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高一年级语文试题卷(考试时长: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卷上填写姓名和考号等相关信息并贴好条形码。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必须传承、弘扬好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推动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取得实绩实效。着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立足各地各具特色的自然资源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乡村景观设计,挖掘乡村景观的人文价值,大力发展有特色、吸引人的民宿酒店、乡村乐园等文化产业。鼓励乡村深入挖掘传统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资源,打造一批以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底色,辨识度高、标识性新、地域性强的原生态文化艺术品牌,用心用情做好乡村旅游。都市圈附近的乡村要主动承接外溢需求,为城市居民提供乡情满满、便捷舒适的休闲乐园。要推动传统手工艺创新发展。不断加大对优秀传统手工艺传承保护力度,支持非遗传承人、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等改良改善传统手工艺创造生产,利用互联网、3D打印等技术改良传统手工艺的制作和展现形式,融合审美、时尚等元素,提升手工艺品的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破解传统手工艺保护难、传承难、变现难的问题。要推动乡村艺术产业蓬勃发展。支持各地乡村组建民间艺术表演团队,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差异化开发表演项目,注重对乡村传统音乐的收集整理和活化利用。引入艺术元素对传统村落进行合理改造,让乡村艺术产业吸引人、有效益。着力传承发展优秀传统农耕文化。首先要做好保护工作。适时制定和完善保护制度与政策法规,加大对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保护的资金支持,做好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和保护工作。其次是要传承好。通过建立村庄历史馆、农耕体验馆等场所,复原体验活动,集中收藏展示传统农具,发掘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着重从乡贤、民间艺人中选树一批农耕文化传承人,加大政策支持和宣传报道力度。再次要发展好。围绕农耕文化发展提升设立专项课题,组织高校专家、学者和一线保护工作者开展集体攻关,加强保护研究。扎实推动农耕文化的数字化转型,推行数字化保护,创造条件增进社会大众对农耕文化的价值认同,着力促进农耕文化活化发展,在赓续中华农耕文明中擦亮乡村振兴的历史底色。着力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注重发挥优秀乡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提升人民群众推动乡村振兴的精气神。一方面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结合“文艺轻骑兵”下乡、红色电影下乡、书法下乡等活动,在农村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作为,引导农民群众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发挥乡村振兴讲习所的作用,选派宣讲骨干,引导农民群众投入到乡村振兴实践中。还要发扬睦邻友好精神,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推动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大力发挥乡村文化员、文化乡贤等本土人才的作用,构建多元化问题解决机制。鼓励根据实际情况,发挥村民会议等制度的作用,促进村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不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打造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加大对文化人才下乡的政策支持,选派文化特派员、驻村第一书记,组织年轻干部双向挂职交流。同时,完善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定期服务乡村的激励机制,综合施策吸引人才到乡村进行创新创业,促进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在城乡间双向流动。要完善乡村文化人才培养体系,做好乡村本土资源的挖掘工作,切实选树一批在文化经营、传承、治理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的人才队伍。将乡村文化人才培养纳入各地乡村人才振兴的考核指标,从政策、经费等多个方面保障支持乡村文化人才进行能力提升。(摘编自李永皇《以四个着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乡土文化》)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只有传承和弘扬好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取得实效,才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B.如果改良传统手工艺的制作和展现形式,融合审美、时尚元素,破解传统手工艺的难题,就能推动乡村艺术产业蓬勃发展。C.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除了要注重发挥优秀乡土文化的作用,还要发扬睦邻友好的精神,完善乡村治理机制。D.从相关政策、激励机制、培养体系、考核指标等方面支持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措施。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只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传统手工艺创新发展和乡村艺术产业蓬勃发展,就能发展好乡村特色文化产业。