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考试试卷广东省潮州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2024高二上·潮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嵋,即使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会惊讶于它们的奇景;但是生长在西湖或峨嵋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嵋也实在不过如此。新奇的地方比熟悉的地方美,这是什么缘故呢?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稀奇的景物,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眼前美妙的景致。看习见的景物,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出,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定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戴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是使艺术和自然之间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必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常听有人埋怨:“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绝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时绝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
(摘编自朱光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材料二:
张彦远说:“凝神遐思,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就是说超越自我的形体和心智,从而在静穆的观照中与自然的节奏韵律妙然契合。这种自我去除被艺术家看成是“虚静"心态形成的最为关键的一环,它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自我情欲的超越,即要去除人的生理所带来的欲望,当然,这只是短暂的情感离异,目的是要保持适宜的审美态度,并不都是向往不近人间烟火的高人逸品式的境界。古代许多艺术家都反复强调艺术创作必以情动人,艺术审美中瞬间的“不与不取,不爱不嗔”的非功利、非情感的特点,恰恰是为了真正的爱、真正的恨,得到艺术美的魂灵。
二是对自我知识的超越,消除有意的心智活动,摆脱普遍的知识形式,从习惯中跳出,从僵化的自我中跳出,摒弃用心思索的自我,而对对象作纯然的审美观照。古代艺术家提出“无言"的重要主张。所谓“言”就是审美主体急于发挥自己心力智巧的作用,强于对物作刻意的解说。这种先入的知识形式和刻意的知性追求,必然导致审美静观的搁浅。这种审美活动的结果要么是得到和艺术大相径庭的理性空谈,要么是在习惯法度的拘限下得到一些摹本,永远得不到那种灵心独运的审美效应。审美中“无言"之境追求的是深层的契合,而不是吉光片羽式的言辞。
三是对自我行动的超越。中国艺术家提出“不作”的主张,即要顺应自然之势,必须不可不为而为之,禁绝苦思冥想、刻意精工。如果胸无丘壑而勉强为之,主体内乏怡顺之气,外有功利之心,这就必然造成心灵秩序的紊乱,绝不会出现虚以待物的审美态度。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自然,审美主体必须以自然之心去熔铸意象,保持自己的心灵恬淡,无一丝为文之心,恰恰是创造出第一流艺术作品必要的心理氛围。
(摘编自朱良志《“虚静"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因为它想让观者专心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B.艺术不以妙肖人生和自然为目的,其目的是展现人生和自然不同的美。
C.艺术家认为,欣赏物时做不到“自我去除”,就形不成“虚静"心态。
D.艺术审美中瞬间的“不与不取,不爱不嗔”,是超越自我情欲的表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平原人初看到峨嵋,即使审美力很好,也未必惊叹于它的景色。
B.因美和生活有距离,所以我们从诗中获得的对农人生活的感受,都比农人的耕作体会轻松。
C.艺术是作者情感的流露,有着丰富艺术材料的人,在事发时抒写的感受会更具艺术美。
D.古代的主张“无言”,不许艺术家对对象进行解说,要求艺术家对对象作纯然的审美观照。
3.结合材料一,对下面事例进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一个海边的农夫遇到别人称赞他门前的海景时,便会羞涩地回过头来指着屋后一园菜说:“门前没有什么可看的,屋后这一园菜却还不差。”
A.在农夫看来屋后的一园菜比门前的海景更值得看。
B.农夫是从实际生活的角度来看待大海和菜园的。
C.农夫对物没有作纯然的审美观照,所以他不能发现大海本身的美。
D.这个事例证明了“艺术都是主观的"的观点。
4.下列选项对两则材料中加点的“自然”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的“自然”,指的是现实世界。
B.材料一中的“自然”,区别于似乎不近情理的艺术。
C.材料二中的“自然”,指“自我去除”。
D.材料二中的“自然”,指不对物进行刻意的解说。
5.下面这段话出自茅盾的《风景谈》,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其中体现的美学观点或审美主张。
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答案】1.B
2.A
3.D
4.C
5.①从距离产生美角度:战士与自然背景相互映衬,产生了美的形象,作者以旁观者视角欣赏,跳出实际利害,与现实有距离,见出其美;②从“虚静”心态角度:作者在观赏时超越自我情欲、知识和行动,达到物我两忘境界,以自然之心熔铸意象,感受民族精神化身,体现了“虚静"审美主张。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要注意对应选项内容和文本内容的差异。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找到题干语句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再结合上下文(全文)及文章感情主旨分层概括。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其目的是展现人生和自然不同的美"错误,由材料一“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又何必取乎艺术呢?”可知,其目的应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的缺陷。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B.“都比农人的耕作体会轻松"错误,材料一中提到的是“美和实际人生有一定距离”,但并没有说从诗中获得的感受一定比农人的耕作体会轻松,选项表述绝对化。
C.“在事发时抒写的感受会更具艺术美"错误,材料一说的是“艺术都是主观的,……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并不是在事发时抒写的感受更具艺术美。
