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张家口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儒家文学思想与社会政治联系的一面不应过分夸大,否则,就必然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一直作为正统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文学思想自然也是以儒家为主,许多大作家大诗人的思想也以儒家为主,那么他们怎么还能创造出无比灿烂辉煌的中国的文学艺术呢?换言之,在封建的僵化的文学思想的钳制下,如何会产生出优秀而美丽的动人的文学作品呢?实际上在儒家文学思想中还有另外的一面。这里只提出先秦时期儒家的“文质彬彬”“辞达而已”和“尽善尽美”“美善相乐”简略讨论一下。“文质彬彬”的说法见于《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很显然,“文质彬彬”不是论文的,是孔子对“君子”的要求,既要质朴,又要文雅,两者应兼备。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与“礼”。所谓“克己复礼为仁”。对一个“君子”来说,“仁”是他的“质”,“礼”是他的“文”,“文质彬彬”就是内在的“仁”与外在的“礼”要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由此可见,在这里“文质彬彬”还是一个伦理学的问题,还没有延伸到文学理论层次,但是潜藏着转化为文学理论的可能性。果然后来被汉代后期的扬雄转化为文学理论问题。他在《玄文》中就肯定了“天文地质,不易其位”这种万物皆文质相符的说法,为“文质”延伸来论文章和文学准备了条件。扬雄在《玄莹》篇明确地把文质关系问题当成一个文论问题,第一次把“文质”问题转化为文章写作问题。他的论,点是“文以见乎质,辞以睹乎情”。“文”与“辞”相对应,“质”与“情”相对应。文质相兼,就是文辞兼备。就是说,文学作品既要情质素朴,但又要文采斐然。杨雄的观点当然还是从孔子的“文质彬彬”那里借鉴而来的,但这种借鉴与发明对儒家文论是重要发展。南朝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就更进一步发挥:“圣贤书锌,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刘勰的意思是,圣贤的著作,都可以叫作“文章”,那不是文采斐然吗?水性动才会有涟漪,树木实花朵才鲜艳,可见文采依靠情质。虎豹要是没有美丽的皮毛,它们的皮不就和犬羊一样吗?就是用犀牛兕牛的皮革制披甲,还要靠朱红的漆来上色呢,可见情质又有待于文采的配合啊!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还有一些“文质”问题的论述,其贡献在于充分肯定了文学作品有两个元素,那就是情与采,情要“质”,采要“文”,情采结合,文质相符,文学创作才能达到极致。与“文质”问题相关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来理解孔子的“辞达而已”。有的论者对孔子写文章只要“辞达而已”有误解,认为孔子要求的“辞达”只是文字通顺而已。这种理解是不对的。孔子要求的不仅仅是文字通顺而已,是很高的要求。对“辞达”解释得最好的是苏轼。他说:“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这可以说深得孔子“辞达”论之精髓。“辞达”从内容上看,不能“不及”又不能“过”,要求内容和形式都“到位”,要求恰到好处;从形式上说,则不能言辞粗鄙,但又不必华丽过分,也要表达得恰到好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表达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看,都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儒家为了自己的言论流传和留传的需要,他们是讲究文采的。另外,在美与善的关系上,儒家在宣扬儒家的“善”,即社会道德伦理的同时,也宣扬“美”。在评价艺术的时候,还是要有二元素——善与美。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和《武》都是乐曲。孔子把乐曲分成“美”与“善”两个元素,认为“韶”尽善尽美,而“武”则虽“尽美”而未尽善。孔子区别善与美的说法,让后来的作家、诗人知道了对于文学艺术来说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区别。写什么是关系到善的问题,怎么写是关系到美的问题。尽管这个说法略嫌简单,但还是能够给大家以启示:文学艺术是应该追求美的。后来,荀子进一步提出“美善相乐”的论点,就是说,儒家当然是要“诗教”“乐教”的,当然是要以文学艺术来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当然是要“文以载道”的,但文学艺术中,不应直接宣讲“教”,明示“道”,而是要寓含于“乐”之中。由上可见,儒家的文学观念以社会功利性为主,但也强调艺术性和娱乐性的“亚观念”。这些“亚观念”与道家的审美论相结合,成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因此,尽管中国历代都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作家、诗人仍然能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创造出伟大灿烂的文学篇章来。(摘编自童庆炳《儒家的人格理想与诗性的追求》)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文学思想中的“另外的一面”是指儒家思想促进文学艺术进步的积极一面。