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28/0B/wKhkGWeQwJGAF6J4AAMiJHOwqBM067.jpg)
![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28/0B/wKhkGWeQwJGAF6J4AAMiJHOwqBM0672.jpg)
![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28/0B/wKhkGWeQwJGAF6J4AAMiJHOwqBM0673.jpg)
![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28/0B/wKhkGWeQwJGAF6J4AAMiJHOwqBM0674.jpg)
![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28/0B/wKhkGWeQwJGAF6J4AAMiJHOwqBM067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中山市高一年级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8页,2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书写(6分)1.本题根据答题卡书写情况评分。请你力求做到书写正确、工整、美观。(6分)二、现代文阅读(一)(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历经几千年的文化陶养,读书已成为多数读书人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读书本身就成为目的,成为享受。中国文化史上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恐怕指的就是读书之乐吧!颜回是孔子唯一认定的“好学”的弟子,所以,至少读书是这种孔颜之“乐”的重要部分。在当代读书人中,人文学者读书大概最接近于以“无功利”的美学态度读书,也比较接近以读书为乐的古风。现代人读书无非两种,读专业之书和读非专业之书。有一种说法,提倡“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以为,读非专业的书,大可“好读书,不求甚解”;而读专业的书,则切不可不求甚解。用司马迁的话说,应该“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不同的书要求不同的读法,而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读书习惯,没有固定的模式。如果读中国文化的经典,这里我推荐宋代大儒朱熹的读书诀:“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朱熹在这里讲的主要是读经典之书的方法,也就是把读书作为修养自己心性的一种活动。这虽然是古代哲学家的读书观和读书法,但同样值得今人思考。读书与修身有着密切关系,修身的首要一条就是读书。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存在分歧。理学认为要成圣贤既要读书又要修身,脱离读书去修身或脱离修身去读书,都不可取;而心学则认为,要成圣贤,只要修身,增进心性修养就可以了,读书是没有用的。现在看来,光读书并不能一定增益你的道德品质,但如果不读书,仅仅从事心性修养,那么道德发育程度也是有限的。修身的“身”主要不是指生理的躯体,而是人的各种行为的综合载体。修身实际上是指如何使一个人的身体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但是,这个提法本身尚未进入心理层面,比如,一个人虽然行为上服从了,但心里未必认可。所以,在儒学经典《大学》里,又强调“正心诚意”,意即行为背后的动机也应与行为遵守的规范相一致。正心修身还包括要把那些不良的、破坏性的情绪排除掉,这就涉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问题。所以,修身最好的境界是把德性培养、人格完善和自己的发展融为一体。读书也是一种练功,是一个收心去杂念的过程。要读书,就要凝神静虑,致心一处。有些人光读些“大全”“技巧”之类的实用书籍,这是生存的需要,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在一个注重人格全面发展的社会中,只读那些能赚钱的书,毕竟是浅薄的。人们应该多读一些对人类的生命处境加以关怀和思考的书籍,包括一些很好的文学作品。如果从中国思想史来看,读书跟“学习”亦有密切关系。中国思想有一个特点,就是“学习”和“读书”很早以前就成为中国文化中备受关注的问题,相关讨论也就变成中国思想史的一个传统。儒家传统是重视读书、重视学习的。孔子堪称好学的典范,他最重视、评价最高的一个德行就是“好学”。到了宋代,重视读书和学习的文化得到加强。朱子的出现把孔子的传统大大加强了,因为朱子讲“格物致知”,“格物”归根结底就是读书。朱子的哲学就是为学习的精神、学习的必要性、在学习上下功夫的重要性做一个哲学论证。