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配人教版) 课件 第四单元 第十一课 第三框 严于律己_第1页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配人教版) 课件 第四单元 第十一课 第三框 严于律己_第2页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配人教版) 课件 第四单元 第十一课 第三框 严于律己_第3页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配人教版) 课件 第四单元 第十一课 第三框 严于律己_第4页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配人教版) 课件 第四单元 第十一课 第三框 严于律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框严于律己课前预习我们应该如何远离违法犯罪?(1)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_________的危害,_________,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2)认清危害,增强_________。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3)明辨是非,_____________。很多犯罪都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再到犯罪的变化轨迹。(4)我们要树立正确的_________,增强自控力,_________,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违法犯罪依法自律法治观念杜绝不良行为是非观念严于律己画里话外思考:该漫画警示我们预防违法与犯罪,要_____________,严于律己,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杜绝不良行为课堂探究主题如何远离违法犯罪情境材料一七年级学生陈某,原本品学兼优,后来结识了几个社会上游手好闲的“朋友”,受其影响,①

经常旷课。后来更放纵自己,并因在学校偷东西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到去网吧玩游戏的钱,②到社会上盗窃财物,还与两个“朋友”拦路抢劫,被人民法院以盗窃罪和抢劫罪判刑。材料二陈某在管教人员的教育帮助下,逐渐认清了自己走上犯罪道路的轨迹,并决心悔改。后来,陈某坚持学习法律,③多次到学校现身说法,用自己的教训警示学生,成为某校的义务法治宣讲员。①不良行为②严重违法行为及其特征③远离违法犯罪1.从材料一陈某的行为中,列举哪些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哪些属于犯罪行为。(3分)提示:一般违法行为:在学校偷东西;(1分)犯罪行为:抢劫、盗窃。(2分)2.请你结合材料分析陈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6分)提示:①缺乏底线意识和自控力,不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②交友不慎,沉迷于网络游戏,荒废学业。③法治意识淡薄等。(每点2分,共6分)3.陈某现身说法,用自己的教训警醒学生。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如何预防犯罪?(6分)提示:要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遵纪守法的人;增强法治观念;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每点2分,共6分)拓展设问陈某最终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过程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提示:要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杜绝不良行为,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4分)课堂小测1.徐某因多次恶意拨打110以及派出所报警电话而被民警依法传唤至当地派出所。徐某对违法事实供认不讳。目前,违法人员徐某已被当地公安局依法给予行政拘留9日的处罚。这警示我们

()A.要遵守和弘扬社会公德 B.要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C.违法就要受到刑罚处罚 D.要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B【解析】本题考查自觉遵纪守法。材料中徐某恶意拨打报警电话受行政处罚,这警示我们要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B项符合题意;A、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C项说法错误,违法不一定受刑罚处罚。2.教材开发

刑法修正案(十一)规定:“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法律的规定警示我们()①要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

②要严于律己,防患于未然③只要不犯罪,犯点小错没关系

④调整刑责年龄对未成年人过于严厉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解析】本题考查预防违法犯罪。结合题干材料内容,法律的规定警示我们要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要严于律己,防患于未然,①②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预防违法犯罪要学会杜绝不良行为;④说法错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约束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不是只针对未成年人。3.2024年4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涉妇女儿童案件情况。2021年至2023年,人民法院共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73178件,判处未成年人罪犯98426人,占同期全部刑事罪犯的2%和2.5%。这些数字警示我们

()①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

②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③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杜绝违法犯罪

④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做到严于律己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C【解析】本题考查预防违法犯罪。材料中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警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严于律己,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据此可知,①②④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制定法律法规是立法部门的责任,不是我们所能做的。课后提升

1.犯罪是成长路上最凶险的陷阱,下图是15岁中学生陈某的变化轨迹。对于陈某的变化轨迹,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陈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都是“朋友”的责任B.法律对未成年人有特殊保护,我们年龄小违法犯罪也没关系C.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D.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D【解析】本题考查远离违法犯罪的要求。陈某原来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后来结识了社会不良青年,无心学习旷课、辱骂同学,后来发展为违法犯罪,这警示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危害,依法自律,D项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陈某一步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与“朋友”有关,但不都是“朋友”的责任,主要原因在自己,A项说法错误;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我们要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B项说法错误;刑事违法行为要受到刑罚处罚,不是所有的违法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C项说法错误。2.新考向·人物对话

