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上海市各区初三语文一模卷【文言文阅读题】汇集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届上海市各区初三语文一模卷【文言文阅读题】汇集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届上海市各区初三语文一模卷【文言文阅读题】汇集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届上海市各区初三语文一模卷【文言文阅读题】汇集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届上海市各区初三语文一模卷【文言文阅读题】汇集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上海市各区初三语文一模卷【文言文阅读题】汇集

(2024年虹口区)

【甲】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有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毛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桃花源记(节选)

见法人,乃大惊,问所从未。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消杀鸣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

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比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

人道也。”

【丙】

王经少贫苦,仕至二千石,母语之曰:“汝为寒家子,仕至二千石,比可以止乎!”经不能用,为尚书,

助魏,不忠于晋,被妆。涕泣辞母曰:“不从母故,以至今日!”母都无戚容,语之曰:“为子则孝,

为臣则忠,何负吾邪?”

—《世说新语•贤媛》

[注释]①王经(?—260):字彦纬,冀州清河郡人,三国时代曹魏大臣,曾官至尚书,深得魏帝曹里信

任。公元260年五月初六夜晚,魏帝曹髦因司马昭弑君篡位之心日益明显,决定不再坐以待髡,召王经、

王沈、王业商讨伐司马昭计划。王沈、王业要向司马昭秘告此事,遨王经一道前往,被王经拒绝。不久,

魏帝曹髦被司马昭所杀,王经因忠于曹魏被诛。②二千石:汉代称郡守为二千石。③晋:特指后来篡姆

国权的司马氏。④或容:悲伤的神色。

5.【甲】诗和【乙】文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2分)

6.脩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为”和“武陵人捕鱼为业”中的“为"解释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不足为外人道也C.汝为寒家子D.为尚书

(2)下列选项中,对丙文“不从母敕”中“敕”的解释最恰当一项是()。(2分)

A.告诫B.命令C.任命D.斥责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遂与外人间隔

8.下列对诗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诗”欲辨已忘言”是因为诗人喝酒之后,处于半醉半醒的状态。

B.【甲】诗“飞鸟相与还”中飞鸟朗然来归,可以看作是诗人躬耕自乐的艺术化身。

C.【乙】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写出了渔人时桃源中人错过外面世界的精彩变化而感叹惋

惜。

D.【丙】文“何负吾邪”表达了王母对儿子不忠不孝的失望,塑造了她“贤媛”的形象。

9.【甲】诗【乙】文的作者和【丙】文中的王经都身处乱世,面对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前者的人生选

择是,向后者的人生选择是—。虽然他们的人生选择小同,但都具有—高贵品质。(9分)

(2024年宝山区)

【甲】

从,卜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瑕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

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班,为屿,为续,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狒。

潭中曳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曲,往来翕忽,似与游号

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耳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发骨,悄怆幽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其①诏至京师,而复为柳州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浦州。子厚注日:“播州非人所

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②,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开疏③,

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④。

[注释]①其:指柳宗元。②穷:处于困境。③疏:上书。④恨:遗惚。

5.【甲】文作者是朝柳宗元,【乙】文中提及的是他的“字”。(2分)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不可久居()(2)愿以柳易播()

7.下列对【乙】文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况且绝没有让母子一起去柳州的道理。B.并且也没有让母子一起来柳州的道理。

C.况旦绝没有让母子一起去播州的道理。D.并口也没有让母子一起来播州的道理。

8.(1)人物不同行为背后有不同的心情:【甲】文中“伐竹取道”一句表现了柳宗元一行

人的□□之情;【乙】文中“泣”字表现了柳宗元的□□之情。(4分)

(2)对于引发人物行为的原因,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中“伐竹取道”是因为看见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B.【甲】文中"乃记之而去”是因为无法探寻小石潭源头。

C.【乙】文中“泣曰”是因为得知文I梦得被贬播州的消息。

D.[乙】文中''请于朝,将拜疏”是因为刘梦得不想赴任。

9.【甲】文中面对自身被贬,【乙】文中面对友人被贬,柳宗元采取的方式和目的各不相同。请作简要

分析。(5分)