B.“文质彬彬”的说法来自《论语》,是孔子从道德修养的角度对君子提出的要求。C.扬雄和刘勰对“文质”的看法有相通之处,但扬雄对文学理论的贡献明显大于刘勰。D.孔子要求的“辞达"指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得恰到好处,苏轼对此解释得最为深刻恰切。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由文章第一段可以看出,作者对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统治地位隐含不满,认为其对文学思想有钳制作用。B.作者将“文质彬彬”“辞达而已”和“尽善尽美”“美善相乐”拿出来讨论,是因为它们简单明了容易说清。C.儒家既宣扬“善”这一社会道德伦理,也宣扬“美”,说明儒家对文学艺术写什么和怎么写是有清醒认识的。D.儒家文学观念中的艺术性和娱乐性相对于社会功利性来说是次要的,但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来说其重要性不可或缺。3.下列各项与原文中的观点不符的一项是()A.朱熹诠释“尽善尽美”:“美者,声容之盛。善者,美之实也。”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皆理深辞达。C.韩非子认为:“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D.古罗马贺拉斯提出“寓教于乐”的观点: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4.有人认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删去,请你列出不可删去的理由予以反驳。5.请结合文本观点分析下面这段文字怎样体现了儒家的人格理想与诗性的追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答案】1.C2.D3.C4.①画波浪线的句子举一些论者对孔子“辞达而已”的理解,这是错误的理解,有明辨和纠正的必要。②先破后立,引出下文对孔子“辞达而已”的正确解释,使正确的观点更加鲜明突出,深入人心。综上,画波浪线的句子不能删去。5.①这段文字彰显出作者(王安石)以天下为己任、坚持自我、勇于革新的担当精神,彰显了儒家的人格理想。②文段骈散结合,句式整齐中有变化,文采斐然,呈现出文学性和艺术性的诗性追求。③“文以载道”“文质”合一,将为社会政治服务和文学艺术的诗性完美结合。【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C.“但扬雄对文学理论的贡献明显大于刘勰”于文无据,原文“扬雄在《玄莹》篇明确地把文质关系问题当成一个文论问题”“南朝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就更进一步发挥:‘圣贤书锌,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并未比较两人贡献的大小。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作者对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统治地位隐含不满,认为其对文学思想有钳制作用”推断有误,由原文“儒家文学思想与社会政治联系的一面不应过分夸大,否则,就必然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一直作为正统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来看,作者是在陈述一些论者的错误认知,“否则”揭示出前后句之间关系。B.“是因为它们简单明了容易说清”说法有误,“实际上在儒家文学思想中还有另外的一面。这里只提出先秦时期儒家的‘文质彬彬’‘辞达而已’和‘尽善尽美’‘美善相乐’简略讨论一下”前后并无因果关系;另,“它们简单明了容易说清”于文无据。C.“说明儒家对文学艺术写什么和怎么写是有清醒认识的”说法有误,由原文第七段“孔子区别善与美的说法,让后来的作家、诗人知道了对于文学艺术来说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区别”来看,并不能判断为儒家有清醒认识。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C.韩非子强调的是重“质”轻“文”,与原文所说的“文质彬彬”的观点不符。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不能删去。首先,“有的论者对孔子写文章只要‘辞达而已’有误解,认为孔子要求的‘辞达’只是文字通顺而已。这种理解是不对的”,画波浪线的句子例举了对孔子“辞达而已”的错误理解,有明辨和纠正的必要。其次,由下文“孔子要求的不仅仅是文字通顺而已,是很高的要求”“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可知,文章首先例举对孔子“辞达而已”错误理解,然后引出对孔子“辞达而已”的正确解释,先破后立,使正确的观点更加鲜明突出,深入人心。【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意思是: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从内容上看,司马光在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实行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作者不去牵涉实行新法是否侵夺了政府有关机构的某些权力这些具体现象,而是大处着眼,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受命于人主”“为天下理财”,彰显出作者(王安石)以天下为己任、坚持自我、勇于革新的担当精神,彰显了儒家的人格理想。