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老山界》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1页
第6课《老山界》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2页
第6课《老山界》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3页
第6课《老山界》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4页
第6课《老山界》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陆定一(1906-1996),江苏省无锡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1.了解本文所写事件的历史背景,把握文本主要内容。(重点)2.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赏析文中精彩生动的语句。(难点)3.学习红军不怕困难、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素养)课文全文朗读攀谈:闲谈。峭壁:陡峭的山崖。酣然入梦:形容甜美,畅快地入睡。呜咽:1.伤心哽泣的声音2.形容水、风等的声音凄切。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捐,赋税。不可捉摸:揣测,预料。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骨碌:指滚动、旋转。落(得很远)下:因为跟不上而被弄丢在后面。惊

湃蜷

苛捐杂税酣然入梦

落得很远了整体感知1、明确顺序安排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课文解读

物活

动第一天下

午````````````````````````````````````````````````````````````````````````````````````````天

黑夜

里半

夜第二天黎

明以

后下

午课文解读课文解读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故事内容。红军长征过程中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我们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1)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2-33)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33)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第一部分(1节):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课文解读第一层:(2—10)山脚访瑶家。课文解读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哪些词语在文中反映了她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它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瑶民原来受反动军阀的欺压,对反动军队怕透了,听说部队过境,男人“按照习惯”躲藏起来,因此,红军只遇到大嫂母女俩。一开始,她看到红军,非常惊惶。经过攀谈,她才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在红军战士面前诉苦时,她哭了。当红军把“够吃三天的粮食”送给她时,她“欢喜”的接受了。她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害怕“队伍”到被谈话所打动,再到因红军的关心而感到高兴的过程。这个过程,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表现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意义,更加丰富了文章的主题。第二层:(11—22)从山脚到半山腰,山陡壁峭,露宿雷公岩,灯饰艰苦,精神乐观。主要内容有:课文解读1.夜里,在“之”字拐的路上;2.半夜,山腰露宿;课文解读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奇在哪里?“奇观”在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从修辞角度来赏析“天上闪烁的星星好象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象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运用比喻,将天上的星星比作宝石,生动的写出了星空的灿烂美丽,表现出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

把四周的高山比作矗立的巨人,把山谷比作一口井,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矗立”,形象地说明困难像拦路虎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必胜的信念。课文解读第三层:(2—30)从雷公岩到山顶,山路崎岖,红军意志坚强。主要内容有:1.黎明之后,攀登雷公岩;4.下午,继续登山,到达山顶;5.山顶所思。课文解读1、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跳读、勾划、概括)。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课文解读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横着心”表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表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表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课文解读

次日黎明攀越雷公岩时,作者记述了红军战士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场景。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课文解读“英勇得很”是由衷的赞叹,她们在行军中有着慰问、帮助、看护和自己翻山的多重任务,所以需要双倍的勇气。作者这一赞叹,抒发了红军战士的豪情。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课文解读课文解读第四层:(31—32)红军下山情景,胜利到达营地的喜悦之情。主要内容有:1.一口气跑下山,一直到宿营地;2.红军部队养成一种新习惯;

课文解读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课文最后说翻越老山界的困难“还是小得很”,是与整个长征中遇到的困难比较而言的,更加突出地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课文解读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在课文中勾画出有关的句子来。难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