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金科大联考·2024届高三1月质量检测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7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如果把智能系统比作“人”,那么传感器就是“人”的感觉器官。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感知周围环境并把数据传递给系统进行计算,对情况进行实时分析判断和应对。随着数字化智能化不断深入,各式各样传感器的用武之地大为拓宽,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发挥着巨大作用。一部智能手机里有上百个传感器:有用于摄像的CMOS图像传感器,有用于检查环境明暗的环境光传感器,还有用于导航的地磁传感器、陀螺仪,等等。正是基于这些传感器,手机里的各种应用软件才能流畅工作,手机才能成为集工作、生活、娱乐于一体的便携式智能设备,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风云卫星上的可见和红外光电传感器,能够不分昼夜地获取大气信息,精准预测天气,甚至在月球上、火星上都有传感器工作,帮助人类探索宇宙奥秘。传感器是信息系统的“慧眼”。它就像人类的眼睛、耳朵、皮肤等器官一样,感知周围环境,帮助我们认识多姿多彩的世界。不同之处在于,传感器比人的感官更敏锐、更强大。客观世界所包含的信息多样程度,远远超出我们感官的能力范围。人的眼睛无法观察红外辐射和紫外辐射,耳朵听不见次声波和超声波,对于“不见踪影”却时刻产生影响的磁场也无法感知。这些超出感官范围的信息,传感器都能“感受”到。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类越来越需要全方位地感知世界。1821年,科学家利用材料因温差产生电压的原理,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最初,人们直接利用光、热、电、力、磁等物理效应制备各种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尺寸大、灵敏度低、使用不方便。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将敏感元件与信号电路进行一体化设计的集成传感器,如热电偶传感器、霍尔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这类传感器由半导体、电介质、磁性材料等固体元件构成,输出模拟信号。20世纪末开始,数字化传感器快速发展,通过“模拟/数字”转换模块,实现数字信号输出。数字化传感器集成智能化处理单元,可以自动采集、处理数据,并能根据环境自动调整工作参数,数码相机中的光敏元件就是其代表产品。总的来说,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某些物质的电学特性会随环境因素变化。例如铂在不同温度下电阻率不同,硅在可见光照射下电阻会减小,石英受到压力后表面会产生电荷,等等。利用电阻与温度的对应关系,可以制成温度传感器,进一步给敏感元件添加隔热结构,依据敏感元件温度变化与红外辐射能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制成红外传感器。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根据目标温度与红外辐射能量之间的关系,制造出非接触测温传感器。人们熟悉的用来测量体温的额温枪就利用了这一原理。借助丰富的物理和化学效应,人们制备出灵敏度比狗鼻子高1000倍、可以“闻到”气体分子的“电子鼻”,以及可以在黑夜中观察物体的红外相机等种类丰富、功能强大的传感器。数字化是对事物属性的量化,并用数字将其表达为抽象结果。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人们可以存储、处理、传播各种数字化信息。传感器可以将事物蕴含的各种信息转换成电信号,并利用数模转换电路将电信号用数字表达,是数字化的有效工具。当你拿出手机拍照片或视频时,光敏传感器会将接收的光强度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再按一定的规则用数字表达、存储,最终形成手机屏幕上的影像。数字化基于传感器获取信息。数字化系统需要处理的信息量非常庞大,仅靠人工或者传统设备无法获取,凭借传感器则能够实时、高效、精准、快速地获取,于是有了城市大数据、天气大数据、医疗大数据、农业大数据等。利用各类传感器,人们可以召开远程会议、学习网络课程、扫码支付甚至直播带货,由此发展出数字经济业态。数字经济涉及的长迁集、物形网、人工智能、5G通信等各类技术,都与传感器息息相关。没有传感器就没有数字化和智能化。传感器是智能化系统的第一关,它的水平决定了智能化系统及其仪器设备的水平。传感器技术已经成为国际上信息高端器件领域的研究前沿,在人工智能、智慧城市、5G通信、航空航天、生命健康等领域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一辆汽车会安装压力温度、位置、声音、光、电等超过100种传感器,由车载电脑进行处理,帮助驾驶员作出判断。对数据的智能化分析降低了驾驶汽车的难度,让汽车变得更安全、更好开。更进一步,无人驾驶汽车通过传感器实时获取道路信息,一旦发现障碍物,便通过智慧分析及时避让。城市中高楼大厦、桥梁、隧道等建筑,也需要通过视频、温度、压力和烟雾等传感器实时监控安全状况,当数据汇总到一起,智能化系统便会及时分析,凝练出少量关键信息供使用者作出决策。甚至在未来,人类的感官也可以借助传感器变得更加强大,构建起智能化系统。(摘编自褚君浩《传感器:智能时代的“慧眼”》)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感器相当于“人”的感觉器官,其功能像人类的眼睛、耳朵、皮肤等器官一样,但却比人的感官更敏锐、更强大。