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华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华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华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华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华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华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加大对已破坏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力度,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原理和实例中,分析不正确的是()

。选项有关实例相关的生态工程原理A在人工林中增加植被层次遵循物种多样性原理B前面造林,后面砍林违背整体性原理C我国西北地区大量种植杨树,导致许多地方的杨树长成半死不活的“小老头”状违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D沼气工程建设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A.AB.BC.CD.D2、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甲。

乙。

丙。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3、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A.仅限于绿色植物B.仅限于自养生物C.全部植物及细菌和真菌D.全部自养生物及部分异养生物4、植物存在明显的种群密度效应,其中存在两个法则:“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即植物种群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其产量与密度无关,最后产量总是一样的;“-3/2自疏法则”,即在高密度的样方中,有些植株成为竞争的胜利者,获得足够的资源而继续生长发育,有些植株因不能获得足以维持生长发育的资源而死亡。根据以上概念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最后产量衡值法则”降低了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植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各时期均符合“最后产量衡值法则”C.“-3/2自疏法则”表明竞争的胜利者可能存在有利变异D.高密度种植时,有些植株会死亡,不利于植物种群发展5、某地建立了如下图所示的“稻菇轮作”栽培模式,对其应用的生态工程原理分析错误的是()

A.利用秸秆发酵作为赤松茸栽培基料,遵循了循环原理B.菌糠作为有机肥还田促进水稻生长,遵循了自生原理C.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水稻、赤松茸,遵循了协调原理D.“稻菇轮作”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产业发展,遵循了整体原理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6、蚜虫的粪便是含有糖分的黏波,称为“蜜露”。蚂蚁非常喜欢吃“蜜露”,常用触角拍打蚜虫背部,通过拍打产生的振¨动频率促使蚜虫分泌“蜜露”。蚜虫受到其天敌瓢虫袭击时,会从尾部发出报警信息素,将危险信息通知给其他蚜虫,同时蚂蚁接收到报警信息素就会赶来驱除蚜虫的天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蚂蚁拍打蚜虫背部产生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B.蚂蚁吃“蜜露”,蚜虫同化量的一部分传递到蚂蚁C.化学信息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D.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7、塑料制品及直径小于5mm的塑料微粒是海洋常见的污染物,海洋环境保护专家的评估结果显示,已有数万种生物受到塑料及塑料微粒污染的威胁,生存状况堪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塑料制品及塑料颗粒很难消化,被海洋动物大量误食后,易导致动物死亡B.若塑料制品及塑料微粒导致某物种灭绝,会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C.做好垃圾分类和塑料制品的回收处理,能减少它们对海洋生物带来的威胁D.研发使用可降解塑料、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等措施有助于保护海洋生物8、下列关于草原生物群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草原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B.草原上的植物叶片呈针状,以减少水分的散失C.伞形树冠状乔木是稀树干草原典型的植物类型D.鸵鸟、鸸鹋等大型鸟类在进化过程中失去飞翔能力,不利于生存9、为推动乡村振兴,江苏某地大力推广“桑枝条-黑木耳-水稻"农业模式∶利用修剪下来的桑枝条和水稻秸秆制作培养基,在桑树林下培养黑木耳,黑木耳采收后,菌渣作为有机肥还田。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B.桑树、水稻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C.用桑枝条培养黑木耳,表明黑木耳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D.在桑树林下培养黑木耳,可实现光能、空间等资源的充分利用该模式既能较好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又可增加农民收入10、土壤中的食细菌线虫个体微小、运动能力弱。某植物的落叶可以使土壤中的细菌增加,进而引起食细菌线虫数量的增加。食细菌线虫能产生含氮物质,促进该植物快速生长和大量繁殖,从而使其他植物的生长空间减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能量不能流向消费者B.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调查土壤中某种食细菌线虫的种群密度C.该植物与食细菌线虫的数量变化过程中存在着反馈调节D.该植物侵占其他植物生长空间可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11、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能量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食物的摄入量,f表示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

