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鱼我所欲也》文言文
《鱼我所欲也》文言文1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为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
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
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
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菱,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
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孟子是____时期思想家,他是继孔子之后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世人把孔子和他并
称为"孔孟".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故患有所不辟()
②如使人之所欲()
③万钟则不辨礼义()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
3.从本文提炼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
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句话隐含作者什么思想?
5.取义成仁,舍生取义是口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中的精华,这种观点影响深远,一脉相承,
请你举例说明并简要评价具有这种伟大精神的人物。
参考答案:
1.战国儒
2.①通"避",躲避。
②如果,假使
③指优厚的俸禄
④通"向",原先,从前。
3.舍生取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4.反面论证。人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恐惧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
的彳亍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具有警醒人心的
作用。
5.如"闻一多""谭嗣同""文天祥"等,评价扣住人物行为来谈,切忌空泛。
《鱼我所欲也》文言文2
一、文章内容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
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
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
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
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荚,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
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文学常识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
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三、语音
箪(dan)蹴(CCJ)羹(geng)死亦我所恶(wu)
四、通假字
1、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2、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万钟则不辩礼义向受之辩:通辨,辨别
五、古今异义词
六、词类活用
4.解释划线的词。
二者不可得兼()
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由是则生()()
妻妾之奉()
一豆羹()
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向为身死而不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③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⑤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⑥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⑦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6.把文中与“不食嗟来之食"的意思一致的语句抄写在下面。
7.作者看来,在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要挺身而出?(用文中原句回答)
8.文中最能体现"人之初,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9.①本文的论述观点前先写"鱼"与"熊掌",起什么作用?
②本文阐述了怎样的观点?批判了怎样的做法?文中三个段落各自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10.本文多次使用对比手法,请举例说明。
11.你认为"本心"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至少答两点)请举一例证明保有"本心”的事
要性。
12.在当今社会,文章所倡导的观点还值得提倡吗?为什么?
13."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这句话中,"所欲"和"所恶”分别指的
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战国孟子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4.同时得到;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厌恶;祸患;躲避;如果,假使;由于这
个原因;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侍奉;汤;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踩踏食物的样子;优厚的俸禄;
增加,这里指带来好处;感激;从前;这;停止;天性,天良
5.①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②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使它不致丧失罢了。
③不管是否符合礼与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这万钟俸禄对我有什么增益呢!
④从前为了道义宁愿身死也不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却为了让所有穷困贫苦的人感激的恩德
而接受了它。
⑤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我就会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⑥如果呼喝着给他吃,过路饥民都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轻视它。
⑦死亡也是我所J犬恶的,但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不躲避。
6.呼尔而与之,彳亍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7.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①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
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做到舍生取义。
②舍生取义见利忘义一段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二段用了举例论证,三段用
了对比论证
10.如:将鱼与熊掌、生与义做对比,突出自己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的价值观。
11.本心:天性,天良。(举例略)
12.值得提倡。原因略。(言之有理即可)
13.符合"义"的事物;违背“义”的事物.
《鱼我所欲也》文言文4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
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
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
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
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
屑也。万钟则不解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之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面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辟也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是亦不可已乎?
2、下面句子翻译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译文这也不是可以的吗?这就叫做失去了他的天良。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译文: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C.乡为身死而不受。译文: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贤者能勿丧耳。译文:(只不过)贤者能不丢掉它罢了。
3、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
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所获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排匕"口对偶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富于文采和气势.
参考答案:
1、D
2、A
3、A
《鱼我所欲也》文言文5
鱼我所欲也全文翻译: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
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
(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
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
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
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
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
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
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
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位的俸
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是为了宫室的华美,
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
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
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
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
鱼我所欲也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讣),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百n),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为(w&)苟(gbu)得也死亦我所恶(w。),所恶(wO)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i)也。如使人之
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lj)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i)患者何
不为(w的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bi)患而有不为(w州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wU)有甚于夕匕者。非独受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货者能勿丧耳。
一箪(d占n)食(shi),一豆葵(gang),得之则生,弗(fU)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⑸)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d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2宫室之美,妻妾(q⑹之奉,所识穷乏者得
(d6)我欤(泌?乡(xiang)为(w轨身死而不受,今为(w@i)宫室之美为(w&)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
为妻妾(q@之奉为(w旬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g)所识穷乏他)者得(的我而为(w旬之;是亦
不可以已乎?此之渭(w4i)失其本心。
注释
1.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是珍贵的食品.
