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济国生民-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讲义)(解析版)_第1页
专题03 济国生民-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讲义)(解析版)_第2页
专题03 济国生民-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讲义)(解析版)_第3页
专题03 济国生民-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讲义)(解析版)_第4页
专题03 济国生民-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讲义)(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3济国生民——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目录TOC\o"1-4"\h\u目录 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3专题框架·思维引航 4核心精讲·专题突破 5考点一中国古代的农业和经济重心南移 5核心精讲 51.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 52.中国古代主要的土地制度 83.经济重心南移 94.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10真题研析 10考向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演变 10考向2经济重心的南移 12问题拓展 15华夏认同观念出现的时间、影响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 15热点预测 16预测1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明清农业领域的新现象 16预测2江南的开发与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 17考点二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商业、城市和交通 18核心精讲 181.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8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商业、城市和交通 193.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21真题研析 22考向1古代主要手工业部门的发展-原始手工业 22考向2古代商业的发展与海外贸易-明朝商业 22考向2古代商业的发展与海外贸易-元朝对外贸易 23考向2古代商业的发展与海外贸易-明清白银货币化 23考向2古代商业的发展与海外贸易-元朝的城市发展 24问题拓展 25商品经济影响下的市民阶层 25热点预测 25预测1基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考查宋代城市生活 25预测2行商资本和明清经济 26考点三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与社会生活变迁 26核心精讲 261.中国古代经济政策 262.宋朝时期社会的四大变化 283.中国古代居住环境与疫病防治 284.大运河的兴衰 29真题研析 30考向1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与社会的变化-秦朝经济政策 30考向1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与社会的变化-元朝经济政策的特点 30考向1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与社会的变化-明朝经济政策的变化 30考向2中国古代经济交流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31问题拓展 33社会流动——宋朝平民阶层的崛起 33热点预测 34预测1宋元时期经济生活与社会观念的新变化 34预测2中国古代城市营建与布局 34

命题统计命题要点20242023年2022年热考角度中国古代的农业和经济重心南移河北高考T4古代的农业山东高考T4经济发展原因安徽高考T4元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考新课标卷T28小农经济发展湖北T1原始农耕湖北T4宋代土地兼并山东T1原始私有财产广东1春秋早期已使用铁器湖南T2汉代以农为本湖南T17古代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山东T3宋代纺织业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商业、城市和交通安徽高考T1周朝青铜器黑吉辽高考T1原始陶器山东高考T1原始商业重庆高考T5海外贸易甘肃高考T5白银货币化辽宁高考T5元朝商业发展广西高考T5明朝城市发展江西高考T5白银货币化广东高考T6明朝商业发展北京T2汉“以邮行”北京T4明代经贸浙江T5唐代草市的发展广东T5清代的瓷器贸易广东T17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与社会生活变迁湖北高考T2秦的经济政策湖南高考T4唐朝社会变化河北高考T5元朝社会变化新课标T5沿海港口湖南T1原始城址山东T3汉隋京畿区广东T20北魏重建洛阳命题分析1.从命题形式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所涉及,题干材料多以历史图片和文字材料呈现,重点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论证问题的思维能力,凸显对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的考查。2.从命题内容上看,社会习俗的变迁、城市的发展、经济重心的转移、商业的经营环境、自耕农经济的发展特点一直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高频区域。交通的变迁和疫病卫生涉及较少。3.复习备考时,注意抓住两条线索:一是重点关注不同阶段农耕经济和商品经济发展的成因、特点及影响,认识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社会环境、经济政策之间的内在联系等。二是关注古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如社会习俗、生活方式、疫病卫生、城市化进程等热点内容。主题: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食(农业)、用(手工业和商业)、居(村落、集镇、城市)、医(医疗卫生)等是基本要素,是影响政治活动和思想文化的最深层原因。线索一:中国古代的农业和经济重心南移春秋战国时期,以铁犁牛耕、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基本特点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之后中国古代农业技术不断发展,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生产工具的不断革新、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经济重心的转移,促使农耕经济的区域范围不断扩大。距今约1万年前原始农业的出现,使人类由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逐渐形成和发展;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宋元时期,耕作技术和租佃制不断发展;明清时期,外来物种传入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线索二: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商业、城市和交通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中国古代商业中,官商和私商长期并存,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进、国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信贷及契约等要素。市场管理的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从隋唐到两宋,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明清时期,商帮兴盛和对外贸易发展。货币、信贷、商业契约出现并不断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观念。在农耕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城市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古代水陆交通发达,形成以首都为中心的交通网,京杭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交流线索三: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与社会生活变迁受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形成了盐铁官营、坊市分区、重农抑商、闭关自守等政策,对外贸易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秦朝以后,统治者往往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隋唐到宋元对外贸易和对外交通发达,抑商政策有所减弱;明清时期对外贸易以政府主导的“朝贡贸易”为主。