5.(2分)唐子厚

6.(4分)(1)停留(2)更换

7.(3分)C

8.(1)(4分)好奇(高兴给1分);悲伤或担忧

(2)(3分)C

9.(5分)柳宗元面对自身被贬,以观赏美景(寄情山水)(1分)来排遣内心的忧伤凄苦(1分):柳

宗元面对友人被贬,上书朝廷,用柳州与刘禹锡所任播州对换(2分),来解友人的困境(以表达对反

人的关心或体谅)(1分)

(2024年黄浦区)

【甲】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搂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抉,此事十■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C

【乙】醉翁亭记(节选)

(1)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呜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

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

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雄?庐陵欧阳修也。

【丙】书马犬事

2

欧阳公在翰林时,常与向院必出游。杆奔马宛大,公日:“(3)试书典一事。”一口:“有大卧于逋猫,

逸马蹄而杀之。”一日:“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遣之而卷。"公曰:“(4)使之修史,万卷未已也。”

日:“内翰②云何?”公曰:“逸马杀犬于道。”相与一笑。

[注释]①同院:指与欧阳修同在翰林院供职的人。②内翰:翰林的别称,此处指欧阳修。

5.甲词作者(人名),乙文作者欧阳修,都是宋代著名家。(2分)

6.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和丙文中的面线句。翻译恰当的是()。(4分)

A.(1)(3)B.(1)(4)C.(2)(3)D.(2)(4)

(1)不久夕阳挂在西山上(2)人们知道从太守游玩中获得乐趣

(3)大家尝试写下其中一件事(4)让你们编修史书,一万卷也写不完

7.“何”在词典中的解释有:A.谁;B.什么;C.怎么样;D.为什么。为下列句子中的“何”选择一个正

确的选项(填字母):(4分)

(1)今夕是何年()(2)内翰云何()

8.“旷达”形容人的心胸开阔、豁达。甲词和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旷达”的一句分别是:

“";"”。(4分)

9.(1)以下主张与丙文中欧阳修的看法一致的是()。(3分)

A.写作要实事求是,不能随意夸大。B.写作要言简意赅,绝对不可啰嗦。

C.文章应发乎真情,无需刻意求新。D.文章应追求内容深刻而字面浅显。

(2)黄同学读了丙文后,将乙文最后两句改写如下。请对他的改写进行评价。(5分)

同其乐,述以文,庐陵欧阳修。

(2024年奉贤区)

【甲】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官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义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阖,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砍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寝水空明,水中藻、若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闱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书遗蔡允元(元丰八年九月作于楚州)

仆闱居六年,复出从仕。自六月被命,今始至淮上,大风三日不得渡。故人蔡允元来船中相别。允元

卷卷不忍归,而仆迟回不发,意甚愿来日复风。坐客皆云东坡赴官之意,殆似小儿卷延避学。爱其语

切美,故书之,以遗允元,为他日力休一笑。

5.【甲】【乙】【丙】三篇的作者都是(朝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1分)

6.【甲】词中的“埼户”的意思是(2分)

7.加点字解释。(4分)

(1)大风三日不得渡()(2)以遗允元()

8.句子翻译(6分)

(1)用现代汉语解释【乙】文中画线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谷交横,盖竹柏影也。

(2)下列对【丙】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在座的客人都说东坡赴官上任的意思,恐怕像小孩子缓步而行逃避上学。

3

B.在座的客人都说东坡赴官上任的样子,就像小孩子缓步而行逃避上学。

C.在座的客人都说料想东坡赴官上任的神情,接近像小孩子被邀请去上学要逃避一样。

D.在座的客人都说东坡去做官的路,困乏疲惫像小孩子逃避上学一样。

9.下列对【甲】词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恐”字把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直接表达出来。

B.“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C.“无眠”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D.,,何事”一词表达了词人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