从形式上看,结合本文“从形式上说,则不能言辞粗鄙,但又不必华丽过分,也要表达得恰到好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表达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看,都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儒家为了自己的言论流传和留传的需要,他们是讲究文采的”,再结合“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的句式来看,文段骈散结合,句式整齐中有变化,文采斐然,呈现出文学性和艺术性的诗性追求。故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的选段,“文以载道”“文质”合一,将为社会政治服务和文学艺术的诗性完美结合。(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战袍(节选)【注】何骑鳌乌云一早便沉沉地压在山顶,午时终于大雨倾盆。①山中五月干旱,难得来了这么一场暴雨。父亲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提了锄头冲出家门。母亲说你们哥儿几个好好在家待着,一会儿雨停了我跟你爸要去抢施背包肥。雨还未停,母亲就打着伞背着碳酸氢铵往山腰芭谷地去了。何小成猫了身,躲过哥哥们的目光蹿出后门,从一家又一家的屋檐下溜出村子,去稻田缺口处逮鱼。何小成出了村,才知雨实在太大,风又有些猛刮,躲在竹林边的岩石下不敢动弹,痴想那些缺口处冲下来的鱼儿,②要乖乖地待水凼里,别跟着漫开的水去了稻田里哦!透过雨幕,山沟景色朦胧。禾苗与树木在风雨中吹淋的动态,越发显得对岸人家的房屋木讷,一动不动地静穆而呆傻,像二公公坐在保管室的门槛上闲得没事就打瞌睡。往菜园下面的干田看,父亲正忙着刨土捅沟,截住那些高处的水流去往田里,仿佛做着连环画上“三国归晋”一样的事情。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父亲做完收归流水的工作,双手撑着锄头,望望水流,望望一田中似乎立马便郁郁葱葱起来的稻苗,又望望天。斗笠扇动,蓑衣做出鹰翅羽翼的状态,像战袍。何小成看得发呆,似乎连环画又被打开了,父亲手中的锄头,可是那方天画戟?丈八长矛?青龙偃月刀?父亲就缺一匹怒马。如果这时候有一匹马在狂风暴雨中哒哒而来,一骗腿,大喝一声“呀呔”,定能鏖战个天昏地暗。第二天早晨醒来,何小成爬到屋后的山坡上,仔细打量起自己的村庄:田垄里禾苗青葱,瓦房上炊烟袅袅,鸡犬的啼唱伴着轻风蝉鸣,晨岚在山麓飘荡,朝霞在枝头的露珠里色彩斑斓,树重影,雾重光……四面青山把一幅柔美的田园包裹在盆地里,像婴儿酣睡在母爱充盈的摇篮。东山大鹏巍峨矗立,犹如父亲壮实的身板;南山关龙呈揽抱之势,像母亲的臂弯;西山猫儿清奇峻茂,婆婆说日落的方位是猫儿在日夜守护村庄。最让人激动的是北山马龙,因为它神似一匹战马,又显见两峰如鞍,哪个少年不想跨上战马出发?何小成时常都在关注父亲的那件蓑衣。蓑衣太像连环画上的战袍了。但“战袍”在秋收过后漏水了,何小成比父母还暗暗着急。秋气已至,半夜,突然狂风骤雨,自留地下面的干田里码着二哥与三哥利用星期天放假制成的土砖,大约已经有两三千坯了。制土砖的木匣子是父亲闲在家时做的。做好砖匣子后父亲再没有空,天天早出晚归去给十里八乡的人家修建新房打造家具。那些人家一俟田地到户都硬起腰杆来了,争先恐后上马建筑工程,气势仿佛要修一座地主庄园似的。他们又都说父亲的手艺精湛得很,候着轮子都要等到何家户的掌墨师去,自家要造新房的计划便在实施的迟滞中一再搁置。大哥上高中,二哥上初三,三哥上初一,一个个笋子探了头一样,一蹿就长成了竹竿。一家八口人挤在不足30平方米的老屋,楼上还劈了半间给婆婆住。二哥三哥不知怎么商量起来的,硬要母亲答应他们负责制土砖,秋后就能用麦草烧一窑青砖出来。于是周末一放了假,两人就扛了锄头挑着水桶,劈整一番干田挖泥泡水,又牵了水牛来踩泥,何小成一伙还在上村小的小伙伴也踊跃得很,跟在水牛屁股后兜兜转转地赤着小脚板踩泥。砖泥发酵好了,归拢后盖上薄膜密封保存,下一个周日,砖匣子便被正式摆上了战场。牛犊儿有的是蛮力,把一团泥举过头顶“嘿”一声摔,“叭!”拉三两下钢丝切割线,“嘣!”砖匣的木楔子一打开,两块土砖坯便成型了。③听二哥三哥数数,头一个周日两人就制出了八百坯亮油油的土砖。狂风骤雨好像是在第四个周日的夜半三更下的,二哥三哥累了一天像两头长了膘的肥猪酣睡不醒。父亲嚷要下大雨了赶快去盖砖。天空电闪雷鸣,屋内鼾声如雷。跟着父亲跑出屋来的只有母亲和何小成。母亲边跑边把一件剪成雨衣的尿素口袋往身上套,又忙着拿麻绳拴在腰上。何小成翻起身滚下床就忙抓了一顶草帽在手跟着跑,知道风大戴不住,懒得扣到头上,只是望着一身蓑衣飞扬大步流星的父亲,莽起劲追撵。砖坯才盖了一半,雨便像谁站在高空往下倒水似的来了。都说“风是雨的脚,风住雨就落”,这次它俩却不守信用了,齐上阵,各忙各。一道道薄膜铺展,一捆捆稻草搭成屋檐,一块块石头土块压顶压脚……庆幸只有少数砖坯“伤亡”,通力合作似乎是战胜一切来犯之敌的法宝。但是“敌军”又一次反扑,偷袭来临的时候蓑衣扇起翅膀,父亲一边去按住那些想飞上天的薄膜,一边果断发令为那些遭雨打的砖块加固阵脚。又是好一番鏖战,阵线似乎固若金汤了。“快,快去竹林里躲雨!”父亲大手一挥,不由分说把母亲与何小成赶进竹林里。父亲站在田坎上还要盯防一番。风吹起蓑衣的翅膀,像一只硕大的夜鸟在并不太暗的夜色田园上低回飞翔。回到家里时风雨都已经停了,但雷声没停,在老屋的床上山响。父亲对母亲说,蓑衣漏水厉害了,空了想办法补一下。蓑衣是棕树皮串扎麻线做成的,整个村庄就只有明娃子家地边长有一棵棕树,还长得特别慢,边长边蜕皮。母亲从明娃子家回来,说等两天去圈地山岩上割点儿蓑草来代替。