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1-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_第1页
考点11-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_第2页
考点11-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_第3页
考点11-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_第4页
考点11-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11: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认识辽宋夏金元在经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1、结合宋元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状况,创设学习情境和复杂情境,考查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要求考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这一时期经济变化的原因及作用。2、联系经济重心南移,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等发展的重要史实,从时空观念和历史理解角度考查宋元时期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及阶段性特点。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两熟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粮食产量经济结构: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棉花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边疆农业: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人口规模:北宋末年的实际人口已经超过1亿2.手工业(1)制瓷业:宋朝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2)矿冶业:煤的开采量很大,首都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3)印刷业: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1、商品经济繁荣(1)概况: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相当活跃。(2)地位: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2、货币需求量剧增(1)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并开始出现纸币。(2)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3、海外贸易发展(1)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2)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商品则以香料、珠宝等为主。(3)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4、城市兴盛(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2)元朝恢复临安的旧称杭州,仍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3)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三、经济重心南移1、历程(1)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2)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3)南宋: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4)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缩短了航程。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的粮食。2、影响: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1)北宋时,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2)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四、社会的变化1、门第观念减弱(1)背景: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2)原因:宋朝科举制度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3)表现: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2、人身关系松弛(1)人身不完全自由的贱民阶层的数量显著减少。(2)宋朝的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3)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3、国家控制松懈(1)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2)官府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的限制更为松弛一、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1、农业发展灌溉工具:出现高转筒车耕作制度: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在南方相当普及,有的地方一年三熟土地制度: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自耕小农衰退。租佃制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经济的土地经营方式。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宋朝面朝在内地开始种植,元朝大力推广棉花,棉纺织工具和棉纺织技术进步,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中心。边境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2、手工业的发展冶铸业:北宋用煤冶铁普遍【西汉时开始用煤冶铁】,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北宋都城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丝织业: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制瓷业:宋朝制瓷技术重要改进,出现了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瓷器。