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中国传统文化课件-中国古代节庆仪礼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2/22/31/wKhkGWePc6KAVSxIAAJHsDEyHWw132.jpg)
![新编中国传统文化课件-中国古代节庆仪礼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2/22/31/wKhkGWePc6KAVSxIAAJHsDEyHWw1322.jpg)
![新编中国传统文化课件-中国古代节庆仪礼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2/22/31/wKhkGWePc6KAVSxIAAJHsDEyHWw1323.jpg)
![新编中国传统文化课件-中国古代节庆仪礼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2/22/31/wKhkGWePc6KAVSxIAAJHsDEyHWw1324.jpg)
![新编中国传统文化课件-中国古代节庆仪礼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2/22/31/wKhkGWePc6KAVSxIAAJHsDEyHWw132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
第八章中国古代节庆仪礼
第八章中国古代节庆礼仪中国传统文化
第八章中国古代节庆礼仪
本章内容
第一节古代的节庆民俗第二节古代的人生仪礼中国传统文化
第八章中国古代节庆礼仪第一节古代的节庆民俗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的节庆民俗萌芽于先秦时期,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到隋唐两宋时期基本定型,明清时期渐趋稳定。节庆民俗是民族文化的精粹,增强民族认同的根本,华夏子孙血肉相连的纽带一、春节春节的来历春节,民间俗称“过年”,因为是一年的第一天,故古代人们称为“元旦”,又称元辰、元日、元朔等。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最为热闹的是除夕和正月初一。春节习俗1.扫尘迎新时间自农历腊月二十三起一直到除夕。北方称为“扫屋”,南方叫“掸尘”。春节习俗2.张贴春联春联是由最早的贴门神、挂桃符等演变而来,由桃符演变成春联,据说始自五代。后蜀国主孟昶题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中国最早的春联。此后,文人学士把题春联视为雅事桃符春联春节习俗春节习俗4.除夕守岁除夕之夜,亲人围聚一起,通宵不睡,以待天明,这就是“守岁”。我国守岁迎春的习俗在晋代的作品中就已有记载,唐宋最盛,一直延续到现在。春节习俗5.新年祭拜黎明时分,在正厅或者院中摆好供品,点香烧纸,然后一家之主带领全家礼拜天地祖先,之后子女拜尊长,接着主人放鞭炮,开大门,接喜神。这一切都完毕后,就开始了本家、同族、邻里之间的互相揖拜,也就是我们说的“拜年”。祭拜天地拜年二、清明节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节习俗1.扫墓祭祖祭奠亡灵、祭扫坟墓是清明节的重要内容。据有的专家考证,清明祭奠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有人以为起源于唐朝皇家清明墓祭制度,但该俗例自汉代就有承袭,《晋书•礼志》载有:“古无墓祭之礼,汉承秦皆有园陵。”清明节习俗2.踏青郊游这个习俗源于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末期,最初是一个用春水祓除宿垢和不详的巫教节日,大约从南北朝时期开始转变为踏青、饮宴的盛大节日,唐宋时期踏青之风盛行。清明节习俗3.插柳戴柳插柳戴柳在古代是很普遍的习俗,原因在于中国古代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民间认为柳枝具有驱邪避瘟的功用。插柳有多种形式,最常见的是将柳枝插于门楣上,或者插在屋檐下。清明节习俗三、端午节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是五月的第一个午日,按天干地支推算,五月本身也是午,所以又称为重午(五)。“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到了唐代,为了避讳唐玄宗出生的五日,唐朝宰相宋璟提议,将“端五”改为“端午”,“端午”之称流传至今。屈原端午节习俗1.赛龙舟
端午节习俗2.吃粽子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端午节习俗3.挂艾蒲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可以避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端午节习俗4.戴配饰端午节佩戴的饰物主要有端午索和香囊两种。端午索是用彩色或者五色的线、缕、索制成的驱邪避凶的饰品,常于端午节早晨系在手腕、脚踝或者脖子上,用以辟灾除病、祈求平安、延年益寿。端午索香囊四、七夕节七夕节的来历七夕节是我国农历七月七日夜晚举行的传统节日,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少女节等。七夕节是我国传统的情人节,产生于秦汉时期。民间认为七夕起源于古老的牛郎织女传说。