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芜湖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控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5届芜湖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控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5届芜湖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控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5届芜湖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控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5届芜湖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控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届芜湖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控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025.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但这种关系并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在美感经验中,我们须见到一个意象或形象,这种“见”就是直觉或创造;所见到的意象须恰好传出一种特殊的情趣,这种“传”就是表现或象征;见出意象恰好表现情趣,就是审美或欣赏。创造是表现情趣于意象,可以说是情趣的意象化;欣赏是因意象而见情趣,可以说是意象的情趣化。美就是情趣意象化或意象情趣化时心中所觉到的“恰好”的快感。“美”是一个形容词,它所形容的对象不是生来就是名词的“心”或“物”,而是由动词变成名词的“表现”或“创造”。美是创造出来的,它是艺术的特质,自然中无所谓美。在觉自然为美时,自然就已告成表现情趣的意象,就已经是艺术品。比如欣赏一棵古松,古松在成为欣赏对象时,决不是一堆无所表现的物质,它一定变成一种表现特殊情趣的意象或形象。这种形象并不是一件天生自在、一成不变的东西。如果它是这样,则无数欣赏者所见到的形象必定相同。但在实际上甲与乙同在欣赏古松,所见到的形象却甲是甲乙是乙。从此可知各人所欣赏到的古松的形象其实是各人所创造的艺术品。它有艺术品所常具的个性,因为它是各人临时临境的性格和情趣的表现。一切自然风景都可以作如是观。陶潜在“悠然见南山”时,杜甫在见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时,李白在觉得“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时,辛弃疾在想到“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时,都觉得山美,但是山在他们心中所引起的意象和所表现的情趣都是特殊的。阿米儿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境”,惟其如此,它也就是一件艺术品。我们否认创造和欣赏有根本上的差异。创造之中都寓有欣赏,欣赏之中也都寓有创造。比如陶潜在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首诗时,先在环境中领略到一种特殊情趣,心里所感的情趣与眼中所见的意象卒然相遇,默然相契。这种契合就是直觉、表现或创造。他觉得这种契合有趣,就是欣赏。惟其觉得有趣,所以他借文字为符号把它留下印痕来,传达给别人看。这首诗印在纸上时只是一些符号。我如果不认识这些符号,它对于我就不是诗,我就不能觉得它美。印在纸上的或是听到耳里的诗还是生糙的自然,我如果要觉得它美,一定要认识这些符号,从符号中见出意象和情趣,换句话说,我要回到陶潜当初写这首诗时的地位,把这首诗重新在心中“再造”出来,才能够说欣赏。陶潜由情趣而意象而符号,我由符号而意象而情趣,这种进行次第先后容有不同,但是情趣意象先后之分究竟不甚重要,因为它们在分立时艺术都还没有成就,艺术的成就在情趣意象契合融化为一整体时。无论是创造者或是欣赏者都必须见到情趣意象混化的整体(创造),同时也都必觉得它混化得恰好(欣赏)。(摘编自朱光潜《什么叫做美》)材料二:“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这首悟道诗大有禅意,好像是说“道不远人”,不应该“道在迩而求诸远”,好像是说:“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然而梅花仍是一个外界事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你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里,感觉、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只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梅花里的美。