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橘小实蝇为害多种水果和蔬菜。在治理虫害时,农业技术员先使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成虫,再释放不育雄性成虫,使其与田间雌虫交配,产下不能孵化的卵,最后引入它的天敌——寄生蜂,进一步消灭橘小实蝇。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应使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橘小实蝇的种群密度B.使用性引诱剂不会破坏橘小实蝇的性别比例C.释放不育雄性成虫会降低橘小实蝇的出生率D.引入的寄生蜂和橘小实蝇形成互利共生关系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多样性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A.物种多样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相对较高B.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对于珍稀濒危的物种,应该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D.生物多样性包括种群多样性、群落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2020年6月5日,中华穿山甲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提升至一级。下列关于某地中华穿山甲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环境资源和种群密度能影响该种群的分布型B.连续多年跟踪调查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可得出自然增长率C.若保护措施有力到位,则该种群的数量将维持指数增长趋势D.个体新生和死亡对该种群保持遗传多样性有积极意义4、下列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花园里全部的毛毛虫B.一个桔子上的青霉菌C.一个菜市场里全部的鲤鱼D.一片草场上全部的菊花5、科研人员对高原鼠兔的被捕食风险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以下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注:警戒距离是指当高原鼠兔有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之间的距离,与个体被捕食风险呈负相关。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和植被群落高度B.直接影响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的因素包括迁入率和迁出率、捕食者数量等C.植被既能为高原鼠兔的生存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也能直接影响增长率D.高原鼠兔种群密度越大、生存环境的植被生长越旺盛,被捕食风险越低6、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组成生物群落。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①②过程,碳元素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的B.③过程增多不是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C.碳循环只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D.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7、在鱼塘边种甘蔗,以蔗叶和蔗尾(顶端幼嫩部分)喂鱼,塘泥作为蔗地的肥料,被称为“蔗基鱼塘”。下列关于蔗基鱼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进行多鱼种混养要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