中国古代,村落的出现、交通的发展、城镇的兴起、医疗卫生的进步都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考点一中国古代的农业和经济重心南移1.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原始农业(农业起源)大约1万年前,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最早培植粟和水稻,也饲了养猪和狗。夏、商、西周(奠定农业社会基础)土地制度: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生产工具:主要石、木、骨器,出现少量青铜农具经营方式:集体耕种,即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战国(农耕模式形成)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铁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生产技术:注重精耕细作。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等水利工程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经营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秦汉至宋元(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①小农经济:牛耕逐渐普及,耕作方法和生产工具的革新、众多水利工程的修建,推动了小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②土地制度: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盛行三国—南北朝①土地制度:北魏实行均田制,是封建土地国有制;一定程度限制了兼并,②生产工具:三国马钧革新了翻车,此后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③经营方式:除小农经济外,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隋唐①生产工具: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型;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②土地制度:隋及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唐中叶后,均田制逐渐被废弃宋元①耕作制度:宋朝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提高粮食产量②经济结构: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③作物种植: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④土地政策:宋朝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⑤租佃关系:租佃关系盛行,地主与佃户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明清(农耕经济高度发达)①新作物品种的引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推动了人口的增加②经济作物的种植: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③土地制度: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图解历史】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核心突破】小农经济概念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时间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条件①生产关系因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②生产工具因素:铁器、牛耕的普及,灌溉工具的改进,生产力的进步是小农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根本原因)③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④封建政府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基本单位(分散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性、稳定性);水平低,技术难以改进(落后性);负担沉重,抗灾能力差(脆弱性);形成容易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保守性)评价积极:①是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和生产的基本模式;②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③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是古代中国文明成就的基础;④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造成中国的落后。【核心突破】租佃式经营含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的土地经营方式,称为租佃经营,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历程战国时期产生,汉代比较普遍,宋代以来日益普遍化,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家庭经营的重要方式,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特点①土地出租者与租佃者订立契约;②佃户有迁移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显著提高(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或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③地租以实物为主,也出现向货币地租转化的端倪;影响①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②随着租佃制度的发展,佃农通过抗租、减租的斗争,争取到一些权利,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典例】(2024.新课标.5)清乾隆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A】)A.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 B.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C.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 D.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2.中国古代主要的土地制度历史时期土地制度商周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战国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出现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汉朝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地主势力日益膨胀,出现许多自给自足的大庄园曹魏曹魏时期,为解决军粮供应的困难和安置流民推行屯田制(国有制)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国有土地比重大唐朝前期推行均田制;后期均田制瓦解,土地基本私有化,土地兼并严重宋朝不立田制,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制盛行明清租佃制普及全国,地主佃农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规律:①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历史的主流。②统治者长期限田,通过推行国有制保障“耕者有其田”。③日益向着开放和流动方向发展。④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产权形式。⑤与赋税制度紧密关联,为国家机器运转提供充足的财力支撑。⑥精细化管理,历史悠久。【核心突破】均田制中国古代的农业和经济重心南移时间北魏——唐前期前提战乱,使国家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未触及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质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一般土地不得买卖)目的恢复生产,保证赋税、兵役来源,稳定社会秩序。