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沪科新版必修2化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沪科新版必修2化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沪科新版必修2化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沪科新版必修2化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沪科新版必修2化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沪科新版必修2化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燃烧法是测定有机物分子式的一种重要方法。完全燃烧0.2mol某烃后,测得生成17.92L(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生成18g水,则该烃的分子式为()A.C2H6B.C3H8C.C4H10D.C8H182、2008年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用的是环保型燃料——丙烷(C3H8),悉尼奥运会火炬所用燃料为65%丁烷(C4H10)和35%丙烷。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丙烷和丁烷互为同系物,化学性质相似B.丙烷和丁烷的特征反应均为取代反应C.C3H8没有同分异构体,C4H10有两种同分异构体D.丙烷分子中的碳原子在一条直线上3、应用下列实验装置或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图1装置制备少量氨气B.用图2所示装置收集SO2C.用图3所示装置检验是否有乙烯产生D.用图4装置比较KMnO4、C12、S的氧化性强弱4、CuO有氧化性,能被NH3还原;为验证此结论,设计如下实验。

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时生成一种无污染的气体NOB.NH3与CuO反应后生成的红色物质可能是CuC.装浓氨水的装置名称是分液漏斗,只能用作分液操作D.烧杯中硫酸的作用是防倒吸5、下列物品的主要成分不为SiO2的是A.石英坩埚B.玛瑙饰物C.砖瓦D.水晶花瓶6、反应在不同情况下测得反应速率,反应最快的是A.B.C.D.7、一定量的锌粉和6mol·L-1的过量盐酸反应,当向其中加入少量的下列物质时:①石墨②CuO③铜粉④锌粒⑤浓盐酸⑥CuCl2溶液⑦KNO3溶液,能够加快反应速率,但不影响产生H2总量的是()A.①③④B.②④⑥C.①③⑤D.①⑤⑦8、2021年11月7日;王亚平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成功出舱,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飞天”舱外航天服具有多层结构,其中包含棉布织成的舒适层;橡胶质地的气密层、涤纶面料的限制层等,“飞天”舱外航天服还有由铝合金制成的壳体。下列“飞天”舱外航天服使用的材料中,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A.棉布B.橡胶C.涤纶D.铝合金9、下列物质中,既含共价键又含离子键的是A.NaClB.O2C.NH4ClD.CO2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0、分别按如图甲;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两个烧杯里的溶液均为2L同浓度的稀硫酸,乙中A为电流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

A.甲溶液中H+会向锌片移动

B.两烧杯中锌片表面均有气泡产生。

C.两烧杯中溶液pH均增大

D.甲中锌片是负极;乙中铜片是正极。

E.乙的内电路中电流方向Zn→溶液→Cu

(2)实验时,甲、乙同时开始反应,0~15分钟内,测得甲中锌片质量减少了19.5克,乙中收集到氢气13.44升(已转化为标准状况),则用硫酸浓度的变化表示甲乙两装置的反应速率分别为:v(甲)=_________mol·L-1·min-1,v(乙)=_________mol·L-1·min-1,v(甲)___v(乙)(填>,<或=),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3)变化过程中能量转化的主要形式:甲为_________;乙为____________。

(4)在乙实验中,如果把硫酸换成硝酸银溶液,请写出铜电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_______,此时乙装置中正极的现象是____________。11、原电池是一种将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的装置。如图所示的原电池装置中,锌片发生__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反应。铜片上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该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用地壳中某主要元素生产的多种产品在现代高科技中占重要位置;足见化学对现代物质文明的重要作用。例如:

(1)计算机的芯片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

(2)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

(3)目前应用最多的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材料是_______;

(4)用作吸附剂、干燥剂、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的人造分子筛大多是一类称为_______的化合物;

(5)有一大类化合物,结构独特,兼备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双重性能,有耐温、电绝缘性好、难燃、憎水、耐腐蚀等特性,广“泛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电气、建筑、运输等行业,用于密封、粘合、润滑、涂层、表面活性、防水、防潮,己为现代社会不可替代的新材料。这类材料在分子结构上的特点是_______和_______。13、Ⅰ.肼(N2H4)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有广泛用途,可用作火焰燃料。回答下列问题:

(1)N2H4的电子式为______。

(2)已知N2H4(g)+O2(g)=N2(g)+2H2O(g)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①则该反应为______(填“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

②2molN原子、4molH原子、2molO原子生成1molN2(g)和2molH2O(g)的过程中放出_____kJ能量。

Ⅱ.“绿色办奥”是北京冬奥会四大办奥理念之首;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全球首次服务体育赛事的大批量氢燃料客车在北京冬奥会上闪亮登场。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3)氢燃料电池工作时H2从______(填“正极”或“负极”)通入。

