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智能制造智能监控系统实施方案_第1页
工业智能制造智能监控系统实施方案_第2页
工业智能制造智能监控系统实施方案_第3页
工业智能制造智能监控系统实施方案_第4页
工业智能制造智能监控系统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业智能制造智能监控系统实施方案TOC\o"1-2"\h\u21429第1章项目背景与目标 3217951.1工业智能制造发展概述 4320201.2项目实施背景 4127371.3项目目标与意义 415017第2章智能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5260702.1功能需求 588522.1.1实时数据采集 5168232.1.2数据处理与分析 5296072.1.3报警与预警 5167642.1.4故障诊断与预测 5143322.1.5生产过程优化 5214282.1.6信息可视化 5259462.2功能需求 568292.2.1实时性 5127582.2.2扩展性 595092.2.3可靠性 6179912.2.4安全性 6167362.2.5兼容性 614152.3系统可靠性分析 6260922.3.1硬件可靠性 657872.3.2软件可靠性 6178302.3.3网络可靠性 644032.3.4数据可靠性 642762.3.5系统冗余设计 626407第3章智能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6129523.1系统架构设计 6150673.1.1层次结构设计 675543.1.2网络架构设计 745213.2硬件设备选型与布局 7300933.2.1设备选型 727603.2.2设备布局 7170373.3软件架构设计 7179973.3.1数据处理模块 7178093.3.2数据存储模块 8177093.3.3应用模块 814160第4章数据采集与传输 847234.1数据采集方案 879554.1.1传感器部署 8181844.1.2采集频率 8117414.1.3采集方式 8175874.2数据预处理与清洗 8102064.2.1数据预处理 9108254.2.2数据清洗 9303244.3数据传输机制 9210224.3.1传输协议 939154.3.2网络架构 9300064.3.3数据加密与安全 93404.3.4实时性与可靠性 98391第5章数据存储与管理 9160525.1数据存储方案 9227985.1.1存储架构设计 9130095.1.2存储设备选型 10234275.1.3数据备份策略 10282035.2数据库设计与优化 10173885.2.1数据库选型 10157835.2.2数据库设计 10130365.2.3数据库功能优化 10290365.3数据管理策略 10189275.3.1数据分类与归档 10306065.3.2数据生命周期管理 10122045.3.3数据访问权限管理 11207535.3.4数据质量管理 1110648第6章数据分析与处理 11235676.1数据分析方法 11312246.1.1描述性分析 1110296.1.2相关性分析 11285316.1.3偏差分析 11126936.2智能算法应用 11149386.2.1机器学习算法 11238676.2.2深度学习算法 12319946.2.3优化算法 1212236.3数据可视化技术 12306446.3.1基础可视化技术 124166.3.2高级可视化技术 12303906.3.3三维可视化技术 12281816.3.4动态可视化技术 125762第7章故障预测与报警 12313107.1故障预测方案 12239757.1.1预测方法选择 12219057.1.2数据预处理 13239037.1.3故障预测算法 13140827.1.4故障预测流程 13225027.2报警系统设计 13104977.2.1报警级别划分 1389077.2.2报警方式 1353287.2.3报警阈值设置 13277857.2.4报警系统与其他模块的协同 13143867.3预测模型评估与优化 1320917.3.1评估指标 13156377.3.2模型优化策略 14140237.3.3模型更新与迭代 14111517.3.4模型监控与维护 1426129第8章系统集成与测试 14288468.1系统集成策略 14215978.1.1集成原则 14186738.1.2集成方案 14199028.1.3集成步骤 1449678.2系统测试方法 1549118.2.1测试目的 15314178.2.2测试方法 15173818.3系统功能评估 1529988.3.1评估指标 1587558.3.2评估方法 1519741第9章系统运行与维护 1663229.1系统运行监控 16191149.1.1运行监控概述 16188279.1.2运行监控措施 16219519.2系统维护策略 162679.2.1维护策略概述 1641269.2.2维护措施 16281459.3系统升级与扩展 16147249.3.1系统升级概述 16217829.3.2系统扩展策略 1616178第10章项目实施与推广 172543210.1项目实施计划 171757110.1.1实施目标 17613910.1.2实施步骤 172226810.1.3实施时间表 172120010.2项目风险分析与应对 171868410.2.1技术风险 171149910.2.2管理风险 182546610.2.3市场风险 181425110.3项目成果推广与应用前景展望 181399610.3.1成果推广 182390510.3.2应用前景展望 18第1章项目背景与目标1.1工业智能制造发展概述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工业4.0时代的到来,我国工业制造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智能制造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已成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引擎。