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运动解剖学》讲稿绪论教学内容:(一)、运动解剖学的定义及分类。(二)、运动解剖学的地位和作用。(三)、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四)、运动解剖学的发展简史。(五)、运动解剖学的基本术语。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的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运动解剖学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运动解剖学在体育运动中研究内容和方法,体育专业学生学习运动解剖学的目的和任务。教学重点:运动解剖学的定义和基本术语。教学难点:运动解剖学的基本术语。教学步骤一、运动解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1、运动解剖学(sportsanatomy)是在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上阐述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研究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变化和发展规律,探索人体结构的机械运动规律与体育动作技术关系的一门科学。2、目前主要研究内容有:(一)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和人体形态结构对运动的适应的研究。(二)骨骼肌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这仍是运动解剖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三)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形态学研究。(四)人体结构的机械运动规律与体育动作技术关系的研究。(五)运动损伤的形态学基础研究。二、学习运动解剖学的目的(一)系统地掌握人体各系统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了解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影响。以及人体形态结构对体育运动的适应,掌握体育运动与人体形态结构的相互关系,运用运动解剖学基本知识进行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二)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三)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运动实践服务。(四)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三、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一)进化发展的观点。(二)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观点。(三)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四)平面与立体相联系的观点。(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方法有组织切片观察法、尸体解剖观察法、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法和人体测量法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目前运动解剖学的研究方法除了继续应用传统的各种研究方法外,还大量使用了新的仪器和相关技术,如流式细胞仪、图像分析仪、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原位杂交技术、放射自显影技术、细胞培养和组织工程技术等,使运动解剖学的研究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四、运动解剖学发展简史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与工业、军事和体育运动的发展密切相关。18世纪前,运动解剖学在解剖学和力学的发展中发展。19世纪–20世纪初,由于体育运动的开展和军事训练的需要,对人体运动的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学科相继建立,运动解剖学也成为体育科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70年代,苏联学者将运动解剖学与人类学结合起来,发展了运动形态学,并将其应用于运动员选材方面。20世纪50年代,我国各体育院校(系)将人体解剖学列入必修基础课。60年代初,著名解剖学家张鋆教授首先在我国提出了运动解剖学的概念,他认为“解剖学亦可用于体育运动,用以分析各种运动所需要的肌肉和关节,可以叫做运动解剖学”。1961年,我国体育专业通用的第一部《人体解剖学》教材在上海编写出版,对我国运动解剖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1978年,我国第一部《运动解剖学》教材在北京正式问世。80年代以来,在《运动解剖学》教材建设方面出现了统编与自编共存的局面。各体育院校(系)普遍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和配套的教学设施,并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近年来,广大运动解剖学工作者在教学、科研方面努力工作,不断开拓创新,为运动解剖学的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五、常用解剖学术语人体的构造十分复杂,为了在描述人体形态结构和人体运动的位置变化关系时有共同的准则,统一规定了常用的解剖学术语,这些术语是学习运动解剖学时必须首先掌握的。(一)、解剖学姿势人体标准的解剖学姿势anatomicalposition是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上肢下垂于躯干的两侧,手掌向前,两足并拢,足尖向前。(二)、方位术语为了准确表达人体运动时人体各部以及各器官的空间位置关系,以解剖学姿势为标准,规定了一些相对的方位术语:1、上superior和下inferior,是描述器官或结构距颅顶或足底的相对远近关系的术语近颅顶者为上,近足底者为下。如眼位于鼻的上方,而口位于鼻的下方。2、前anterior和后posterior,是指距身体腹侧面或背侧面距离相对远近的术语。身体腹侧面近者为前,而距身体背侧面近者为后。3、内侧medial和外侧lateral是描述人体各局部或器官、结构与人体正中矢状面相对距离位置关系的术语。如眼位于鼻的外侧、耳的内侧。4、内internal和外external,是描述空腔器官相互位置关系的术语,接近内腔者为内,远离内腔者为外。应注意与内侧和外侧的区别5、浅superficial和深profundal,是描述与皮肤表面相对距离关系的术语,距皮肤近者为浅,远离皮肤而距人体内部中心近者为深。6、在四肢,上又称为近侧proximal,指距肢体根部较近者,下又称为远侧distal,指距肢体根部较远者。7、上肢的尺侧ulnar与桡侧radial,和下肢的胫侧tibial与腓侧fibular分别与内侧和外侧相对应,该术语是依据前臂的尺骨与桡骨和小腿的胫骨与腓骨的排列位置关系而规定的。还有左left和右right、垂直vertical、水平horizontal和中央central等则与一般概念相同。(三)、人体的轴和面轴和面是描述人体器官形态,尤其是描述关节运动时常用的术语。人体可设计互相垂直的三种轴,即垂直轴、矢状轴和冠状轴;依据上述三种轴,人体还可设立互相垂直的三种面,即矢状面、冠状面和水平面(如图示)。1、轴(1)垂直轴verticalaxis:为上下方向垂直于水平面,与人体长轴平行的轴。(2)矢状轴sagittalaxis:为前后方向与水平面平行,与人体长轴相垂直的轴。(3)冠状轴coronalaxis:或称额状轴frontalaxis,为左右方向与水平面平行,与垂直轴和矢状轴相垂直,与人体长轴相垂直的轴。2、面(1)矢状面sagittalplane:按矢状轴方向,将人体分成左、右两部的纵切面,该切面与水平面垂直。经过人体正中的矢状面称为正中矢状面,它将人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2)冠状面coronalplane:或称额状面frontalplane,按冠状轴方向,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的纵切面,该切面与水平面及矢状面互相垂直。(3)水平面horizontalplane:或称横切面transverseplane,是指与地平面平行,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的切面,该切面与矢状面和冠状面互相垂直。