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古诗词鉴赏02八年级古诗词(+知识清单+提升练)-【中考核心考点】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系列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古诗词鉴赏
02八年级古诗词鉴赏
【真题·体验】
1.(2024·长春)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写道:“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这一观点在杜甫《春望》中是如何体现的?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答案】《春望》描写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战火纷飞,亲人离散,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顿的景象,反映了当时国家的现状,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从而使诗歌在领域、主题价值方面都呈现了新境界。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
“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意思是杜甫的诗歌内容不仅继承了前人描写真实生活,而且扩大了领域反映大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开辟了新世界。他的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现实的深切思考,更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写出了当时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也反映出亲人离散、百姓流离失所的社会现象;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显示出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怀。
2.(2024·陕西)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歌前两句借事(物)起兴,请简述这两句所记之事。
(2)后两句论史抒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1)从沙中发现了一根折断的铁戟,拿起来自己磨洗,认出那是数年前赤壁之战的遗物。
(2)诗人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解析】
(1)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为: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据此可知,诗歌前两句记述的事情是: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诗人以一件古战场的遗物“折戟”为兴,引出对前朝赤壁之战的回忆和感慨。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及情感主旨。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为: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周郎"指周瑜。后句写赤壁之战的故事,诗人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怀古抒怀,表现出诗人对历史非凡的认识,曲折地反映出他无处施展才能的抑郁不平之气。
3.(2024·凉山)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列诗句中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的人生态度最为接近的是哪一项?()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B.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里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这个古老的风俗在本诗颈联有所体现,请描绘这一联的画面。
【答案】(1)C
(2)描绘的是南宋初年人们吹着箫,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经临近,穿着布做成的衣衫,戴着最普通的帽,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的画面。
【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描绘了人们在面临困境时,看似前方无路,但转机突然出现,说明困境中蕴含着希望的哲理。展现出诗人积极乐观、不断前行的人生态度。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讲述的是历史事件,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与诗中的人生态度不符;
B.“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与诗中的人生态度无关;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事物新陈代谢的现象,表明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与诗中的人生态度相吻合;
D.“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是描绘边塞景色的,体现了一种深沉的思乡之情和人生孤寂的态度。与诗中的人生态度无关。
故选C。
(2)本题考查画面描绘。
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描绘的画面是:随着春天的到来,村民们正忙着准备春社的祭祀活动,他们吹着箫,敲打着锣鼓,跟随着祭祀队伍,脸上洋溢着虔诚和喜悦。他们的衣着简单朴素,充满了古朴的风情,体现了乡村的原始风貌和淳朴的民风。在热闹的祭祀活动中,人们欢声笑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与“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类似,都表达了作者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
4.(2024·湖南)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农家颜仁郁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①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注释]①羸(léi)牛:瘦弱的牛。
这首诗后两句与李绅《悯农》中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深刻同情和理解。颜仁郁的诗中“时人不识农家苦”,与李绅《悯农》中的“谁知盘中餐”,都指出了社会上很多人并不了解农民劳作的辛苦,对他们的辛勤付出缺乏认识和感激。
两首诗都强调了粮食的来之不易。颜仁郁诗中的“将谓田中谷自生"与李绅的“粒粒皆辛苦”都揭示了每一粒粮食背后都是农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不同点:表达方式上,颜仁郁的诗通过描绘具体的农家生活场景——半夜起床耕作、瘦弱的牛艰难前行,更直观地展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而李绅的《悯农》则通过反问的方式,引发读者对粮食来源的思考。
情感上,颜仁郁的诗更侧重于描述和揭示农民的苦难,情感更为沉重;而李绅的《悯农》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和敬意,情感上带有一种赞美和倡导节约的意味。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对比鉴赏。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异同点即可。
相同点:这两首诗虽然都关注农民的劳作,李绅《悯农》中的“谁知盘中餐"和颜仁郁的诗中“时人不识农家苦”都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深刻同情和理解。《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抒发感慨,启迪人们珍惜粮食。颜仁郁《农家》诗中的“将谓田中谷自生”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时人"无知的批评。两首诗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鼓励人们珍惜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
不同点:两首诗表达的侧重点和表达手法各有不同。颜仁郁的诗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农民劳作的艰辛和不易;而李绅的《悯农》则通过简洁有力的反问,唤起人们对农民工作的认识和尊重。两首诗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鼓励人们珍惜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
情感上,颜仁郁的诗感情更加强烈,更侧重于描述和揭示农民的苦难,有相当的批判力度,过去常用来讥讽那些不知耕作辛苦、不懂谋生艰难、耽于吃喝玩乐的人们。而李绅的《悯农》借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议论,来揭示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更多地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和敬意,倡导节约,启迪人们去思索,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考点·直击】
