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九
章消化系统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
目录第三节
各段消化管的消化第四节
吸收第五节
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第六节
腹膜学习目标1.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2.熟悉胃壁的结构;肠壁的结构和功能;各类消化液的特点和功能,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胃内消化,小肠内消化,小肠吸收营养的功能。3.了解口腔内消化,大肠消化,消化管的神经和体液调节。4.识别消化管各器官标本、模型的主要结构。
第一节概述
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肛门上消化道—口腔→十二指肠,下消化道—空肠以下(一)消化管
(二)消化腺
大消化腺:大唾液腺、肝、胰小消化腺:消化管粘膜内的小腺体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口腔咽食管胃胰横结肠空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回肠阑尾升结肠盲肠十二指肠肝腮腺舌下腺下颌下腺一、消化系统的组成二、消化管壁的结构三、消化管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1.兴奋性低、收缩缓慢2.富有伸展性3.具有紧张性4.自动节律性收缩5.对一些理化刺激较敏感四、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第二节一、消化管口腔前庭固有口腔1.口腔结构口腔借牙弓分为:上唇系带牙龈腭腺硬腭软腭腭垂腭咽弓腭扁桃体腭舌弓咽峡(一)口腔2.舌舌根界沟会厌叶状乳头舌尖菌状乳头丝状乳头舌体轮廓乳头舌扁桃体舌盲孔舌系带舌下襞舌下阜舌尖下颌下腺管舌下腺下颌下腺管及舌下腺大管开口舌下腺小管开口2.舌颏舌肌舌下纵肌舌垂直肌舌横肌舌上纵肌舌粘膜舌骨乳牙20个,上、下颌各10个根据牙的形状和功能切牙尖牙磨牙
乳中切牙乳尖牙第二乳磨牙乳侧切牙第一乳磨牙ⅠⅡⅢⅣⅤRL3.牙恒牙:共32个,上、下颌各16个中切牙尖牙第二前磨牙第二磨牙侧切牙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三磨牙12345678II6乳牙——恒牙——代表左上颌乳侧切牙代表右下颌第一恒磨牙RL3.牙牙槽骨牙冠牙龈牙颈牙根牙根尖孔牙骨质牙根管牙周膜牙髓牙腔牙质牙釉质3.牙(二)咽(1)鼻咽(2)口咽(3)喉咽
1.咽的位置和形态位于第1~6颈椎前方,上端起于颅底,下端约在第6颈椎下缘或环状软骨的高度续于食管。2.咽的分部咽鼓管咽口咽隐窝咽鼓管圆枕鼻咽软腭腭扁桃体口咽会厌喉咽咽扁桃体(二)咽鼻咽鼻中隔下鼻甲软腭口咽喉咽梨状隐窝腭垂舌根会厌1.食管的位置和分部在第6颈椎高度起于咽,穿过膈后续于胃贲门。全长可分三段:颈段、胸段和腹段。气管膈左主支气管贲门胃第二狭窄第三狭窄第一狭窄(三)食管2.食管的狭窄部第一狭窄:食管的起始处,相当于第6颈椎体下缘水平,距中切牙约15cm;第二狭窄:食管在左主支气管的后方与其交叉处,相当于第4、5胸椎体之间水平,距中切牙约25cm;第三狭窄:食管通过膈的食管裂孔处,相当于第10胸椎水平,距中切牙约40cm。(三)食管
1.胃的形态和分部
胃小弯角切迹胃大弯贲门切迹幽门(四)胃分为4部: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
胃底贲门幽门部幽门幽门管幽门窦胃体中间沟(四)胃3.胃壁的结构胃平滑肌:外纵
中环
内斜(四)胃
小肠的分部(5~7m1.十二指肠:(25cm)C形上部十二指肠上曲十二指肠小乳头降部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下曲下部(水平部)升部空肠胰管十二指肠空肠曲(五)小肠区别空肠回肠位置
左腰区,脐区
脐区,右髂区,下腹区长度近侧2/5远侧3/5外观
粗,粉红,血管多
细,粉灰,血管少淋巴滤泡孤立集合血管弓
级数较少