景德镇成为瓷都。元朝进入彩瓷生产时期,出现了青花瓷和釉里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印刷业:迅速发展,推动了文化普及,进一步推动了造纸术的发展。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1、唐宋都城对比唐朝及以前的城市概况城市功能: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规模小商业活动:商业有时间的限制:定时启闭商业有区域的限制:县治以上的城市方能设市;指定的集中场所进行集中交易(严格坊市制)受官府直接监管宋及以后的城城市功能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①打破时间的限制:夜市、晓市繁荣②打破区域的限制:城郭和乡村允许置市贸易,草市繁荣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于街巷形成街市③商业活动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3、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货币需求量剧增,钱币铸造量增加,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元朝全国范围内发行纸币,大一统的稳定局面和交通系统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出现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商业活动打破了空间限制,坊市制打破,市分散于街巷,形成街市城郭和乡村允许置市贸易,草市繁荣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限制,晓市、夜市繁荣海外贸易繁荣商税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1.(2021年河北卷)元代成书的《丸经》中有“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的记载。宋代捶丸活动的图像资料也有发现(图甲、图乙)。元杂剧中有民间青年男女聚会游戏首选捶丸的情景,元曲中则有官员休闲时进行捶丸的描述。这表明,宋元时期捶丸活动A.拥有广泛社会基础 B.促进了民族交融C.影响元曲创作风格 D.冲击了等级观念【答案】A【解析】年根据图示内容和材料描述可知,捶丸是宋金元时期在皇帝、官员和平民中都非常流行的游戏活动,说明宋元时期的捶丸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捶丸游戏的流行,不能体现民族交融和冲击等级观念,排除BD项;元曲中有捶丸的描述并不能说明影响了元曲的创作风格,排除C项。故选A项。2.(2021福建卷)北宋中期以后乡村出现了受雇于高豪之家的代役人,顶替雇主到地方官府当差。募役法实行后,这一类代役人大部分被国家认可,南宋时渐成常态。代役人现象的普及A.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 B.加剧了乡村阶层对立C.削弱了基层治理能力 D.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雇人代役现象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表现,对于保障农民生产时间,增加政府收入及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发挥较大作用,A项正确;材料与加剧乡村阶层对立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削弱基层治理能力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在小农经济的影响下,广大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排除D项。故选A项。3.(2021年广东卷)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 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 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答案】B【解析】根据“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可得出,元代政府加征要棉税,增加了民众的负担,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增收要棉税只是一个内容,与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没有直接的关联,排除A;加征税收,不利于私营棉纺织业的发展,排除C;材料只涉及到在地方设立提举司收税,并不能证明财政管理权限下移,排除D。4.(2021年全国乙卷)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含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是,宋代官府强调重农抑商,而苏辙则强调舍农工商贾而为士、郑至道则强调士农工商皆本业。从中可以看出宋代社会阶层流动较为增强,故C正确;这一情况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A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国家的国策,故B错误;“四民社会地位相同”的说法错误,故D错误。5.(2021年浙江卷1月)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条线之类”。材料反映了北宋A.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B.商业活动脱离了官吏监管C.“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商人地位远比一般平民优越【答案】A【解析】材料“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体现的是北宋时期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A正确;当时的商业活动仍然受到政府的监管,B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中国封建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D排除。故选A。6.(2021年湖南卷)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用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 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 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答案】D【解析】根据“用土大多已经种麦”可以看出,绍兴当地实行稻麦轮作,“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可以看出当地清除了稻根,以便小麦的种植,由此可知,绍兴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行政效率,排除A;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实事求是”是顾炎武“实学”的特点,排除B;材料主旨不是赈灾方式的问题,排除C。