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吕梁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5届吕梁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5届吕梁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5届吕梁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5届吕梁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届吕梁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5.1一、阅读(70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吟诵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非常重要的入门途径。就我个人经验,高声朗读和吟诵是学习诗歌和古文的一种方式;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抗坠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藉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诗要自己“跑”出来。诗怎么自己“跑”出来?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你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是随着声音跑出来的。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无论就作者还是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的。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文字,语言文字伴随着这个节奏的律动自己“跑”出来。真正的好诗是伴随吟诵的声音自然地“跑”出来的——所谓字从音出、字从韵出,使用的文字是从它的发音、它的声韵出来的。所以作诗时为什么用这个字不用那个字,有时是因为意思的关系,有时是因为声音的关系。当你做这种斟酌的时候,不是纯粹的理性,是你吟诵的时候结合着声音辨别出来的,很微妙,很见功力。吟诵不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去唱,它不死板。每个人都不同,同一个人的吟诵也会不同。同一首诗你可以早晨吟的时候调子高一点,晚上吟的时候低一点,也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明天吟得慢一点,要伴随着环境,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很微妙地传达出不同的感受。继承和发扬吟诵,既需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如果仅仅为吸引更多人注意而过分宣扬似是而非的“吟诵”,乃至将其变成一种才艺表演,那只会混淆视听,最终适得其反。吟诵是一门口耳相传的艺术,吟诵前辈要么有家传要么有师承,后学理应请吟诵界前辈总结吟诵规律,将其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在继承的基础上推行和传播。(摘编自叶嘉莹《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材料二:在2024年12月10日举行的一场诗歌论坛上,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副会长王静说,她经常与熟识的诗人说这样一句话——对不起,我要改你的诗了!为什么要改诗?王静解释说,有声语言艺术和书面语言艺术存在显著差异。朗诵作为有声语言艺术,是对文学文本的再创作。当前适合二度创作为有声语言艺术的诗歌作品并不是太多,因为更多人倾向于创作书面风格的作品。这类作品,在纸面上读,可能觉得很好,但是一朗诵,总有一些不合适的地方。所以,有时候,朗诵者会对诗作进行修改。这些修改会损害一些诗性,但也有利于让听众或观众获得更清晰的印象,使作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对于诗歌朗诵,诗人欧阳江河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声音是诗歌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诗词曲,我们阅读文字时感受到的是一种美,朗诵、吟唱出来,又是另一番风味;有些诗作,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中“见”的读法不同,对主客体关系的理解就不一样,这样的区别非常微妙;所以,从声音的角度来理解诗歌,有着极为丰富的阐释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树才认为,不同的诗歌文本,往往潜藏着不同的诗歌声音。如果把诗歌朗诵统一为舞台上的一种声音、一种腔调,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因此,朗诵者应该注意不同诗人的发声方式,研究不同诗歌文本的个性。当代诗歌除了抒情性的维度,还有幽默感、戏剧性、游戏性等维度。朗诵家应该针对不同的文本,采取不同的朗诵腔调。青年诗人李啸洋说,在中国古诗中,“可诵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但目前的新诗,几乎割掉了声音的传统,去掉了平仄和押韵,让声音的基因休眠。我们注重新诗的“可读性”,却很少注重其“可诵性”。但诗歌本质上是一种徘徊在文字和声音之间的艺术,应通过“声音”的维度进入其另一美学层面。与会者对诗歌传播的具体方式、途径有不同看法,但扩大诗歌传播的心愿是一致的。《诗刊》主编李少君谈到,诗歌的创作过程,是诗人从心出发,以心领悟,心通天地,心感万物。诗歌应该以情动人,诗歌写出来以后,以心传心,他人也因而受到触动。中国诗歌学会朗诵演唱委员会主任瞿弦和表示,作为诗歌朗诵者,就是要让诗歌插上翅膀飞进千家万户,朗诵艺术工作者要进一步提升自我、服务群众,为中国诗歌的广泛传播作出新的贡献。(摘编自中国作家网《保住诗性与扩大传播,应该如何平衡?》)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3分)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主体部分围绕“吟诵”的话题,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展开阐述,思路清晰,结构紧凑。B.材料一多处使用“你”这一称呼,增强了文本的对话感,语言浅近明白,体现了叶嘉莹亲切自然、循循善诱的讲话特点。C.欧阳江河以陶渊明诗句中“见”的读法不同,对主客体关系的理解就不同为例,说明诗歌朗诵出来的感受比阅读时更美。D.材料二摘取了诗歌论坛上不同身份的与会者的观点、认识,这些内容对于当代诗歌创作者以及朗诵工作者都有启发意义。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要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学习该作品时可以多高声朗读和吟诵,而不要只停留在默读层面。