工业智能制造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1.2项目实施背景在工业智能制造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纷纷投身于智能化改造,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但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设备运行状态、生产环境等因素对产品质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为了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生产设备的运行效率,降低故障率和维修成本,企业迫切需要一套完善的智能监控系统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国家政策也对工业智能制造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迈进。为此,本项目应运而生,旨在为企业提供一套高效、可靠的工业智能制造智能监控系统。1.3项目目标与意义本项目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构建一套具有实时监控、故障诊断、预测维护等功能的工业智能制造智能监控系统,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2)通过对生产设备运行数据和环境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生产优化建议,提升产品质量。(3)推动企业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本项目具有以下意义:(1)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实时监控生产设备运行状态,快速发觉并解决故障,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停机时间。(2)降低维修成本: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分析,实现故障预测和预防性维护,减少设备维修次数和维修成本。(3)提升产品质量:通过对生产环境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优化生产参数,提高产品质量。(4)促进企业管理升级:为企业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手段,提升企业管理水平。(5)符合国家政策导向:本项目符合《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政策要求,有助于推动我国工业智能制造的发展。第2章智能监控系统需求分析2.1功能需求2.1.1实时数据采集智能监控系统需具备对工业生产过程中各类设备、工艺参数的实时数据采集功能,包括但不限于温度、压力、速度、振动等物理量。2.1.2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需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挖掘、异常检测等,以便于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评估。2.1.3报警与预警当监测到设备运行异常时,系统能够及时发出报警信息,并通过预警机制预测潜在故障,为设备维护提供依据。2.1.4故障诊断与预测系统应具备故障诊断功能,对设备故障进行定位、分析及预测,为设备维修提供指导。2.1.5生产过程优化基于数据分析结果,系统应能够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调整,提高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2.1.6信息可视化系统需将监测数据、分析结果等信息以图形化、表格化等方式展示,便于用户快速了解设备运行状态。2.2功能需求2.2.1实时性系统需满足实时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要求,保证监测数据及时、准确。2.2.2扩展性系统应具备良好的扩展性,能够适应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工业生产线,便于后期升级和功能拓展。2.2.3可靠性系统需保证长时间稳定运行,保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安全性。2.2.4安全性系统应具备完善的数据安全防护措施,防止数据泄露、篡改等安全风险。2.2.5兼容性系统需兼容不同厂商、不同型号的设备,实现设备间互联互通。2.3系统可靠性分析2.3.1硬件可靠性选用高可靠性的硬件设备,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卡、服务器等,保证系统硬件在恶劣工业环境下稳定运行。2.3.2软件可靠性采用成熟可靠的软件开发技术,进行严格的软件测试,保证系统软件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稳定可靠。2.3.3网络可靠性构建稳定、高速的网络环境,保证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2.3.4数据可靠性采用数据冗余存储、备份等技术,保证数据在传输、存储过程中不丢失、不损坏。2.3.5系统冗余设计对关键组件进行冗余设计,提高系统在面对单一故障时的可靠性。第3章智能监控系统总体设计3.1系统架构设计3.1.1层次结构设计本智能监控系统采用分层架构设计,自下而上分别为设备层、数据采集层、数据处理层和应用层。各层之间通过标准化接口进行数据交互,保证系统的高效运行。(1)设备层:主要包括各类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负责实时监测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参数。(2)数据采集层:负责收集设备层的数据,并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传输至数据处理层。(3)数据处理层: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存储,为应用层提供数据支持。(4)应用层:根据业务需求,为用户提供实时监控、历史数据查询、故障诊断等功能。3.1.2网络架构设计系统采用星型网络架构,各设备通过交换机连接至中心服务器。为保证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采用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相结合的方式。