2彳号兼:同时获得。得:获得。
3.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弃鱼肉而选择熊掌。取:选取。
舍生而取义者也: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取:求取义:正义,道义。
4.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更要的。甚:超过;于:比。
5.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或者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6.所恶:讨厌的(事物)。恶,憎恨,讨厌。
7.患:祸患,灾难。
8.辟:通"避",躲避。下文同义。
9.如使:假如,假使,下文"使"同义。
10.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的办法。
11.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鱼我所欲也》文言文6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
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
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
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荚,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
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蹴尔而与之:
(2)是亦不可以已乎:
(3)乡为身死而不受:
(4)万钟于我何加焉:
(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6)万钟则不骄礼义而受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呼尔而与之
(2)此之谓失其本心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下列各组加粗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妇拍而呜之(《口技》)
B.此之渭失其本心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嫩的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翻译: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
6.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
7.下列加粗字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A.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B.故不为苟得也为宫室之美为之
C.得之则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乡为身死而不受便扶乡路
E.宫室之美B妻之美我者
8.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9.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
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
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10.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一个论
据。
11.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
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
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
参考答案:
1.用脚踢;停止;从前,通"向";益处;感激,通"德";高官厚禄
2.吆喝着来给他;这就叫失掉了本性。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C
5.(1)假如人所喜欢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那种手段
不可以使用呢?
(2)不是只有贤德的人才有这种性情,每个人都有,只不过是贤德的人能坚持下去不丧失
而已
6.舍生取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7.D
8.(1)当这两者(生死)不可同时得到时,要舍弃生命来获取大义。
(2)先前(有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现在(有人)为了熟识
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9."略”。
10."略”。
11."略"。
《鱼我所欲也》文言文7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
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渭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王荆公①病喘,药用紫团山人参②,不可得。时薛师政③自河东还,适有之,赠公数两,不
受。人有劝公日:"公之疾非此药不可治,疾可忧,药不足辞。"公曰:"平生无紫团参,亦活
到今日。"竟不受。
①王荆公:即王安石。②药用紫团山人参:这里指药方中需要用到紫团山出产的人参。③薛
师政:人名,即薛向,字师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⑵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3)适有之()(4)药不足辞()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项为之强(《幼时记趣》)
B.万钟则不符礼义而受之余则编袍敝衣处期间(《送东阳马生序》)
C.公之疾非此药不可治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
D.万钟于我何加焉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3、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
(2)公日:"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竟不受。
译:
(3)亲给!施,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治水必躬亲》)
译:
4、联系甲乙两段文字及翻译句(3),说说人该如何保持本心?(3分)
参考答案:
1、得同"德",感激恩德;侍奉;黄河;值得。
2、C
3、①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是非羞恶之心,即"义")。
②荆公曰:"(我)平生没有紫团参,也活到今天。"竟不接受。
③亲自发钱粮给民工,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官吏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
4、坚持原则,坚守底线,以身作则,(1分)拒绝金钱等的不良诱惑,(1分)始终保持艰苦奋
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Q分),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1分),管好自家的人、身边的人Q分),
才能保持本心。(答出其中4点即可)
《"王荆公病喘"》参考译文:
王荆公(安石)有哮喘病,用药需要紫团山人参,买不到。其时薛师政自河东还朝,正好有这
药,就送给荆公几两,荆公不接受。有人劝荆公说:"您的病,非这药不能治。病是可忧虑的,
这点药物不值得推辞。“荆公日:"平生没有紫团参,也活到今天。"竟不接受。
《鱼我所欲也》文言文8
鱼我所欲也
盂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
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
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
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
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荚,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
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此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它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是什么?
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
3、什么是"义"呢?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他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羞耻,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
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一般指公正的道理或正义的行动.
4、孟子是怎样提出和政论他的主张的?
