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粤教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粤教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粤教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粤教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粤教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粤教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857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自然种群有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3个基本特征。下列现象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是()A.岩石表面每平方米有2000只藤壶B.某水域雄性盐生钩虾为雌性的5倍C.植物种子以母株为中心向周围扩散D.65岁及以上的人占人口总数7%以上即意味处于老龄化社会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蜘蛛网的振动对蜘蛛来说是行为信息B.可模拟动物发出的行为信息吸引蜜蜂到果园采蜜,提高苹果产量C.使用性外激素扰乱某些动物雌雄交配,利用了信息传递的作用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不可能来源于无机环境3、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一种原产于尼罗河等河流中的肉食性鱼,因加工后可以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被乌干达政府养在维多利亚湖近岸,成为当地发展渔业的重要鱼类。对于因商业价值引入尼罗河鲈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引进尼罗河鲈鱼,一定能增强当地生态系统稳定性B.引入之前,需充分评估它对当地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C.将尼罗河鲈鱼与其多种天敌同时引入,就可避免出现生物入侵现象D.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无须关注尼罗河鲈鱼对当地物种的影响4、下列各种类型的群落中,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最显著的是()A.北方针叶林B.热带雨林C.落叶阔叶林D.海洋5、治理被污染的水体,科研人员通过引进河水、引种植物(A区域挺水植物芦苇,B、C区域沉水植物伊乐藻、苦草)等措施,建成了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图中箭头代表水流方向。一段时间后,污染的水体环境明显改善。芦苇生长快,能大量吸收污水中N、P等营养物质,同时对汞等重金属及其他有害物质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区域选择种植不同类型的植物且兼顾各种生物的数量,这体现协调原理B.B.C区域选择植物搭配时,除景观环境外,还需考虑与本土物种的种间关系C.与进水口水样相比,出水口水样中N、P含量下降、有毒物质减少、溶解氧上升D.对于芦苇的后期处理应该将芦苇秸秆就地掩埋后还田,以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6、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Ⅲ沙丘上的物种丰富度比阶段Ⅱ的物种丰富度高7、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国家要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碳达峰”是碳循环调整的结果,使碳释放速率与消耗速率大致相当B.“碳中和”就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使碳实现零排放C.“碳达峰”是“碳中和”的结果,这需要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D.限制使用不可再生资源是实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有效手段8、如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AB段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B.BC段细菌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溶解氧减少C.BC段有机物分解形成无机物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D.AB段伴随含碳有机物被大量分解,NH4+等无机盐离子逐渐增加9、某池塘生态系统中人工养殖了多种鱼,其中某种鱼(A鱼)不同年龄阶段的食性不同,幼年A鱼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成年A鱼主要以小鱼(包括幼年A鱼)、小虾为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成年A鱼和幼年A鱼之间存在捕食关系B.成年A鱼和幼年A鱼可能因为食物的主要来源不同,在池塘中存在垂直结构C.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可能小于所有消费者的同化量之和D.增加池塘中养殖物种的丰富度就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10、某地甲、乙两种生物种群数量与λ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为一年后种群数量Nt+1,与当前种群数量Nt的比值。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小于N2,两种群的种群数量和增长率均增加B.当甲、乙种群数量均为N1时,一年后两者数量仍相等C.当甲、乙种群数量均为N2时,乙种群数量下降较甲快D.该环境中,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比乙种群的小11、如图甲是1820年人们将某种生物引入某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乙是该生物在某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分析图甲可知,该生物在1840年左右增长速率最大B.分析图乙可知,该生物在第10年时种群数量最多C.图甲显示的100年间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和不规则的小幅度波动D.图乙第15年时种群数量最少,可相当于图甲1880年的种群数量情况12、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B.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C.亲体数量大于1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D.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13、某海岸潮间带分布着海藻;浮游植物、海星、藤壶等生物种类;各种生物间的营养关系如图所示。海藻、藤壶、贻贝和海葵固着于岩石表面,海星、石鳖和石槭在岩石表面来回爬动觅食,图中的数字表示海星食物中各种类所占的比例(%)。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B.海星和荔枝螺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种间竞争关系C.当除去全部海星一年后,石鳖、石槭数量大幅增加D.此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海星、荔枝螺海葵14、下列关于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A.循环指的是生态工程中物质和能量可以循环利用B.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容纳量主要遵循了整体原理C.桑基鱼塘中生物组分通过合理布设,互利共存,主要遵循了自生原理D.建设生态工程时,需要关注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5、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_____。16、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_______。17、信息的种类:_______等。18、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_______,如_______,以及动物的_______等,这就是化学信息。如_______以及哺乳类等生物体中都存在能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______。19、______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_______的基础。20、不同生态系统在这两种稳定性的表现上有着一定的差别。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_______,食物网越_______,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________,抵抗力稳定性就越_______。2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_______;食物链和_______。22、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的。23、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_______;主要形式是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C【分析】【分析】