蓑草也是可以做蓑衣的,但不耐用,与棕树皮比较起来那是天壤之别。④蓑草怎么可以补在棕树皮做的蓑衣上呢?那不行!(有删改)【注】小说的故事背景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村启动了第三次土地改革一分田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写暴雨降临,何父迫不及待冲出家门,何母前去施肥,何小成溜去稻田缺口处逮鱼,三个人物一出场就显现了各自的特点。B.小说写何小成逮鱼贪玩、雨中漫想,和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写“小儿”“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在用意上异曲同工。C.村庄环境自然和谐、恬淡优美,地势上位于盆地,四面环山,其中东山巍峨,南山慈祥,西山清峻,北山最让何小成激动倾心。D.小说插叙何小成两个哥哥决定自己制土砖的缘由,展现了在田地到户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村民们积极生产,追求幸福生活的时代风貌。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中干旱时节雨水稀缺,句子①中“难得”一词蕴含着暴雨到来之后人们的喜悦之情,与前文副词“终于”所表达的情感一致。B.句子②是对何小成的心理描写,是何小成对鱼儿的痴想,叠词“乖乖地”和句末语气“哦”的使用符合儿童天真可爱的口吻。C.句子③用哥哥们的视角进行叙述,两位哥哥制砖干劲儿十足,一天便制成八百坯砖,与前文“大约已经有两三千坯了”相照应。D.句子④自问自答反映人物心理,反问句本无需回答,作者却用感叹句来回答,表现出何小成对棕树皮做的蓑衣的珍视。8.第四段中,对雨中对岸房屋及父亲的描写富于童趣,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9.同为描绘团结紧张、热火朝天劳动场面,文中冒雨救砖的场面与《插秧歌》所使用的手法高度类似,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插秧歌宋·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答案】6.B7.C8.①用语天真活泼,颇有童趣。“二公公”“连环画”,是儿童的视角和口吻。②想象力丰富,有趣味性。把雨中静态的房屋想象为“木讷”“静穆而呆傻”“打瞌睡”的二公公,赋予房屋情感和神态;把雨中劳作的父亲想象成连环画中披着战袍拿着武器的英雄。9.①聚焦动作描写。骤雨即将来临,父亲边“嚷”边“跑”,母亲“跑”“套”“拿”“拴”,何小成“滚”“抓”“跑”“追撵”,写出了救砖的危急情势;《插秧歌》中“抛”“接”“拔”“插”,写出了一家人紧张忙碌的插秧场面。②妙用比喻。文中用“‘敌军’又一次反扑”“阵线似乎固若金汤”来形容雨势和盖砖结果,和《插秧歌》中“笠是兜鍪蓑是甲”的比喻具有相似性。③人物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何父“快,快去竹林里躲雨!”这一语句简洁有力,可见其慈爱形象;《插秧歌》农人夫妇对答,可见其勤事生产的农家形象。【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在用意上异曲同工”错误。小说写何小成,是要表现生活的磨炼以及少年的逐渐成长;《清平乐·村居》写小儿顽皮可爱,是词人要借以表现乡间生活的祥和美好。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C.“用哥哥们的视角进行叙述”错误。本句依然是从何小成的视角来叙述的。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人物描写作用的能力。由“禾苗与树木在风雨中吹淋的动态,越发显得对岸人家的房屋木讷,一动不动地静穆而呆傻,像二公公坐在保管室的门槛上闲得没事就打瞌睡”“父亲正忙着刨土捅沟,截住那些高处的水流去往田里,仿佛做着连环画上‘三国归晋’一样的事情”可知,此处是以何小成的视角来叙述的,“二公公”“连环画”,符合儿童的视角和口吻,用语天真活泼,颇有童趣。由“禾苗与树木在风雨中吹淋的动态,越发显得对岸人家的房屋木讷,一动不动地静穆而呆傻,像二公公坐在保管室的门槛上闲得没事就打瞌睡”可知,小孩子的想象力丰富,把雨中静态的房屋想象为“木讷”“静穆而呆傻”“打瞌睡”的二公公,赋予房屋情感和神态;“父亲手中的锄头,可是那方天画戟?丈八长矛?青龙偃月刀?父亲就缺一匹怒马”,把雨中劳作的父亲想象成连环画中披着战袍拿着武器的英雄,颇具趣味。【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聚焦动作描写。由“狂风骤雨好像是在第四个周日的夜半三更下的,二哥三哥累了一天像两头长了膘的肥猪酣睡不醒。父亲嚷要下大雨了赶快去盖砖。天空电闪雷鸣,屋内鼾声如雷。跟着父亲跑出屋来的只有母亲和何小成。母亲边跑边把一件剪成雨衣的尿素口袋往身上套,又忙着拿麻绳拴在腰上。何小成翻起身滚下床就忙抓了一顶草帽在手跟着跑,知道风大戴不住,懒得扣到头上,只是望着一身蓑衣飞扬大步流星的父亲,莽起劲追撵”可知,在骤雨即将来临时,父亲边“嚷”边“跑”,母亲“跑”“套”“拿”“拴”,何小成“滚”“抓”“跑”“追撵”,写出了救砖的危急情势;《插秧歌》中“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抛”“接”“拔”“插”的动作,写出了一家人紧张忙碌的插秧场面。妙用比喻。“但是‘敌军’又一次反扑,偷袭来临的时候蓑衣扇起翅膀,父亲一边去按住那些想飞上天的薄膜,一边果断发令为那些遭雨打的砖块加固阵脚。又是好一番鏖战,阵线似乎固若金汤了”,“‘敌军’又一次反扑”“阵线似乎固若金汤”,把“骤雨”比作“敌军”,把“盖砖结果”比作“阵线”,以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雨势和盖砖结果;“笠是兜鍪蓑是甲”,把“笠”比作“兜鍪”,把“蓑”比作“甲”,二者的比喻具有相似性。