赋税制租(田租,纳粟)庸(纳绢/帛代役)调(户税)制经营方式小农生产经营模式影响积极:一定程度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的控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消极:封建国家对农民的控制加强,无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瓦解唐朝中期,均田制破坏。唐德宗(780年)时,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3.经济重心南移(1)农业地理空间的扩展:(2)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因素(3)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魏晋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江南获得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基)唐朝中叶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南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完成)元朝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的粮食(进一步巩固)(4)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4.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方面主要表现经济布局与结构南稻北粟(后为南稻北麦),以农业种植为主、家庭畜牧业为辅生产模式不断变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模式日益完善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私有为主,土地兼并盛行区域特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区域之间的多样性、不平衡性、互补性明显国家政策一方面国家通过兴修水利、赈灾和救灾,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农业赋税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世界对比独立发展,自成体系考向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演变1.(2024·山东高考·4)宋元时期,畜牧兽医专著记述最多的是马,并以医马、相马的书为多;明清时期,最主要的记述对象是牛,各种相牛、养牛、医牛的书占畜牧兽医专著总数的50%以上。这是因为明清时期()A.政府强化了军事资源控制B.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C.政治相对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D.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答案】C【解析】据材料“宋元时期……相马的书为多”“明清时期……专著总数的50%以上”结合所学可知,宋元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多战争征伐,作为战略资源武器的战马,备受重视。明清时期大一统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稳定,农耕经济持续发展,耕畜作为农家役用的主要动力,受到高度重视。因而有关牛的专业性农书数量和种类丰富,故选C项;材料主要强调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宋元到明清时期,专业性畜牧兽类农书的记述对象发生变化,军事资源主要涉及到战争的消耗、‌军队的构成以及地理战略要地的利用,畜牧兽类农书记述对象发生了变化与军事资源控制关系不大,排除A项;土地兼并加剧主要体现在土地逐渐集中到少数大地主或大官僚手中的过程,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甚至完全没有土地,小农经济遭到破坏,人们可能会减少对牛的关注,与题干主旨相反,排除B项;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表现在民族的大融合、‌政权建立与文化交流的互动、‌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以及文化特质的多元一体上,题干没有涉及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的史实,且文明交融不能解释在农耕生产中对牛的重视,排除D项。【点晴】时空观念的应用方式1:考查准确进行时空定位(平时注意主要的时间点、时间段,灵活使用地图、时间轴等历史工具)方式2:考查历史阶段特征。阶段特征是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总体概况(平时注意主要的历史阶段特征)方式3:考查异同时空的比较:①同一空间下不同时间的比较(如本题宋元、明清的比较)②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比较(如2024新课标35)2.(2024·河北高考·4)南宋,一些官员发现县令或官员私向收印地契,私向印卖,朝廷为了遏止,颁布《天圣令》规定人民到官府进行登记,向官府买卖,后登记录。这有利于()A.增加官田数量B.规范土地贸易C.促进土地制度改革D.遏制土地兼并【答案】B【解析】题干中明确提到南宋政府为了遏止官员私自进行地契买卖的行为,颁布了《天圣令》,规定人民必须到官府进行登记,并通过官府进行土地买卖的登记和记录。这一规定明显是为了规范土地贸易,防止官员和地主利用职权进行非法的土地交易,故选B项;官田通常指的是政府直接管理或所有的土地,而题干中描述的是私人之间的土地交易行为,排除A项;宋朝时土地制度仍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C项;通过规范土地交易并不能有效遏制土地兼并,因为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制度,排除D项。3.(2023·湖北高考·4)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由材料信息可知北宋宝元元年(1038)到元丰元年(1078)荆湖南路、荆湖北路、江南东路的客户人数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没有田产的客户占比逐渐增加,结合所学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措施,导致土地兼并较为严重,因此客户比重上升,主户比重下降,故选A考向2经济重心的南移1.(2024·安徽高考·4)1311年,朝廷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尝令海船自扬子江逆流而上,至江东宁国、池、饶、建康等处运粮,然航道险阻,“粮船俱坏,岁岁有之。又湖广、江西之粮运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六合一带)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这说明,元代()A.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B.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C.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D.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元朝政府为了解决粮食北运的问题,开始海运的尝试,但初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遇到很多困难,如曾经尝试用海船到长江沿岸将税粮通过长江运输,但航道险阻,损失较大;湖广、江西的税粮匀速同样也遇到问题,于是最终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海运虽然遇到一定困难,但为了解决北方粮食赋税运输的问题,反而促进海运发展,这体现了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南方税粮的运输,和江南粮食商品化无关,排除A项;长江流域经济是否趋于平衡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涉及多个方面的数据和指标。而题目仅聚焦于元朝政府为了解决特定区域的粮食运输问题而采取的措施。题目中并未提及长江流域经济的整体状况或变化趋势,排除C项;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不符合史实,这时重心还是在东南地区,排除D项。2.(2023·全国乙卷·25)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唐朝中后期即安史之乱后北方政局混乱与经济重心南移,材料强调江南地区成为诗歌唱和的主题,反映了当时诗人对江南生活的向往,而他们向往江南的主要原因包括江南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故选A项【点睛】因果倒置: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①采取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后者一定是果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3.