B.将敏感元件与信号电路进行一体化设计的集成传感器,尺寸大、灵敏度低、使用不方便,远不如数字化传感器。C.召开远程会议、学习网络课程、扫码支付甚至直播带货,及由此发展出的数字经济业态,都与传感器的发展有关。D.一部智能手机、一辆汽车里都有上百个传感器,不同的传感器,会感知周围环境并把数据传递给系统进行处理。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二段的内容表明,传感器已深入人们的生活,在许多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现代化生活方式已无法离开传感器。B.无论是额温枪,还是“电子鼻”,都是借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即某些物质的电学特征会随环境因素变化而制备出来的。C.我国传感器技术已经在国际信息高端器件领域占有领先地位,传感器已深入到人工智能、智慧城市、5G通信等领域。D.传感器大有可为、未来无可限量,甚至在未来,人类的感官也可以借助传感器变得更加强大,构建起智能化系统。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事实论据来支撑文章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A.比亚迪汽车,除了激光扫描仪用到传感器之外,摄像头、雷达、车身位置和惯性等部件或系统也都使用了传感器技术,有超过100种传感器。B.传感器就是用材料经过一定的设计,做成的一个个器件,取代耳朵、鼻子、舌头、眼睛、皮肤的功能。它能够看得见、听得见,甚至能感受到。C.智能传感器是具有信息处理功能的传感器,其最大的价值就是将传感器的信号检测功能与微处理器的信号处理功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D.只有数字化才能定量化、精准化、规律化、智慧化,最后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而这个数字哪里来的,就是靠传感器来的。4.为什么说“没有传感器就没有数字化和智能化”?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5.科学论文发表时,一般会在正文前面加一段摘要,让读者迅速了解文章关键内容。请为本文写一段摘要,简要说明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介不超过140个字。【答案】1.B2.C3.A4.①传感器可以将事物蕴含的各种信息转换成电信号,并利用数极转换电路将电俏号用数字表达,是数字化的有效工具。②凭借传感器则能够实时、高效、精准﹑快速地获取数量庞大的信息。③传感器是智能化系统的第一关,它的水平决定了智能化系统及其仪器设备的水平。5.①文章通过全面、生动地介绍传感器这一智能时代的“慧眼”。②让读者了解到传感器比人的感官更敏锐,更强大的功能,以及传感器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发挥的巨大作用。③认识到“没有传感器就没有数字化和智能化”这一客观事实,感受到传感器在智能时代,数字时代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B.“……集成传感器,尺寸大、灵敏度低、使用不方便,远不如数字化传感器”错误。根据原文“最初,人们直接利用光、热、电、力、磁等物理效应制备各种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尺寸大、灵敏度低、使用不方便。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将敏感元件与信号电路进行一体化设计的集成传感器,”可知,“尺寸大、灵敏度低、使用不方便”是最初直接利用光、热、电、力、磁等物理效应制备的各种传感器。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我国传感器技术已经在国际信息高端器件领域占有领先地位”错误。根据原文“传感器技术已经成为国际上信息高端器件领域的研究前沿,在人工智能、智慧城市、5G通信、航空航天、生命健康等领域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知,文中并没有提到,于文无据。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阅读最后一段可知其观点“没有传感器就没有数字化和智能化。”B.错误。主要介绍传感器是什么。C.错误。论述智能传感器的功能。D.错误。选项本身是观点,并非事实论据。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没有传感器就没有数字化和智能化”主要是强调传感器的重要价值。主要集中在文章的6-8自然段。第6段,根据原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人们可以存储、处理、传播各种数字化信息。传感器可以将事物蕴含的各种信息转换成电信号,并利用数模转换电路将电信号用数字表达,是数字化的有效工具。”可知,从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中知道传感器对数字化的重要价值,所以可知①“传感器可以将事物蕴含的各种信息转换成电信号,并利用数模转换电路将电信号用数字表达,是数字化的有效工具。”第7段,根据原文“数字化基于传感器获取信息。数字化基于传感器获取信息。数字化系统需要处理的信息量非常庞大,仅靠人工或者传统设备无法获取,凭借传感器则能够实时、高效、精准、快速地获取,于是有了城市大数据、天气大数据、医疗大数据、农业大数据等。”可知传感器是数字化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所以可知②“凭借传感器则能够实时、高效、精准﹑快速地获取数量庞大的信息。”第8段,根据原文“没有传感器就没有数字化和智能化。传感器是智能化系统的第一关,它的水平决定了智能化系统及其仪器设备的水平。”