人物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快,快去竹林里躲雨!”骤雨中盖砖之后,父亲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催促母亲与何小成进竹林躲雨,可见其慈爱形象;《插秧歌》中“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是农人夫妇对答,“您瞧这稻苗还不栽稳,再说这块田还没插完,您把饭放这儿,我们呆会儿就吃,您得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们,它们要来到田里,可就糟了”,可见其勤事生产农家形象。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万章曰:“不识舜不知象①之将杀己与?”曰:“奚而不知也?象忧亦忧,象喜亦喜。”曰:“然则舜伪喜者与?”曰:“否。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②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圄圄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节选自《孟子·万章上》)材料二: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贞观十年,魏征上疏曰: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行则远人斯格。晋中行穆伯攻鼓,经年而弗能下,馈间伦曰:“鼓之啬夫③,间伦知之。请无疲士大夫,而鼓可得。”穆伯不应,左右曰:“不折一戟,不伤一卒,而鼓可得,君奚为不取?”穆伯曰:“间伦之为人也,佞而不仁,若使间伦下之,吾可以不赏之乎?若赏之,是赏佞人也。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虽得鼓,将何用之?”夫穆伯,列国之大夫,犹能慎于信任、远避佞人也如此,况乎为四海之大君,应千龄之上圣,而可使巍巍至德之盛,将有所间乎?(节选自《贞观政要·诚信》)【注】①象:舜同父异母弟。舜的父亲偏爱象,曾联合象骗舜去修缮谷仓,想借此杀掉舜,舜侥幸逃脱,象看到舜就欺骗他,说自己很想念哥哥,舜很高兴地称赞弟弟象。孟子的弟子万章以此事请教孟子。②校人:古代主管池沼畜鱼的小吏。③啬夫:古代官吏名。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臣闻为国A之基B必资C于德礼D君E之所保F惟在G于诚信。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识,知道,与成语“博闻强识”中“识”含义不同,与《石钟山记》中“汝识之乎”的“识”词义相同。B.罔,指欺骗、蒙蔽,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的“罔”词义和用法相同。C.草泽,本义为“野草丛生、低洼积水的地方”,后引申为“穷僻之地”,亦指“乡野民间”,文中即为此义。D.“弗”作为否定副词,在文中表示对某种情形的否定,可以译为“不”,与成语“自愧弗如”中“弗”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舜是否提前知道弟弟象将要杀害自己,孟子的弟子万章持有疑问,便来请教孟子,孟子用子产的事例作类比来回答。B.郑国的子产收到别人送的活鱼,命令主管池沼的小吏把它畜养在池塘中,那人却煮着吃了,反而编谎话来答复子产。C.上书之人并不是很明确地知道谁是佞臣,便提议太宗用假装发怒的计策来区分群臣,以识别谁正直不阿,谁曲意逢迎。D.魏征在疏奏中着重强调诚信的作用,认为如果君主诚信,那么臣下就不会产生二心,并以晋中行穆伯之例规劝太宗慎于信任。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始舍之,圄圄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2)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14.两则材料都谈到“信”,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BDF11.B12.A13.(1)刚放在池塘,它还局促不舒展;过了一会儿就摇摆着尾巴动了起来;突然间远远地不知去向。(2)君主自己做欺诈之事,却要臣下行为正直,这就好比水源浑浊而希望流水清澈。14.材料一侧重指出君子胸怀坦荡,面对合乎情理的欺骗也不随意怀疑,而是对人怀有充分的信任;材料二侧重谈论君主治国应以诚信对待他人,不可以玩弄欺诈手段。【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臣听说治理国家的基础,一定依托于道德和礼教;国君地位的保障,只在于诚实信用。“为国之基”对应“君之所保”,“必资于德礼”对应“惟在于诚信”。故在BDF三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我不知道舜是否知道象将要杀自己呢。/知识丰富,记忆力强。B.“用法相同”错误。动词,欺骗、蒙蔽;“罔”同“网”,名词作动词,意为张网捕捉,比喻陷害。句意:不能用不符合其道义的手段来蒙骗他。/等到他们陷入罪网,这样之后再去惩罚他们,这是欺骗、陷害百姓。C.正确。句意:我住在民间。D.正确。句意:一年都攻克不下。/自感不如别人而内心惭愧。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对于舜是否提前知道弟弟象将要杀害自己”错误。