最近几年中考中,诗歌鉴赏常以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的形式考查。常见考点有:对诗歌内容主旨作出正确的理解;能准确判断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把握诗歌蕴含的情感;针对优美语言或含义深刻的语句进行赏析;能简述某一诗句的作用;能对精彩的诗句进行画面描述;有时候,也会考查几首诗歌的比较阅读。
【技法·点拨】
读懂古代诗歌的方法(一)
(一)抓标题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人点。
标题的作用:
①揭示写作的对象、时间、地点、事件等;
②标题下的小序交代写作的背景或目的;
③暗含情感或奠定感情基调;
④揭示线索。
标题类型示例古诗词内容要点推测
与地名有关(包括亭、台、堂、馆、楼)《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咸
阳城东楼》《竹里馆》《黄鹤楼》《登幽州台歌》《泊秦淮》《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往往是怀古(咏史)诗,内容涉及借古讽今、吊古伤今、昔盛今衰、历史沧桑、世事变迁、人世飘零或登临览胜、即景抒怀(壮志未酬、人生渺小、岁月蹉跎)等。
与动植物或事物有关《观沧海》《卜算子·咏梅》往往是咏物诗,托物言志(赞美、讽刺),或单纯写景、摹写物态。
与事件有关《逢入京使》《夜上受降城闻笛》往往是叙述某一件事,通过叙事来抒发情感、揭示哲理。
与人物有关《贾生》《卖炭翁》如果是下层人民,多表达同情悲悯,关注民生;如果是历史名人,多表达怀念、敬仰或寄予同情,怀古。
与节日有关《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清明》《春夜喜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往往是表现节日风俗,表达思家念亲、羁旅漂泊、伶仃孤苦等情感。
与季节有关《晚春》《秋词》(其一)
《钱塘湖春行》描写季节性的景物,借景抒情或表达热爱、孤寂、思念之情,感叹时光易逝等。
(二)明作者
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境遇不同,其作品往往有不同的情感、主题。从作者人手,知人论世,基本上可以推测诗歌情感,如:
九死不悔:漫漫长路的探索——屈原世外桃源:疲惫灵魂的皈依——陶渊明
诗中有画:描摹景物的顿悟——王维笑傲公卿:傲岸人格的张扬——李白
漂泊天涯:大唐衰微的见证——杜甫强者宣言:永不放弃的追求——刘禹锡
明白晓畅:现实主义的革新——白居易放浪形骸:盛事难再的挽歌——杜牧
委婉隐晦:迷惘无助的宣泄——李商隐
(三)重注释
注释往往暗示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
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思想主旨;
②介绍作者信息、境遇等,暗示主题;
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理解诗(词)句;
④解释意象、典故,帮助理解诗(词)句。
(四)辨题材
不同题材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不同,常见诗歌题材如下:
类型说明
山水
田园类题材特征①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②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
常见标志①标题中往往有“山”“野"田”“居"等字眼。②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内容情感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②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⑤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羁旅
思乡类题材特征借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表达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乡怀亲之情。
常见标志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称。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高楼、危楼等。
内容情感①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边塞
征战类题材特征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
常见标志①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眼。②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内容情感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③对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的赞叹。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赠友
送别类题材特征古人在送别之际,往往设酒饯行,折柳送别,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常见标志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诗中出现)。
内容情感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想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注意:每首诗歌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爱国
忧民类题材特征爱国类:忧虑国家命运,抒发报国之志,渴望为国奉献。忧民类:关心民生疾苦,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常见标志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山河、风雨、烽火、泪、弓等。
内容情感①忧国忧民,心系国运。②表现立志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③表达为国杀敌效力的愿望。④效忠君主,渴望建功立业。⑤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咏史
怀古类题材特征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常见标志标题中常有“怀古”“咏怀"古迹”“古人名"登某古迹有怀”等字眼。
内容情感①借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②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③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④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⑤借论古今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即事感
怀(咏物
抒怀)类题材特征就某事或某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慨,传达出的感情或乐观积极或消极感伤。
常见标志内容常常是叙述某次聚会、某次出游或描写某件具体的事物;标题中常有“抒怀"咏某物”“题某事(物)"某物吟”等字眼。
内容情感①寄寓理想抱负或高尚节操。②表达人生多艰、命途多舛的悲叹,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怀,或愤世嫉俗等。
【提升·训练】
具体见配套《提升练》(原卷+解析)。
附:八年级教材古诗词知识清单
八年级上册
1.野望(唐·王绩)(五言律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①。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②。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③。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④。
主旨:本诗描绘了秋天黄昏时分萧萧瑟恬静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①炼字+情感:“东皋"点明地点。“薄暮”交代时间,渲染气氛。“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欲何依”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②写法+情感:总写秋色,着重于色彩的描绘,诗人融情于景,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③画面+写法: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从反面衬托出诗人孤单郁闷的心境。
④典故+情感:借用伯夷、叔齐采薇而食,最后饿死的典故,表明了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道出了内心的苦闷和惆怅。
2.黄鹤楼(唐·崔颢)(七言律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①。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②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③。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④。
主旨:本诗写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愁绪。
①典故+内容+情感:首联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是仙人留下来的,充满了神秘色彩。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铺垫。
②炼字+情感:“空"有空空的、空荡荡的意思,表达的是诗人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内心充满孤独、寂寞和惆怅之情。