B.吟诵是一门口耳相传的艺术,因此不应该为吸引大众眼球而让其变成一种才艺表演,否则就会混淆视听,适得其反。C.将书面诗歌二度创作为有声语言,有时候需要对原作进行修改,虽然可能会损害一些诗性,但却有助于作品的传播。D.新时代的朗诵艺术工作者应该努力提升职业素养,强化服务群众的意识,将更多优秀的诗歌用声音传递给广大受众。4.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画横线的两句话都指出诵读不应是同一调子,但说话人的出发点各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单元学习任务”中要求学生尝试写作诗歌,请你结合材料,给高一学生提几点关于诗歌创作的建议。(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泥火盆儿张金凤“江山千里雪,炉火一点红。”展望北方的苍茫原野,这开阔而温馨的诗句迎面而来。入诗的一定是带着婉约气质的红泥小火炉吧,我童年那一盆红彤彤的炉火,似雪中红梅闪耀光芒,照亮了我的冬日情怀。我记忆中的火炉不是那种婉约的小火炉,而是朴素简约的泥火盆儿,它的温暖是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小时候的北方,冬天似乎格外冷,大雪囤着一座座村庄,整个长冬都不肯化去。晌午,阳光强烈,屋里生火做饭提升些温度,屋瓦上才变得柔和些,有滴滴答答的屋檐水垂落下来。日头稍稍偏西,屋檐下就又挂上了长长的冰棱。这时候,祖父掖了掖宽大的棉袄,用一根带子从腰勒紧,推开风门。他手端一个泥火盆儿,装上些碎草,上面盖上碎的苞米骨头,点燃。碎草抽抽噎噎地燃烧,一股青烟被北风扭得四下流窜,祖父不急不躁,好像任由顽皮的孩子尽情打闹。他在旁边缓慢地吸着一烟锅旱烟,等烟吸透了,火盆儿也不再冒青烟,一盆火红的炭骨冒着短小的火苗活力四射。祖父粗糙的大手小心端起暖烘烘的火盆,笑吟吟地回屋。那时候的乡下,几乎家家有一两个泥火盆儿,泥火盆儿是秋天就做好的。四九天,寒气逼人,家家户户就都请泥火盆儿出场了。每一餐的灶火,总要剩些热炭,从热灶膛里拣几块红彤彤的木炭置于火盆儿内,屋里顿时就腾起一股暖流。热腾腾的几乎带着短小火苗的炭火在火盆儿里跳跃,老人在炭火的上方烤烤手,说,暖和。泥做的火盆儿,不管盆内的炭火多热,火盆儿也是敢搬动的。有时候,一个火盆儿在炭根熊熊燃烧不断释放热量的时候,被搬来搬去,给几间卧室驱赶寒气。清晨,小孩子懒被窝,大人在早早生起的泥火盆儿上烤烤棉袄再给孩子穿上。在大炕上绣花、扎鞋垫的大姑娘,一根绣花针拿久了,寒气就聚在手上,手僵了做不了活,双手拢在火盆边儿烤烤搓搓,绣出的花就都更灵性了。外出的人回家来,也许顶着一头的雪花,拿笤帚扫扫一身的雪粒子,坐在暖融融的火盆儿前,无比感慨,或许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冬天,在火盆儿边,多少英雄变得儿女情长,被这一小盆红通通的炭火拴住了出去闯荡的脚步;多少游子又在日思夜念老家炕头上泥火盆儿那冒着蓝火苗的温馨。冬日,家里来客串门,最热情的招呼就是拉到火盆边说,来,烤烤火!围着火盆儿拉呱着日子,闲话着岁月,一天天地向年关迈进,向春天的盼头挪动。火盆的微红,映着庄户人一脸的安详和知足。