可知传感器的对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重要价值,所以可知③“传感器是智能化系统的第一关,它的水平决定了智能化系统及其仪器设备的水平。”【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根据题目要求可知主要是围绕“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来写摘要。根据文章的出处《传感器:智能时代的“慧眼”》,再结合文章内容可知这篇文章主要是介绍介绍传感器这一智能时代的“慧眼”。前两段总述传感器的应用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发挥的巨大作用。第3段,通过对比人类的器官,得出传感器比人的感官更敏锐、更强大的功能。第4段,介绍传感器发展进程,第5段介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最后三段强调传感器对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重要性,强调传感器技术在不同的领域给人们带来的好处。据此可概括写作意图:让读者了解到传感器的功能和作用。文章末尾“没有传感器就没有数字化和智能化。传感器是智能化系统第一关,它的水平决定了智能化系统及其仪器设备的水平。”可知以双重否定的形式向人们肯定了传感器技术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的重要价值,让人们认识到这一客观事实。(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罪愆的遗憾张庆华父亲病逝后,一个悬念,犹如顽固的浮幻,累累潜入我的精神世界,追究我的良知,拷问我的灵魂……耄耋之年的父亲,发病就呈现半身不遂,手臂僵硬,痴傻苶呆的症状。尤其让家人跟着揪心的是,父亲从此丧失了说话功能。医院给父亲定性为脑出血,建议住院治疗。那时,合作医疗等优惠政策还没实行,住院治疗需要高昂的费用。这个棘手的问题,一时困住了我。因为,姐妹兄弟都是土里刨食的农民,生活不太富裕,所需费用大都得我这个镇政府干部来担当。我自己那点儿工资,孩子上学、赡养父母、人情往来、生活日用……也是捉襟见肘。所以,我不得不顾忌自己经济尴尬的现实,不能不考虑自己家庭和谐的问题。因此,我只能选择既省钱又不耽误父亲康复的两全之策。这样的决策,需要请个明白人来帮着一锤定音。明白人是本市康复医院的院长。他是大连医科大学博士、心脑血管疾病的专家。重要的是,他和我是莫逆之交。他看过片子和诊断报告后问我:“老爷子今年高寿?”我说:“八十三岁。”他仿佛用宣判的口吻说;“要是信我话,趁早回家治。”姐姐担忧地说:“家里条件不如医院好。”院长说:“老爷子这病,去根儿不可能,只能用药维持。住院治疗是输液吃药。回到家里,还是输液吃药。这么大岁数了,在家里调养,照顾起来更方便。”院长是远近闻名的医疗界权威,他的话,统一了家人的意见。下一步,便是由我来负总责地执行落实。晚年的父母,在城北农村的哥嫂家居住。父亲回家以后,我请来了村卫生所的刘大夫,把父亲在家治疗的事宜完全托付给她。隔三岔五,我会请院长到家里来为父亲做医治检查,以便及时掌握父亲的病情变化。左邻右舍们说:“你家这治疗条件,不比住院治疗差。”当时,自己也觉得,这样的治疗条件,已经非普通人家能比。一个月以后,父亲的病情略有好转,只是说话的功能没有一丁点儿的改善。他要说的话,只能用手势来表达。可悲的是,我们破译不了他手势的含义,搞不清他到底要对我们说什么。一天,我坐在他的身旁,再一次问他:“爸,您的这个手势,是什么意思啊?”他呆痴痴地盯住我,挣扎着抬起僵硬的左手,冲着屋门口,拼着力气,使劲儿地挥动。我找来纸和笔递给他,让他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他先是激动地抓住了笔,颤颤巍巍地想在纸上写字。纸被他戳得全是窟窿眼儿,却一个字也没写出来。我悲哀:父亲连写字的功能也丧失了。父亲为自己写不出字来而懊恼。他嘴角流着哈喇子,眼里喷射出焦躁的怒火。见我们瞅着他发愣,他情绪失控,像个孩子似的一会儿笑,一会儿哭,笑声像哭,哭声像笑。他一边甩手向门口挥动,一边撕扯着衣服,恨不能把憋在心里的话用手掏出来给我们看。他眼睛深陷,用祈求的眼神看着我们,渐渐地,渐渐地,他哭笑的声音减弱,手臂无力,头一歪,栽倒在我的怀里。半年以后,父亲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八十四岁。父亲走后,我曾无数次地揣摩他那个手势的内涵,尝试用自己的思维,去触摸父亲在天堂里的灵魂。直到有一天,我自己有病去医院,看见医院里人山人海,人头攒动,场面壮观。这情景,促使我心里倏地窜出来一个念头:“啊——医院——父亲留给我的那个悬念,是不是要告诉我,他要去医院住院治疗!”破译了父亲留下的悬念,我内心翻滚出无限的懊悔、愧疚、自责!震撼心灵的是强烈的遗憾。这份迟到的遗憾,荡涤着我的良知,洗刷着我的灵魂,让我觉得,在挽救父亲生命的过程中,我没有做到一个儿子应该尽到的责任!我没敢舍弃自己的一切,没抛开所有的私心杂念,没有借钱负债也要给父亲积极治疗的勇气。而父亲呢,他可能带着无声的憋屈和愤懑,带着没去成医院的遗憾撒手人寰……想到这些,我鼻腔发酸,眼窝滚烫,追悔的泪水夺眶而出。我仰望长空,冲着天堂里的父亲在内心大喊——父亲,我对不起您啊!爱默生说:“有一点遗憾的人生,才是有味道的人生。”对父亲的遗憾,让我尝到了被良知谴责和岁月磋磨的苦涩味道。我感叹:人世间,有些懊悔和遗憾,是可以用后来来做弥补的。而我对父亲的遗憾,是沾满罪愆的遗憾,是不可饶恕的遗憾。更为遗憾的是,我的这份遗憾,无法补偿,不可挽回。永逝的时光,不给我赎罪的机会!(有删改)文本二:庆华,昵称“冬烘先生张”,近年吾等又半挪揄地将他“尊”为“庆翁”。那年,我听说他有工作经历——在遵义当过一年还是半年通讯员——便疑心他很“油”。接触下来才发觉他是个“大直白”。他喜欢踩别人痛脚,哪壶不开提哪壶。发现你的缺点弱点就穷追猛打,动辄就说你“虚荣”“伪善”“浅薄”,搞得我好几次面红耳赤。我甚至有些怕他,即使发现他把“幼稚”读成“幼雅”也不敢取笑他。