(2024·山东高考·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江南经济区”的变迁图6汉代江南经济区示意图图7唐代江南经济区示意图——据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概括说明“江南经济区”的变化体现了汉唐时期怎样的经济发展趋势。【答案】(12分)变化:(1)由汉代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到唐代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2分)(2)汉代江南经济区内商业中心城市数量少,唐代江南经济区内经济中心城市数量增多,并呈现多中心、多层级的特点。(2分)(3)汉代江南经济区交通干道较少、水陆欠发达,唐代主次干道增多,并与大运河,海陆通道构成水陆交通网。(2分)体现趋势:(1)唐代南方地区经济地位提高(或经济重心开始南移)。(2分)(2)唐代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经济繁荣或城市经济发展或商业发展或商品经济发展)。(2分)(3)唐代江南经济区内或南北或中外经济联系增强。(2分)【解析】第一小问变化,相对于图6中汉代江南经济区商业中心城距离长江不远,图7中唐代江南经济区的经济圈中心城集中于安徽、江苏、浙江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得出(1)由汉代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到唐代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相对于图6中汉代江南经济区商业中心城数量仅8个,图7中唐代江南经济区的经济圈中心城密密麻麻数量繁多,且有江南经济区中心城、各经济圈中心城、各经济圈副中心城、州治、地方经济活动据点五个层级得出(2)汉代江南经济区内商业中心城市数量少,唐代江南经济区内经济中心城市数量增多,并呈现多中心、多层级的特点。相对于图6中汉代江南经济区交通干线仅4条,图7中唐代江南经济区河流、海路多,主次干道密布,且串联成网得出(3)汉代江南经济区交通干道较少,水陆欠发达,唐代主次干道增多,并与大运河,海陆通道构成水陆交通网。第二小问体现趋势,结合纲要上册第11课所学经济重心南移,从经济地位、经济联系等角度来思考得出经济地位—(1)唐代南方地区经济地位提高(经济重心开始南移)。(2)唐代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经济繁荣或城市经济发展或商业发展或商品经济发展)。经济联系—(3)唐代江南经济区内或南北或中外经济联系增强。命题总结该部分主要考查农耕经济在生产工具、土地制度、劳作方式等方面发展的表现,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及其影响,命题主要侧重于汉、唐、宋和清这一时段,并多以图表、新情境展示等形式考查备考方向(1)重点关注先秦生产力的进步与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春秋战国以后租佃经济的发展;两汉和魏晋庄园经济;隋唐宋元时期,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的发展表现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等;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如高产作物的引进、农业的多种经营方式、经济中心地的分化等。(2)农耕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础,考查不同阶段农耕经济的成因、特点及影响时,综合考虑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社会环境、经济政策的关系华夏认同观念出现的时间、影响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1.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轨迹(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2)北方人民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如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4)华人外流。我国古代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5)外族内流。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2.人口迁移的原因(经济谋生、战后逃生、政治需要)(1)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2)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3)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4)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导致人口被迫迁移。3.人口迁移的方式:政府组织,如开垦边疆、保卫边境等;自发迁移,如躲避战乱、经济谋生等。4.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3)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4)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5)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6)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典例】(2023·全国高考甲卷·25)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图3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D】)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热点解读:“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预测1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明清农业领域的新现象明清时期,广东南海、番禺等县龙眼、荔枝弥望,方圆百里无一杂树,“地土所宜,争以为业,称曰龙荔之民”;岭南地区“人多以种香为业,富者千树,贫者亦数百树”;福建泉州,“为稻利薄,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这些现象反映了(

)A.区域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B.农业生产市场化趋势加强C.交通变革推动长途贩运贸易 D.背离了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清时期。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广东南海、番禺等县种植龙眼、荔枝;岭南地区人多以种香为业;福建泉州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体现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市场化趋势加强,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农产品市场化趋势的加强,而未涉及区域经济的互补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交通变革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生产的市场化趋势,强调的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并未背离“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预测2江南的开发与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是古代中国经济格局的巨大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南朝)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材料二宋代以降,北方气候日趋寒冷,导致北方农作物大受影响,气候变冷使生长期缩短,北方复种指数处于较低水平,即便有品种、技术的改进,仍只能维持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南方自唐以来双季稻轮作及稻麦复种发展的趋势未受到气候变冷的太大阻遏。在气温降低、雨量减少的双重作用下,北方单位面积产量明显下降。南方气温变幅小,雨量仍充足,加上其他有利条件,亩产反而有所提高。间接影响了手工业发展,进而波及商业;南方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所受波及较小。这一气候变化进程加快了经济重心南移的步伐。——摘编自郑学檬、陈衍德《略论唐宋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秦汉时期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面貌的变化。