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统编版2024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统编版2024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统编版2024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统编版2024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统编版2024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统编版2024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匣钵将火焰与坯件隔离,减少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陶瓷专家劳法盛指出: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地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A.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B.唐代越窑制瓷水平为中国历代最高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D.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发展2、明清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下列有关故宫建筑说法正确的是A.以乾清宫为界分为外朝和内廷B.宫内建筑按前朝后寝格局布置C.专为慈禧太后看戏建造德和园D.富丽堂皇有“汇通天下”气派3、2008年12月;四川发生特大地震,全国参加地震灾区医疗防疫人员达10万人次,救治伤病员164万人次。2019年末新冠疫情在湖北武汉发现,为救治感染患者,武汉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从方案设计到交付使用仅用了10天;全国各地的医疗机构在政府的统一调配下,各地医护人员迅速分批赶往湖北、支援武汉,为夺取抗疫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材料说明中国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在防疫抗灾上。

①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

②充分体现了全国协作抗疫上的制度优势。

③没有重视灾后的防疫和疫情方面的控制。

④基础医疗建设为抗灾防疫提供物质支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4、史载;北宋时期知州刘彝规划并修建了赣州城区的街道,同时建成了两个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的排水干道系统,故名福寿沟(见图),赣州从此免受水患。刘彝的举措。

A.完善了赣州城市布局B.便利了城乡之间联系C.加强了城市经济职能D.有利于城市安全发展5、我国卫生部牵头制定的文件规定:乳及乳制品中禁止使用三聚氰胺;含辣椒类的食品中禁止使用苏丹红。国家食药监管局明文禁止在餐饮中添加罂粟壳。黑龙江省则提出全省由大粮仓变身为“绿色大厨房”。由此可见,我国()A.注重提高食品的科技含量B.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C.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的问题D.为粮食增产提供政策支持6、下表是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叶、生丝出口量的统计表。这现象客观上()。时间茶叶生丝鸦片战争前5000(年平均值)5000(年平均值)18458010132201851991923040

A.增强了农副产品竞争力B.推动了民族工业的产生C.推动了自然经济的瓦解D.扭转了中外贸易的逆差7、从目前所发现的近30处两汉(以东汉为主)冶铁遗址来看,绝大多数都建在矿山附近,缺乏利用水力的条件。元朝王祯在其著作《农书》中对杜诗创制的水排考证道:"去古已远,失其制度",经过他"多方搜访",才弄清楚。这些说明()A.采矿业发展导致水土流失B.水排在元朝已经失传C.东汉水排的制造工艺复杂D.汉元水排的利用有限8、古书记载有先贤“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来耜,教民农耕”。材料中提到的“来耜”被发明时所用的材质主要是A.青铜B.骨头C.铁D.钢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9、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___________者。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10、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6分)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二战后,日本粮食短缺问题严重。美国占领当局以政府信贷的方式设立占领区政府救济基金、占领区经济复兴基金等,推动日本大规模进口美国粮食。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大力推动剩余粮食(做面包的小麦、做饲料的玉米等)的对日倾销。美国设立了“饮食改善协会”,“赠予”日本学校面粉和牛奶,并培训面包师。日本人的食材逐渐从以米、鱼、蔬菜为主变为以小麦、肉类、乳类为主。畜牧业的发展刺激了日本的粮食进口,1973~1974年,日本对美国谷物和豆类进口的依存系数达67%。——摘编自徐振伟《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及其影响》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粮食生产加快发展。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坚持不以牺牲耕地搞开发,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场需求,把粮食的生产、转化、加工、流通、消费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系列开发和整体建设。国家农业科研的投入比重不断提高,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立,“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等重大工程顺利实施。健全完善中央储备粮与地方储备粮之间的补充机制,统一协调省、市、县三级储备的吞吐,确保各地国储库和中央储备粮规模的稳定。2007年,中国粮食产量再次登上5000亿公斤阶段性水平。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摘编自尹成杰《粮安天下——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美国占领当局为解决日本人吃饭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为保障粮食安全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12、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

材料一明清时期,大运河是当时经济的“生命线”,承担着数百万石的粮食及其它物资的运输重任。明清时期,一大批运河城市发展起来。运河沿岸的城市中均建有府学、州学、县学、文庙、贡院书院、藏书阁。运河城市的人口结构中,商人和手工业者人数占多数。1842年,英军夺取了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镇江,封锁了清朝的漕运。道光帝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漕运恢复。1853年后,太平天国占据南京和安沿江一带十多年,运河漕运被迫中断1855年,黄河改道后,运河山东段逐渐淤废,从此漕粮主要改经海路运输。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正式用轮船承运粮。1904年,漕运总督被撤废。1911年,津浦铁路(天津到南京浦口)全线通车,从此京杭大运河以及浯线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材料二历史名城锡耶纳被为“中世纪城市的化身”,其城市结构形态在中世纪的变化从一个例面反映了这一时期意大利乃至西欧的某些历史现象。其变化如下:5~12世纪,锡耶纳最辉煌的建筑是教堂,大教堂及其前而的广场成为城市的中心。除了大教堂作为宗教中心外,还有分散在城市各处的权贵家族私,这些权贵各据一处,私战不已。从12世纪开始,整个欧洲的商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而锡那纳在13世纪下半叶成为欧洲经济最耀眼的明星。经济的发屐推动锡耶纳平民阶层迅速起并作为一股政治力量,在市政府中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13世纪末开始修建的锡耶纳市政厅及其塔楼逐渐成为整个城市的中心并占据了全市最高的位置。教会开始被置于市政府的底护之下,一方面,大教堂成为市政府和市民用来宣扬城市荣耀的手段,另一方面,市政府也充分借助教会的权威以维护自身统治——据朱明《从大教堂到市政斤:中世纪晚期锡耶纳的城市空间转型》(1)结合所学,评析明清时期大运河的兴衰。