D.“不许艺术家对对象进行解说”错误,材料二只是说“所谓‘言’就是审美主体急于发挥自己心力智巧的作用,强于对物作刻意的解说”,“不许艺术家对对象进行解说”于文无据。
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证明了‘艺术都是主观的’的观点"错误。农夫的行为更多是用来说明人们由于日常生活的实用性考虑,往往会忽略身边的自然美景,而不是用来论证艺术的主观性。根据材料一分析,这个事例应是证明了“观点和态度的差别会导致不同的审美结果”的观点。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D.“指不对物进行刻意的解说"错误。“不对物进行刻意的解说”和“对自我知识的超越"相关,“对自我知识的超越”只是“自我去除"的一部分,所以解说不全面。
故答案为:D。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对材料一美学观点的应用是“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霞光射住他……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这里的描述创造了一种超脱日常的景象,使得战士的形象具有了一种超现实的艺术美感。而“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这句话,则进一步拉开了实际人生与艺术表现的距离,将具体的个人形象升华为了象征性的存在,这正是艺术与实际人生保持一定距离的一种体现。
对材料二审美主张的应用是“自我去除"。文段中对“荷枪的战士”的描写体现了“自我去除"的审美态度。比如描写战士面对东方站立的姿态,使用了“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的比喻,这表明茅盾是以一种自然之心进行的观察,没有夹杂过多个人的主观情绪或解释。最后“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这一主观感受,则是在自然观察的基础上产生的联想,但这种联想是基于之前纯粹的审美体验,而不是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和解释性。这样的联想是自然而然地从审美体验中流淌出来的,而非强行附加的。
故答案为:①从距离产生美角度:战士与自然背景相互映衬,产生了美的形象,作者以旁观者视角欣赏,跳出实际利害,与现实有距离,见出其美;②从“虚静”心态角度:作者在观赏时超越自我情欲、知识和行动,达到物我两忘境界,以自然之心熔铸意象,感受民族精神化身,体现了“虚静"审美主张。
(2024高二上·潮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风在不住地吹,稍微转到东北方去,他知道,这就是说风不会停息了。老头儿朝前面望了一望,但是他看不见帆,看不见船,也看不见船上冒出来的烟。只有飞鱼从船头那边飞出来,向两边仓皇地飞走,还有就是一簇簇黄色的马尾藻。他连一只鸟儿也看不见。
他已经在海里走了两个钟头,在船梢歇着,有时候嚼嚼从马林鱼身上撕下来的肉,尽量使自己好好休息一下,攒些力气,这时他又看见了两条鲨鱼中首先露面的那一条。
“呀!”他嚷了一声。这个声音是没法表达出来的,或许这就像是一个人觉得钉子穿过他的手,钉进木头时不由自主发出的声音吧。
老头儿系上帆脚绳,把舵柄夹紧。然后他拿起了上面绑着刀子的桨。他轻轻地把桨举起来,尽量轻轻地,因为他的手痛得不听使唤了。然后,他又把手张开,再轻轻地把桨攥住,让手轻松一些。这一次他攥得很紧,让手忍住了疼痛不缩回来,一面注意着鲨鱼的来到。他看得见它们的阔大的、扁平的铲尖儿似的头,以及那带白尖儿的宽宽的胸鳍。这是两条气味难闻的讨厌的鲨鱼,是吃腐烂东西的,又是凶残嗜杀的。饥饿的时候,它们会去咬桨或者船舵。这些鲨鱼会趁海龟在水面上睡觉时就把它们的腿和前肢咬掉。它们饥饿的时候会咬在水里游泳的人,即使人身上没有鱼血的气味或者鱼的黏液。
它们来了。但是它们没有像鲭鲨那样的直接游来。一条鲨鱼转了一个身,就钻到船底下看不见的地方,它把那条死鱼一拉一扯,老头儿感觉到船在晃动。另一条鲨鱼用它裂缝似的黄眼睛望着老头儿,然后飞快地游到船跟前,张着半圆形的大嘴朝死鱼身上被咬过的部分咬去。在它那褐色的头顶和后颈上,在脑子和脊髓相连的地方,清清楚楚地现出了一条纹路,老头儿就用绑在桨上的刀子朝那交切点攮进去,又抽出来,再攮进它的猫似的黄眼睛里。鲨鱼放开了它咬的死鱼,从鱼身上滑下去,死去的时候还吞着它咬下的鱼肉。
由于另一条鲨鱼正在蹂躏死鱼的缘故,船身还在晃荡,老头儿松开了帆脚绳,让船向一边摆动,使鲨鱼从船底下出来。一看见鲨鱼,他就从船边弯着身子把刀子朝它身上扎去。他要扎的只是肉,可是鲨鱼的皮很结实,好不容易才把刀子戳进去。这一下不仅震痛了他的手,也震痛了他的肩膀。鲨鱼又很快地露出头来,当它的鼻子伸出水面来靠在死鱼身上的时候,老头儿对准它的扁平的脑顶中央扎去,然后把刀子拔出,又朝同一个地方扎了一下。它依旧闭紧了嘴咬住鱼,于是老头儿再从它的左眼上戳进去,但它还是缠住死鱼不放。
“怎么啦?"老头儿说着又把刀子扎进它的脊骨和脑子中间去。这一次戳进去很容易,他觉得鲨鱼的软骨断了。老头儿又把桨翻了一个身,把刀放在鲨鱼的两颚中间,想把它的嘴撬开。他把刀子绞了又绞,当鲨鱼嘴一松滑下去的时候,他说“去,去,滑到一英里深的水里去。去见你的朋友吧。”
老头儿擦了一擦他的刀片,把桨放下。然后他系上帆脚绳,张开了帆,把船顺着原来的航线驶去。
“天晓得,最后那一条鲨鱼撕去了我好多鱼肉。"他说,“可是船现在轻松些了。”他不愿去想给撕得残缺不全的鱼肚子。他知道,鲨鱼每次冲上去猛扯一下,就给扯去了好多的死鱼肉,现在死鱼已经成为一切鲨鱼追踪的途径,宽阔得像海面上一条大路一样了。
他想:我现在还有什么事儿可想呢?没有。什么也别去想它,只等着后边的鲨鱼来到吧。但愿这真是一场梦,他想。但是谁晓得呢?也许结果会很好的。
下一个来到的鲨鱼是一条犁头鲨。它来到的时候就活像一只奔向猪槽的猪,如果一只猪的嘴有它的那么大,大得连你的头也可以伸到它嘴里去的话。老头儿先让它去咬那条死鱼,然后才把绑在桨上的刀扎进它的脑子里去。但是鲨鱼一打滚就往后猛地一挣,那把刀子喀嚓一声折断了。
老头儿只管去掌他的舵,连看也不看那条大鲨鱼,它慢慢地沉到水里去,最初还是原来那么大,然后渐渐小下去,末了只有一丁点儿了。这种情景老头儿一向是要看得入迷的,可是现在他望也不望一眼。
“我还有鱼钩呢,"他说,“但是那没用处。我有两把桨,一个舵把,还有一根短棍。”
他想:这一回它们可把我打败了。我已经上了年纪,不能拿棍子把鲨鱼给打死。但是,只要我有桨,有短棍,有舵把,我一定要想法去揍死它们。
他又把手泡在水里。这时天色渐渐地晚了。除了海和天,什么也看不出来。天上的风刮得比先前大了些,马上他就希望能够看到陆地。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从老人的视角描写景物,运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海面的阔大无边,用以烘托老人个体生命的渺小。
B.第五段中“它们没有像鲭鲨那样的直接游来"这句话内容丰富,既交代了老人之前已与鲭鲨搏斗过,也写这两条鲨鱼的狡猾。
C.小说中展示了老人的硬汉精神,一个人面对大海和鲨鱼,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奋勇地抗争。
D.小说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写老人与鲨鱼的两次搏斗,一详一略;节选部分前后照应,结构也比较完整。
7.请简要说明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这个声音是没法表达出来的,或许这就像是一个人觉得钉子穿过他的手,钉进木头时不由自主发出的声音吧。
②它来到的时候就活像一只奔向猪槽的猪,如果一只猪的嘴有它的那么大,大得连你的头也可以伸到它嘴里去的话。
8.海明威说:“作家写小说应当塑造活的人物。”文中是如何把老人这一形象塑造“活"的?