B.推动农耕文化的数字化转型、推行数字化保护和增进大众的价值认同是赓续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有效措施。C.通过发挥乡村文化员、文化乡贤的作用,可构建多元化问题解决机制,说明加强法治对于乡村振兴有重要作用。D.与从乡村选树人才队伍相比,从城市选派年轻干部到乡村挂职交流对于打造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相对较好。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A.内蒙古建成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打造集科普教育、现代农业展示等内容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研学营地园区。B.贵州民族大学师生利用非遗竹编工艺+皮革工艺,将竹编与皮革拼接制作成宠物外出包,给非遗文创市场带来更多可能性。C.出席中国——中亚峰会的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抵达西安市,当地民众以质朴热烈的民间艺术表演,欢迎来自中亚国家的贵宾。D.江西省雅溪村挖掘客家文化资源,成功申报了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香火龙等非遗项目,开展舞黄龙、香火龙等表演活动。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5.结合文本,谈谈如何传承好六盘水“三线”文化,为家乡的乡村振兴赋能?【答案】1.B2.B3.C4.①文章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②首先提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必须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观点;③接着从着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着力传承发展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着力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打造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四个方面展开论述。5.①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和丰富“三线”文化的精神内涵,推动“三线”文化和六盘水乡村旅游融合发展。②推动“三线”手工艺创新发展。将“三线”手工艺与乡村手工艺相结合,提升手工艺产品附加值,带动乡村经济发展。③传承和发扬“三线”精神,引领乡村振兴。选择合适的地方建立三线建设历史博物馆,复原体验活动,感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④加强宣传宣讲。在乡村深入开展宣传宣讲,通过电影、纪录片等形式进行下乡宣传,让乡村群众了解其核心价值。⑤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培养一批具有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等三线精神的年轻干部,完善激励机制和培养体系,将人才培养工作纳入人才振兴的考核指标,支持人才队伍能力提升。【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B.“如果……就……”说法过于绝对。根据原文第二段“要推动传统手工艺创新发展。不断加大对优秀传统手工艺传承保护力度……融合审美、时尚等元素,提升手工艺品的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破解传统手工艺保护难、传承难、变现难的问题”可知,改良传统手工艺的制作和展现形式,融合审美、时尚元素,破解传统手工艺的难题,是推动传统手工艺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只要……就……”条件关系不成立,说法过于绝对,根据原文第二段内容可知,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传统手工艺创新发展和乡村艺术产业蓬勃发展,是发展好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C.“说明加强法治对于乡村振兴有重要作用”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第四段“大力发挥乡村文化员、文化乡贤等本土人才的作用,构建多元化问题解决机制。鼓励根据实际情况,发挥村民会议等制度的作用,促进村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不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知,是说发挥村民会议等制度的作用,促进村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不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不是加强法治的作用。D.“从城市选派年轻干部到乡村挂职交流对于打造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相对较好”于文无据,原文最后一段“要完善乡村文化人才培养体系,做好乡村本土资源的挖掘工作,切实选树一批在文化经营、传承、治理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的人才队伍”,没有比较。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符合“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观点。B.符合“推动传统手工艺创新发展”的观点。C.是用民间艺术表演,欢迎贵宾,而原文第二段是“支持各地乡村组建民间艺术表演团队,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差异化开发表演项目,注重对乡村传统音乐的收集整理和活化利用”,选项没有说是组建的民间艺术表演团队,也不是开发的表演项目,所以不能支撑原文第二段观点。D.