泥火盆儿,唱着温暖使者的主角,还客串着美食的源地。一把黄豆,一撮苞米粒,几个花生,祖父就变戏法一样把它们变成香喷喷的美食。瘦小的苞米粒埋进去,过一会它就蹦跳着出来,变成一个爆米花。祖父一边欣喜地用拨火的钎子挑出爆米花,一边说:“看看,女大十八变,小丫头转眼长成大姑娘了。”有时候,小孩子趁大人送客去了,学着大人的样子,将地瓜悄悄埋在明火里就上街玩耍了。等到家人闻到焦糊的气味,那红皮地瓜已经变成个碳灰锥。最温馨的是祖父烤着火盆儿喝酒,他把那黑色的小烫酒壶倒上半壶白酒,将酒壶根部埋进炭灰里,伸手从挂在屋脊的挂钩子上摘下小小的腊条提篮,拿出几条小干鱼。祖父用铁筷子夹着干鱼在火盆儿上烤,鲜味首先惊醒了炕头小猫,哇哇叫着,围着祖父转,还用头去蹭祖父。祖父找过猫食碟子,将鱼头、鱼鳞和杂刺、肚腹之物分享给猫。有一只莽撞的野猫,直眉瞪眼“蹭”地从窗口的猫道冲进来,见屋里有人又仓皇逃窜了。祖母嘱咐祖父,小心外来的猫馋极了撞破窗户纸。祖父呷了口酒,啧啧着,干鱼肉放嘴里品咂着,慢悠悠地说,撞破了再封。泥火盆儿前的时光是温馨的,听北风敲窗,几片干树叶在窗外飒飒轻响;看雪花飘飞,给院中的草垛披上斗篷。守着泥火盆儿的炕头上,绵绵是祖母那些久远的故事和传说。火盆前的祖母戴着老花镜慢悠悠地在绣一副鞋垫,或者补几双袜子,或者就那么比划几片布片,拼接成她需要的枕头套、小肚兜。故事像手中的线一样绵绵不断。冬天日短,不觉中日影就从窗户棂上没尽了,火盆儿里的火也暗淡下去,小孩子打一个长长的哈欠,灶屋里响动锅碗瓢盆的序曲。祖父就着火盆儿里微微露红的炭苗点燃了烟袋锅,烟雾缭绕里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上恬静安详。有时候,火盆儿边像一幅静物写画,永恒定格在我的记忆里:祖父背倚着炕头上高高的被卷闭着眼睛,他是在打瞌睡还是在想久远的往事?火盆边小弟睡得小脸红彤彤,拨浪鼓在枕头边寂寞着。祖母双手插在宽大的衣袖里,眼睛似乎在看向窗台上阿姐的算盘。猫儿从静物里走出,它先是在火盆边伸伸懒腰,扭扭捏捏地走到窗户边,透过封窗纸上的小玻璃片,看窗台上的麻雀。看着看着它就抬起前爪,要去挠那梳理羽毛的雀儿,一爪子挠过去,碰上了硬邦邦的玻璃。祖父惊醒,把猫儿引过来,抱在怀里。祖母轻拍窗棂赶走了麻雀。此刻,火盆儿里也许只剩下些热炭灰,堂屋里,锅碗瓢盆又响动起来,风箱慢悠悠响起,炕头热起来。火盆的暖又被炕头的热续接下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本开篇说照亮“我”冬日情怀的是朴素简约的泥火盆的炉火,这表明作者并不喜欢带着婉约气质的红泥小火炉。B.祖父点燃泥火盆中的碎草,碎草开始燃烧时并不顺畅,还冒着青烟,但祖父并不急躁,可见祖父对此很有经验。C.作者认为暖融融的泥火盆会成为游子心中永远的牵挂,也会让很多英雄式的人物失去外出闯荡的雄心壮志。D.祖母嘱咐祖父要小心野猫撞破窗户纸,而祖父并不在意,这里既表现了祖父的包容,也暗示了祖母的节俭。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中写大雪囤着村庄、屋檐下挂上冰棱、北风敲窗、干树叶轻响等,着意渲染屋外的寒冷,以反衬室内的温暖、温馨。B.文本对祖父着墨较多,作者通过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以及细节刻画,将祖父的形象,生动而立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C.本文是回忆性散文,因此作者以儿童视角进行叙述、描写,使文章充满童趣,如把地瓜烤成碳灰锥的情景令人忍俊不禁。