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中,从孔子到朱子,其主要基调是强调学习、强调读书。今天要建构学习型社会,就不能不追溯到我们自己的学习文化和读书传统。在这方面我们有先天的优势。其实在民间也是一样,明清以来,“读书人”在基层社会里都是很受尊重的。士大夫就是做官的读书人,所以“读书”和“读书人”在中国文化中很受重视。(摘编自陈来,《读书的意义》,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人对专业之书应“好学深思”,认真钻研方可领悟其要义,对非专业之书可采用“不求甚解”之法。B.朱熹认为读书与修身缺一不可,读书胜于修身;王阳明则认为只要增进心性修养即可,修身胜于读书。C.修身与躯体有关,但主要是指人的身体行为及行为背后的动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也包括剔除坏情绪。D.在中国思想史中,从春秋一直到今天,所遵循共同儒家传统是重视学习、重视读书、尊重“读书人”。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颜回为例,论证自古读书人已养成享受读书、以读书为乐的生活方式。B.文章运用引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式来论证古代哲学家的读书观和读书法。C.文章从读书的态度与方法,读书与修身、学习的关系等方面论证读书的意义。D.文章道理论据与事实论据兼具,古今结合,既肯定读书传统也有现实针对性。3.今天应如何建构学习型社会?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答案】1.B2.A3.今天要建构学习型社会,需追溯到我们自己的学习文化和读书传统。①要以“无功利”的美学态度读书,养成乐于读书的生活方式。②对不同的书要有不同的读法,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习惯。③要把读书作为修养个人心性的一种活动,收心去杂念,凝神静虑。④要多读一些对人类生命处境加以关怀和思考的书籍,如优秀文学作品。【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读书胜于修身”错,原文是“理学认为要成圣贤既要读书又要修身,脱离读书去修身或脱离修身去读书,都不可取”,并没有对比读书与修身哪个更重要。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读书人”错误,原文是“读书已成为多数读书人的‘生活方式’”,选项范围扩大。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今天要建构学习型社会,就不能不追溯到我们自己的学习文化和读书传统”可概括出,今天要建构学习型社会,需追溯到我们自己的学习文化和读书传统。结合“在当代读书人中,人文学者读书大概最接近于以‘无功利’的美学态度读书,也比较接近以读书为乐的古风”可概括出,要以“无功利”的美学态度读书,养成乐于读书的生活方式。结合“不同的书要求不同的读法,而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读书习惯,没有固定的模式”可概括出,对不同的书要有不同的读法,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习惯。结合“读书也是一种练功,是一个收心去杂念的过程。要读书,就要凝神静虑,致心一处”可概括出,要把读书作为修养个人心性的一种活动,收心去杂念,凝神静虑。结合“人们应该多读一些对人类的生命处境加以关怀和思考的书籍,包括一些很好的文学作品”可概括出,要多读一些对人类生命处境加以关怀和思考的书籍,如优秀文学作品。三、现代文阅读(二)(共12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迟子建在我这样的外地人眼中,上海是中国城市历史中,最具沧桑美感的一册旧书。这里的每一处老弄堂,都是一句可以不停注释的名言,于我来讲是陌生的。但有一处地方,在记忆中却仿佛是熟知的,就是四川北路。这条路留下了许多历史名人的足迹,而其中最难抹去的,当属鲁迅先生了。二零一七年岁尾,《收获》杂志六十周年庆典,在太热闹的时刻,很想独自出去走走,有天上午得空,我吃过早饭,叫了一辆的士,奔向四川北路。我先去拜谒原虹口公园的鲁迅先生墓。天气晴好,又逢周末,园里晨练的人极多。入园处有个水果摊,再向前是个卖早点的食肆,等候的人,从屋里一直排到门外。想着多年前萧红在这一带,有天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萧红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淡然,复信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还能包裹出这乌云见日般的绮丽文事么?绕过食肆向前,再是人潮汹涌。这幅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在渐次打开的时候,我也领略了背景上的植物风光。槭树正在最美时节,吊着一树树红红黄黄的彩叶,被阳光照得晶莹剔透,看上去激情饱满,像要与旧时代决裂的起义者。