10.【甲】词中”此事古难全”可以看出作者。这种人生态度在【乙】文中的具体表现

是。【丙】文中苏轼“"却,同样也反映了他这一特点。(6分:

<2024年嘉定区)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脸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①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

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吗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凤

④,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矢之节⑤也,故唯圣人为能和。和,

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是‘也。"宋之丁氏,

家无井而出溉汉,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

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便,非得一人于井中

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节选自《》

[注释]①乐(yue)正:古代官名,负责管理音乐事务的官员。夔(ku।):人名,善音律。②重黎:

相传尧时掌管时令,后为舜臣。③草莽:草野,指民间。④通:调和。八风:八方之风。⑤节:关键,

5.请给上文补充出处:《》(书名)。(2分)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2)得一人之使()

7.对文中画横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大丈夫的快乐是天地的精华,是得失的关键。

B.大丈夫所喜爱的音乐是天地的精华,是得失的关键。

C.音乐是天地的精华,是得失的关键。

D.音乐是是天地的精华,得失的关键在于节拍。

8.从下列选项中为文中画波浪线中的“足”选择最合适的义项()。(3分)

A.人体膝盖以下的部分,又专指脚B.足够,充足,满足

C.值得,配D.(旧读jii)过分

9.末句“求闻之若此”中的“闻”是消息、传闻的意思,它在两个故事中分别指的是和(用自己

的话概括)(4分)

10.文中鲁哀公向孔子求证传闻真假,宋君做出的类似表现是“”(用原文语句回答),

他们都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用自己的话表述)。作者借两则小故事

所要阐释的观点是“”(用原文语句回答).(6分)

5.(2分)吕氏春秋/吕览

6.(4分)(1)选拔,推举(2分)(2)使唤,派遣(2分)

7.(3分)C

8.(3分)B

9.(4分)夔只有一只脚(2分):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2分)

10.(6分)令人问之于丁氏(2分);凡事都要调查研究,力能弄清真相/不可轻信遥言,人云亦云(2

分):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2分)

(2024年浦东区)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把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砍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闱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追和陶渊明诗引(节选)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俯①耳,置家罗浮②之下。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先生平生独喜为诗。是时,辙亦迁每

康,书来告日:“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疮而实腴③。

然吕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战?如算为人,实有感焉。豆今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砍

以晚节师危其万一也。“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畸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

折困,终不能慢④,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有删改)

[注]①傀:即伊州。②罗浮:印罗浮山。③质而实绮,瘢而实腴:这是苏轼对陶渊明诗我的评价,意思

是平实中透着文采的华丽,清淡中透着丰富的意味。④惨(quan):改变。

5.【甲】诗题中的“乐天”指的是(人名),【丙】文中提到了“渊明”,我们还学过

他的作品《》。(2分)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葺茅竹而居之()

(2)参考下面的诗句,画线句中加点词“桑榆”的意思是().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A.桑树和榆树B.指日落时余光所在处,谓晚暮C.比喻晚年D.喻指隐居山园

7.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分)

相与步于中庭

8.【乙】文中苏轼“”的行为,说明他把张怀民当作心意相通的朋友。【丙】文中,苏

轼评价陶渊明、(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他称得上是陶渊

明跨越时空的知音。(5分)

9.【甲】与【丙】中,刘禹锡和苏轼面对相同的处境一一“口”(【丙】文中的一个字),采取了不司

的方式来排解苦闷,前者“”,后者读诗写诗,二人体现出相同的人生态度,即(5分)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诗用“闻笛赋”表达对物是人非的感慨,用“烂柯人”抒发对友人的怀念。

B.【乙】【丙】两文融多种表达方式为•体,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辛酸与悲凉的情感。