③画面:晴朗的汉川平原上,是一片片葱郁的树木和茂密的芳草,它们覆盖着鹦鹉洲。
④炼字+情感:以“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出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出缠绵的乡愁。
3.使至塞上(唐·王维)(五言律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①。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②。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③。
主旨: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
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①写法+炼字+情感:颌联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将“征蓬"与“归雁”、“出汉塞"与“入胡天”进行对比,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强烈,凄凉中饱含悲壮。运用“征蓬"和“归雁”自比,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被排挤出朝廷,就像这随风飘拂的蓬草一样飘出汉塞,又像归雁一样凄凉地飞入胡人居住的地区,身世浮沉之感和乡思之愁涌上心头。表现了诗人因受排挤而激愤和压抑的内心感受。
②炼字+内容:“大"字写出了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字表现了孤烟之高,“长”字表现了大漠的无边无际和黄河的渺远,“圆"字表现了落日之低、之大。一“直”一“圆",展现了边塞的壮阔。这两句描绘了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③内容+情感:迎面碰到前线巡逻的士兵,从“候骑”的口中得知“都护"在燕然,可知虽打了胜仗,但都护并未放松警惕。流露出诗人对都护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4.渡荆门送别①(唐·李白)(五言律诗)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②。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④。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⑤。
主旨: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表现了诗人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①题解: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战国时是楚国的战略门户。
②内容:首联扣住诗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是到楚地漫游。一个“游”字贯穿全诗始终。
③写法+炼字+情感:颔联写景,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船过荆门山进入楚地的壮阔。“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变化和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表现出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④写法+情感:这两句诗运用想象的写作手法,将水中的月影比喻成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
中云霞之美,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⑤写法+情感:尾联紧扣“送别"的诗题,与开头两句相呼应。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来送别,实则深切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不舍之情。
5.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七言律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①。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②。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③。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④。
主旨: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诗人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①内容:第一句点明地点,第二句写诗人行至孤山寺所看到的山光水色等远景。
②炼字+写法:“争"啄”两个动词,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几处"勾画出莺歌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似问非问,用语俏皮,使诗歌更富意韵。
③炼字:“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早春的妩媚动人。“渐欲"才能”描绘出春的发展变化,突出春的生机勃勃。
④写法+情感:直抒胸臆,“最爱"表达对西湖美景的喜爱。“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证明“白沙堤"具有别样情趣,使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6.庭中有奇树①(《古诗十九首》)(五言古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②。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③。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④。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⑤。
主旨:此诗前四句描写环境,后四句抒发情感。叙写了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思念之情,表达其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
①题解: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是一组五言古诗,作者不详,一般认为产生于东汉末年。这组古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②内容十写法:这两句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庭中”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
③写法:颔联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
④内容+写法:颈联两句描绘出花的美好和人物的神情,引发读者的进一步想象。“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一个“盈”字,暗示了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这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表现出主人公深深的思念之情。
⑤写法: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之物不再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时日之久,至此全诗的情感得到升华。
7.龟虽寿①(东汉·曹操)(乐府诗)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②。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③。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④。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主旨:全诗诗情与哲理交融,构思新巧,诗人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其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①题解: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
②写法+哲理:这四句托物起兴,兴中有理,以“神龟"和“腾蛇”为喻,说明世上一切事物都有生死盛衰的客观规律。
③修辞+情感:这四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以“老骥"自比,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深刻地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活力。
④内容+情感:说明人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取决于上天,只要保持身心和悦就能延年益寿。所体现的乐观向上精神,历久而弥新。
8.赠从弟(其二)①(东汉·刘桢)(五言古诗)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②。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③!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⑤。
主旨:本诗中,诗人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①题解:这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二首。从弟,堂弟。