符合“推动传统手工艺创新发展”“支持各地乡村组建民间艺术表演团队,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差异化开发表演项目,注重对乡村传统音乐的收集整理和活化利用”的观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①文章共有五个段落,第一段总述观点,二至五段分别从四个方面论述,可见文章采用了总分式论证结构。②第一段“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必须传承、弘扬好优秀传统乡土文化”,首先提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必须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观点;根据二至五段的段首总括句“着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着力传承发展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着力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打造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可知,接着文章从着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着力传承发展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着力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打造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四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论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必须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观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根据原文第二段“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立足各地各具特色的自然资源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乡村景观设计,挖掘乡村景观的人文价值,大力发展有特色、吸引人的民宿酒店、乡村乐园等文化产业”可得出,要传承好六盘水“三线”文化,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深入挖掘和丰富“三线”文化的精神内涵,推动“三线”文化和六盘水乡村旅游融合发展。②推动“三线”手工艺创新发展。根据原文第二段“要推动传统手工艺创新发展。不断加大对优秀传统手工艺传承保护力度,支持非遗传承人、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等改良改善传统手工艺创造生产”可得出,要传承好六盘水“三线”文化,实现乡村振兴,就要将“三线”手工艺与乡村手工艺相结合,提升手工艺产品附加值,带动乡村经济发展。③传承和发扬“三线”精神,引领乡村振兴。根据原文第三段“着力传承发展优秀传统农耕文化。首先要做好保护工作。适时制定和完善保护制度与政策法规,加大对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保护的资金支持,做好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和保护工作。其次是要传承好。通过建立村庄历史馆、农耕体验馆等场所,复原体验活动,集中收藏展示传统农具,发掘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可得出,要传承好六盘水“三线”文化,实现乡村振兴,就要选择合适的地方建立三线建设历史博物馆,复原体验活动,感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④加强宣传宣讲。根据原文第四段“结合‘文艺轻骑兵’下乡、红色电影下乡、书法下乡等活动,在农村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作为,引导农民群众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发挥乡村振兴讲习所的作用,选派宣讲骨干,引导农民群众投入到乡村振兴实践中”可得出,要传承好六盘水“三线”文化,实现乡村振兴,就要加强宣传宣讲,在乡村深入开展宣传宣讲,通过电影、纪录片等形式进行下乡宣传,让乡村群众了解其核心价值。⑤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根据原文最后一段“着力打造乡村文化人才队伍”“要完善乡村文化人才培养体系,做好乡村本土资源的挖掘工作,切实选树一批在文化经营、传承、治理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的人才队伍。将乡村文化人才培养纳入各地乡村人才振兴的考核指标,从政策、经费等多个方面保障支持乡村文化人才进行能力提升”可得出,要传承好六盘水“三线”文化,实现乡村振兴,就要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培养一批具有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等三线精神的年轻干部,完善激励机制和培养体系,将人才培养工作纳入人才振兴的考核指标,支持人才队伍能力提升。(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菜园小记吴伯箫①种花好,种菜更好。花种得好,姹紫嫣红,满园芬芳,可以欣赏;菜种得好,嫩绿的茎叶,肥硕的块根,多浆的果实,却可以食用。俗话说:“瓜菜半年粮。”②我想起在延安蓝家坪我们种的菜园来了。③那几年,在延安的同志,大家都在工作、学习、战斗的空隙里种蔬菜。我们种的那块菜地,在那园里是条件最好的。土肥地整,曾经有人侍弄过,算是熟菜地。地的一半是韭菜畦。韭菜有宿根,不要费太大的劳动(当然要费些工夫),只要施施肥,培培土,浇浇水,出了九就能发出鲜绿肥嫩的韭芽。最难得的是,菜地西北的石崖底下有一个石窠,挖出石窠里的乱石沉泥,石缝里就涔涔地流出泉水。石窠不大,但是积一窠水恰好可以浇完那块菜地。积水用完,一顿饭的工夫又可以蓄满。水满的时候,一清到底,不溢不流,很有点像童话里的宝瓶,水用了还有,用了还有,不用就总是满着。泉水清洌,不浇菜也可以浇果树,或者用来洗头,洗衣服。“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比沧浪之水还好。