在描述器官的切面时,则以其自身的长轴为标准,与其长轴平行的切面称纵切面longitudinalplane,与其长轴垂直的切面称横切面。就器官而言,横切面不一定是水平面,纵切面也不一定是矢状面或冠状面,故一般不用上述三个面来描述。思考题:1、怎样理解运动解剖学的概念?2、为什么要学习运动解剖学?3、怎样学习运动解剖学?4、举例说明运动解剖学的基本定位术语。P7第一章人体基本构筑教学内容:第一节细胞与细胞间质第二节基本组织教学目的:通本次课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人体的基本构成和人体基本组织的结构特征、分布和功能。教学重点: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教学难点:肌组织中的肌纤维的结构。教学步骤:人体的基本构成:细胞cell是构成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基本单位。组织tissue是由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细胞与细胞间质(extracellularmatrix)构成的细胞群体。人体的基本组织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种类型。器官organ是由几种不同的组织发育分化和互相结合构成,每个器官都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完成一定的生理功能,如心、肝、脾、肺、肾等器官。系统system是由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的许多器官结合在一起,构成互相配合,并完成连续性生理功能的器官群体。人体有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内分泌系统等九大系统。概括地说,人体是一个复杂和统一的有机体。细胞是构成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基本单位,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以及体育运动所引起的形态结构的变化都是以细胞为基础进行的。由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组织。由几种组织共同构成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器官。由若干功能相关的器官构成一个完成连续性生理功能的系统。各系统虽然都具有特定的功能,但它们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相互联系、紧密配合,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人体。第一节细胞与细胞间质一、细胞(一)细胞的概念:(二)细胞的形态:(三)细胞的构造:1、细胞膜:位置、结构(电镜下分三层),功能。2、细胞质:位置、内容(三部分)。细胞器定义:(见下列表)细胞器名称形态结构基本功能线立体椭圆形或棒状内膜形成嵴供给细胞能量内网器(高尔基体)扁平囊、大、小泡囊分层、形成生成面与成熟面对蛋白质进行加工、浓缩、储存、转运、吐泡内质网(分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粗面:扁平囊泡滑面:扁平囊泡粗面:附有核糖核蛋白体滑面:不附核糖核蛋白体合成蛋白质主要场所,功能复杂,能调节离子浓度溶酶体液泡状薄层单位膜包裹,内含酸性水解酶消化分解细胞内细菌异物衰老死亡结构中心体细胞核附近9组微管的圆筒状结构分裂细胞P123、细胞核:位置、构造、功能。(1)核膜、核液(基质、核仁、染色质)。功能:主要是细胞内遗传信息储存、复制转录的主要场所。构造:核膜(双层膜)有小孔,半通透性,有选折和渗透作用。核液(核基质)与细胞基质相似。内含核仁与染色质。(2)核仁:位置、形状、数量、大小。由蛋白质与核糖核酸(RNA)构成,调节细胞中蛋白质的合成。(3)染色质:易被缄性染料着色得名,呈颗粒、块状,分螺旋化程度高与不高两种。由蛋白质与脱氧核糖核酸(DNA)构成。细胞分裂形成23对染色体。其中1对为性染色体,22对为常染色体,是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P13二、细胞间质1.定义(位置、功能),2.成分:基质(液态、半固体、固体)纤维(三种)思考题:1、细胞是怎样构成的?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及主要功能是什么?2、什么叫细胞间质?为什么说细胞间质是细胞生活的外环境?P14第二节组织组织的概念: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细胞在人体内借细胞间质进行有序的组合。所谓组织:是由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的细胞群体结构,是构成机体器官的基本成分。二.根据组织结构和功能,将人体的组织归纳为四大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第一类上皮组织一、上皮组织概念和特点:上皮组织:是由大量形状较规则并紧密排列的上皮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结构特点1、上皮组织大都无血管和淋巴管;2、其营养物质由深层结缔组织的血管提供,来自血液中的营养物质通过基膜渗透到上皮组织细胞间隙中;3、上皮组织按其形态结构和功能分为三大类:被覆上皮、腺上皮、感觉上皮。二、被覆上皮的结构与分类:被覆上皮分布:除关节腔的软骨面外,身体表面和有腔器官的内表面,都衬贴着被皮。被覆上皮的功能: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根据上皮细胞的层数,被覆上皮可分为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一)、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内皮:分布:心脏、血管、淋巴管内表面等处;功能:有利于血液和淋巴的流动;间皮:分布毛细血管壁、肺泡壁等;功能:有利于物质与气体交换;单层立方上皮:分布:甲状腺、肾小管及肝脏、卵巢表面;功能:具有吸收和分泌的功能;单层柱状上皮:分布:胃、肠、子宫粘膜内表面等处;功能同上;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分布:呼吸道的内表面;功能:保护分泌作用。(二)、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分布:皮肤、口腔、咽、食管、肛门、阴道等;功能:增加抗摩擦的耐受力;复层柱状上皮:分布:眼睑结膜等处,具有保护作用;变移上皮:分布:肾盂、肾虚、输卵管、膀胱、尿道等;功能:具有收缩扩张作用,防止尿液渗入器官壁内的作用;三、腺上皮和腺:腺上皮:在人体内专门执行分泌功能的上皮称之。腺: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所构成独立的器官称腺体分外分泌腺、内分泌腺(一)外分泌腺:腺的分泌物可经导管排列身体表面或器官的管腔内如汗腺、唾液腺、胃腺等。(二)内分泌腺:腺的分泌物(激素)进入血液或淋巴液输送到全身各器官和组织;如甲状腺、脑垂体、肾上腺等。功能:主要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对外环境的适应等。四、感觉上皮:具有特殊感觉功能的上皮成为感觉上皮,分嗅觉上皮、视觉上皮、听觉上皮。五、上皮组织的再生和修复。第二类结缔组织结缔组织结构特点:1、细胞数量少,细胞间质多,细胞散于间质中;2、细胞的种类繁多,功能各不相同,没有极性;3、有丰富的血管。结缔组织分类: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结缔组织、脂肪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与淋巴。一、疏松结缔组织结构特点:细胞和纤维成分较少,基质较多。纤维排列疏松并织成网,适应各方向的张力。分布及功能:各器官之间、组织之间、细胞之间。具有支持、连结、营养、防御、保护和修复创伤等功能。、细胞成分包括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1、成纤维细胞:是疏松结缔组织中的主要细胞之一;分布广,数量多。功能:具有合成蛋白质,形成纤维和基质的功能。如局部受到损伤时,成纤维细胞参与创面愈合。2、肥大细胞:分布于小血管的周围,可产生肝素和组织胺。功能:肝素具有抗疑血作用;组织胺能使毛细血管扩张和管壁通透性增大,有利于细胞物质交换。巨噬细胞:分布广,数量多,结构与成纤维细胞基本相似。功能:具有吞噬异物、衰老的细胞碎片和细菌、病毒病原体的作用。浆细胞:分布消化管和呼吸道的结缔组织中。细胞少见,慢性炎症时可增多。功能: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具有重要的防御和保护作用。(二)、细胞间质1、基质:是以后总无定形的胶状物质,粘稠性大。主要由粘多糖与蛋白质构成。2、纤维:可分为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二、致密结缔组织分布:肌腱、韧带、真皮眼球结膜、肌肉表面的深筋膜等。