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公共安全治理问题及对策探究-S街道社区为例》15000字(论文)_第1页
《城市社区公共安全治理问题及对策探究-S街道社区为例》15000字(论文)_第2页
《城市社区公共安全治理问题及对策探究-S街道社区为例》15000字(论文)_第3页
《城市社区公共安全治理问题及对策探究-S街道社区为例》15000字(论文)_第4页
《城市社区公共安全治理问题及对策探究-S街道社区为例》15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社区公共安全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S街道社区为例目录TOC\o"1-2"\h\u30173城市社区公共安全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S街道社区为例 1332第一章绪论 15867第二章武汉市S街道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现状分析 2181092.1S街道社区公共安全治理调查研究 2235332.2S街道社区公共安全现状 526502.3S街道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现状 624905第三章武汉市S街道社区公共安全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0289953.1治理意识培育不足 1042713.2治理内容复杂交叉 10233763.3治理边界模糊不清 11317263.4治理效果有待提高 1126370第四章武汉市S街道社区公共安全治理优化的对策建议 1250374.1城市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的路径思考 1315114.2S街道社区公共安全治理优化的对策建议 1416574主要参考文献 17第一章绪论公共安全一直以来都是党和政府密切关注的民生问题,是确保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石。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社区逐渐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基础单元,因此,城市社区的公共安全愈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城市的发展REF_Ref29979\r\h[1]。当前,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社区治理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公共安全为核心的城市社区治理更是成为保障人民日常活动有序进行的关键。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尤其是社区治理体系的建设,确保群众生活能够得到基本保障,确保群众的幸福生活需要能够得到满足REF_Ref30084\r\h[2]。不仅十九大报告对社区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以及六中全会均提出要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为城市社区提供更为精细、更为精准的服务,来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另外,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与蔓延也对城市社区的公共安全带来了新挑战,社会风险程度大大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城市社区的公共安全治理就显得更加重要REF_Ref30505\r\h[3]。由此可见,城市社区公共安全不仅关乎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城市和社会的稳定,同时也在影响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发展。基于此,本文选取武汉市S街道为具体案例,分析该街道下设城市社区的公共安全及其治理现状,探讨该街道当前在社区公共安全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对其治理路径的优化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能够帮助该街道提升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保障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第二章武汉市S街道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现状分析本章将选取武汉市S街道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该街道下的城市社区在公共安全及治理方面的现状,为深刻了解当前城市社区在公共安全治理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及所面临的困境提供案例支撑。2.1S街道社区公共安全治理调查研究2.1.1S街道社区公共安全治理调查设计为了解武汉市S街道的社区公共安全及治理现状,本文分别从调查区域选择、调查对象选择、以及数据获取途径等方面来进行研究调查设计。(一)调查区域选择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不同省份、不同城市下的城市社区在公共安全治理现状和成效方面也存在不平衡的现象。由于不同的城市社区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于其公共安全治理方面的研究不能一概而论,但与此同时,若仅仅只选取一个特定的城市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则得出的结论将会存在较大的特殊性,严重缺乏代表性和普适性,对维持一个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所做出的积极作用也会十分有限。