7.(2021年浙江卷6月)宋代曾规定:“市舶司监官及知州、通判等,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据此可知当时A.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B.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C.朝廷决定市的设立废止 D.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是,宋代禁止官员“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这说明宋代加强了对海外贸易的管理,故D正确;秦代就已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故A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不能说明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故B错误;材料和“市的设立废止”没有关联,故C错误。1.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先是益、邛、嘉、眉等州岁铸钱五十余万贯,自李顺(北宋前期的农民起义代表)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从材料可知,宋朝的“交子”A.官方推行的最早的纸币 B.官方铸钱困局下的民间货币C.宋印刷业发达的产物 D.中央对地方控制放松的产物【答案】B【解析】根据“自李顺(北宋前期的农民起义代表)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可得出交子的出现,反映出在官方铸钱受到政局的影响,民间钱减少,于是出现了交子,故B项正确;交子是民间出现的,排除A;材料与印刷业无关,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问题,排除D。2.从唐朝到宋朝,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五省书院由13个增加到19个,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五省书院由26个增加到564个,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君主专制的加强 B.经济格局的变化C.科举制度的改革 D.儒学地位的强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唐朝到宋朝,南方增加的书院比北方增加的书院多,主要是因为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影响文化中心南移,B项正确。材料强调经济格局变化引起文化重心南移,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无关,排除A;科举制度的改革有利于推动书院发展,但与书院格局变化的关系不大,排除C;程朱理学的发展,推动了儒学复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3.原产于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的水稻“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宋真宗“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这一做法A.体现了南北粮食日趋融合的趋势 B.促使外来农作物成为种植的主体C.解决了长期以来的粮食安全问题 D.提高了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原产于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的水稻‘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宋真宗‘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可知,占城稻具有“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的优点,能够抵御轻度干旱,这提高了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所以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南北粮食融合,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占城稻成为种植的主体,所以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粮食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所以C错误。4.南宋时,随着大批北方人口的南移,麦的需求量激增,促使南方麦的种植逐渐普遍。据庄绰《鸡肋编》卷上记载,江、浙、湖、湘、广地区,所种春小麦,“不减淮北”;植棉区已从两广、福建逐渐推广到长江和淮河流域,棉花的“诸种艺制作之法,骏骏北来;江、淮川蜀,即获其利”。材料反映了南宋时期A.南方开始种植小麦 B.已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C.南北农业交流频繁 D.南方农业获得较大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据庄绰《鸡肋编》卷上记载……植棉区已从两广、福建逐渐推广到长江和淮河流域”可知,小麦和棉花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增加,体现了南宋时南方农业获得较大发展,故选D项;南宋之前,南方已经开始种植小麦,故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南宋时南北农业交流频繁,故排除C项5.北宋东京因袭后周,从开始即没有封闭的里坊。以坊巷为骨架的城市面貌颇具特色,皇城正南的御路两旁有御廊,允许商人交易,州桥以东、以西和御街店铺林立,潘楼街亦然。这反映了A.商业区奢靡之风盛行 B.市已突破了时间的限制C.主要街道成为繁华商业街 D.市开始发展为常设的商业区【答案】C【解析】北宋东京城中主干道两旁有御廊,允许商人交易,州桥以东、以西和御街店铺林立,潘楼街亦然,这说明当时商业围绕主干道展开,形成商业街,C正确;通过题干信息无法得出当时的社会风气情况,排除A;材料显示的是突破了空间限制,排除B;D中的“开始”错误,排除。6.北宋时,成都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作为支付凭证流通。1023年,北宋政府在成都设益州交子务,由官府统一发行“官交子”,流通范围限于四川境内。后因供应军需超额发行,导致交子严重贬值。到南宋嘉定年间,“会子”贬损严重,民间绝使用。这反映了A.纸币取代金属币的法定地位B.民间而业发展受到严格限制C.