宋朝时科学技术取得突出的成就④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文化繁荣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某同学选用了如下图片对宋元时期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该是A.科技发展 B.商业繁荣 C.民族交融 D.政权并立16.某同学梳理北京历史沿革(如下表)。与元朝相对应的制度是()西周秦元属于燕国分属广阳郡、渔阳郡等隶属于中书省分封制郡县制___________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行省制17.如图《中国古代局部人口密度变化图》能反映出A.中外文化交流 B.经济重心南移C.疆域面积扩大 D.君主专制强化18.有学者称赞某个历史人物的作为:“廓清了东西方海上交通道路,沟通了东西方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在中外文明交流史上谱写了崭新的篇章”。他赞扬的应是()A.甘英 B.戚继光 C.郑和 D.林则徐19.清朝时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它是()A.元曲 B.徽调 C.昆曲 D.京剧20.北京冬奥会设计理念突出中国元素(如图),火种灯以“中华第一灯”西汉长信宫灯为灵感,火种台的造型设计也借用传统青铜礼器——何尊。这一设计理念体现了()火种灯火种台A.道路自信 B.理论自信 C.制度自信 D.文化自信21.1484年,意大利思想家皮科呼吁人们“作为你自己的自由的创造者和塑造者,应该用最能够适合你的形式构建自己”。以下对皮科主张认识正确的是()A.提倡民主政治 B.维护教会特权 C.肯定人的价值 D.反对君权神授22.下图中白色区域为不同时期西方人对世界的认知范围,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丝绸之路开通 B.郑和七下西洋 C.新航路的开辟 D.蒸汽机的应用23.表1中的史实可以反映出()时间所属名称变化1505年葡萄牙以航海家马斯克林名字命名为“马斯克林”群岛1598年荷兰以荷兰国王“莫里茨”名字更名Mauritius“毛里求斯”1715年法国更名为“法兰西”岛1814年英国被重新命名为“毛里求斯”,于1968年宣告独立。“毛里求斯”名称的变化A.英国率先成为海上霸主 B.世界地理认知不断更新C.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形成 D.早期殖民扩张竞争激烈24.17世纪,英国在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尝试之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下图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历程,其中“①”处应为()A.颁布《大宪章》 B.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C.“光荣革命”爆发 D.克伦威尔独揽大权2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作者关于美国革命的评价,是因为它()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B.确立共和体制,实行三权分立C.解放黑人奴隶,维护国家统一 D.战胜封建王权,实行民主共和26.有同学用“发明家”“蒸汽机之父”“企业家”“伦敦皇家学会会员”描述同一历史人物,这位历史人物是()A.凯伊 B.哈格里夫斯 C.杰斐逊 D.瓦特27.对以下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1789年,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②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A.①属于历史结论 B.①说明法国大革命废除了旧制度C.②属于历史史实 D.②肯定了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作用28.以下思维导图的主题是()A.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影响 B.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C.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D.巴黎公社的影响29.有同学为参加专题论坛活动,搜集了1689年《权利法案》、1787年美国宪法、1789年《人权宣言》、1804年《拿破仑法典》等历史文献。该论坛的主题应该是()A.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B.大众教育的新发展C.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D.欧洲的一体化进程30.《英国通史》中说:“……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反映的情景主要表明工业革命()A.相对论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很大 B.火车的发明使人养成了戴手表的习惯C.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第二部分本部分共3题,共55分31.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材料一①北京人使用的石器②北京人洞穴中很厚的灰烬遗存

③北京人采集生活想象图(1)从材料一中选出研究北京人生产生活最可信的两则资料:______(填序号)。从这两则资料中,分别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选择材料______,结论:______。选择材料______,结论:______。材料二遗址名称部分考古发现①用牛或鹿的肩胛骨制作的骨耜和刃口呈锯齿状的骨镰;大量的稻谷遗存,最厚处超过1米;干栏式建筑遗迹;刻有猪纹的陶钵等②40多处圆形或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屋遗迹;石斧、骨针、彩陶等大量生产、生活用具;多达数斗的粟;贮存芥菜或白菜菜籽的陶罐等(2)依据材料二,写出①②对应的遗址名称。①______;②______。(写字母)(A半坡遗址B河姆渡遗址)。结合所学,概括①②处居民生产生活的共同点。材料三陕西榆林的石峁遗址距今约4000多年,面积逾400万平方米。以石砌的内城和外城拱卫着一块有城墙的台地,这是石峁遗址的核心区域,已具备了早期“宫城”的性质。石砌的墙垣不仅是防御设施,还具有神权或王权的象征意义。这里还发现了铸铜、制骨等早期“核心技术”的生产遗存。遗址中的墓葬分四类,墓葬规模由大到小,随葬品由多到少,四类墓葬极可能代表了四个不同阶层的人群。——摘编自孙周勇等《石峁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3)依据材料三,补全下面的表格。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的进入文明社会的主要标准石峁遗址符合文明社会标准的主要依据生产发展,出现城市铸铜、制骨等生产遗存贫富分化,出现阶级①______出现王权国家②______材料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这是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活力之源,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源,是中华民族引领世界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引力之源。”(4)依据材料四,指出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结合所学,任选其中一个特性,用史事进行说明。32.城市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材料一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西欧城市发展的表现。分析其原因。材料二随着贸易从波罗的海移往北海,阿姆斯特丹开始成为货物的转运港口。由于有一条长长的水上路线通往这个港口,这条路线,平稳安全。因此,阿姆斯特丹交易所成了货币市场的中心。1602年,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在阿姆斯特丹成立。此后陆续成立了证券交易所、贷款银行等。阿姆斯特丹人口在1567年时有3万,到1603年时增加到大约11.5万。——摘编自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17世纪初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商船(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阿姆斯特丹发展的条件。分析其影响。材料三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英国工人工资和生活费指数1779-17881789-17981799-18081809-1818工资8694114114生活费8597137159(指数:表示工人实际工资收入、最小生活支出与平均值、设定值之间的比例关系)(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英国工人阶级生存状况。