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你如果要进一步认识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现的内容、丰富的启示,而不必顾到你自己的心的活动。你越能忘掉自我,忘掉你自己的情绪波动,思维起伏,你就越能够“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柳宗元语)。那么,你在自己的心里就找不到美了吗?如果我们的心灵起伏万变,情欲的波涛,思想的矛盾,当我们身在其中时,恐怕尝到的是苦闷,而未必是美。只有莎士比亚或巴尔扎克把它形象化了,表现在文艺里;或是你自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把你的欢乐表现在舞蹈的形象里;或把你的忧郁歌咏在有节奏的诗歌里,甚至于在你的平日的行动里,语言里。一句话说来,就是你的心要具体地表现在形象里,那时旁人会看见你的心灵的美,你自己也才真正地切实地具体地发现你的心里的美。除此以外,恐怕难以找到。你的心可以发现美的对象(人生的,社会的,自然的),这“美”对于你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要荡涤情绪和思想,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中国古代曾有人把这个过程唤做“移人之情”或“移我情”。据琴曲《伯牙水仙操》序,伯牙学琴多年不成,后由于在孤寂中受到大自然强烈的震撼,生活上的异常遭遇,整个心境受了洗涤和改造,于是仰天长叹,“乃援操而作歌”,达到艺术的最深体会,把握到音乐的创造性的旋律,完成他的美的感受和创造。这里所理解的“移情”应当是我们审美的心理方面的积极因素和条件。(摘编自宗白华《美从何处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美是情趣意象化或意象情趣化时心中所觉到的“恰好”的快感,它既在于心,也在于物,更在于表现与创造。B.美是艺术的特质,自然中并不存在美,在感觉自然为美时,自然就已成为表现情趣的意象,就是艺术品了。C.美并非天然就存在于人的心里,心灵的美具体地表现在形象中才会被发现,人通过感觉、情绪、思维发现它。D.美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人的心理发生变化时,原来感受到的事物之美也不会因此发生变化。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都否定了相反的观点,对美的本质的理解却同中有异。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采用辩证的方式分析美的问题,不约而同地关注主客观因素间的内在联系。C.材料一连续引用四位古代诗人的诗句,举例论证“美是各人临时临境的性格和情趣的表现”的观点。D.材料二多处使用“你”和“我们”等词,以亲切自然的口吻说理,使论证带有自我审视的意味。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们用心观察一朵花时,这朵花就成了艺术品,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都可成为艺术创作者。B.脂砚斋评点《红楼梦》,既是欣赏也是创造,这两种审美行为在同一个过程中发生,交融共生。C.“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因为忘掉烦恼、荡涤心灵,所以人们看见了生活的美。D.《李凭箜篌引》想象瑰丽神奇,意境超凡脱俗,可是读者如果心里没有美,便不能读懂它的美。

4.同为审美活动,材料一中的“再造”和材料二中的“移情”有什么不同?(4分)明代画家王履有言:“我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材料中哪些观点可以帮助理解这句话的含义?(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墙洞刘亮程我每天去那个洞口,趴在地上,一边脸贴着地朝里面看,什么都看不见,有时洞里钻出一只猫,像在那边吃饱了老鼠,嘴没舔干净,懒洋洋地出来。有时那只黑母鸡,在墙根儿走来走去,一眨眼钻进墙洞不见了,过一阵子,又钻出来,跑到鸡窝旁“咯咯”地叫。我母亲说,黑母鸡又忙虫!去了?她说话时眼睛盯着我,好像心里清楚我知道鸡把蛋下哪儿了。我张着嘴,想说什么又没有声音。整个白天院子里就我一个人。他们把院门从外面锁住,隔着木板门缝对我喊,好好待着,别乱跑。母亲快中午时回来一趟,那时我已在一根木头旁睡着了。母亲轻轻喊我的名字。我知道自己醒了,却紧闭双眼,一声不吭。也有时我听见她回来,趴在门框上,满眼泪花看着她开门。家里出了许多事:有一个人翻进院子,把柴垛上的一根木头扛走了。他把木头扛过去,搭在院墙上,抱着木头爬上去,把木头拿过墙,搭在另一边,又抱着溜下去。接着我看见那根木头的一端,在墙头晃一下,不见了。突然有一天,他们没有回来。我待到中午,趴在木头上睡一觉醒来,又是下午,或另一个早晨,院子里依旧没有人,我扒着木板门缝朝外看,路上空空的。不时有人拍打院门,喊父亲的名字,又喊母亲的名字,一声比一声高。我躲在木头后面,不敢出来。家里不断出一些事情:还有一个人,双手扒在墙头,像只黑黑的鸟,窥视我们家的院子。他的眼睛扫过家里每一样东西,从南边的羊圈、草垛,到门前的灶头、锅、立在墙根儿的铁锨,当他看见尘土中呆坐的我,突然张大嘴,瞪大眼睛,像喊叫什么,又茫然无声。我在那时钻过墙洞,跟在那只黑母鸡后面。