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苏科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苏科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苏科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苏科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苏科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苏科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433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研究小组对某生态系统中三种动物的λ值(指某种群数量是一年前该种群数量的倍数)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表中数据显示,动物A的种群数量在2014年到2016年逐渐增多B.动物B在2013年的λ值较低,原因可能是雌性个体减少,出生率降低C.动物C最可能为外来入侵物种,它对生物多样性会产生影响D.2015年至2017年,动物C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2、某调查小组欲调查某地区针毛鼠的种群密度,在该地区相同面积的旱地和水田里均放置了数量相同的捕鼠夹,结果发现旱地中被捕针毛鼠数占捕鼠总数的12.8%,而水田中被捕针毛鼠数占捕鼠总数的2.2%,据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针毛鼠对当地旱地种植的农作物的危害可能大于水田B.在旱地种植少量高大树木,为猫头鹰提供栖居地,有利于控制针毛鼠害C.若捕获后的针毛鼠难以再次被捕获,则会导致调查的针毛鼠的种群密度偏小D.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是影响针毛鼠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3、生态护坡是指利用植被对斜坡进行保护的综合技术。如图为某海岸生态护坡及部分食物网示意图;则以下论述合理的是(图中字母代表不同种群的同化量)

A.低潮带至超高潮带分布的植物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在人类的参与下,植被稀少的荒滩通过次生演替成为物种较丰富的坡地群落C.图示食物网中,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b+d+e)/aD.图示所有生物可以组成一个生物群落4、假设某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a,其粪便中的能量为b,通过呼吸消耗的能量为c,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d,则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最多为()A.(a+b)×20%B.(c+d)×20%C.(a-c)×20%D.(b-d)×20%5、研究人员将S1与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与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变化如图A;B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S1和S2之间的竞争力大小会受到温度的影响B.图C中的S1换成S2,其种群数量也会出现波动性变化C.如果将S1在T1温度下培养,则会呈现“J”型增长D.将S2在T1温度下单独培养,其数量要比与S1共同培养时多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生产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次级生产量是消费者对有机物质的第二次生产B.顶极群落的总初级生产量和净初级生产量都大于同类型的非顶极群落C.因为海洋生态系统中以捕食食物链为主而导致生物量为倒金字塔形D.海洋中初级生产量到次级生产量的转化效率远高于陆地7、大亚湾红树林湿地公园是我市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过去的10年里我市大力推进红树林保护和修复,滨海新增红树林5000余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红树林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联系在一起形成复杂的营养结构B.为达成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应当加强保护具有较强的固碳、储碳能力的红树林C.生态修复过程本质是一个不断增强其自我调节能力、提高系统稳定性的过程D.红树林的净化水体、海岸防护、调节气候等作用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8、灰鹤是我国Ⅱ级保护动物,在北京属于冬候鸟。研究者利用望远镜定期观察野鸭湖某观测点灰鹤数量,结果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野鸭湖灰鹤种群密度主要受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B.10月下旬北京野鸭湖灰鹤种群数量达到K值C.调查结果显示灰鹤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D.该调查数据可用于分析灰鹤的迁徙规律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6题,共12分)9、我县某乡盛产葡萄,但果园内大量废弃枝条和落叶乱堆乱放占用土地,被焚烧后污染环境。为解决此问题,乡政府建设了“生态桥”工程,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果园土壤中,减轻了污染同时也提高了葡萄的产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桥”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果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将有机肥施加到果园中,不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密度C.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实现了果树对废弃物能量的循环利用D.果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稳定性通常高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10、某农场中饲料作物的产量见下表,可见()。作物苜蓿野干草玉米高粱杂豆产量(Kg/亩)1001.9304.81258.8505.7196.0

A.杂豆对光能的转化效率最低B.饲料作物中的能量全部用于呼吸作用C.饲料作物中的能量80%流入下一个营养级D.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可增加该农场的能量输入11、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形曲线增长(如下图中甲曲线);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呈“S”形曲线增长(如下图中乙曲线)。结合下图分析,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e点B.若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0C.若乙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前D.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12、生物群落的景观特征随季节变化的现象,叫作群落季相。下列关于群落季相说法正确的是()A.一般情况下,群落季相更替具有一定的周期性B.季节性变化不会影响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C.群落季相的形成与植物和动物的协同进化有关D.影响群落季节性变化的环境因素有阳光、温度、水分等13、群落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系统,发展着的群落可演化为顶极群落。与发展着的群落相比,顶极群落通常具有()A.较复杂的群落结构B.较快的演替速度C.较高的物种丰富度D.较快的能量积累14、如图甲是1820年人们将某种生物引入某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乙是该生物在某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分析图甲可知,该生物在1840年左右增长速率最大B.分析图乙可知,该生物在第10年时种群数量最多C.图甲显示的100年间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和不规则的小幅度波动D.图乙第15年时种群数量最少,可相当于图甲1880年的种群数量情况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6题,共12分)15、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_____。16、______________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17、演替的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_______。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指在原油植被虽然已不存在,但原有的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者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18、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_______减少,_______增加,植被破坏,水、矿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19、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______和_______等方面。