(4)负极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原电池总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5)溶液中OH-向______电极(填“a”或“b”)移动。

(6)当有16g气体被还原时,回路中转移的电子数为______。14、二氧化硫—空气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同时;实现了制硫酸;发电、环保三位一体的结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其原理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Pt1电极附近发生的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Pt2电极附近发生的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电池放电时电子从______电极经过外电路流到_____电极(填“Ptl”;“Pt2”)。

(4)相同条件下,放电过程中消耗的和的体积比为_____________。15、某温度时;在2L密闭容器中,A;B、C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由图中数据分析:

(1)该反应的反应物是___________。

(2)该反应是否可逆反应_____(填“是”或“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开始至2min,用C表示化学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16、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族。

周期。

IA

IIA

IIIA

IVA

VA

VIA

VIIA

0

2

3

4

针对表中的①~⑩号元素;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填空:

(1)在这些元素中,最易失电子的元素是____,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____。

(2)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元素是____,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

(3)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呈两性的氢氧化物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②⑤⑦⑨四种元素中,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

(5)在③④⑥三种元素中,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

(6)元素⑥、⑩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酸性较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7)请设计实验证明⑦原子得电子能力比⑥原子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某温度下;在一个10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开始至2min,以气体Y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

(2)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压强与起始时压强之比为___。

(3)将含amolX与bmolY的混合气体充入该容器发生反应,某时刻测得容器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恰好满足:n(X)=n(Y)=n(Z),则原混合气体中a∶b=___。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9题,共18分)18、聚乙烯可包装食品,而聚氯乙烯塑料不可用于包装食品。(___)A.正确B.错误19、的名称为3-甲基-4-异丙基己烷。(____)A.正确B.错误20、油脂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均可发生水解反应,且产物相同。(____)A.正确B.错误21、燃烧过程中热能转化为化学能。(______)A.正确B.错误22、原电池工作时,溶液中的阳离子向负极移动,盐桥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_______)A.正确B.错误23、天然橡胶是高聚物,不能使溴水退色。(___)A.正确B.错误24、石油裂解可以得到更多的汽油,这种汽油是一种纯净物。(____)A.正确B.错误25、传统合成氨的方法需消耗大量能源。___A.正确B.错误26、的名称为3-甲基-4-异丙基己烷。(____)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原理综合题(共4题,共32分)27、某温度时;在2L的密闭容器中,X;Y、Z(均为气体)三种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由图中所给数据进行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反应从开始至2分钟,用Z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Z)=__________。

(3)2min反应达平衡,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比起始时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混合气体密度比起始时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将amolx与bmolY的混合气体发生上述反应,反应到某时刻各物质的量恰好满足:n(X)=n(Y)=n(Z),则原混合气体中a:b=__________。

(5)下列措施能加快反应速率的是_________。

A.恒压时充入He;B.恒容时充入He;C.恒容时充入X;D.及时分离出Z;E.升高温度;F.选择高效的催化剂。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升高温度改变化学反应的限度。

B.已知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右移动,正反应速率加快,逆反应速率减慢。

C.化学反应的限度与时间长短无关。

D.化学反应的限度是不可能改变的。

E.增大Y的浓度;正反应速率加快,逆反应速率加快,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F.加入高效催化剂可加快正、逆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正向移动28、资料显示CO、NOx;HC(碳氢化合物)等是对人体血液和神经有害的毒性气体;它们主要来自于机动车尾气的排放。这些气体的防治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大意义。

(1)采用机外净化技术可消除其污染。机外净化是指在催化剂作用下,利用排气时自身温度和组成,将有害物(CO、NOx、HC)转化为无害的H2O、CO2和N2.其中HC与NO2在催化剂下的反应为8HC(g)+10NO2(g)8CO2(g)+5N2(g)+4H2O(l)。

如图是NO2的转化率(α)随温度、压强变化的示意图。该反应的ΔH_______0(填“>”或“<”,下同);Y1_______Y2。

(2)利用催化净化技术将CO与NO转化为无毒物质,反应为2NO(g)+2CO(g)2CO2(g)+N2(g)。不同温度下,向装有催化剂的2L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0.2molNO和0.2molCO混合气体,测得CO2的体积分数φ(CO2)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①T2条件下,0~1min时间段平均反应速率用N2表示为v(N2)=_______(保留2位有效数字);b点时达到平衡状态,平衡常数为K=_______。

②下列说法合理的是_______(填字母)。

a.T1>T2

b.b点;若升高温度,CO的转化率将增大。

c.c点,v正(T1)=v正(T2)

d.d点,若再充入0.1molNO和0.1molCO,重新达平衡后NO的体积分数减小29、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我国能源领域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CO2可转化成有机物实现碳循环。在2L的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CO2和6molH2,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CO2(g)+3H2(g)⇌CH3OH(g)+H2O(g),测得CO2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