所以,在综合考量下,本文选取特定城市下的一个特定街道,对该街道下的所有城市社区进行调查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研究的现实可行性以及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基于所在工作、生活环境的优势,本文最终确定调查区域为武汉市的某一街道。(二)调查对象选择基于城市社区在居民日常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以及城市社区公共安全治理在城市治理以及社会治理中所发挥出的积极作用,本文所选择的调查对象为城市社区,即武汉市S街道下的城市社区,该街道在公共安全治理方面具有突出表现,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消防安全、人身及财产安全、应急管理以及交通安全等方面仍有欠缺,于本文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案例。(三)数据获取途径针对S街道辖区内社区及人员的基本情况,如街道下设的所有社区名称、社区面积、小区数、住宅数、人数等信息,则通过该街道所属行政区的政府门户网站搜集二手数据。而针对社区人员结构、年龄分布、文化程度、以及各类安全事故统计等非公开数据,则通过向街道办、居委会寻求合作来收集一手数据。同时根据相关管理人员、志愿者的说明,对该街道的公共安全治理现状形成更为清晰准确的认知。2.1.2S街道社区实地调研情况分析经过实地调研,整理出该街道的基本情况如下:街道辖区内共有10个城市社区,社区类型包括有新型社区、老旧混合型社区以及老城区型社区,其中以老旧混合型社区和老城区型社区为主要类型,多成立于2000年。所有社区占地面积共3.99平方公里,有22个小区,382栋住宅楼,住户数达27782户,大约为7万人左右。由于老旧社区较多,因此老年人、困难家庭所占的比例较之一般的社区更高,其中享受老年津贴的共有2029人,困难家庭383人,患有残疾的为545人,失独家庭有69户共105人。由于街道内建筑多以住宅区为主,商业用地较少,所以生产安全事故很少发生。另外,由于住房较为陈旧,但交通便利,因此社区入住人员结构复杂,主要包括有空巢或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儿童、正常家庭、刚毕业的大学生以及工作年限不长的年轻人等。由于住宅区较多,并且多为开放式小区,安防工作薄弱,故入室盗窃事件时有发生,难以完全防范。加之当前生活成本高、生活压力直线上升,导致部分社区成员无法承受压力,出现心理问题,五年内因各种原因而发生坠楼事故的次数达到12起,成为影响社区公共安全的一大风险。街道内社区的具体情况如下表2-1所示。表2-1S街道辖区内城市社区基本情况面积/平方公里小区数住宅楼/栋户数人数困难家庭/人享受老人津贴/人残疾人失独家庭社区10.782544299101267433614921户36人社区20.46473558886035283495户7人社区30.12118123329419148116户9人社区40.251321656468526233735户6人社区51.33352290697926226484户6人社区60.18137367091861080215户10人社区70.16156220839724204202户3人社区80.261434005862161285662户3人社区90.08120200159331021198415户19人社区100.465402862854736115244户6人另外,根据在街道办和居委会记录在案的数据,通过收集整理之后得到关于社区成员的基本情况如下表2-2所示。从数据可知,S街道社区成员性别分布均衡,中老年人数比例较高,且多数成员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党员比例不高,居住年限在3年以下的占多数,其次为10年以上。究其原因,是因为该街道多为老城区社区,周围商业不发达,所以中老年人数比正常情况下要多,且这些中老年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另外,该行政区的中小学虽多,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能够达到100%,但是教育质量普遍不高,发展远不如其他行政区,因此许多户主为了保障孩子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会选择搬迁,将住房出租。但与此同时,该行政区是近年来武汉市发展势头较为猛烈的区域,是市政府想要重点打造的商业新区,而S街道离新商业区距离较近,并且交通便利,租金便宜,因此街道内的住宅区在近3年内成为很多年轻人以及中年务工人员的首选。表2-2S街道辖区内社区成员基本情况基本信息分类频数比例性别男3296947.2%女3688152.8%年龄18岁以下1278218.2%18-30岁1948827.9%30-45岁1411020.2%45-60岁1313218.8%60岁以上1040814.9%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641523.5%高中、中专和中技2563536.7%大专、本科1844026.4%硕士及以上936013.4%政治面貌中共党员及预备党员35625.1%民主党派9781.4%共青团员1299218.6%群众5231874.9%居住年限3年以下2151430.8%3-5年1613523.1%5-10年1508821.6%10年以上1711324.5%2.2S街道社区公共安全现状2.2.1S街道社区公共安全总体情况总体而言,S街道的城市社区治安良好,无任何重大事故发生,居民的公共安全能够得到基本保障,社区的公共秩序能够得到较好的维护,邻里和睦,几乎不存在由于邻里矛盾冲突而引发打架斗殴等危害居民人身安全的事件。并且,绝大部分社区居民对于居委会和街道办的工作持积极配合态度,能够积极响应居委会开展的防火防灾宣传、应急管理知识宣传等工作。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间,该街道的所有城市社区都能够做到严肃认真抗击疫情,社区工作人员严格对居民进行排查,在疫情蔓延期间严格落实居家隔离政策,不断宣传防疫抗疫相关知识,呼吁居民提高防护意识,坚决把社区这道防线守严守牢。另外,社区居民也十分配合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主动的报备行程、居家隔离。自疫情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有效控制后,该街道始终保持0新增病例的状态,极大保障了社区的公共安全。但是,该街道仍时有一些公共安全事故发生。由于S街道的社区多为老旧社区,因此建筑多数较为陈旧,存在的风险隐患相对更多,如地下车库容易进水、房屋容易漏水、以及地面塌陷等,加上老人偏多,在行动不便的情况下更易造成安全事故,如出现燃气事故、爆炸事故、失火、食物中毒等。