除了槭树呈现壮丽之色,也有耐寒的杜鹃绽放,那红的粉的花朵,在我这个刚经历了哈尔滨十二月飞雪的北方人眼里,无疑是日历牌上被漏撕的春日。在公园的西北角,就是鲁迅先生的墓地了。墓前广场比较开阔,最先看到的是长方形草坪上矗立着的鲁迅塑像,他坐在藤椅上,左手握书,右手搭着扶手,默然望着往来的人。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樟树、广玉兰和松柏,树高枝稠,长青的叶片在阳光下如翻飞的翠鸟,绿意荡漾。我随手摘下一片广玉兰的叶子,拈着它走向鲁迅先生长眠之所,将它轻轻摆在墓栏上。鲁迅墓由上好的花岗石对接镶嵌,其形态很像一册灰白的旧书,半是掩埋半是出土的样子。因为是园中独墓,看上去显赫,却也孤独。其实无论是鲁迅的原配夫人、为他寂寞空守了四十年的朱安,还是无比崇敬鲁迅的萧红,都曾在遗言中表达了想葬在鲁迅身旁的想法,可惜都未如愿——怎么可能如愿。鲁迅曾在文章中交待过后事:“赶快收敛,埋掉,拉倒”,这像他的脾气,这像一个目光如炬的人穿行于无边的黑暗后,留给自己的大解脱——最后的光明。可鲁迅的一生,是雷电的一生,身后必将带来风雨,不会是寂寞。鲁迅墓前并不安静,左右两侧的石杆花廊下,一侧是两个男人在练习格斗,互为拳脚;另一侧是三位大妈,在热聊什么。我脱帽向着这座冷清的墓,深深三鞠躬,静默良久。当我怅然离开墓地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搅起地面的落叶和尘土,在半空飞舞。公园所有的树,这时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我回身一望,我献给鲁迅先生的那片玉兰叶,已不见踪影,我似乎听到了他略含嘲讽的笑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我出了公园,一路打听,步行去鲁迅在大陆新村的最后寓所——山阴路132弄9号。鲁迅故居虽是坐北向南的房子,一进去还是给人阴冷的感觉。讲解员介绍着一楼会客室的陈设,餐台餐椅,墙上的画等等,而我的目光聚焦在了瞿秋白寄存此处的那张著名的书桌上了。只三两分钟吧,就被保安吆喝着去二楼。二楼是鲁迅的书房兼卧室,不很宽敞,南窗和西墙摆放着书桌、藤椅、镜台、茶几、台灯等旧物。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是近门处东墙边的那张黑色铁床,鲁迅先生就是在这张床上,吐出最后一口气的。而那最后一口气是真的散了,还是附着在了室内的台灯上,做夜的眼?或是附着在了南窗的窗棂上,做曙光的播撒器?保安已在一楼大声呼唤讲解员,让她赶快带游人出来,说是时间到了,其实我们进来不过一刻钟。等我下去,保安在训斥讲解员,说她不该把游人留在最后,说这是重点文物保护区。我郁郁出了鲁迅故居。走在异乡的街头,只觉得这里的冬天与我故乡相比,更像春天,因为闪烁的花朵,像黑夜的笑声,从苍绿中挣扎而出。这样的花朵也就格外明亮和湿润,就像感动的泪。快走出山阴路时,我终于打到一辆车。我将目光放在窗外,往来的车辆都急匆匆的,车辆侧面,是缩着脖子仄身而行的人,是摇晃着的树和招幌。(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植物中,槭树的红黄色彩是鲁迅先生激情革命精神的写照,樟树、松柏的翠绿色彩则营造出鲁迅先生墓庄严肃穆的氛围。B.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风雨”指鲁迅先生的去世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不会是寂寞”指人们会对鲁迅先生有褒贬不一的评价。C.作者通过对保安“吆喝”“大声呼唤”“训斥”等动作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鲁迅故居的游人之多和后人对重点文物的爱护之情。D.园里尤其是墓前的热闹,及作者为了表达敬仰和怀念而摆在墓栏上的玉兰叶,都不是鲁迅先生去世后想要的宁静、清寂。5.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鲁迅先生在作者心目中的特殊地位,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为下文写拜谒鲁迅先生墓作了铺垫。B.文章运用插叙手法,回忆了萧红告知鲁迅先生原稿被用来包油条的生活往事,刻画出一个淡然、幽默的鲁迅形象,也能看出二人的深厚友谊。C.作者善用比喻,如把“最后一口气”比作“夜的眼”“曙光的播撒器”,表达出鲁迅虽已逝世,但鲁迅精神长在,会继续给国民以指引和希望。D.本文以作者的游览路线为线索,对鲁迅先生的哀悼、追思和对鲁迅精神传承方式的担忧蕴涵其中,这种文章结构安排与《荷塘月色》截然不同。6.题目“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意蕴丰富,其中“也是冬天”实写二零一七年岁尾。“也是春天”有何深意?请结合文章分析。【答案】4.C5.D6.“也是春天”虚写:①上海的冬天有着春天般的温暖:上海的杜鹃花绽放,红的粉的花朵让刚经历哈尔滨大雪的作者有了春日的温暖感觉。②对鲁迅先生的敬仰、怀念之情:作者拜谒鲁迅先生墓,表达了对鲁迅的尊重和悼念之情,其中的理解和共鸣让人感动。③对鲁迅精神传承的的诗意表达:鲁迅身上的革命精神、社会责任感等像黑夜的笑声一样震撼,也像春天一样充满希望。【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C.