【答案】6.A
7.①形象地描写出又遇鲨鱼时,老人那种忽遭痛苦时的下意识感受,暗示了鲨鱼来得突然而且凶残。②写出了鲨鱼的贪婪和凶猛,也更能表现老人勇于搏斗的精神。(意思对即可。)
8.①通过海阔、风刮、天晚等环境渲染,表现了老人的孤独,以及老人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②通过与鲨鱼搏斗的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老人的熟练和勇敢不屈。③通过老人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的坚毅顽强和孤独感。(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外国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本题,先分析句子写出了什么内容,再分析对于表现人物形象和突出主旨的作用。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塑造手法的能力。正面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侧面描写包括: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和借助其他人物来烘托人物品质。
6.A.“对比的手法”错。这段景物描写没有对比。原文是“但是他看不见帆,看不见船,也看不见船上冒出来的烟。只有飞鱼从船头那边飞出来,向两边仓皇地飞走”,并非把“船”“帆"烟”和“飞鱼"进行对比。故答案为:A。
7.第一句子是在老人稍微休息一下,补充体力的时候,“这时他又看见了两条鲨鱼中首先露面的那一条”时发出的喊叫。这个句子运用比喻,“或许这就像是一个人觉得钉子穿过他的手,钉进木头时不由自主发出的声音吧”,用“钉子穿过他的手,钉进木头”比喻看见鲨鱼时那种痛苦的感受,表明鲨鱼的凶残给老人留下的痛苦印象很深刻;用“不由自主发出的声音"写出老人下意识的感受,写出鲨鱼来的太突然。此句形象地描写出又遇鲨鱼时,老人那种忽遭痛苦时的下意识感受,暗示了鲨鱼来得突然而且凶残。第二句用来形容犁头鲨奔向大鱼的情景。“活像一只奔向猪槽的猪”运用比喻,用猪奔向猪槽吃食来形容鲨鱼的贪婪;用“奔"写出鲨鱼的凶猛;用“如果一只猪的嘴有它的那么大,大得连你的头也可以伸到它嘴里去的话”形容鲨鱼的巨大和凶狠。
8.塑造老人的形象有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正面描写主要是人物的语言、心理和动作描写。本文的侧面描写是通过景物描写,如海阔、风刮、天晚等环境渲染,表现了老人的孤独,以及老人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如文章开头描写海面环境,“老头儿朝前面望了一望,但是他看不见帆,看不见船,也看不见船上冒出来的烟。只有飞鱼从船头那边飞出来,向两边仓皇地飞走,还有就是一簇簇黄色的马尾藻。他连一只鸟儿也看不见”,写出海面的辽阔,更衬托出老人的孤独;结尾描写“这时天色渐渐地晚了。除了海和天,什么也看不出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老人毅然决然地与鲨鱼搏斗,要守护住他的大鱼,并坚信“马上他就希望能够看到陆地”,写出了老人的坚毅顽强及乐观态度。正面直接描写老人同鲨鱼搏斗的动作,表现老人的熟练和勇敢不屈。如“老头儿就用绑在桨上的刀子朝那交切点攮进去,又抽出来,再攮进它的猫似的黄眼睛里”“一看见鲨鱼,他就从船边弯着身子把刀子朝它身上扎去"当它的鼻子伸出水面来靠在死鱼身上的时候,老头儿对准它的扁平的脑顶中央扎去,然后把刀子拔出,又朝同一个地方扎了一下”,老人仿佛不慌不忙地同鲨鱼搏斗,他的经验已经十分老道,表现出老人的勇敢和不屈。语言、心理描写如“‘天晓得,最后那一条鲨鱼撕去了我好多鱼肉。’他说,‘可是船现在轻松些了。’他不愿去想给撕得残缺不全的鱼肚子。他知道,鲨鱼每次冲上去猛扯一下,就给扯去了好多的死鱼肉,现在死鱼已经成为一切鲨鱼追踪的途径,宽阔得像海面上一条大路一样了”,这段自言自语的语言或者说心理描写,是在老人又一次打死了两条鲨鱼之后的感受,鲨鱼撕去了好多鱼肉,老人感到心疼,但他不能放弃,仍旧需要时刻准备好迎接下一批鲨鱼的到来,这段描写写出了老人的坚毅顽强和孤独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2024高二上·潮州期中)课内文言知识
9.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远之事君事:侍奉B.常于几成而败之几:接近
C.复众人之所过复:重复D.君子喻于义喻:知晓,明白
10.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B.其未兆易谋
C.其脆易泮D.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11.下列各项中,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一样的一项是()
例:见贤思齐焉
A.朝闻道,夕死可矣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C.在止于至善D.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答案】9.C
10.B
11.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词类活用;通假字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和掌握通假字词的能力。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的现象。词类活用有如下类型——名词的活用:①作动词②作状语③使动用法④意动用法;动词的活用:①作名词②使动用法③为动用法;形容词活用:①作名词②作动词③意动用法④使动用法;数词的活用:①作动词②作名词③作形容词。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A.正确。动词,侍奉。句意: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
B.正确。副词,接近。句意:往往在接近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
C.错误。动词,弥补、补救,而不是“重复”。句意: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
D.正确。动词,知晓,明白。句意:君子明白大义。
故答案为:C。
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和掌握通假字词的能力。
A.“行"通“形”,形态、形貌。句意:可以说像是吃剩的食物和身体上的瘤子一样,人们常常厌恶这些多余的东西。
B.句意: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C.“泮"通“判”,分离。句意: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