它一低头,我也低着头,跟着钻进去。墙好像很厚。有一会儿,眼前黑黑的,突然又亮了,我看见一个荒废的大院子,芦苇艾蒿遍地。一堵土院墙歪扭地围拢过去。院子的最里边有一排低矮的破土房子,墙根儿芦苇从生。一棵半枯的老柳树,斜遮住屋角。从那时起前院的事仿佛跟我没关系了,我每天到后院里玩。我跟着那只黑母鸡走到它下蛋的草垛下,看见满满的一窝蛋。我没动它们,早就知道它会有那么多蛋藏在这边。我还跟着那只猫走到它能到达的角角落落。父母从不知道,在我像一只猫、一只鸡那样大小的年纪,常常地钻过墙洞,在后面的院子里玩到很晚。直到有一天,无法回来。那一天我回来晚了,许多天都回来晚了。太阳落到院墙后面,星星出来了,我钻过墙洞。院子里空空的,他们不在家。我扒在木板门框上,眼泪汪汪,听外面路上的脚步声、人说话的声音。它们全消失后,我听见父亲的脚步声,他总是走在母亲前面。他们在路上从来不说一句话,黑黑地走路,常常是父亲在院门外停住了,才听见母亲的脚步声,一点点移过来。那一天比所有时候都更晚。我穿过后院的每一间房子,走过一道又一道木框松动的门,在每一个角落翻找,全是破旧东西,落满了土,动一下就尘土飞扬。在一张歪斜木桌的抽屉里,我找到一张发黄的黑白照片。照片上是一个很像我父亲的清瘦老人,留着稀疏胡须,目光祥和地看着我。那时我还不知道他是我死去多年的爷爷,他就老死在后院这间房子里。在他老得不能动弹那几年,父母在前面盖起新房子,围起院墙,留一个小木门通到后院。他们给他送饭、生炉子、太阳天晾晒被褥。我不知道那时候的生活,可能就这样。爷爷死后这扇小木门再没有打开过。

后院永远是我不认识的一种昏黄阳光,暖暖的,却不明亮。墙和木头的影子静静躺在地上,我觉不出它的移动。我从一扇木门出来,又钻进一扇矮矮的几乎贴地的小窗户。那间房子堆满了旧衣服,发着霉味。我一一抱出来,摊在草地上晾晒。那些旧衣服从小到大,整整齐齐叠放着(我有过多么细心的一个奶奶啊)。我把它们铺开,从最小的一件棉夹袄,到最大的一条蓝布裤子,依次摆成一长溜。然后,我从最宽大的那条裤子钻进去,穿过中间的很多件衣服,到达那件小夹袄跟前,我的头再塞不进去,身子套不进去。然后我回过头,一件件钻过那些空洞的衣服。当再一次从那件最大号的裤子探出头,我知道,从这些空裤腿、袖子、破旧领口脱身走掉的那个人,可能是我父亲。我是否在那一刻突然长大了?(节选自《虚土》)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母因外出劳作常将“我”独自锁在家中,这使得“我”通过墙洞发现后院成为可能。B.“我”一直处于失语状态中,虽然也常想说些什么,但因为年幼无法将想法诉诸语言。C.父母的脚步声,体现了他们之间的疏离,这种疏离在小说里的其他人际关系中也有所体现。D.前院与后院由墙洞连通,前者凸显生活的现实面,后者侧重呈现精神层面的活动,各有特色。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童年的“我”的视角叙述外人翻墙扛走木头、扒墙头窥探院子的事件,描写细致,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B.小说借助视觉感受描述“我”第一次钻墙洞的经过,以光线的突然明亮表现“我”发现新世界的心理。C.“直到有一天,无法回来”一句,语言表达看似不合常理,实则暗示“我”的生命走向,透露出人生况味。D.小说通过现实与过去的交织,叙述了“我”经历漫长时光探索消逝的生命的过程,抒发了对过往不再的慨叹。8.请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9.选文结尾写道:“我是否在那一刻突然长大了?”你认为“我”在那一刻是否突然长大了?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会望之子伋上书讼望之前事,事下有司,复奏:“望之教子上书,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弘恭、石显等知望之素高节,不诎辱,建白:“望之前幸得不坐,复赐爵邑,不悔过服罪,深怀怨望,教子上书,归非于上,自以托师傅终必不坐非颇屈望之于牢狱则圣朝无以施恩厚。”上曰:“萧太傅素刚,安肯就吏!”显等曰:“人命至重,望之所坐,语言薄罪,必无所忧。”上乃可其奏,显等封诏以付谒者,敕令召望之手付。因令太常急发执金吾车骑驰围其第。使者至,召望之。门下生鲁国朱云者,好节士,劝望之自裁。于是望之仰天叹曰:“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遂饮鸩自杀。天子闻之惊,拊手曰:“曩固疑其不就牢狱,果然杀吾贤傅!”于是召显等责问;以议不详,皆免冠谢。良久然后已。上追念望之不忘,每岁时遣使者祠祭望之冢,终帝之世。

臣光曰:“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悟也!夫恭、显之谮诉望之,其邪说诡计,诚有所不能辨也。至于始疑望之不肯就狱,恭、显以为必无忧。已而果自杀,则恭、显之欺亦明矣。在中智之君,孰不感动奋发以底邪臣之罚!孝元则不然。虽涕泣不食以伤望之,而终不能诛恭、显,才得其免冠谢而已。如此,则奸臣安所惩乎!是使恭、显得肆其邪心而无复忌惮者也。(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十八)材料二:宣帝临终,属辅政于萧望之,其后望之被谮以死,而天下冤之。夫望之者,固所谓可小知而不可大受者也。望之于宣帝之世,建议屡矣,要皆非人之是,是人之非,矫以与人立异。匈奴内溃,群臣议灭之,望之则曰:“不当乘乱而幸灾。”呼韩邪入朝,丞相御史欲位之王侯之下,望之则曰:“待以不臣,谦亨之福。”韩延寿良吏也,忌其名而讦其小过以陷之死。