同样种菜的别的同志,菜地附近没有水泉,用水要到延河里去挑,不像我们三个,从石窠通菜地掏一条窄窄浅浅的水沟,用柳罐打水,抬抬手就把菜浇了。大家都羡慕我们。我们也觉得沾了自然条件的光,仿佛干活掂了轻的,很不好意思,就下定决心要把菜地种好,管好。④“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为了积肥,大家趁早晚散步的时候到大路上拾粪,那里来往的牲口多,“只要动动手,肥源到处有”啊。我们请老农讲课,大家跟着学了不少知识。《万丈高楼平地起》的歌者、农民诗人孙万福,就是有名的老师之一。记得那个时候他是六十多岁,精神矍烁,声音响亮,讲话又亲切又质朴,那老当益壮的风度,到现在我还留着深刻的印象。跟那些老师,我们学种菜,种瓜,种烟。像种瓜要浸种、压秧,种烟要打杈、掐尖,很多实际学问我们都是边做边跟老师学的。有的学会烤烟,自己做挺讲究的纸烟和雪茄;有的学会蔬菜加工,做的番茄酱能吃到冬天;有的学会蔬菜腌渍、窖藏,使秋菜接上春菜。⑤种菜是细致活儿,“种菜如绣花”;认真干起来也很累人,就劳动量说,“一亩园十亩田”。但是种菜是极有乐趣的事情。种菜的乐趣不只是在吃菜的时候,种菜的整个过程,随时都有乐趣。施肥,松土,整畦,下种,是花费劳动量最多的时候吧,那时蔬菜还看不到影子哩,可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算种的只是希望,那希望也给人很大的鼓舞。因为那希望是用成实的种子种在水肥充足的土壤里的,人勤地不懒,出一分劳力就一定能有一分收成。验证不远,不出十天八天,你留心那平整湿润的菜畔吧,就从那里会生长出又绿又嫩又茁壮的瓜菜的新芽哩。那些新芽,条播的行列整齐,撒播的万头攒动,点播的傲然不群,带着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夜雨剪春韭”是老杜的诗句吧,清新极了;老圃种菜,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⑥暮春,中午,踩着畦垅间苗或者锄草中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一会儿站起来,伸伸腰,用手背擦擦额头的汗,看看苗间得稀稠,中耕得深浅,草锄得是不是干净,那时候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夏天,晚上,菜地浇完了,三五个同志趁着皎洁的月光,坐在畦头泉边,吸吸烟;或者不吸烟,谈谈话;谈生活、谈社会和自然的改造,一边人声咯咯罗罗,一边在谈话间歇的时候听莱畦里昆虫的鸣声;蒜在抽苔,白菜在卷心,芫荽在散发脉脉的香气: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⑦我们种的那块菜地里,韭菜以外,有葱、蒜,有白菜、萝卜,还有黄瓜、茄子、辣椒、西红柿,等等。农谚说:“谷雨前后,栽瓜种豆。”“头伏萝卜二伏菜。”虽然按照时令季节,各种蔬菜种得有早有晚,有时收了这种菜才种那种菜;但是除了冰雪严寒的冬天,一年里春夏秋三季,菜园里总是经常有几种蔬菜在竞肥争绿的。特别是夏末秋初,你看吧:青的萝卜,紫的茄子,红的辣椒,又红又黄的西红柿,真是五彩斑斓,耀眼争光。⑧那年蔬菜丰收。韭菜割了三茬,最后吃了苔下韭(跟莲下藕一样,那是以老来嫩有名的),掐了韭花。春白菜以后种了秋白菜,细水萝卜以后种了白萝卜。园里连江西腊、波斯菊都要开败的时候,我们还收了最后一批西红柿。天凉了,西红柿吃起来甘脆爽口,有些秋梨的味道。我们还把通红通红的辣椒穿成串晒干了,挂在窑洞的窗户旁边,一直挂到过新年。(有删改)【注】本文写于1961年,文中所描述的种菜情景发生在1941年。作者在谈到写这类回忆散文时说:“回到延安写战地见闻,进入北京才写延安生活,这跟成年回忆儿时差不多……现实生活,有些可以因景生情,即席赋诗为文,有些就不行。往往要后天写前天,20年后写20年前。亲身经历的事,也要经过一番回味、洗炼,把浮光掠影变得清晰明朗,片面感受汇成完整印象,才能构成一篇作品的雏形。”文本二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看正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见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节选自朱光潜《谈美》)6.下列对两篇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开头写“种花好,种菜更好”,可见作者认为劳动的实用价值超过审美价值。B.文本一第五自然段叙述种菜过程,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写出作者对劳动的切身体验。C.文本一呈现择地、播种、浇水、锄草、施肥、收获等劳动过程,体现劳动的艰辛和喜悦。D.文本二强调要真正欣赏事物的美,需与实际人生保持适当距离,以超然视角去观察。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运用“姹紫嫣红”“五彩斑斓”等成语,生动形象;“施施肥”“培培土”等叠词富有音韵美。B.本文融情于事,叙述种菜过程,饱含真挚情意;融情于景,场景生动具体,意境优美,引人人胜。C.本文以议论为主,以叙事和抒情为辅,逻辑缜密,结构精巧,张弛有度,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D.本文以小见大,虽然题为“小记”,但呈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人们以苦为乐、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8.请简要分析文本一引用谚语的作用。9.文本二中说:“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6.A7.C8.①亲切自然,散发着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表达作者对劳动的热爱。②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增强文章表现力。③言简义丰,富含深意,表达作者对劳动的赞美。④激发读者想象力,丰富文章内容,增强可读性。9.①要欣赏和理解事物的美,需摆脱现实、实用的束缚,与实际人生保持时空距离,便可发现美;②作者20年后再回忆延安时期的种菜经历,是把种菜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而见出的美;③作者以审美的眼光审视过往,过滤掉战斗的残酷、工作的繁忙和劳作的艰辛,突出劳动的乐趣与价值。【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A.“作者认为劳动的实用价值超过审美价值”理解有误,曲解文意。“种花好,种菜更好”作者是赞美劳动,突出劳动的乐趣与价值。