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整合同步达标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_第1页
2024秋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整合同步达标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单元整合一、网络构建二、典题训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分封贵族之采地渐次取消,则直属国家之耕地渐次扩大,于是以前贵族圈地分区小规模的井地,不得不解放为整块的农田……视其田亩之实收而抽收额定之比率……于是民田得自由买卖,而土地全部权,无形中转移,成为耕者所自有,而兼并亦随之而起。——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然列国环伺,时相侵凌,非有富强之国力,则亦无以自存。商子曰:“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务力之方在使民致身于农战之二事,而此外与二者无益或有害者皆在抑止之列。……几乎欲举一国之学术文化而摧毁扫荡之,使政治社会成为一斯巴达之战斗团体,此则其独到之见解,亘千古而鲜匹者也。——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1)依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富国措施。结合所学学问分析这些措施对农业的主动影响。(2)依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学问加以评价。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措施”,依据材料一“以前贵族圈地分区小规模的井地,不得不解放”得出废除井田制;依据材料一“视其田亩之实收而抽收额定之比率”得出按亩纳税;依据材料一“民田得自由买卖,而土地全部权……成为耕者所自有”得出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其次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学问,得出根本变革了农业生产关系,激发农夫的生产主动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留意从对生产力、生产关系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思想”,依据材料二“使民致身于农战之二事”得出重视农战。其次小问“评价”,依据材料二“列国环伺,时相侵凌,非有富强之国力,则亦无以自存”得出适应了战国时期兼并斗争激烈的形势;结合所学学问得出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依据材料二“几乎欲举一国之学术文化而摧毁扫荡之”,结合所学学问得出不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为后来秦的暴政埋下祸根,从正反两个角度回答即可。答案:(1)措施:废除井田制;按亩纳税;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影响:根本变革了农业生产关系;激发农夫的生产主动性,促进了农业生产。(2)思想:重视农战。评价:适应了战国时期兼并斗争激烈的形势;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不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为后来秦的暴政埋下祸根。三、升华拓展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点1.相同点(1)形势:改革前都面临不利的形势。(2)措施:经济上都涉及土地问题;政治上都涉及等级划分问题。(3)作用:都促进了本土的富强;都有旧制度的残余。2.不同点(1)时代背景:梭伦改革处于奴隶制度的上升时期,其改革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商鞅变法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改革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确立起封建制度。(2)性质:梭伦改革是一次奴隶主阶级缓和社会冲突的变革;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而进行的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3)特点:梭伦改革为平衡各阶级、阶层利益,有着调和、折中的特点;商鞅变法坚决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改革较为彻底,是一次促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改革。(4)结果与影响:梭伦改革不但没有缓和社会冲突,反而激起了旧贵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