结构特点:大多数是胶原纤维和少数弹性纤维构成。纤维排列紧密,排列方向与肌肉牵拉方向一致。根据纤维的排列分为规则和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1、规则致密结缔组织结构特点:主要由紧密而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组成,纤维之间少量的基质相连接。纤维排列方向与承受的牵拉方向一致。细胞少,主要夹在纤维素之间的成纤维细胞,通常为腱细胞。如腱细胞损伤时,再生能力强。2、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结构特点:纤维来互相交织,纤维的排列方向多与器官所承受机械力和张力的方向一致。三、网状结缔组织分布:骨髓、淋巴结、肝、脾等造血器官和淋巴器官。结构特点: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功能:具有吞噬和防御能力。四、脂肪组织分布:皮下、肠系膜、大网膜、心外膜、肾周围。结构特点:大量脂肪细胞和少量的疏松结缔组织及小血管。功能:具有储存脂肪、保湿、支持和缓冲能力。★五、软骨组织结构特点:由软骨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软骨内一般没有血管,其营养主要依靠软骨膜内的血管供应。软骨的外面(关节软骨的表面除外)都覆盖了一层致密结缔组织膜,称为软骨膜。软骨膜作用: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神经。起营养和保护作用,对软骨的生长与修复也有重要作用。软骨细胞:位于基质的小腔内,具有分泌产生基质和纤维的能力。软骨膜间质:根据不同纤维成分,软骨分为三种:透明软骨、弹性软骨和纤维软骨。1、透明软骨形态:新鲜状态呈蓝色半透明;分布:肋软骨、关节面软骨、喉和气管软骨;结构:基质中主要含胶原纤维。2、弹性软骨形态:新鲜状态时略带黄色、不透明;分布:耳廓、会厌软骨;结构:与透明软骨相似,主要区别大量的弹性纤维,互相交织成网。富有弹性,有利运动。3、纤维软骨形态:新鲜状态时不透明的乳白色;分布:椎间盘、关节盘、关节盂、半月板、肌腱或韧带与骨连接结构:基质中含有较多成束的胶原纤维,相互平行或交叉排列;功能:支持、连接、保护作用。★六、骨组织结构:由骨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是体内最坚硬的结缔组织,是构成人体骨的主要成分。(一)、骨组织的结构1、细胞:按形态与功能可分为:骨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功能:①具有产生细胞间质,造骨和破骨的作用;②具有调节血钙浓度的作用。2、细胞间质基质: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纤维:主要是胶原纤维和基质中有机成分。纤维成束很规则的分层排列,每层纤维与基质结合在一起成为骨板。★3、骨质的结构根据骨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可分为骨松质、骨密质1、骨松质:由杆状或片状的骨小梁(骨板)互相交织成网状面构成。骨小梁的排列方向与骨所承受的压力方向和张力方向一致。分布:长骨的骨骺部,扁骨、短骨的内部。2、骨密质分布:骨的表层,长骨的骨干特点:抗压、抗扭曲能力强,与四肢强有力的杠杆运动有关。构造:由规则而成层紧密排列的骨板构成。长骨干的骨板排列而分为四种形式。外环骨板:位于骨干的外周,由多层骨板与骨的表面平行排列而成。内环骨板:位于骨髓腔的周围,由几层不甚完整的骨板与骨髓腔面平行排列。哈佛氏骨板: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骨干起支持作用的主要部分,由多层呈同心圆状排列的。骨板所围成的圆筒状结构,骨板中央有一纵行的小管,成为哈佛氏管,是血管和神经通路。哈佛氏系统又称骨单位。间骨板:是一些形态不规则的骨板,位于哈佛氏系统之间,是旧的哈佛氏骨板被吸收后所残留的部分。福尔克曼氏管:横穿骨板的管道,横穿内环骨板通过骨髓腔内,是血液和神经通过。第三类肌肉组织肌肉组织:主要是由肌细胞组成,肌细胞之间有少量的结缔组织以及血管和神经。肌细胞的形状:呈长纤维形,又称为肌纤维。肌纤维的特性:它具有收缩和舒张的能力。根据肌纤维的结构和功能的特性,肌组织分为:骨骼肌、心肌、平滑肌骨骼肌:受躯体神经支配,为随意肌;骨骼肌和心肌纤维上有横纹肌。心肌和平滑肌:两肌受植物神经支配,为不随肌。分类位置形态特征机能骨骼肌骨骼上圆柱状,有横纹随意肌心肌心脏短柱状、有横纹、分叉、闰盘不随意肌平滑肌消化管、囊、脉管等壁内长梭形、无横纹不随意肌★一、骨骼肌组织结构:骨骼肌组织的基本成分是骨骼肌纤维。形状:骨骼肌纤维呈长的圆柱状,长短不一。(一)、骨骼肌纤维的显微结构1、骨骼肌纤维肌膜(细胞膜)的外面有基膜紧密贴附。肌浆(细胞质)周边即肌膜下方,呈扁椭圆形;肌浆内:有大量肌原纤维,平行排列;还含有肌红蛋白。在骨骼肌纤维与基膜之间有一种扁平有突起的细胞,称肌卫星细胞。当肌纤维受损伤后,此种细胞可分化形成肌纤维。2、肌原纤维:每条肌原纤维上都有明带和暗带相间排列的横纹。在振光显微镜下:明带呈单折光,又称I带。着色较浅,在明带中央有一着色深的细线,称为Z线或Z盘。暗带呈双折光,又称A带,暗带中部有较明的H带,H带中央还有一条深色的M线。两条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它是骨骼肌收缩的基本结构单位。(二)、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1、肌原纤维:由上千条粗、细两种肌丝有规则的平行排列组成。粗肌丝位于A带;细肌丝一端固定于Z盘上,另一端经过I带,伸到A带的粗肌丝之间,最后以游离段止于H带的边缘。A带因有粗肌丝和细肌丝共存而显得深暗,I带只有细肌丝故显明亮,H带只有粗肌丝而显得略明。A带内粗肌丝和细肌丝相间而平行排列,一根粗肌丝的周围有6条细肌丝;而一条细肌丝周围有3条粗肌丝。两种肌丝在肌节内的这种规则排列以及它们的分子结构,是肌纤维收缩功能的物质基础。横小管:是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小管网。由于它的走行方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故称横小管。横小管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到每个肌节。3、肌浆网:是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纵行包绕在每条肌原纤维周围,故又称纵小管。位于横小管两侧的肌浆网呈环行的扁囊,称终池。终池之间则是相互吻合的纵行小管网。每条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共同组成骨骼肌三联体。(三)骨骼肌纤维的收缩(滑动学说)1、当肌纤维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向暗带中移动,结果相邻的Z线距离靠近,使I线变短,H线变短,甚至消失,而带长度不变,于是整个肌原纤维的长度也就缩短。2、当肌纤维弛张时,则与上述过程相反,细肌丝向A带外移动,结果I带和H带都变长,但A带长度仍然不变。以上的变化的过程说明,不管肌原纤维是收缩还是弛张,粗、细肌丝本身的长度并无变化,而只是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滑行移动的结果,故称为肌丝滑动学说。(四)、骨骼肌纤维的分型1、红肌纤维(红肌或慢缩肌)特点:肌纤维较细,受小运动神经元支配。有氧代谢产生ATP供能,反应速度慢。肌纤维:毛细血管丰富,内含肌浆、肌红蛋白、糖元、线粒体和各种氧化酶等较多。肌原纤维:较少而细,含肌红蛋白多,周围毛细血管丰富呈红色称红肌。反应速度慢,收缩力量较小。但持续时间长,不易疲劳,称慢肌。2、白肌纤维(白肌或快收缩肌)特点:肌纤维较粗,受大运动神经元支配。反应速度快,收缩力量大,持续时间短,易于疲劳,故称为快缩肌。主要依靠无氧酵解产生的ATP供能。肌纤维:周围毛细血管少,肌纤维内含肌浆、肌红蛋白、糖元、线粒体和各种氧化酶较红肌少。肌原纤维:多而粗,脂类物质,三磷酸腺苷(ATP)和磷酸肌酸(CP)等含量比红肌多。二、心肌组织分布:心脏、大血管的根部。结构:由心肌纤维组成,构成心脏各房室壁的肌层。心肌纤维也有横纹,不明显。两个细胞间的连接处有很明显呈阶梯状的特殊横纹,称为闰盘。闰盘:是相邻两条心肌纤维互相嵌合的连接线。有加固心肌纤维间的紧密连结而不易断裂和低电阻,使兴奋时细胞中起传递作用。功能特点:心肌能自动节律性的收缩,收缩时间较长。不出现强直性收缩,不受意识支配。根据心肌纤维的特点和功能不同,心肌纤维分两种。1、一种具有收缩功能的心肌纤维,它是构成心肌层主要成分,是心脏搏动的动力结构。2、另一种是由部分心肌纤维经过分化而形成具有传导冲动功能的特殊心肌纤维,它构成心肌的传导系统,是维持心脏自动而有节律性波动的装置。三、平滑肌组成:由平滑肌纤维组成。排列整齐规则,不呈横纹。分布:内脏器官和血管壁内,称为内脏肌。特点:平滑肌收缩缓慢,能持久,不受意识支配,它的伸展性较好,对化学物质也很敏感。第四类神经组织组成: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分布:遍布全身各器官和组织。一、神经细胞(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感受刺激并传递神经冲动的功能。