②鱼塘中不同种类的鱼具有完全一样的生态位。

③可能存在的食物链:甘蔗→鱼;塘泥→甘蔗。

④将塘泥作为蔗地的肥料实现了能量循环利用。

⑤这样的农业生产模式维持着高效的物质循环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④⑤8、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A.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一定不是生产者B.食物网中的植食动物属于不同的营养级C.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由营养关系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D.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9、研究者对大豆和禾草进行单种和混种实验。每个盆中种植的禾草个体数为0~4株;大豆为0~8株。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同一个盆中的大豆和禾草构成了生物群落B.接种根瘤菌能够显著提高单独种植的大豆产量C.接种根瘤菌显著减少混种的两种植物之间的竞争D.推测向盆中施加氮肥对混种的两种植物均无促进作用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处于不同营养级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11、某地的一个生态种植养殖大棚里,水底养螃蟹,水面漂浮着无土栽培的某种蔬菜,而水面上方,黄瓜藤枝枝蔓蔓。蔬菜和黄瓜生长所需的肥料就来自螃蟹的排泄物。同时,大棚里种了一种特殊的辣椒,能起到驱虫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与普通蔬菜大棚相比,该生态种植养殖大棚的抵抗力稳定性更高B.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C.蔬菜和黄瓜从螃蟹的排泄物中获得养分,此时蔬菜和黄瓜也可作为分解者D.食物网中的不同生物间通过同化有机物的形式进行能量传递12、塑料是“白色污染”的“主要元凶”,降解塑料微生物的筛选有助于解决该难题。如图1是研究人员从蜡螟消化道中分离高效降解聚乙烯细菌的操作流程,图2是菌种筛选的结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注:聚乙烯是某些塑料的主要成分,菌种筛选所用固体培养基中因含有聚乙烯微粒而不透明。A.应选择菌落A1进行扩大培养B.扩大培养应选择固体培养基C.培养基中聚乙烯的作用是筛选目的菌和为目的菌提供碳源D.与焚烧相比,利用目的菌降解聚乙烯塑料具有不造成二次污染的优点1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和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食物网中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稻田中放养草鱼,会使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更复杂C.硝化细菌属于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D.某甲虫通过分解落叶获得养分,该甲虫属于分解者14、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中突出了“绿色理念”,环保细节处处可见,如七棵烟花树的焰火药剂无重金属物质且低硫,是高科技环保焰火产品;迎宾礼炮零污染;由再生涤纶、地毯专用纱线编织而成的红地毯是由40余万个废旧矿泉水瓶制作而成的;气球可生物降解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焰火药剂鸣放时产生的含碳气体可以参与碳循环B.零污染环保礼炮既不会导致雾霾,也不导致酸雨C.用废旧矿泉水瓶制作红地毯,有利于减轻塑料制品对环境的污染D.研究土壤微生物分解可降解气球时,对照组土壤需60℃处理1h15、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1),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甲的数值是1050J·cm-2·a-1B.乙到丙的传递效率为15%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D.甲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一定多于乙营养级的个体数量16、白鹤又名西伯利亚鹤,其全球现存仅约3500~4000只。白鹤在西伯利亚繁殖,我国长江中下游越冬。研究人员记录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到2019年期间越冬白鹤最大数量的年际变化,探讨白鹤数量变化与其越冬地气候变化的关系,得到如图的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科学家研究种群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变化就是指种群的“J”形和“S”形变化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白鹤种群数量时,若标记物易脱落则导致白鹤种群数量统计结果偏小C.气温下降对保护区白鹤的数量的影响具有滞后性D.2004—2007年期间,保护区内白鹤种群数量减少,主要与种群出生率降低有关17、下图是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生产者的净光合量B.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2.6/62.8)×100%C.“未利用”能量包括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D.生态平衡时,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等于输出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6题,共12分)18、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_____。19、不同生态系统在这两种稳定性的表现上有着一定的差别。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_______,食物网越_______,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________,抵抗力稳定性就越_______。20、生产者——绿色植物属于第_____营养级;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昆虫是_______,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次级消费者——青蛙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_______——蛇属于__________营养级;四级消费者——鹰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21、能量形式的变化:太阳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_______→热能22、群落的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______的多少称为丰富度。23、群落中______________称为丰富度。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3题,共9分)24、黄顶菊是繁殖能力极强的生态入侵植物;可造成本地植物减产,严重威胁我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1)黄顶菊入侵地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__;黄顶菊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

(2)研究人员在同一实验基地的相同土壤条件下进行种植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

。组别处理土壤全磷g/kg土壤磷酸酶活性mg/(g·h)(该酶可参与有机磷降解)A空白组0.850.23B本地植物0.750.32C轻度入侵0.730.39D重度入侵0.640.54①上述实验中A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研究者用上述种植实验代替野外实地检测;目的是排除___________等无关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②据表可知黄顶菊入侵后;土壤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该变化可使黄顶菊在与本地植物的___________中占据明显优势。

(3)土壤磷酸酶主要来自于微生物。研究人员推测:黄顶菊入侵后可能使得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发生改变;他们利用上述实验中A;D两组的土壤盆栽本地植物旱稻,实验处理及结果见图。从图中找出支持此推测的证据___________。

(4)进一步研究发现黄顶菊能分泌某种化学物质;使其根系周围大量聚集可分泌高效磷酸酶的耐寒短杆菌。综合上述研究,请将下列选项排序以解释入侵植物导致本地植物减产的原因。

A.土壤磷酸酶等酶活性改变B.入侵植物分泌化学物质。

C.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变D.土壤营养成分发生变化。

外来植物入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入侵植物在竞争中占优势→本地植物减产。25、结合下列材料;对以下问题分析并作答:

(1)如图①~④分别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

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2)若图2所示的种群为某鼠种群。在C点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__________。在无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该种群数量每年均以150%的速率(出生率-死亡率)增长,若该种群初始数量为N,则两年后它们的数量将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室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mm3。现将1mL酵母菌样品加99mL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滴在盖玻片边缘,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现观察到图中所示a、b、c、d、e5个中方格内共有酵母菌44个,则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______个。26、下图是轮叶黑藻细胞光合作用相关过程示意图。研究表明:水中CO2浓度降低能诱导轮叶黑藻(一种沉水植物)光合途径由C3向C4途径转变,C4途径可使轮叶黑藻适应低CO2浓度的环境;而且两条途径在同一细胞中进行。请据图回答问题:

(1)当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数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_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水平上研究的结果。

(2)为图中物质A的还原提供能量的是_______。图中催化CO2固定的两种酶(PEP羧化酶、Rubisco)中,与CO2亲和力较高的是PEP羧化酶,这是_______的结果,意义是_______。

(3)在光照条件下,轮叶黑藻细胞叶绿体的类囊体腔中的H+浓度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叶绿体基质;轮叶黑藻细胞中丙酮酸产生的场所有_________。

(4)黑藻是一种常见的沉水高等植物,某实验小组利用黑藻进行如下实验,请分析并回答:。实验步骤的目的主要实验步骤材料准备取若干盛有一定量浓度为1%的①______溶液的玻璃瓶,将玻璃瓶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每个玻璃瓶中均放入等量、新鲜的黑藻叶片,用橡胶塞密封②______甲、乙、丙三组玻璃瓶双侧各等距离放置1个18W的LED灯,分别控制灯距为10cm、15cm、20cm。作为对照组,对丁组玻璃瓶进行遮光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培养一段时间实验数据记录组别甲乙丙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mg•h-1)6.474.221.98-2.14。组别甲乙丙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mg•h-1)6.474.221.98-2.14组别甲实验结果分析甲到丙瓶内氧气的释放速率可以表示这段时间内黑藻的③______。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可以表示这段时间内黑藻的呼吸速率。

该实验的目的是④_______;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⑤______。组别甲乙丙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mg•h-1)6.474.221.98-2.14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3题,共30分)27、2020年初;25年来最严重的蝗灾正在东非蔓延,对东非国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都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而造成本次蝗灾的罪魁祸首就是沙漠蝗虫。如图为东非某草原蝗灾期间的部分食物网示意图(分解者与无机环境未画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此食物网包含了________条食物链,其中狼位于第____________营养级。

(2)此食物网中,牧鸡与蛙的关系属于__________。

(3)目前,控制沙漠蝗群和蝗蝻带的主要方法是使用汽车和空中喷雾器以小剂量(称为超低量(ULV)配方)施用有机磷化学品,此方法属于________防治,这种防治方法具有快速、高效、使用方便等优点,但不建议频繁使用,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2点)。

(4)相比于杀虫剂治蝗,中国的“牧鸡治蝗”有效又环保,此种治蝗方法属于________防治。

(5)若牧鸡的食物40%来自沙漠蝗虫,40%来自蜘蛛,其余来自蛙,那么牧鸡要增加20g体重,能量传递效率按10%来计算,需要消耗生产者_____________g。28、某地一条河流常年被生活废水污染。生活废水的水质;水量不均;有机物、N、P含量高。为因地制宜探索治理河水污染的生态方法,研究人员将污染河水引入一个面积为33m×20m的人工实验湿地(见下图)。

在该人工实验湿地中引入满江红、芦苇、水芹和凤眼莲等水生植物,并暂时封闭出水口。一段时间后检测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水质,结果见下表。参数入口处平均值出口处平均值国家排放标准总氮(mg/L)25915总磷(mg/L)2.40.81.0*BOD(mg/L)60820粪便类大肠杆菌(细菌数目/100mL)1.0×1071.9×105100~500

*BOD表示污水中生物体在代谢中分解有机物消耗的氧气量;可间接反映出水质中有机物含量。

请回答问题:

(1)从生态系统结构分析,该人工实验湿地中引入满江红、芦苇、水芹和凤眼莲等水生植物属于_________。

(2)据表分析,流经人工实验湿地后,污水中氮、磷总量均呈现__________趋势。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与研究人员采取的__________________的措施有关。

(3)污水流经人工实验湿地后,BOD值的明显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为减少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植物种类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g/m2)单位水体面积P吸收量(g/m2)浮水植物a22.301.70浮水植物b8.510.72沉水植物c14.612.22

结合上表数据,投放___________两种植物可以达到降低该湿地中N、P的最佳效果。29、薇甘菊是一种具有超强繁殖能力的多年生藤本植物;其根系多且密集,能增加土壤孔隙度;其茎通过攀缘;缠绕最终使植株覆盖在乔、灌木植物的冠层顶部,造成附主枯菱死亡。薇甘菊入侵后能快速传播形成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因此被称为“生物多样性终极杀手”。回答下列问题:

(1)若研究薇甘菊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等。薇甘菊能在群落演替中迅速成为数量多、对其他物种影响大的优势种群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2)科研人员研究了薇甘菊的不同入侵程度对某地森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和土壤小动物组成的影响,调查结果如下表。有机碳储量(t。hm-2)或小动物组成(个)植被碳库凋落物碳库土壤碳库小动物小动物类群数个体总数类群数个体总数未入侵区域51.852.01161.87141376轻度入侵区域50.863.52143.18151543重度入侵区域43.545.42117.74152287

①调查结果表明,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的加剧,该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______。其中凋落物碳储量显著增加,其原因是______。

②调查结果表明,薇甘菊入侵对该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组成的影响是______。分析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的增加,该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C【分析】【分析】

1;生物防治的方法:引入天敌;散播性引诱剂;干扰正常交尾;引入寄生生物,以毒攻毒。

2;种群的特征:

【详解】

橘小实蝇的幼虫活动范围有限,活动能力弱,应使用样方法估算橘小实蝇的种群密度,对于橘小实蝇的成虫采用诱捕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使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成虫,因此会破坏橘小实蝇的性别比例,B错误;根据题意,释放不育雄性成虫与田间雌虫交配,产下不能孵化的卵,因此会降低橘小实蝇的出生率,C正确;根据题意,引入的寄生蜂和橘小实蝇形成寄生关系,D错误。2、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主要分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详解】

A;物种的种类增多;食物链和食物网比较复杂,则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比较强,A正确;

B;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物种的丰富度增加,因此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正确;

C;对于珍稀濒危的物种;应该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若继续猎采和买卖,则会导致其彻底灭绝,C正确;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

故选D。3、C【分析】1;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包括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2;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3;当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倍数增长,种群数量会呈现指数增长。而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逻辑斯蒂增长。

【详解】

A;环境资源和种群密度能影响种群的分布型;A正确;

B;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表现为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变化;连续多年追踪该种群的密度,可得出自然增长率,B正确;

C;即使对中华穿山甲保护到位;但资源和空间总归是有限的,其种群数量会呈现逻辑斯蒂增长,C错误;

D;个体新生和死亡维持种群稳定;有利于种群保持其遗传多样性,D正确。

故C选。4、B【分析】【分析】

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且符合种群的特征。

【详解】

A;一个花园里全部的毛毛虫;包含多个物种,是多个种群,A错误;

B;生活在一个桔子上的青霉菌是一个种群;B正确;

C;一个菜市场里全部的鲤鱼;包含多个物种,是多个种群,C错误;

D;一片草场上全部的菊花;包含多个物种,是多个种群,D错误。

故选B。5、A【分析】【分析】

分析柱形图可知;鼠兔种群密度越高,警戒距离越大,个体被捕食风险越低;分析曲线图可知,植被群落高度越高,警戒距离越小,个体被捕食风险越高。

【详解】

A;据题图判断;该实验研究种群密度和植被群落高度对高原鼠兔被捕食风险的影响,自变量是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和植被群落高度,A正确;

B;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捕食者数量不是直接影响因素,B错误;

C;高原鼠兔以植物为食;植被为高原鼠兔的生存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空间,能影响高原鼠兔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但不能直接影响增长率,C错误;

D;据题图;高原鼠兔种群密度升高会降低个体被捕食的风险;植被高度越低,警戒距离越大,即被捕食风险越低,D错误。

故选A。6、C【分析】【分析】

碳循环: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详解】

A;据图分析: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因此①②过程中,碳元素是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A正确;

B;③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而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B正确;

C;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C错误;

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D正确。

故选C。7、B【分析】【分析】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详解】

①鱼塘中常进行四大家鱼混养;需要考虑分层现象等群落空间结构问题,①正确;

②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但包括它所处的空间位置;还包括它占用资源的情况(例如食物),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例如捕食;竞争),所以鱼塘中不同种类的鱼生态位并不相同,②错误;