(1)从3min到15min,υ(H2)=____mol•L-1•min-1;

(2)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填编号)。

A.反应中CO2与CH3OH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即图中交叉点)

B.混合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C.单位时间内生成1molH2,同时生成1molCH3OH

D.混合气体的平均密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3)平衡时CO2的转化率为_____。

(4)平衡混合气体中CO2(g)和H2(g)的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_。

(5)第3分钟时υ正(CH3OH)______第15分钟时υ逆(CH3OH)(填“>”、“<”“=”)。30、近段时间;全国范围内的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汽车尾气中含有较多的NO和CO,两种气体均会使人体中毒。处理大气中的污染物,打响“蓝天白云”保卫战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氧化碳、氢气既是重要的能源,也可以催化还原NO等消除污染,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制取CH3OH。

已知:①N2(g)+O2(g)===2NO(g)△H=+180.5kJ·mol-1;

②2H2(g)+O2(g)===2H2O(1)△H=-571.6kJ·mol-1;

③H2O(g)===H2O(1)△H=-44kJ·mol-1。

写出H2与NO反应生成N2和水蒸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O可用于合成甲醇,反应方程式为CO(g)+2H2(g)CH3OH(g)。在密闭容器中充有10molCO和20molH2,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甲醇,改变条件,测得CO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T)、压强(p)的关系如图所示。则该反应的△H___________0(填“>”或“<”)。若达到平衡状态A时,容器的体积为10L,则在平衡状态B时平衡常数K=___________,此时容器的体积为___________L。

(3)工业上采用加压条件下;在含冷却装置的吸收塔中,以去离子水为吸收剂吸收NO,得到40%的硝酸。原理如下:

2NO(g)+O2(g)2NO2(g)△H=-114kJ/mol

3NO2(g)+H2O(l)2HNO3(aq)+NO(g)△H=-6992kJ/molo

采用降温操作的两个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利用电解原理也可以处理工厂烟气。如图为工业生产模拟装置。其中A、B为多孔电极(外接电源未画出),则A为___________极(填“正”“负”“阴”或“阳”),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Ⅹ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为___________(填化学式)。

评卷人得分五、实验题(共3题,共12分)31、某化学小组按图所示实验流程比较浓硝酸和稀硝酸的氧化性强弱;其中B为一种紫红色金属,C为红棕色气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A与B反应迅速,实验中需要采取措施控制气体放出的快慢及多少,则装置Ⅰ可以选择的装置为___________。

(2)实验时在装置Ⅰ中加入B后,在加入A之前需向整套装置中通入足量的CO2气体,该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装置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4)小组内有同学指出该流程中装置Ⅴ可有可无,你认为装置Ⅴ是否需要_____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___。32、甲烷在加热条件下可还原氧化铜;某化学小组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其反应产物。

查阅资料:①CO能与银氨溶液反应:

②Cu2O为红色,能发生反应: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按气流方向各装置从左到右的连接顺序为A→F→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G(填字母编号)。___________

(3)已知气体产物中含有CO,则装置C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装置F的作用为___________。

(4)当反应结束后;装置D处试管中固体全部变为红色。

①设计简单实验证明红色固体中含有___________。

②若红色固体为单质,且产物中含碳氧化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则D处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33、为探究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甲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先取一定量的工业用乙烯气体(在储气瓶中),使气体通入溴水中,发现溶液褪色,即证明乙烯与溴水发生了加成反应。

乙同学发现在甲同学的实验中,褪色后的溶液里有少许淡黄色浑浊物质,推测在工业上制得的乙烯中还可能含有少量还原性的气体杂质,由此他提出必须先除去杂质,然后再使乙烯与溴水反应。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的实验中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甲同学设计的实验____(填“能”或“不能”)验证乙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其理由是____。

①使溴水褪色的反应,未必是加成反应。

②使溴水褪色的反应,就是加成反应。

③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未必是乙烯。

④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就是乙烯。

(3)乙同学推测此乙烯中必定含有的一种杂质气体是____,它与溴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在验证过程中必须全部除去杂质气体,除去该杂质的试剂可选用_______。

(4)为了验证乙烯与溴水的反应是加成反应而不是取代反应,可采取的方法有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C【分析】【详解】

生成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体积为17.92L,则0.2mol烃中含碳原子物质的量为n(C)==0.8mol,生成水的质量为18g,则0.2mol烃中含氢原子物质的量为n(H)=×2=2mol,则1mol烃中n(C)=0.8mol×5=4mol,n(H)=2mol×5=10mol,则该烃的分子式为C4H10。