D.“累"通“蔂”,盛土的工具(土筐)。句意:九层高的楼台,是从一筐筐的泥土开始堆积起来的。
故答案为:B。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形容词作名词,贤者,贤德的人。句意:看见贤者,便应该想着向他看齐。
A.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句意:在早晨得知真理,当晚死去都可以啊。
B.形容词作动词,彰明。句意: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
C.形容词作名词,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句意: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D.名词作状语,在内心。句意:看见不贤的人,要在内心反省自己(是否和他一样)。
故答案为:C。
(2024高二上·潮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
(选自《孟子·离娄上》)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由此A观之B君不行C仁政D而富之E皆弃F于孔子者也G况于为之强战
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仁由义"与“为仁由己”(《论语·颜渊》两句中的“由"含义相同。
B.“桀纣之失天下也”与“人之有是四端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之”字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旷安宅而弗居"中的“旷”字与“先诚其意"(《大学之道》)中的“诚”活用类型是一样的
D.“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为"和“不贵难得之货”(《老子四章》)两句中的“货"字意义不一样。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桀和纣失天下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要想得天下必须得民心,而得民心的方法便是满足百姓的愿望,不做百姓所厌恶的事。
B.孟子主张远离自暴自弃的人;在他看来,只有仁、义才是人的精神住宅和正确道路,那些抛弃精神住宅和正确道路的人都是可悲的。
C.孟子离开齐国,充虞觉察他神色有异,于是拿孟子当初教导他的话表示质疑,孟子说按理已到了王者兴起之时,自己就是这个王者。
D.当初在齐国,齐王赠金孟子不接受;后来宋国和薛国赠金,孟子却接受了。这令陈臻感到困惑,认为孟子的做法必定有一种是错的。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道在迩而求诸远。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16.孟子接受宋国和薛国的馈赠,却拒绝齐王的馈赠,他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12.BEG
13.A
14.C
15.①道在近处却到远处去寻求。只要人人都亲爱自己的双亲,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太平了。
②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时代,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快乐呢?
16.①在宋接受馈赠是因将远行,宋馈金是送行礼物;②在薛接受馈赠是因有戒心,薛馈金是为其安全考虑;③在齐拒绝馈赠是因无理由接受,接受则如同被收买。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孟子说:“桀和纣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老百姓;失去了老百姓,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得到了老百姓,就得到天下了。获得老百姓有方法:赢得了民心,就得到老百姓了。赢得民心也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在他们头上罢了。"
孟子说:“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有所言谈;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有所作为。言谈破坏礼义叫做自己残害自己;自以为不能依据仁、遵循义来行事,叫做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们安适的精神住宅,义是人们行为最正确的道路。空着安适的住宅不去居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去行走,可悲啊!”
孟子说:“真理在近处却到远处寻找它。只要人人都亲爱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太平了。"孟子说:“冉求当了季康子的总管,不能改变他的作风,田赋反而两倍于从前。孔子说:‘冉求不再是我的学生,同学们可以大张旗鼓地攻击他。’从这事看来,君主不实行仁政却去帮助他搜刮财富的人,都是孔子所唾弃的,何况为那不仁之君努力作战的人呢?”
(选自《孟子·离娄上》)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夫子的表情好像有点不快乐的样子。以前,充虞从夫子这里听说过:‘君子不怨恨上天,不责备他人。’"孟子说:“以前有圣人出现的时候,如今也应该有出现圣人的时候。相隔五百年一定会有推行王道的圣人出现,这中间一定会出现闻名于世的人(来辅佐圣人)。从周朝以来,到现在已经有七百多年了。按照数字来说就已超过了五百年,按照时势来看应该可以出现圣人了。除非上天还没有想要使天下太平安定;如果要使天下太平安定,在当今社会,除了我还能有谁呢?我为什么会不快乐呢?”
陈臻问道:“前些日子在齐国,齐王送您上等成色的金一百镒,您没有接受;后来在宋国,送您七十镒,您接受了;又到了薛国,送您五十镒,您也接受了。如果过去不受礼是正确的,那么,现在受礼就错了;如果现在受礼是正确的,那么,过去不受礼就错了。在这件事情上,老师必居其一。"孟子回答说:“我做的都对。都适合义。在宋国时,我准备远行。(按照习俗)对远游者必须要赠送路费,人家说是:‘赠送路费。’我怎么能不接受呢?在薛国的时候(听说路上有危险),我有防备不虞的想法,人家说:‘听说您须要防备危险,送点钱给您买武器吧。’我怎么能不接受呢?而在齐国,就没有接受礼物的理由。没有什么理由却要送我钱财,这等于是贿赂收买我。哪里有君子可以拿钱收买的呢?”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1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从这事看来,君主不实行仁政却去帮助他搜刮财富的人,都是孔子所唾弃的,何况为那不仁之君努力作战的人呢?
