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5版)课件 第五章 免疫学应用_第1页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5版)课件 第五章 免疫学应用_第2页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5版)课件 第五章 免疫学应用_第3页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5版)课件 第五章 免疫学应用_第4页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5版)课件 第五章 免疫学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免疫学应用第一节

免疫学预防一、免疫学预防破伤风针≠破伤风预防大家口中的“破伤风针”一般指的破伤风抗毒素(TAT),保护期只有10天左右,达不到预防破伤风效果(潜伏期0一178天),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保护期28天左右,两者均属于被动免疫;而破伤风疫苗属于主动免疫,全程接种,保护期5-10年。一、免疫学预防免疫预防:是指采用人工方法将抗原或抗体制成各种制剂,接种于人体,使人体主动或被动获得特异性免疫能力,以达到预防某些疾病的一种措施。特异性免疫获得方式:自然免疫、人工免疫1、自然免疫:自然主动免疫(感染病原体后)--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自然被动免疫(经胎盘、乳汁获得抗体)--直接摄入抗体2、人工免疫:人为获得人工主动免疫(也称预防接种)--注射抗原人工被动免疫--注射抗体一、免疫学预防-人工主动免疫(一)人工主动免疫:是给机体输入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物质,剌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1、死疫苗: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死制备而成的制剂。又称灭活疫苗。

2、活疫苗:用人工变异或从自然界筛选获得的减毒或无毒的活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的制剂。又称减毒活疫苗。

3、类毒素:用0.3-0.4%甲醛处理外毒素,使其失去毒性,保留免疫原性的物质。

4、新型疫苗:亚单位疫苗、合成疫苗、基因工程疫苗1)亚单位疫苗:提取有效免疫原成分。如HA、NA,HBsAg2)合成肽疫苗:人工合成抗原肽。(无需培养微生物,可大量生产,无致癌、返祖的危险性)3)基因工程疫苗编码免疫原基因→载体→体内 ↓ 酵母菌、大肠杆菌(体外培养)如:重组抗原疫苗、重组载体疫苗、DNA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一、免疫学预防-死/活疫苗

区别点

死疫苗

活疫苗制剂特点死、强毒株活、弱毒或无毒接种剂量及次数较多,2-3次较少,1次副作用较大较小保存及有效期易保存,1年不易保存4℃数周免疫效果较差,维持数月至2年较好,维持3-5年或更长一、免疫学预防-人工主动免疫注意事项1、接种对象:免疫力差、流行地区的易感者等;

2、接种剂量、次数和间隔时间:死疫苗2-3次,间隔7-10天;活疫苗1次;类毒素2次,间隔4-6周。

3、接种途径:死疫苗多皮下注射、活疫苗多皮内注射、皮上划痕或以自然感染途径接种。

4、接种后反应:接种24小时左右局部出现红肿、疼痛、淋巴结肿大;短暂发热、头痛、恶心等,一般症状轻微,数天恢复正常。

5、禁忌症:高热、严重心、肝、肾疾病、传染病、恶性肿瘤、孕妇等。一、免疫学预防-计划免疫一、免疫学预防-人工被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是给机体输入抗体,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可立即获得,但免疫维持时间短,2-3周,多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1、抗毒素:是抗细菌外毒素的抗体。多为马血清制剂,具有抗体性和免疫原性。

2、人丙种球蛋白:从正常人血浆或健康产妇胎盘中提取制成。

3、人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来源于恢复期病人及含高价特异性抗体供血者血浆,或接受类毒素和疫苗免疫者的血浆。一、免疫学预防-人工主动免疫VS人工被动免疫项目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接种物质抗原抗体接种次数1~3次1次生效时间2~3周立即维持时间数月至数年2~3周主要用途预防治疗和紧急预防第二节

免疫学治疗二、免疫学治疗概念:利用免疫学原理,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手段抑制或增强机体免疫应答的功能,对机体进行干预,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一、分子治疗分子疫苗、抗体和细胞因子二、细胞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效应细胞过继疗法和细胞疫苗三、免疫调节剂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二、免疫学治疗-分子治疗一、以抗体为基础的免疫治疗(一)抗感染血清:抗毒素血清、抗病毒血清、人丙种球蛋白等。(二)抗淋巴细胞丙种球蛋白:(三)单克隆抗体:1.抗细胞表面的单克隆抗体2.抗细胞因子的单克隆抗体3.抗体导向药物治疗二、免疫学治疗-分子治疗二、以细胞因子及其拮抗剂为基础的免疫细胞因子疗法是应用重组细胞因子对疾病进行治疗。例如,IFN-γ主要用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的治疗;IFN-β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症;IL-2最早被批准用于肾细胞瘤、黑色素瘤的治疗;应用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等。二、免疫学治疗-细胞治疗(一)骨髓移植1.自体骨髓移植2.异体骨髓移植3.脐血干细胞移植(二)免疫效应细胞1.同种淋巴细胞被动转移2.自体免疫效应细胞过继免疫疗法二、免疫学治疗-免疫调节剂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免疫增强剂(IPA):是增强、促进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生物或非生物制剂。主要用于恶性肿瘤、免疫缺陷病和传染病的辅助治疗。免疫增强剂分类分类举例细胞因子制剂IL-2、TNF、IFN微生物制剂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脂磷壁酸化学药物左旋咪唑、西咪替丁多糖类制剂茯苓多糖、人参多糖二、免疫学治疗-免疫调节剂免疫抑制剂:是一类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的生物或非生物制剂。主要用于抗移植排斥反应、超敏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感染性炎症。常见免疫抑制剂种类分类举例抗生素环孢霉素A、FK-506单克隆抗体制剂抗TC及亚群、抗MHC、抗IL和IL受体激素肾上腺皮质类固醇烷化剂环磷酰胺抗代谢药硫唑嘌呤、5-氟尿嘧啶第三节