那时,我们都喜欢读小说,就常在一起聊天。但我们的认识大不相同,我读小说主要看故事,特别喜欢浪漫主义风格的小说,迷恋雨果、巴尔扎克、屠格涅夫。庆华注重技巧、细节和人物性格的描写,他喜欢现实主义,认为现实主义才是写作的正途,特别崇拜契诃夫。(节选自刘雍《张庆华小说集〈冬日〉序》)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父亲手臂僵硬、痴傻苶呆的症状相比,他不能说话更让家人揪心。B.父亲因病不能写字,这不仅使“我”悲哀,也使父亲自己极为懊恼。C.虽然父亲居家治疗的条件很是不错,但是父亲的病情未见改善。D.最后一段点明题旨,表达“我”的遗憾以及没有机会赎罪的痛苦。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中,父亲那一时之间“破译不了”的“手势”既引发了“我”的猜测,又设置悬念,吸引了读者,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文本一语言朴实,通过反复的自我质疑和对父亲情感的抒发,成功传达了对父亲深深的爱和对未能给予他更好治疗的遗憾。C.文本一中,在父亲情绪失控之时,文中以“像个孩子似的一会儿笑,一会儿哭”来进行比喻,表现了父亲无法表达意愿的痛苦。D.文本二最后一段,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以此突出了作者与张庆华在所追求的文学风格类型以及所喜欢的著名作家方面的差异。8.文本一第一段虽简短,但流露了作者多重情感,请梳理概括。9.文本二评论张庆华“喜欢现实生之,认为现实主义才是写作的正途”,请结合文本一的相关内容分析张庆华作品的“现实主义”体现在哪里。【答案】6.C7.C8.①无限悲痛。父亲的病逝使“我”内心异常痛苦。
②难以忘怀。父亲去世后“我”难以忘记他,时常想起他的那个“手势”。
③内心折磨。父亲的那个“悬念(手势)”多次潜入“我”的精神世界﹐使“我”备受煎熬。
④追悔自责。“我”因有多重考虑而没有借钱负债为父亲治病,为此“我”受到良心的谴责和灵魂的拷问。9.①作品涉及的时代背景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父亲生病的时候,“合作医疗等优惠政策还没实行”。
②作品叙述的情节依据的是父亲的现实病情:父亲生病后,半身不遂、手臂僵硬、痴傻苶呆、不能说话、不能写字等情节是父亲病情的真实表现。
③作品描写的人物形象符合生活现实:“我”因为兄弟姐妹不富裕和自己捉襟见肘的生活现状而无奈选择让父亲在家治疗,父亲去世后“我”又追悔没借钱负债为父亲治病等。【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但是父亲的病情未见改善”错误。根据原文“一个月以后,父亲的病情略有好转,只是说话的功能没有一丁点儿的改善”可知,父亲的病情略有好转。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文中以‘像个孩子似的一会儿笑,一会儿哭’来进行比喻”错误。父亲和孩子本质相同,二者构不成比喻。此处应为比较手法。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情感的能力。无限悲痛。父亲病逝后,父亲留下的悬念“追究我的良知,拷问我的灵魂”,父亲的病逝使“我”内心异常痛苦。难以忘怀。父亲走后,“我曾无数次地揣摩他那个手势的内涵,尝试用自己的思维,去触摸父亲在天堂里的灵魂”,“我”难以忘记他,时常想起他的那个“手势”,无数次地揣摩他那个手势的内涵。内心折磨。“一个悬念,犹如顽固的浮幻,累累潜入我的精神世界,追究我的良知,拷问我的灵魂……”,父亲的那个“悬念(手势)”累累潜入我的精神世界,追究我的良知,拷问我的灵魂,使“我”备受煎熬。追悔自责。“我不得不顾忌自己经济尴尬的现实,不能不考虑自己家庭和谐的问题。因此,我只能选择既省钱又不耽误父亲康复的两全之策”,因为“我”的经济问题,又考虑自己家庭和谐的问题,“我”没有借钱负债为父亲治病,为此“我”受到良心的谴责和灵魂的拷问。【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题材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作品涉及的时代背景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医院给父亲定性为脑出血,建议住院治疗。那时,合作医疗等优惠政策还没实行,住院治疗需要高昂的费用”,父亲生病的时候,“合作医疗等优惠政策还没实行”,住院治疗需要高昂的费用。作品叙述的情节依据的是父亲的现实病情:“耄耋之年的父亲,发病就呈现半身不遂,手臂僵硬,痴傻苶呆的症状。尤其让家人跟着揪心的是,父亲从此丧失了说话功能”“父亲连写字的功能也丧失了”,父亲生病后,半身不遂、手臂僵硬、痴傻苶呆、不能说话、不能写字等情节是父亲病情的真实表现。作品描写的人物形象符合生活现实:“姐妹兄弟都是土里刨食的农民,生活不太富裕,所需费用大都得我这个镇政府干部来担当。我自己那点儿工资,孩子上学、赡养父母、人情往来、生活日用……也是捉襟见肘。……因此,我只能选择既省钱又不耽误父亲康复的两全之策”,“我”选择既省钱又不耽误父亲康复的两全之策,因为兄弟姐妹不富裕和自己捉襟见肘的生活现状而无奈选择让父亲在家治疗;“破译了父亲留下的悬念,我内心翻滚出无限的懊悔、愧疚、自责!震撼心灵的是强烈的遗憾。这份迟到的遗憾,荡涤着我的良知,洗刷着我的灵魂,让我觉得,在挽救父亲生命的过程中,我没有做到一个儿子应该尽到的责任!我没敢舍弃自己的一切,没抛开所有的私心杂念,没有借钱负债也要给父亲积极治疗的勇气”,父亲去世后,“我”内心翻滚出无限的懊悔、愧疚、自责,追悔没借钱负债为父亲治病,“我”没有做到一个儿子应该尽到的责任。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恕,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有删改)材料二:齐桓,其事行也,险污淫汰也,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曰:於乎!