另外,由于住户多、道路窄,平常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也相对更高。可见,S街道的社区公共安全现状总体向好,但仍有大量风险需要加强防范。2.2.2S街道社区公共安全事故统计分析根据街道办与居委会记录的数据,近五年来S街道城市社区发生的公共安全事故统计如下表2-3所示。表2-32017-2021年S街道城市社区发生的公共安全事故统计事故类型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排序交通事故13640.24%1食物中毒5014.79%2治安事件4212.43%3爆炸事故288.28%4动物伤害226.51%5燃气事故195.62%6其他154.44%7火灾事故144.14%8高空坠落123.55%9合计338100%根据数据,并借鉴国标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中的事故分类,本文将社区近五年来发生的公共安全事故分为交通事故、食物中毒、治安事件、爆炸事故、动物伤害、燃气事故、火灾事故、高空坠落以及其他等几种类型。其中,治安事件是指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构成的案件,包括入室盗窃、寻衅滋事、制造噪音干扰居民正常生活等一系列侵害居民合法人身财产权、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燃气事故是指由于居民操作不当、燃气用具老化等原因而造成的燃气泄漏、燃气灶爆炸等危害。爆炸事故是指除燃气爆炸外的其他爆炸造成的伤害,如家用电器微波炉、热水袋等由于设备老化或质量问题导致在使用过程中突发爆炸,威胁居民人身安全。动物伤害主要是指猫狗等动物咬伤居民的现象。另外,由于其他事故类型如机械伤害、高空抛物、坍塌等在该街道的发生频率较低,故本文将其归结为“其他”。从表2-3可知,对S街道城市社区的公共安全威胁最大的风险因素为交通事故,在2017-2021年间发生事故的次数占事故总次数的四成,其比例之大也反映出社区在对交通事故的治理方面还存在较大欠缺。其次是食物中毒和治安事件,加起来超过总数的1/4。因为社区内很多最近几年才搬进来的年轻人,他们工作压力大、作息饮食不规律,还热爱不健康的食物,容易造成身体免疫力下降而加大食物中毒的风险,并且年纪较小的学生也会因为摄入不干净不卫生的路边摊而导致食物中毒。另外,由于多为老旧社区,低廉的租金也会吸引一些生活窘迫、行为不端的人入住,因此入室盗窃也是影响社区治安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此同时,爆炸事故、燃气事故、火灾事故也时有发生。因为设备使用年限长,容易出现设备用具失灵、老化等问题,不少住户家中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而且由于近年来电动车愈发受到年轻人的喜爱,由电动车充电引发的火灾事故也在威胁着社区的公共安全。2.3S街道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现状2.3.1安全意识日益加深总体而言,S街道社区居民的安全意识正在日益加深,不管是政府、社会组织还是居民等多方主体都开始更加关注社区的环境、消防以及治安等方面的工作。居民在对社区安全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在提升自身的安全素养。比如居民能够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消防知识宣传以及消防器械使用的活动,主动了解发生意外时应该如何处理,这也体现在实际处理上,当邻里发生失火时,居民能够临危不乱,准确运用消防知识和消防器械及时将火进行扑灭,最大程度减小了损失,同时还主动向失火的住户科普相关知识,指出其安全隐患。此外,社区通过联合社区民警、志愿者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向社区成员发放安全手册、网络防骗指南等纸质宣传册,以及设立宣传点对应急管理、防偷盗、疫情防控等进行线下安全教育,以全面提高居民的安全风险防范意识,而居民也对社区的工作表现出了较大的参与度和支持力。另外,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以及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相应的也会同时提高其安全意识,会更加配合社区的工作,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社区公共安全治理中,为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建言献策。在疫情期间,居民安全意识的提高更是保障社区公共安全的一个重大前提。2.3.2治理内容丰富多样由于影响社区公共安全的因素有很多,而在针对不同的风险时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因此,在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的背景下,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的内容也在变得更为多样化和复杂化。而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发现,S街道下的社区公共安全治理内容丰富多样,其中具有突出表现的包括有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提供、应急管理、灾害预防等方面。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虽然该街道的大部分社区建立时间较久,但在近几年内,随着街道所属行政区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社区的环境建设,社区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目前,S街道下的绝大多数社区都以建立起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社区服务大厅、警务室、卫生站等基础场所,能够满足居民的安全需求;以及居家养老服务站、青少年空间、妇女之家等生活学习娱乐场所,内含健身房、棋牌室、乒乓球室、台球室、图书馆、音乐室等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地方,有助于居民放松身心,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满足其社交需求。