货币信用是金融稳定的前提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通货膨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因官府超额发行,导致交子严重贬值,民间拒绝使用,说明货币信用是金融稳定的前提,政府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进而失信于民,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纸币取代金属币的法定地位”,故A项错误;发行“交子”对商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通货膨胀是政府超额发行纸币的结果,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7.北宋军队数量巨大且不断递增,庞大的常备军规模前所未有,军需物资消耗持续膨胀,“河北岁费刍粮千二十万,其赋入支十之三,陕西岁费千五百万,其赋入支十之五。”北方农业生产难以支撑,这就不得不仰仗南方—特别是东南六路的物资供给。这种现象客观上A.反映了冗兵造成财政困难 B.推动了长途贩运的发展C.说明南方经济水平超过北方 D.反映养兵政策存在弊端【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反映了宋朝军队规模很大,北方军需给养仰仗南方,为了解决北方军需问题,需要从南方运粮,这一现象客观上推动了长途贩运的发展,故B项正确;A项,材料并未反映出现财政困难,故排除A项;C项,材料只能反应出南方经济地位上升,结合所学可知,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南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D项,材料强调的是,为了解决北方军需问题,需要从南方运粮,而不是养兵政策存在弊端,故排除D项。8.宋太祖颁发《商税则例》,规定:“商税,凡周县皆置务,关镇亦或有之:大则专置官监临,小则令、佐兼领;诸州仍令都监、监押同掌。行者赍货,谓之“过税',每个钱算二十;居者市鬻,谓之“住税',每千钱算三十。”这一政策A.促进商品跨地区流通及经济发展 B.杜绝了地方官乱收税费的现象C.反映出工商业者社会地位的提高 D.刺激士人和官僚卷入经济活动【答案】A【解析】题干所示宋太祖颁发的《商税则例》,在全国范围内设置税务部门,统一商税比例,打破了遏止本地财赋外流而设下的重重障碍,促进了商品的跨地区流通以及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正确答案选择A;B选项“杜绝了”的说法太过绝对,可排除;题干无法反映工商业者社会地位的提高,排除C;题干得不出士人和官僚卷入经济活动,排除D。9.外国人在泉州的居住始于唐代,当时多为贡使、传教士和旅游者,人数较少。南宋时,泉州外国人口大量增加,以经商为主,最多时超过万人,主要是阿拉伯、印度、意大利、摩洛哥等国人士。这一现象表明A.泉州逐渐成为了政治经济中心B.泉州作为港口城市经贸功能增强C.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中外交流D.政府实行了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答案】B【解析】从居住在泉州的外国人从以贡使、传教士和旅游者为主到演变为以商人为主,说明泉州的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由此可知泉州的经济功能增强,故选B;泉州没有成为过政治中心,排除A;材料只有泉州一地的变化,无法体现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C;材料信息不涉及政府政策的变化,排除D。10.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代许多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室、士人联娴进而跻身上层社会。其中最为显赫者当属茶商马季良,因为娶了刘皇后兄长之女,获封光禄寺丞。这反映了宋代A.茶商地位高于其他商人 B.传统主流观念发生改变C.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D.“四民”秩序遭到破坏【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宋代许多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室、士人联娴进而跻身上层社会。其中最为显赫者当属茶商马季良,因为娶了刘皇后兄长之女,获封光禄寺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商品经济发展,使得商人经济实力增长,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这体现了宋代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所以C正确;“其中最为显赫者当属茶商马季良,因为娶了刘皇后兄长之女,获封光禄寺丞”,无法得出“茶商地位高于其他商人”是“商人以财买婚”的典型事例,不能说明茶商地位高于其他商人,所以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思想依然是传统主流观念,所以B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依然是“四民”秩序,没有遭到破坏,所以D错误。11.唐代民间音乐表演场所多在寺院。宋代时,民间音乐表演场所则多在城市中的瓦子。这一变化反映了A.政府政策调整决定音乐演出内容 B.民间音乐表演突破了地域的限制C.唐宋时期佛教的影响力大相径庭 D.宋代工商业繁荣和市民阶层活跃【答案】D【解析】唐到宋的变化,是因为宋代商业城市发展,市民阶层活跃,所以出现瓦子这种娱乐场所,故D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演出位置的变化,与演出内容无关,且材料也没有涉及政府政策调整,故排除A;宋代时,音乐表演场所仍然没有突破地域的限制,故排除B;材料中讲的是音乐表演场所的变化与佛教影响力无关,故排除C。12.宋代,官府用预付款收购茶叶、食盐、麻、绸、绢等物品,预付定金开始兴起,并在民间商品交易行为中司空见惯。当时,社会上还出现了各种交引、便钱、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票据。这说明宋代A.信用赊卖成为普遍现象 B.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C.货币贸易逐渐成为主流 D.商业信用行为发展迅速【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预付定金、货币兑换等活动较普遍,反映了宋代商业信用行为发展迅速,D项正确;A项只反映了材料部分信息,排除;材料现象反映了宋代商业信用行为的发展情况,材料无法说明重农抑商经济政策是否在此时开始出现松动,B项错误;材料无法说明货币贸易逐渐成为主流,C项错误。13.北宋时,杭州沈二郎经坊广告语写道:“本铺将古本《莲经》(佛教经典)一一点句,请名师校正重刊。选拣道山场抄造细白上等纸札,志诚印造。见住杭州大街棚前南钞库相对沈二郎经坊新雕印行。望四远主顾,寻认本铺牌额”。由此可知宋朝①佛教思想在社会上传播

②商品生产追求质量保障③商业经营注重营销宣传