★(一)、神经元的结构:胞体、胞突1.胞体形态:有球形、锥体形、梨形、星形等。组成: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1)细胞核:位于细胞体中心,呈球形,核仁大,含有大量的常染色质。(2)细胞质:具有丰的尼氏小体和神经原纤维。尼氏小体:由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蛋白体组成。它是合成蛋白质的主要结构。如神经元过度疲劳或受到损伤时,它变小,数量减少甚至消失。当休息或损伤情况好转时,它恢复原状。(3)细胞膜: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冲动的功能。2.胞突:根据胞突的形状和功能可分为树突和轴突(1)树突:呈树枝状,分枝多,主干较短。功能:具有接受刺激并将神经冲动传入胞体。(2)轴突: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细而长,主干有时发出侧枝,末端分枝多,称轴突末梢。功能:是将胞体传来的神经冲动,经轴突传至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以支配其生理活动。★(二)、神经元的分类1.按胞突的数目可分为三种:(1)假单极神经元:只有一个突起,如脊神经元的感觉神经元。(2)双极神经元:两个突起,如视觉器官的感觉神经元。(3)多极神经元:三个以上突起,如中枢神经元内运动神经元和联合神经元。2.按功能可分为:(1)感觉神经元:可感受体内外各种刺激。又称为传入神经元。(2)运动神经元:与效应器相连,产生运动或分泌活动,又称传出神经元。(3)联合神经元:两种神经元之间,称中间神经元,起联络作用。(三)、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与突融神经系统由大量的神经元构成。但神经元之间没有细胞的直接联系,只是彼此接触。接触的方式: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或其他部位相接触,其接触点称突触。三、神经纤维1、有髓神经纤维:在神经元的突起与神经元之间包有一层节段性的髓鞘而构成。大多数脑、脊神经。髓鞘:由神经胶质细胞的胞膜形成。主要含髓磷脂和蛋白质具有绝缘作用。神经膜:由神经胶质细胞所形成,包在髓鞘或突起的外面。对神经纤维有营养、保护和再生的作用。2、无髓神经纤维:在神经元的突起与神经膜之间没有明显的髓鞘,如植物神经多属于此种神经纤维。四、神经末梢思考题:1、说明四类基本组织的组成、结构特点、分布、分类及主要作用各是什么?第二章运动系统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构成,约占成人体重的60%。全身各骨借助于骨连结形成骨骼,并构成坚硬的支架,具有支持体重,赋予人体基本轮廓,保护内脏和造血等机能。如颅骨保护脑;胸廓保护心、肺、肝、脾;骨盆保护膀胱、子官等器官。人体中骨与骨之间的连结大部分形成关节,骨骼肌附着于骨,并越过关节,在神经系统的支配、调节和其他系统的密切配合下收缩与舒张,以牵引骨绕关节运动轴运动,从而使躯体产生各种简单和复杂的运动。在运动中,骨、关节和骨骼肌分别起杠杆、枢纽和动力作用。其中,骨和骨连结是运动系统的被动部位,骨骼肌则是运动系统的主动部分。我们将运动系统中能够从体表看到或摸到的肌肉隆起和骨的突起及凹陷,分别称为肌性标志或骨性标志。这些标志对于确定内脏器官的位置、大小、范围;确定血管、神经的行径;运动员选材时对确定肢体的长度、高度、宽度、围度等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一节骨教学内容:一、骨的结构、功能、与理化性质。二、骨的发育与生长。三、体育运动对骨的影响。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基本掌握骨的结构、功能、与理化性质,骨的发育与生长,骨的组成及各骨的表面结构及重要骨性标志。教学步骤:正常成人的骨bone共有206块,约占体重的20%。青少年在骨发育成熟前,骨数多于成人,多数骨又是成对的。其中绝大多数的骨直接参与随意运动。人体中的每块骨与身体其它器官一样,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活的器官,富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它们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执行一定的生理功能,能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参与骨的生长发育,并具有修复、再生和改建的能力。经常进行锻炼可促进骨的良好发育,使其粗壮坚实;长期废用则出现萎缩退化,逐渐退变为疏松而脆弱。骨除了具有支持、保护和运动杠杆的作用外,还具有造血、贮备钙磷、参与钙磷代谢和平衡等作用。一、骨的形态1.按部位分类(图2-1):按其在人体的部位,可分为中轴骨(颅骨、躯干骨)和附肢骨(上肢骨、下肢骨)两部分。图2-1人体骨骼2.按形态分类(图2-2):骨按其形状大致可归纳为四类:即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1)长骨longbone大都呈长管状,主要位于负重和运动为主的四肢。如肱骨、股骨等。由于这类骨的长度长,在肌肉收缩时引起的杠杆作用效应大,故有利于大幅度运动。(2)短骨shortbone分布于承受压力较大、运动幅度小而表现运动较复杂的部位,并多成群分布,例腕骨、跗骨。适合于(手、足)高度灵活性和运动较复杂的需要。(3)扁骨flatbone一般分布于中轴和四肢带部,如颅盖骨、肋骨、胸骨等。其外形结构呈薄板状,薄而坚固、面积大,常围成一定的腔,对腔内的器官有保护作用。如颅腔保护脑,肩胛骨、胸廓保护心、肺、肝、脾;骨盆保护膀胱、子官等诸器官。并为肌肉提供广阔的附着面。(4)不规则骨irregularbone形状不规则,如椎骨,某些颅骨。有些不规则骨内部有含气的空隙,能减轻骨的重量,起共呜作用,这类骨又称含气骨Pneumatic。如上颌骨。(5)籽骨有的骨发生在经常摩擦的某些肌腱或韧带内,形成一些扁园形体积甚小的结节状小骨块,称为籽骨sesamoidobone,这类小骨块在运动中能使肌腱灵活地活动于骨面,有利于减少摩擦,改变骨骼肌的抵止角、肌拉力方向,增大肌力臂等的作用。人体内最大的籽骨为髌骨。图2-2骨的形态分类二、骨的构造(一)骨的基本构造:体内的每块骨都由骨膜、骨质、骨髓构成(图2-3),并有神经和血管分布或附有关节软骨。下面以长骨为例说明骨的构造。1.骨膜periosteum是一层由纤维性结缔组织构成的膜,簿而坚韧,呈淡红色,富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分布。它可分为被覆在除关节面以外骨表面的外骨膜和衬于骨髓腔内面、骨松质腔隙内的内骨膜。外骨膜由致密细胞组成,又可分为内、外两层。外层致密,并有粗大的胶原纤维束穿入骨质,与骨紧密结合,起固定骨膜的作用。在肌腱或韧带附着处,此种纤维是腱纤维的延续部分;内层疏松,含有一些成骨细胞。内骨膜菲薄且较疏松,其中有破骨细胞和未分化细胞(当需要时,可转化为成骨细胞)分布。2.骨质bonysubstance是骨的主要部分,由骨组织构成,主要为钙化的骨的细胞间质。在骨的不同部位,它以骨板排列密度的不同形式表现为骨密质和骨松质两种。(1)骨密质位于骨的表面,质地致密坚硬,抗压、抗扭曲力强,骨密质内有血管穿行,骨板绕血管排列。(2)骨松质位于骺及其它类型骨的内部,由许多片状或杆状互相交织的骨小梁(骨板)排列而成,结构疏松,呈海绵状。骨小梁的排列与该部位骨的功能特点关糸密切,在排列的方向上,一般都与骨所受外力、肌肉和韧带的拉力,及承受身体负荷时的压力和张力方向一致,这两种排列可使力向各个方向散,因而能承受较大的压力。松质间隙称网眼,内有红骨髓。3.骨髓bonemarrow为柔软而富有血液的组织,充填于长骨骨髓腔及松质间隙中,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种。红骨髓有造血功能,胎儿及幼儿所有的骨髓都是红骨髓,六岁前后,长骨骨髓内的红骨髓逐渐转化为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成为脂肪的贮存库。但在慢性失血过多和患某种重度贫血时,它可以转变为红骨髓,恢复造血机能。而在长骨的骺、短骨、扁骨、不规则骨等骨松质内的红骨髓终生不变,一直执行其造血机能。附:关节软骨articularcartilage为紧贴在关节面上的一层软骨,参与构成关节。多数由透明软骨构成,少数为纤维软骨。关节软骨的厚薄因不同的关节和不同的年龄而有差别,通常为2-7mm。关节软骨不仅使粗糙不平的关节面变为光滑,同时在运动时可减少关节面间的摩擦,缓冲震荡和冲击。但如经久摩擦,可产生耗损,而影响关节的功能。图2-3长骨的构造(二)骨的表面结构:骨的表面由于受肌肉的牵引,血管、神经的穿通及附近器官的挤压等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形态。有的骨面突起,有的骨面凹陷,为便以描述而予以一定的名称。1.常见的骨面突起:尖锐的小突起称为突或棘,基底较广逐渐突出的称隆起;粗糙的隆起则称粗隆;较小的圆形隆起称结节;细长的隆起称嵴,低而粗涩的嵴称线。这些突起常与肌肉、肌腱和韧带的附着有关。2.常见的骨面凹陷:圆形或椭圆形的小浅凹称凹或小凹,较大的凹称窝,长的凹陷称沟,骨边缘凹陷或缺口的部分称切迹。3.