②内容+炼字:这两句以客观描写为主,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表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模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③写法+炼字: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
④内容: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示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
⑤写法: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的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9.梁甫行①(三国魏·曹植)(乐府诗)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②。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③。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④。
主旨: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描述了边海百姓的艰难生活,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惨痛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贫苦劳动人民的同情。
①题解:梁甫,泰山下的一座小山。
②内容:开头两句以高度概括的笔力描绘出一幅气候各异、风雨迥同的广阔无垠的宇宙图像,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
③内容:中间四句直陈所见所感,几无雕饰,如实记录了百姓流离失所的困境:边海的人民生活艰辛,平时就住在野外的草棚里,妻子和孩子像野兽一样没有衣服穿,每天就在艰险的山林里生活。
④写法+情感:结尾两句通过对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衬托边海人民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民的恐惧与凄楚。
10.饮酒①(其五)(东晋·陶渊明)(五言古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②。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③。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④。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⑤。
此中有真意⑥,欲辨已忘言。
主旨:诗人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述,表达了他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淳朴生活的热爱之情。
①题解:《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这20首诗借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写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充分表现了诗人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②内容+情感:概括地写出了诗人的生活环境,诗人虽然生活在污浊的尘世中,但不受世俗的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境。
③含义+修辞:诗人远离了官场,自然觉得住的地方清净。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心远"反映了诗人超凡脱俗、不贪慕名利的美好品质。
④炼字:“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自得、闲适和恬淡的样子。“见"字表现出诗人的悠闲和不经意。
⑤结构+写法:“山气日夕佳”承上启下,点明南山傍晚的景色,引出下句,“飞鸟"比喻自己,表达了诗人弃官归隐后的自在心境。
⑥含义:“真意”是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想象空间。
11.春望(唐·杜甫)(五言律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①。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③。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④。
主旨: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感,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①炼字十画面+情感:“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凄凉景象,“深”字再现荒无人烟的凄凉,“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反差,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首联描绘出长安城沦陷后断壁残垣、满目疮痍、杂草丛生的凄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时伤世的感慨。
②炼字+写法:“溅"惊”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诗人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与愁绪借“花"鸟”表现出来。诗人以乐景衬哀情,借美好的景物反衬自己国破家亡的苦恨,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来表达内心的深沉情感。
③修辞+情感:“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家书的珍贵,“家书抵万金”与“恨别"相照应,写出了因战事使消息隔绝,久盼亲人音信不至的迫切心情,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④炼字+情感:“搔”字是对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是诗人心中愁苦的外在表现,“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之深,连簪子都插不住了,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哀怨。
12.雁门太守行(唐·李贺)(七言古诗)
黑云压①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②。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③。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④。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⑤。
主旨:全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悲壮的战争场面,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表达了将士们高昂的士气和爱国热情。
①炼字:“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出来。
②修辞:首联两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③写法: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叙述阴寒凄惨的战地气氛,“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之大。
④内容:“半卷”写出援军悄然行军,“临易水"交代交战的地点,“霜重鼓寒”写出交战的惊心动魄。
⑤典故+情感:尾联运用“黄金台"这一典故,写出了将士们虽然面对重重困难,但毫不气馁,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13.赤壁①(唐·杜牧)(七言绝句)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②。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③。
主旨:诗人通过观赏赤壁古战场,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慨
叹,表达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①题解: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孙权与刘备联合在此击败曹操军队。诗中所写的赤壁,实为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诗人是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
②写法:开篇从一支“折戟”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件,暗含岁月流逝和物是人非之感,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③炼字+写法+情感:“锁"字形象地写出重台密阁,更加重了藏娇之意。借“东风”“铜雀台"的典故,以“二乔”的命运暗示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需要某种机遇,借史事一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含蓄蕴藉。
14.渔家傲(宋·李清照)(词)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①。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②。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③。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④!