③④将塘泥作为蔗地的肥料时;甘蔗从塘泥中获得了矿质营养,并不是甘蔗作为消费者利用了塘泥的有机物,所以两者不构成食物链,也没有发生塘泥到甘蔗的能量流动,能量无法进行循环利用③④错误;

⑤“蔗基鱼塘”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利用;减少了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这种模式遵循了“循环”这一生态学基本原理,⑤正确。

综上所述;②③④叙述均错误,B符合题意。

故选B。8、C【分析】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为:食物链和食物网。

2;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3;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

【详解】

A;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也可能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是化能合成型生物,A错误;

B;食物网中的植食动物都属于第二营养级;B错误;

C;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由营养关系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C正确;

D;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D错误。

故选C。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9、A:C:D【分析】【分析】

种间关系包括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其中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是同步的;捕食关系中,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不同步,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即一种生物的数量随另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而变化;竞争关系中,两者的数量呈同步性变化。

【详解】

A;生物群落包括所有生物;大豆和禾草都是植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生物,A错误;

B;根据题中图示可知;可知接种根瘤菌能够显著提高单独种植的大豆产量;B正确;

C;接种根瘤菌不会影响两种生物之间的竞争;C错误;

D;向盆中施加氮肥对大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D错误。

故选ACD。

【点睛】10、A:C【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两部分。而每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会处于不同的营养级;大多数动物是消费者;但屎壳螂、蚯蚓等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属于分解者;细菌中大多数是分解者,但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

【详解】

A;由于一种生物可以以多种生物为食物;也可以被多种生物所捕食,因此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的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处于不同的营养级,A正确;

B;有些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属于分解者;如蚯蚓,B错误;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C正确;

D;硝化细菌等是生产者;D错误。

故选AC。11、A:B:D【分析】【详解】

A;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高,A正确;

B;特殊辣椒具有驱虫作用是因为辣椒能释放某种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起到了传递信息的作用,B正确;

C;蔬菜和黄瓜从螃蟹的排泄物中获得养分;获得的是排泄物中的无机盐,不是全部的排泄物,所以蔬菜和黄瓜不是分解者,C错误;

D;食物链中的生物主要以捕食的关系建立起来的;因此不同生物间通过同化有机物的形式进行能量传递,D正确。

故选ABD。12、A:C:D【分析】【分析】

按照物理状态对培养基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一般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选择、鉴定等操作,液体培养基用于扩大培养,增加目的菌浓度。

【详解】

A、降解聚乙烯的细菌将固体培养基中的聚乙烯微粒分解后,培养基中会出现透明圈,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之比越大,分解塑料的能力越强,因此应选择菌落A1进行扩大培养;A正确;

B;扩大培养应选择液体培养基;B错误:

C;聚乙烯是某些塑料的主要成分;培养基中聚乙烯的作用是筛选目的菌和为目的菌提供碳源,C正确:

D;与焚烧相比;利用目的菌降解聚乙烯塑料具有不造成二次污染的优点,D正确。

故选ACD。13、B: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详解】

A;食物网中的生物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所以食物网中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A错误;

B;放养草鱼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使其营养结构更加复杂,B正确;

C;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是自养生物,因而属于生产者,C正确;

D;某甲虫通过分解落叶获得养分;属于腐生型异养生物,因此该甲虫属于分解者,D正确。

故选BCD。14、A:B:C【分析】【分析】

碳在大气圈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CO2;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碳循环过程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转变成有机物,然后通过捕食关系传递到动物,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和枯枝落叶被分解者分解,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碳再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部分以化石燃料的形式通过燃烧产生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详解】

A、焰火药剂鸣放产生的含碳气体(如CO2)可以参与碳循环;A正确;

B;分析题意可知;环保礼炮零污染,既不会导致雾霾,也不会导致酸雨,B正确;

C;废旧矿泉水瓶属于难降解制品;对难降解制品进行二次利用可以减轻该类制品对环境的污染,C正确;

D;观察土壤微生物对可降解气球的分解作用时;对照组要用来观察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土壤不做处理,实验组要在尽可能保证土壤理化性质的前提下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土壤可在60℃恒温箱中处理1h进行灭菌,D错误。