C.【丙】文中苏轼居陋室、饭蔬食仍“喜为诗”,其心境与【乙】文的“闲人”相近。

D.【甲】【乙】【丙】三篇诗文都抒发了作者虽然“处江湖之远”,却忧国忧民的心声。

5.(2分)白居易;《饮酒》(其五可不写)/《桃花源记》

5

6.(4分)(1)居住(2)C

7.(3分)(我们)一起在院中漫步“相与”1分“步于中庭”翻洋、语序各1分,主语未补充不扣分

8.(5分)寻张怀民(1分);(“遂至……”多抄不扣分,抄错字扣分)诗品高妙(2分):人品

高洁(2分)

(“人好”给1分:“不慕名利”给2分:抄注释③未概括给1分)

9.(5分)谪/迁/难(1分);(暂)凭杯酒(2分,不写“凭”只得1分):以乐观、豁达/积极/旷

达的心态面对困境(2分)

10.(3分)C

(2024年静安区)

【甲】岳阳楼记(节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

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醉翁亭记(节选)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心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

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丙】喜雨亭记(节选)

苏轼

①争以雨名,志喜也。……

②子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奉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和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菊

麦座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③。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④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

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和与件⑤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

而3亭适成。

③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日:“五日不雨可乎?”日:“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

日:“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

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喝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和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

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注释]①扶风:折凤翔府。作者于宋仁宗嘉祐六年任凤翔签判。②雨麦:天降麦子。雨,这里作动词,

③有年:丰收之年。④乙卯:农历三月八日。下文的甲子、丁卯分别指农历三月十七日、农历三月二十

日。⑤忏(bian):高兴。⑥荐饥:饥荒。

5.【甲】【乙】【丙】三文作者都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其中(人名)和(人名)

名列“唐宋八大家”。(2分)

6.解释【丙】文中的加点词。(4分)

(1)民以为未足()(2)今天不遗斯民()

7.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3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丙】文中,百姓忧愁是因为“”,欢乐是因为“.”:作者用“雨”

为亭子命名的原因是°(前三空用文中词句回答,后一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共4分)

9.下列对【甲】【乙】【丙】三文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甲】文中作者流露出找不到志同道合者的慨叹。

B.【乙】文中太守既能知禽鸟之乐,又能乐游人之乐。

C.【丙】文画线句用排比手法描述官民庆贺喜雨降临的场景。

6

D.【闪】文第③段揭示了雨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意义。

10.【甲】【乙】【丙】三篇杂记文,都借“记”抒发情志。【甲】文中",”充分展示

了作者崇高的人格和伟大的志向:【乙】文中“太守快乐着游人的快乐”流露了作者为

政治理想;【丙】文作者在任凤翔签判时才二十多岁,当时立志干出一番大事,文中的“喜雨”之情,

正反映了作者的情感。1前两空用文中语句回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共6分)

5.欧阳修、苏轼(2分)

6.(1)足够、充足(2)抛弃(4分)

7.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3分)

8.(既而)弥月不雨(1分);丁卯大雨,三日乃止(1分):亭子落成之时恰逢当地久旱逢雨:记住这

一喜事,表示不忘。(2分)。(共4分)

9.A(3分)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民同乐;与民同忧共喜

(2024年徐汇区)

[甲]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

湮,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丁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必之有?

[丙]仅二竹笼

张岱

明轩轨由御史为按察使,清约自持,四时一布施,常蔬食。约诸僚友,三日出俸市肉一斤,多不能堪,

待故旧,惟一肉,或杀鸡,辄惊曰:“轩廉使杀鸡待客矣、”后以都御史致仕咒上问日:“昔浙江廉

使考满归家,仅二竹宠,是汝乎?”就顿首②谢。

(节选自《夜航船》)

[注释]①致仕:辞去官职退休。②顿首:跪而头叩地。

5.《甲]诗的作者陶渊明是(朝代)诗人。(2分)

6.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划线句。13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朕之劳影。

7.根据知识框中的文言知识,下列选项中可以合并解释的一项是()。(3分)

A.结庐B.白丁C.故旧D.辄惊

8.下列对[丙]文划线句理解F确的一项是().(4分)