常见骨端的膨大:长骨呈球形膨大的一端称头或小头,常参与组成关节;呈钝圆或椭圆的膨大部分称髁,髁长的突出部分称上髁,接近足部的髁称踝。4.平滑的骨面:平滑的骨面称面,骨的边缘称缘。5.骨的空腔:骨内的空腔称房或窦,小的称小房,长的称管或道。腔或管的开口称口或孔,不整齐的口称裂孔。(三)骨的化学成分与物理性质骨坚硬并具有弹性和韧性,这种特性主要取决于骨的化学成分。骨的化学成分主要由有机质和无机质两种成分。有机质是骨胶原纤维和粘多糖蛋白,它们构成骨的支架,赋予骨的韧性和弹性;无机质碱性磷酸钙,如磷酸钙和碳酸钙等,使骨坚实挺硬。有机质和无机质两种物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骨不仅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而且又使骨具有较大的硬度。骨的化学成分与物理特性常受年龄和生活条件等因素影响。幼儿时期骨质所含的有机质和无机质各占约一半,故弹性好,可塑性大,不易骨折,但因硬度差(小),易弯曲变形。进入成年时期骨质中的有机质逐渐减少,无机质逐渐增多,约为3:7,这样的比例,使骨极为坚硬,能承受很大压力,据力学测定,其抗压力约为15kg/mm2,并具有几乎相等的抗张力。如股骨能承受110-220kg/cm2的压缩强度(轴向);胫骨能承受1256-1685kg/cm2的压力强度;骨能承受1000kg/cm2的张力。在老年阶段的骨质中无机质占有更大的比例,约为2:8,故骨的脆性较大,容易骨折。据此特点,在参加体育运动时,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选择运动项目的内容、运动强度的大小上要有所区别。如青少年要选择科学的训练手段,注意负荷姿势等,防止畸形;老年人不宜做起伏多变的大幅度和猛烈的活动,应以缓慢柔和的活动为主,以防骨折。三、骨龄及骨的年龄变化:骨龄:是指骺及小骨骨化中心出现的年龄和骺与骨干愈合的年龄。人的年龄有时间年龄(又称实足年龄)和生物年龄(又称骨龄)。骨龄是通过X摄片观察儿童少年骨骼的骨化中心,主要骺与骨干愈合情况。骨龄是反映个体发育的水平和成熟程度比较精确的指标。近年来用于选材、预测身高。四、骨的发生和发育(生长):骨起源于中胚层的间充质,在胚胎8周左右,间充质先形成膜状,为膜性阶段,以后有的骨在膜的基础上骨化,称膜化骨,属此类的有颅项骨和面颅骨等;有的则发育成软骨,然后再骨化,称软骨化骨,属于此类的有颅底骨、躯干骨和四肢骨。根据骨的发生,可分为膜化骨和软骨化骨。有的骨由膜化和软骨化骨组成,则称复合骨,如枕骨。1、骨的发生骨发生Osteogenesis又称骨化Ossification,它是由破骨细胞不断地破坏软骨组织和骨质,成骨细胞不断地产生新生的骨组织,这种破骨和成骨现象并进中形成硬骨的过程称为骨化。所以,骨化包括膜化骨和软骨内化骨两种。(1)膜化骨是从结缔组织膜的基础上经过骨化而成骨的过程,称之。(2)软骨内成骨是从软骨基础上,以后再行骨化成骨过程称之。例四肢、躯干骨、颅骨的成骨即是。2、骨的生长骨的生长包括骨的长粗和长长两个过程,并且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1)长粗(膜内成骨):在骨的生长过程中,骨外膜内层的成骨细胞成骨细胞不断地产生骨组织,使骨的横径不断增粗;骨内膜内的破骨细胞不断地破坏与吸收骨质,使骨髓腔不断扩大过程。(2)长长(软骨的成骨):长骨两端的骨骺和骨体交界处,有骺软骨,骺软骨细胞的增生和骨化,使骨长度不断增长的过程。(三)影响骨生长的因素:骨的基本形态由遗传因素决定,然而其形态构造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受内外环境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如机械力、神经、内分泌、营养、疾病、及其它物理、化学因素等。1、机械力对骨的影响:2、神经糸统调节对骨的影响:3、内分泌对骨的影响:4、维生素对骨的影响:5、人体由于疾病、外伤或肿瘤切除等原因所造成的骨组织缺损6、激素对骨的影响:例脑垂体、甲状腺、性腺激素。7、遗传和种族因素(内在因素)对骨的影响8、营养水平、疾病及其它物理、化学因素等对骨的影响。9、社会因素、劳动条件、生活环境对骨的影响:五、骨的血供、神经分布、骨的血管、神经、淋巴管:1、骨的血管:长骨的动脉包括滋养动脉、干骺端动脉、骺动脉及骨膜动脉。2、淋巴管:骨膜的淋巴管很丰富,但骨的淋巴管是否存在,尚有争议的问题。3、神经:许多神经纤维伴随血管分布于骨。其中大多数是血管运动神经(内脏传出纤维),分布到血管壁;躯体感觉神经(躯体传入纤维)则多分布于骨膜。六、骨的功能:1、支持功能:2、运动功能:3、保护功能:4、造血功能:5、储备钙和磷的功能:七、体育锻炼对骨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1、促进骨的生长发育。2、使骨增粗和提高骨的机械性能。思考题:1、骨是怎样构成的?有何主要功能?与2、骨的理化性质有哪些?比较不同年龄人骨的理化性质有何变化?3、体育运动对骨有哪些主要影响?第二节骨连结教学内容:一、骨连结的分类二、关节的结构三、关节的运动四、关节的分类五、影响关节运动幅度的解剖学因素教学目的:通过本次的教学法,要求学生基本掌握关节连结和关节的结构及分类。教学步骤: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组织相连构成骨连结(图2-4)。按骨连结的不同方式,可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两大类。一、直接连结骨与骨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组织的直接相连,其间无间隙称为直接连结。这类连结多见于颅骨、躯干骨之间。由于连结的较紧密,故运动幅度很小或完全不能活动。根据其连结组织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三种。(一)纤维连结fibrousjoint:两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相连结,这类连结又可分为二种。图2-4骨连结的分类1、韧带连结syndesmosis:连结两骨的纤维结缔组织比较长,呈条索状或膜板状。如椎骨棘突间棘间韧带、前臂骨间膜等。2、缝suture:两骨间有极少量纤维结缔组织相连。如颅骨间的连结。如果缝骨化,则成为骨性结合。(二)软骨连结cartilaginousjoint:两骨间借软骨组织相连结。这类连结又可分为两种。1、透明软骨连结synchondrosis:如长骨骨干与骺之间的骺软骨结合。多见于幼儿发育时期,这类软骨结合一般多为暂时性的,随着年龄增长,可骨化成骨性结合。2、纤维软骨联合symphysis:如椎体间的椎间盘及耻骨联合等。这一类软骨结合一般都为永久性的软骨结合。(三)、骨性结合synostosis:两骨间以骨组织连结,常由纤维连结或透明软骨骨化而成,如骶椎椎骨之间的骨性结合,以及髂、耻、坐骨之间的骨性结合等。二、间接连结间接连结又称关节jointorarticulation或滑膜关节synovialjoint。这类连结的特点是两骨之间仅借周围的膜性囊互相连结,其间有间隙,并充以滑液,其活动性较大。关节是人体骨连结的主要形式,并多见于四肢,以适应肢体灵活多样的活动。(一)、关节的结构:关节的结构可分为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两部分(图2-5)。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辅助结构包括韧带、关节内软骨和关节唇等。1、关节的基本结构:关节的基本结构是每个关节都必须具备的结构,又称关节三要素,包括关节面与关节软骨、关节囊和关节腔。(1)关节面articularsurface及关节软骨,关节面是指两骨互相接触的面。一般多为一凸一凹,凸者称为关节头,凹者称为关节窝。(2)关节囊articularcapsule由附着于关节周缘骨面上的结缔组织膜囊构成,密闭关节腔。从结构上可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层,内层为滑膜层。纤维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厚而坚硬,有稳固关节的作用,并保持关节的完整性。滑膜层为簿层的疏松结缔组织膜,光滑而柔润,紧贴纤维层内面,附着于关节软骨周缘。滑膜层富有血管,有分泌滑液,以润滑关节面,减少磨擦,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并有营养关节软骨的作用。(3)关节腔articularcavity为关节囊之内,两关节面之间由滑膜层与关节软骨之间所围成的密闭腔隙。腔内呈负压,对维持关节的稳定性有一定的作用。2、关节的辅助结构关节除了具备上述基本结构外,某些关节为适应其特殊功能而分化出一些结构,以增加关节的灵活性或稳固性,这些结构称关节的辅助结构。(1)韧带ligament位于关节周围或关节腔内,连于相邻两骨之间,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多呈扁带状或条索状。人体中的关节囊纤维层局部增厚形成囊韧带;有关节囊外独立存在的韧带称囊外韧带;在关节腔内的韧带称囊内韧带。(2)关节盘articulardisc和关节半月板:由纤维软骨构成。关节盘和关节半月板均有使两骨关节面更为适应,缓和外力对关节的冲击和震荡功能,还可改变关节的运动形式和增大关节的运动范围。