(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经济重心南移”提炼一个观点,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观点,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1)变化:由人口稀少变为人丁兴旺;由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物资贫乏变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甚至可对外供应;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任答3点)(2)观点:南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阐述:魏晋时期,江南地区就已得到开发,且南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较为优越。两宋之交,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气候的变冷导致北方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损失,加速我国经济中心的南移的完成。综上所述,正是由于上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解析】(1)本题为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变化:根据材料“地广人稀”“饭稻羹鱼”“火耕而水耨”“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概括出由人口稀少、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物资贫乏变为人丁兴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甚至可对外供应;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由材料“宋代以降,北方气候日趋寒冷,导致北方农作物大受影响,气候变冷使生长期缩短,北方复种指数处于较低水平”“南方自唐以来双季稻轮作及稻麦复种发展的趋势未受到气候变冷的太大阻遏。”“南方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所受波及较小”及所学可得出观点:南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其次,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江南地区的社会环境;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气候因素的影响等方面分析说明。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正是由于上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考点二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商业、城市和交通1.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时期表现远古世界最早养蚕缫丝;新石器时代晚期用陶纺轮防线;新石器时代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彩陶、黑陶;新石器晚期使用柸商和西周官营手工业,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青铜春秋战国冶铁出现,出现冶铁“范”;手工业家庭、民营和官营作坊并存,“工商食官”被打破汉朝画像石出现纺车纺纱的场景、使用提花机;丝绸之路、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开始用煤炭冶铁、杜诗发明水排、盐铁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南朝陶瓷烧制中使用匣体,北朝烧制出白瓷隋唐制瓷业:独立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烧制中使用“支钉”(唐宋时)辽宋夏金元①棉纺:元朝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②制瓷:北宋五大名窑,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大量出口,中华文明新物质象征;③矿冶业:北宋冶炼大量用煤,都城居民普通用煤;④印刷术发展迅速。明清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民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明朝后期南方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开设手工工场,自由雇佣劳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核心突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劳作方式种类出现时间生产经营模式产品流向地位家庭式劳作方式春秋战国以家庭为单位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剩余部分出售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到近代破产作坊手工业民营作坊春秋战国民间私人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主要在市场流通明中叶后,在一些部门,占据主导地位,出现新经营方式(开设工场,自由雇佣劳动)官营作坊西周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不在市场流通明中叶前,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最高水平;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典例】(2022·河北卷)唐德宗(779—805年在位)时,“上命玉工为带,坠坏一錡(腰带上的饰物),乃私市以补。及献,上指曰:“‘此何不相类?’工人伏罪……”。在宰相柳浑的坚持下,有司以“误伤乘舆器服”定罪。据此可知,唐代(【C】)A.三省六部制发生了变化 B.市坊制被打破C.官私手工业技术有差异 D.法律运行合理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商业、城市和交通时期概况国内贸易、交通与城市对外贸易、交通与城市先秦商周出现商人;工商食官;海贝货币;《周礼》中有借贷纠纷记载;出现契约春秋战国工商食官被打破;中心城市工商业繁荣;货币多样;实物借贷普遍,出现货币信贷

秦汉货币、车轨、度量衡统一,促进全国商品流通;汉武帝收铸币权,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汉朝后,契约应用普遍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开凿了灵渠西汉时开通丝绸之路(汉武帝),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隋唐①商业:城市坊市制;信贷出现“飞钱”;当铺合法化;唐宋契约更普遍②城市:长安、洛阳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位于大运河枢纽的扬州,在唐后期成为十分繁华的商业都市③货币制度:出现开元通宝钱,开创了中国货币史上以“通宝”“元宝”等作为铸币标示的货币系统④交通:建立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的驿道;隋朝开通大运河沟通南北对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使广州成为重要的港口城市,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中央在此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宋元①商业繁荣: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官方设置场进行互市交易: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国库的重要财源②城市发展: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③货币发展:北宋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宋:陆路交通阻隔,海运发达:恢复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开辟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海运发达的原因】宋朝海运发达原因:政治: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交通;政府重视并鼓励对外贸易经济:经济重心的南移;手工业发达;科技: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优势: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驿道: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负责传递公文②运河:元朝对隋唐时期的大运河进行裁弯取直,大大缩短了航程,运河沿岸工商业市镇兴起;元朝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的粮食明清①江南工商业集镇涌现;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商品化程度