D.多用叠字叠词,引入方言、口语,善用比喻、拟人的修辞,较多使用短句,这些特点使文章读来轻松活泼、节奏明快。8.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温暖”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

9.与郁达夫《故都的秋》相似,本文呈现出很强的镜头感,这种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盖六国之势,莫利于为从,莫害于为衡。从合则安,衡成则危,必然之势也。方其为从于苏秦也,秦人不敢窥兵函谷关者十五年。已而为衡于张仪而山东诸侯岁被秦祸日割地以求事秦之欢卒至于地尽而国为墟。六国固尝收合从之利矣,然而终败于为衡之害者,其祸在乎自战其所可亲,而忘其所可仇故也。或曰:韩、魏者,秦之错壤也。秦兵之加韩、魏也,战于百里之内;其加于四国也,战于千里之外。韩、魏之致秦兵,近在乎一日之间;而其待诸侯之救,乃在乎三月之外。秦攻韩、魏,既归而休兵,则四国之乘徼者尚未及知也。今徒执虚契以役韩、魏,则秦人固将疾攻而力蹶之。是使二国速被灾祸,而齐、楚、燕、赵反居齿寒之忧,非至计也。四国之民,裹粮荷戟以应秦敌者,无虚岁也,然终不能纾秦患于一日。四国诚能岁更各国之一军,命一偏将提之以合戍韩、魏,而佐其势,则是六国之师,日萃于韩、魏之郊,仰关而伺秦。秦诚勇者,虽日辱而招之,固不轻出,而以腹背支敌矣。(节选自何去非《六国论》)材料二: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节选自李桢《六国论》)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已而为衡A于张仪B而山东诸侯C岁被秦祸D日割地以求E事秦之欢F卒至于地尽G而国为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害,有害,与《屈原列传》“争宠而心害其能”中的“害”意思不同。B.速,迅速,与苏洵《六国论》“始速祸焉”中的“速”意思不同。C.克,能够,与《谏太宗十思疏》“克终者盖寡”中的“克”意思相同。D.帝,称帝,与《项脊轩志》“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中的“手”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何去非认为秦国如果攻打韩、魏,四国的援军很难及时赶到,而一旦韩、魏遭受灾祸,四国都将处于危险之中。B.何去非认为如果齐、楚、燕、赵能年年派兵戍守韩、魏,那么无论六国军队如何挑衅,秦军都不敢轻易出兵应战。C.李桢认为后世之人不应该痛恨秦国而批判其残暴,因为六国都想像秦国那样称霸天下,只是他们的实力不足罢了。D.李桢认为上天不会忍心让六七个君王,天天驱赶无辜的人民,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小腿暴露在外,最终被虐杀。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四国之民,裹粮荷戟以应秦敌者,无虚岁也,然终不能纾秦患于一日。

(2)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14.对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苏洵、何去非、李桢三人的《六国论》各有何观点?请简要概括。(3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安乐窝①中吟邵雍安乐窝中三月期,老来才会惜芳菲。自知一赏有分付,谁让黄金无孑遗。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这般意思难名状,只恐人间都未知。【注】①安乐窝: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集资为邵雍盖的居所,邵雍名之“安乐窝”。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篇叙述了诗人在安乐窝居住的情景,正赶上暮春时节,自己的年纪也大了,更加珍惜眼前美好的花开景色。B.第三句中的“自”与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中的“自”都有“徒然”之意,均包含无奈叹息之情。C.末尾诗人领悟到了人所未知的道理,却难以用语言表达,与陶潜“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颇为相似。D.全诗语言浅白而蕴藉深邃,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转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超然豁达的内心境界。16.如何理解诗中的“这般意思”?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班会上,班主任教导同学们要善于在与他人的对照中提升自我,努力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小星由此想到孔子在《里仁》篇中所说的“

”。

(2)小敏到艺术馆看画展时被一幅画作吸引,画面上落叶飘飞、江月辉映,她觉得这幅画与黄庭坚《登快阁》中“

”两句的意境有些相似。(3)古诗文中,作者有时会借助表数量的词形成夸张,以达到增强表现力的效果,如“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冬至,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发现,也是最重要的节气;与冬至相对应的节气是夏至,两者都可以称为“至日”。冬至、夏至,不是冬天、夏天到来的意思,是“最冬天”“最夏天”的意思;这个“最”不是指气温,(