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有“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记载。七夕节习俗乞巧活动七夕节的主要习俗活动是乞巧,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七夕的乞巧是一项细致、复杂的女性系列活动,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卜巧、投针应巧、绣品摆巧等活动形式。七夕节习俗吃巧果观星拜月五、中秋节中秋节的来历我国古代把农历每季的三个月,分别称为孟、仲、季,农历八月恰逢中间,故称为“中秋”或“仲秋”。“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不过是节令的称呼。正式成为固定的节日概始于隋唐之际。中秋节成为民间普遍流行的节日始于宋代,到明清时,已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来历说法:秋社说祭月说中秋节的习俗吃月饼赏月拜月六、重阳节重阳节的来历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九九重阳的说法,最早见于《易经》,重阳节的月、日恰逢双九,两阳相重,古曰重阳。重阳节最初源于农作物丰收时的祭祖祀神活动,后来这层意义为世人所淡化。至迟在汉代,重阳节就已经产生。魏晋南北朝时期,重阳节的习俗在文人雅士中颇为流行,并逐渐为民间所重视。唐宋代时期更加盛行,一直延续到现在。重阳节习俗1.登高游览民间历代都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孟嘉“龙山落帽”故事。九月重阳,秋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重阳节习俗重阳节习俗3.佩戴茱萸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历代都有佩带茱萸的风俗。晋代周处《风土记》中有“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避除恶气,以御初寒”的记载。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第八章中国古代节庆礼仪第二节古代的人生仪礼中国传统文化
人生仪礼,也叫人生礼仪,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阶段上所经历的不同的仪式和礼节。主要包括诞生仪礼、成年仪礼、结婚仪礼和丧葬仪礼。中国的人生仪礼在秦汉之前就已经存在并进行,《周易》、《仪礼》、《礼记》等古籍中记载的已经是成熟的国家礼制,既受儒家文化支配,又与寻常百姓的需求相结合,具有深厚的历史蕴涵。一、诞生仪礼诞生仪礼是开端之礼,也是一个人一生中举行的第一个仪式,在人生诸多仪礼中占有重要位置,它表示婴儿脱离母体走向社会,宣示一个新的家庭成员的隆重诞生。诞生仪礼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它涵盖了求子、孕育、诞生的习俗,向后还派生出生日习俗。1.求子礼仪中国的求子仪式纷繁多样,既有原始的生殖器崇拜,向送子娘娘、碧霞元君、送子观音等神灵的祈求,也有“拴娃娃”、“打儿洞”、“送瓜求子”、“拍喜”等习俗,都反映了中国古代老百姓以子嗣为重、求子心切的传统心态。拴娃娃碧霞祠送子娘娘2.孕期习俗(1)孕避:怀孕期间避开众人(2)胎教:《史记》中记载:太任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秽言,食不进异味。(3)饮食:忌吃兔肉、狗肉、驴肉、公鸡、螃蟹、鸭子等(4)起居:忌参加喜丧、搬重物、缝针线、动剪刀等。3.贺诞之礼洗三
《礼记.内则》: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抓周二、成年仪礼成年礼,又叫成丁礼,在我国古代,汉民族通称冠礼。成年礼是表示一个人进入成年阶段所举行的一种特殊仪式,它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汉族历史上有男子二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的规定。1.及冠与及笄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就举行冠礼,具体年龄各朝代有所不同,《礼记﹒士冠礼》对冠礼有较为完备的记载。
笈礼是女子成年时所举行的成年礼,古代女子十五而笄。笄礼的仪式,文献没有记载,学者大多以为应当与冠礼相似,到了宋代,一些学者为了推行儒家文化,构拟了士庶女子的笈礼。冠礼笈礼2.纹身和漆齿主要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域的傣族、布朗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中。文身的习俗,早见于中国古籍记载,最早可能源于原始的图腾崇拜,后来作为一种美的装饰流传下来。染齿习俗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战国策》、《楚辞》等古籍就有“黑齿国”的记载。当代田野作业表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染齿习俗,几乎都与古老的成年礼有关。傣族的纹身3.穿裤与穿裙通过服饰的更换来象征成年是大多数民族的共同选择。汉族主要是通过头饰的改变来象征成年,而在摩梭族、纳西族、普米族、彝族等则是通过男换裤、女换裙的方式来表示。