免疫学诊断三、免疫学诊断免疫学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发病机制的研究、预后判断、防治和药物疗效评价,是当今生命科学主要的研究手段之一。一、抗原或抗体的检测二、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三、免疫学诊断-抗原/抗体的检测原理体外抗原和相应抗体结合,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反应现象。实践中常用已知的抗原或抗体来检测相应的抗体或抗原,并可进行定性、定量、定位的检测。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阶段性三、免疫学诊断-抗原/抗体的检测方法1、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如细胞、细菌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在一定条件下出现可见的凝集现象。三、免疫学诊断-抗原/抗体的检测方法2、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血清蛋白、外毒素、组织浸液、细菌滤液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在一定条件下出现可见沉淀物的现象。单向琼脂扩散试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对流免疫电泳三、免疫学诊断-抗原/抗体的检测方法3、免疫标记技术:——免疫荧光技术免疫荧光直接法免疫荧光间接法用荧光素标记已知抗体或抗原,用于相应抗原或抗体的分析鉴定和定量测定。——免疫酶技术1、包被抗体

洗2、加抗原

洗3、加酶标抗体

洗4、加底物显色1、包被抗原

洗2、加抗体

洗3、加酶标抗

球蛋白

洗4、加底物显色ELISA双抗体夹心法ELISA间接法用酶标记抗体或抗原,通过酶催化相应底物显色,观察颜色的有无或深浅来判定抗原或抗体的有无和含量。三、免疫学诊断-抗原/抗体的检测方法3、免疫标记技术:

放射免疫测定法(RIA)是将放射性核素分析的灵敏性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结合的测定技术。具有灵敏、精确、特异性高、易规范化及自动化等优点的一种先进的免疫标记技术。

金免疫技术是一处以胶体金作为标记物的免疫标记技术。是目前应用广泛、简便、快速的检验方法。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是将化学发光分析的高灵敏度和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相结合而建立的一种检测抗原或抗体的新技术。该技术因标记物为非放射性物质,而且可进行全自动化分析,具有快速、简便、灵敏、特异等特点。三、免疫学诊断-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一)T细胞数量检测通过检测T细胞表面的CD(CD3分子)抗原来了解外周血T细胞数量和亚群的变化。一般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正常外周血淋巴细胞中荧光阳性细胞占60%~80%。从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PBM)后,用鼠抗人CD3的单克隆抗作第一抗体与PBM结合,再用荧光素(FITC)标记的兔抗鼠IgG抗体作第二抗体进行间接荧光染色。三、免疫学诊断-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二)T细胞亚群检测T细胞的不同亚群各有其特有的分化抗原,如CD4Th细胞,CD8Tc细胞,因此可用其相应的单克隆抗体进行检测。正常值为CD4占淋巴细胞数55%~60%,CD8占淋巴细胞数的20%~30%;CD4/CD8为2:1。用间接荧光法检测CD4和CD8T细胞CD4/CD8正常比值为1.7-2.0左右。三、免疫学诊断-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三)T细胞功能检测1.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是检测T细胞功能的体外试验。当T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受到有丝分裂原PHA、ConA等刺激后能转化为淋巴母细胞,根据T细胞的转化率,来判断机体细胞免疫状态。正常值为70%左右。

PHA刺激48~72小时(1)形态学方法(2)3H-TdR掺入法三、免疫学诊断-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1)植物血凝素(PHA)皮肤试验PHA是一种常用的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皮内注射后与注射局部的T淋巴细胞表面的相应丝裂原受体结合,刺激T细胞发生有丝分裂,增殖的淋巴细胞6~12小时在局部出现红肿硬结,24~48小时达高峰。2.检测细胞免疫功能的皮肤试验(2)特异性抗原皮肤试验常用的为结核菌素(OT)试验。将定量的OT注射到受试者前臂皮内,24~48小时在注射的局部形成红肿硬结,直径大于0.5cm为阳性。阳性说明机体对结核杆菌有特异性免疫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