主旨:此词写梦中海天溟漾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喻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①内容+炼字:开篇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画面。上阕“接"连”二字将“天"云”“雾"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转”和“舞"化静为动,将词人在风浪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②内容:“梦魂”二字表明梦中见到的场景。这三句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天帝询问词人的去向。
③炼字+情感:“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谩"字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遇不幸和奋力挣扎的苦闷。
④典故+情感:“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逍遥游》中的名句,既展示了词人的理想和抱负,又表现了对人间秩序的不满,最后一句足见词人胆气之豪、境界之高。
15.浣溪沙(北宋·晏殊)(词)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①。夕阳西下几时回②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③。小园香径独徘徊④。
主旨: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
①内容+炼字:这两句点明词人踏春饮酒、赋新词的生活情境。“新词"和“旧亭台”对比,抒发了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怅惘情思。
②情感:“几时回"折射出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心态,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景物的留恋,对时光流逝的无限惆怅。
③写法+哲理:这两句对仗工整,宛若天成,用“去”和“来"对比,既表现了词人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又传达出看到旧识重来的欣喜,阐述了新旧事物相替的哲理。
④炼字+情感:“独”字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准确而传神地突出了全词的感情基调。全词思绪也由“独"字而来,“徘徊”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眷恋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16.采桑子(北宋·欧阳修)(词)
轻舟短棹西湖好①,绿水逶迤。芳草长堤②,隐隐笙歌处处随③。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④。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⑤。
主旨:词人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了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辞官归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表达了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①炼字:“西湖好"是词之眼,“短棹”二字将休闲之意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可见轻舟是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的,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②内容:这两句描绘出了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
③写法+炼字: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
动感。
④炼字:“无风"二字为关键所在,正因无风,才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
⑤写法:运用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的手法。一、二句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动,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词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17.相见欢(宋·朱敦儒)(词)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①。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②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③。
主旨: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①内容+写法+情感:上片写景。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流,一派衰败的景象。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借景抒情,抒发词人国破家亡的悲凉抑郁之情。
②修辞+炼字:“簪缨"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达官显贵。一个“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几时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这一句词人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的往事,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难以收复的无奈之情。
③写法+情感: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18.如梦令(宋·李清照)(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①。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②。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③。
主旨:这首词记述的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展现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画面,表达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①内容+写法:这两句看似起笔平淡,实则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词人所创造的情境中。“常记"明确表示追诉,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词人宴饮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显露了词人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地传达出词人流连忘返的情致。
②画面:待到兴尽欲归,却已是日落黄昏,不免有一点着急,慌乱之际,小船捉弄人,误闯荷花丛中。
③写法+画面:“争渡,争渡”,这里表现了奋力划船的情景,重复说“争渡,争渡",表示奋力,再奋力。词人动作很重,拼命地划着,把滩上的鸥鹭吓坏了,它们惊恐地扑腾,四处乱飞。词人瞬间的惊
愕很快变成喜悦。
八年级下册
19.关雎(《诗经》)(四言古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①。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②。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③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④,辗转反侧⑤。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主旨:本诗叙述了男子对女子的思恋和追求过程,写出他那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苦与乐,全诗充满了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了男子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
①写法:用起兴开篇,以雎鸠相互应和的叫声起兴,渲染和谐悠扬的气氛。
②写法+内容:统领全篇,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描述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爱情场景,点明了爱情故事的开端。
③炼字+内容:“求”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为夫妻的愿望。
④炼字:“悠哉"叠用,加重感彩,更能表现出男子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致难耐的相思之苦。
⑤情感: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男子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
20.兼葭(《诗经》)(四言古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①。
兼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兼葭采采,白露未已②。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③。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④。
主旨:本诗叙述了一位男子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抒发了主人公想见而不得见的惆怅之情。
①内容+写法:以“兼葭”起兴。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和环境。三、四句交代了主人公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可见主人公迫切想要见到心上人的急切心情。五、六句写追寻时的困境,七、八句描绘顺流追寻时伊人所在的地方。
②内容+写法:以水边的秋景起兴,把水乡深秋的景物同诗中主人公的相思之情交融在一起,渲染了深秋凄凉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③炼字:“方"湄”“涘"三字的转换,把伊人在彼岸等待主人公的场景和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的心理形象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苍苍”“萋萋"采采”烘托出主人公寂寞的心境,“为霜"未晞”“未已"时间的变化,说明追寻时间之长,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④情感:“宛在”意指心上人似乎就在眼前,表现了主人公痴情的心理状态和对恋人的强烈感情。反复咏叹,突出了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体现了主人公不能靠近心上人却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
21.式微(《诗经》)(杂言古诗)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主旨: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诗中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反问、设问,既表达了对亲人在泥水霜露中的关切,又有对“君"行为的怨怒。
写法+内容:全诗只有短短两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紧接着便交代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长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修辞+情感:“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深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22.子衿(《诗经》)(四言古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②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③!