A.轩顿廉使杀鸡等待客人了。B.轩赖廉使杀鸡招待客人了。

C.轩畅派人杀鸡招待客人了。D.轩物派人杀鸡等待客人了。

9.品读[甲]诗[乙]文中写景的句子,填写表格。(4分)

诗文写景句子所写景物景物动态

[甲]诗山气R夕佳,飞鸟相与还(2)还

7

|[乙〕文](1)|苔痕、草色|上、(3)

10.[甲]诗[乙]文的作者和[丙]文主人公都选择了朴素的生活,但原因各有不同。

[甲]诗体现了陶渊明(1)的人生追求。

[乙]文体现了刘禹锡⑵的人生态度。

[丙]文则体现了轩叶(3)的职业操守。(6分)

5.(2分)东晋(晋朝)

6.(3分)(这里)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7.(3分)C

8.(4分)B

9.(4分)(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山气、日夕、飞鸟(只答飞鸟2分;只答山气、

口夕任一点1分)(3)入

10.(6分)(1)回归自然/田园(崇尚自然、融入自然):(2)安贫乐道:(3)清约自持(廉洁

自律)

(1)宁静自由、悠闲自得等1分(2)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等1分(3)节约等1分

(2024年普陀区)

[甲]

关关雎鸡,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若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辍转反侧。

[乙]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

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丙]

孔子学鼓琴师弟子,十日不进支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有间,日:“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②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日:“丘得其为人,

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③,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黑子辟席④再拜,日:“师盖

云《文王操》⑤也。”

[注释]①进:这里指学习新曲子。②穆然:沉甜深思的样子。③几然而长,眼如望羊:体形顾长,眼羌

远大。④辟席:即避席。古人席地而坐,离座而起,表示敬意。⑤《文王操》:周文王作的琴曲名。

5」甲]诗选自《》,[乙]文选自《》,此两书与其他三本经典著作合称

为“五经”。(2分)

6.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知不足()(2)可以益矣()

7.对[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要说是在四国范围中,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做这呢?

B.如果要说是在四国范围中,没有周文王谁又能愿意去做呢?

C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没有周文王谁又能愿意去做呢?

D.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做这呢?

8.以上诗文都是围绕''求”字展开:[甲]诗“寤寐求之”所求的是[乙]文求的是“":

[丙]文孔子学琴不断进阶,从习曲到再到,最终“得其为人”,

孔干求的是o18分)

8

9.[和文孔子从多个“未得”到最后“得”,正是[乙]文论述的“”一-句的具体体

现。[丙]文写师襄子的作用是,(5分)

5.诗经礼记

6.(1)足够(2〉增加

7.C

8.窈窕淑女至道习数习志艺术的至高境界

9.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衬托孔子的好学深思(惊人的领悟力)

(2024年•松江区)

[甲]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受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提。

[乙]醉翁亭记(节选)

至干负者歌于途,行者体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低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

深而鱼肥,龈泉为酒,泉杳而酒洌,山肴野获,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

中,弈者胜,觥等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其欢也。苍频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丙]

魏文侯出游,见潞人反裘①而负刍②。文候口:“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日:“杳爱其毛。”

文侯日:“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邪?”

明年,东阳上计③钱布④十倍,大夫毕贺,侯甚o文侯曰:“此非所以贺我也,譬无异夫路人

反衰而负刍也。虽爱其毛,不知其里尽,毛无所恃也。今吾田不加广,民不加众,而钱十倍,必取之民

也。吾闻之下不安者上不可居也。此非所以贺我也。”

(选自《新序•杂事》,有删改)

[注释]①裘:毛皮衣服。②刍:喂牲口的草。③上计:官员上报管辖地区的户口、垦田、治安等数据,

④钱布:钱币。

5.[甲]诗作者是(代)诗人白居易;[乙]文中的"太守”是(人名)。(2分)

6.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临溪而渔()(2)见路人反裘而负刍()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丙]文画线句。13分)

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8.联系全文,下列选项中填入[丙]文空格处最合适的一项是().(2分)

A.喜B.忧C.惧D.怒

9.下列对诗文内容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诗尾联借景抒情,表达了不能尽兴游玩湖东的遗憾。

B.[乙]文作者“颓然”之醉态流露出被贬谪后的消沉无奈。

C.[甲]诗[乙]文分别以“行”、“乐”贯穿,内容散而不乱。

D.三则材料都是通过叙写作者出游途中的见闻来表情达意.