“形象地写出了鲁迅故居的游人之多和后人对重点文物的爱护之情”错误,结合上下语境可知,作者不是为了写出“游人之多”和“爱护之情”,而是写出了当代一些人对敬仰和怀念鲁迅的不理解。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截然不同”错。与《荷塘月色》的结构安排很相似,有明线和暗线,明显为行走路线,暗线为情感和心理变化等;而且都是类似的圆形闭合结构。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题目意蕴的能力。相对“也是冬天”的实写“也是春天”为虚写:“除了槭树呈现壮丽之色,也有耐寒的杜鹃绽放,那红的粉的花朵,在我这个刚经历了哈尔滨十二月飞雪的北方人眼里,无疑是日历牌上被漏撕的春日”,此时本是冬日,可上海的冬天有着春天般的温暖:槭树呈现壮丽之色,上海的杜鹃花绽放,红的粉的花朵让刚经历哈尔滨大雪的作者有了春日的温暖感觉。“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樟树、广玉兰和松柏,树高枝稠,长青的叶片在阳光下如翻飞的翠鸟,绿意荡漾”,鲁迅墓地充满春意;“鲁迅曾在文章中交待过后事:‘赶快收敛,埋掉,拉倒’,这像他的脾气,这像一个目光如炬的人穿行于无边的黑暗后,留给自己的大解脱——最后的光明。可鲁迅的一生,是雷电的一生,身后必将带来风雨,不会是寂寞”,作者拜谒鲁迅先生墓,表达了对鲁迅的尊重和悼念之情,其中的理解和共鸣让人感动。其间作者对鲁迅先生充满敬仰、怀念之情一如春天般明朗有活力。“走在异乡的街头,只觉得这里的冬天与我故乡相比,更像春天,因为闪烁的花朵,像黑夜的笑声,从苍绿中挣扎而出。这样的花朵也就格外明亮和湿润,就像感动的泪”,作者从鲁迅故居出来,感慨万端,此处的“春天”,意味隽永,是对鲁迅精神传承的的诗意表达:鲁迅身上的革命精神、社会责任感等像黑夜的笑声一样震撼,也像春天一样充满希望。四、名著阅读(共3分)7.下列各项中,对名著内容或解读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乡土中国》的“维系着私人的道德”这一节中,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所谓的“团体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个人格局”是不同的。B.在《乡土中国》的“从欲望到需要”这一节中,费孝通认为:“人类行为是有动机的”包含着两个意思:一是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也就是所谓意志;一是人类在取舍之间有所根据,这根据就是欲望。C.《边城》中,本应陪伴翠翠看龙舟赛的爷爷,却因惦念那位帮助自己看渡船的朋友,便独自回去替换他,而将翠翠一人留在了河边看划船,爷爷本想“工作”结束后回来接翠翠回家,又因和朋友相谈甚欢而饮酒醉倒。D.《边城》中,作为“天才歌手”的傩送,在“走马路”这一方式上,足以以绝对优势战胜哥哥,天保面对此情形,黯然选择离开。天保乘船离开不久就因翻船事故而遇难,这一切让傩送的内心产生了深切的自责,傩送最终远走他乡。【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名著内容的能力。A.“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所谓的‘团体格局’……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个人格局’是不同的”错误,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差序格局”;现代西洋的是“团体格局”。故选A。五、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始终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愈官显,稍谢遣。凡内外亲若交友无后者,为嫁遣孤女而恤其家。每言文章自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后,作者不世出,故愈深探本元,卓然树立,成一家言。其《原道》《原性》《师说》等数十篇,皆奥衍闳深,与孟轲、扬雄相表里而佐佑《六经》云。至它文造端置辞,要为不袭蹈前人者。然惟愈为之,沛然若有余,至其徒李翱、李汉、皇甫湜从而效之,遽不及远甚。从愈游者,若孟郊、张籍,亦皆自名于时。唐兴,承五代剖分,王政不纲,文弊质穷,蛙俚混并。天下已定,治荒剔蠹,讨究儒术,以兴典宪,薰釀涵浸,殆百余年,其后文章稍稍可述。至贞元、元和间,愈遂以《六经》之文为诸儒倡,障堤末流,反刓以朴,刬伪以真。然愈之才,自视司马迁、扬雄,至班固以下不论也。当其所得,粹然一出于正,刊落陈言,横骛别驱,汪洋大肆,要之无牴牾圣人者。其道盖自比孟轲,以荀况、扬雄为未淳,宁不信然?至进谏陈谋,排难恤孤,矫拂媮末,皇皇于仁义,可谓笃道君子矣。自晋汔隋,老佛显行,圣道不断如带。诸儒倚天下正议,助为怪神。愈独喟然引圣,争四海之惑,虽蒙讪笑,跲而复奋,始若未之信,卒大显于时。昔孟轲拒杨、墨,去孔子才二百年。愈排二家,乃去千余岁,拨衰反正,功与齐而力倍之,所以过况、雄为不少矣。