3.2硬件设备选型与布局3.2.1设备选型(1)传感器:根据监测参数的不同,选择相应的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2)执行器:根据控制需求,选择合适的执行器,如电动调节阀、气动调节阀等。(3)控制器:选用具有良好稳定性和扩展性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4)数据采集设备:选用具备工业级防护功能的数据采集模块。3.2.2设备布局设备布局遵循以下原则:(1)便于安装和维护:设备安装位置应便于操作和维护。(2)安全可靠:设备布局应避免对人员、设备和环境造成安全隐患。(3)合理分配资源:根据系统需求,合理分配设备数量和功能,保证系统高效运行。3.3软件架构设计3.3.1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数据融合和数据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功能:(1)数据预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滤波、去噪、归一化等处理。(2)数据融合:将多源数据进行整合,提高数据利用率和准确性。(3)数据分析:采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实现故障预测和优化控制。3.3.2数据存储模块数据存储模块负责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功能:(1)实时数据存储:将实时监测数据存储至数据库,以便随时查询。(2)历史数据存储:将历史数据存储至数据库,用于趋势分析和故障诊断。(3)数据备份与恢复: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保证数据安全。3.3.3应用模块应用模块根据业务需求,为用户提供以下功能:(1)实时监控:显示设备运行状态、关键参数等,便于用户实时了解生产情况。(2)历史数据查询:提供历史数据查询功能,帮助用户分析设备运行趋势。(3)故障诊断:通过分析数据,实现设备故障的自动诊断和预警。(4)优化控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调整设备运行参数,实现优化控制。第4章数据采集与传输4.1数据采集方案数据采集是工业智能制造智能监控系统的基础,对于实时监控、故障诊断及优化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节提出以下数据采集方案:4.1.1传感器部署根据生产过程及设备特点,选择相应的传感器进行部署。传感器类型包括温度、压力、湿度、振动、噪声等,保证全面覆盖关键生产参数。4.1.2采集频率根据生产过程及设备特性,合理设置数据采集频率。对于关键参数,采用高频率采集,以保证实时监控的准确性;对于次要参数,可采用较低频率采集。4.1.3采集方式采用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数据采集方式。有线采集方式适用于数据量较大、传输距离较短的场景;无线采集方式适用于数据量较小、传输距离较远的场景。4.2数据预处理与清洗为了提高数据质量,减少数据传输及分析过程中的误差,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与清洗。4.2.1数据预处理(1)数据归一化: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消除不同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便于数据分析。(2)数据补全:针对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均值法等方法进行补全。(3)数据压缩:采用小波变换、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压缩,减少数据传输压力。4.2.2数据清洗(1)噪声处理:采用滤波算法对数据进行去噪处理,提高数据质量。(2)异常值检测:采用箱线图、3σ原则等方法检测并处理异常值。(3)数据融合:对多源数据进行融合处理,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4.3数据传输机制数据传输是连接数据采集与处理的纽带,本节提出以下数据传输机制:4.3.1传输协议采用工业以太网、Modbus、OPCUA等标准传输协议,实现数据的稳定、高效传输。4.3.2网络架构采用星型、环型、总线型等网络架构,根据生产现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4.3.3数据加密与安全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采用SSL/TLS等加密协议,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4.3.4实时性与可靠性采用时间同步、冗余传输等技术,保证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在传输过程中,对数据进行校验和检验,发觉错误及时重传,保证数据的完整性。第5章数据存储与管理5.1数据存储方案5.1.1存储架构设计针对工业智能制造智能监控系统的特点,本方案采用分布式存储架构,以保障数据的高效读写、冗余备份及故障恢复。存储系统由多个存储节点组成,通过高速网络互联,保证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实时性。5.1.2存储设备选型选用高功能、高可靠性的存储设备,如固态硬盘(SSD)和机械硬盘(HDD)组合,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数据存储需求。同时采用RD技术提高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5.1.3数据备份策略制定定期备份和实时备份相结合的数据备份策略,保证数据在多种故障场景下的完整性。定期备份采用全量备份和增量备份相结合的方式,实时备份则通过数据复制技术实现。5.2数据库设计与优化5.2.1数据库选型根据工业智能制造智能监控系统的实际需求,选择关系型数据库(如MySQL、Oracle)和非关系型数据库(如MongoDB、InfluxDB)相结合的方案,满足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需求。5.2.2数据库设计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分类,设计合理的数据表结构,降低数据冗余,提高数据查询效率。