“由此"作“观”的状语,“之"作“观”的宾语,“由此观之"结构完整,“之”后断开,即B处;
“而"是连词,连接“君不行仁政”和“富之”,中间不能断开,在“富之”后断开,即E处;
“也"为句末语气助词,其后断开,即G处。
故答案为:BEG。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错误。含义不同。遵循/凭,靠。含义不同。句意:自以为不能依据仁、遵循义来行事。/实行仁德,完全靠自己。
B.正确。句意:桀和纣丧失天下。/人有这四种发端。
C.正确。都是使动,使……空/使……诚。句意:空着安适的住宅不去居住。/先要使自己的心意真诚。
D.正确。钱/财物。句意:哪里有君子可以拿钱收买的呢。/不看重难以得到的财物。
故答案为:A。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自己就是这个王者”错误,孟子认为自己是辅佐王者平治天下的人,亦即前文所说的“名世者"。
故答案为:C。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迩”,近,近处;“亲其亲”,亲爱自己的父母;“长其长”,尊敬自己的长辈。②“平治天下”,使天下太平安定;“何为”,为什么;“豫”,快乐。
故答案为:①道在近处却到远处去寻求。只要人人都亲爱自己的双亲,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太平了。②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时代,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快乐呢?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熙,辞曰:‘馈’”可知,接受宋国馈赠的理由是外出远行需要路费;
②由原文“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可知,接受薛国馈赠的理由是为了防备不测需要用钱买武器;
③由原文“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可知,拒绝齐国是因为无缘无故接受别人的钱财就是受贿。
故答案为:①在宋接受馈赠是因将远行,宋馈金是送行礼物;②在薛接受馈赠是因有戒心,薛馈金是为其安全考虑;③在齐拒绝馈赠是因无理由接受,接受则如同被收买。
(2024高二上·潮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致酒行
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①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②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拏云③,谁念幽寒坐呜呃④。
注:①主父:即汉朝时的主父偃,久不得进,后终得汉武帝信任,官至齐相。②马周:唐朝人,西游长安时宿于新丰,被客店老板冷待,后因替他人上书陈事切中时弊,得到唐太宗赏识,拜为监察御史。③拏云:凌云。④呜呃:悲叹。
17.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人奉觞客长寿"写店主人奉觞敬酒,祝客长寿,这是失意的诗人冷眼旁观到的场景,和“零落栖迟”的处境吻合,也巧妙照应了题目。
B.“我有迷魂招不得"至篇终直抒胸臆作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主人的开导使“我"这个“有迷魂招不得”者茅塞顿开。
C.“雄鸡一声天下白”,诗人用象征手法写店主人的开导生出奇效,使他的心胸豁然开朗。“天下白”的景象光明璀璨,无限敞亮。
D.全诗以抒情为主,运用主客对白的方式,层次分明:第一层潦倒自伤;第二层店主人致酒,劝勉开导;第三层精神振奋。
18.此诗与李白的《将进酒》均为劝酒之作,它们的情感有何相同点?《致酒行》结尾划线句与《将进酒》结尾“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7.A
18.相同点:都有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愁苦,都借饮酒抒发情感。不同点:《致酒行》结尾表达诗人听劝后重拾壮志豪情,不甘沉沦;《将进酒》结尾则体现诗人借酒消愁,想在沉醉中忘却万古愁绪的无奈与旷达。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A.“诗人冷眼旁观到的场景”错。这首诗中的“客"就是“我”,店主人在向“我"致酒。
故答案为:A。
18.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致酒行》此诗是劝酒致词之歌,通过对主父偃和马周两个古人故事的叙述,表达了诗人遭受迫害后的一种哀愤之情,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心情。《将进酒》诗人豪饮高歌,借酒消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
《致酒行》结尾几句意思是,我有迷失的魂魄,无法招回,但我深信雄鸡一叫,天下必大亮。年轻人胸中应当有凌云壮志,谁会怜惜你困顿独处,唉声叹气呢?作者直抒胸臆,“雄鸡一声”是一鸣惊人,“天下白"的景象激起了诗人的豪情:“谁念”句,既是自我激励,也是一种对诗人以前的批判。所以“少年心事当拏云"总体展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认为年轻人应当心怀凌云壮志,不必总是唉声叹气。
《将进酒》结尾: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尔”,口气很大;而且具有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可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表现了诗人在穷愁之境中狂放不羁的心情。
故答案为:相同点:都有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愁苦,都借饮酒抒发情感。不同点:《致酒行》结尾表达诗人听劝后重拾壮志豪情,不甘沉沦;《将进酒》结尾则体现诗人借酒消愁,想在沉醉中忘却万古愁绪的无奈与旷达。
19.(2024高二上·潮州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两句,表面描写春天将尽、江月欲落的景象,实则表现游子在外漂泊时间之久,思归之切。
(2)《〈论语〉十二章》中表现文采和质朴兼备才有人格魅力的两句是:,。
(3)《大学之道》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条目,“___,___"说明无论何种身份的人,“修身”都是其中最根本的一条。
【答案】(1)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2)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潭、彬、庶、壹。
故答案为:(1)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2)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20.(2024高二上·潮州期中)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总部位于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2020年6月3日发布新闻公报宣布,第51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将于2021年1月举行,年会主题为“世界的复兴"。新闻公报介绍,“世界的复兴”这一目标将致力于共同迅速地建立起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社会体系的基础,以塑造一个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和更具韧性的未来。届时,年会将以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进行,世界经济论坛将和瑞士政府一道,确保会议安全。
【答案】示例:①2020年6月3日,②世界经济论坛宣布,③第51届论坛年会将于2021年1月④以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举行,⑤主题为“世界的复兴"。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概括时要注意时间、地点、事件,原文“总部位于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2020年6月3日发布新闻公报宣布”,可概括出“2020年6月3日,世界经济论坛宣布";“第51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将于2021年1月举行,年会主题为‘世界的复兴’”,可概括出“第51届论坛年会将于2021年1月"主题为‘世界的复兴’”;原文“届时,年会将以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进行,世界经济论坛将和瑞士政府一道,确保会议安全”,可概括出“以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举行”。
故答案为:示例:①2020年6月3日,②世界经济论坛宣布,③第51届论坛年会将于2021年1月④以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举行,⑤主题为“世界的复兴"。
【点评】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2024高二上·潮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简单、纯洁的植物面前,人也变得简单、纯洁了,人就有了从容、宁静、无邪的心境,领略生命与生命交流的喜悦。轻轻叫一声玉兰,那洁白如玉的花瓣会洒落你一身,你便感到这个春天的爱情又纯洁又慷慨;芭蕉粗中有细,准确地捕捉了风的动静;仙人掌握着满把孤独,又用一手的刺拒绝轻薄的同情;一不留神,青藤就爬上了绝壁;野草莓想走遍夏天,却被一条蛮不讲理的溪水挡住了去路。我也被挡住了去路,于是就躺下来。一觉醒来,野草莓包围了我,多亏不远处松林里那五颜六色的蘑菇向我不停地递眼神,让我看见一条通向远方的幽径,否则,我怎么能走出这温柔而芬芳的围困?