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始终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B.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始终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C.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始终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D.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始终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与《登泰山记》中“至于泰安”的“至”意义不同。B.徒,在本文中的意思与《师说》中“郯子之徒”的“徒”意义相同。C.殆,有接近、几乎之义,文中“殆百余年”意思是接近一百多年。D.卒,意为最终,与《赤壁赋》中“而卒莫消长也”的“卒”意义相同。10.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自幼聪颖勤奋,每天能记诵大量文字。长大后,他贯通多门学问。他曾深入探究名家文章,形成独特见解,建立自成体系的学术思想。B.韩愈的文章内容博大精深,措辞匠心独运,不抄袭前人作品。他的文风对革除当时文坛上内容空洞、淫邪俚俗之语混杂的不良风气有积极作用。C.韩愈是信守道义的正人君子,他曾经向君王进言献策,希望君王为百姓排忧解难,关心体恤孤弱的人,纠正鄙薄衰败的风气,弘扬仁义之道。D.在众多儒生帮助宣传鬼怪邪说,道教和佛教盛行的情况下,韩愈坚持援引圣人学说,与那些受到迷惑的人辩论,在当时形成很大的影响力。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内外亲若交友无后者,为嫁遣孤女而恤其家。(2)从愈游者,若孟郊、张籍,亦皆自名于时。(3)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12.文中韩愈看待孟轲与荀况二人思想学说态度有什么不同?【答案】8.D9.B10.C11.(1)凡是内外亲戚或朋友中没有后代的人,韩愈替他们出嫁孤女并救济他们的家属。
(2)跟韩愈交往的人,比如孟郊、张籍,也都在当时自有成就而闻名。
(3)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12.①韩愈肯定了孟轲的思想学说,能够与自己的思想学说相提并论。②韩愈否定了荀况的思想学说,认为他的思想学说不够淳厚。【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韩愈天性聪明敏锐,不随波逐流,与人交往,自始至终没有一点改变。成全后辈,名声遍布四方。“与人”是“交”的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C;“后进士”是“成就”的宾语,表明韩愈乐于提携后生,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至于;到。句意:至于其它的文章,思路与措辞。/到达泰安。B.错误。徒弟,弟子;同类的人。句意:他的弟子李翱、李汉、皇甫湜跟随并效法他。/郯子这些人。C.正确。D.正确。句意:最终在当代有了很大名气。/最终没有增减的变化。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希望君王为百姓排忧解难,关心体恤孤弱的人,纠正鄙薄衰败的风气,弘扬仁义之道”错误。依据原文“至进谏陈谋,排难恤孤,矫拂媮末,皇皇于仁义,可谓笃道君子矣”的主语都是韩愈,以上行为是韩愈堪称正人君子的表现,不是他对君王提出的谏言。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交友”,结交的朋友;“为嫁遣……”,省略宾语,“为(之)嫁遣……”;“恤”,体恤,救济,救助。(2)“游”,交际、交往、交游;“若”,像、如、比如;“自名”,自有成就而闻名,闻名。(3)“及”,等到;“负”,背负,覆盖;“烛”,照亮。【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其道盖自比孟轲”可知,韩愈肯定了孟轲的思想学说,能够与自己的思想学说相提并论。②由原文“以荀况、扬雄为未淳”可知,韩愈否定了荀况的思想学说,认为他的思想学说不够淳厚。参考译文:韩愈字退之,是邓州南阳人。韩愈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和诸子百家的学问。考中进士。韩愈天性聪明敏锐,不随波逐流。他与人交往,自始至终没有一点改变。他成全后辈,名声遍布四方。受过韩愈指教的人,都称“韩门弟子”,韩愈官位显达后,逐渐谢绝教授。凡是内外亲戚或朋友中没有后代的人,韩愈替他们出嫁孤女并救济他们的家属。当时的人常常谈论文章从汉代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后,这些杰出非凡的作者不是每个时代都会出现的,因此韩愈深入探究文章的根本,有独特见解,成就了自成体系的学术思想。