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倓然①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仇,遂立以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或曰然而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乡方略,审劳佚,畜积修斗而能颠倒其敌者也。诈心以胜矣。彼以让饰争,依乎仁而蹈利者也,小人之杰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彼王者则不然:致贤而能以救不肖,致强而能以宽弱,战必能殆之而羞与之斗,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而暴国安自化矣。有灾缪者,然后诛之。故圣王之诛也,綦省矣。文王诛四,武王诛二,周公卒业,至于成王,则安以无诛矣。故道岂不行矣哉!文王载百里地而天下一;桀、纣舍之,厚于有天下之势而不得以匹夫老。故善用之,则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不善用之,则楚六千里而为仇人役。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节选自《荀子·仲尼》,有删改)【注】①倓(tán)然:安然不疑的样子。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或曰A然而仲尼之门B五尺C之D竖子言E羞称乎F五伯G是何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惟……为能,只有……才能够之意,与其在“惟士为能”中用法相同。B.厥,代词,与苏洵的《六国论》中“思厥先祖父”的“厥”含义相同。C.节,即关键之意,与《庖丁解牛》中“彼节者有间”的“节”含义不同。D.乎,相当于“于”,文中表示被动,与“不拘于时”的“于”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两国交往,面对小国要讲求仁德,遵从天命。以仁德待小国,才能安定天下。面对大国要讲求智慧,敬畏天命,这样才能安定自己的国家。B.孟子认为作为君王应该好大勇摒弃匹夫之勇。他认为《诗经》中所记载的周武王兴兵灭莒使天下百姓得到安定的行为是大勇,而文王反对霸道也是大勇。C.荀子认为齐桓公的所作所为可谓险恶肮脏、骄淫奢侈,但是他毫不怀疑管理的才能,坚定不移地把国家托付给他,抛弃前嫌,尊管仲为仲父,故而能称霸。D.五霸不把政治教化作为治国的根本,不推崇礼仪,只注重方法策略,依靠计谋取胜,以谦让来掩饰争夺,假仁爱之名来追求实利,是小人中的佼佼者。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2)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14.简要概括两则材料的“交邻国之道”。【答案】10.ABG11.D12.B13.(1)(有的人动辄)按剑瞪大眼睛说:“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其实只是匹夫之勇,只能与一个人较量。(2)所以君主不致力于掌握治国之道而只求扩展他的权势,这就是他危亡的原因。14.①材料一“交邻国之道”:在“仁”在“智”,“保天下,保其国”,“怒而安天下之民”。②材料二“交邻国之道”:“羞霸道”“尊王道”。【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有人说:“但是孔子门下,五尺高的童子都以谈论五霸为耻,这是为什么呢?”“曰”后是说话内容,故断在A处。“仲尼之门”起强调作用,单独成句,在B处断开。“称”为动词,“五伯”做其宾语,宾语后断句,故断在G处。故选AB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以大国的身份侍奉小国。/只有士人才能够做到。B.正确。句意:普天之下,何人敢超越上帝的意志呢?/想起他们的祖父。C.正确。关键;/骨节。句意:那齐桓公掌握了治理天下的关键。/那牛的骨节有间隙。D.错误。用法相同。“不拘于时”的“于”也是表示被动。句意:这样的人怎么会被孔子门人称道呢?/不受时俗的拘束。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他认为《诗经》中所记载的周武王兴兵灭莒……而文王反对霸道也是大勇”错误。由原文“《诗》云:‘王赫斯恕,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可知,原文说的是《诗经》中记载的是周文王发令调兵遣将,把侵略莒国的敌军阻挡,而不是“周武王”,但是反对霸道是“周武王”,而不是“周文王”。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疾”,尽力,极力;“恶”,怎么;“敌”,较量。(2)“务”,致力于;“广”,扩大;“所以”,……的原因。【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一“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可知,材料一“交邻国之道”:要有仁德有智慧,即在“仁”在“智”;安定天下,安定自己的国家,即“保天下,保其国”;有安定天下和百姓的勇气和能力,即“怒而安天下之民”。由材料二“彼以让饰争,依乎仁而蹈利者也,小人之杰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文王载百里地而天下一;桀、纣舍之,厚于有天下之势而不得以匹夫老”“故善用之,则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不善用之,则楚六千里而为仇人役”可知,材料二“交邻国之道”:不主张抛弃礼仪的暴虐之道,即“羞霸道”;主张尊贤的礼仪之道,即“尊王道”。