(3)关节唇articularlabrum为附着于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可增大关节面和加深关节窝作用,从而使关节更加稳固。(4)滑膜襞和滑膜囊synovialfoldandsynovialbursa有些关节囊的滑膜层面积大于纤维层,以致滑膜折叠,并突向关节腔而形成滑膜襞,其内含脂肪和血管。在关节运动中,当关节腔的形状、容积和压力改变时,滑膜襞可起到填充及调节作用,并可扩大滑膜的面积,有利于滑膜的分泌和吸收作用。有时关节囊的滑膜层从纤维层的薄弱或缺如处作囊状向外膨出称滑膜囊。滑膜囊多位于骨与肌腱之间,可减少运动时与骨面之间的磨擦。图2-5典型关节(二)关节的运动在骨骼肌的牵引下,运动环节可在某一基本平面内,绕关节的某一轴运动,从而使人体产生各种运动(图2-6)。根据关节运动轴的方位,关节运动的基本形式有以下几种:1、屈和伸flexionandextension:通常指运动环节在矢状面内绕冠状轴的运动。运动时,相邻环节间的角度变小称屈,反之,角度增大称伸。2、外展和内收adductionandabduction:运动环节在冠状面内绕矢状轴的运动。运动时,使运动环节离开正中面的运动为外展;反之为内收。3、旋转rotation(回旋):运动环节在水平面内绕垂直轴的运动。运动时全骨的运动规迹呈园柱形。当运动环节的前面向内侧旋转称旋内mediatirotation(前);反之为旋外lateralrotation(后)。头和脊柱则为左、右回旋。在前臂桡骨对尺骨的旋前、旋后运动,则是围绕骨头中心到尺骨茎突基底部的轴线旋转,将手背转向前方的运动称旋前pronation,将手掌恢复到向前而手背转向后方的运动称旋后supination。4、环转crcumduction:运动环节的近侧端在原位转动,远侧端作圆周运动,整个环节的运动轨迹是一个圆锥体,这种运动称环转运动。5、水平屈伸:上臂在肩关节处外展90°后,向前运动称水平屈;向后运动称水平伸。图2-6关节的运动(三)、关节的分类(图2-7)1.依据关节运动轴的数目依据关节运动轴的数目,关节可分为单轴关节、双轴关节和多轴关节三种。(1)单轴关节:此类关节只能绕一个运动轴在一个平面内运动。①屈戌关节hingejoint(又称滑车关节):②车轴关节trochoidjointorpivotjoint(又称圆柱关节):(2)双轴关节:①椭圆关节ellipsoidaljoint:②鞍状关节sellarjointorsaddlejoint(3)多轴关节:①球窝关节ball-and-socketjointorspherodaljoint:②平面关节planejoint:2.按构成关节的骨数,⑴单关节:⑵复关节:3.按关节的运动方式分:⑴单动关节:⑵联合关节:图2-7关节分类(四)、关节的动脉、淋巴管和神经1、关节的血管:2、关节的淋巴管:3、关节的神经:(五)、关节运动幅度和稳定1、关节运动幅度关节运动幅度指一个动作开始时到结束,在某一关节处的两个运动环节之间运动的极限范围(用角度表示)。即指运动环节围绕某运动轴进行转动的最大活动范围。2、影响关节灵活性和稳固性的因素:(1)相对关节的两关节面积差(弧度差):先天决定的因素。(2)关节囊厚薄与松紧度。(3)关节周围韧带的多少与强弱。(4)关节周围的骨结构。(5)关节周围骨骼肌强弱、体积、伸展性、弹性程度。(6)年龄。(7)性别。(8)体育运动。3.增大关节运动幅度的方法关节运动幅度是柔韧性素质的重要标志,关节运动幅度的大小,是肌肉工作能力能否充分发挥的前提之一。适宜的关节运动幅度、保证动作的协调性,防止运动损伤,在运动训练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增大肌肉和韧带起止点之间的距离——可采用拉伸其起止点距离,所施加的外力与其拉伸方向一致。(2)动力拉伸训练和静力拉伸训练结合——一种是通过节奏快的动力拉伸法,一种是通过缓慢动作并较长时间固定于某一姿势的静力拉伸法。(3)要考虑强度和时间两个因素——被拉伸的软组织以“酸、胀、痛”的位置略微超过一些为度。(六)体育运动对骨连结的影响“X”光摄片的资料可以证明,体育锻炼可以使骨关节面的密度增加,骨密质增厚,从而能承受更大的负荷。动物实验证明,长期运动可以使关节面软骨增厚。关节面软骨是一类似海绵状的结构,在运动时其小孔内可吸收大量滑液放体积增大,使能承受较大的挤压应力。动物实验还证明体育运动可使肌键和韧带增粗,胶原含量增加,单位体积内细胞数目增多。体育运动项目不同,对关节的柔韧性作用也不相同。如跨栏和跳高增大破关节的运动幅度特别显著;游泳和体操增大肩、手、足关节的运动幅度特别显著;艺术体操和花样滑冰增大了脊柱的运动幅度。个别运动员的脊柱后伸甚至可达180度。思考题:1、骨连结分哪些类型?各有何特点?2、关节的结构是什么?3、、关节能做哪些运动?举例说明。4、、关节是如何分类的?5、、影响关节运动幅度的解剖学因素主要有哪些?第三节骨骼肌教学内容:一、肌肉的分类和命名二、肌肉物理特性三、肌肉的结构四、肌肉的配布规律五、肌肉的起止和工作条件六、影响肌肉力大小的解剖因素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法,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肌肉的结构和肌肉的起止和工作条件。教学步骤:肌肉(muscle)根据构造不同可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多数附着于骨骼,少数附着于皮肤者,称为皮肌。在人体内分布极为广泛,有600多块,约占体重的40%。每块肌都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位置和辅助装置,执行一定的功能,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并接受神经的支配,所以每块肌肉都可视为一个器官。一、肌肉的形状肌肉的形态多种多样,可概括地分为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四种(图2-8)。图2-8肌肉的形态二、骨骼肌构造每块骨骼肌的外形结构包括肌腹和肌腱两部分(图5-53)。中间为肌性部分,主要由肌组织组成,色红而柔软。(一)骨骼肌的结构1、骨骼肌的基本结构每块骨骼肌包括肌腹和肌腱两部分(图2-8)。肌腹venter是肌肉的主体,由横纹肌纤维组成,色红而柔软,具有一定的收缩和舒张功能。肌腹的两端为腱性部分(肌腱tendo)呈索条或扁带状,腱性部分主要由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束形成)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色白、强韧而无收缩功能,但能抵抗很大的拉力。骨骼肌借肌腱(或腱膜)附着于骨或筋膜。。2、肌肉的辅助装置肌肉的辅助结构包括筋膜、滑膜囊和腱鞘(图2-9)。(1)筋膜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种。浅筋膜位于皮下,又称皮下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深筋膜位于浅筋膜深面,又称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图2-9大腿中部水平切面(示筋膜)(2)滑膜囊为封闭的结缔组织囊,壁薄,内有滑液,多位于腱与骨面相接触处,以减少两者之间的磨擦。(3)腱鞘(图2-10)三、肌肉的附着点和固定条件(一)、肌肉的附着点骨骼肌通常以两端附着在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面上,中间跨过一个或多个关节。肌肉收缩时使可牵引它所附着的两骨绕关节运动轴彼此靠近而产生运动。骨骼肌两端的附着处分别称起点和止点。(图2-11)。从解剖位置描述肌肉的起止,通常把位于躯干横行域斜行肌肉接近身体正中面、躯干上下直行肌肉靠近颅端或四肢部靠近近侧的肌肉附着点看做肌肉的起点;肌肉远离身体正中面、近足侧端或靠近肢体远侧端的附着处称止点图2-11肌肉的附着点(二)肌肉工作时的固定条件1、定点和动点:肌肉工作时,大多数动作是一块骨的位置相对固定,而另一块骨相对地移动。肌肉收缩时相对固定的这一端肌肉附着点称为定点;肌肉收缩时相对移动的这一端肌肉附着点为动点。由于运动动作的复杂多样,肌肉的定点和动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置换。所以肌肉的定点和动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但是肌肉的起点和止点是永远不变的。2、固定条件在分析四肢肌肉工作时,以起点为定点称近固定(或远侧支撑);以止点为定点称远固定(或近侧支撑)。在分析躯干肌肉工作时,以肌肉上端附着点为定点的肌肉工作条件称上固定(或上支撑);以肌肉下端附着点为定点的肌肉工作条件称下固定(或下支撑)。在分析人体完成某种动作时,其肌肉两端的附着点都不固定,其两端附着处均相对作向相运动,我们将此类肌肉工作称为无固定(或无支撑)。