韩愈写下的《原道》《原性》《师说》等几十篇文章,都是博大精深的,和孟轲、扬雄的文章互为补充,成为《六经》的辅助资料。至于其它的文章,思路与措辞,都不会抄袭前人。这样的文章只有韩愈写得出来,内容充沛,他的弟子李翱、李汉、皇甫湜跟随并效法他,就远远不及他了。跟韩愈交往的人,比如孟郊、张籍,也都在当时自有成就而闻名。唐朝建立,上承五代的分裂局面,国家治理混乱,文风败坏空洞无物,非正统的淫邪和俚俗混杂。全国平定后,革除弊病,倡导儒家学说,来发扬先王之道,陶冶影响,差不多一百多年,此后文章才稍稍有值得评说的地方。到贞元、元和年间,韩愈就用《六经》的文章向学者宣扬,纠正颓靡文风,反对腐坏倡导质朴,铲除虚假倡导真实。以韩愈的文才,他自认为和司马迁、扬雄一样,从班固以后的文人他都看不上。他的长处是文风纯正且都合乎正道,除尽陈旧的语句,纵横奔驰,豪放潇洒,总之没有与孔孟之道相抵触的地方。他把自己的思想和孟轲相提并论,认为荀况、扬雄的思想还不够淳正,难道不是这样吗?至于他劝谏君王,献出计谋,为百姓排忧解难,关心体恤孤弱之人,弘扬仁义之道,真可算得上是信守道义的正人君子了。从晋朝到隋朝,道教、佛教盛行,儒学形势危急。各位儒生将合于正道的议论认为是怪异的,帮助宣扬鬼怪邪说。韩愈独自感慨并援引圣人学说,与全国受迷惑的人争辩,虽然遭到嘲笑,但他跌倒了又爬起来,开始人们不相信他,最终在当代有了很大名气。过去孟轲抵制杨朱、墨翟的学说,距孔子才两百年。韩愈反对道教、佛教,离孔子已一千多年了,他能振兴衰落趋势回归正道,功劳和孟轲一样而且加倍费力,他超过荀况、扬雄就不是一点点了。自从韩愈死后,他的学说极为盛行,学者们对他像泰山、北斗星一样敬仰。(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1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采莲子(二首)皇甫松其一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其二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1)请把“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翻译成现代汉语。(2)这两首诗的主角为同一位少女。两首诗分别通过哪些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活泼和大胆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13.秋色宜人,采莲船一片湖光闪动之中慢慢前行,采莲女痴痴地看着英俊少年,任凭船儿随波飘荡。14.①第一首诗首先描写了采莲女采莲迟归,贪玩戏水,把采莲船也浇得湿淋淋的;然后描写了她无拘无束,脱下红色罗裙来网罗水中的鸭儿,共同表现了她的娇憨。②第二首诗先描写了采莲女情窦初开,贪看意中人而任船漂流;然后描写了她抓起莲子,抛过水面,投向少年,共同表现她的大胆。【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滟滟”,水波闪耀;“贪看年少信船流”,省略句,补充主语“采莲女”;“信”,任凭。【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的能力。第一首诗有四处动作描写,“贪戏”“弄水”“脱红裙”“裹鸭儿”,“小姑贪戏采莲迟”是说,年轻的姑娘贪玩爱耍把采莲延迟。“晚来弄水船头湿”是说,傍晚她戏弄湖水把船头淋湿了。“更脱红裙裹鸭儿”是说,更脱下红裙网罗池中鸭儿。小姑的无拘无束,憨态可掬,活脱脱就在眼前。第二首诗有两处动作描写,“贪看年少”“抛莲子”。“贪看年少信船流”贪看二字,充分刻画出小姑的情窦初开,大胆无羁。英俊少年迷住她的心,贪看意中人而任船漂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是说,竟然无缘无故隔船抛丢莲子,可是被远处的人看见,她大半天还在害羞。“无端”二字,点明少女的冲动。“莲子”,谐音为“怜子”(爱你),这是民歌的传统手法。这一抛莲子,实在是太大胆的举动,不仅是人世间的礼法,连少女自己的矜持也置之不顾了。(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14.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成分。(1)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2)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6)静女其姝,____________。(《诗经·邶风·静女》)(7)近些年,我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相对于非可再生能源总量有限这一缺点而言,我们可以用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来描述可再生能源总量无限的优点。【答案】①.羁鸟恋旧林②.栗深林兮惊层巅③.别有幽愁暗恨生④.赢得仓皇北顾⑤.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⑥.俟我于城隅⑦.取之无禁⑧.