提高;②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和美洲等地白银的大量流人,白银逐渐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商业资本日趋活跃,钱铺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③商帮活跃与兴盛;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朝贡贸易:①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②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③1757年,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知识拓展】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原因(1)表现: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界限,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规模和功能大城市出现和发展,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国内贸易商品的种类和总量增加,许多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的繁荣货币纸币的出现观念商人地位提高,社会观念的转变(2)原因:①根源:生产力的发展②外因:海外贸易的发展③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核心突破】中国古代城市演变的特点从城市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宋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了政治功能从城市的商业活动上看由限制到逐渐放松。宋代以前,市坊分开,严格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宋代逐渐打破市坊界限从城市数量和规模上看唐代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明清江南地区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城镇从城市布局和分布上看城市的布局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理念;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城市数量逐渐增多从市民阶层的变化上看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样也推动了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3.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①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②由多元货币向统一货币演变③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④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⑤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演变⑥由纸币宝钞币向白银的演变【图解历史】白银流入与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考向1古代主要手工业部门的发展-原始手工业(2024·黑吉辽高考·1)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认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也”。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A.骨制凿刀B.燧石石器C.碳化稻粒D.彩陶残片【答案】D【解析】据材料“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所谓仰韶文化者也”等并结合所学,仰韶文化出现于距今7000至5000年前的黄河中游地区,典型器物是彩绘瓷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该学者认为奉天这处遗址与仰韶文化同属,依据最有可能是该遗址出土了彩陶残片,故选D项;骨制凿刀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南北方遗址中都有可能存在,不足以断定一定与仰韶文化同属,排除A项;燧石石器最早出现在旧石器时代,南北方遗存中都可能出现,排除B项;仰韶文化属于北方,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水稻是南方作物,排除C项。考向2古代商业的发展与海外贸易-明朝商业(2024·广西高考·5)明初,北京内城“商贾未集,市廛尚疏”,因此官府在皇城四门外等地修建民房和店房,召民居住,召商居货。明中后期,“正阳门前搭盖棚房,居之为肆”,形成“布棚摊子满前门”的外城市肆。这反映了()A.城市商业区域的扩张B.新的经营方式出现C.城市商业分工的繁细D.工商业市镇的兴起【答案】A【解析】明初北京内城商业不发达,官府在皇城四门外等地修建民房和店房以促进商业发展;明中后期,正阳门前都搭盖棚房形成外城市肆。这反映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商业从内城逐渐向外扩张,商业区域不断扩大,故选A项;在明朝,商业经营方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商业区域的变化,而非商业分工的繁细,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北京城市商业的发展,而非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排除D项。考向2古代商业的发展与海外贸易-元朝对外贸易(2024·重庆高考·5)1284年,元朝政府下令禁止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犯者籍没一半家产,但这一禁令收效甚微。1293年,不再禁止权势之家“入蕃为贾”,而是约束不法行为,“依着百姓每(们)的体例,与抽分者”。此后权势之家出海为贾现象增多。这反映出元朝()A.征税加剧社会贫富分化B.贵族势力扩张威胁专制皇权C.法律调整缓和阶级矛盾D.海外贸易繁荣推动政策变革【答案】D【解析】据材料“下令禁止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而是约束不法行为”对比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早期权势之家通过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财富,这些财富对于国家财政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政府通过允许他们继续进行海外贸易并征税,既能够规范贸易行为,又能够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后期政府政策的调整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元朝时期,随着海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政府必须不断调整政策以应对新的经济形势,故选D项;虽然征税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不同社会阶层的经济状况,但材料没有明确指出政府政策与税收之间的直接关联,排除A项;虽然贵族和权势之家在元朝社会中确实拥有较大的影响力,但元朝政府在处理贵族问题时,更多是采取平衡和协调的策略,而不是简单地通过限制他们的经济活动来削弱他们的影响力,且政策调整的内容主要是对权势之家的海外贸易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要求他们按照百姓的标准纳税。这并未削弱贵族的权力,而是为了确保他们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维护贸易秩序,排除B项;虽然任何政策调整都可能对社会各阶层产生一定影响,但政策调整的效果往往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领域,而非仅调节阶级矛盾这一方面,排除C项。考向2古代商业的发展与海外贸易-明清白银货币化(2024·甘肃高考·5)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禁之时,民间多私携物品往交趾诸处,经日本转手贩卖,换取日本长崎银,将至中国,凿沉其舟,携银以归。私商冒险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是,当时明朝()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B.白银主要来自日本C.海上商业贸易发达D.经济高度依赖白银【答案】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愈发重要,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经济运转对白银的需求量大增。