(1)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下面各层要比上层的光照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_______下生长。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_______和_______;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_______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_______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20、雀科某种鸟有9个地理隔离的种群;其中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研究人员为了拯救A种群,在繁殖策略;遗传性状保持、野生种群恢复等方面开展了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拯救A种群时,应在其他地理隔离群中选择与6只雄鸟遗传性状相近的雌鸟作母本,与这6只雄鸟进行_________来繁殖后代,在子代中选择与A种群表型相近的雌鸟继续与6只雄鸟繁殖后代,并按类似的方法继续进行下去。上述做法的目的是使A种群所携带的______能够传递下去。

(2)将通过上述方法建立的“人工A种群”放归原栖息地的时候,考虑到某些种间关系会对弱小种群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通常要采用人工方法对A种群的______者和_______者的种群数量进行控制。在放归一段时间后,若要估计“人工A种群”的密度,可以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3题,共15分)21、三化螟是水稻害虫;危害严重时可导致水稻颗粒无收。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诱杀是防治三化螟的方法之一。为了检验该方法在防治三化螟时的作用效果,科研小组选择两块相同的稻田进行试验,实验组放置信息素,对照组不放置,结果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白色柱是__________(填“实验组”或“对照组”)的测定结果;信息素诱杀雄性个体能降低害虫种群密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化螟成虫在春季将卵产于水稻叶片上;但产卵时的温度必须达到16℃以上。由此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不开信息的传递。要调查水稻叶片上三化螟虫卵的密度,通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3)除了利用信息素诱杀外,还可以通过引入天敌等方式来提高________________以降低三化螟的种群数量。防治过程中应将三化螟种群数量控制在K/2以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22、某生物小组的同学在做“光线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时;设计了一组实验:在纸盒内均匀地铺上潮湿的泥土,一边用书遮住,另一边不用书遮住(如下图)。同时放2只鼠妇在纸盒中央,观察鼠妇的活动。

(1)该实验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

(2)作出假设:_________

(3)若要获得比较准确的实验结果;请指出实验中的两处不足并加以改正。

①不足: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

②不足: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

(4)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下列哪种做法是错误的?()。A.修改假设B.修改实验数据C.重新进行实验D.进一步查找相关资料(5)实验结束后,我们应当怎样处理鼠妇?__________。23、结合下列材料;对以下问题分析并作答:

(1)如图①~④分别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

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2)若图2所示的种群为某鼠种群。在C点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__________。在无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该种群数量每年均以150%的速率(出生率-死亡率)增长,若该种群初始数量为N,则两年后它们的数量将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室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mm3。现将1mL酵母菌样品加99mL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滴在盖玻片边缘,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现观察到图中所示a、b、c、d、e5个中方格内共有酵母菌44个,则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______个。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3题,共9分)24、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是_______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_,该方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25、据图回答。

(1)图一中①过程能够使无机环境中的能量进入生物群落,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

(2)图二中A表示______________的能量,B表示______________的能量。屎壳螂能够利用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则屎壳螂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获得的能量是______________从图二中可以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3)图一中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在生物群落内部传递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

(4)人类在农田中除杂草、灭虫、灭鼠,说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调查研究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

(5)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____的功能。26、“四位一体”(人居-种植-养殖-沼气)生态农业是我国北方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它以沼气为纽带,将养猪;养鸭、种植农作物、养蘑菇、沼气工程等多个生产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种高效良性的循环,生态效益得到了良性发展。如图是该系统物质循环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________________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与传统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________的工程体系。

(2)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主要是____________。该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要考虑环境承载力,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原理。该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不但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经济与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原理。

(3)这种生产模式对环境的污染小,因为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物变成了生产另一种产品的原料。与普通的农业生态系统相比,“四位一体”生态农业具有更大的产出投入比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A【分析】【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λ值指某种群数量是一年前该种群数量的倍数,识图分析可知,动物C在2015年以前λ值一直大于1,则种群数量一直增加,2015年到2017年之间种群数量保持不变;动物A在2016年以前λ值一直小于1,则种群数量一直减少,到2016年时种群数量最少,2016到2017年间种群数量保持不变;动物B在2016年以前λ值在一直小于1,种群数量一直减少,到2016年时λ值大于1,种群数量有所增加,2016到2017年间λ值大于1,种群数量保持增加。