故选C。

【点睛】

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方法归纳为:一、“单位物质的量”法:根据有机物的摩尔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和有机物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推算出1mol有机物中各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从而确定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最后确定有机物分子式。二、最简式法:根据有机物各元素的质量分数求出分子组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之比(最简式),然后结合该有机物的摩尔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求有机物的分子式。三、燃烧通式法:根据有机物完全燃烧反应的通式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或物质的量或体积关系求解,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守恒”思想的运用。2、D【分析】【分析】

【详解】

A.丙烷和丁烷均有碳碳单键和碳氢单键构成,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CH2;互为同系物,结构相似所以化学性质相似,故A正确;

B.丙烷和丁烷均属于烷烃;烷烃的特征反应为取代反应,故B正确;

C.丙烷不存在碳链异构,因此无同分异构体,C4H10有正丁烷;异丁烷两种同分异构体;故C正确;

D.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所有的原子都不在一条直线上,丙烷相当于甲烷中的两个氢原子被两个甲基取代,所以丙烷分子中的碳原子不在一条直线上,故D错误;

答案选D。3、D【分析】【分析】

【详解】

A.用图1装置制备少量氨气;没有干燥装置,得到的氨气中含有水蒸气,应选用碱石灰干燥,用上下排空气法收集,装置缺少除杂装置和收集装置,故A错误;

B.SO2的密度大于空气;导气管应该长进短出,故B错误;

C.挥发出的乙醇和产生的乙烯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需要加有水的装置除去乙醇,故C错误;

D.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氯气与硫化钠反应生成硫,由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可知,氧化性KMnO4>C12>S,用图4装置可以比较KMnO4、C12;S的氧化性强弱;故D正确;

答案选D。4、B【分析】【详解】

A.NO是大气污染物,反应时生成一种无污染的气体N2;故A错误;

B.在一定温度下,NH3与CuO反应后生成的红色物质可能是Cu;若温度过高,氧化铜自身可受热转化为红色氧化亚铜,故B正确;

C.装浓氨水的装置名称是分液漏斗;可用作分液操作,还可用于反应装置中盛装液体,控制加入液体的量来调控反应速率,故C错误;

D.烧杯中硫酸的作用是防倒吸和吸收未反应的有害气体;故D错误;

答案选B。

【点睛】

尾气处理时,碱性气体用酸来吸收,倒扣漏斗增加接触面积,防止倒吸。5、C【分析】【详解】

A.石英的主要成分是SiO2;故A不符合题意;

B.玛瑙饰物的主要成分为SiO2;故B不符合题意;

C.砖瓦;玻璃、水泥中主要成分都是硅酸盐;所以砖瓦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故C符合题意;

D.水晶的主要成分是SiO2;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6、B【分析】【详解】

对于反应A(g)+3B(g)⇌2C(g)+2D(g)在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快慢的比较;可将不同物质的反应速率转化为同一物质同一单位的化学反应速率再进行比较;

A.

B.

C.

D.

综上所述,不同情况下反应速率最快的是B选项,故选B。7、C【分析】【分析】

盐酸过量,则锌完全反应,锌的量决定氢气的体积,能够加快反应速率,又不影响产生H2的总量;采取措施有:形成原电池,升高温度,改变锌粉的颗粒大小,增大氢离子的浓度等,以此来解答。

【详解】

①加入石墨粉,构成原电池,反应速率加快,不影响锌粉的量,不影响产生H2的总量;①符合题意;

②加入CuO;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氯化铜与锌反应生成铜,Zn;Cu、盐酸形成原电池,加快反应,但与盐酸反应的锌的量减少,生成氢气的总量减少,②不符合题意;

③加入铜粉,构成原电池,反应速率加快,不影响锌粉的量,不影响产生H2的总量;③符合题意;

④加入锌粒,产生H2的总量增大;④不符合题意;

⑤加入浓盐酸,氢离子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不影响锌粉的量,不影响产生H2的总量;⑤符合题意;

⑥加入CuCl2;锌置换铜,Zn;Cu、盐酸形成原电池,生成氢气的速率增大,但与盐酸反应的锌的量减少,生成氢气的总量减少,⑥不符合题意;

⑦加入KNO3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锌反应生成NO,不生成氢气,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⑦不符合题意;所以能够加快反应速率,但不影响产生H2总量的是:①③⑤;故答案选C。

【点睛】

明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规律是解答的关键,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注意加入硝酸钾对氢气总量的影响,是本题的易错点。8、D【分析】【详解】

棉布、橡胶、涤纶都属于有机物,铝合金为金属材料,为无机物,故选D。9、C【分析】A、氯化钠中只存在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的离子键,选项A错误;B、氧气分子中只有共价键,选项B错误;C、铵根离子和氯离子之间是离子键,铵根离子内部存在共价键,选项C正确;D、二氧化碳分子中只有共价键,选项D错误;答案选C。二、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0、略