④活字印刷技术普遍应用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A【解析】沈二郎经坊售卖佛经,说明佛教思想在社会上得到传播,①正确;根据“选拣道山场抄造细白上等纸札,志诚印造”可知商品生产追求质量保障,②正确;根据“寻认本铺牌额”可知商业经营注重营销宣传,③正确;材料只说明““志诚印造”,但没有强调使用的是活字印刷术,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排除BCD。14.与汉唐相比,宋代不完全依靠田赋地税作为国家收入。因此,宋朝以经济力量支撑国家统治的方式,堪称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可行主要得益于A.缴纳岁币以换取边境的和平 B.土地政策缓解了社会矛盾C.二府三司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D.社会经济结构的显著变化【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空前繁荣,其商业税在财政收入的比重较大,因此材料反映的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D正确;缴纳岁币体现的是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与材料无关,A排除;宋朝时期的土地政策是不抑制兼并,加剧了社会矛盾,B排除;二府三司制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C排除。故选D。15.“关扑”是一种以商品为诱饵赌掷财物的博戏,是宋代一种全民热衷的博彩行为,小到衣物玩偶,大到车马宅院,出售时都搞“关扑”。由此可知宋代A.市井生活丰富多彩 B.理学对社会的影响有限C.商业活动的娱乐化 D.市场需求影响经营方式【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关扑”为娱乐性商业活动,当时关扑盛行,说明当时商业活动呈现出娱乐化的特征,C选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只是一项经济活动,无法反映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也不能说明理学对社会影响有限,A、B选项错误;材料不涉及经营方式,D错误。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典籍中的北宋相国寺太祖皇帝初幸相国寺,至佛像前……问当拜与不拜?(僧官)奏曰:“不拜。”问其何故,对日:“见(现)在佛不拜过去佛。”太祖会心一笑。——(宋)欧阳修《归田录》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他物者,必由于此。太宗皇帝……命重建三门……亲填金字(匾)额,日“大相国寺”。——(宋)王振《燕翼诒谋录》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无所不有。——(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本朝进士题名,皆刻石于相国、兴国两寺,盖效(唐)慈恩(寺)也。——(宋)高似孙《纬略》天子……(按例)上元(节)幸集禧观、相国寺。——(元)脱脱《宋史》国朝凡水旱灾异,有祈报(祈求和酬谢上天)之礼(于相国寺)。——(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辽国人使(使臣)于相国寺、集禧观拈香,不依旧例重行立(两列站立),其馆伴使副(宋接待官员)……不合依随(没有纠正)……罚金三十斤。——(宋)寺焘《续资治通鉴长蝙》(帝)赐高丽使人(使臣)相国寺烧香。——(宋)慕容彦逄《擒文堂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围绕“从相国寺看北宋”这一话题,自拟题目,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解读北宋的社会面相。(要求:可围绕一种或多种面相进行解读。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相国寺是折射北宋社会发展状况的多棱镜北宋统治者巡幸、赐字、祈祷于相国寺,凸显出世俗政权利用宗教巩固统治的目的。相国寺成为瓦肆和庙会交易的场所。民众参与商品交易,体现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的阶层状大。进士题名相国寺,反映了北宋文人的自豪感和社会的崇文风尚。可见,相国寺兼具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功能,多角度折射了北宋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其他论题举例】相国寺庙会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相国寺反映了宋代社会生活的世俗化等等。【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典籍中的北宋相国寺太祖皇帝初幸相国寺,至佛像前……”“太宗皇帝……命重建三门……亲填金字(匾)额”“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本朝进士题名,皆刻石于相国、兴国两寺”可拟定论点为相国寺是折射北宋社会发展状况的多棱镜。关于阐释可从世俗政权利用宗教巩固统治、相国寺成为瓦肆和庙会交易的场所及进士题名相国寺,反映北宋文人的自豪感和社会的崇文风尚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从其他角度相国寺庙会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相国寺反映了宋代社会生活的世俗化等等,言之成理也可。1.典当最早称为“质”,意为“以物质钱”。宋代典当成为正式行业,高宗曾下诏:凡开设典当者得授以朝奉郎官衔,并免除捐税徭役,“朝奉”从此成为人们对典当从业者的尊称。可见典当行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B.属于官办金融机构C.加剧了对人民的剥削 D.改变传统抑商观念【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典当行亦称当铺,是专门发放质押贷款的正规非银行性金融机构,是以货币借贷为主和商品销售为辅的市场组织,属于民间金融机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因此A正确,B排除;材料未涉及对人民的剥削问题,C排除;抑商政策存在于整个封建社会,D排除。故选A。2.“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历经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至明朝,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从上述材料看,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的大力推广 B.独特的资源优势C.商品经济的发展 D.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景德镇历经数百年,从北宋到明代,能够得到持续发展,从无名小镇发展为“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主要是因为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景德镇成为瓷都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推广,A项错误;独特的资源优势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不是核心内容,B项错误;商品经济发展对瓷都成长的影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3.