【详解】

表中数据显示,动物A的种群数量在2014年到2016年,λ值一直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A错误;识图分析可知,动物B在2013年的λ值较低,原因可能是雌性个体减少,出生率降低所致,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动物C的数量呈现类似于J型曲线的增长趋势,因此动物C最可能为外来入侵物种,它对生物多样性会产生影响,C正确;2015年至2017年,λ值等于1,故动物C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2、C【分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特征及其相关计算;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

【详解】

A;针毛鼠对当地早地种植的农作物的危害可能大于水田;A正确;

B;在旱地种植少量高大树木;可以为猫头鹰提供柄居地,故有利于猫头鹰捕食针毛鼠,控制鼠害,B正确;

C;若捕获后的针毛鼠难以再次被捕获;则会导致调查的针毛鼠的种群密度偏大,C错误;

D;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是影响针毛鼠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D正确。

故选C。3、B【分析】【分析】

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低潮带至超高潮带的土壤湿度不同,所分布的植物不同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在人类的参与下,植被稀少的荒滩演替为坡地群落,因荒滩原有土壤条件等基本保留,所以其发生的演替为属于次生演替,B正确;依图可知,图中第一营养级为樟毛等植物,固定的能量为a,第二营养级有:小型飞行草食动物(b)、大型飞行草食动物(d)、地面草食动物(e),第三营养级有蜘蛛、沙氏变色蜥、小型地面肉食动物,第三营养级能量并未给出,因此无法计算出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b+d+e)/a应为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C错误;图示并没有把该地区所有生物标识出来;群落概念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区域内的全部生物,故D错误。故选B。

【点睛】

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熟记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点是解决本题的关键。4、B【分析】【分析】

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一部分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就是储存在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中。在后一部分能量中,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还有一部分被下一营养级的生物摄入体内。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

【详解】

在该生态系统中,假设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a,其中存在于粪便中的能量为b,说明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是a-b;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因此,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最多为(a-b)×20%。初级消费者通过呼吸消耗的能量为c;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d,说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是c+d;因此,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最多也可以表示为(c+d)×20%。即B正确。

故选B。

【点睛】5、C【分析】【分析】

由图A、B曲线变化趋势可看出:一种生物数量增加,另一种生物被淘汰,故S1与S2之间的关系为竞争。S1与S2生存的适宜温度分别为T1与T2,则在T1、T2交替变化时;他们的种群数量为交叉起伏形式。种群补充量最大,应是出生率与死亡率差别最大时,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应该是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

【详解】

A、根据图A和图B可知,S1和S2之间的竞争力大小会受到温度的影响;A正确;

B、S2生存的适宜温度为T2,图C为T1、T2交替变化,故将S1换成S2;其种群数量也会出现波动性变化,B正确;

C、如果将S1在T1温度下培养;随着种群数量增长,种内斗争加剧,种群数量增长缓慢,故会呈现“S”型增长,C错误;

D、将S2在T1温度下单独培养,由于不存在与其它生物的竞争关系,获得的生活资源更多,故其数量要比与S1共同培养时多;D正确。

故选C。6、D【分析】【分析】

1;次级生产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由于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增加的生物量或所贮存的能量;

2;生物量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某些特定组分在单位面积上所产生物质的总量。

【详解】

A;次级生产过程是指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物的同化过程;即利用生态系统中现有的有机物质再生产有机物质的过程,A错误;

B;顶极群落的净初级生产量小于同类型的非顶极群落;B错误;

C;因海洋生态系统中以捕食食物链为主而导致生物量为正金字塔形;特定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是倒的,C错误;

D;食单细胞藻类的消费者比食高等植物的消费者对植物的利用效率高;次级生产量较高,海洋中的初级消费者以食单细胞藻类的消费者为主,故海洋中初级生产量到次级生产量的转化效率远高于陆地,D正确;

故选D。7、A【分析】【分析】

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直接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等。

(2)间接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

(3)潜在价值:今天还未被利用的那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究竟能提供多少对农林业发展有用的遗传材料,是不可估量的。

【详解】

A;红树林中生产者、消费者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联系在一起形成复杂的营养结构;而分解者不参与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

B、要实现“碳中和”目标,一方面要减少碳排放,一方面要加快碳的消耗,红树林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转化为有机碳的形式储存;因此应当加强保护具有较强的固碳;储碳能力的红树林,B正确;