【分析】【分析】

甲装置中;锌片与铜片没有通过导线相连,不能形成原电池,Zn与稀硫酸直接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发生化学腐蚀,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所以锌片上有气泡逸出;铜与稀硫酸不反应,没有现象发生。乙装置中,Zn片;铜片用导线连接,插入稀硫酸溶液中,从而形成原电池,锌片作负极,铜片作正极,锌片不断溶解,铜片上不断有气泡逸出,电流表指针偏转,此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详解】

(1)A.甲溶液中,锌与稀硫酸直接反应,由于锌失去的电子附着在锌片表面,所以H+会向锌片移动;A正确;

B.在乙中,H+在铜片表面得电子;所以锌片表面没有气泡产生,B不正确;

C.两烧杯中均消耗H+;溶液pH均增大,C正确;

D.甲中不能形成原电池;所以锌片不作电极,D不正确;

E.乙中Zn电极为负极;Cu为正极,所以电流方向Zn→溶液→Cu,E正确;

故选ACE。答案为:ACE;

(2)实验时,甲、乙同时开始反应,0~15分钟内,测得甲中锌片质量减少了19.5克,乙中收集到氢气13.44升(已转化为标准状况),则用硫酸浓度的变化表示甲乙两装置的反应速率分别为:v(甲)==0.01mol·L-1·min-1,v(乙)==0.02mol·L-1·min-1;v(甲)<v(乙),主要原因是乙装置形成了原电池,加快了反应速率。答案为:0.01;0.02;<;乙装置形成了原电池,加快了反应速率;

(3)由以上分析知;变化过程中能量转化的主要形式:甲为化学能转化为热能;乙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答案为: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4)在乙实验中,如果把硫酸换成硝酸银溶液,则铜电极中Ag+得电子生成Ag,电极反应方程式:Ag++e-=Ag,此时乙装置中正极表面生成Ag(银白色),现象是铜片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答案为:Ag++e-=Ag;铜片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

【点睛】

在发生原电池反应时,化学反应产生化学能,并将大部分能量转化为电能,另有少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等;而金属与酸直接发生化学反应时,化学能绝大部分转化为热能(且热能没有充分利用)。所以,形成原电池,能量的利用率更高,且能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使能量得到有效利用。【解析】ACE0.010.02<乙装置形成了原电池,加快了反应速率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Ag++e-=Ag铜片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11、略

【分析】【详解】

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该原电池中锌片作负极,负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铜片做为正极,铜片上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无色气泡生成;该电极上氢离了得电子产生氢气,反应式是2H++2e-=H2↑。【解析】化学电氧化有无色气泡生成2H++2e—=H2↑1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硅(或Si或单晶硅)二氧化硅(或SiO2)硅(或Si)铝硅酸盐或硅铝酸盐具有Si-O键硅相连的烃基13、略

【分析】【详解】

(1)N2H4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

(2)①根据图示;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②2molN原子、4molH原子、2molO原子生成1molN2(g)和2molH2O(g)的过程中放出kJ能量为2218kJ+534kJ=2752kJ。

(3)氢燃料电池工作时,氢气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H2从负极通入。

(4)负极氢气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负极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H2-2e-+2OH-=2H2O;原电池总反应为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总反应方程式为2H2+O2=2H2O。

(5)原电池中阴离子移向负极,a通入氢气,a是负极,溶液中OH-向a电极移动。

(6)氢氧燃料电池中,氧气得电子被还原,氧元素化合价由0降低为-2,当有16g气体被还原时,回路中转移的电子数为【解析】(1)

(2)放热2752

(3)负极。

(4)H2-2e-+2OH-=2H2O(或2H2-4e-+4OH-=4H2O)2H2+O2=2H2O

(5)a

(6)2NA14、略

【分析】【分析】

如图所示,由题意该装置为原电池装置,Pt1电极上转化为硫酸;硫元素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Pt1为负极,则Pt2为正极,以此解题。

【详解】

(1)Pt1电极通入SO2,SO2在负极失电子生成SO42−,则电极反应为SO2+2H2O−2e−═SO42−+4H+;

答案为:SO2+2H2O−2e−═SO42−+4H+;

(2)酸性条件下,氧气得电子生成水,则Pt2电极附近发生的反应为O2+4H++4e−═2H2O;

答案为:O2+4H++4e−═2H2O;

(3)原电池放电时,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Pt1电极为负极,Pt2电极为正极,则该电池放电时电子从Pt1电极经过外电路流到Pt2电极;

答案为:Pt1;Pt2;

(4)该电池的原理为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即2SO2+O2+2H2O=2H2SO4,所以放电过程中消耗的SO2和O2的体积之比为2:1;