下表是唐宋时期制墨业传承简表,该表格能够反映唐宋时期唐宋时期制墨业技术传承简表地区创始者继承者传承关系易州(今河北省易县)李鼐李超父子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陈瞻董仲渊、张顺女婿胡德外孙金华(今浙江省金华市)潘衡有女居庐陵,传其业。后传孙秉彝父女,母子阆中(今四川省南充市)蒲大韶文子安女婿渠州(今四川省渠县)梁杲梁思、梁温父子闽中(今福建省莆田市)叶世英叶世杰兄弟A.官营手工业制墨技术更高超 B.工匠技术只传男不传女C.民营手工业已占据主导地位 D.工匠技术大多家内传承【答案】D【解析】材料中除了普通的父子相继外,还有兄弟相承,传艺于女婿等多种情况,但总体来看是以父子相继为主的家内传承,D项正确;分析表格可知,该表格反映的是唐宋时期制墨业家内传承的情况,无法界定手工业的性质,更没有制墨技术比较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有女居庐陵,传其业”“父女”说明存在传女的现象,排除B项;民营手工业在明中后期占主导地位,排除C项;4.如表是北宋政府的收入情况(部分)。据表中现象可推知时间总收入折价(贯)货币收入(贯)货币收入所占比例至道末(997年)355917301538990043%天禧木(1021年)572545703547930061%治平年间(1064—1067年)600000003682254161%熙宁年间(1068—1077年)70739350so72420771.7%A.国家收入主要来源于商业税收 B.市场在生产生活中居主导地位C.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无法推行 D.工商业兴盛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北宋政府财政收入中,货币收入所占比重越来越多,货币量比重的增加说明商品经济在不断发展,故选D;表格信息只有货币收入所占比重,不能说明商业税收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排除A;北宋时期市场在生产生活中并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C项说法明显错误,北宋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并不是无法推行,排除C。5.下表为唐宋时期我国部分省份兴修水利情况的统计表(单位:个)。据此可知陕西河南山西河北甘肃四川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湖北湖南云南唐321132244151812442029471五代411142北宋127252014378618451645南宋4474918536632414A.唐宋时期水利技术不断提高 B.宋代经济重心已转移南方C.唐朝政府重农政策十分突出 D.宋代南方的农业发展迅速【答案】D【解析】水利工程数量反映了农业发展状况,宋代南方的水利工程数量明显多于北方,说明宋代南方的农业发展迅速,故选D;材料只能看出唐宋时期水利工程的数量,无法看出水利技术的提高,排除A;宋代南方水利工程数量明显多于北方,表明南方农业发展迅速,不能直接用来说明经济重心已转移南方,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重农政策,排除C。6.宋朝的泉州、广州等地都设有“蕃坊”,专供外国商人居住。蕃坊的管理者由外商中最有德望的人充任,由朝廷任命。外国商人聚居的地方,还设立外商子弟学校,称作“蕃学”。这说明宋朝A.改变重农抑商的政策 B.政府鼓励对外通商C.打破传统的夷夏观念 D.民族政策开明开放【答案】B【解析】宋朝政府为外商设立蕃坊,为外商子弟设立蕃学,说明宋朝政府重视外商,鼓励对外通商,故选B;宋朝仍然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A;夷夏观念一直到清朝还存在,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对外通商,并非国内的民族政策,排除D。7.从中国家谱发展的历史看,宋朝以后修谱的宗旨发生了变化,此前家谱作为官吏铨选和巨姓望族婚姻门第的参考功能已经逐渐丧失。编纂家谱的目的是说世系,序长幼,辩亲疏,尊祖敬宗,关注宗亲族道的提倡。家谱的修纂也逐渐由官方垄断到民间私修。这反映了宋以后A.宗法观念日益淡薄 B.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C.家谱社会功能衰退 D.地方政府的职能扩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以后修谱的作为官吏铨选和巨姓望族婚姻门第的参考功能已经缺失,这主要和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有关,B正确;材料“编纂家谱的目的是说世系,序长幼,辩亲疏,尊祖敬宗”体现的是对宗法血缘关系的重视,A错误;家谱的社会功能并未衰退,C排除;材料未涉及地方政府的职能扩大问题,D排除。故选B。8.中国谚语为研究历史提供了许多珍贵而有价值的资料。对下表谚语解读正确的是选项谚语解读A“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体现了中国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B“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说明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苏湖熟,天下足”折射出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D“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长途贩运的特征A.A B.B C.C D.D【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湖熟,天下足”说明太湖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中心,折射出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C项符合题意;“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快”,体现的是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不是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A项不符合题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说明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而非“重农抑商政策”,B项不符合题意;“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强调的是做生意要会打算,不能长途贩运粮草,并未反映中国古代商业发展长途贩运的特征,D项不符合题意。9.宋代城市出现很多新兴文化行业.尤以“卖酸文”最具特点。所售文章内容通常由消费者指定,要求作者应情应景,即兴创作,并且用词要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能来点幽默调侃则为更佳。材料中的这种现象A.保障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 B.根源于城市经济的发展C.导致社会风气日趋败落 D.