分析其原因。材料四到19世纪中期,随着资本和人口的不断集中,英国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中小城市,商业和工业日益繁荣,资本和国民财富迅速增长。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现代的工人却相反,他们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4)依据材料四,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探究工人改变生活处境的途径。33.图像史料见证历史。材料一图像史料包括绘画、雕刻、照片、古地图。选择有代表性的图像史料进行研读,认识图像史料的价值,不仅需要历史学的方法,也需要借助艺术史等不同学科的方法。——摘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①《蒙娜丽莎》②郑和远航绘制的航海图(局部)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1)依据材料一,属于图像史料的是______。(填序号)结合所学,任选一幅图像史料,说明其价值。材料二①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②“光荣革命”③18世纪的一副描绘黑奴加工烟草的版画④攻占巴士底狱⑤19世纪早期使用蒸汽机的英国煤矿⑥机器时代的“享受”(2)依据材料二,任选两幅图片,说明其反映的史事及其联系。(示例组合除外)示例:①③①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建立起欧洲与美洲之间直接的商业联系。③“三角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上述事件进一步推动世界联系的加强,世界逐步联系成为一个整体。材料三1871年3月18日,巴黎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反动统治,3月28日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5月28日,资产阶级反动政府勾结普军联合反扑,公社失败。马克思与恩格斯(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的著作。说出文字部分描述的历史事件。分析他们创立的理论与此历史事件的联系。

延庆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九年级历史答案第一部分本部分共30题,每题1.5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题答案】【答案】C【2题答案】【答案】B【3题答案】【答案】D【4题答案】【答案】A【5题答案】【答案】D【6题答案】【答案】B【7题答案】【答案】C【8题答案】【答案】A【9题答案】【答案】C【10题答案】【答案】D【11题答案】【答案】D【12题答案】【答案】C【13题答案】【答案】C【14题答案】【答案】B【15题答案】【答案】A【16题答案】【答案】D【17题答案】【答案】B【18题答案】【答案】C【19题答案】【答案】D【20题答案】【答案】D【21题答案】【答案】C【22题答案】【答案】C【23题答案】【答案】D【24题答案】【答案】C【25题答案】【答案】B【26题答案】【答案】D【27题答案】【答案】D【28题答案】【答案】B【29题答案】【答案】A【30题答案】【答案】C第二部分本部分共3题,共55分【31题答案】【答案】(1)资料:①②。选择①:会制造工具(打制石器);选择②:会使用火。(2)①B;②A。共同点:会种植农作物;会使用磨制工具;会制造陶器;过定居生活;会建造房屋等。(任意三点即可)(3)①:墓葬的分类;规模的大小;随葬品的多少等。②:内外城拱卫的台地;石砌的墙垣等。(4)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说明:(角度多样,论证有理有据,即可给分。)例一:连续性:中华文明在发展历程中,自夏、商、周以来,政治实体衔接有序,未因外力打击而中断,后一个朝代都是前一个朝代继承者,都强调本朝和前朝的联系,这种联系的叠加,形成了一个一脉相承的政治谱系。即使在分裂时期,许多割据政权也多是沿用此前出现的朝代名称,体现了一脉相承的连续性意识。其次,中华文明在地理疆域上也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自上古时期以来,中国的疆域虽然有所变化,但总体上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第三,中华文明在社会结构、国家治理模式等方面也表现出连续性。几千年来,中国基本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国家治理模式一以贯之接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传统。因此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的坚守与传承。这种连续性不仅是时间上的延续,更是文化内核的不断传承和发展,保证了文化的持久生命力和独特性。例二:创新性: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中华民族向来崇尚创新创造,主张革故鼎新,主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物质文明方面,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斐然,如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这些创新成果对推动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精神文明方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伦理、文学艺术等,这些都在不断创新中得以传承和发展。在制度文明方面,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管理制度等也都有很多创新之处,如科举制度、行省制度等,这些制度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创新精神。这种创新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智慧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例三:统一性: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从夏商周到秦汉唐宋元明清,经历了多次民族融合和政权更迭,但始终保持着连续性和稳定性。这种历史传承不仅体现在文化、制度等方面,也渗透到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精神之中。中华文明是由56个不同的民族共同组成的,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但是,这些民族的文化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个民族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的格局。因此中华民族的统一性不仅体现在政治上的团结统一,还表现在文化上的交融整合。这种统一性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例四:包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包容性是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形成的内在特质。以稳定的农业为基础的文化与社会,因其生态和人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面临诸多方面的压力与挑战,更加注重协作、组织、管理,重视和谐、合作、顺应自然,必然形成族群的强烈内聚、凝聚、包容以及稳定与持续的特质。“画九州,启九道”是我国农耕社会面对压力与挑战的应对之术,其结果必然是“九州咸同”、“万邦协和”。中华文明自其起源与形成的早期就自带了相合相生的生态理念与和谐包容的人文情怀。因此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是其一大特色,表现为对不同文化、不同思想的接纳和融合。这种包容性使得中华文明能够吸收各种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多元共融的文化景观。例五:和平性: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是中华民族和谐哲学的根本体现,“和”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意涵深刻的汉字,表达了中国人在身体状态、音乐节奏、精气神色、社会建构、精神信仰等不同层次的理想状态和价值追求,蕴含着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人所独有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协和万邦的外交观以及人心和善的伦理观”。因此中华文明倡导和平共处,强调以和为贵。这不仅体现在国内各民族的和谐共处,也表现在对外关系中的和平友好。和平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价值观,对世界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