某校举办校园法治教育讲座,陈检察官回答了小宇同学提出的问题,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宇同学:在您办理的未成年人案件中,他们一般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陈检察官:多数未成年被告人在走上犯罪道路之前均有一些不良行为。比如盗窃罪,一般都是从小偷小摸行为开始的。旷课、逃学的未成年人之间易拉帮结伙,引发聚众斗殴、故意伤害等。①预防违法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②未成年人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③未成年人欠缺自我保护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④不良行为即犯罪行为,应该受到刑罚处罚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解析】本题考查远离违法犯罪。从陈检察官和李同学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预防违法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未成年人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①②说法正确;未成年人自我保护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不是欠缺,③说法错误;不良行为不是犯罪行为,④说法错误。3.2024年10月10日下午,忻州市北方初级中学校邀请忻州市人民检察院部长、忻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副处长为学生开展法治教育讲座。积极开展法治教育讲座有利于

()①杜绝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②增强未成年人的法治观念③让更多的人远离违法犯罪

④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B【解析】本题考查开展法治教育的意义。通过开展法治教育有利于增强未成年人的法治意识,自觉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②③符合题意;①说“杜绝”太绝对,应排除;④不符合题意,开展法治宣传活动与提高学生的成绩没有必然的联系。4.跨学科·语文

无数事实表明,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从一般违法行为到犯罪行为,往往只有一步之遥,防微杜渐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下列说法与“防微杜渐”蕴含的道理一致的是()A.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C.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解析】本题考查预防违法犯罪。“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意思是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毫不关心,启示我们要防微杜渐,遵守法律,D项符合题意;A项的意思是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B项描写的是西湖景色的变化万千;C项体现的是友情的宝贵。5.“我很后悔我做的一切,如果世界上有后悔药,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不会发生这样的事……”这是一封来自某区法院首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被告人的保证书。这启示我们要

()①珍惜美好生活

②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③勇于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④认清犯罪危害,依法自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B【解析】本题考查预防犯罪的做法。从这封保证书可以看出,该被告人的悔意,这启示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①②④符合题意;③说法与材料内容无关。6.新考向·图片解读

下图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教授绘制的“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心理与行为的发展路径模型”,该模型启示我们()①要认识到未成年人与家庭、学校关系紧张就一定会走向犯罪②要认识到未成年人成长路上会遇到很多陷阱,其中犯罪是最凶险的陷阱③在社会层面上,各方要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及时开展“帮扶教育”④在个人层面上,我们要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D【解析】本题考查杜绝不良行为。题干中,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教授绘制的“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心理与行为的发展路径模型”启示我们,要认识到未成年人成长路上会遇到很多陷阱,其中犯罪是最凶险的陷阱,在社会层面上,各方要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及时开展“帮扶教育”,在个人层面上,我们要加强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②③④符合题意;“一定”的说法过于绝对,①说法错误。7.新考向·漫画组合

在道德与法治课展示环节中,小华向同学们展示了一组《警钟长鸣》的漫画。该组漫画给我们敲响的警钟是()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桃李不言,下自成蹊C.小错不断,大错不犯

D.勿轻小事,小隙沉舟D【解析】本题考查预防违法犯罪。三幅漫画是一个整体,具有因果关联性,即第一幅的不诚信行为,第二幅的小偷小摸,第三幅的涉嫌杀人的犯罪行为,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因果关联,证明了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是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的。这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勿轻小事,小隙沉舟,D说法正确;A句强调要慎重交友,与漫画主旨无关;B句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与漫画主旨无关;我们要杜绝不良行为,小错也不能犯,C说法错误。8.(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以下是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今天,我在后院发现地上有许多爆竹屑,知道你趁父母不在时约你的朋友来放爆竹了。你可曾想过:如果引起火灾,我们所要承受的损失和承担的法律责任会有多大!前两天,我看到你的朋友把能以假乱真的玩具手枪留在我们的院子里,还发现家里的软塑花盆被枪弹打得像蜂巢一样。面对这些,你给我的解释是:“他们没有恶意,我也不是故意的。”而我要告诉你的是:无心之失有重有轻,但都会在你的生命里留下污点。你能不小心吗?(1)这封父亲写给儿子的信向我们揭示了怎样的道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4分)答:这封信让我们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