用之不竭【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羁、栗、巅、幽、赢、鳝、俟、隅、禁。六、语言文字运用(20分)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2023年端午节的夜晚,河南卫视举办的那场名为“端午奇妙夜”的震撼人心的展演艺术,为观众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B.航天员要完成体质训练、航天环境耐力与适应性训练等8大类上百个科目的训练。这些训练不仅挑战学习能力,还挑战生理与心理极限。C.通过阅读《乡土中国》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习得为人处世的道理、看见治理社会的思路。D.《我本是高山》是一部根据张桂梅事迹改编的真实电影,电影再现大山深处的动容故事,一经公映后便在全国引发热议。【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搭配不当,“举办……展演艺术”搭配不当,“举办”的不是“艺术”,而是“展演”,改为“举办……艺术展演”;C.成分残缺,介词“通过”覆盖主语,使句子缺主语,删掉“通过”;D.语序不当,“真实”是修饰“事迹”的,而非“电影”,可改为“《我本是高山》是一部根据张桂梅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动容故事”搭配不当,可改为“令人动容的故事”或者“动人故事”。故选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16.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而且 B.固然但C.也那么 D.之所以是因为17.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作家创作时要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意识。B.国家设立“医师节”旨在激励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C.类似“有口皆杯”这样的谐音广告已经严重影响汉字使用规范。D.“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18.根据语意,仿照画波浪线的语句,在横线上仿写一个句子。【答案】16.B17.A18.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要求填入关联词语,需要分析前后句之间的关系,“是工匠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是转折关系,只有“固然……但”为转折关系。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画线的引号表直接引用,与A项相同。B.引号表特定称谓;C.引号表特殊含义;D.引号表强调。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的句子和例句都是对“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具体阐述,句式为“没有……,怎能有……”,前后为条件关系;结合关键词“热爱、付出”,“追求、卓越”可知,每组句子之间为递进关系。围绕工匠精神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精神,可以想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并与之对应的“脚踏实地笃实”。只要能层层深入地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即可。据此可仿写为: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人们根据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总结出“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一叶落知天下秋”“苹果熟了会落下”等常识。____________。其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与大气运行的规律相关:____________,侵入西方,会带来降水;晚霞出现说明云层向东对流,空气中没有水汽,会是晴天。“一叶落知天下秋”,是因为叶落是秋天的特征,天气转凉,树木越冬需要养分,叶落可以减少水分、养分的损耗。而苹果熟了向下落,则是因为地球引力的作用。这些看似感性而简单的总结,____________。【答案】①.这些常识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②.朝霞出现说明水汽东移③.隐含着自然界运行变化的科学规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前面说人们总结出生活常识,后面“其中”具体举例说明这些常识蕴含的科学知识,此处为概括性语句,应填:这些常识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第二空,分号前后为并列关系,句式与“晚霞出现说明云层向东对流”呼应,此处是说朝霞出现的情况,下句有“侵入西方,会带来降水”,应填:朝霞出现说明水汽东移。