自然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和迁入。

【详解】

A;岩石表面每平方米有2000只藤壶属于种群密度;A正确;

B;某水域雄性盐生钩虾为雌性的5倍属于性别比例;B正确;

C;植物种子以母株为中心向周围扩散属于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C错误;

D;65岁及以上的人占人口总数7%以上即意味处于老龄化社会属于年龄结构;D正确。

故选C。2、C【分析】【分析】

信息传递的种类可以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

A;蜘蛛网的振动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信息的;是一种物理信息,A错误;

B;可利用电子仪器模拟动物发出的物理信息;引诱蜜蜂到苹果园采蜜,以利于苹果更好地传粉,提高苹果的产量,B错误;

C;使用性外激素扰乱有害动物雌雄交配;使有害动物的繁殖率下降,属于生物防治,利用了信息传递的作用,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也可来源于无机环境,如植物的向光性,其感知刺激的太阳光就来自无机环境,D错误。

故选C。3、B【分析】【分析】

生物入侵的危害:

其实每一个地方的生态系统都是平衡的;这都是长期发展而形成的规律,一旦一个新物种出现的话就会造成一些无法逆转的危害,造成生物之间的系统的紊乱。生物入侵会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有一些物种会加速灭绝,还会破坏生态的平衡,除此之外,外来入侵生物有可能携带一些微生物,会有一些疾病出现,这个问题直接就危害到了人类的健康,所以生物入侵是不是一个小事情,它是一种危险性质的存在。

【详解】

A;如果引进的尼罗河鲈鱼因缺乏天敌而大量繁殖;有可能对当地物种造成毁灭性影响,从而降低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并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A错误;

B;引入新物种之前;需充分评估它对当地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B正确;

C;将尼罗河鲈鱼与其多种天敌同时引入;可能会加重不良引种的危害,不一定能避免出现生物入侵现象,C错误;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需关注尼罗河鲈鱼对当地物种的影响,D错误。

故选B。4、C【分析】【分析】

群落的季节性是指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详解】

A;北方针叶林以耐寒、耐旱的松、杉等植物为主;终年常绿,季节性不明显,A错误;

B;热带雨林常年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季节差异极不明显,B错误;

C;落叶阔叶林是温带最常见的森林类型;冬季落叶、夏季葱绿,季节性变化显著,C正确;

D;海洋中海水温度的年变化范围不大;季节性不明显,D错误。

故选C。5、D【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1)自生: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要求:有效的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的条件。

(2)循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即保证物质循环再生。

(3)协调:即需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等问题。要求:处理好协调问题;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

(4)整体:树立整体观;遵循整体原理。

【详解】

A;协调原理即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等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故不同区域选择种植不同类型的植物,同时还应兼顾各种生物的数量,这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协调原理,A正确;

B;选择植物搭配时;除景观环境外,还需要考虑对本地环境的适应性,对N、P等元素的吸收能力,与本土物种的种间关系等,即充分考虑生态工程的协调、自生等原理,B正确;

C;该湿地公园对引进的河水有净化作用;植物吸收水中氮、磷,因此出水口水样中总氮磷含量下降、浮游生物数量减少、有毒物质减少、溶解氧上升,C正确;

D;本处理的目的是降低水体中的N、P元素和重金属物质;芦苇对上述物质有较好的吸收效果,而输出才能真正降低本生态系统中过量的N、P等元素,才能避免重金属的再次污染,因此后期对芦苇的处理是收割后输出加工处理,D错误。

故选D。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6、B:C【分析】【分析】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详解】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B错误;

C;阶段Ⅰ到阶段Ⅱ发生的演替是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所以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不是完全不相同,C错误;