因此,民间私商冒险从海外带回白银,深层原因是当时明朝经济高度依赖白银,故选D项;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是海禁的原因之一,但不是私商冒险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排除A项;明朝中后期的白银,很大一部分来自美洲的银矿,还有一部分来自欧洲和日本,且材料中没有对明朝白银的来源进行对比,排除B项;材料中明朝采取了海禁的政策,不利于海上商业贸易的发展,排除C项。考向2古代商业的发展与海外贸易-元朝的城市发展(2024·黑吉辽高考·5)元代官员对上都有如下描述:“在市者,则四方之商贾,与百工之事为多……奇货用物,本末纤巨,莫不毕至。”下列描写上都的诗句中,可与该描述互证的是()A.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账房乱如云B.王畿千里近,御苑四时春C.黄鹂声绝孤雁鸣,万骑千车互来去D.向来冰雪窟,今作帝王州【答案】A【解析】题目中元代官员对上都的描述“奇货用物,本末纤巨,莫不毕至”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上都的市场非常繁荣,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和各种工匠非常多,各种奇珍异宝、商品货物,无论大小粗细,都汇聚于此。“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账房乱如云”这句诗描述了西关制造车轮的车间(轮舆)众多如雨,东关存放货物的账房(账房)杂乱如云。这与官员描述的上都市场繁荣、工匠和商人众多的景象相吻合,故选A项;“王畿千里近,御苑四时春”这句诗描述的是都城(王畿)与皇帝宫殿(御苑)的接近,以及宫殿四季如春的美景。这与上都市场的繁荣和工匠、商人的众多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黄鹂声绝孤雁鸣,万骑千车互来去”。这句诗虽然提到了“万骑千车互来去”,但主要是描述了一种凄凉或寂静的场景(黄鹂声绝孤雁鸣),与上都市场的繁荣景象不符,排除C项;“向来冰雪窟,今作帝王州”这句诗表达的是某地从过去的荒凉之地变成了现在的帝王都城,主要强调的是地位的变化,与上都市场的繁荣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命题总结本部分在高考中出现频率很高,“手工业的发展”“商业贸易状况”以及商业贸易体系下的“交通与城市”在高考中多次出现。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但主观试题也出现过,题干材料多以历史图片和文字材料呈现备考方向①重点关注手工业发展状况和地位、商贸发展情况,考查时侧重先秦、宋元、明清时期,秦汉和隋唐是轮考时期。②综合考查:该部分是经济的主体内容,立足当时的政治制度、社会环境、经济政策,考查手工业、商业、交通和城市发展情况以及所带来的影响等知识,同时也要注意在世界大背景下经济的发展情况商品经济影响下的市民阶层1.商品经济影响下市民阶层的概况(1)市民阶层壮大: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分工加强,使得城市功能区分更加明显,市民阶层壮大。(2)市民消费意识较强:茶坊、酒市、娱乐业等产业繁荣发展。“瓦子”“勾栏”等娱乐场所涌现,百戏伎艺竞演,市民集中观看。(3)市民教育观:家庭教育不再局限传统儒家的四书五经,而是引导子弟相机择业,尤其是鼓励子弟从事见效显著、利润可观的商业活动。(4)市民内部分化:从经济基础的角度而言,则可以分为有一定财力,有望因此而提升自己的政治、社会地位的富有市民,以及经济实力有限,只能停留在市民阶层,很难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的城市贫民。2.市民阶层壮大的影响项目影响政治上要求取得与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政治地位的斗争;思想上明末清初反对封建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反对专制的启蒙思想出现,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价值观市民具有“对友谊和忠义的崇拜”“劝善戒恶的道德观”等特点,逐渐构建起自己的价值体系;文学上推动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兴起意识上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等市民意识觉醒,生活方式、价值观新变化给传统社会注人新的活力风气上弃儒经商现象增多,导致传统地位等级的松动;明后期拜金逐利之风兴盛商人地位相应提高;古玩书画消费把奢俭之争转化为雅俗之辨;热点解读:近几年高考历史命题注重呼应现实,会关注社会热点话题。有关国计民生的生产与生活是一大社会热点问题,其中消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预测1基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考查宋代城市生活宋代广告发达,其中口头叫卖、吆喝的广告方式(通过编词入曲的方式进行吟唱)在此时发展到更高的一个阶段。据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在暮春时节,南宋时期的临安城内的街道上“卖花者以马头竹篮盛之,歌叫于世,买者纷然”。据此可知,这种广告形式A.推动商品经济繁荣 B.助长社会奢靡的消费风气C.生动形象影响深远 D.标志着广告业的长足发展【答案】A【解析】据题意可知,南宋时期的广告叫卖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阶段,这种广告方式使得“买者纷然”,由此可知这种广告方式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A项正确;这种广告形式主要是促进了经济发展,没有主张社会奢靡的消费风气,排除B项;影响深远和长足发展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CD项。故选A项。预测2行商资本和明清经济明清时期,江西樟树药商字号资本十分雄厚,大多有固定的业务范围和经营路线,如“广浙号”专营两广、闽浙等沿海省份的药材,“西北号”则专营川、陕、冀、豫等地所产药材。这表明当时(

)A.药商产业资本雄厚 B.商人经营方式改变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D.专业市场开始繁荣【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樟树药商固定的业务范围和经营路线,形成了樟树到“广浙”、樟树到“西北”等贩运路线,这些路线多为长途路线,体现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C项正确;材料中的樟树药商是商业资本,不是产业资本,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排除B项;专业市场的繁荣在明清之前就已经存在,排除D项。故选C项。考点三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与社会生活变迁中国古代经济政策工商食官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盐铁官营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对某些重要商品实行专卖制度,从汉武帝实行的盐铁官营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制度,明清时期又有进一步发展坊市分区制宋代以前,县以上城市严格划分坊市;宋代以后,坊市界限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重农抑商政策(1)历程:秦国(战国)商鞅首倡,历代沿用。(2)主要内容:农本商末、限制商人、官营政策等。(3)意义: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转型海禁闭关自守明清实行,其主要内容是禁止民间私人对外贸易,只准官方贸易。清朝还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特许广州“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易错点拨】中国古代也存在惠商政策,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但封建统治者也会因形势变化对该政策做出谁整,一定程度上放宽对商业发展的限制,甚至表现出“惠商”的一面,但在整个封建社会,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核心突破】唐宋经济政策变迁的特点私有制发展唐初实行均田制,唐中期均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手工业中官营不断缩小,民营呈日渐扩大的趋势。人身依附关系松弛: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租佃制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地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手工业中唐代官营手工业出现了劳役制向雇募制过渡的趋势;宋代雇募制更成为了普遍的方式。国家干预逐渐减少:国家越来越多地退出经济的直接经营,把更多的经济空间让渡给民间;在政府物资调配、专卖等领域中,国家开始更多地吸纳民间的力量。经济手段管理增多:在专卖、对外贸易等制度的活动中,都体现了唐宋政府对经济手段和经济效益的重视。【典例】(2023·江苏高考·3)唐《杂令》规定,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唐敬宗发布敕文,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由此可知(【C】)A.暂时放松重农抑商的政策B.禁止民间的资本性借贷活动C.保障借贷主体的适当权益D.