主旨:全诗采用倒叙的手法,充分描写了女子思念恋人的心理活动,惟妙惟肖,而且意境很美,是一首难得的优美的情歌。
①写法+情感:开篇采用赋的手法,直接抒发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
②写法:第二章在第一章直接抒情的基础上加以渲染,进一步表现相思之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惆怅、烦闷之情。
③内容+修辞:第三章是全诗的高潮部分,主人公的内心独白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展现出来,造
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内心情绪形象地表现出来。
2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五言律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①。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②。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③。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④。
主旨:此诗一改往昔送别诗悲苦缠绵之态,体现了诗人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①炼字:“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之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使开篇显得意境开阔。“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②情感: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③修辞+情感+哲理:运用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既表现出诗人乐观宽广的胸怀,与友人真挚的情谊,又道出了这真诚的情谊可以超越时空的哲理。
④情感:“歧路”照应送别之意,指送别之路。劝慰友人坦然面对离别,抒发了诗人面对离别豁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①(唐·孟浩然)(五言律诗)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②。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③。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④。
坐观垂钓者,徒有美鱼情⑤。
主旨: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欲渡无舟而发出感叹以及临渊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①题解: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为相。
②内容+炼字:首联写秋水升涨,与海岸相齐,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景象开阔壮观。“平"写湖面之阔,“混”写水势之大。
③写法+炼字:颔联动静结合,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的壮阔气势。“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出湖水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
④情感:颈联即景生情,吐露心声,既言无舟渡船,又说无路进仕,抒发了诗人想投身于仕途之中,大展宏图,干一番事业,却又苦于无人引荐、提拔的无奈之情。
⑤典故+修辞:尾联两句巧妙运用典故,另翻新意,巧妙设喻,暗喻自己有出来干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希望对方予以引荐。
25.石壕吏(唐·杜甫)(五言古诗/叙事诗)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①。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②!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③。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④。
主旨:这首五言古诗通过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①炼字:首句直叙其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规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义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②写法+炼字: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③内容:“妇人"致词分三层:a.三男全被征;b.陈述家中情况;c.老妇自请服役。
④炼字:“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
2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歌行体古诗)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①。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②。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③。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④。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⑤!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⑥!
主旨:此诗叙述诗人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①炼字+修辞+情感:“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彩。“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表现了诗人痛惜焦急的心情,为下文写夜雨作铺垫。
②写法+情感:写茅草被顽童抱去和诗人的叹息,运用动作描写突出诗人的焦急与无奈。
③写法:写傍晚秋雨之前的景色,渲染出阴沉黑暗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惨黯淡。
④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诗人家境的困顿、生活的窘迫。
⑤修辞+情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雨”比作“麻",写出了秋雨连绵细密的特点。这几句表现了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难以入眠的痛苦悲凉的心情。
⑥炼字+情感:“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词语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兼济天下的崇高理想。
27.卖炭翁(唐·白居易)(七言古诗/乐府诗)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①。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②。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③。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④。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⑤。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⑥。
主旨: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①内容+写法: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后两句运用肖像描写,刻画了一个长期遭受烟熏火燎、疲惫憔悴的老人形象,并运用衬托的手法,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
②修辞+写法: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通过愿望的卑微表现老翁生活的贫困。“可怜"倾注了诗人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身上衣正单”与“愿天寒"形成不合情理的鲜明对比,刻画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验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版)含答案解析
- 二零二五年特殊环境空调安装与安全检测协议2篇
- 2024年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验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版)含答案解析
- 二零二五年度航空航天器钣金部件定制采购协议3篇
- 2024年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福建省南平市新星学校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 二零二五版二手房交易税费代缴协议3篇
- 2024年北京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医师定期考核考题《临床练习》
- 二零二五年度船舶租赁业务及船员派遣合作协议3篇
- 英语-辽宁省大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双基测试卷及答案
- 2024年意识形态风险隐患点及应对措施
- 2025版新能源充电桩加盟代理合作协议范本3篇
- 2025年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招聘事业单位人员11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云南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
- GB/T 5483-2024天然石膏
- 空调年度巡检报告范文
- 线上推广授权合同范例
- 保定学院《大学英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期末综合模拟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