参考译文:材料一:齐宣王问道:“和邻国交往有什么讲究吗?”孟子回答说:“有。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以大国的身份侍奉小国,所以商汤侍奉大国,周文王侍奉昆夷。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够以小国的身份侍奉大国,所以周太王侍奉獯鬻,越王勾践侍奉吴王夫差。以大国身份侍奉小国的,是以天命为乐的人;以小国身份侍奉大国的,是敬畏天命的人。以天命为乐的人安定天下,敬畏天命的人安定自己的国家。”齐宣王说:“先生的话可真高深呀!不过,我有个毛病,就是逞强好勇。”孟子说:“那就请大王不要好小勇。(有的人动辄)按剑瞪眼说:‘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其实只是匹夫之勇,只能与个把人较量。大王请不要喜好这样的匹夫之勇!《诗经》说:‘文王义愤激昂,发令调兵遣将,把侵略莒国的敌军阻挡,增添了周国的吉祥,不辜负天下百姓的期望。’这是周文王的勇。周文王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尚书》说:‘上天降生了老百姓,又替他们降生了君王,降生了师表,这些君王和师表的唯一责任,就是帮助上帝来爱护老百姓。所以,天下四方的有罪者和无罪者,都由我来负责,普天之下,何人敢超越上帝的意志呢?’所以,只要有一人在天下横行霸道,周武王便感到羞耻。这是周武王的勇。周武王也是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如今大王如果也做到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那么,老百姓就会唯恐大王不喜好勇了啊。”(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有删改)材料二:齐桓公,他的所作所为险恶肮脏、骄淫奢侈,却没有灭亡,竟然称霸,这是为什么呢?答道:“哎呀!那齐桓公掌握了治理天下的关键,谁还能灭掉他呢?他毫不怀疑管仲的才能,坚定不移地把国家托付给他,这是天下最大的明智。安定后忘掉了自己危急时的愤怒,忘记了管仲曾经射了自己一箭,最终把管仲尊称为仲父,这是天下最大的决断。高贵的、卑贱的、年长的年轻的,都非常有秩序地随着齐桓公去尊重他,这些都是治理天下的关键。诸侯只要掌握了像这样的一个关键,就没有人能灭掉他。何况齐桓公全部掌握了这几个关键,又怎么可能被灭控呢!”有人说:“但是孔子门下,五尺高的童子都以谈论五霸为耻,这是为什么呢?”答道:“是的,因为五霸没有把政治教化作为立国之本,没有达到最崇高的讲求礼义的政治境界,没有健全礼仪制度,没有使人心悦诚服。他们只是些注重方法策略,合理安排作息,使人民积蓄财物,加强战备因而能打败他们的敌人,他们依靠计谋取胜。他们用谦让来掩饰争夺,用仁爱之名来追求实利,他们是小人中的佼佼者,这样的人怎么会被孔子门人称道呢?”那王者就不是这样,他们自己极其贤能,能够去救助不贤的国君;自己极其强大,能够宽容弱国。一旦开战,就必定能够使对方危亡,但却耻于和那些国家争斗。把完备的立法制度公布天下,实行暴力的国家自然就会转变。如果还有祸国殃民、谬误乖戾的,然后再去谴责惩罚他。所以圣王消灭的国家很少。周文王只讨伐了四个国家,而周武王只消灭了两个国家。周公完成了周朝称王天下的大业。到了周成王的时候就没可消灭的国家了。那礼义之道难道就不能实行了么?文王实行了礼义之道,虽然只占有百里见方的国土,但天下被他统一了;夏桀、商纣王抛弃了礼义之道,虽然实力雄厚得掌握了统治天下的权力,却不能像平民百姓那样得到寿终。所以,善于利用治国之道,百里见方的国家也可以独立于世,不善于利用治国之道,就会像楚国那样,即使土地广阔也会为秦国所役使。所以君主不致力于掌握治国之道而只求扩展他的权势,这就是他危亡的原因。(节选自《荀子·仲尼》,有删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夏夜宿表兄话旧窦叔向①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注】①窦叔向:唐代诗人,交好宰相常兖(729年—783年),在常兖失势后,出贬溧水县令。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视觉、嗅觉等角度描绘了诗人和表兄重逢时的夏夜之美景。B.诗人虽感慨收到远方寄来的珍贵的家书,却也唏嘘往事令其伤感。C.颈联描写孩童成长,亲友老去,诗人面对时光飞逝,颇为感叹。D.本诗语言平易自然,富有韵味;情感自然流露,使读者深为感动。16.本诗写景有虚有实,请简要分析各自的表达效果。【答案】15.B16.①首联写景属实写,描绘了和表兄相逢时的夏夜风景,夜合花盛开,香满庭院﹔夜深时分,细雨飘散;营造了清新,优雅的环境,表现了初逢时的畅意。②尾联写景属虚写,诗人想象明朝分别,孤舟停在桥畔,桥边青色幔帐下亲人送别,营造了冷清、凄凉的氛围,表达了离别的伤感。【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B.“诗人虽感慨收到远方寄来的珍贵的家书”理解错误,诗句“何曾达”的意思是“未曾达”,就是没有收到家书。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明确“本诗写景有虚有实”,因此可知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写景物。找到写景的诗句为首联和尾联。首联“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点出了这次“话旧”的背景。表兄第宅的庭园里,令人消忿的夜合花的香味阵阵袭来;在酒醉醒来的时候,深夜里又听到外边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从视觉、嗅觉、听觉等角度描述了自己所见所感之景,这是实写。这样一来,老兄弟久别重逢的高兴喜悦则都通过景物表达了出来,因此,此景营造了清新,优雅的环境,表现了初逢时的畅意。