通过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2.宋朝时期社会的四大变化【典例】(2022.天津卷.3北宋以紫色为尊贵颜色,宋太宗曾下诏禁止民间服紫,然“冒法者众”。当时的人们以“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愈厌而好新,月异而岁殊”为荣。这种好新求奇的风尚主要得益于宋代(【B】)A.中央集权日益加强B.社会环境相对宽松C.海外贸易繁荣发展D.封建等级不复存在【核心突破】两宋时期经济生活与社会观念的新变化婚姻习俗:择偶标准不像以前看重门第:看重金榜题名,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饮食文化:北宋时,都城汴京是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中心。南宋时北人南迁,汴京的饮食业涌人杭州。宋代普遍喜欢饮酒、饮茶,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服饰演进:宋代民间服饰相对宽松,实际生活中,民间服饰五彩斑斓,基本不受约束。文化信仰:中唐以前在以荆州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受崇拜的关羽,自宋元开始成为全民信仰。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盛行妈祖信仰。等级制度:社会等级差别减小,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社会信用:唐代已出现“柜坊”“飞钱”等金融元素,宋代出现种类繁多的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文化取向:文人雅趣到市井风情,贵族文化转向平民文化,进一步世俗化、大众化。3.中国古代居住环境与疫病防治居住环境村落农业出现以后,逐渐形成村落。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集镇中国古代的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置。两宋时期,工商业集镇发展起来。元朝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城市商朝时,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中心。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民居(1)远古时期:巢居和穴居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2)先泰以来:①理念:民居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②结构: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拾梁结构。③明朝: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④明清: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古代疫病与防治疫病指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如天花、鼠疫、黄热病、斑疹伤寒、疟疾、流感等防治(1)重视公共卫生。如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灾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2)重视疫病防治,出现大量防治方法。如《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为防治天花,发明了人痘接种法。(3)建立疫病救治机构。如西汉的隔离、隋唐的寺庙病坊等4.大运河的兴衰大运河城市的兴衰受到经济重心转移的深刻影响,大运河城市的布局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不断完善。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和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受到挑战,扬州作为长江流域和大运河联系的咽喉,成为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尤其在安史之乱后,扬州公然打破坊市限制,出现了繁荣的夜市,经济上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五代及北宋时期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开封(汴梁)作为帝都所在,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和物资,加之临近大运河与黄河的优势,从而取代传统的长安、洛阳成为当时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南宋至元代随着南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元朝对大运河的裁弯取直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大运河作为漕运通道的作用愈发凸显,一些运河沿线的非传统政治中心城市异军突起考向1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与社会的变化-秦朝经济政策(2024·湖北高考·2)《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A.相权挑战皇权 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C.统治残暴严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岳麓书院藏秦简》中的这段记载反映了秦朝对农业生产保护的重视,其中提到“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意思是不让官吏在春夏农忙时节以重税和劳役干扰百姓的农业生产。这一政策的目的在于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避免因过多的徭役和税收影响农时,从而保障国家的粮食供应和社会稳定。这一政策延续了秦国时期的耕战国策,故选B项;材料主要是强调秦朝重视农业生产,没有涉及相权挑战皇权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统治比较合理,不实行苛刻的徭役,“残暴严苛”说法错误,排除C项;秦朝尚法,“以法为教”,“以吏为师”,非崇儒,排除D项。考向1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与社会的变化-元朝经济政策的特点(2024·湖北高考·4)元英宗即位初,中书省奏议:南宋故地纳入版图四十余年来,有田地的纳地税,做买卖的纳商税,此外别无征发,比北方的汉人负担要轻;田多的富户们,有的一年收二三十万石租子,纳的官粮却轻。据此可知,元朝前期A.抑制土地兼并 B.优容江南经济C.简化赋税名目 D.提高南人地位【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元朝前期,南方地区纳税负担较北方要轻,说明此时政府对江南经济较为宽待,故选B项;考向1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与社会的变化-明朝经济政策的变化1.(2023·广东卷·6)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题干材料大意是明代商人看中缙绅(古代称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女儿,但奈何自己“贱”商身份怕婚事不成,但缙绅却比较开明,认为“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结合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的相关事实,说明商业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抑商观念,故选D项2.(2023·江苏高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明太祖朱元璋曾言:“商贾之士皆人民也。”明朝建立之初,他即实行恤商的新法,将税率降为三十分之一,下诏令官府采购应照时价公平给付。明初虽实行专卖政策,但比元代已大为放松,像盐这样的专卖品也与商家分利。商人可以贩粮到边境,领盐引回内地取盐。山(西)陕(西)、江淮等地商人纷纷奔走于各边镇,边地也随之繁荣起来。朱元璋认为“治国以教化为先”,鉴于商贾多不读书,特命儒士编书教之。随着恤商政策的实施,城市中的商人活跃起来。在他们的带动下,元末遭到破坏的历代名城逐渐恢复。城市的繁荣带动了娱乐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戏曲、说书等通俗文艺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简编》(1)据材料概括明初恤商政策的内容。(5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恤商政策的影响。(7分)(1)内容:将商人与其他庶民一视同仁;改善营商环境降低税率;官府与商人公平交易;国家专卖政策放松;商人经营范围扩大;加强对商人群体的教化。(2)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商人社会地位;促使边疆地区经济贸易繁荣;促成商帮群体形成;提高商人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