有一小块自己的庄稼地多好啊!看一会儿书种一会儿庄稼,写一首诗侍弄一会儿花草。书里的思想抖落进泥土,会开出奇异的花;泥土的气息漫进诗,诗会有终年不散的充沛的春墒。看青翠挺拔的玉米怎样抱起自己心爱的娃娃,看聪明的辣椒怎样在寒冷的土里找到一把一把的火,看豆荚躺在小床上如何构思,看韭菜在脚下排列得像杜甫的五律……
2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段中省略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他轻轻摇了摇头,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B.他扑到妈妈的身上,一边摇晃着她冰冷的身体,一边喊道:“妈妈,妈妈,妈妈……"
C.于是我们仰望着星空,在这清凉的晚风中,在菖蒲熟悉的气息中,在故乡临水的小镇中……
D.我们齐声朗诵起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也被挡住了去路,于是就躺下来。一觉醒来,野草莓包围了我,多亏不远处松林里那五颜六色的蘑菇分外美丽,让我看见一条通向远方的幽径,否则,我就不能走出野草莓的围困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21.C
22.①原文“向我不停地递眼神”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蘑菇人的动作神态,生动形象地写出蘑菇对“我"的吸引与提醒,更具感染力;②“温柔而芬芳的围困”表达更具诗意与美感,强调野草莓包围“我"时的美好氛围,改句则较直白;③原文句式更灵动活泼,与文段整体风格相符,改句略显平淡。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叹号及冒号等,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
(2)本题考查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比较句子的表达效果,应先分析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如句式特点、修辞运用等,再有针对性地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2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文省略号表示同类列举省略;
A.表示声音的断续;
B.表示重复语句的省略;
C.表示同类列举省略;
D.表示引文的省略。
故答案为:C。
22.本题考查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1)分析原句“向我不停地递眼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蘑菇人的情态,把自然物写的生动形象,而改句“分外美丽"表达的过于直接,缺少了情趣;
(2)原句“温柔而芬芳”描写的对象是“野草莓”,本来是野草莓包围了我,作者却说成了“温柔而芬芳的围困”,表达出对野草莓的喜爱之情,改句说的过于直白,没有情感的色彩;
(3)原句“我怎么能走出这温柔而芬芳的围困?"运用了反问修辞,加强了语气,表达了对蘑菇的感激之情,而改句“我就不能走出野草莓的围困了”使用了陈述句,语气平淡,缺少表现力。
故答案为:①原文“向我不停地递眼神"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蘑菇人的动作神态,生动形象地写出蘑菇对“我”的吸引与提醒,更具感染力;②“温柔而芬芳的围困"表达更具诗意与美感,强调野草莓包围“我”时的美好氛围,改句则较直白;③原文句式更灵动活泼,与文段整体风格相符,改句略显平淡。
四、写作(60分)
23.(2024高二上·潮州期中)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贾平凹《自在独行》这本书的封底有这样一句话:“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
而《西游记》里的崇尚“任性”的孙悟空终被压在了五指山下。戴上金箍后的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看似脱离了个人的绝对自由,却促使他收敛心性,走向“成人"、最终“成佛”的道路。
“任性"和“收敛”,是成长中的青年人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他们一方面渴望个体拥有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又随时要去面对来自社会的种种规范和约束。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题干分析】
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段引用贾平凹作品封底的一句话,其中“很高兴你来了"传达出明显的情感倾向。贾平凹认可“不惜一切代价做自己喜欢的事”的“任性”,让人坚持目标,让人生更有意义。第二段,提到“任性”的孙悟空脱离了绝对的自由,克制了自己的个性,循规蹈矩,最后却成佛了。这个过程就是他逐渐摆脱兽性,遵守人类社会的各种规则,磨炼自己,不断获得人性的过程。
结合这两段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个体的“任性"和“收敛”是辩证统一的。首先,年轻人要有创新的能力和突破自我的勇气;同时,年轻人必须严格遵守规则,懂得收敛,才能真正成长。“任性"和“收敛”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写作时,一开始就可以提出意见,只有在遵守规则、懂得收敛的基础上,才能享受充分的自由。那么我们就可以明确提出我们作为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遵守规则的行为的趋同性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就可以辩证地分析,在遵守必要的规则和秩序的基础上,不要被规则束缚,失去创新的能力和突破自我的勇气。最后,我重申论点,回归正题,强调个体的“任性"与“收敛”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年轻人的成长,要注意在严守规则、懂得收敛的基础上,享受生活的自由。
【立意提取】
1.热爱诚可贵,担当价更高。
2.将热爱融入担当,实现人生价值。
3.均衡“任性"与“收敛”的“天平"。
4.自由不是脱轨,规则不是牢笼。