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以议论为主,以叙事和抒情为辅”理解有误,文章以叙事和抒情为主。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谚语作为民间智慧的结晶,简洁而富有深意,它们在文中不仅传递了丰富的乡土生活气息,还展现了作者对劳动的深厚情感。首先,“谷雨前后,栽瓜种豆”和“头伏萝卜二伏菜”等谚语描绘了农时场景,使文章散发着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这种表达方式不仅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还传递了作者对劳动的热爱。其次,“只要动动手,肥源到处有”和“瓜菜半年粮”等谚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了勤劳美德和农业生产的智慧。这种表达方式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再者,“种菜如绣花”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谚语,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精细做事的态度和因果关系的智慧。这些富含深意的谚语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还表达了作者对劳动的赞美之情。最后,谚语的运用还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根据谚语所描绘的场景和意象,展开自己的想象和联想,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文本二中朱光潜关于美和距离的观点“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与文本一的联系设题,对文本二中美和距离的观点的理解,首先解释这句话的内涵,然后结合文本一从时空距离分析文本一与文本二在审美方面的联系。“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意思是,要欣赏和理解事物的美,需与实际人生保持时空距离,也就是摆脱现实、实用的束缚。文本一,本文写于1961年,文中所描述的种菜情景发生在1941年,“我想起在延安蓝家坪我们种的菜园来了”是作者20年后再回忆延安时期的种菜经历,这就是把种菜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与实际人生保持时空距离,便发现了生活的美;作者以审美的眼光审视过往,过滤掉战斗的残酷、工作的繁忙和劳作的艰辛,突出劳动的乐趣与价值。如“种花好,种菜更好”“那几年,在延安的同志,大家都在工作、学习、战斗的空隙里种蔬菜”“为了积肥,大家趁早晚散步的时候到大路上拾粪”“种菜是极有乐趣的事情。种菜的乐趣不只是在吃菜的时候,种菜的整个过程,随时都有乐趣”“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作者叙述种菜过程,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写出作者对劳动的切身体验,表达出动的乐趣和对劳动的赞美。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倦。(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材料二初九日平明,以行李付骑,别金重甫乃行。是早,云气脓郁。从普安北门外第一溪桥北,循西峡入,过税司前,渐转西南,皆溯小溪西岸行。西山崇隆,小瀑屡屡从山巅悬注。南五里,始西南登坡,是为云南坡。初二里稍夷又一里半甚峻过一脊而西复上坳,共一里,为马鞍岭。越而西,遂循岭西向西南行,于是升降在岭头,盘折皆西南,俱不甚高深。五里,稍降坞中,为坳子哨。又南越一坳,大雨淋漓,仍前。升降大峰之西,冒雨又十五里而至海子铺。有小城在其南,是为中火铺。余乃入城,饭于肆。复出南门,南向登山。五里,遇驼马方牧于山坡,雨复大至,余乃先行。又五里为大河铺,路随之而南。天乃大霁,忽云破峰露,见西南有山甚高,云气笼罩,时露一班,直上与天齐。(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改)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初二A里稍夷B又一里C半甚D峻E过F—脊而西G复H上坳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的“是”为指示代词,而材料二中的“是”为判断动词,两个“是”词性不同。B.材料一中的“皆”,本义指全都归零,引申为副词“都”,与材料二中的“俱”意思相同。C.材料一中的“循”指顺着、沿着,即顺着中谷进入山中,与材料二中的“循”意思相同。D.材料一中的“五鼓”指五更时分,材料二中的“平明”指天刚亮时,两者所指时间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姚鼐与知府朱孝纯从南面山脚开始登山,翻越中岭后顺着西谷登上山项,感受到自然的壮美。B.材料一中,因天气原因,姚鼐未能欣赏到天门溪水的风光,后在泰山山顶饱览了汶水和徂徕如画的美景。C.材料二中徐霞客初九从普安出发,沿途经过云南坡、马鞍岭、坳子哨、海子铺、中火铺,到达大河铺。D.材料二中,徐霞客在旅行途中,看到一座很高的山峰,但因云气笼罩,只能时隐时现地看到山的一部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2)余乃人城,饭于肆。复出南门,南向登山。14.两位作者在旅途中都遭遇了哪些不利条件?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0.BEG11.A12.B13.(1)等到登上山顶之后,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2)我便进了城,在饭店中吃饭。又走出南门,向南登山。14.①天气恶劣;②山高路险;③旅程遥远。【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最初的二里路稍微平缓些,又行一里半非常陡峻,越过一条山脊往西行,再上登山坳。“初二里稍夷”为一个单句,省略主语“路”,补充完整为“初二里(路)稍夷”,“初二里”为修饰主语的定语,故中间不断开,“稍夷”为谓语,其后B处断开;“又一里半甚峻”句式结构和“初二里稍夷”相似,故中间不断开,其后E处断开;“过一脊而西”省略主语“余”,补充完整为“(余)过一脊而西”,“过”为谓语,“一脊”为宾语,“过”和“一脊”之间不应断开;“复上坳”省略主语“余”,补充完整为“(余)复上坳”,“复”为状语,“上”为谓语,“坳”为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复”前G处断开。