第三空,“这些看似感性而简单的总结”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性语句,指出这些生活常识中蕴含着自然界运行变化的科学知识,应填:隐含着自然界运行变化的科学规律。七、写作(6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在批判“送去主义”的同时,提出了“拿来主义”的积极主张。纵观整个20世纪,中国人也确实从国外拿来了不少精华。但是,直到今天仍有许多外国人对中国抱有刻板印象,不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不明白我们所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了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如果别人不来拿,我们就应该积极送去。无论是国家交流还是社会交往,除了“拿来主义”,是否还可以提倡“送去主义”?请以“‘送去主义’新说”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送去主义”新说翻开课本,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至今读来,依然振聋发聩。在倡导“拿来主义”的同时,鲁迅先生也痛批了“送去主义”,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而时间永是流逝,街市早不依旧,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要严禁“送去主义”呢?我以为不然。《吕氏春秋·察今》有言:“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一百年前的中国,遭铁蹄践踏,被鬣狗抢食,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却是手捧金饭碗而又无力守护,倒引得一众列强眼冒绿光,争相哄抢。于是偌大一个美丽的东方古国,被糟蹋得民不聊生,积贫积弱。好不容易残存一点值钱的干货,竟还要贸贸然地“送去”,一者大抵要肉包子打狗,二者人家根本没有礼尚往来,最终只能送无可送,穷得见底。所以,那时“送去主义”不可取。而一百年后的中国,虎啸山林,百兽震惶,虽日新月异,今非昔比,难免身处僻巷令人难闻酒香。竟使得许多外国人仍抱刻板印象,不明中国智慧。于是肉被埋在碗底,助食用者饱腹,强食用者筋骨,却不为众人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政务(含公共服务)服务平台项目建设方案X
- 未来教育领域中如何利用移动支付进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研究
- 环境保护教育推广与实践
- 国庆节团队旅行活动方案
-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视觉体验与审美需求
- 生态环保理念在办公空间的设计实践
- 环保材料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前景
- 生活用纸的创新设计与实践案例分享
- 《2 颜色填充和橡皮擦工具》(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吉美版
- 2023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 光现象第5节 光的色散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 2025年初中语文:春晚观后感三篇
- Unit 7 第3课时 Section A (Grammar Focus -4c)(导学案)-【上好课】2022-2023学年八年级英语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新目标Go For It!)
- 2025年上半年长沙市公安局招考警务辅助人员(500名)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解读讲座
- 2025河北邯郸世纪建设投资集团招聘专业技术人才30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慈溪高一期末数学试卷
-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 省级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东方航空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微生物燃料电池MF》课件
- 贵州省黔东南州2024年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