级数较多2.空肠与回肠(五)小肠1.大肠的分部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乙状结肠横结肠空肠降结肠直肠回肠阑尾升结肠盲肠(六)大肠结肠特点: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
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六)大肠McBurney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1)盲肠与阑尾结肠袋回盲口阑尾口盲肠回盲瓣回肠阑尾阑尾系膜(六)大肠2.结肠
(1)升结肠(2)横结肠(3)降结肠(4)乙状结肠
膈肝右叶胆囊十二脂肠结肠右曲升结肠回肠盲肠阑尾直肠肝左叶脾胰结肠左曲降结肠乙状结肠膀胱横结肠小肠系膜根(六)大肠3.直肠
肛门外括约肌肛门内括约肌(六)大肠二、消化腺1.腮腺: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的颊粘膜上2.下颌下腺:位于下颌骨体内面导管开口于舌下阜3.舌下腺:位于舌下襞内大管开口于舌下阜小管开口于舌下襞腮腺管腮腺舌下襞舌下阜舌下腺小管下颌下腺管舌下腺下颌下腺(一)唾液腺1.肝的形态肝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分泌胆汁、参与营养物质的合成、转化与分解,参与激素、药物等物质的转化与解毒,具有造血、吞噬、防御等功能。下腔静脉肝左叶镰状韧带肝圆韧带胆囊肝右叶裸区(二
)肝脏面:借“H”形沟—右叶、左叶、方叶、尾状叶胆囊方叶肝圆韧带肝右叶裸区下腔静脉肝左叶肝固有动脉尾状叶肝门静脉静脉韧带(二
)肝(1)胆囊
2.胆囊和输胆管道是贮存和浓缩胆汁的场所。肝总管胆囊体胆总管胆囊底胆囊颈胆囊管胆囊动脉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螺旋襞(二
)肝(2)肝管与肝总管
胆囊管
肝胰壶腹(Vater壶腹)
肝胰壶腹括约肌(oddi括约肌)
(3)胆总管
由肝总管和胆囊管汇合而成。
肝胰壶腹
(或称Vater壶腹)肝胰壶腹括约肌(或称Oddi括约肌)
(二
)肝腹上区左季肋区L1,2前:胃、横结肠和大网膜后:下腔静脉胆总管肝门静
脉腹主动脉右:十二指肠左:脾门人体第二大的消化腺,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1.胰的位置2.胰的形态十二指肠小乳头十二指肠大乳头钩突胰头胰体胰尾胰管副胰管(三
)胰脏THANKS谢谢观看第
九
章消化系统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
目录第三节
各段消化管的消化第四节
吸收第五节
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第六节
腹膜学习目标1.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2.熟悉胃壁的结构;肠壁的结构和功能;各类消化液的特点和功能,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胃内消化,小肠内消化,小肠吸收营养的功能。3.了解口腔内消化,大肠消化,消化管的神经和体液调节。4.识别消化管各器官标本、模型的主要结构。
各段消化管的消化第三节1.唾液的分泌来源:三大唾液腺性质:无色无味低渗中性液体,分泌1.0-1.5L/日成分:99%水;无机盐和有机物;主要成分是淀粉酶作用:湿润和溶解事物产生味觉;净化口腔;
杀菌;分解淀粉为麦芽糖;排泄作用。2.咀嚼和吞咽注意三个阶段一、口腔内的消化(一)唾液腺来源:壁细胞—盐酸和内因子;主细胞—胃蛋白酶原;黏液细胞—碱性黏液性质:无色酸性液体,PH为0.9—1.5。分泌1.5-2.5L/日成分:水;主要成分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和内因子。盐酸的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发挥作用提供酸性条件;使蛋白质变性;杀菌;进入小肠内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进入小肠内促进铁和钙的吸收胃蛋白酶原的作用:在盐酸的作用下被激活成胃蛋白酶使蛋白质转化为大分子的多肽内因子的作用:协助B12吸收黏液的作用:中和胃酸;形成胃黏液碳酸氢盐屏障(一)胃液的分泌一、胃内消化1.胃的基本运动形式(1)紧张性收缩:维持一定的形态和位置。