手持哑铃屈前臂a单杠引体向上b图2-12肌肉的固定条件三、骨骼肌的分类和命名(一)、根据肌肉的形态分类和命名:如斜方肌、三角肌等;(二)、根据肌肉的部位分类和命名:如冈上肌、骨间肌等;(三)、根据肌肉的形态结构和部位综合分类和命名:肱二头肌、股四头肌;(四)、根据肌肉的大小和位置综合分类和命名:胸大肌、腰大肌等。(五)、根据肌肉的起止点分类和命名:胸锁乳突肌、胸骨舌骨肌等。(六)、根据肌肉的作用分类和命名:旋后肌、大收肌等。(七)、根据肌肉的位置和肌束的方向分类和命名:腹外斜肌、腹横肌。四、骨骼肌物理特性:(一)、伸展性和弹性:骨骼肌在外力作用下可以伸展其长度的特性为伸展性;当解除外力后,骨骼肌又恢复原来的长度,这一特性叫弹性。(二)、粘滞性:阻碍肌肉快速舒缩的这种现象。其内部物质分子之间及肌纤维间的摩擦产生的阻力,因而使活动遇滞的现象。主要是内部胶状物质造成的。五、骨骼肌的配布规律骨骼肌大都围绕关节分布于全身(除表情肌),其规律是以相互拮抗的原则配布于关节轴的两侧:即任何一个运动轴相对的两侧,总有与拉力方向相反的两组肌或肌群,这两个互相对抗的肌或肌群称为拮抗肌。例如肘关节前方的屈肌群和后方的伸肌群。这两组肌是相互拮抗的,又是互相依存的,没有这种协作关系,完成正确动作的可能性就很难实现。在运动轴的同一侧作用相同的肌肉称协同肌。如肘关节前面的浅深肌肉。骨骼肌的配布附合直立行走和劳动的特点:为适应直立姿势,克服重力影响,在进化过程中,项背部、臀部、大腿前面和小腿后面的肌肉得到高度发展,变得粗壮有力。劳动促使上、下肢出现了分工,下肢肌比上肢肌粗大,上肢肌比下肢肌灵巧。上肢屈肌比伸肌发达是适应劳动需要;下肢伸肌比屈肌发达是因克服重力和维持直姿势的需要。此外,与语言有关的肌肉,如舌肌、喉肌也得到高度分化。六、影响肌肉的解剖因素:肌肉的生理横断面(二)肌肉的初长度七、确定肌肉功能的方法(一)解剖法:(二)触扪法:(三)电刺激法:(四)肌电法:(五)临床法:八、体育运动对骨骼肌的影响(一)使肌肉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肌力提高。(二)肌组织中结构成分变化。(三)肌纤维周围毛细血管增多。(四)肌肉中结缔组织增厚。(五)运动时同时参加活动的运动终板增多、增大。(六)使肌肉的化学成份发生变化。思考题:1、肌肉物理特性有哪些?2、、肌肉的结构是怎样的?3、、肌肉的配布有何规律?4、影响肌肉力大小的解剖因素主要有有哪些?第四节人体的骨第一部分中轴骨中轴骨包括颅骨(脑颅骨、面颅骨)和躯干骨(包括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1块胸骨和12对肋)两部分。一、颅骨(及其骨性标志)颅骨位于脊柱上方,由29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骨构成。根据其发生、功能及位置不同可分为:脑颅骨、面颅骨、听小骨3部分(图2-16,17,18,19,20)。颅骨各部的及其骨性标志1、脑颅骨脑颅骨位于颅的后上部,共8块,包括不成对的额骨、枕骨、筛骨、蝶骨和成对的顶骨、颞骨,它们共同围成颅腔(图2-16,17,18,19)。脑颅略呈卵圆形,颅腔容纳脑。2、面颅骨面颅骨位于颅的前下部,15块,其中包括不成对的犁骨、下颌骨和舌骨及成对的上颌骨、鼻骨、泪骨、颧骨、下鼻甲及腭骨(图2-16,17,18,19)。它们构成面部,形成颜面的基本轮廓,并参与构成口腔、鼻腔和眼眶。3.听小骨:位于颅骨岩部内,两侧对称,每侧3块,共6块。根据其位置由外向内依次分为锤骨、砖骨和镫骨(图2-20)。图2-16颅前面观图2-17颅侧面观图2-18听小骨(二)颅的整体观以眶上缘与枕外隆凸的连线为界,将脑颅分为颅盖和颅底两部分。1.颅顶面观:颅顶又称颅盖,略呈卵圆形,由额骨、顶骨、颞骨和枕骨的部分构成。额骨与顶骨之间有冠状缝。左、右两顶骨之间有矢状缝。顶骨与枕骨之间有人字缝。在矢状缝中后部两侧常有顶孔,其中通过导静脉。2.颅的侧面观(图2-17):颅侧面中部有外耳门,向内通外耳道,自外耳门向前有一弓状骨梁,称颧弓。颧弓上方的凹陷称颞窝。窝内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相交会于翼点,此处常构成H形的缝,为一薄弱区域。颞窝的下方(以颧弓为界)为颞下窝。窝内容纳咀嚼肌和血管神经等。由此窝向内经上颌骨体与蝶骨翼突之间的翼上颌裂通翼腭窝。3.颅的前面观(图2-16):颅的前面主要有容纳视器的眶腔和构成鼻的骨性鼻腔。(1)眶为一对四棱锥形的腔,尖朝向后内,有视神经管与颅中窝相通。底向前开放,称眶口,其上、下缘分别称为眶上缘和眶下缘。在眶上缘的内、中1/3交界处有一眶上切迹(或眶上孔)。眶下缘中点的下方约1cm处有眶下孔。眶有四个壁:上壁与颅前窝相邻,其前外侧部有泪腺窝容纳泪腺;内侧壁最薄,与筛窦和鼻腔相邻,其前下有一长圆形的窝、称泪囊窝,此窝向下经鼻泪管通鼻腔;下壁是上颌骨体的上面,可见眶下沟,沟向前导入眶下管开口于眶下孔,此壁下方为上颌窦;外侧壁为最厚的壁。眶上、外壁交界处的后份有眶上裂,通颅中窝;下、外壁交界处后份有眶下裂,通翼腭窝和颞下窝。(2)骨性鼻腔:位于面颅中央,前方的开口叫梨状孔,由鼻骨和上颌骨围成。后方为成对的鼻后孔。鼻腔的正中有一矢状位的垂直骨板,称骨性鼻中隔,是由筛骨的垂直板和犁骨构成,将鼻腔分隔为左右两半。鼻腔顶是由筛板构成,与颅前窝相邻。鼻腔的底即口腔的顶。鼻腔的外侧壁较为复杂,自上而下有三个向下卷曲的骨片,即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每一鼻甲的下方形成一鼻道,称上、中、下鼻道。鼻腔周围的颅骨,有些具有含气的腔,与鼻腔相通,统称为鼻旁窦,对减轻颅骨重量和发音共鸣起一定作用。前上方有额窦,后方有蝶窦;两侧有筛窦和上颌窦。图2-19鼻腔外侧壁4.颅底内面观:颅底承托脑,凹凸不平,与脑底面的形态相适应,由前向后形成阶梯状的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其中以颅后窝最低(图2-19)(1)颅前窝:由额骨的眶部、筛骨的筛板和蝶骨小冀构成。正中线上由前向后有额嵴、盲孔、鸡冠等。筛板上有筛孔通鼻腔。(2)颅中窝:由蝶骨体、蝶骨大翼和颞骨岩部等构成。中间部分是蝶鞍,其中央凹陷为垂体窝,窝前方为前交叉沟,向两侧为视神经管,通眶腔。蝶鞍两侧各有一颈动脉沟,沟后端有孔称破裂孔,在孔上向后续于颈动脉管内口。两侧部低凹,由前内向后外依次有眶上裂、圆孔、卵圆孔和棘孔。(3)颅后窝:主要由枕骨和颧骨岩部后面构成。中央部有枕骨大孔,为延髓和脊髓相接处。孔的前方为斜坡。孔的前外缘有舌下神经管。孔的外侧有一形态不规则的大孔,即颈静脉孔,自颈静脉孔处向后延续为乙状窦沟和横窦沟。颈骨岩部后面的中央有内耳门通入内耳道。图2-18颅底外面观图2-19颅底内面观5.颅底外面观(图2-19):颅底外面凹凸不平,有供血管和神经通过的沟、管和裂孔。前部主要是牙槽弓和骨腭。骨腭由上颌骨的腭突与腭骨水平板构成,正中有腭中缝,其前端有切牙孔,通人切牙管。近后线两侧有腭大孔。在骨腭以上,有鼻后孔被鼻中隔后缘分成左右两半。其后部有枕骨大孔,枕骨大孔的后上方的隆凸为枕外隆凸,向两侧有横行的骨嵴为上项线;枕骨大孔的前外侧有椭园形隆起,称枕骨髁。髁的外侧有相互邻近的舌下神经管外口、颈静脉孔和颈动脉管外口。颈静脉孔的外侧乳突的前方有下颌窝,窝前为关节结节,向外延伸为颧弓。循此结节向内,在翼突根部可见卵圆孔和棘孔。(三)新生儿颅骨特征及生后变化新生儿颅骨的高度与身长相比,相对较大,约占1/4,而成年人颅骨占l/7。新生儿颅骨没有发育完全,骨与骨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在颅顶多骨相接处为结缔组织膜所填充,称囱。最大的囱在矢状缝的前端,呈菱形称前囱(额囱)。矢状缝后端有三角形的后囱(枕囱)(图2-21)。图2-21新生儿颅骨二、躯干骨躯干骨包括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和1块胸骨和12对肋。它们分别参与脊柱、骨性胸廓和骨盆的构成。其中组成椎骨、骶骨、尾骨组成脊柱,胸骨和肋组成胸廓。椎骨自上而下依次分为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和尾椎3-4块。它们分别参与构成脊柱,成年后5块骶椎长合成1块骶骨,3-4块尾椎长合成1块尾骨,所以正常成人的脊柱骨共26块。1、椎骨的一般形态(图2-)(1)椎体:位于椎骨前面,是承受体重的部分,也是构成脊柱的基础,主要由骨松质构成,表面有薄层的骨密质,在垂直暴力作用下,易发生压缩性骨折。(2)椎弓:位于椎体后面,呈弓形,由椎弓根和椎弓板构成。连接椎体较细的部分称椎弓根;椎弓根后方的板状结构称椎弓板。椎弓根上下缘各有一个切迹,分别称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3)突起:均位于椎弓上,共7个。向两侧突出的一对称横突,向上突出的一对称上关节突,向下突出的一对称下关节突,向后突出的一个称棘突。(4)椎孔与椎管:椎体与椎弓围成的孔称椎孔,全部椎骨的椎孔共同构成容纳脊髓的管腔称椎管。(5)椎间孔:上下椎骨叠连时,相邻椎弓根上下缘的切迹所围成的孔称为椎间孔,脊神经由此通过。2、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1)颈椎(图2-)椎体小,呈横椭圆形,椎孔大,呈三角形。棘突短而分叉,横突上有孔称横突孔,有椎动脉通过,横突未端有两个结节称前、后结节,关节突关节面近似水平位。第6颈椎的前结节较大,颈总动脉经其前面上行,当头部胺伤出血时,可压颈总动脉到该结节,暂时止血进行急救,故又称颈动脉结节。第1颈椎(图2-7)没有椎体、棘突、关节突,只分前弓、后弓和两个侧块,故又称为寰椎。第2颈椎(图2-)其特点是椎体向上伸出一指状突起,称为齿突,与寰椎齿突凹相关联,构成寰枢正中关节,故又称枢椎。第7颈椎(图2-)因棘突特长,末端不分叉,可在皮下扪到,故又名隆椎。图2-颈椎(上面)图2-寰椎图2-枢椎(上面)图2-第7颈椎(上面)(2)胸椎(图2-0)共12个,椎体呈心形,其侧面后部的上、下缘,各有一半圆形浅凹,是与肋骨相连的关节面,分别称上肋凹和下肋凹。图2-胸椎(3)腰椎(图2-)共5个,为椎骨中最粗壮高大。呈肾形,椎孔呈三角形。关节突的关节面大致呈矢状位。