同时采用数据库范式理论对数据表进行优化,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5.2.3数据库功能优化通过合理配置数据库参数、索引优化、查询优化等手段,提高数据库的读写功能。针对高并发场景,采用读写分离、缓存技术等策略,降低数据库的压力。5.3数据管理策略5.3.1数据分类与归档根据数据的重要性、访问频率等因素,对数据进行分类管理。对不常用的历史数据进行归档处理,降低存储成本,提高数据管理效率。5.3.2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制定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策略,对数据进行创建、存储、使用、归档和销毁的全过程管理,保证数据在各个阶段的安全性和合规性。5.3.3数据访问权限管理建立严格的数据访问权限控制机制,对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和权限认证,保证数据仅被授权人员访问。同时对敏感数据加密存储,提高数据安全性。5.3.4数据质量管理通过数据清洗、数据校验、数据监控等手段,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对异常数据进行及时处理,提高数据的可信度。第6章数据分析与处理6.1数据分析方法在工业智能制造过程中,对于监控数据的分析。本节将阐述几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以实现对工业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与优化。6.1.1描述性分析描述性分析主要包括对数据的基本统计特征进行分析,如均值、方差、标准差、极值等。通过对这些统计量的分析,可以初步了解数据的基本特征,为后续的深入分析提供基础。6.1.2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用于研究不同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在工业智能制造中,通过分析不同设备、工艺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可以挖掘出潜在的优化空间,为生产过程的调整提供依据。6.1.3偏差分析偏差分析是对实际生产数据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以找出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所在。通过对偏差的分析,可以针对性地调整生产策略,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6.2智能算法应用在工业智能制造中,智能算法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监控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以下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智能算法。6.2.1机器学习算法机器学习算法通过从历史数据中学习规律,实现对未来数据的预测和分类。常见的机器学习算法包括支持向量机(SVM)、决策树、随机森林等。在工业智能制造中,机器学习算法可以用于设备故障预测、产品质量分类等。6.2.2深度学习算法深度学习算法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特征提取和模型表达能力。常用的深度学习算法有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等。在工业智能制造中,深度学习算法可以应用于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时间序列预测等方面。6.2.3优化算法优化算法在工业智能制造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求解生产计划、物流调度等优化问题。常用的优化算法包括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等。6.3数据可视化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是将数据分析结果以图形、图像等形式直观地展示出来,便于用户快速了解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6.3.1基础可视化技术基础可视化技术包括折线图、柱状图、饼图等,主要用于展示数据的统计特征、趋势变化等。6.3.2高级可视化技术高级可视化技术如散点图矩阵、平行坐标图、热力图等,可以展示多变量之间的关系,帮助用户挖掘数据中的深层次信息。6.3.3三维可视化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通过构建三维模型,展示设备、生产线等实体对象,使监控更为直观。结合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实现更为沉浸式的监控体验。6.3.4动态可视化技术动态可视化技术可以实时展示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变化,帮助用户及时发觉异常情况。常见的动态可视化技术包括实时数据流图、时间序列图等。第7章故障预测与报警7.1故障预测方案7.1.1预测方法选择针对工业智能制造过程中的设备故障预测,本方案采用基于数据驱动的故障预测方法。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对设备运行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实现故障的早期发觉和预测。7.1.2数据预处理对收集到的设备运行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归一化、特征提取等步骤,保证数据质量,为后续故障预测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7.1.3故障预测算法本方案选用支持向量机(SVM)、神经网络(BPNN)等成熟算法进行故障预测。结合设备特性和实际需求,优化算法参数,提高预测准确率。7.1.4故障预测流程故障预测流程包括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特征工程、模型训练、故障预测等环节。