(2)容受性舒张:是胃的特殊运动形式。(3)蠕动:形成胃排空的动力。2.胃的排空胃排空的动力:是胃的运动;胃排空的阻力:是幽门括约肌的收缩。三大营养素的排空顺序:糖>蛋白质>脂肪;混合食物为4-6小时。胃排空的特点:是间断进行的(受肠胃反射的影响)。(二)胃的运动性质:无色无味呈弱碱性,PH7.8-8.4,分泌1.0-2.0L/日成分与作用:水和碳酸氢盐:中和胃酸;胰淀粉酶:分解淀粉为麦芽糖;胰脂肪酶:分解脂肪为脂肪酸和甘油;胰蛋白酶原在肠激酶的作用下转化为胰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为小分子多肽;糜蛋白酶原在已经激活的胰蛋白酶的作用下转化为糜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为小分子多肽;二者共同作用将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所以:胰液是消化作用最强的消化液来源:胰腺的导管细胞和腺泡细胞(一)胰液的分泌三、小肠内消化来源及性质:肝细胞分泌。肝胆汁(金黄色弱碱)
胆囊胆汁(暗绿)成分:主要是胆盐、胆固醇、胆色素卵磷脂和无机盐等作用:1.参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2.协助脂溶性维生素
A、D、E、K的吸收;3.中和胃酸;4.利胆特点:不含有任何消化酶(三)小肠液的分泌(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
1.小肠运动的形式(1)分节运动以小肠环行肌为主舒缩的活动。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主要作用利消化:促进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利吸收:增加食糜与肠壁的接触。助血循:挤压肠壁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四)小肠的运动(2)蠕动:自上而下顺序收缩和舒张的运动。
特点小肠近端的蠕动速度>远端。
作用使经过分节运动的食糜向前推进。
蠕动冲蠕动速度快,传播距离远的蠕动。可一次将食糜从小肠始端推送到末端,甚至推送到大肠。肠运动时,产生的声音称为肠鸣音。肠蠕动亢进,肠鸣音增强;肠麻痹,肠鸣音减弱或消失。(3)紧张性收缩:有利于小肠内容物与消化液混合及向前推进回盲瓣的功能阻止结肠内容物反流入小肠;控制回肠内容物进入大肠的量。(四)小肠的运动1.大肠液的分泌大肠液的主要成分:为粘液和碳酸氢盐(pH8.3~8.4)。大肠液的主要作用:是保护肠粘膜免遭机械损伤和润滑大便。大肠内细菌:多种(主要有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呈菌群集落方式分布,各菌群相互间能相互制约繁殖生存。若滥用抗菌素可导致菌群失调而致病。四、大肠内消化2.大肠的运动和排便(1)大肠的运动形式袋状往返运动,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蠕动。集团蠕动通常始于横结肠,快速蠕动至降结肠或乙状结肠,产生便意。多在早餐或进食后发生,每日发生3~4次。(2)排便
正常人的直肠对粪便的压力刺激具有一定的阈值,当达到此阈值时即可引起便意。如对便意经常予以制止,就使直肠渐渐地对粪便压力刺激失去正常的敏感性,加之粪便在大肠内停留过久,水分吸收过多而变得干硬,引起排便困难,这是产生便秘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粪便直肠壁内感受器盆神经腹下神经脊髓腰骶段的初级排便中枢大脑皮层便意盆神经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舒张排便阴部神经抑制肛门外括约肌舒张粪便直肠壁内感受器盆神经腹下神经脊髓腰骶段的初级排便中枢大脑皮层便意盆神经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舒张排便阴部神经抑制肛门外括约肌舒张吸
收第四节