A.图中b表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B.图中e表示生物体内储存的有机物中的能量C.图中d蕴含的能量均未被第二营养级同化D.畜牧业中,与放养相比,圈养可提高图中c/b的值12、下列关于人口过度增长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足迹会随着消费水平的增高而逐渐增大B.对资源不断开发,造成资源危机C.由于生态足迹的扩大,改造环境的力量增大D.与环境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处于动态平衡13、某农业生态工程的部分结构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农业生态工程以生态学原理为依据,有利于可持续发展B.该农业生态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C.为提高或恢复土壤肥力,可对农作物进行间种D.实施秸秆的多途径利用,可提高能量利用率14、我国农业已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虽然产量大大提高,但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现在我国农村大力推广生态农业,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农业中食物链和营养级越多越好B.生态农业可改善土壤结构C.生态农业设计的指导原则是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D.生态农业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人在其中起重要作用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6题,共12分)15、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______。16、_______观念已是针对全球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其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_______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17、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还加大了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如_______,退耕还林、还草、还湖,_______;加强_______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推进_______。18、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指种群在_______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

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_______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_______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3)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

(4)迁入率和迁出率。

迁入率: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出率: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5)年龄组成。

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_______的个体数目比例。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年龄组成有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_______个体数目比例。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19、根据群落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20、草原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植物的种类_________,群落结构相对_________,生活在这里的植物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占优势,这些植物往往叶片__________________,表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抵抗干旱;动物大多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评卷人得分四、综合题(共2题,共4分)21、为改善长江入海口周围湿地的环境功能;科研人员综合考虑海拔差异和人为干扰,将从入海口到防洪堤的湿地划分为如下图1所示的A;B、C、D四个区域,并进行了相关问题的研究。下图2表示B区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请回答下列问题:

(1)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气候调节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某些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程度破坏后,短时间内可以恢复原来的样貌,由此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性。

(2)图1中从入海口到防洪堤分布的种群有所不同,在空间上构成群落的______。每年丰水期时,A、B区会被水淹导致大量植物烂根死亡。当枯水期来临后,A、B区会重新露干,再次恢复植被的过程属于______演替。

(3)图2中食物网由______条食物链组成,其中昆虫幼虫、线虫类和虾蟹三类生物中生态位重叠较大的两类生物是____________。若食物网中大型食肉鱼数量减少,一段时间后该系统中鸟的种群数量会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保持稳定”)。22、图1为巴拿马运河区的Gatun湖食物网示意图。丽鱼是亚马逊河流域的一种本地鱼;曾偶然地被带入了巴拿马运河区的Gatun湖,随后生态学家对Gatun湖的生物生存状况和生态环境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调查研究。

(1)Gatun湖的__________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丽鱼既是一种可食用鱼类,又是一个捕食者,它的存在对当地鱼类种群造成了灾难性影响,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也非常大。原来很常见的6~8种鱼类现在已完全消失或极为少见,丽鱼取代北梭鱼成为一个顶位肉食物种,也间接导致了其他捕食性动物数量的减少,北梭鱼、黑燕鸥和鹭鸟等几乎不见踪迹。从群落角度分析,引入丽鱼后对Gatun湖的主要影响是__________。

(2)科研工作者对Gatun湖中丽鱼的生态位进行了持续研究,最终结果如图2所示。生态位是指__________。引入的丽鱼能更好地在新生境中定居下来并迅速增长,其入侵最初几年的种群增长呈“丁”形。但一段时间后,种群呈“S”形增长,原因是__________。综合图1、图2推测,在Gatun湖中,成年丽鱼最初主要是捕食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造成北梭鱼;黑燕鸥种群数量下降。

(3)近些年来,当地人对该湖做了大量的恢复工作,这需要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条)等生态学基本原理。采取物种的重新引入和生境的恢复或重建等一系列的措施,以便能够再建一个结构和功能完整的自然群落或生态系统。在恢复生态过程时,还需借助于排除入侵物种,引入和培植本地物种,考虑所要引人和培植的本地物种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从而确定引入和培植生物的____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C【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详解】

A;在人工林中增加植被的层次属于增加了生物的种类;遵循了物种多样性原理,A正确;

B;前面造林;后面砍林,属于没有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这违背了整体性原理,B正确;

C;我国西北地区大量种植杨树;导致许多地方的杨树长成半死不活的“小老头”状,属于没有考虑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性,违背了协调与平衡原理,C错误;

D;沼气工程建设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D正确。

故选C。2、D【分析】【分析】

四个池塘实验对照比较;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可见甲、丙是捕食者的主要食物来源;同时甲、乙、丙相对数量发生变化,说明捕食者数量会影响甲、乙、丙之间的竞争关系。