)。古人测量太阳和大地的关系,把太阳高度最低、影子最长的那天,定为冬至;把太阳高度最高、影子最短的那天,定为夏至。冬至最阴,夏至最阳。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或最南,或最北,都是“至”。《国语》说:“阳至而阴,阴至而阳。”阴阳辩证统一、阴阳相互转化,在不停地运动。古人写冬至,有“阳气今从地底回,冬至阳生春又来”这样的诗句,一个“回”字道出了大自然的此消彼长、

A

。古人“

B

”,从影子的长与短,最早发现了冬至和夏至,为连绵不断的时间找到了两个“节”。①随之发现从夏至到冬至的中间点秋分;从冬至到次年夏至的中间点春分。②继而发现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直到二十四个“节”全部归纳并发现出来。③中国人终于通过观查太阳周年运动,建立起包含气侯、动植物、民俗等在内的宏大的二十四节气知识体系。冬至,兼具最强的科学意义和文化意义,所以说“冬至大如年”。我们吃“饺子”,谐音“交子”,有时光轮回之意。冬至并不是一年中气温最低的时候,太阳开始返回,北半球的热量仍然入不敷出,气温还在下降。冬至是一年之中严寒的开始,人们常说的“进九”和“数九寒天”,严格来说,是从冬至后第一个壬日算起。如果简化点,也有人直接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九九”八十一天,春回大地,桃花盛开。诗人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最冷的时节,心存温暖;在最黑的夜晚,向往光明。一切都会越来越好。18.下列句子中的“可以”和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这幅画画得还可以,色彩渲染很到位。B.最近有部电影拍得还不错,可以一看。C.这种材料很特殊,可以拿来当防火布。D.你真是闲得可以,都开始编毛衣了!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A

B

21.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一处标点使用错误、一处表述不当、两个错别字,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不得改变原意。(6分)(1)标点:序号

修改

(2)表述不当:序号

修改

(3)错别字:序号

修改

22.仿照文章画波浪线部分,另选话题,写一组句子。要求:恰当引用,体现思辨,语意完整,主题积极,表达流畅。(5分)

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中提到,要把“书面语言”创作为“有声语言”。其实,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也应该把自己的“内心语言”转化成“有声语言”,要把心里想的说出来。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B(3分)解析:A项“依照吟诵者的音质特点”错,吟诵是吟诵者“通过自己抑扬抗坠的声调”表现作品情感的变化,而不是依照吟诵者的音质特点来表现;C项“实现通达的自由吟”错,原文是“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D项传承吟诵不是要“依靠家传及师承”,而是要请有家传、师承的吟诵前辈总结吟诵规律,也不是要“确保原汁原味推行”而是要将前辈的吟诵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在继承的基础上推行和传播。2.C(3分)解析:“说明诗歌朗诵出来的感受比阅读时更美”错,举“见”的例子是说明“从声音的角度来理解诗歌,有着极为丰富的阐释空间”。3.B(3分)解析:强加因果。4.(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①叶嘉莹希望通过吟诵音调的变化传达吟诵者心灵与诗歌融合的微妙感受。②树才希望朗诵者采用不同的朗诵腔调表现不同诗歌文本的个性。5.(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出任意三点可给满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①熟于吟诵,熟悉诗歌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以发挥兴发感动的力量;学会借助音韵斟酌用字。②创作时在注重“可读性”的同时注重“可诵性”,从声音的维度考虑提升诗的美感。③写诗要从心出发,以心领悟,心通天地,心感万物,以情动人。④了解当代诗歌抒情性、幽默感、戏剧性、游戏性等多种维度,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格进行尝试。6.B(3分)解析:A项“作者并不喜欢带着婉约气质的红泥小火炉”文中并无此意;C项“也会让很多英雄式的人物失去外出闯荡的雄心壮志”错,原文只是表明“英雄”也会眷恋家的温馨,并非说他们失去了雄心壮志;D项这里表现出的是祖父的平和,也不能暗示祖母的节俭。7.C(3分)解析:“作者以儿童视角进行叙述、描写”错,文章写的是作者现在对小时候生活情景的记忆和感受,并非儿童视角。8.(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①指泥火盆使家里暖和;②指家人的关爱和邻里的温情;③指安乐祥和的生活状态;④指平和知足的人生态度。9.(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①文章从苍茫原野到红彤彤的炉火,从一座座村庄到一户户人家,如同镜头由远景转向特写,由中景转向近景。②文中呈现了不同人物在泥火盆边烤火、做活儿、做美食、品酒、讲故事等一个又一个生活场景,如同镜头不停切换。③文中的场景有背景、有活动,有声音、有色彩,有静态、有互动,有温度、有味道,如同镜头可视、可听、可感。10.BDF(3分)原句为:已而为衡于张仪,而山东诸侯岁被秦祸,日割地以求事秦之欢,卒至于地尽而国为墟11.D(3分)解析:“帝”是名词作动词,“手”是名词作状语“亲手”,两者用法不同。A项“争宠而心害其能”的“害”意思是嫉妒;B项“始速祸焉”中的“速”意思是招致。