丙吉贤相也,则倨慢无礼而以老侮之。且不但已也,出补平原太守,则自陈而请留;试之左冯翊,则谢病而不赴。迹其所为,盖揽权自居,翘人过以必伸,激水火于廷,而怙位以自尊者也。若此者,其怀禄不舍之情,早为小人之所挟持;而拂众矫名,抑为君子所不信。身之不保,而安能保六尺之孤哉!(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四)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自以托A师傅B终C必不坐D非颜屈E望之F于牢狱G则圣朝H无以I施恩厚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建白,建议或陈述意见,与成语“建言献策”中“建言”的意思相同。B.备位,居官的自谦之词,意思是才能不足,徒占其位,不过是聊以充数。C.迹,推究、考察,与《促织》“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的“迹”用法不同。D.拂,违背,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行拂乱其所为”的“拂”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萧望之的儿子萧伋上书为萧望之以前的事情申诉,主管官员查办后请求逮捕,皇帝并未立刻同意。B.使者到达后,传召萧望之;萧望之的门生鲁国人朱云重视名节,劝其自杀,萧望之听从了他的意见。C.皇上对萧望之自杀深感震惊,不但严惩了石显等人,而且此后每年均派使者按时前去祭祀萧望之。D.萧望之构陷良吏韩延寿致其冤死,对贤相丙吉傲慢无礼,王夫之对萧望之的这些做法持批评态度。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于是召显等责问;以议不详,皆免冠谢。

(2)宣帝临终,属辅政于萧望之,其后望之被谮以死,而天下冤之。

14.萧望之的死既有自身因素,也有他人原因,请综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塞上司马光鸿雁秋先到,牛羊夕未还。旌旗遥背水,亭堠远依山。落日□西塞,阴烟澹北关。何时献戎捷,鞍甲一朝闲。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大雁南飞秋先到,夕阳西下牛羊未归,描绘了一幅祥和的生活图景。B.颔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以远望的视角描写亭堠、旌旗依山背水的景象。C.尾联表现了诗人期待战争早日胜利、能够过上和平安宁生活的迫切愿望。D.此诗营造了雄浑壮阔、苍凉悠远的意境,这与王维的《使至塞上》大体相似。16.颈联□处脱落了一个字,有人补出“衔”和“隐”,你认为哪个好?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短歌行》中,曹操感叹贤者如月,却不知“_____________”,内心惆怅;接着想象贤者如老友一般远道来访,众人“_____________”,畅叙友情。(2)《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儒家对理想社会中选官制度和道德教化两方面的构想。(3)在古代诗词中,“轻舟”常常承载着诗人的情思与意趣,或轻快悠然,或孤寂落寞。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继“i人”“e人”之后,“浓人”“淡人”成为2024年新社交人设。浓人——做什么都“浓浓的”,他们情绪外放,情感丰富,乐于与人交往,对生活、工作都投入极大的热情。淡人——面对一切都“淡淡的”,他们任凭风吹雨打、纷乱扰攘,我自_A_,主打一个平淡率真,随遇而安,全身散发着一种淡泊感和松弛感。做个“淡人”好不好?(甲)。有的人“淡淡地面对世界”,是因为这种方式能为他们的精神世界提供充足的能量,让他们感到自足、自在、自由。他们虽然表现得平和,几乎没有激烈的情绪,但并不是一群对生活冷漠麻木、毫无追求的人。事实上,正因为有过丰富的阅历,才让他们更加明白如何安顿身心,更加注意秩序感与边界感。有的人“淡淡地应对一切”,却是因为逃避,害怕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于是主动断舍掉热情。他们看上去不带情绪,恰恰是由于情绪在表达出来之前,就被粗暴地压下去、藏起来了。表面上_B_,代价却可能是逐渐失去了对现实的感觉,对生活探索的勇气。“浓人”与“淡人”成为网络热词,揭示了当代社会中人们对个性认知的关注。这一现象表明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标签化和分类化的方式来理解和表达自己的个性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自我认知的渴望,同时,人们可以通过由此建立起来的本体安全感来抗击外部世界无序状态带来的威胁和焦虑。其实,“浓人”“淡人”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使用心理能量的方式不同。人生如同一幅画卷,最美在于疏密相间、浓淡相宜。(乙),都希望你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以多元、包容的态度,认识、接纳自我,散发出独特的光芒。