【详解】

从放入捕食者后蝌蚪的存活率可知;甲;丙两种蝌蚪随捕食者种类增加,存活率下降,而乙蝌蚪存活率增加,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A不符合题意;由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直接看出,随着放入捕食者数目的增多,甲和丙的存活率减少,乙的存活率增加,说明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B不符合题意;从池塘1的结果可知,三种蝌蚪竞争的结果是乙的存活率很低,甲和丙的存活率很高,此条件下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不符合题意;因为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所以随捕食者数量增加,甲和丙数量减少,与乙的竞争减弱,乙可获得的资源增多,D符合题意。

故选D。3、B【分析】【详解】

生产者是指能直接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生物成分;其同化类型应为自养型,而自养型生物除光合自养型的植物及光合细菌外,还应包括各种化能合成作用的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等,B正确;

故选B。4、C【分析】【分析】

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详解】

A;环境条件未改变;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就不会改变,A错误;

B;大于或小于一定的密度范围时;植物种群数量的变化不符合“最后产量衡值法则”,B错误;

C;“-3/2自疏法则”;即在高密度的样方中,有些植株成为竞争的胜利者,获得足够的资源而继续生长发育,有可能存在有力变异更加适应环境,C正确;

D;高密度种植时;有些植株会死亡,从而降低种群密度,有利于植物种群发展,D错误。

故选C。5、B【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为: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

1;自生: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

2;循环:循环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

3;协调: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

4;整体:遵循整体原理;首先要遵从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

【详解】

A;循环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故利用秸秆发酵作为赤松茸栽培基料,遵循了循环的原理,A正确;

B;菌糠作为有机肥还田促进水稻生长;遵循了循环原理,B错误;

C;协调是指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故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水稻、赤松茸,遵循了协调原理,C正确;

D;整体是指遵循整体原理;首先要遵从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故“稻菇轮作”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产业发展,遵循了整体原理,D正确。

故选B。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6、A: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详解】

A;蚂蚁用触角拍打蚜虫背部;通过拍打产生了一定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

B;“蜜露”属于蚜虫的粪便;其中含有的能量不属于蚜虫的同化量,B错误;

C;据题干信息;报警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该信息可以在蚜虫间传递,也可以在蚜虫与蚂蚁间传递,C正确;

D;据题干信息;蚂蚁和蚜虫可以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故选ACD。7、A:C:D【分析】【分析】

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详解】

A;塑料及塑料微粒被海洋动物误食后;因不易消化,可能会引发疾病,导致动物死亡,A正确;

B;若塑料制品及塑料微粒导致某物种灭绝;会直接影响物种的多样性,B错误;

C;做好生活中的垃圾分类;回收塑料垃圾进行集中处理,可阻断它们流向海洋,减少对海洋生物的威胁,C正确;

D;研发使用可降解塑料、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有助于保护海洋生物;D正确。

故选ACD。8、A:B:D【分析】【分析】

草原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降雨量很少。主要植物为草本植物,主要动物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性,两栖类和水生动物少见。

【详解】

A;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荒漠分布在干旱地区,A错误;

B;草原上的植物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以减少水分的散失,B错误;

C;稀树干草原上长着伞形树冠状乔木;C正确;

D;鸵鸟、鸸鹋等大型鸟类在进化过程中失去飞翔能力;但善于奔跑,有利于生存,D错误。

故选AB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生态系统各类型的特点。9、B:C【分析】【分析】

农业生态工程;就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因地制宜应用生态农业技术,将多种农业生物生产进一步组装为合理的生态农业系统。农业生态工程有效地运用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的生物群落共生原理,多种成分相互协调和促进和功能原理以及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化的原理,从而建立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功能的农业生态系统。

【详解】

A;桑树、水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都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A正确;

BC;黑木耳从修剪下来的桑枝条和水稻秸秆制作培养基中获得营养物质;属于分解者,异养,黑木耳不需要光照提供能量,因此在桑树林下培养黑木耳,不能实现光能等资源的充分利用,B、C错误;

D;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物农业”的传统;遵循物质循环原理,菌渣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达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黑木耳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D正确。

故选BC。10、B:C:D【分析】【分析】

分析题干:a、线虫可以捕食细菌,故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能量能流向消费者;食细菌线虫个体微小、运动能力弱,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该植物侵占其他植物生长空间;可使生物种类减少,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详解】