其次是服务提供方面,包括就业支持、民事调解、爱心志愿等。因为街道融合辖区企事业单位各项服务资源,能够为居民提供一定的就业支持,所以一些失业、待业人员可以通过寻求社区或街道的帮助来实现就业。另外,所有社区都设立了流动的调解员,当居民发生邻里纠纷、家庭纠纷时,调解员会从中进行开导和调解,化解居民间的矛盾与冲突,这也是S街道五年内很少发生打架斗殴事件的重要原因。此外,每个社区都组织了一个志愿者团队(如表2-4所示),下设若干个服务小队,帮助社区开展活动,其中一项就是关爱失独老人,志愿者会定期上门走访,陪老人聊天解闷,关注老人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并关注老人的财产安全以及住房内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表2-4S街道社区志愿者人数社区1社区2社区3社区4社区5社区6社区7社区8社区9社区10人数300700400450150800200300300500还有应急管理方面,所有社区都开展了应急管理的相关宣传活动,与专业的应急救援队展开合作,为居民开展应急救护(心肺复苏术与海姆立克)教学,包括演示如何进行心肺复苏和海姆立克急救,并鼓励社区居民现场体验。同时,专业人士还对街道内的餐饮店等地方进行了燃气安全检查,并向居民科普燃气的正确使用常识。近年来,社区每年都会开展3-5次关于燃气的安全宣传,力度之大也让该项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如下图2-1所示,可见燃气事故的发生频率在逐年下降。图2-12017-2021年S街道燃气事故发生频次最后是灾害预防方面,绝大部分社区都为家中有老人的住房装上了烟雾报警器,预防老人因外出忘记关火而引发火灾。而该烟雾报警器能够与社区工作人员的手机进行绑定,一旦烟雾报警器响起,工作人员能够立刻感知,从而在最快时间内进行处理,减小火灾发生的可能。此外,在邪教传播、聚众赌博、高空抛物等方面,社区也做出了一系列举措来进行阻止和预防,对居民进行正确引导。2.3.3治理主体多元协同受当前多元协同实现社区共治的趋势影响,S街道响应国家号召,当前也处于政府、街道、社区、居民等治理主体多元协同、各自发挥优势进行社区治理的状态。在这种新治理理念和治理思路下,街道内的社区设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形成以党员居民为核心的基层服务中心,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为社区公共安全治理引导正确的方向。同时,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是联系党、政府和基层群众的桥梁,是将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转化成实际行动落实到群众中的纽带,也是维持社区治安、社区卫生、社区消防以及社区和谐的关键点。每个社区由于住宅楼较多,住宅区也不止一个,区域覆盖面积较大,因此会设立路长、院长、楼长、小区长等管理人员来分担社区治理工作,他们会与居委会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等作为社区的代表,进行协同共治,每个职务都有相对应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如志愿者负责协调居委会开展宣传工作、进行爱心帮扶、治安巡逻等,楼长则负责该住宅楼的消防安全、卫生问题以及矛盾调解等。当前,随着居民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也愿意参与到多元协同共治的工作中来,壮大治理团队,助力治理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2.3.4治理手段科学有效科学有效的治理手段是提升治理成效的重要依托。虽然S街道的社区公共安全治理内容丰富,但是如果没有配合行之有效的治理手段,那么也无法提升社区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总体而言,S街道社区的治理手段能够对解决实际问题起到积极作用。由于入室盗窃现象时有发生,社区不断在加强安防设施的建设,安全了大量摄像头,尽可能的提高监控覆盖率。近两年,盗窃现象已经开始有效减少,如图2-2所示。图2-22017-2021年S街道入室盗窃现象发生频次比如,在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应急管理知识以及燃气安全知识等宣传的时候,考虑到纯知识摄入对于大部分居民而言枯燥无味,宣传效果不好,因此,社区加入了互动性强的体验活动,比如上手操作、有奖问答等,提供丰富的奖品分发给参与的居民,在激发居民兴趣的同时还能寓教于乐,使居民更能掌握相关知识。比如,为了解决因垃圾分配、处理不当问题而引发的社区纠纷,通过实行责任制,即明确每个区域的归属,相关人员对其进行负责,然后采取邻里监督、有奖检举等方式来进行管理,不断提高社区的卫生水平,规范居民的行为。此外,由于社区内老人较多,为了丰富老人的生活,使其保持身心愉悦,减少疾病发生的风险,社区还成立了老年合唱团、舞蹈队等,并且让有才艺的居民进行分享,如书法、画画,不间断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促进社区的文明和谐,为打造出一个温暖有爱的幸福社区而努力。

第三章武汉市S街道社区公共安全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3.1治理意识培育不足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的主体,需要承担起共同治理社区的责任和义务,树立起强烈的安全意识和治理意识。然而,目前S街道城市社区的居民存在消防安全意识培育不足的情况,尤其是老年居民,在消防意识方面具有较大欠缺。虽然居民对于消防安全宣传的配合度较高,但自觉意识依然很弱。比如,居民不在指定的充电地点给电动车集中充电,而是放在家中充电,随后电池爆炸引发火灾。并且,也有部分居民从楼上拉线至楼下进行充电,这种违规现象屡禁不止。再比如,街道内出现过多次老人在家做饭,因忘关煤气灶就外出接孩子或是下楼扔垃圾而引发火灾。此外,楼道内的消防紧急疏散通道也总会出现被居民家中物资所侵占的现象,部分居民对于清理楼道物品、保持楼道畅通的管理整治工作不予配合。以上种种行为都表现出该街道内的居民作为公共安全治理的主体,消防安全意识的培育存在较大不足,对消防安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另外,街道社区的消防监管意识和监管能力也有待提高。