(2)结合所学,从城市结构形态变迁的角度,对历史名城锡耶纳进行解读。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故学者必须博得医泊,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舍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娉,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贤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孙思邈《备急千金方要方》材料二中医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具特色的医疗原则。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环境;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因则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因素。同时人体本身也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的五脏与五体,九窍、五声等相互联系,组成人体和五个系统,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通过经络联系起来,共同协调来完成人的生命活动。此外,中医还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提醒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防病于未然。《淮南子》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

——邝日建《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材料三:在黑死病肆虐时;大约有1/4到1/3的欧洲人口死于这场灾难,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15到17世纪,人们在抗击黑死病时所采取的一些卫生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西医逐渐发展起来。鸦片战争以后,西医大规模传入我国,中西医论争逐渐兴起,前期争医术为主,后期争医政(人员;经费、地位)为主。一此人士批评中医不清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李鸿章认为中西医方法论不同,医药有别,希望“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道”。19世纪末《中西医粹》、《中西骨骼辩正》、《中西汇参铜人图说》等著述相继刊出,1910年中西医学研究会成立,“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

——-王旭东《世界瘟疫历史》、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医体现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观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疾疫对近代西方社会的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中国近代“中西医论争”的影响。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2题,共12分)14、(中外文明交往)

材料一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与汉朝交往的主要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18世纪全球白银流通路线示意图。

材料三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根据材料,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信息有关联;主题合理、明确;阐述有史实依据,表述清晰。)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焕发了新的生机。中医工作者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居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受到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素抗疟记载的启发,从青蒿中分出能够有放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对人类防止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2015年,屠叻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高中历史教科书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背落素与中医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述。(要求:主題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2题,共18分)16、算一算,1911、1924年的铁路总长(1924年全国铁路总长1。2万千米,其中大部分为外国人修建)分别占今天全国铁路总长的百分之几分析导致这种数据变化的原因。17、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基本做法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滯胀”现象,各国纷纷采取怎样的经济对策?

(3)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D【分析】【详解】

材料“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地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属于技术创新推动生产发展的典型,故选D项;仅根据材料不能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广泛,故排除A项;B项说法太过绝对,故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2、B【分析】【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故宫建筑按前朝后寝格局布置,故B正确;故宫以乾清门为界分为外朝和内廷,故A错误;颐和园专为慈禧太后看戏建造了德和园,故C错误;“日升昌”院落建筑富丽堂皇有“汇通天下”气派,故D错误。3、B【分析】【详解】

据题意可知,在发生灾难的时候国家都组织医疗人员进行救灾活动,说明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①符合题意;我国在组织医疗人员使涉及到了全国各地,说明体现了全国协作抗疫的制度优势,②符合题意;没有重视灾后的防疫和疫情方面的控制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实际,③不符合题意;根据“武汉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从方案设计到交付使用仅用了10天”可知基础医疗建设为抗灾防疫提供物质支持,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4、A【分析】【详解】

根据“同时建成了两个走向形似篆体的故名福寿沟(见图),赣州从此免受水患。”可得出,通过重新规划,使城市更加合理,完善了赣州城市布局,A项正确;材料与乡村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功能的加强,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城市安全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5、C【分析】【详解】

材料展现了对食品中禁止的添加剂的规定,对餐饮调味品的使用规定,以及绿色食品的发展,共同展现了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C项正确;材料中食品安全问题与科技无关,排除A项;“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表述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本题涉及的内容主要为食品安全问题,而非粮食增产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6、C【分析】【详解】

依据表格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叶、生丝出口量不断增加,这说明近代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中国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C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中国茶叶、生丝出口量的变化,不能体现竞争力增强,排除A项;当时民族工业还没有产生,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了中国茶叶、生丝出口量,没有涉及进口状况,无法判断出是否扭转贸易逆差,排除D项。故选C项。7、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从目前所发现的近30处两汉(以东汉为主)冶铁遗址来看,绝大多数都建在矿山附近,缺乏利用水力的条件。”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虽然已经发明“水排”,但两汉(以东汉为主)冶铁遗址绝大多数都建在矿山附近,缺乏利用水力的条件,这就说明汉代“水排”的利用非常有限,元朝王祯说“去古已远,失其制度”,他“多方搜访”才得其详,说明后世对水排的使用并不十分普及,D项正确;“采矿业发展导致水土流失”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水排在元朝已经失传,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是东汉水排的制造工艺复杂,排除C项。故选D项。8、B【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据材料“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耒耜”被发明时,属于原始社会末期,所用的材质主要是骨头,即骨耜,故B正确。青铜农具在商周时期产生,但很少应用于农耕,故A排除。铁农具主要在春秋战国时期,故C排除。中国古代没有钢农具,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耒耜。