故选ABC。15、A:D【分析】【分析】

题图分析:图示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甲是生产者,其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175+200+875=1250(J·cm-2•a-1);乙是初级消费者,其同化的总能量为200(J·cm-2•a-1);丙是次级消费者,其同化的总能量为30(J·cm-2•a-1);丁是分解者。

【详解】

A、甲的同化量为175+200+875=1250(J·cm-2·a-1);A错误;

B、图中第二营养级(乙)同化的能量为200(J·cm-2·a-1),第三营养级(丙)同化的能量为30(J·cm-2·a-1);因此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0÷200×100%=15%,B正确;

C;从图中的能量流动情况看;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C正确;

D;并不是营养级越低;生物数量就越多,如在食物链松树→松毛虫→鸟中,松树的数量远少于松毛虫的数量,D错误。

故选AD。16、A:B:D【分析】【分析】

1;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2;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详解】

A;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的变化包括种群的增长、波动、衰亡等以及影响种群变化的因素,A错误;

B;根据公式:白鹤的总数=第一次捕获的总数×第二次捕获的总数÷标记数;若标记物易脱落导致白鹤种群数量统计结果偏大,B错误;

C;气温下降可能影响幼鹤的生长和性成熟年龄;使后续年度内幼鹤不能迁徙到鄱阳湖保护区越冬,减少了保护区的白鹤数量,对保护区白鹤数量产生滞后性影响,C正确;

D;白鹤在西伯利亚繁殖;所以2004—2007年期间,保护区内白鹤种群数量减少,主要取决于迁入率,D错误。

故选ABD。17、A:B【分析】【分析】

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流经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能量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详解】

A;生产者积累的有机物总能量是净光合量;而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是总光合量,因此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生产者的净光合量,A错误;

B;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是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62.8/464.6)×100%,B错误;

C;未利用的能量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因此“未利用”能量包括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此时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等于输出,D正确。

故选AB。三、填空题(共6题,共12分)18、略

【分析】【详解】

演替即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演替的类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解析】演替19、略

【解析】①.多②.复杂③.强④.高2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一初级消费者二三三级消费者四五2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化学能22、略

【解析】①.物种组成②.物种数目23、略

【分析】【详解】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解析】物种数目的多少四、实验题(共3题,共9分)24、略

【分析】【分析】

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个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包括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和蓝藻、化能合成细菌等。

【详解】

(1)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生命成分共同组成群落;加上非生物部分就是生态系统。黄顶菊是植物,故属于生产者。

(2)①空白对照组不种植任何植物。②野外实地因地理条件和周围环境影响;土壤内物质含量必然有差异。用上述种植实验代替野外实地检测,目的是排除外界环境等无关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②据表可知黄顶菊入侵后;土壤发生的变化是含磷量降低,土壤磷酸酶活性增大。该变化可使黄顶菊在与本地植物的竞争中占据明显优势。

(3)D组植物灭菌后植株高度明显高于未灭菌的;A组则相反,说明入侵后土壤菌落不适合植物生长,D组与A组对比可见,未灭菌时D组植物高度低于A组,说明入侵后土壤菌落结构发生改变。

(4)由题意可知;黄顶菊能分泌某种化学物质(B),在根周围聚集可分泌高效磷酸酶的细菌(C),这些细菌分泌磷酸酶(A)使土壤全磷量降低(D),本地植物可利用的磷被黄顶菊侵占,使黄顶菊在与本地植物的竞争中占优势,最终导致本地植物减产,即B→C→A→D。

【点睛】

实验过程中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控制无关变量要做到相同且适宜。【解析】群落生产者不种植任何植物外界环境含磷量降低,土壤磷酸酶活性增大竞争黄顶菊入侵后,未灭菌状态下旱稻株高明显低于未入侵时,说明黄顶菊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BCAD25、略

【分析】【分析】

一般来说共生是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捕食是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竞争是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寄生可能使宿主数量减少,但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图2所示为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种群密度在A~C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两者的差值在增大,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密度为C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此时两者的差值最大,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最大;种群密度在C~D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两者的差值在减小,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种群密度为E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