在协同共治的过程中,社区过于依赖消防部门以及专业消防人员在社区的宣传普及工作,而缺乏后续的跟踪监管,对于社区内存在隐患的消防基础设施没有进行及时处理。由于S街道的社区多数是老旧小区,因此存在一定的建筑老化、电器老化、消防通道堵塞、消防设备陈旧等问题,但社区没有意识到这些安全隐患可能带来的严重危害,没有对存在问题的消防基础设施进行及时的更新和检修,加大了事故发生的风险。除了消防安全意识的不足,社区对于居民身心健康的关注度也不够。食物中毒、高空坠落等危害社区公共安全的事故频发,而社区没有对此产生足够的治理意识,没有主动了解居民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不能及时发现心理出现问题的居民并加以疏导,从而难以阻止不可挽回的完全事故。3.2治理内容复杂交叉随着当前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社区安全的含义和范围愈发广泛。当前社区除了要应对传统的社会问题如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社区卫生、社区警务与治安等,还要应对由互联网发展而带来的网络安全(如互联网金融)、智能生活安全(如网购)等新兴风险,而复杂的安全风险问题导致社区难以完全化解。另外,又因为这些风险产生于社区,需要依赖社区的风险治理来加以防范,因而造成了治理需求与治理能力的不对称,治理难度大大提高REF_Ref8422\r\h[22]。其次,在治理范围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也使得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的时空范围更加广泛,即问题发生地并不仅限于社区内部,并且问题发生的时间也无法预料,随时随地都可能会出现安全风险问题。因为当前风险因子的构成要素变得愈加复杂,风险背后的逻辑关联规律也变得愈加难以把握,因此社区治理的内容日益复杂,社区治理的难度也在日益加大。当前,S街道社区并未对新时代下的社区安全新兴风险产生足够的重视,将其纳入社区治理的工作内容中,容易加大风险隐患。3.3治理边界模糊不清S街道在社区公共安全治理方面存在边界区分模糊不清,治理范围和治理对象交叉重叠的现象。一方面,由于社区的公共事务复杂繁多,因此设立了不少部门进行管理,并且各部门彼此独立,各自承担不同类型的治理问题。但是,由于部门间缺乏沟通,各主体对于自己的职能范围和治理对象的划分有不同的理解,导致无法明确自身的治理责任,造成有些工作交叉重复,各主体在联合自治的过程中互动不足,不同部门在承担着同样的治理职能,出现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的问题,治理边界不够清晰。一般而言,因为社区公共安全本身就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治理的过程中就需要涉及多方的共同参与,而在多个责任主体的共同治理下,就容易导致工作出现重叠交叉的现象REF_Ref9209\r\h[23],比如因环境污染而导致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就会涉及到多个相关部门,在治理边界模糊不清的情况下,最后就容易演变成由政府来出面解决问题。此外,在治理的过程中,由于各主体的身份、立场、以及承担的责任都不一样,相应的,其治理目标和治理需求就会产生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治理手段、治理边界也会出现分歧,容易造成多方间的矛盾。另一方面,由于有些安全问题在治理的过程中需要其他执法部门的参与,而相关执法部门却没有履行相应的职责,导致问题难以得到解决。比如在公共设施的建设方面,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而社区和基层政府无法承担支出,导致当因为公共设施建设不足而出现安全问题时,难以明确相关责任主体。由此可见,“党委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治理格局在社区治理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3.4治理效果有待提高总体而言,S街道社区在公共安全治理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治理效果有待提高。首先是作为街道内高频发生的公共安全问题,食物中毒问题在五年内无明显下降趋势,如图3-1所示。S街道社区对于居民的食物中毒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居民出现食物中毒问题。一,对摊贩的整治不够到位。因为S街道多是居民区,并且小孩和年轻人较多,因此小吃摊生意一直较为火热,但也常常出现为此而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居民。由此可见,路边摊的食物质量没有达到要求,而由于社区对于摊贩的整治不够到位,导致食物中毒现象时有发生。二,对食品安全的宣传不够到位。除了对摊贩的整治,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居民对于食品安全的意识。因为社区内老年人较多,身体素质的下降也导致老年人更易出现身体上的疾病,误食生冷、不干净的食物也容易引发食物中毒,因此,社区需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减少食物中毒发生的概率。图3-12017-2021年S街道食物中毒现象发生频次其次,公共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由于街道内多是老旧小区,因此许多公共设施需要翻新或重建,比如电动车集中充电棚,近年来使用电动车的居民越来越多,然而,充电棚的建设却没有及时提上日程,而充电棚数量过少导致许多居民无法及时给电动车进行充电,因此选择室内充电,极大的增加了安全隐患,提高了火灾发生的可能。另外,社区内地面塌陷也没有及时进行处理。由于使用年限长,在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的作用下,S街道社区出现了几处地面塌陷事故,然而社区并未及时做出反应,对道路进行重建,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大大提高。最后,社区的信息化建设不足,治理手段运用不够。在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等新兴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区治理也需要利用科技来丰富治理手段,加强治理效果。