通过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数据,将数据输入故障预测模型,输出故障预测结果。7.2报警系统设计7.2.1报警级别划分根据故障预测结果,将报警分为三个级别:一级报警(严重故障)、二级报警(一般故障)和三级报警(潜在故障)。不同级别的报警采用不同的颜色标识,便于用户快速识别。7.2.2报警方式报警系统支持多种报警方式,包括声光报警、短信报警、邮件报警等。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报警方式。7.2.3报警阈值设置根据设备特性和历史故障数据,合理设置报警阈值。当故障预测结果超过阈值时,触发报警系统。7.2.4报警系统与其他模块的协同报警系统与设备监控、故障诊断等模块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保证故障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实时性。7.3预测模型评估与优化7.3.1评估指标采用准确率、召回率、F1值等指标评估预测模型的功能。同时结合设备实际运行情况,对模型进行交叉验证,提高评估结果的可信度。7.3.2模型优化策略通过调整算法参数、引入新的特征、采用集成学习等方法,优化预测模型。结合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对模型进行实时调整,以提高预测准确率。7.3.3模型更新与迭代定期收集设备运行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更新和迭代。当设备状态发生变化或出现新的故障类型时,及时调整模型,保证预测结果的准确性。7.3.4模型监控与维护建立模型监控机制,对预测模型进行实时监控,发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同时定期对模型进行维护和优化,保证其长期稳定运行。第8章系统集成与测试8.1系统集成策略8.1.1集成原则在工业智能制造智能监控系统的实施过程中,系统集成遵循以下原则: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保证稳定、提高效率。通过对系统各模块进行有序整合,实现数据流、业务流、控制流的协同与优化。8.1.2集成方案系统集成方案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硬件集成:将各类传感器、执行器、数据采集卡等硬件设备与监控系统进行连接,实现设备间的信息交互。(2)软件集成:采用模块化设计,将各功能模块进行整合,实现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展示等功能的协同。(3)平台集成:将监控系统与工厂其他业务系统(如MES、ERP等)进行集成,实现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8.1.3集成步骤系统集成分为以下四个步骤:(1)需求分析:明确系统集成的目标和需求,制定详细的集成方案。(2)方案设计:根据需求分析,设计系统集成的总体架构,确定各模块的功能、接口及交互关系。(3)系统集成:按照设计方案,进行硬件、软件及平台的集成工作。(4)调试优化:对集成后的系统进行调试,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并对功能进行优化。8.2系统测试方法8.2.1测试目的系统测试旨在验证监控系统在功能、功能、稳定性等方面的实际表现,保证系统满足工业智能制造的需求。8.2.2测试方法(1)单元测试:对系统各功能模块进行单独测试,验证模块的功能、功能及接口正确性。(2)集成测试:在单元测试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整体集成测试,验证各模块间的协同工作能力。(3)功能测试:测试系统在不同负载、并发访问等条件下的功能表现,包括响应时间、吞吐量等指标。(4)稳定性测试:通过长时间运行,验证系统在持续工作状态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5)安全性测试:对系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和渗透测试,保证系统安全可靠。8.3系统功能评估8.3.1评估指标系统功能评估主要包括以下指标:(1)实时性:监控系统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能力。(2)准确性:监控系统数据采集、处理、分析的准确性。(3)可靠性:监控系统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4)扩展性:监控系统在后续功能扩展、设备增加等方面的适应能力。(5)用户友好性:监控系统界面设计、操作便捷性等方面的表现。8.3.2评估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系统功能评估。通过实际测试数据与预期指标进行对比,结合用户反馈意见,对系统功能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估结果,对系统进行优化改进,以满足工业智能制造的需求。第9章系统运行与维护9.1系统运行监控9.1.1运行监控概述系统运行监控主要包括对工业智能制造过程中的关键设备、生产流程、质量控制、能源管理等环节的实时监控,保证系统稳定、高效运行。9.1.2运行监控措施(1)建立完善的运行监控体系,包括设备状态监控、生产数据监控、质量控制监控等;(2)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保证监控数据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3)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监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为决策提供依据;(4)建立故障预警机制,及时发觉并处理潜在问题,降低系统故障风险。9.2系统维护策略9.2.1维护策略概述系统维护策略主要包括预防性维护、预测性维护和事后维护三个方面,旨在保证系统稳定运行,降低故障率。9.2.2维护措施(1)制定详细的设备维护计划,保证设备定期保养和维修;(2)采用预测性维护技术,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预测设备故障,合理安排维护时间;(3)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