尾联“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是话旧的结束,“明朝”一词则表明这是诗人想象到了明天早晨,两个人会在桥畔分别的场景,因此这是虚写。到天亮的时分,诗人又将孤孤单单地乘船远去了,想起那河边桥头的青青酒幔,这离别的滋味怎不叫人发愁?一个“又”字表达了诗人对动荡生活的厌倦。“孤”是单身只影,“愁”,是依依惜别,不愿离去,而为了生计或公干又不得不离去。多情自古伤离别,这“孤”、这“愁”就写出了离别的哀伤。因此尾联虚写景象,营造了冷清、凄凉的氛围,表达了离别的伤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旧唐书·魏征传》中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和想象,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如挟天风海雨迎面扑来,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征。(3)小华想从所学的诗文中选取两句,提醒自己学习、做事贵在坚持。他可选“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见贤思齐焉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④.奔流到海不复回⑤.锲而不舍⑥.金石可镂(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贤、复、锲、镂、漉、劲。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体题共每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感冒、发烧、牙疼、嗓子疼、肚子痛……可能暴发炎了,赶紧吃片消炎药吧。”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家庭常备药,像阿莫西林、头孢、红霉素等药物,都属于抗生素。抗生素和消炎药究竟有何不同?聊药物之前,让我们先来弄明白A。炎症,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发炎”。实际上,炎症是身体受到某种刺激所发生的一种免疫反应表现,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一般伴有发热、白细胞增高等全身反应。很多因素都会导致炎症发生,感染(细菌、真菌、病毒等原因)是炎症发生最常见的原因,但炎症也可以不是B。非感染性因素包括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免疫反应性因素等。所以,炎症并不等于感染。在日常生活中,①所有人都服用过阿莫西林、头孢之类的抗生素。②抗生素通常是用来治疗由细菌或部分其他微生物(如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引起的炎症,③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没有直接疗效。④一般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引起。⑤此外,抗生素也没有预防感冒。⑥抗生素并不是直接针对炎症本身,⑦就是针对引起炎症的致病菌,⑧是间接起到了消炎作用,⑨不能将其称为消炎药。尤其当“发炎”不是细菌感染(如真菌、病毒性感染)引起时,抗生素的使用并不能起到消炎作用,反而会产生不良反应。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第四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什么是炎症B因感染而起19.①“所有人”说法绝对,可修改为“大部分人”。⑤成分残缺,最后加上“的作用”。⑦关联词不当,“就是”改为“而是”。【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1)依据后文“炎症,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发炎’”可知,这句话是给“炎症”下的定义,所以此空内容应是对关键词“炎症”进行提问。所以可填:什么是炎症。(2)依据前文“炎症也可以不是”可知,此空是对前边说法的否定,即对“感染(细菌、真菌、病毒等原因)是炎症发生最常见的原因”的否定,后面也有“炎症并不等于感染”,所以可填:因感染而起。【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1)第①处,不合逻辑。“所有人都服用过……”中的“所有人”说法绝对,应改为“大部分人”或“有些人”;(2)第⑤处,成分残缺。“没有”缺宾语,最后加上宾语“的作用”;(3)第⑦处,关联词不当。第六句的关联词是“并不是”,所以应是“而是”,把“就是”改为“而是”。(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那是1936年。那年冬天的雪啊,铺天盖地地下着,鹅毛一般。在聚源永掌柜的记忆里,那天是那个冬天最冷的一天。因此,他早早地让伙计们吃罢饭,一人喝了半碗烧酒,暖暖地上床睡了。然后,他也准备睡,就在这时,响起了敲门声,轻轻的,一声两声三声,接着,又是一声两声三声。掌柜的打开门,在雪光和屋内射出的灯光映照下,面前站着一个小叫花子,对他道:“大叔,打扰了。”掌柜说没啥,然后让进屋暖暖。小叫花进去,一笑,嘴角边露出两个酒窝。掌柜热心地问:“饿了吧?”小叫花子摇着头说:“我想买一坛酒。”掌柜的答应着,就拿了一坛酒。聚源永有个规矩,买酒的可以尝酒,满意了就掏钱,不满意的作罢。掌柜的就拿了酒让小叫花尝尝,小叫花轻轻抿一下,就咂吧着嘴唇道:“大叔,酒真好,真香!”掌柜的一笑,得意地道:“关外有名的聚源永啊。”小叫花拿了酒说:“大叔,我走了。”掌柜的本来想留小叫花,天晚了,就在这儿歇着吧。再说了,晚上出去,在野外遇见野物了,或者遇见小鬼子巡逻兵了,多危险啊,可是,他还没来得及说,小叫花就走出了门,消失在门外。20.