当前S街道社区治理的技术手段过于单一,社区互联网信息配备不完善,容易出现系统反应不及时、定位不准确等问题。另外,信息平台的建设也相对不够先进,仅依靠社区公告、QQ群和微信群来进行信息的发布,容易导致发布渠道不通畅、信息透明度不高等问题。第四章武汉市S街道社区公共安全治理优化的对策建议根据当前我国在社区公共安全治理方面的总体情况,以及上一章所分析的武汉市S街道在社区公共安全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本章先从我国的总体情况出发,为社区公共安全治理提出几个路径思考,再针对S街道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的具体情况为其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帮助S街道社区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4.1城市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的路径思考社区公共安全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乎群众幸福生活、关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中之重。那么,基于当前我国社区治理的总体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关于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的几个路径思考,为S街道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的优化方向提出相应的思路。4.1.1加强党建引领和统筹协调在城市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才能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开展治理工作,实现治理成效最大化。加强党建引领,确保党在风险困境前的应对能力,不断提高党的领导力、组织力和凝聚力REF_Ref12527\r\h[26]。一方面,能够对可能产生的风险提前预知并做好充足准备,实现风险防范、规避和合理应对。另一方面,党建引领能够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局面产生,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进行社区治理工作的开展,通过深化党建来集中领导各主体实现协同共治,完善社区公共安全治理体系,提高社区公共安全治理能力。此外,要统筹兼顾内与外的协调治理。在全球化趋势的大背景下,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因此,对于安全治理而言,内要保障国民安全,外要建设和谐世界,统筹协调好内部和外部安全,重视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的打造,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治理意识,不断丰富并优化风险治理的手段和内容,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成效,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添砖加瓦。4.1.2转变政府职能并突出社区作用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为应对当前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政府需要转变职能,弱化政府在基层治理中的唯一主导地位,做到简政放权、以民为本,引导社区向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方向前进,更好地提高行政效率和治理效益REF_Ref12585\r\h[27]。当政府能够将新兴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等融入治理工作中时,就能够更好地实现向创新型政府的转型,更能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也更能避免治理的供需偏差。此外,政府也要向加强服务意识,向服务型政府靠拢,实现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为中心的治理目标,满足治理的公共效益。在实际的社区治理中,不仅需要政府转变职能,同样也需要突出社区的作用,由社区来承担政府下放的部分职能。因为社区距离居民更近,更能准确直观的感受到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诉求,也更能与居民进行沟通,更易激发出居民参与治理的热情与活力。广大社区干部要始终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想民所想,做到任何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为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同时,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通过科普教育来加强社区成员的安全意识,通过积极正确的引导来提升社区成员的安全素质,对于可避免的风险能够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而对于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等事件则能够最大程度降低其危害程度,帮助国家减轻公共安全治理方面的压力,维护良好的国家和社会秩序。4.1.3优化合作机制实现多元共治在“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进程中,首先一步就是要重塑治理主体。除了政府要完成职能的转变,实现向服务型、创新型政府的转型升级,其他治理主体如企业、社会组织以及社区成员等也要承担相应的治理责任。