答案为:2:1。【解析】SO2+2H2O−2e−═SO42−+4H+O2+4H++4e−═2H2OPt1Pt22:115、略

【分析】分析:(1)根据图像可知A的量减少是反应物;(2)根据图像可知反应到2min以后各物质的量不变;物质的量的变化与化学计量数呈正比书写化学方程式;(3)根据v=计算反应速率。

详解:(1)根据图像可知A的量减少是反应物;B;C的量增加,是生成物,故答案为:A;

(2)根据图像可知反应到2min以后各物质的量不变,反应到达平衡时,A、B、C同时存在,是可逆反应;反应到2min时,A的浓度减小量为2.0-1.2=0.8mol/L,B的浓度增加量为0.4mol/L,C的浓度增加量为1.2mol/L,根据物质的量的变化与化学计量数呈正比,则有△n(A):△n(B):△n(C)=△c(A):△c(B):△c(C)="0.8"mol/L:0.4mol/L:1.2mol/L=2:1:3,反应的方程式为2AB+3C,故答案为:是;平衡时A、B、C同时存在;2AB+3C;

(3)v(C)==0.6mol/(L•min),故答案为:0.6mol/(L•min)。【解析】A是平衡时A、B、C三者同时存在2AB+3C0.6mol/(L·min)16、略

【分析】(1)在这些元素中,最易失电子的元素是金属性最强的K,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F。(2)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元素是稀有气体元素Ar,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3)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呈两性的氢氧化物是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Al(OH)3+OH-=[Al(OH)4]-。(4)同周期自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则在②⑤⑦⑨四种元素中,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K>Si>Cl>F。(5)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大,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时离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则在③④⑥三种元素中,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S>Mg>Al。(6)非金属性S>Se,则元素⑥、⑩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酸性较强的是H2SO4;(7)非金属性强的可以置换出弱的,则明⑦原子得电子能力比⑥原子强的实验可以是向Na2S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若生成淡黄色沉淀,说明氯原子得电子能力比硫原子强。【解析】KFArAl(OH)3+OH-=[Al(OH)4]-K>Si>Cl>FS>Mg>AlH2SO4向Na2S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若生成淡黄色沉淀,说明氯原子得电子能力比硫原子强。17、略

【分析】【分析】

从图像可以看出,该反应中X、Y是反应物,Z是生成物,在2min内,X的物质的量变化了1.0-0.7=0.3mol,Y的物质的量变化了1.0-0.9=0.1mol,Z的物质的量变化了0.2mol,变化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X+Y2Z。

(1)

从反应开始到2min,气体Y的物质的量从1.0mol变为0.9mol,变化了0.1mol,容器体积为10L,所以气体Y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了0.01mol/L,则用Y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05mol/(L•min)。

(2)

在恒温恒容的条件下;气体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压强比。从图像可知,起始时X和Y的物质的量之和为2.0mol,平衡时混合物的物质的量之和为0.9+0.7+0.2=1.8mol,所以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压强与起始时压强之比为1.8:2=9:10。

(3)

将含amolX与bmolY的混合气体充入该容器发生反应;设变化的Y的物质的量为x,可列三段式:

根据某时刻测得容器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恰好满足n(X)=n(Y)=n(Z),则有a-3x=2x,b-x=2x,可求出a=5x,b=3x,所以a∶b=5∶3。【解析】(1)0.005mol/(L·min)

(2)9∶10

(3)5∶3三、判断题(共9题,共18分)18、A【分析】【详解】

聚氯乙烯有毒,不能用于包装食品,正确。19、B【分析】【详解】

的名称为2,4-二甲基-3-乙基己烷,错误。20、B【分析】【详解】

油脂在酸性条件下水解产物为甘油和高级脂肪酸,在碱性条件下水解产物为甘油和高级脂肪酸钠,水解产物不同。21、B【分析】【详解】

H2燃烧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题目说法错误,故答案为错误。22、B【分析】【详解】

原电池工作时,溶液中的阳离子和盐桥中的阳离子都向正极移动;错误。23、B【分析】【分析】

【详解】

天然橡胶的主要成分为聚异戊二烯,聚异戊二烯分子中含碳碳双键,能和溴发生加成反应而使溴水褪色,错误。24、B【分析】【详解】

通过石油分馏和石油裂化可获得汽油,两种汽油分别称为分馏汽油和裂化汽油,均属于混合物,题干说法错误。25、A【分析】【详解】

传统合成氨是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进行,苛刻的条件,对设备要求更高,需消耗大量能源,故该说法正确。26、B【分析】【详解】

的名称为2,4-二甲基-3-乙基己烷,错误。四、原理综合题(共4题,共32分)27、略

【分析】分析:(1)根据物质的量的变化判断反应物和生成物,根据物质的量的变化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书写方程式。