10.[甲]诗呈现了西湖的早春景象:[乙]文描绘了滁人游山之乐和:

[丙]文记叙了魏文侯山路遇反裘负刍之人而引发对治国理政思考的故事。(2分)

11.[乙]文表现出作者的思想:[丙]文中魏文侯由“皮”和“毛”的关系类推到—和的

关系,体现了他的治国理念,二者都善治善为。(6分)

9

(2024年长宁区)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

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洪式初,有御史言陶安①隐微之过者,太祖日:“尔何由知之?”对日:“闻之于道路。''太祖日:"御

史但取道路之言以毁誉人,此为尽联乎?植佳木者必去蟀囊②,长良苗者必芟根莠③,任正士者必绝邪人。

凡邪人之事君,必先结以小信,而后送其大诈。此人尝有所言,朕不疑而听之,故今日乃为此妾言。A

去,卜人当如扑火及其未盛而扑之则易为力气不然,害滋大矣乃命中书省黜之.

(选自《典故纪闻》)

[注释]①陶安:字主敬。洪武元年九月染病卒于官,帝亲为文以祭,追封姑孰郡公。②埠蠹(y।ndu):

此处泛指蛀虫。③芟(shdn):铲除。根莠(I6ngydu):泛指有害于禾苗的杂草。④为力:奏效。

5.【甲】文出自《》。(1分)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6分)

(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植佳木者必去螂强()

7.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3分)

得一人之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8.下列对【乙】文中画线句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夫/去小人当如扑火/及其未盛而扑之/则易为力

B.夫/去小人当如扑火及/其未盛而扑之/则易为力

C.夫/去小人当如扑火及其未盛/而扑之则易/为力

D.夫/去小人当如扑火/及其未盛而扑之则易/为力

9.听到传言后,【甲】文中“国人”与【乙】文中“御史”相似的做法是(1)(用自己的话概

括)。对于这种做法【甲】文作者借由“⑵,(3)一句表明了态度。【乙】文中”太

祖”则反思自身行为,认识到御史这样做也有君主的问题:(4)(用自己的话概括)。(6分)

10.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乙】两文都警示我们尽快远离奸佞之人。

B.【甲】【乙】两文都详细描写了传言产生的过程。

C.【甲】【乙】两文都分析了传言产生的根本原因。

D.【甲】【乙】两文都告诫我们不要轻易相信传闻。

2024年闵行区

[甲]饮酒(其五)

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fc

[乙]醉翁亭记(节选)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杳,佳木秀而繁阴,风

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0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但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

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翁野萩,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

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丙]

伯父君谟,号“美髯须”。仁宗一日属清闲之燕①,偶顾问日:“卿科甚美,长夜覆之于衾下乎,将置之

于外乎?”君谟无以对。旧舍,慕就寝,思圣语,以牛置之内外,悉不安,遂一夕不能寝。盖无心与有

意,相去适有问,凡事如此。

[注]①燕:同“宴”。

5.[乙]文作者是(朝代)文学家学(人名)。(2分)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临溪而渔()(2)偶顾问日(

7.对[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项是()<,(3分)

A.(君漠)把胡子放在被子的里面或外面,感觉都不安全,于是一夜不能睡着。

B.(君谟)把胡子放在被子的里面或外面,感觉都不安心,于是一夜不能睡觉。

C.(君谟)把胡子放在被子的里血或外面,都感觉不安全,于是一夜不能睡觉。

D.(君谟)把胡子放在被子的里而或外面,都感觉不安心,于是一夜不能睡着。

8.[甲]诗[乙]文都出现了“喧"字。[甲]诗作者因“□匚I”而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表现了