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是”都是指示代词,前者指代“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后者指代“初九日”。句意:这个月的丁未日。/这天早上。B.正确。句意: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阶。/都不怎么高不怎么深。C.正确。句意:顺着东边的山谷进入。/沿着西面的峡谷进去。D.正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因天气原因,姚鼐未能欣赏到天门溪水的风光”错误。原文只说“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作者并未说由于天气原因,未能欣赏到天门溪水的风光。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及”,等到;“负”,背,覆盖着;“烛”,照亮。(2)“乃”,于是,便,就;“饭于肆”,在饭店吃饭;“南向”,向南。【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材料一中“自京师乘风雪”“道中迷雾冰滑”和材料二中的“云气秾郁”“大雨淋漓”“雨复大至”可知,天气恶劣;由材料一“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和材料二中的“升降在岭头,盘折皆西南”“升降大峰之西”等可知,山高路险;由材料一“四十五里”和材料二“南五里”“五里”“又五里”等可知,旅程遥远。参考译文:材料一: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个月的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子颍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阶,那些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顺着西边的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山顶。古时候登泰山,顺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登上山顶之后,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城郭,汶水、徂徕山就像图画一般,半山腰处停留的云雾就像是一条飘带。戊申日月底这一天,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大风扬起积雪扑打在脸上。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都是云雾弥漫。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一样的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中有一线奇异的颜色,片刻之间就变成了五光十色的彩霞。太阳升起,颜色纯红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承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材料二:初九日黎明,把行李交付给马夫,告别金重甫后便动身了。这天早上,云气浓郁。从普安城北门外溪流上的第一座桥的北边,沿着西面的峡谷进去,路过税司门前,渐渐转向西南,都是在小溪西岸逆流前行。西山高高隆起,小瀑布屡屡从山顶悬空下泻。向南走五里,开始往西南登坡,这是云南坡。最初的二里路稍微平缓些,又行一里半非常陡峻,越过一条山脊往西行,再上登山坳,共一里,是马鞍岭。翻越到马鞍岭西面,于是沿着马鞍岭的西面向西南走,从这里起在岭头上上下下,盘绕曲折地都是往西南行,都不怎么高不怎么深。行五里,慢慢下降到山坞中,是坳子哨。又往南越过一个山坳,大雨滂沱,仍然往前走。在一座大山峰的西面上上下下,冒雨又行十五里后来到海子铺。有座小城在水塘南边,这是中火铺。我便进了城,在饭店中吃饭。又走出南门,向南登山。行五里,遇到马帮正在山坡上放牧,大雨再次来临,我便先走了。又行五里是大河铺,道路顺着水流向南走。天气随后大晴,忽然间云层破开,山峰露了出来,看见西南方有座山非常高,被云气笼罩着,此时露出一小块,笔直上耸与天一般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乡村四月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宿渔家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15.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村四月》前两句视听结合,写了山绿河涨、杜鹃啼叫、烟雨蒙蒙的初夏风光。B.“才了蚕桑又插田”,“才”“又”衔接紧密,突出农人忙碌,照应上句“闲人少”。C.《宿渔家》前两句巧妙运用白描手法,写出渔家人生存环境简陋和生活的简朴。D.《宿渔家》语言风格华美绚丽,从细微之处落笔,朴实中见巧思,极富生活情趣。16.两首诗都写到劳动场景,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翁诗表达诗人对乡村景色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而郭诗则表达了诗人对渔家生活的欣然向往之情;②翁诗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而郭诗表达了诗人对渔民热情好客、豪爽乐观精神的赞美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D.“语言风格华美绚丽”错误。本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晓畅。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体现诗人对乡村景色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画面上主要突出刚刚收完蚕茧便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宿渔家》全诗写夜宿渔家感到渔家生活的苦乐与渔民豪爽乐观的性情。