把生命比做鱼,把义比做熊掌,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用舍鱼而取熊掌设喻,由此及彼,
由浅入深,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5、为什么用比喻形式说理,而不直接提出来?
这样说理形象通俗,易于接受。
6、第一段分几层论述?分别从哪个角度论述?
三层:
第一层:"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用比喻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第二层:"生亦我所欲—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用生与死进行对比论证为什么要
“舍生取义"。(指出人间有比生更宝贵的东西,就是义,也有比死更可怕的东西,就是不义。)
第三层:"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贤者能勿丧耳。"激励众人,此心人皆有之。
7、文中至今流传的一个成语是?舍生取义。
8、作者说“舍生取义"之心"人皆有之"意图何在?
激励众人崇尚道义。
9、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
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
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
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既使在饥饿
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T,"乡为身死
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
"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1Z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
"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10、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东西是什么?
义:不义。
11、为什么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为什么有的灾祸不能躲避?
因为苟且偷生的事往往违背道义,如果背弃信义去做,就会为人所唾弃。因为有比生命更
重要的义。
12、"贤者”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什么?
能否固守道义.贤者能坚持操守,勿丧失。
13、"一箪食……乞人不屑也"。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举例论证。
14、"一箪食……乞人不屑也化用成语故事是:
嗟来之食。
15、用这一生动的事例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什么?
"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乎生死。如果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即使是无人认识
的路人和贫贱的乞丐宁愿饿死也不接受,说明"所恶有甚于死者”既义重于生。
16、"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
么?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作用是从反面论证"万钟”亦不该接受。
与"一箪食,一豆羹"E殳进行对比,从正反两方面印证了“舍生取义"。
17、孟子在文中表扬了哪些人?斥责了哪些人?
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见利忘义的人。
18、如何看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义"字是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大多数人不
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19、对赤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的评价。
他认为每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善心,在文中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
但是这种结实没有强调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人的作用。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
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糟粕,应予剔除。
20、从古到今,无数的事例验证"舍生取义”的人可以流芳百世,见利忘义的人遗臭万年。
请举例——加以验证。
舍生取义之人如,文天祥、史可法、谭嗣同、李大钊等。
见利忘义的人如,吕师孟叔侄、秦会、洪承畴等。
21、联系全文的大意,用"生"与"义"开头,拟写一副对联(不少于五字).
22、你过去一定也做出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印象最深?你从中
总结出一些经验或教训。
(思考人生选择的意义及应当遵循的原则,树立起义重与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念。)
23、文章开篇运用了什么修辞?为何运用这一修辞?
比喻,因为本文是论述"舍生取义"的,重在"义","义"是抽象事物,难以把握,理解,
用比喻使人容易接受。
24、本文围绕什么展开议论?
孟子设喻,从人的口腹之欲开始通篇议论,也围绕着人的口腹之欲展开。
25、文章从所欲入手,说明人的所欲发生矛盾时应该怎样?
应采取一个正确的原则态度,要进行正确的抉择和取舍。
26、文章用"鱼"和"熊掌"分别比喻什么?
鱼喻生命;能掌喻"义",形象的区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
27、面对生与义不能得兼时,孟子认为应该怎样做?
宁可取义,也不苟且偷生。既故不为苟得也。
28、面对死与不义不能同时避开时,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处理?
拧可赴死,也不愿^躬不义。
29、作者在文中把什么看作比死更令人厌恶?(用两个字概括)不义。
30、作者认为面对正义时,人表现应如何?
为了正义绝不能贪生怕死,屈辱人格,而要无所畏惧,义无所顾。
31、指出文中从反面论述: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凡是可以苟且偷生的无耻手段都做
得出来的句子: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32、指出文中:有的人明知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生存却不采用,其原因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
33、指出文中有的人明知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躲避辟患却不采用,其原因是:
所恶有甚于死者。
34、为什么世人的行为仍有贤与肖,义与不义的区别呢?
因为贤者能坚持"舍生取义",始终"勿丧",一般人则难免因环境改变,而"失其本心"
35、文中作者认为"舍生取义”之心,不仅仅是贤人所具有的语句: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6、文中"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
37、"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为什么饥饿的行人,乞丐不接受呢?