D;阶段Ⅲ为森林阶段;物种丰富度比阶段Ⅱ的物种丰富度高,D正确。

故选BC。

【点睛】7、A:D【分析】【分析】

要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国家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走绿色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要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详解】

A;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目前没有“碳达峰”,碳释放速率仍大于碳的消耗速率,即碳循环平衡被破坏,若碳释放速率逐渐减少到与消耗速率相同时,达到峰值,因此“碳达峰”是碳循环调整的结果,使碳释放速率与消耗速率大致相当,A正确;

B;“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一定时间以前的水平,即达到相对“零排放”,而不是碳实现零排放,B错误;

C;“碳达峰”是碳释放速率达到最大时出现的一个峰值;而不是“碳中和”的结果,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等特点,因此“碳中和”需要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C错误;

D;使用不可再生资源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会大大增加碳释放速率,限制使用不可再生资源是实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有效手段,D正确。

故选AD。

【点睛】8、A: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度的。据图分析:图中的细菌属于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藻类属于生产者,能够利用无机盐离子,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变成有机物。

【详解】

A;AB段溶解氧随有机物被需氧型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A正确;

B;BC段细菌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有机物减少;B错误;

C;BC段有机物分解形成大量的无机物;为藻类提供了大量的无机营养,故藻类大量繁殖,C正确;

D、分析题图可知:AB段伴随含碳有机物被微生物大量分解转变成了无机物,故NH4+等无机盐离子逐渐增加;D正确。

故选ACD。9、A:B:D【分析】【分析】

1;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

(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如噬菌体侵染细菌。

2;群落的结构:

(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

(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3;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

【详解】

A;捕食是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而成年A鱼和幼年A鱼是同一种生物,A错误;

B;成年A鱼及幼年A鱼是一个物种;在水体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B错误;

C;人工养殖的池塘会经常投饵料喂鱼;故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可能小于所有消费者的同化量之和,C正确;

D;池塘的资源和空间有限;增加池塘中养殖物种的丰富度不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

故选AB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识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识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识记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各选项。10、A:C:D【分析】【分析】

1;环境容纳量:该环境长时间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2、题图分析:λ为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与当前种群数量Nt之比λ=(Nt+1)/Nt,λ>1,种群数量增加;λ=1,种群数量不变;λ<1;种群数量减少。

【详解】

A、根据λ=(Nt+1)/Nt,λ>1,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在N2之前;甲;乙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大,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A错误;

B、曲线横坐标为种群数量,当甲、乙种群数量均为N1时,一年后(Nt+1)/Nt相等;因此甲;乙种群数量仍相等,B正确;

C、当甲、乙种群数量均为N2时,两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当种群数量大于N2后;乙种群数量下降较甲快,C错误;

D、由图可知,该环境中,甲种群和乙种群在种群数量处于N2时达到稳定状态;说明两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相等,D错误。

故选ACD。11、A:B【分析】【分析】

图甲:1820~1850年;由于环境较适宜,种群的数量快速增长;1850~1865年间由于受环境资源的影响,导致种内斗争加剧,进而该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1865年以后,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达到K值。

图乙:0~10年;λ>1,种群数量增加;10~20年,λ<1,种群数量减少,第20年种群的数量最少。

【详解】

A;分析图甲曲线可知;该生物在1840年左右斜率最大,则增长速率最大,A正确;

B;0~10年;λ>1,种群数量增加,但是在第10年后开始下降,因此该调查阶段中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是第10年,B正确;

C;图甲显示1820~1850年间;种群的数量快速增长,1860年以后年间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和不规则的小幅度波动,C错误;

D;图乙10~20年;λ<1,种群数量减少,第20年时种群数量最少,D错误。

故选AB。12、B:C【分析】【分析】

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

A;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该种群的补充量等于亲本数量,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是K值,根据种群的增长率变化可知,捕捞后种群数量处于K/2时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A错误;

B;种群数量处于K/2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即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B正确;

C;由图可知;亲体数量大于1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达到K值,种群达到稳定状态,C正确;

D;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故选BC。13、A:C【分析】【分析】

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区域的所有生物。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

【详解】

A;生物群落包括该生态系统的所有种群;图中生物没有分解者,A错误;

B;海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