(2)根据V(Z)=∆c(Z)/∆t计算反应速率V(Z)。

(3)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m/n,混合气体密度ρ=m/V来判断。

(4)根据化学反应中的三行式进行计算。

(5)根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分析;升温;增压等均能加快反应速率。

(6)A.反应伴随能量变化,升高温度改变化学反应的限度;B.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加快;C.化学反应的限度与反应物性质和外部因素有关,与时间长短无关;D.化学反应的限度与反应物性质和外部因素有关,是可能改变的;E.增大Y的浓度,正反应速率加快,逆反应速率同时加快。

详解:(1)由图象可以看出,反应中X、Y的物质的量减小,Z的物质的量增多,则X、Y为反应物,Z为生成物,且∆n(X):∆n(Y):∆n(Z)=0.3:0.1:0.2=3:1;2,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X(g)+Y(g)2Z(g);正确答案:3X(g)+Y(g)2Z(g)。

(2)在2min时间内,用Z表示反应的平均速率V(Z)=∆c(Z)/∆t=0.2/2×2=0.05mol/(L·min);正确答案:0.05mol/(L·min)。

(3)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m/n,从开始到平衡,质量是守恒的,但是n是逐渐减小的,所以M会变大,混合气体密度ρ=m/V,从开始到平衡,质量是守恒的,体积是不变的,所以密度始终不变;正确答案:增大;不变。

(4)3X(g)+Y(g)2Z(g)(设Y的变化量是x)

初始量ab0

变化量3xx2x

平衡量a-3xb-x2x

当n(X)=n(Y)=n(Z),a-3x=b-x=2x,则a=5x,b=3x,所以原混合气体中a:b=5:3;正确答案:5:3。

(5)A.恒压时充入He,体系分压减小,反应速率减小,故错误;B.恒容时充入He,不影响体系压强和浓度,反应速率不变,故错误;C.恒容时充入X,X的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正确;D.及时分离出Z,浓度不增加,压强减小,平衡右移,反应速率不加快,故错误;E.升高温度,任何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故正确;F.选择高效的催化剂,反应速率加快,故正确;正确答案:CEF。

(6)A.反应伴随能量变化,升高温度改变化学反应的限度,故正确;B.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加快,故错误;C.化学反应的限度与反应物性质和外部因素有关,与时间长短无关,故正确;D.化学反应的限度与反应物性质和外部因素有关,是可能改变的,故错误;E.增大Y的浓度,正反应速率加快,逆反应速率同时加快,故正确;F.加入高效催化剂可加快正;逆反应速率;但是加快程度相同,所以化学平衡不发生移动,F错误;正确答案:ACE。

点睛:恒温恒容时,针对可逆反应,向容器中通入和反应无关的气体,总压增大分压不变,各物质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平衡不移动;恒温恒压时,针对可逆反应,向容器中通入和反应无关的气体,容器的体积增大,各物质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解析】3X(g)+Y(g)2Z(g)0.05mol/(L·min)增大不变5:3CEFACE2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该图表示NO2的平衡转化率(α)随温度、压强变化的示意图。因为该反应是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压强增大,平衡向右进行,NO2的转化率增大,所以Y1、Y2代表的是压强,且Y12;X表示的是温度,温度升高,α(NO2)降低,平衡向左移动,故该反应为放热反应,ΔH<0。

(2)①设反应1min内NO转化的物质的量为2xmol;a点时:

根据a点时CO2的体积分数φ(CO2)=0.20,得x=则从反应开始至a点时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N2)==0.018mol·L−1·min−1;b点时达到平衡状态,设平衡时NO转化的物质的量为2ymol,b点时:

根据b点时CO2的体积分数φ(CO2)=0.50,得y=0.08,平衡常数为

②a.根据“先拐先平,数值大”可知T1<T2;选项a错误;

b.由曲线判断该反应为放热反应,b点,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CO的转化率减小,选项b错误;

c.c点,φ(CO2)相同,各物质浓度相等,但是T1<T2,所以v正(T1)<v正(T2);选项c错误;

d.d点;若再充入0.1molNO和0.1molCO,重新达平衡后NO的体积分数减小,选项d正确。

答案选d。【解析】<<0.018mol·L−1·min−11600d29、略

【分析】【分析】

(1)根据计算;

(2)反应达到平衡时任何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含量等保持不变;据此判断;

(3)根据计算;

(4)根据加入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及物质反应转化关系判断平衡时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关系;

(5)根据平衡建立过程中正逆反应速率的变化判断。

【详解】

(1)根据图示可知:从3min到15min,CO2的浓度从0.5mol/L变为0.25mol/L,∆c(CO2)=(0.5−0.25)mol/L=0.25mol/L,则∆c(H2)=0.25mol/L×3=0.75mol/L,故用H2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