因施与者态度不好。他们认为接受这"嗟来之食",将陷身于不义,这是人们天生的羞恶之
心。
38、用者对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是如何回答的:
万钟于我何加焉!
39、文中指出昔日宁死不受嗟来之食的人,此时却不辨礼义而受之,你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这类人是在无尽的利欲的旨诱一丧失了本心。即受环境影响。
40、文章第二段举实例的目的是:
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命,并在篇末点题,指出不应为物欲所蔽。
41、指出文中点题的句子:
此之谓失其本心。
42、孟子在文中虽讨论的是一般人的道德标准,但实质另有它论,你认为作者意在职责谁,
体现什么思想?
意在职责统治者,不应被物欲所蔽,而丧失羞恶之心。体现了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政治思
想。
43、出自《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的成语有什么?
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44、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以"鱼"与"熊掌"比喻引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③为什么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所欲有甚于生者。
④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论点,得出结论的句子是: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⑤强调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⑥强调"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乎生死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⑦作者赞颂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贱的乞丐宁愿饿死也不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说明"所
恶有甚于死者"即义重于生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⑧结尾”此之谓失其本心"照应开头哪句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5.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
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
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
诱亳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
学习的。
《鱼我所欲也》文言文9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7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
也;夕映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
(管仲)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
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
国家具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权术诡
计)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B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
耻,是谓国耻。(选自顾炎武《日知录》)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则祸败乱亡/国恒亡
C.国乃灭亡/乃不知有汉
D.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君将哀而生之乎
小题2:请找出与"立人之天节"中"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悍吏之来吾乡B.寓之酒也
C.前人之述备也D.无案牍之劳行
小题3:、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评文。句子.(6分)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小题5:甲乙选文各用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人之不廉师至于悖2巳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小题4:(1)死亡本是我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
躲避呀。
(2)翳耻对于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行巧诈之事的人,没有地方用得着整耻。
小题1:试题分析:A.前一个"得”是取得的意思,后一个"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
激的意思。B.前一个"亡”的意思是死亡,后一个"亡”的意思是灭亡,意思相同。C.前一个"乃"
的意思"就",后T"乃”的意思竟然。D.前一个"生"是生命的意思,后一个"生"是生存
的意思。
小题2:试题分析:"立人之大节"一句中的"之"是助词,"的"的意思。A."之”是用
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无意义,不翻译。B.代词,代指山水之乐。C.助词,"的"
的意思。D.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小题3:试题分析:"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的含义是"一个人的不
廉洁,乃至于违3QU义,推究其原因都产生在无耻上",根据句子含义,可以把这句话分解为"一
个人的不廉洁、乃至于违犯礼义、推究其原因都产生在无耻上",即"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
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恶"(讨厌)、"辟"(躲避)这些字词翻译
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于"(对于)、"机变之巧"(巧诈之事)、"无所用"(没
有地方用得着)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鱼我所欲也》文言文10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目《盂子•告子上》。《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
论的记录。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与孔子合称"孔孟",他被后人尊称
为“亚圣"。
3.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义",政治上主张“仁政"。
二、原文
鱼,我所欲(1)也;熊掌,亦(2)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3)兼(4;,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
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5)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6)于
(7)生者,故不为(8)苟(9)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Q0)有所不避也。如使(11)
人之所欲莫(12)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
不为也?由是(13)则生(14)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15)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非(16)独Q7;贤者(18)有是心Q9)也,人皆(20)有之,贤者能(21)勿丧(22)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之,弗得则死。呼尔(23)而与(24)之,行道之人(25)弗受;激(26)
尔(27)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28)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29)我何加(30)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
者得(31)我欤?向(32)为身死而(33)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
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34)亦不可以已(35)乎?此之谓失其本
心(36).