如企业要充分意识到社会公众对于公共安全的切实需求,通过拥抱新兴技术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保障产品质量,减少并防范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社会组织要充分意识到自身的重要作用,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要积极配合政府的方针政策,大力推进社区治理工作的开展,在实践中提升自我服务意识和协同意识,能够积极主动向其他治理主体寻求合作以提高治理效率和治理效益,在治理过程中不断向党组织靠拢,始终将社区成员放在第一位,做到设身处地为社区成员考虑,不断提高自身的风险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最后,社区成员作为数量最多的主体,要树立起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努力提升自我的安全素质,掌握基本的应急处理技能,能够做到在事故发生前进行防范,在事故发生时临危不乱、科学应对,在事故发生后及时处理、将危害最小化。在重塑治理主体之后,需要优化主体间的合作机制,使得协同共治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效益REF_Ref9209\r\h[23]。一是需要明确权责,只有权责一致才能够确保社区治理工作的有序运行。这就要求治理主体更新治理理念和思维,制定出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来明确各自的权责范围。二是需要实现相互认同。当前社区治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多元主体之间目标、观念不一致而导致治理成效不显著,因此,为更好地实现多元共治,各主体间应加强沟通,在相互认同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共同承担起社区治理乃至社区发展的责任。4.2S街道社区公共安全治理优化的对策建议4.2.1以联动协作统筹治理主体当前,虽然S街道社区开始意识到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并逐渐让居民参与到协同共治中,但在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干部及居民间仍未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协同共治更多仅存在于社区干部和居民之间。因此,S街道要想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就需要将各治理主体进行统筹,促进主体间的联动协作,真正发挥出协同共治的作用REF_Ref12801\r\h[28]。首先,要坚持党委的统一领导。社区作为基层组织,当党员干部投入社区治理工作时,就需要切实贯彻落实党的基本方针政策,在大方向统一的基础上根据社区的具体情况形成科学的制度安排和行动安排,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指挥领导作用,统一协调好其他多元治理主体的治理目标、治理资源和治理力量,避免目标不一致带来的社会资源的浪费问题。其次,要吸引社会组织参与协同治理。社会组织作为重要的治理主体之一,在社区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社会组织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社区自身培育而成的如合唱队、兵乓球队等,通过内部的娱乐活动能够促进居民间的关系,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另一种是社区外部的如法律咨询援助中心、心理服务中心等,社区通过与这些组织进行合作来帮助社区居民解决法律问题或者心理问题,维护邻里和睦、保持身心健康,以减少社区安全事件的发生。对于这两种类型的社会组织,S街道社区都要积极吸引其参与到协同治理中来,可以通过降低准入门槛、向政府申请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等来提高内外部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引导社会组织主动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比如寻求品牌或企业合作获得资金注入,以此来维持组织的良好运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也要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到治理工作中。公众相较于其他主体而言数量庞大,对治理成效起着关键性作用。然而,S街道的居民普遍主体意识较为薄弱,没有意识到自身所承担的治理责任与义务,因此参与治理的意愿不强,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低。因此,S街道社区需要建立健全居民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拓宽居民表达的渠道和方式,加强社区干部与居民之间的沟通,努力提高居民对于社区工作的信任度,以及对于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能够调动起居民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在治理工作的推进过程中,要时刻以居民为先,及时处理居民的问题与困难,在让居民感受到被尊重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居民对于治理工作的支持。另外,要多组织社区活动如唱歌跳舞大赛、运动会等,以此来提高社区内部的凝聚力,促进居民之间的和谐共处,为社区治理工作成效奠定良好的基础。4.2.2以理清权责明确治理边界城市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目标的实现,需要从治理主体、治理内容和治理责任等方面着手,以丰富化、精细化的社区公共服务满足群众对于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首先是治理主体,只有明确其职能定位才能更好地改善当前治理边界模糊不清的问题。当地政府要营造好权责一致的外部环境,对S街道社区以及其他所辖社区的公共安全治理工作做出整体的部署规划,从制度上来明确规定政府、社会组织、居委会、街道办以及居民等治理主体的权责范畴,并且实现简政放权,将部分职能下放,优化资源分配,提高治理效率和治理成效。