“孟子用子产的事例作类比来回答”的是“然则舜伪喜者与”这一问题。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圄圄”,局促不舒展,不自由;“洋洋”,自得;“攸然”,迅疾;(2)“为诈”,做欺诈之事;“行直”,行为正直;“是”,这。【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由“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可知,材料一侧重指出君子胸怀坦荡,面对合乎情理欺骗也不随意怀疑,而是对人怀有充分的信任;由“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可知,材料二侧重谈论君主治国应以诚信对待他人,不可以玩弄欺诈手段。参考译文:材料一:万章说:“我不知道舜是否知道象将要杀自己呢?”孟子说:“哪里会不知道呢?象忧愁,他也忧愁;象高兴,他也高兴。”万章说:“那么,舜是假装高兴吗?”孟子说:“不。从前有个人送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让主管池塘的人畜养起来。主管池塘的人却煮着吃了,回报说:‘刚放在池塘,它还局促不舒展;过了一会儿就摇摆着尾巴动了起来;突然间远远地不知去向。’子产说:‘得到了好地方啊!得到了好地方啊!’主管池塘的人出来了,说:‘谁说子产聪明,我已经把那条鱼煮着吃了,他还说,得到了好地方啊,得到了好地方啊。’所以对于君子,可以用合乎人情的方法来欺骗他,不能用不符合其道义的手段来蒙骗他。象既然装出一副敬爱兄长的样子来,舜因此真心相信而高兴起来,又假装什么呢?”材料二:贞观初年,有人上书请求去除奸佞的臣子,唐太宗对上书的人说:“我所任用的人,我都认为是贤能的,你知道谁是奸佞的臣子吗?”那人回答说:“我住在民间,不是很明确地知道谁是奸佞的臣子,请陛下假装发怒来试一试大臣们,如果谁能不畏惧雷霆之怒,诚挚直率地进言进谏,那就是正直的人,逢迎谄媚顺从陛下的意旨,那就是奸佞的人。”唐太宗对封德彝说:“流水清澈与浑浊,关键在于源头。君主是施政的源头,臣民就好比流水。君主自己做欺诈之事,却要臣下行为正直,这就好比水源浑浊而希望流水清澈。这是不可能得到的道理。我常常认为魏武帝多做诡诈之事,很看不起他的为人,这样做,还怎么再制定教令?”唐太宗对上书的人说:“我想要使诚信行于天下,不想用欺诈的行为教化民众,你所说的虽然很好,但我不能采纳。”贞观十年,魏征上疏说:臣听说治理国家的基础,一定依托于道德和礼教;国君地位的保障,只在于诚实信用。诚实信用确立了那么下面的人就没有二心,道德和礼教形成后,边远的人民就会前来归顺。晋国的中行穆伯攻打鼓这个地方,一年都攻克不下,馈间伦说:“鼓国的啬夫,我了解他。不必兴师动众、出兵打仗,我就可以攻下鼓这个地方。”穆伯不答应,左右的官员说:“不用一兵一卒,而鼓地就可以得到,您为什么不听馈间伦的意见呢?”穆伯说:“馈间伦的为人,奸诈不仁义,如果用他的计策夺取了鼓地,我可以不赏他吗?如果赏赐了他,就是奖赏奸佞小人。奸佞小人得志,就会使晋国的士人都舍弃仁义而成为奸佞的人。即使得到了鼓地,又有什么用呢?”穆伯,是战国时的大夫,尚且能够如此的谨守信用、远避奸佞的人,更何况陛下是德冠千古的圣明君主,怎能让巍巍盛德有所间断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题韦承总吴王故城下幽居孟郊才饱身自贵,巷荒门岂贫。韦生堪继相,孟子愿依邻。夜思琴语切,昼情茶味新。霜枝留过鹊,风竹扫蒙尘。郢唱【注】一声发,吴花千片春。对君何所得,归去觉情真。【注】郢唱:指高雅的诗文。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写朋友才高学饱自然气度高贵,其才德能承续祖上为相的余风,连孟子都想和他做邻居。B.五六句写朋友夜晚深思寄于琴音,白天品茶怡情,一个情趣不俗的文人雅士形象宛然可见。C.九十句写朋友高雅的诗文写就,正值吴地花开千片,春光无限,愈发衬托出朋友的美好形象。D.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总写诗人对朋友的感情,相对之时所感受到的,归去之后愈发觉得真挚。16.题目中的“幽”字有哪些丰富的意蕴?请结合诗人对朋友的赞誉之情加以分析。【答案】15.C16.①朋友居处幽僻荒凉。吴王故城之下,街巷荒凉,反衬朋友才饱道高,表达对朋友的高度称扬之情。②朋友院落幽静清雅。雪挂枝头,鹊鸟停驻,风过疏竹,不染纤尘,衬托其心性品格,表达对朋友的欣赏赞叹之情。③朋友情趣幽洁高雅。弹琴,品茶,写诗,展现其格调不俗,表达对朋友的赞美敬仰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正值吴地花开千片,春光无限”理解有误。“吴花千片春”是想象之语,赞美朋友高雅的诗文写出来,就像吴地春日盛开的百花一般锦绣灿烂。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朋友居处幽僻荒凉。“才饱身自贵,巷荒门岂贫”意思是:您才华横溢,自然可贵;您里巷荒僻,家族何尝贫贱?前两句写韦生的才华与高贵出身,虽然居处荒僻,但韦生不仅出身相门,门第高贵,而且才华横溢。表达对朋友的高度称扬之情。朋友院落幽静清雅。“霜枝留过鹊,风竹扫蒙尘”意思是:带霜的树枝留住了过往的乌鹊,风中摇摆的翠竹扫去了蒙覆的灰尘。这二句通过描写鹊留霜枝、竹扫蒙尘这些细节,展现了鹊、竹似乎被韦生的美好品质和情操所感染以至于不由自主地停留和拂去灰尘的画面,采用侧面衬托的手法,进一步表现韦生高洁不凡的人格与情怀,表达对朋友的欣赏赞叹之情。朋友情趣幽洁高雅。“夜思琴语切,昼情茶味新”意思是:夜晚里,您将满腔的情思寄托于旖旎的琴声。白天里,您将满腔的情思融入清新的茶香中。这二句从时间维度,具体展现韦生的高雅脱俗。白天或夜晚,韦生或弄琴或品茶,这本身就是很风雅的事情,在前文所透露的韦生“荒巷”的背景下,越发显出韦生的淡泊高洁、乐天安道的品格。