18.下列句子中的“什么”和文中加点的“什么”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B.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室内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D.她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19.在文中画横线A、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请在文中甲、乙处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请模仿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再写一句话。要求:使用与原文相同的句式和修辞;表达与原文相同的观点;语意完整,表达流畅。(5分)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本卷语言文字运用题中谈及人们通过“e人”“i人”“浓人”“淡人”等标签化、分类化方式定义自己的现象。其实,这种方式也广泛出现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人们还用它来处理事务,解决问题,了解他人,认识世界。有人认为这种方式有助于快速地判断和决策,也有人认为它忽略了世界的丰富与精彩,还有人认为不能简单地、标签化地看待这种现象……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A项“更在于表现与创造”于文无据。材料一相关表述是“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美’是一个形容词,它所形容的对象不是生来就是名词的‘心’或‘物’,而是由动词变成名词的‘表现’或‘创造’”,这些语句都没有表达出“更”的意思来。B项“自然中并不存在美”有误。材料一相关原文是“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自然中无所谓美”,可见“自然中无所谓美”并非“自然中并不存在美”的意思。C项涉及材料二第二、三段的文字是:“如果我们的心灵起伏万变,情欲的波涛,思想的矛盾,当我们身在其中时,恐怕尝到的是苦闷,而未必是美”;“一句话说来,就是你的心要具体地表现在形象里,那时旁人会看见你的心灵的美,你自己也才真正地切实地具体地发现你的心里的美”;“你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里,感觉、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只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D项“人的心理发生变化时,原来感受到的事物之美也不会因此发生变化”有误。材料二中“你的心可以发现美的对象,这‘美’对于你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说的是“美”相对于人的客观性,并非指“审美”永恒不变。从前文“美”从哪里来和后文“移情”的相关论述中都可看出,“美”并非永恒不变。)2.D(D项“使论证带有自我审视的意味”有误,文中的“你”“我们”既包括读者,也包括作者,可以指所有人,没有一处单单指向作者,因此难以显示对自我的审视。)3.B(A项“当人们用心观察一朵花时,这朵花就成了艺术品”有误,原文强调以“在觉自然为美时”为前提;C项“因为忘掉烦恼、荡涤心灵,所以人们看见了生活的美”有误,“忘掉烦恼、荡涤心灵”不是美产生的全部原因,也不是看见美的全部原因;D项“如果读者心里没有美,便不会读懂它的美”有误,这符合悟道诗的意旨,而作者并不赞同这一观点。)

4.示例一:①“再造”指回到作者的创作情境中,在心里重新构建艺术作品,以体会其情趣。②“移情”指把内心对于美的真实深刻的感受投射到外物,以创造形象,成就艺术。示例二:①过程不同:“再造”由符号到意象到情趣,“移情”由对象到情趣到形象。②结果不同:“再造”的结果是意象的情趣化,“移情”的结果是情趣的意象化。(每点2分。)5.①在美感经验中,要有一个意象或形象。②美可以从自然、社会、人生中寻找。③美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④人“通过”心的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⑤当心灵具体地表现在形象里,我们就能切实地发现心里的美。⑥艺术的成就,发生在情趣、意象契合融化为一个整体时。⑦越能忘掉自我与波动的情绪思维,就越能看见美。(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给6分。①②侧重解释“目师华山”,③侧重解释“心师目”,④⑤侧重解释“我师心”,⑥⑦解释全句。)6.B(“因为年幼”有误。)7.D(“探索消逝的生命”和“抒发了对过往不再的慨叹”有误。)8.①阳光的昏黄是后院环境与生活给予“我”的整体感受,陈旧而有温情。②后院和“我”从小生活的前院大不相同,带给我许多新鲜的感受。③“我”在后院长时间生活,但并未真正懂得后院的世界。(每点2分,答对任何两点给4分。)9.示例一:是的。①从游戏中发现旧衣服的主人是父亲,那一刻“我”对生命的成长有了领悟。②“我”意识到父亲是从那些破旧衣服中脱身走掉的,那一刻领悟了生命成长会伴随着与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