A;食细菌线虫是消费者;细菌是分解者,食细菌线虫可以捕食细菌,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能量能流向消费者,A错误;

B;线虫个体微小、运动能力弱;可用样方法调查土壤中某种食细菌线虫的种群密度,B正确;

C;该植物增多;会导致食细菌线虫增多,能产生更多含氮物质,从而又导致植物快速生长和大量繁殖,因此该植物与食细菌线虫的数量变化过程中存在着反馈调节,C正确;

D;该植物侵占其他植物生长空间;使其他植物无法生存,可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D正确。

故选BCD。11、A:D【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e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f表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详解】

A、根据分析,b表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A正确;

B;e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B错误;

C;d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能量(粪便中能量)未被该营养级生物同化,第二营养级流入分解者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是被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错误;

D、图中a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所以圈养与放养相比,c值增大,可提高c/b的比值;D正确。

故选AD。12、C:D【分析】【分析】

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和生产活动都需要消耗地球上的资源,并且产生大量的废物。生态足迹就是用土地和水域的面积来估算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从而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影响。

【详解】

A;人口过度增长;使生态足迹会随着消费水平的增高而逐渐增大,A正确;

B;人口过度增长;占用、消耗的资源更多,会造成资源危机,B正确;

C;由于生态足迹的扩大;人类消耗地球上的资源更多、产生废物也更多,改造环境的难度加大,C错误;

D;人口过度增长要大量消耗地球上的资源;并且产生大量的废物,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平衡失调,D错误。

故选CD。13、A:B:D【分析】【分析】

农业生态工程是应用农业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再生产的原理;多种成份相互协调和促进的功能原理,以及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化的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而设计的分层次多级别物质的农业生态系统。

【详解】

A;农业生态工程以农业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为依据;有利于可持续发展,A正确;

B;农业生态工程是应用农业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再生产的原理;多种成份相互协调和促进的功能原理,以及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化的原理,该农业生态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B正确;

C、对农作物进行间种可充分利用光能和CO2;与提高或恢复土壤肥力无关,C错误;

D;实施秸秆的多途径利用;如作为家畜的食物或沼气池的有机原料,可提高能量利用率,D正确。

故选ABD。14、B:C:D【分析】【分析】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

【详解】

A;适当增加食物链的环节;使每个环节都能获得产品,可增加对能量的利用率,但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也越多,因此食物链和营养级不是越多越好,A错误;

B;生态农业可改善土壤结构;B正确;

C;生态农业设计的指导原则是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C正确;

D;生态农业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人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离开了人的作用,该系统将很快崩溃,D正确。

故选BCD。三、填空题(共6题,共12分)15、略

【分析】【分析】

物种的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详解】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物种丰富度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点睛】【解析】丰富度1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可持续发展自然、经济、社会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植树种草防治沙漠化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单位面积随机平均值新产生死亡迁入迁出各年龄期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雌雄19、略

【分析】【分析】

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的集合。群落水平上主要研究以下问题: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物种,空间结构,种间关系,生态位及群落的演替等。

【详解】

观察一个群落;首先看到的是群落外貌。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类型。解题关键是要明确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不同,进一步掌握群落在外貌和物种组成上的差异。【解析】①.外貌②.物种组成20、略

【分析】【详解】

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或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也相对简单。因此,草原上的植物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这些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者蜡质层,以减少水分蒸发,能抵抗干旱;动物与草原上的生活相适应,大多数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解析】①.半干旱②.较少③.简单④.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⑤.狭窄⑥.茸毛或者蜡质层⑦.挖洞或者快速奔跑四、综合题(共2题,共4分)21、略

【分析】【分析】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2;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详解】

(1)间接价值是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气候调节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某些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程度破坏后,短时间内可以恢复原来的样貌,由此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2)群落的水品结构是指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从入海口到防洪堤分布的种群有所不同,在空间上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每年丰水期时,A;B区会被水淹导致大量植物烂根死亡,当枯水期来临后,A、B区会重新露干,再次恢复植被的过程由于具备土壤和植被条件,故属于次生演替。

(3)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捕食的营养级,据图可知,图2中有7条食物链,分别是红枫叶→昆虫幼虫→食虫鱼→鸟;红枫叶→线虫类→食虫鱼→鸟、红枫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