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酵母菌数量的计算公式为:每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400÷(0.1mm3×10-3)×稀释的倍数。并且实验过程中需注意相关注意点;如:取样时要先振荡摇匀;酵母菌浓度过高时要加水稀释、计数时只数上边线和左边线的菌体数等。

【详解】

(1)据图分析;①表示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②表示两个竞争能力差异较大的两个种群,③表示互利共生的两个种群,④表示两个寄生关系的种群,所以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分别是③,②,①,④。

(2)在C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此时两者的差值最大,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最大,所以鼠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增长型。在无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该种群数量每年均以150%的速率(出生率-死亡率)增长,若该种群初始数量为N,则两年后它们的数量将达到N×(1+150%)×(1+150%)=6.25N。

(3)根据题意可知,5个中方格共80个小室内有酵母菌44个,则整个计数室酵母菌数量=44÷80×400=220个,并且酵母菌样品稀释了100倍,因此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220÷(0.1mm3×10-3)×100=2.2×108个。

【点睛】

第一小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种间关系的曲线的识别与判断,意在强化学生对四种曲线的识记、理解与掌握。第二小题结合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图,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要求考生明确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掌握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曲线种群数量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解析】③②①④增长型6.25N2.210826、略

【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C3途径是指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DNA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C4途径是指在PEP羧化酶的催化下,PEP在叶肉细胞中与HCO3-结合,先把CO2固定成草酰乙酸,再转化为苹果酸,重新释放CO2后进入卡尔文循环。

【详解】

(1)群落水平研究的包括群落的范围和边界;丰富度、空间结构、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等;故当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数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结果(种间关系)。

(2)图中物质A为C3,C3的还原需要能量,光反应的产物ATP和NADPH中储存着活跃的化学能,二者均可为C3的还原提供能量;结合题干“水中CO2浓度降低能诱导轮叶黑藻(一种沉水植物)光合途径由C3向C4途径转变,C4途径可使轮叶黑藻适应低CO2浓度的环境”,说明C4循环中PEP羧化酶与CO2的亲和力高于C3循环中的Rubisco,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使得轮叶黑藻能适应水中低浓度CO2的环境;提高其光合强度,利于其生长。

(3)在光照条件下,类囊体腔内的H+比叶绿体基质的要多;故其pH值相较叶绿体基质要低(泵出为顺浓度梯度,从而将质子势能转化为ATP中的能量);图中苹果酸分解成丙酮酸和二氧化碳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细胞中丙酮酸产生的场所还可能有细胞质基质(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NADH),故轮叶黑藻细胞中丙酮酸产生的场所有叶绿体基质;细胞质基质。

(4)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的条件有光照、CO2等,从表格中“甲、乙、丙三组玻璃瓶双侧各等距离放置1个18W的LED灯,分别控制灯距为10cm、15cm、20cm”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其他无关变量保持一致且适宜,故实验需要保证正常的CO2原料供应,即材料准备中应取若干盛有一定量浓度为1%的NaHCO3(分解释放CO2;维持玻璃瓶中二氧化碳浓度稳定)溶液的玻璃瓶;

②“甲;乙、丙三组玻璃瓶双侧各等距离放置1个18W的LED灯;分别控制灯距为10cm、15cm、20cm。作为对照组,对丁组玻璃瓶进行遮光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培养一段时间”体现的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故该操作的目的为设置对照实验(实验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③甲到丙瓶中的黑藻同时进行了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时,黑藻向外释放氧气,故甲到丙瓶内氧气的释放速率表示这段时间内黑藻的净光合速率;

④⑤由表格数据可知,甲到丙瓶,灯距逐渐增大,光合作用逐渐减弱,氧气释放速率随之下降,故实验结论为: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增强,可以推测,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解析】(1)群落。

(2)NADPH和ATP自然选择使轮叶黑藻能适应水中低浓度CO2的环境;提高其光合强度。

(3)高于叶绿体基质;细胞质基质。

(4)NaHCO3##碳酸氢钠设置对照实验净光合速率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增强五、综合题(共3题,共30分)27、略

【分析】【分析】

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在食物链中,生产者是最基础的环节,不体现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其图中可以发现6条食物链:草→沙漠蝗虫→蜘蛛→牧鸡→狼;草→沙漠蝗虫→牧鸡→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