C;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因此生态修复过程本质是一个不断增强其自我调节能力、提高系统稳定性的过程,C正确;

D;红树林的净化水体、海岸防护、调节气候等作用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即间接价值,D正确。

故选A。8、D【分析】【分析】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入影响种群密度。

【详解】

A;由题干信息可知;野鸭湖灰鹤属于候鸟,故野鸭湖灰鹤种群密度主要受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A错误;

BC;灰鹤是候鸟;并不是固定在野鸭湖生活,因此调查结果无法代表种群数量增长情况,也就无法判断K值,BC错误;

D;据该图数据可以看出灰鹤会在七月下旬和十月下旬落脚在野鸭湖;即该调查数据可用于分析灰鹤的迁徙规律,D正确。

故选D。二、多选题(共6题,共12分)9、B:C:D【分析】【分析】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学的一条基本原理,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主要是通过食物链完成的能量转换,也是一条物质传递链,从经济上看,还是一条价值增殖量,因此,遵循这一原理就可以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详解】

A;“生态桥”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果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正确;

B;将有机肥施加到果园中;有机肥能够作为微生物的营养,故有机肥的施入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密度,B错误;

C;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实现了果树对废弃物多级利用,而不会使能量循环利用,C错误;

D;果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通常靠人的作用,物种比较单一,其稳定性不会高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BCD。10、A:D【分析】【分析】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各营养级的能量中大部分用于呼吸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部分流向分解者,但是本题中比较特殊,是由于饲料的用途是用来饲喂畜牧。

【详解】

A;根据表中各种作物同化量的比较可知;杂豆对光能的同化效率最低,A正确;

B;饲料作物中的能量全部用于呼吸消耗和自身生长发育繁殖;B错误;

C;根据用途可知;饲料作物中的能量大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但是具体的数值无法计算,C错误;

D;由于玉米的亩产量较高;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即可增加该农场的能量输入,D正确。

故选AD。

【点睛】11、B:C【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甲表示J型曲线,乙代表S型曲线,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c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表示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值,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详解】

A;捕鱼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c点之后、e点之前;捕捞后的种群数量应该维持在K/2,因为c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有利于保护鱼类资源,A错误;

B;若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达到K值,e点后增长速率为0,B正确;

C;若乙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c点之前种群数量较少,增长速率较慢,故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前,即种群数量越少越好,C正确;

D;K值是环境容纳量;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D错误。

故选BC。12、A:C:D【分析】【分析】

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中的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生物,属于多个物种。

群落的垂直结构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许多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光照变化等造成群落中各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详解】

A、群落季相是指群落的景观特征随季节而变化,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是周期性的,群落季相的更替也具有周期性,A正确;

B、群落中的各种植物生长期、繁殖期等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某些动物的繁殖、迁徙等习性也不相同,因此不同季节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会发生变化,B错误;

C、群落季相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植物与传粉动物等协同进化、相互适应的结果,C正确;

D、阳光、温度、水分等都会影响群落季节性变化,D正确。

故选ACD。13、A:C【分析】【分析】

顶极群落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一般来说,当一个群落或一个演替系列演替到同环境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在这个平衡点上,群落中各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生产量和消耗量(如呼吸)也都达到平衡。

【详解】

A;顶极群落的结构和物种组成已相对稳定;群落的结构复杂,A正确;

B;顶极群落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演替的速度较慢,B错误;

C;顶极群落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C正确;

D;顶极群落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生产量和消耗量(如呼吸)达到平衡;发展着的群落的能量累积较快,D错误。

故选AC。14、A:B【分析】【分析】

图甲:1820~1850年;由于环境较适宜,种群的数量快速增长;1850~1865年间由于受环境资源的影响,导致种内斗争加剧,进而该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1865年以后,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达到K值。

图乙:0~10年;λ>1,种群数量增加;10~20年,λ<1,种群数量减少,第20年种群的数量最少。

【详解】

A;分析图甲曲线可知;该生物在1840年左右斜率最大,则增长速率最大,A正确;

B;0~10年;λ>1,种群数量增加,但是在第10年后开始下降,因此该调查阶段中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是第10年,B正确;

C;图甲显示1820~1850年间;种群的数量快速增长,1860年以后年间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和不规则的小幅度波动,C错误;

D;图乙10~20年;λ<1,种群数量减少,第20年时种群数量最少,D错误。

故选AB。三、填空题(共6题,共12分)15、略

【分析】【详解】

演替即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演替的类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解析】演替16、略

【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河流的自净能力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详解】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点睛】【解析】负反馈调节17、略