其次是治理内容,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使得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的内涵在逐渐扩大,开始包括社区治安、社区消防等传统风险和网络诈骗、发放信贷等新兴风险。因此,社区在明确治理内容的同时也在拓展治理的时空边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因网络诈骗、无力还贷而引发的自杀问题在严重威胁着社区的公共安全。因此,S街道社区在安全治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当地政府的引导和资金支持,还需要借助网络技术等科学手段来处理传统风险和新兴风险,把握清楚安全治理的内容和范围,在应对不同类型的安全事件时能够最大程度的体现出专业性和高效性,展现出社区优越的治理水平。最后是治理责任,治理边界模糊不清的本质就在于没有厘清治理责任。因此,需要科学划分权力清单并不断优化各主体的职能清单,根据不同的事项来划定相应的责任主体,比如依法赋予街道办在社区发展建设等方面的参与权以及在社区重大事项等方面的建议权,还有统筹协调基层政府和执法力量的职能,使其能够负责辖区内的综合执法工作,维护良好秩序。另外,也要切实保障好社区居民的基本权利,并敦促其履行相应的义务,引导社区居民明确自身的职责。通过建立健全安全治理责任监督制度,来充分明确各主体的治理责任和治理范围并加以监督,解决治理边界模糊不清的问题。4.2.3以多重维度丰富治理资源首先,积极争取政府资源。S街道社区要主动与政府寻求合作,争取政府手中的项目、资金资源,以及争取能够取得政府的政策支持,这些资源都能够对社区的稳定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一方面,社区可以通过创新创业等项目的推进来挖掘和培育社区在建设和发展规划中所需要的资源,并且通过与政府的及时沟通来寻求其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另一方面,社区也可以通过加大对自身的宣传以及社会关注来进一步增强政府对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的关注度,从而能够促进与政府间的合作,引导政府为社区提供精准化的公共安全服务。其次,大力挖掘社区资源,包括对实物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社区可以通过对现有的内外部资源进行盘点统计,探索满足不同的需求应利用哪些相关资源,对资源进行重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比如通过发掘出具有同样特长的居民组成一个社会组织如合唱团、歌舞团等,不仅与居民需求相契合,还能够发挥出最大的资源优势,为社区带来娱乐价值和情感价值。比如对于社区内的闲置公共场地和设施,可以通过重新规划来投入其他用途,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最后,主动融入科技资源。当前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带来了不少便利,社区治理也需要主动融入科技资源,通过对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运用来提高社区的治理效能,通过推动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来降低社区公共安全的风险REF_Ref8422\r\h[22]。比如,针对当前S街道社区摄像头功能不足、覆盖范围不足的问题,可以扩大社区摄像头的覆盖范围,打造一体化的实时监测系统,能够及时感知风险并做出相应对策,降低安全事故的危害。4.2.4以价值认同培育社区公共安全文化氛围居民的认同感对于社区工作的开展来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信任感、认同感、归属感,是社区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打造的意识,是关乎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当一个社区拥有越高的认同度,那么就越能够激发出居民的主体意识,越能提高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打造出良好的社区氛围REF_Ref13000\r\h[29],从而能够解决S街道社区当前所在的主体治理意识培育不足、治理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为提高治理效能,S街道社区需要培育起良好的公共安全文化氛围,通过邀请专家学者或者其他专业组织来社区内进行公共安全的培训宣传,社区工作人员发放相应的宣传册来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识,并且通过举行公共安全相关的绘画大赛、答题大赛、演讲比赛等娱乐活动来寓教于乐,既能够充分调动起居民兴趣,又能够增强宣传教育效果,营造出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并且,要加强教育的实操性,通过进行紧急疏散演练、急救演练、火灾逃生演示等演习活动,增加居民的真实感和体验感,通过实际场景的冲击使安全意识扎根于居民内心,促使居民能够形成对公共安全的正确认知,并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公共安全的关注。同时,实际的演练也能够让居民更好地掌握应急必备技能,帮助居民在面临突发事件时能够做好心理建设并及时做出正确的反应。此外,社区要多加关心居民的身心健康,不定期与居民进行沟通,及时发现居民生活上的困难并施以援手。在生活压力不断增大的当下,坠楼事件时有发生,S街道社区在近五年内发生的坠楼事件达到了12起,成为不容忽视的危害社区公共安全的重大问题。因此,社区要积极主动地去关注居民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要呼吁居民珍爱生命,让居民体会到生命之可贵。可以通过开展阳光夜跑、分享生活中令人感动的101件小事等活动来鼓励居民多运动多锻炼、增强体质,同时也多交流,分享生活中的趣事与美好,在促进居民感情的同时也能够给居民提供积极向上的力量,增强居民对于社区的归属感,打造出和谐阳光的社区氛围,减少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的压力。主要参考文献陈进华,余栋.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的系统审视与实践路径[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