同时,在弄琴品茗之时,韦生还寄寓着、传达着自己的幽雅如琴声、馥郁如茶香的情思,从而表现了韦生蕴藉、深远的襟怀,表达了诗人对韦生的赞美。(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非常善于鼓励学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当曾点说自己和别人想法不同时,孔子循循善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上下两句均使用了叠词来表现乡居生活中祥和安宁的烟火气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岁寒雪至,老师带着同学们赏雪,大家纷纷念诵起古人咏雪的诗词,老师问小光能否记起古人取雪之洁白来做比喻的诗词句,小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何伤乎②.亦各言其志也③.暧暧远人村④.依依墟里烟⑤.惊涛拍岸⑥.卷起千堆雪(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暧、墟、暮、孤、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每天8杯水”,这个说法一度被当成了一个喝水的(甲)。但近年来也有人认为,“每天8杯水”是害人不浅的伪科学。那么,“每天8杯水”背后是否有科学依据?每天喝多少水才健康?①?首先这个说法要溯源“西方”,这里的8杯水是指标准玻璃杯8盎司的水,②,源于美国食品和营养委员会发布的水摄入量的推荐标准,即每消耗1千卡能量需要1ml水,按照标准人2000千卡能量摄入,那么对应的水摄入是2000ml,2000/240≈8!这就是这个说法的来源。①在我国,也有8杯水的说法,这其实也是有一定依据的。②北京大学、中国疾控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我国4座城市的成年人举行了饮水状况调查。③数据显示,我国成人的饮水量占总水摄入量的56%;饮水量中位数约为1488毫升。④由此,研究团队建议,在温和气候条件下,轻体力活动水平的成年男性每天喝水1.7升,成年女性每天喝水1.5升。⑤如果按1杯水200-250毫升计算,⑥那么上述的大致推荐量就是每天8杯水。之所以要用“每天8杯水”这样的说法,是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简便地记忆每天需要的饮水量。所以,在说“每天8杯水”的时候,还要注意杯子的容积是多少。“8杯水”的说法不可能匹配每个人的需求,所以具体饮水多少还需(乙)。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19.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写恰当的成语。20.文中第四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这个说法最早从哪里来的②大约等于240ml水19.甲:金科玉律乙:因人而异20.语句②;将“举行”改为“进行”或“开展”。语句③;将“约为1488毫升”改为“为1488毫升”。语句⑥;将“大致”移到“就是”前,或者“8杯水”前。【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后文有“首先这个说法要溯源……”,可知此处问的是这一说法最早来源于哪里,应填“这个说法最早从哪里来的”。②结合“对应的水摄入是2000ml,2000/240≈8”可知,每杯水大约等于240ml,应填“大约等于240ml水”。【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甲处,后文有“……伪科学”,可知“每天8杯水”说法一度被当成了科学,一个喝水的准则,可填“金科玉律”。金科玉律:原形容法令条文的尽善尽美。现比喻必须遵守。乙处,因为这一说法不可能匹配每个人的需求,所以具体喝水情况有差异,可填“因人而异”。因人而异: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句②为“举行了饮水状况调查”搭配不当,和“调查”搭配的动词应为“进行”或“开展”。语句③为“中位数约为”数字修饰词赘余,“中位数”为确数,不应再加“约”。语句⑥为“大致推荐量就是每天8杯水”语序不当,“大致”不能修饰“推荐量”,而应修饰“就是”或“8杯水”。(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谁也无从知道地下沉睡着多少花草树木的种子,但蛰伏在地表的,总是预先感知到春天的来临。这些布在泥土上的星星点点的草芽,它们尖尖的,泥土都被顶起一个个小小的堡垒来,它们探着头,好像有什么危险就会随时缩回泥土里。但是在你不经意间,它们便展开两瓣厚厚的小叶子汲取着春天的风和雨。不久它们就会展开身手,撑开大片大片的叶子,直起自己的枝枝干干,专注地按着自己的方式成长。初芽面对的环境也是严峻的,时令仅仅是二月,冬天的积雪还没有完全消融,小河的残冰还覆盖在叮叮咚咚的流水上面,这时的风,还裹挟着丝丝冷气,天气晴阴不定、乍暖还寒……但所有这些就要结束了,真正的春天马上就要到来。这只是一个过渡和交接时段,如同在战败书上签下了字,冬天已经把它的冷寒、畏缩、僵持和封杀一切的霸气交降给下一个季节了。这时原野上小小的草芽,如同自告奋勇的先行者和英雄,一挺身,窜出黑暗地层,来到光明世界!这是自然界多么优美的语言和启蒙。原来光明与黑暗,不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不是一个在咫尺一个在天涯,它们中间,只隔薄薄的一层土。21.第一段文字在描写草芽时,形象生动,活泼有趣,请分析这一表达效果是怎样取得的。22.尾段两个句子中都各有两个“一个”,请任选一组分析其表达效果。(1)不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2)不是一个在咫尺一个在天涯【答案】21.