说明当时文人怀才不遇【答案】B【解析】宋代城市中的“卖酸文”体现了文学的商品化,消费者指定,作者应情应景、即兴创作等是商品经济发展加快的表现,所以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消费者权益”得到了保障,故A项错误;社会风气日趋“败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宋代的文人怀才不遇,故D项错误。10.到10世纪时,中国的国际贸易已经开始了从陆上丝绸之路向海上贸易的全然转向。北宋时期海上贸易持续增长,有学者估计,在1100年时,海上贸易为宋朝贡献了1.7%的GDP。下列有关北宋时期对外贸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瓷器成为中国海上贸易的重要商品B.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C.指南针运用于航海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D.中国商品远销到亚洲、东欧以及北美等地【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到12世纪即北宋时期,国际贸易虽有发展,但中国商品远销到北美洲却是在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即新航路开辟)后,D项符合题意;瓷器在宋代是中国海上贸易的重要商品符合史实,A项不符合题意;由“海上贸易为宋朝贡献了1.7%的GDP”可知,宋朝时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B项不符合题意;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确受益于指南针的运用,C项不符合题意。11.在宋代的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武术社团,产生了各种武术游戏、武术表演等活动。习武者开始与江湖艺人交织在一起,武术成为市民娱乐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A.重文轻武国策的贯彻 B.民间武术的出现C.文化艺术形式的创新 D.商品经济的繁荣【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各种武术游戏、武术表演等活动。习武者开始与江湖艺人交织在一起,武术成为市民娱乐生活的一种形式”可知北宋的城市中,武术成为一种具有娱乐性质的表演,这适应了当时市民生活的需求,说明宋代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D;材料看不出重文轻武政策,A错误;民间武术是古代中国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逐渐产生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材料不能得出产生于宋代,B错误;材料不能反映文化艺术形式创新,排除C。12.在唐代对女子继承权法律化的基础上,宋代各种法律、敕和案例对女子财产的继承范围、继承方式及继承份额都作了较为详备的规定,使女子在一定条件下享有有限的财产继承权。这表明A.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B.经济发展强化私有权观念C.政府对商业活动加强控制 D.男女获得了同等的继承权【答案】B【解析】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民事法律关系与法律规范的新发展,对女子继承权的细密规定就是表现之一,故B项正确;宋代法律对女子财产继承权的规定仅仅说明妇女地位有所提高,但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女性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大幅提高”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政府对商业活动的控制,故C项排除;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宋代女子在一定条件下享有有限的财产继承权,并没有取得法律赋予男性的诸如宗祧继承权和爵位继承权等权利,故D项错误。13.如图为北宋赋税结构示意图,反映出北宋时期A.小农经济的发展受阻 B.经济格局出现了新变化C.农民负担逐渐减轻 D.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答案】D【解析】据图示内容可知,北宋时期农业税所占比重下降,非农业税比重上升,说明北宋的商品经济发展,从而使非农业税的收入增加,故D符合题意;农业税比重下降不代表小农经济的发展受阻和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排除AB;根据赋税结构的变化不能说明农业负担逐渐减轻,排除C。14.画家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770名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摊贩,提篮挑担的小贩,船夫,脚夫,丝绸药材以及各种杂货店的大小商人,骆驼队的贩运商人,打铁、制车等各种手工业者占了半数以上,生动再现了汴京商业的繁荣风貌。作为例证,可以用来说明北宋时期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宽松环境利于工商业繁荣C.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D.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改变【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摊贩、贩运商人、手工业者等工商业者的各类活动,生动地反映出宋代的商业活动不受时空限制,进而促进了商业繁荣,这说明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工商业繁荣,故选B;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后期,而非北宋,故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出官营手工业的情况,故排除C;宋代依旧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排除D。15.下表为北宋时期国家税收统计表。由此可推知年代农业税收(万贯)占总税收比重(%)工商税收(万贯)占总税收比重(%)总税收(万贯)太宗至道末年(997年)2321651071303570真宗天禧末年(1020年)2762463122526004神宗元丰年间(1028年)2162304900687207A.抑商政策在宋朝时期出现松动 B.阻碍了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小农经济开始解体【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北宋时期工商税收及其占总税比重不断增加,这说明了北宋工商业快速发展,对国家税收贡献的作用不断增强,这与北宋时期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密切相关,故选A;农业税收占比下降,工商税收比重上升,不代表小农经济发展受到阻碍,故排除B;表中数据无法说明经济重心南移情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