5.让个性在边界的沃土中绽放。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1广东省潮州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2024高二上·潮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嵋,即使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会惊讶于它们的奇景;但是生长在西湖或峨嵋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嵋也实在不过如此。新奇的地方比熟悉的地方美,这是什么缘故呢?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稀奇的景物,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眼前美妙的景致。看习见的景物,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出,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定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戴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是使艺术和自然之间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必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常听有人埋怨:“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绝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时绝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
(摘编自朱光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材料二:
张彦远说:“凝神遐思,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就是说超越自我的形体和心智,从而在静穆的观照中与自然的节奏韵律妙然契合。这种自我去除被艺术家看成是“虚静”心态形成的最为关键的一环,它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自我情欲的超越,即要去除人的生理所带来的欲望,当然,这只是短暂的情感离异,目的是要保持适宜的审美态度,并不都是向往不近人间烟火的高人逸品式的境界。古代许多艺术家都反复强调艺术创作必以情动人,艺术审美中瞬间的“不与不取,不爱不嗔"的非功利、非情感的特点,恰恰是为了真正的爱、真正的恨,得到艺术美的魂灵。
二是对自我知识的超越,消除有意的心智活动,摆脱普遍的知识形式,从习惯中跳出,从僵化的自我中跳出,摒弃用心思索的自我,而对对象作纯然的审美观照。古代艺术家提出“无言”的重要主张。所谓“言"就是审美主体急于发挥自己心力智巧的作用,强于对物作刻意的解说。这种先入的知识形式和刻意的知性追求,必然导致审美静观的搁浅。这种审美活动的结果要么是得到和艺术大相径庭的理性空谈,要么是在习惯法度的拘限下得到一些摹本,永远得不到那种灵心独运的审美效应。审美中“无言”之境追求的是深层的契合,而不是吉光片羽式的言辞。
三是对自我行动的超越。中国艺术家提出“不作"的主张,即要顺应自然之势,必须不可不为而为之,禁绝苦思冥想、刻意精工。如果胸无丘壑而勉强为之,主体内乏怡顺之气,外有功利之心,这就必然造成心灵秩序的紊乱,绝不会出现虚以待物的审美态度。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自然,审美主体必须以自然之心去熔铸意象,保持自己的心灵恬淡,无一丝为文之心,恰恰是创造出第一流艺术作品必要的心理氛围。
(摘编自朱良志《“虚静”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因为它想让观者专心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B.艺术不以妙肖人生和自然为目的,其目的是展现人生和自然不同的美。
C.艺术家认为,欣赏物时做不到“自我去除”,就形不成“虚静”心态。
D.艺术审美中瞬间的“不与不取,不爱不嗔”,是超越自我情欲的表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平原人初看到峨嵋,即使审美力很好,也未必惊叹于它的景色。
B.因美和生活有距离,所以我们从诗中获得的对农人生活的感受,都比农人的耕作体会轻松。
C.艺术是作者情感的流露,有着丰富艺术材料的人,在事发时抒写的感受会更具艺术美。
D.古代的主张“无言”,不许艺术家对对象进行解说,要求艺术家对对象作纯然的审美观照。
3.结合材料一,对下面事例进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一个海边的农夫遇到别人称赞他门前的海景时,便会羞涩地回过头来指着屋后一园菜说:“门前没有什么可看的,屋后这一园菜却还不差。"
A.在农夫看来屋后的一园菜比门前的海景更值得看。
B.农夫是从实际生活的角度来看待大海和菜园的。
C.农夫对物没有作纯然的审美观照,所以他不能发现大海本身的美。
D.这个事例证明了“艺术都是主观的”的观点。
4.下列选项对两则材料中加点的“自然"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的“自然”,指的是现实世界。
B.材料一中的“自然”,区别于似乎不近情理的艺术。
C.材料二中的“自然”,指“自我去除"。
D.材料二中的“自然”,指不对物进行刻意的解说。
5.下面这段话出自茅盾的《风景谈》,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其中体现的美学观点或审美主张。
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2024高二上·潮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风在不住地吹,稍微转到东北方去,他知道,这就是说风不会停息了。老头儿朝前面望了一望,但是他看不见帆,看不见船,也看不见船上冒出来的烟。只有飞鱼从船头那边飞出来,向两边仓皇地飞走,还有就是一簇簇黄色的马尾藻。他连一只鸟儿也看不见。
他已经在海里走了两个钟头,在船梢歇着,有时候嚼嚼从马林鱼身上撕下来的肉,尽量使自己好好休息一下,攒些力气,这时他又看见了两条鲨鱼中首先露面的那一条。
“呀!"他嚷了一声。这个声音是没法表达出来的,或许这就像是一个人觉得钉子穿过他的手,钉进木头时不由自主发出的声音吧。
老头儿系上帆脚绳,把舵柄夹紧。然后他拿起了上面绑着刀子的桨。他轻轻地把桨举起来,尽量轻轻地,因为他的手痛得不听使唤了。然后,他又把手张开,再轻轻地把桨攥住,让手轻松一些。这一次他攥得很紧,让手忍住了疼痛不缩回来,一面注意着鲨鱼的来到。他看得见它们的阔大的、扁平的铲尖儿似的头,以及那带白尖儿的宽宽的胸鳍。这是两条气味难闻的讨厌的鲨鱼,是吃腐烂东西的,又是凶残嗜杀的。饥饿的时候,它们会去咬桨或者船舵。这些鲨鱼会趁海龟在水面上睡觉时就把它们的腿和前肢咬掉。它们饥饿的时候会咬在水里游泳的人,即使人身上没有鱼血的气味或者鱼的黏液。