口:部分药物(如亚硝酸甘油、吗啡)。胃:酒精和少量水分。小肠:能力最强、种类最多,是主要吸收的部位。大肠:水分和无机盐,也吸收葡萄糖和一些药物。一、吸收的部位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①面积保证:长5~6米+皱褶+绒毛+微绒毛→200m2;②设备保证:酶多+转运工具+运输途径;③时间保证:停留时间长,约3~8h;④动力保证:绒毛伸缩。(一)无机盐的吸收1.钠和水的吸收肠上皮细胞底-侧膜上存在着钠泵,使Na+逆电-化学梯度而主动转运。肠腔中的Na+,95~99%被主动吸收。
Na+的吸收往往伴随着水、葡萄糖、氨基酸和负离子等物质的吸收。水的吸收是被动的。二、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2.铁的吸收吸收部位:小肠上段。吸收量:约1mg/日,仅为一般饮食中含铁量的1/10。
其吸收量与机体对铁的需要量有关,缺铁的患者,铁的
吸收量可比正常人多1~4倍。
食物中的植酸、草酸、磷酸等可与铁形成不溶性化合物而阻止铁的吸收。吸收机制:为主动吸收。
3.钙的吸收钙吸收的部位:小肠上段尤其十二指肠。钙吸收的状态:可溶性尤其是离子状态的钙最易被吸收。钙吸收的影响因素:①维生素D、脂肪酸、酸性环境促进钙的吸收;②凡与钙结合而形成沉淀的盐,钙则不能被吸收;③钙吸收的量受机体需要的影响。
(二)维生素的吸收水溶性维生素主要以易化扩散方式在小肠上段被吸收。而维生素B12必须与内因子结合成复合物,才能在回肠吸收。
脂溶性维生素A、D、E、K需要胆盐协助(三)糖的吸收
食物中的淀粉
糖类只有分解为单糖才能被吸收。吸收机制是逆浓度差、耗能(能量来自钠泵)的继发
性主动转运。淀粉酶双糖酶单糖(葡萄糖、半乳糖、果糖)麦芽糖(四)蛋白质的吸收以氨基酸的形式主动吸收入血液(五)脂肪的吸收机制混合微胶粒脂肪酸甘油一脂甘油三脂乳糜微粒
途径:淋巴途径为主。甘油载脂胞吐(中、短链脂肪酸)血管淋巴管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第五节外来神经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a、β受体结合,使消化管运动减弱消化腺分泌减少唾液变粘稠副交感神经
迷走神经:(横结肠以前)
盆神经:(横结肠以后)节后纤维释放Ach与M受体结合,使消化管运动增强,消化腺分泌增多,唾液变稀薄内在神经肌间神经丛:黏膜下神经丛:通过肽类递质完成局部反射一、神经调节激素名称分泌的部位与细胞主要作用引起释放的因素促胃液素胃窦、十二指肠G细胞促进胃液的分泌和胃的运动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迷走神经兴奋蛋白质的消化产物促胰液素十二指肠、空肠S细胞促进胰液和单质的分泌,抑制胃液分泌和胃运动盐酸、脂肪酸、蛋白质的消化产物缩胆囊素十二指肠、空肠I细胞促进胰酶分泌、促进胆囊收缩和胆汁排放、加强促胰液素的作用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产物抑胃肽十二指肠、空肠K细胞抑制胃液分泌和胃运动、刺激胰岛素分泌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二、体液调节腹
膜第六节(一)腹膜(二)腹膜腔(三)腹膜功能一、概述
(一)腹膜内位器官
表面几乎都被腹膜所覆盖。胃、十二指肠上部、空肠、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脾、卵巢和输卵管。(二)腹膜间位器官表面大部分被腹膜覆盖。肝、胆囊、升结肠、降结肠、子宫、充盈的膀胱和直肠上段。(三)腹膜外位器官仅一面被腹膜覆盖。肾、肾上腺、输尿管、空虚的膀胱、十二指肠降部、下部和升部、直肠中、下段及胰。腹膜内位器官腹膜壁层腹膜脏层腹膜间位器官腹膜外位器官二、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一)网膜
与胃小弯和胃大弯相连的双层腹膜皱襞。l.小网膜肝左叶肝胃韧带膈胃脾十二指肠肝十二指肠韧带肝右叶胆囊肝圆韧带大网膜胃结肠韧带横结肠三、腹膜形成的结构2、大网膜肝左叶肝胃韧带膈胃底脾大网膜膀胱小肠盲肠升结肠肝十二指肠韧带肝右叶胆囊肝圆韧带横结肠胃结肠韧带(二)系膜
1、肠系膜2、阑尾系膜3、横结肠系膜4、乙状结肠系膜左肾食管左三角韧带胰横结膜系膜根空肠输尿管乙状结肠系膜根直肠膀胱子宫小肠系膜根腹主动脉十二指肠降部肝门静脉右三角韧带冠状韧带肝静脉网膜囊上隐窝肝胃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镰状韧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