【解析】①.次生演替②.土壤条件18、略

【解析】①.人均耕地②.燃料需求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光照强度栖息空间食物条件土壤湿度人20、略

【分析】【详解】

(1)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因此只能通过与遗传性状相近的其他地理隔离群中6只雌鸟杂交来繁殖后代。目的是使A种群所携带的基因能够传递下去。

(2)建立的“人工A种群”属于弱小种群,应采用人工方法控制对A种群的竞争者和捕食者的种群数量。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使用标志重捕法。【解析】①.杂交②.基因③.竞争④.捕食⑤.标志重捕法四、实验题(共3题,共15分)21、略

【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要求学生熟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特征及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三化螟是水稻害虫;会导致水稻减产,据此可判断图中白色柱是对照组的测定结果;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诱杀三化螟属于生物防治,信息素诱杀雄性个体破坏了三化螟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最终达到降低害虫种群密度的目的。

(2)三化螟成虫在春季将卵产在水稻的叶片上;但产卵的温度必须达到16℃以上。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三化螟虫卵不能移动,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水稻叶片上三化螟虫卵的密度。

(3)在稻田引入三化螟的天敌,增加了三化螟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因此,控制种群数量低于K/2既防止种群增长过快又使种群数量较低。【解析】对照组信息素破坏了三化螟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使种群密度降低生物种群的繁衍样方法环境阻力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控制种群数量低于K/2既防止种群增长过快又使种群数量较低22、略

【分析】【分析】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1)

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某生物小组的同学把纸盒一端用黑纸包好形成黑暗环境,另一端不做处理的目的是形成以光照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所以实验提出问题是: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

应作出的假设:假设是对问题肯定或否定的解答;根据问题应作出的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

本实验的不足之处①是鼠妇的数量太少;这样的实验结果会具有偶然性,不能令人信服。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实验时应多放几只鼠妇。

②不足之处是:实验次数太少;改为多次重复实验。

(4)

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可以修改假设,重新进行实验,进一步查找相关资料,不能修改实验数据,ACD正确,B错误;

故选B。

(5)

实验结束后;需要将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

【点睛】

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按照实验设计的原则进行分析。【解析】(1)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鼠妇的数量太少放入多只鼠妇实验次数太少多次重复实验。

(4)B

(5)将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23、略

【分析】【分析】

一般来说共生是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捕食是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竞争是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寄生可能使宿主数量减少,但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图2所示为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种群密度在A~C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两者的差值在增大,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密度为C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此时两者的差值最大,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最大;种群密度在C~D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两者的差值在减小,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种群密度为E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

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酵母菌数量的计算公式为:每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400÷(0.1mm3×10-3)×稀释的倍数。并且实验过程中需注意相关注意点;如:取样时要先振荡摇匀;酵母菌浓度过高时要加水稀释、计数时只数上边线和左边线的菌体数等。

【详解】

(1)据图分析;①表示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②表示两个竞争能力差异较大的两个种群,③表示互利共生的两个种群,④表示两个寄生关系的种群,所以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分别是③,②,①,④。

(2)在C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此时两者的差值最大,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最大,所以鼠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增长型。在无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该种群数量每年均以150%的速率(出生率-死亡率)增长,若该种群初始数量为N,则两年后它们的数量将达到N×(1+150%)×(1+150%)=6.25N。

(3)根据题意可知,5个中方格共80个小室内有酵母菌44个,则整个计数室酵母菌数量=44÷80×400=220个,并且酵母菌样品稀释了100倍,因此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220÷(0.1mm3×10-3)×100=2.2×108个。

【点睛】

第一小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种间关系的曲线的识别与判断,意在强化学生对四种曲线的识记、理解与掌握。第二小题结合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图,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要求考生明确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掌握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曲线种群数量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解析】③②①④增长型6.25N2.2108五、综合题(共3题,共9分)24、略

【分析】【分析】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以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动物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合分布)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分析表格:幼年(0+;1+、2+)的个体总数为400个;成年(3+、4+、5+、6+、7+、8+)的个体总数为400个,老年(9+、10+、11+、≥12)的个体总数为400个,比例1:1:1。

【详解】

(1)通常;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是增长型;衰退性、稳定型。分析表格:幼年(0+、1+、2+)的个体总数为400个,成年(3+、4+、5+、6+、7+、8+)的个体总数为400个,老年(9+、10+、11+、≥12)的个体总数为400个,因此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1:1:1。

(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这一湖泊中某鱼类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点睛】

本题考查种群的年龄结构,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解析】增长型、衰退性、稳定型1:1:1保持相对稳定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25、略

【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

1;图一是物质循环图;①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②表示捕食,③表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④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