(2)反应CO2(g)+3H2(g)CH3OH(g)+H2O(g)在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

A.反应中CO2与CH3OH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即图中交叉点),由于CO2与CH3OH的浓度还在发生变化;说明反应未达到平衡,故A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且该反应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若混合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说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B符合题意;

C.单位时间内生成1molH2,就会消耗molCH3OH,同时生成1molCH3OH;说明反应正向进行,未达到平衡状态,故C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且气体的总质量不变,则混合气体的平均密度始终不变,故混合气体的平均密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3)根据图象可知:在反应开始时CO2浓度是1.00mol/L,平衡时浓度为0.25mol/L,所以CO2的平衡转化率=

(4)反应开始时加入2molCO2和6molH2,根据方程式CO2(g)+3H2(g)CH3OH(g)+H2O(g)可知:CO2和H2反应消耗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3,因此平衡时CO2(g)和H2(g)的物质的量之比也是1:3;

(5)该反应从正反应方向开始,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当到第15分钟时反应达到平衡,此时υ正(CH3OH)=υ逆(CH3OH),因此第3分钟时υ正(CH3OH)>第15分钟时υ逆(CH3OH)。

【点睛】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是学生们的易错点,首先一定要关注反应条件是恒温恒容、恒温恒压还是恒温绝热等,再关注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的变化以及物质的状态,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量、浓度等保持不变,以及衍生出来的一些量也不变,但一定得是“变化的量”不变了,才可作为判断平衡的标志。常见的衍生出来量为:气体总压强、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混合气体的密度、温度、颜色等。【解析】0.0625B75%1:3>30、略

【分析】【分析】

(1)根据盖斯定律书写H2与NO反应生成N2和水蒸气的热化学方程式;(2)根据图像,随温度升高,CO的转化率降低,说明平衡逆向移动;利用“三段式”计算时的平衡常数;根据温度相同时,平衡常数相等计算B点的体积;(3)以去离子水为吸收剂吸收NO得到40%的硝酸的反应放热,硝酸高温下易分解;(4)A极SO2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SO42-,B极NO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NH4+;根据电解池总反应判断X溶液中的溶质。

【详解】

(1)已知①N2(g)+O2(g)=2NO((g)△H=+180.5kJmol-1

②2H2(g)+O2(g)=2H2O(1)△H=-571.6kJmol-1

③H2O(g)=H2O(1)△H=-44kJmol-1,

则利用盖斯定律将②-③-①可得2H2(g)+2NO(g)=2H2O(g)+N2(g)△H=-571.6kJmol-1-(-44kJmol-1)×2-180.5kJmol-1=-664.1kJmol-1;

(2)(2)根据图像,随温度升高,CO的转化率降低,说明平衡逆向移动,所以△H<0;

当达到平衡状态A时,容器的体积为10L,此时CO的转化率为50%,则

CO(g)+2H2(g)CH3OH(g)

起始(mol/L):120

转化(mol/L):0.510.5

平衡(mol/L):0.510.5

k=1,因A、B反应温度相等,则平衡常数相等,且B点时CO的转化率为80%,

则CO(g)+2H2(g)CH3OH(g)

起始(mol):10200

转化(mol):8168

平衡(mol):248

设体积为VL,则有解得V=2;

(3)以去离子水为吸收剂吸收NO得到40%的硝酸的反应放热;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硝酸高温下易分解,所以采用降温操作;

(4)根据图示,A极SO2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SO42-,则A为阳极,电极反应式是根据总反应X溶液中的溶质是【解析】2H2(g)+2NO(g)=2H2O(g)+N2(g)△H=-664.1kJmol-1<12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硝酸高温下易分解阳极五、实验题(共3题,共12分)31、略

【分析】【分析】

B为一种紫红色金属,则B为铜,C为红棕色气体,则C为二氧化氮,装置I中A与B反应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装置II中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则D是NO,装置III中浓硝酸能将NO氧化为NO2,而装置IV中稀硝酸不能将NO氧化为NO2,说明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强,因为NO和NO2都是有毒气体;所以装置V中NaOH溶液用于吸收尾气。

【详解】

(1)根据B为一种紫红色金属可推出B为铜,C为红棕色气体可推出C为二氧化氮,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发生装置选择固液不加热型装置,故排除A、B,分液漏斗可控制加入浓硝酸的量,达到控制气体放出的快慢及多少的目的,故D项正确;长颈漏斗和有孔塑料板采用的是简易的启普发生器原理,符合要求,故C项正确,选C、D。故答案为:Cu+4HNO3(浓)=Cu(NO3)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