它们来了。但是它们没有像鲭鲨那样的直接游来。一条鲨鱼转了一个身,就钻到船底下看不见的地方,它把那条死鱼一拉一扯,老头儿感觉到船在晃动。另一条鲨鱼用它裂缝似的黄眼睛望着老头儿,然后飞快地游到船跟前,张着半圆形的大嘴朝死鱼身上被咬过的部分咬去。在它那褐色的头顶和后颈上,在脑子和脊髓相连的地方,清清楚楚地现出了一条纹路,老头儿就用绑在桨上的刀子朝那交切点攮进去,又抽出来,再攮进它的猫似的黄眼睛里。鲨鱼放开了它咬的死鱼,从鱼身上滑下去,死去的时候还吞着它咬下的鱼肉。
由于另一条鲨鱼正在蹂躏死鱼的缘故,船身还在晃荡,老头儿松开了帆脚绳,让船向一边摆动,使鲨鱼从船底下出来。一看见鲨鱼,他就从船边弯着身子把刀子朝它身上扎去。他要扎的只是肉,可是鲨鱼的皮很结实,好不容易才把刀子戳进去。这一下不仅震痛了他的手,也震痛了他的肩膀。鲨鱼又很快地露出头来,当它的鼻子伸出水面来靠在死鱼身上的时候,老头儿对准它的扁平的脑顶中央扎去,然后把刀子拔出,又朝同一个地方扎了一下。它依旧闭紧了嘴咬住鱼,于是老头儿再从它的左眼上戳进去,但它还是缠住死鱼不放。
“怎么啦?”老头儿说着又把刀子扎进它的脊骨和脑子中间去。这一次戳进去很容易,他觉得鲨鱼的软骨断了。老头儿又把桨翻了一个身,把刀放在鲨鱼的两颚中间,想把它的嘴撬开。他把刀子绞了又绞,当鲨鱼嘴一松滑下去的时候,他说“去,去,滑到一英里深的水里去。去见你的朋友吧。"
老头儿擦了一擦他的刀片,把桨放下。然后他系上帆脚绳,张开了帆,把船顺着原来的航线驶去。
“天晓得,最后那一条鲨鱼撕去了我好多鱼肉。”他说,“可是船现在轻松些了。"他不愿去想给撕得残缺不全的鱼肚子。他知道,鲨鱼每次冲上去猛扯一下,就给扯去了好多的死鱼肉,现在死鱼已经成为一切鲨鱼追踪的途径,宽阔得像海面上一条大路一样了。
他想:我现在还有什么事儿可想呢?没有。什么也别去想它,只等着后边的鲨鱼来到吧。但愿这真是一场梦,他想。但是谁晓得呢?也许结果会很好的。
下一个来到的鲨鱼是一条犁头鲨。它来到的时候就活像一只奔向猪槽的猪,如果一只猪的嘴有它的那么大,大得连你的头也可以伸到它嘴里去的话。老头儿先让它去咬那条死鱼,然后才把绑在桨上的刀扎进它的脑子里去。但是鲨鱼一打滚就往后猛地一挣,那把刀子喀嚓一声折断了。
老头儿只管去掌他的舵,连看也不看那条大鲨鱼,它慢慢地沉到水里去,最初还是原来那么大,然后渐渐小下去,末了只有一丁点儿了。这种情景老头儿一向是要看得入迷的,可是现在他望也不望一眼。
“我还有鱼钩呢,”他说,“但是那没用处。我有两把桨,一个舵把,还有一根短棍。"
他想:这一回它们可把我打败了。我已经上了年纪,不能拿棍子把鲨鱼给打死。但是,只要我有桨,有短棍,有舵把,我一定要想法去揍死它们。
他又把手泡在水里。这时天色渐渐地晚了。除了海和天,什么也看不出来。天上的风刮得比先前大了些,马上他就希望能够看到陆地。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从老人的视角描写景物,运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海面的阔大无边,用以烘托老人个体生命的渺小。
B.第五段中“它们没有像鲭鲨那样的直接游来”这句话内容丰富,既交代了老人之前已与鲭鲨搏斗过,也写这两条鲨鱼的狡猾。
C.小说中展示了老人的硬汉精神,一个人面对大海和鲨鱼,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奋勇地抗争。
D.小说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写老人与鲨鱼的两次搏斗,一详一略;节选部分前后照应,结构也比较完整。
7.请简要说明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这个声音是没法表达出来的,或许这就像是一个人觉得钉子穿过他的手,钉进木头时不由自主发出的声音吧。
②它来到的时候就活像一只奔向猪槽的猪,如果一只猪的嘴有它的那么大,大得连你的头也可以伸到它嘴里去的话。
8.海明威说:“作家写小说应当塑造活的人物。"文中是如何把老人这一形象塑造“活”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2024高二上·潮州期中)课内文言知识
9.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远之事君事:侍奉B.常于几成而败之几:接近
C.复众人之所过复:重复D.君子喻于义喻:知晓,明白
10.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B.其未兆易谋
C.其脆易泮D.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11.下列各项中,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一样的一项是()
例:见贤思齐焉
A.朝闻道,夕死可矣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C.在止于至善D.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024高二上·潮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特殊环境空调安装与安全检测协议2篇
- 2024年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验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版)含答案解析
- 二零二五年度航空航天器钣金部件定制采购协议3篇
- 2024年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福建省南平市新星学校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 二零二五版二手房交易税费代缴协议3篇
- 2024年北京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医师定期考核考题《临床练习》
- 二零二五年度船舶租赁业务及船员派遣合作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校园电脑租赁服务协议范本
- ASME材料-设计许用应力
- 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研究课题评审书
- JJG 701-2008熔点测定仪行业标准
- 室内灯光设计总结报告
- 实验室科技发展规划方案
- 服务器防火墙采购服务合同
-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汇报课件
- 马家窑彩陶纹样分析报告
- 档案基础业务培训课件
- 设立数字经济产业园公司商业计划书
- 石材加工员工入职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