“灯前笑说归来夜”句中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情景,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白天的时候在海上捕鱼虽然非常辛苦,但是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非常开心惬意,突出诗人对渔民热情好客、豪爽乐观精神的赞美之情和对渔家生活的欣然向往之情。从情感的角度比较分析概括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逢深秋时节,看到清晨的露水,我们不禁想起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慨叹时光易逝,韶华不再;看到浩渺的江水,不禁想起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慨人生短暂,自然永恒;看到皎洁的“秋月”,不禁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喟叹“秋月”唯美,人生各异。【答案】①.譬如朝露②.去日苦多③.哀吾生之须臾④.羡长江之无穷⑤.春花秋月何时了⑥.往事知多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譬、须臾、羡、舫。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回到长老权力下的乡土社会说,反对被时间冲淡,成了“注释”。注释是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在中国的思想史中,除了社会变迁激速的春秋战国这一个时期,有过_______的思想争斗的场面外,自从定于一尊之后,也就在注释的方式中求和社会的变动谋适应。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发生极大的分离。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_______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结果不免是口是心非。在中国旧式家庭中生长的人都明白家长的意志怎样在表面的无违下,事实上被歪曲的。①在这种情境中,不但虚伪是无可避免的,而且是必需的。不能反对而又不切实用的教条或命令只有加以歪曲,只留一个面子。面子就是表面的无违。②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强。在一个完全固定的社会结构里不会发生这距离的,但是事实上完全固定的社会并不存在。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句话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第一处:百家争鸣、各持己见、各抒己见、见仁见智第二处:不容置辩、不由分说、不容分说19.①在这种情境中,虚伪不但是无可避免的,而且是必需的。②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加大、扩大)。【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从上一句的“春秋战国这一个时期”和下一句的“定于一尊”可推断出此处表示“各家各派互相争辩”的意思,因此可填“百家争鸣”“各持己见”“各抒己见”“见仁见智”等成语。百家争鸣:指学术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有时候也指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各持己见:各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各抒己见: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见仁见智:指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会有不同的看法。第二处从下文“不能反对而又不切实用的教条或命令只有加以歪曲”一句可知此处表示“不能反对”的意思,由此可填“不容置辩”“不由分说”“不容分说”等成语。不容置辩:不容许别人进行辩解。指没有辩护的余地。不由分说/不容分说:不容人分辩解释。【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①句关联词位置不当,“虚伪”是两个句子的主语,主语相同,所以“虚伪”应放在“不但”之前。第②句搭配不当,“增强”不能和“距离”搭配,把“增强”改为“增加(加大、扩大)”。(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节为世界理解中国打开一扇窗。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是中华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万家团圆、辞旧迎新的喜庆日子。对于海内外中华儿女来说,____①___,走得多远,“过年回家”是不变的寄望。年味,是经历漫长旅途后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是拎着年货走亲访友的热闹,是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的喜庆,是对新年更美好生活的祈愿。随着时代变迁,中国人过年有了更多方式,数字人民币红包成为春节喜庆新元素,不少家庭尝试“旅游过年”新体验……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聘请顾问协议书
- 彩钢瓦修复安全协议书
- 液化气购销合同协议书
- 现场建筑体变更协议书
- 学生碰牙齿调节协议书
- 理发店门店合同协议书
- 移动代理协议书
- 维修补漏协议书
- 电瓶购置协议书
- 资助建房协议书
- 期末易错题型创新改编练习(专项练习)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 《桥梁工程概况介绍》课件
- 2025年四川成都道德与法制中考试卷(无)
- 2024年不动产登记代理人《地籍调查》考试题库大全(含真题、典型题)
- 中医基础学题库(附答案)
- 大学美育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长春工业大学
- 2024年秋《MySQL数据库应用》形考 实验训练1 在MySQL中创建数据库和表答案
- 《数据资产会计》 课件 第五章 数据资产的价值评估
- 合同到期不续签的模板
- 北京市2018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含答案)
- (完整版)新概念英语第一册单词表(打印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