文中有三个句子“大叔,打扰了”“大叔,酒真好,真香”“大叔,我走了”,结构相似,句式短小,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画横线部分,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一般”,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一般伴有发热、白细胞增高等全身反应。(2)那年冬天的雪啊,铺天盖地地下着,鹅毛一般。【答案】20.①突出人物特点:小叫花子礼貌、天真、感恩。②简洁明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故事情节。③可以增强叙事的节奏感,让故事更加紧凑。21.①逗号让画横线处成为几个独立短句,对敲门声起到模拟和强调作用。②逗号标示的停顿,使敲门动作不再具有流畅性,表现了夜晚的安静和情况的不寻常,为下文小叫花子的出现做了铺垫。22.(1)句中的“一般”是“普通、通常”的意思。(2)句意思是“雪像鹅毛一样”,“一般”可理解为“一样”。【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式运用效果的能力。分析这三句话,都是出自小叫花子之口,“大叔,打扰了”是敲开聚源永的门时的第一句话;第二句“大叔,酒真好,真香”是在小叫花子品尝完酒之后的话;第三句“大叔,我走了”是小叫花子临别时说的话。开口就称呼“大叔”,后来这种称呼一直到他消失在门外,可看到其礼貌、天真的一面,同时对酒的评价以及临走时仍然能礼貌的说一声“大叔,我走了”,也能看出其感恩的一面。因此这样的写的好处是突出人物特点。从句式结构分析,短句表意灵活、简洁明快、节奏感强。这样能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故事情节。另外,这三句话出现在文章不同的位置,串起了整个故事情节,把小叫花子从出现到消失的过程显现得淋漓尽致,让故事更加紧凑。【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题干明确表示,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那如果再具体一些,逗号可以用来强调句子中的某些词语或短语,从而表达出说话人的特定情绪或态度。逗号用于分隔句子中的各个部分,使句子结构更加清晰明了。逗号的使用还可以形成一种节奏感,使句子读起来更加生动有力。结合语境来分析本句中的逗号,“轻轻的,一声两声三声,接着,又是一声两声三声”中间都是用逗号隔开的,这句话是出现在“响起了敲门声”之后,而“轻轻的”的应是形容敲门的声音,“一声两声三声”“又是一声两声三声”则是形容敲门次数,中间用逗号断开后,句子则成了一个一个的短句,这就能够突出敲门声的特点,对敲门声起到模拟和强调作用。再看句子所体现出来的敲门的动作,一般都会用“咚咚咚”这样的拟声词来形容,但此处却用“一声两声三声”“又是一声两声三声”来表现,而且用逗号一间隔,就使敲门动作不再具有流畅性,这就给读者增加了神秘感,到底是什么人在敲门,读者会产生疑问,为下文小叫花子的出现做了铺垫。同时,“他也准备睡”表明此时是夜晚,在这样一个夜晚,又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以这样的节奏来敲门呢,这就表现了夜晚的安静和情况的不寻常。【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不同语境下同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此题主要理解“一般”的含义。“一般”大体有三种含义,一是“普通的、平凡的、不特别的”,如“一般人”“一般情况”“一般水平”等;一是“普通、通常”,如“这是一般的餐厅”;一是“一样,同样”,如火车飞一般地向前驰去。句子“一般伴有发热、白细胞增高等全身反应”的意思是通常伴有发热、白细胞增高等全身反应。这说的是一种普遍情况。因此句中的“一般”是“普通、通常”的意思。句子“那年冬天的雪啊,铺天盖地地下着,鹅毛一般”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与挑战
- 现代城市住宅区的绿色规划与实践
- 现代人如何通过饮食改善肠胃问题
- 国庆节活动方案百米画
- 牙科患者需求与商业价值挖掘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英语 Unit 6 Earth first预习 新知早知道2说课稿 外研版必修第二册
- 12《示儿》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 《11~20的认识-11~20的认识》(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 第一节 人口分布(2)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2
- 1学会尊重-《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
- 浩顺一卡通软件新版说明书
- 植物检疫员岗位职责说明书
- 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模考试卷·创意情境 统编版
- 2024年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测试卷(各地真题)
- 2024年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附答案
- 经理层年度任期经营业绩考核及薪酬办法
- 2024年高考英语新闻报道阅读理解训练历年真题
- 2024高考物理广东卷押题模拟含解析
- 青少年农业科普馆建设方案
- 新测绘法解读
- 提高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达标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