三、注释
⑴欲:想要。(2)亦:也。(3)得:获得。
(4)兼:同时。得兼:同时获得。(5)而:表并列。(6)甚:超过。
(7)于:比。(8)为:做。(9)苟: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10)患:祸患,灾难。(11)如使(使):如果,假使。(12)莫:没有。
(13)由是:由于这个原因.是:指代上文反问的结果。(14)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15)是故:因为这个缘故.(16)非:不.(17)独:仅。
(18)贤者:贤德的人。(19)心:思想。(20)皆:都。
(21)能:能够。(22)丧:丧失"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思想境界。
(23)呼尔: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24)与:给。(25)彳亍道之人:路上饥饿的行人.
(26)蹴:踩踏。(27)蹴尔:踩踏食物的样子。(28)万钟:优厚的俸禄。
(29)于:对于。(30)力口:增加,指带来好处。(31)得:通"德",这里指感激恩德。
(32)向:从前。(33)而:却.(34)是:这样。
(35)已:停止。(36)本心:本性,天良。
四、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
只有舍弃鱼而选择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够
同时得到的话,(那么)只能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想要的有比生
命还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为了生而不择手段的事;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事还
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有了祸患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
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能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
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有什么方法不能采用呢?由于这个原因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
得到生存,有人不用,通过某和办法就可以躲避灾难,有人不做,因为这个缘故,(我)想要的
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不仅是贤德的人有这样的思想,人人都有,不
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了就能生存,得不到就会饿死。盛气凌人喊叫着给别人吃,饥饿的路
人不肯接受;践踏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不管是否符合未内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浑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
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的恩德吗?先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亡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住
宅的华丽而接受它;先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妻子与妾的侍奉而接受它;
先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的恩德而接受它。这种做法
也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五、字词
1.字音、字形
苟(gbu)箪(d^n)羹(gang)弗何)M(cu)屑(x《)欤(yU)
2.通假字: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通"德",感激恩德。
3.一词多义:而
①修饰:蹴尔而与之、呼尔而与之。②顺接:向为身死而不受。
③并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④转折: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4.古今异义
①钟古义: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②是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是
5.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名词作动词,感激恩德。
六、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主旨、观点是:舍生取义。
2.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
取义者也。
3.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
而取义者也。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所欲者有甚于生者,
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
辟也。
7.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
死。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10.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11."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
者得我而为之。
12.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辨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失其本心。
13.不辨礼义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七、简答题
1.概括每段的段意
①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表明在"生"和"义"之间要"舍生取义",在"死"和"不义"
之间要痛恨不义而不"避患"。
②举例论证,在接受关乎性命的东西时也不能忍受羞辱。
③举例论证,接受优厚的彳期录,也要合乎礼义。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舍生取义。
3.第2和3段中,作者用事实论据证明论点,请写出这两个事例:
①在接受关乎生命的东西时,不能忍受耻辱。
②在接受那些优厚俸禄时,也要合乎礼义。
4.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论证,请举例说明.
①"鱼"与"熊掌"对比c②生与死(义)对比。③先前与现在对比。
5.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论证,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6."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
取义的中心论点,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7.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贤者是怎样的人?是"不失本心"(或"舍生取义”)的人。
8.文章表现了孟子怎么样的人生态度?
文茸表现了"义"的重要在"生"、"利,,、"义,,的抉择面前,宁愿放弃生与利而取义,
把义置于"利"、"生"之上的人生态度。
9.作者在文中赞扬了哪些人?斥责了哪些人?又告诫了人们什么?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无论在
什么情况下都应该保有臼己的本心。
10.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
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服装销售区域代理合同
- 2025年度新能源汽车产业融资合作协议书
- 2025-2030全球平板电脑配件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施工现场施工防雷防风制度
- 金融科技下知识产权融资的实践与探索
-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合同
- 中外双方进出口合同范本
- 二手房全款交易合同范本
- 个人租赁仓储空间的合同范本
- 中外合作研发合同范本(人工智能)
- 2024年山东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生物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5年中考英语复习热点话题作文范文
- 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交流数学教学中的体会总结经验交流会课件
- 2024年美国智能马桶和马桶盖市场现状及上下游分析报告
- 中国成人暴发性心肌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3版)解读
- 复产复工六个一
- 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工作方案
- 湘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清单
- 商业综合体投资计划书
- 2024妊娠期糖尿病指南课件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练习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