①巧用拟人修辞,“沉睡”“感知”“探着头”“展开身手”“专注”等词语将草芽活化出人的情态和动作,生动地写出了草芽稚嫩、蓬勃的生命力。②多用叠词,“星星点点”“尖尖”“小小”“厚厚”“枝枝干干”等叠词,既形象地描摹了草芽的各种状态,而且富有活泼童真的情趣。③妙用比喻修辞,将草芽顶起的泥土盖比作“堡垒”,形象地写出了小小的草芽尖尖地顶出土层的状态,写出了草芽活泼的生命力。22.(1)示例:①第一个“一个”代指前文中的光明,第二个“一个”代指前文中的黑暗,两个“一个”指代的内容构成对比;②两个“一个”分别引出了光明和黑暗的所处之地“天上”和“地下”,以高下的巨大差别更进一步凸显二者的不同,简洁明了而意味深长。(2)示例:①第一个“一个”代指前文中的光明,第二个“一个”代指前文中的黑暗,两个“一个”指代的内容构成对比;②两个“一个”分别引出了光明和黑暗的所处之地“咫尺”和“天涯”,以远近的巨大差别,更进一步凸显二者的不同,简洁明了而意味深长。【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①用“沉睡”“感知”“探着头”“展开身手”“专注”等描绘人动作的词语,使刚刚露出地面的草芽具有了人的情态,将草芽由萌芽到生长成成熟的植株的生命成长的过程形象地描绘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草芽们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使读者对草芽产生了亲切的感,这拟人的手法将草芽稚嫩、蓬勃的生命力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②用叠词来描绘草芽们成长时每个阶段的状态,“尖尖”是草芽破土而出,“小小”是草芽微小的身姿在微风中摇曳,“厚厚”是草芽生命的茁壮,“枝枝干干”则是草芽生命力的旺盛。这些叠词的使用,使得草芽的形象更加鲜明,也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童真和情趣。③娇小的草芽便从土层中钻出,用自己微不足道的身躯,顶起了厚重的泥土盖。将草芽顶起的泥土盖比作坚固的“堡垒”,草芽顶破泥土盖就如同攻破坚固的“堡垒”,运用比喻的修辞不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草芽用娇小的身躯破土而出的状态,还写出了草芽所具有的顽强、活泼的生命力。【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1)第一个“一个”,它代表着前文中的光明。在人们的眼中,光明是希望、是生命、是温暖的象征。它驱散了黑暗,为世界带来了色彩与活力。在光明的照耀下,万物生长,生命绽放。而这个“一个”,正是对光明的最好诠释,它所代表的光明,无论在何处,都是人们心中永恒的追求。而第二个“一个”,则代表着前文中的黑暗。与光明相反,黑暗是阴冷、是死亡、是寂静的代名词。它隐藏了一切,吞噬了光明,使万物陷入了沉睡。在黑暗的笼罩下,一切生机似乎都消失了,只留下无尽的寒冷与虚无。但正是这个“一个”,凸显了黑暗的存在,让人们明白了光明的珍贵与黑暗的冷酷。这两个“一个”,一个高居天上,代表着光明,给予世界希望与生机;一个深藏地下,代表着黑暗,带来无尽的冷酷与死亡。它们虽然都是“一”,却有着天壤之别。这种高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光明与黑暗的巨大差异。(2)第一个“一个”所代表是光明,它象征着希望、生命和活力,给人以温暖和舒适的感觉。而第二个“一个”则代指黑暗,它代表着未知、死亡和恐惧,使人感到寒冷和不安。这两个“一个”所指代的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光明与黑暗之间的差异。“咫尺”和“天涯”这两个词语则进一步强调了光明与黑暗所处之地。咫尺,意味着近在咫尺,触手可及;而天涯则代表着遥不可及,远在天边。光明和黑暗分别处于这两个极端之地,更进一步凸显了它们之间的巨大差异。这种远近的巨大差别,简洁明了地表达了光明与黑暗的不同。四、写作(6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外卖配送服务承包合同(含食品安全)
- 2025年度个人独院买卖合同(含租赁权)协议书
- 课题申报参考:民族基层地区检察听证实质化改革路径构建研究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停车场租赁与维护一体化合同
- 2025年个人担保居间合同标准实施范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女方违反离婚协议财产分割及房产过户合同4篇
- 2025年度个人户外装备分期购买合同
- 湖北省黄冈市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2025版美容院美容师团队建设聘用标准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牧业产业扶贫项目承包合同范本3篇
- 桥本甲状腺炎-90天治疗方案
- 《量化交易之门》连载27:风险的角度谈收益MAR和夏普比率
- (2024年)安全注射培训课件
- 2024版《建设工程开工、停工、复工安全管理台账表格(流程图、申请表、报审表、考核表、通知单等)》模版
- 2024年广州市高三一模普通高中毕业班高三综合测试一 物理试卷(含答案)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万永霞
- 粘液腺肺癌病理报告
- 酒店人防管理制度
- 油田酸化工艺技术
- 上海高考英语词汇手册列表
- 移动商务内容运营(吴洪贵)任务五 其他内容类型的生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