12.C(3分)解析:“李桢认为后世之人不应该痛恨秦国而批判其残暴”错,原文意思是说后人痛恨秦国是因为秦的残暴而不是因为秦灭了六国。13.(8分)每句4分。(1)四国的百姓,携带粮食扛着武器来对抗秦这个敌国,没有一年不是这样,然而始终不能有一天解除秦带来的祸患。(裹、纾、状语后置,各1分;大意1分)(2)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互相欺骗,强国吞并弱国,(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溺、虞诈、视,各1分:大意1分)14.(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摘原句不给分。①苏洵:畏惧威势而贿赂秦国。②何去非:不坚持合纵。③李桢:不爱护百姓。15.B(3分)解析:本诗中“自”意为“自然、当然”,表示肯定:且不包含无奈叹息之情。16.(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这般意思”指“难名状”的“人间都未知”的意思,即诗歌的第五、六句;如果学生答了第二、三、四句这些诗人已言明的、人所共知的意思,可给1分)①“这般意思”指喝美酒喝到微醉就好,欣赏好花看到花儿半开的时候就行。②诗人以喝酒和赏花为喻,告诫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可而止,要懂得节制欲望。17.(6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多字均不给分。(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3)示例一: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示例二: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示例三: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准确填写符合题干要求的其它句子也可给分)18.C(3分)解析:C项和原文中的“可以”意思是“能够”,是助动词;A项“可以”意思是“不错、好”,是形容词:B项“可以”意思是“值得”,是动词:D项“可以”意思是“厉害”,是形容词。19.(4分)每句2分。甲:而是指太阳的高度(和影子长度)

乙: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0.(2分)每空1分。A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生生不息B立竿见影21.(6分)标点、语病、错别字改对各2分。(1)标点:①,把分号改为逗号(2)表述不当:②,“归纳”和“发现”互换位置(3)错别字:③,“查”改为“察”,“侯”改为“候”22.(5分)引用2分,思辨2分,结构1分。示例:诗人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最迷茫的时候,保持清醒;在最繁复的地方,找到方向。23.(60分)【试题分析】本题为读写关联类作文。以现代文阅读Ⅰ中关于“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内容为引子,延伸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强调将“内心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重要性。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话不敢说、有话不想说、有话不愿说、有话不善说的心理和行为。要意识到这些情况都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和良性发展:小处讲,可能导致性格内向、心理抑郁、沟通障碍、能力受限等等;大处讲,可能导致性格懦弱、缺少责任心、丢失担当的勇气等等。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有声语言”的作用,加强“有声表达”的意识,养成“有声表达”的习惯。本题开放性较大,学生

可以选择一个角度切入,也可以多角度展开;可以根据立意选择适合的文体,不必拘泥于议论文,鼓励文体多元化。【参考立意】(一)强调“有声语言”1.“有声”沟通的力量2.勇于“发声”,点亮自我3.从心出发,以声传情4.大声说出内心所想(二)“内心语言”和“有声语言”并重【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六国的形势,没有比实行合纵政策更有利的,没有比实行连衡政策更有害的。实行合纵政策就会安全,实行连衡政策就危险,这是必然的形势。当六国从苏秦那儿开始推行合纵政策,秦国人十五年不敢窥伺出兵进犯函谷关。之后从张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