作者的心境;[乙]文通过宾客“起坐而喧哗”、太守“颓然乎其间”,表现了太守的思想。

(6分)

9.[甲]诗“悠然见南山”一句有版本作“悠然望南山”,苏轼认为''望"不如“见",用[丙]文的话说,

“望"出于“”而“见”出于“"。[丙]文给我们的启发是(7分)

5.(1分)宋(1分)欧阳修

6.(2分)来到(2分)看,回头看

7.(3分)D

8.(2分)心远(2分)超脱世俗(2分)与民同乐

9.(2分)有意(2分)无心(3分)顺其自然/凡事不必刻意

(2024年青浦区)

【甲】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培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乙】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

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丙】

庆历末,富文忠公“镇青州,会河决商胡②,北方大水,流民尘面入京东。公劝所抚八州之民出粟以助赈

给,因坊村择寺庙及公私空舍,又因山崖为窟室,以处流离。择寓居官无职事者,各给以俸,即民所贷

聚④,籍而受券,以时给之。明年夏,大稔⑤。计其道里,资遣还业。八州之间所活者,无虑⑥五十余万

人。仁宗嘉之,拜公礼部侍郎,公曰:“恤灾赈乏,臣之职也。”卒辞不受。

[注释]①富文史公:北宋名相富弼c②商胡:地房c⑶金:并:一齐c④即民所督聚:让他们到流民聚

集的地方去。⑤大稔:大丰收。⑥无虑:大约。

5.【甲】诗的作者是。(2分)

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属予作文以记之()(2)卒辞不受()

7.对【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11

A.计算方圆百里的道路,出资修路让他们回去从事本业。

B.计算灾民回家的路程,出资修路让他们回去从事本业。

C.计算方圆百里的道路,资助路费让他们回去从事本业。

D.计算灾民回家的路程,资助路费让他们回去从事本业。

8.为【丙】文“籍而受券”中“籍”的注释选择最合适的一项是()。(2分)

A.通“藉”,凭借B.书籍,书册C.登记入册D.籍贯

9.【甲】诗和【丙】文都写到百姓的不幸遭遇。【甲】诗"老翁逾墙走”的原因是“”,

【丙】文"流民空入京东”是因为“”。(4分)

io.【乙】文",,,两句反映了滕子京的政绩。【丙】文富弼解决灾民食

宿的具体措施是:(1);(2)(用现代汉语回答)。以上表现出两位

官员忠于职守、的人物特点。(8分)

5.杜甫(2分)

6.(1)同“嘱”,嘱托(2分)(2)最终(2分)

7.C(3分)

8.C(2分)

9.有吏夜捉人(2分)北方大水(2分)

10.政通人和,百废具兴(2分)(1)劝说所辖百姓捐赠粮食救济灾民(2分)(2)选择寺庙、

空舍和窟室安置灾民(2分)治理有方/善于治理(2分)

(2024年金山区)

【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娜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极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

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富之酒也。

②芳夫日出而林零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杳,佳木秀而繁阴,风

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选自《醉翁亭记》)

【丙】

余为夷陵①令时,得圣一张于河南刘(,盖常基也。后做舍人②,又得挈一张,乃越冬也。后做学士,义

得琴一张,则雷琴也。官愈高,举愈贵,而意愈不乐。在夷陵时,青山绿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零

虽不佳,意则箫然③自释。及做舍人、学士,日奔走于尘土中,声利扰扰盈前,无复清思,琴虽佳,意则

料杂,何由有乐?乃知在人不在篙.若有以自造,无弦可也C

(选自《书琴阮记后》)

[注释]①夷陵:地名。②舍人:官名。③萧然:悠闲,潇洒。

5.【甲】诗是刘禹锡写给(人名)的酬答诗,【乙】【丙】两文的作者是欧阳修,其中【乙】

文是作者被贬到时所作。(2分)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2

(I)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及做舍人、学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