神秘的彝族换裙仪式三、婚姻仪礼婚姻合两性之好,是两性结合、繁衍种族的根本性文化形式。自古至今一直受到世人的高度重视,被认为是上可以事宗庙,下可以继后世。因此,古代创设了一系列程式繁杂的婚姻礼仪,为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提供了统一的行为模式,成为构建家庭、维系社会的纽带。中国传统的婚姻礼俗,大约在汉代就已经定型。古代士大夫在婚嫁中通行“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徽、请期、亲迎。其中,前五项为婚前的礼仪,属于议婚、订婚的过渡性礼仪,而“亲迎”为正式的婚礼。自宋代后,“六礼”根据实际情况,逐渐由繁到简,但至少都保留有纳采、纳币和亲迎三种仪式。亲迎场面拜堂场景四、丧葬仪礼丧葬仪礼,是人生最后一项“通过礼仪”,标志着人生旅途的终结。儒家注重孝道的伦理思想和灵魂不死、轮回转世的生死观念,使得丧葬仪式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汉族的“隆丧厚葬”的观念,使得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不遗余力的大操大办。1.治丧礼俗2.治丧用品(1)丧服:丧服通常用白色麻布制成,主要有斩縗、齐縗、大功、小攻、缌麻五等,即所谓的“五服”。(2)棺椁:棺是用来盛放尸体,椁是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天子棺椁有四重,诸侯公卿以下依次递减,至士只有棺马王堆墓棺椁(3)随葬:随葬品是私有制在丧葬礼俗中的体现,它标志着墓主的身份、等级。古代国家的礼制大多规定死者生前身份、地位及相应的随葬品,其随葬器物,多为生活实用物或专为死者而制的冥器。3.落葬方式神秘的树葬悬棺葬第三节传统节庆与仪礼的文化内涵1.特色鲜明的农耕印记2.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3.凝聚情感的民族认同4.贵和尚美的心理追求5.宗法文化的伦理观念【本章文化实践活动】一、调查与交流1.选择一个传统节日进行调查,了解你的家乡在该传统节日有什么故事传说,有哪些习俗活动,有什么禁忌礼仪,详细记录该节日中的饮食、服饰、语言、祭拜等方面的寓意,并用相机记录下该节日的代表图片。(《文化百科﹒春联》的视频片段)2.调查一下,你是否参加过丧葬活动?你故乡的习俗丧葬方式有哪些?丧礼的仪式和流程是怎样的?请分组讨论一下,地方丧葬习俗活动的利弊之处。(《千古之谜悬棺》的视频片段)3.请收集家乡诞生礼的习俗活动,了解新生婴儿诞生过程中的系列民俗活动,以及各项活动中的仪式和活动中的吉祥语和禁忌。(《诞生礼》的视频片段)2.在文化交流频繁的情况下,西方的传统节日“情人节”进入中国社会并为一些人所喜欢和跟从。在此情况下,有人提出将传统的七夕节作为中国的情人节,并作为法定节日予以确定。请查阅资料,分成小组进行对阵观点交锋。三、实践体验1.利用寒假期间,到农村体验春节氛围,参与当地的各类习俗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一篇实践调查报告。2.到曲阜孔庙参加中华成人礼仪式,感受古代成人礼,回顾自己的成人历程,感悟责任,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四川犍为文庙冬季成人礼仪和北京高三毕业生孔庙成人礼两个视频)四、模仿表演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一次传统婚礼仪式的表演,主要围绕古代传统婚礼中的“亲迎”环节开展,表演过程中要展现古代传统的仪式,反映古代的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9.5 三角形的中位线》听评课记录
-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6《等腰三角形》听评课记录2
-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4《分式的加法和减法》听评课记录6
- 2025年金属冶炼加工合作协议书
- 小学二年级数学口算训练题
- 幼儿篮球周末培训班合作协议书范本
- 外贸公司用工劳动合同范本
- 租赁安全协议书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智慧城市软件外包合作协议
- 2025年度鸡蛋电商平台合作协议模板带数据共享与平台运营
- 人教PEP版2025年春季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 2025年公司品质部部门工作计划
- 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市政管线(道)数字化施工组”赛项考试题库
- 华为研发部门绩效考核制度及方案
- CSC资助出国博士联合培养研修计划英文-research-plan
- 《环境管理学》教案
- 2025年蛇年年度营销日历营销建议【2025营销日历】
- (一模)宁波市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考模拟考试 数学试卷(含答案)
- 摄影入门课程-摄影基础与技巧全面解析
- 冀少版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 【龙集镇稻虾综合种养面临的问题及优化建议探析(论文)13000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