图2-腰椎(4)骶骨(图2-)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略成三角形,底朝上,接第5腰椎,其前缘中分向前突出,称岬。尖向下,与尾骨相接。上承腰椎,下接尾骨,构成骨盆后壁,为椎骨中最强大的骨块,略呈三角形,前面光滑而凹陷,其中有四条横线,是相邻椎体融合的遗迹。横线两侧有四对骶前孔;后面粗糙隆凸,沿正中线隆起称为骶正中嵴,由骶椎的棘突融合而成。此嵴的两侧有四对骶后孔(四对骶后孔相当于八髎穴的位置)。骶前、后孔均与骶管相通有骶神经前、后支通过。骶骨两侧的上部各有一与髋骨相关节的关节面,称耳状面,耳状面后方骨面粗糙不平,称骶粗隆。骶骨内有纵行贯穿的骶管,上口与椎管相接,下口三角形,称骶管裂孔,裂孔的两侧有突出的骶角,骶管麻醉常以骶角作为标志。(5)尾骨(图2-)为一块三角形的实性尾骨,上接骶骨,下端游离。由3-4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图2-骶骨和尾骨(前面)图2-骶骨和尾骨(后面)(二)胸骨(图2-)胸骨位于胸前正中,为长形扁骨,上宽下窄,由胸骨柄、胸骨体、剑突三部分组成。胸骨柄上缘有一浅而宽的颈静脉切迹。两侧有卵园形关节面,称锁切迹,与锁骨相关节。胸骨柄和胸骨体两侧有7对肋切迹。胸骨柄与胸骨体相连接处的凸起称胸骨角,是一重要体表标志。其两侧接第2对肋软骨,临床上以此作为计数肋骨的骨性标志。胸骨的下端为一形状不定的薄骨片,称为剑突。剑突扁薄而狭窄,末端游离,为一重要的骨性标志。图2-胸骨(前面)(三)肋(图2-)由肋骨和肋软骨组成,共有12对。肋的前端借肋软骨和胸骨相连,后端与相应的胸椎构成关节。上7对肋与胸骨相连称真肋,下5对肋不直接与胸骨相连称假肋,第十一至十二对肋前端游离于腹肌中称浮肋。典型的肋骨为细长弓状的扁骨,肋骨的后端稍膨大,称肋头。肋头外侧稍细部称肋颈,颈与体部交界处后外侧有突出的肋结节,有关节面与胸椎横突肋凹相关节。肋体居中份,一般可分为上、下两缘和内外两面。后部弯曲度明显部分称肋角。内面近下缘有一浅沟,称肋沟,是肋间神经和血管沿此沟走行。第一肋骨宽而短,分上、下两面与内、外两缘,其上面中部有一前斜角肌结节,为前斜角肌附着部,其前、后各有一浅沟,分别有锁骨下静脉及动脉跨过。图2-肋骨第二部分四肢骨(附肢骨)下肢骨两部分组成。上、下肢骨均由肢带骨和游离肢骨组成。上、下肢骨的数目和排列方式大致相同。人类由于身体直立,上肢成为灵活的劳动器官,身体重量落在下肢,成为主要负重器官。随着上、下肢的分工,出现形态的差异。上肢骨轻巧灵活,利于活动,而下肢粗壮,利于支持体重及直立行走。一、上肢骨及其主要骨性标志:包括锁骨和肩胛骨游离包括肱骨、桡骨、尺骨和手骨游离图2-锁骨)(一)锁骨(图2-)呈“S”形横行位于颈根皮下,是颈与胸的体表分界标志。全长于皮下均可摸到。锁骨内侧2/3凸向前,外侧1/3凸向后。内端粗大,有胸骨关节面,与胸骨柄相关节;外端扁平,有肩峰关节面,与肩胛骨的肩峰相关节。上面光滑,下面粗糙。锁骨是唯一与躯干骨构成关节的上肢骨。(二)肩胛骨(图2-22)贴于胸廓后外上方,约相当于2-7肋高度之间,为三角形的扁骨。有前后两面,有上、下、外侧三个角和有内侧缘、外侧缘和上缘三个缘。为一对三角形状不规则骨。两面:前面微凹陷的窝,称肩胛下窝,与肋骨相邻。后面有一横行的骨嵴称肩胛冈,将肩胛骨后面分成冈上窝和冈下窝。肩胛冈外端向前外伸展,高耸在关节盂上方称为肩峰,是重要的骨性标志。内侧角平第二肋骨,下角平第七肋骨或第七肋间隙,为临床计数肋骨序数的重要标志。外侧角最肥厚,并有梨形微凹陷朝向外侧的关节盂,与肱骨头构成肩关节。关节盂上缘的外侧端有一呈曲指状突起,称为喙突。关节盂的上、下方各有一结节,分别称盂上结节和盂下结节。图2-22肩胛骨(三)肱骨(图2-)位于上臂部,是上肢最长的管状骨,可分为两端一体。上端半球形的膨大为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相关节。头的周缘有环状浅沟称解剖颈。肱骨头前下方的突起称为小结节。小结节外侧较大的隆起称为大结节。在大、小结节向下延伸的骨嵴分别称小结节嵴和大结节嵴,大小结节之间有一条纵沟称结节间沟,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肱骨体中部外侧面的粗糙隆起称为三角肌粗隆。肱骨体的后面中部有一由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称桡神经沟,桡神经沿此沟经过,因而肱骨中段骨折时,易损伤桡神经。肱骨上端与肱骨体相接处稍细,称外科颈。此处较易发生骨折。肱骨下端后面的窝称为鹰嘴窝;前面的窝称为冠突窝,其外侧尺骨小头上方还有一个小的浅窝称桡窝。末端有两个关节面,内侧为肱骨滑车,与尺骨相关节,外侧呈半球形称肱骨小头,与桡骨相关节。肱骨下端前后略扁,左右较宽并略卷曲向前,末端有两个关节面,内侧呈滑车状,称肱骨滑车;外侧呈半球形,称肱骨小头。内外侧的突起分别称为外上髁和内上髁,内、外上髁为重要的骨性标志。内上髁的后下方有一浅沟,称为尺神经沟,尺神经沿此沟浅行于皮下,很易损伤。(四)尺骨和桡骨1、尺骨(图2-)位于前臂内侧,体呈三棱柱状,属长骨,可分为两端一体。上端粗大,前面有大的凹陷的半园形关节面,称为滑车切迹,与肱骨滑车相关节。滑车切迹后上方的突起称鹰咀,在滑车切迹前下方的突起为冠突。冠突的下方有一粗隆称尺骨粗隆,冠突外侧面的关节面是桡切迹,与桡骨头相关节。尺骨下端较细,呈球状称为尺骨头,其外侧及前面有环状关节面与桡骨的尺切迹形成关节。尺骨头后内侧的突起为尺骨茎突,为一骨性标志。图2-桡骨和尺骨2、桡骨(图2-)属长骨,位于前臂的外侧,上端细小,下端粗大,体为三棱柱状。上端呈圆盘状,叫桡骨头,头的周围有环状关节面,头的上面有一凹陷的关节面称小头凹,与肱骨小头相关节。头的内侧下方有桡骨粗隆。头的下方为缩细的桡骨颈,其下端内侧面有粗糙的突起称桡骨粗隆,为肱二头肌腱止点。下端手肥大,外侧有一向下的突起叫桡骨茎突;内侧有尺切迹,与尺骨头相关节。其下面有腕关节面和近侧列腕骨构成桡腕关节。桡骨下端突然变宽厚,骨质疏松,是力学上的薄弱点,受外力冲击时,较易发生骨折。图2-手骨(五)手骨(图2-)由8块腕骨、5块掌骨、14块指骨组成。1.腕骨:位于前臂骨与掌骨之间,排成两列,为小而不规则的短骨。其名称多标志各自的形状,分两列。近侧列从外向内为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从外向内有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2、掌骨:位于腕骨与指骨之间,属长骨,由桡侧向尺侧分别称为第1掌骨~第5掌骨。3、指骨:属长骨,拇指有两节指骨,其余各指骨均为三节。二、下肢骨及其主要骨性标志由下肢带骨(髋骨)和自由下肢骨(包括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和足骨)组成,自由下肢骨借下肢带骨连于躯干骨。(一)、髋骨(图2-)构成骨盆侧壁,属不规则骨,幼儿时由3块独立的骨,即由上部的髂骨、后下部的坐骨和前下部的耻骨构成。15-16岁时,软骨骨化形成一个髋骨(图2-幼儿髋骨)①髂骨(图2-)是髋骨的上部,分为髂骨体和髂骨翼两部分。其上缘肥厚,弯曲成弓形,称为髂嵴,髂嵴最高点平对第四腰椎棘突水平,是腰椎穿刺时确定穿刺部位的标志。髂嵴前后端各有二个突起,前端上方的突起为髂前上棘,是临床上常用的骨性标志。下方为髂前下棘。后端上方为髂后上棘,下方为髂后下棘。髂嵴外缘,距髂前上棘5-6cm处,向外的突出称髂嵴结节,常作为骨髓穿刺的部图2-髋骨(髂骨、坐骨、耻骨)位。髂骨内面的大浅窝称为髂窝。其下界②为弓状线,由此线向后延伸有一粗糙骨面为耳状面,与骶骨相关节。耳状面后方骨面粗糙,称髂粗隆,为韧带附着处。②坐骨(图2-)是髋骨的后下部分,分为坐骨体和坐骨支两部分。体的后缘有一三角形突起,称坐骨棘,坐骨棘的上下分别是坐骨大切迹和坐骨小切迹。由体向后下方伸出的部位为坐骨结节,为坐骨最低处。③耻骨(图2-)是髋骨的前下部,分为耻骨体、耻骨上支和耻骨下支3部分。耻骨体和髂骨愈合处,骨面稍隆起,称髂耻隆起。由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女方离婚协议中共同财产投资收益分配合同4篇
- 2025年度奶业产业创新平台共建合同4篇
- 2025年度个人借款合同模板可打印参考10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农业生态循环承包合同4篇
- 2025年度酒水品牌形象重塑与销售提升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影视作品著作权许可及改编合同
- 2025年度试用期员工工作内容与职责界定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教师招聘与选拔聘用合同
- 2025年度智能化办公隔断施工及维护服务合同
- 2025年度事业单位聘用合同解除及后续劳动合同签订协议
- 乳腺癌的综合治疗及进展
- 【大学课件】基于BGP协议的IP黑名单分发系统
- 2025年八省联考高考语文试题真题解读及答案详解课件
- 信息安全意识培训课件
- 2024年山东省泰安市初中学业水平生物试题含答案
- 美的MBS精益管理体系
- 2024安全员知识考试题(全优)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全32册)08
- 法律诉讼及咨询服务 投标方案(技术标)
- 格式塔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
- 英语六级词汇(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