【名师点睛】耒耜,是古代汉族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耒”是汉字部首之一,从“耒”的字,与原始农具或耕作有关。耒耜的发明开创了汉族农耕文化。耒耜”被发明时,所用的材质主要是石、木、骨头。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9、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生产者。故填空生产。【解析】生产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10、B【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因此,本题说法错误,一战改为二战。四、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6分)11、略

【分析】【详解】

(1)措施:根据材料一中“(美国占领当局)设立占领区政府救济基金;占领区经济复兴基金等,推动日本大规模进口美国粮食”可知;进口美国粮食;根据“美国设立了‘饮食改善协会’,‘赠予’日本学校面粉和牛奶,并培训面包师”等信息可知,设立饮食改善协会,改变饮食结构。影响:根据材料一中“二战后,日本粮食短缺问题严重”,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分析可知,缓解了二战后日本的饥荒,维护了社会秩序,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恢复;根据“美国大力推动剩余粮食(做面包的小麦、做饲料的玉米等)的对日倾销”“日本人的食材逐渐从以米、鱼、蔬菜为主变为以小麦、肉类、乳类为主”“畜牧业的发展刺激了日本的粮食进口,1973~1974年,日本对美国谷物和豆类进口的依存系数达67%”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分析可知,美国占领当局为解决日本人吃饭问题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改变了日本饮食结构,有利于美国粮食倾销,强化了美国对日本的控制,便利美国的经济扩张。

(2)措施:根据材料二中“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可知,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根据“坚持不以牺牲耕地搞开发,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耕地保护机制,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根据“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场需求,把粮食的生产、转化、加工、流通、消费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系列开发和整体建设”可知,支持粮食生产区,构建农业产业体系;根据“国家农业科研的投入比重不断提高,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立”可知,推广农业技术;根据“健全完善中央储备粮与地方储备粮之间的补充机制,统一协调省、市、县三级储备的吞吐,确保各地国储库和中央储备粮规模的稳定”可知,健全粮食储备体系。意义:综合材料二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粮食生产加快发展”“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分析可知,我国为保障粮食安全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保障人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等。【解析】(1)措施:进口美国粮食;设立饮食改善协会、改变饮食结构。影响:缓解了二战后日本的饥荒;维护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经济恢复;改变了日本饮食结构;有利于美国粮食倾销;强化了美国对日本的控制;便利美国的经济扩张。

(2)措施: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耕地保护机制;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支持粮食生产区;构建农业产业体系;推广农业技术;健全粮食储备体系。意义:保障人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12、略

【分析】【详解】

(1)示例:根据“明清时期;大运河是当时经济的‘生命线’,承担着数百万石的粮食及其它物资的运输重任。明清时期,-大批运河城市发展起来”可得出明清时期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分别在北方和南方,为保证都城的日常生活供应,大运河的漕运兴盛。大运河的兴盛促进运河城市的商业;手工业、文化的发展。根据“1842年,英军夺取了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镇江,封锁了清朝的漕运。道光帝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漕运恢复。”得出近代由于列强的侵略;根据“1853年后,太平天国占据南京和安徽沿江一带十多年,运河漕运被迫中断。”得出太平天国的运动的爆发;根据“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正式用轮船承运漕粮。”得出洋务运动的开展,促进近代交通的发展;根据所学可得出黄河的改道,大运河的漕运功能丧失,大运河衰落,导致沿线城市的衰落。再兴:根据“2002年,京杭大运河成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通道。2006年,京杭大运河成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京杭大运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可得出新中国成立后,对大运河的进行疏通与整修,大运河恢复了部分功能。21世纪初以来,京杭大运河成为南水北调的通道,受到国家的保护,有利于大运河文化的传承。最后再总结,要得出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兴衰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关。

(2)根据材料“经济的发展推动锡耶纳平民阶层迅速崛起,并作为一股政治力量,在市政府中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13世纪末开始修建的锡耶纳市政厅及其塔楼逐渐成为整个城市的中心并占据了全市最高的位置”,提取情节是工商业的发展推动锡耶纳平民阶层的崛起,市政厅逐渐成为全市最重要的建筑。历史现象:依据提取的情节,结合所学可知,该情节反映了西欧城市的兴起。评述: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原因和影响两方面分析,原因可从工商业发展、市民阶层力量壮大等角度分析,从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为近代欧洲民主政治积累了经验等方面分析影响。【解析】(1)示例:明清时期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分别在北方和南方;为保证都城的日常生活供应,大运河的漕运兴盛。大运河的兴盛促进运河城市的商业;手工业、文化的发展。近代由于列强的侵略;太平天国的运动的爆发;洋务运动的开展,促进近代交通的发展(铁路的修建、轮船航运业的兴起);黄河的改道,大运河的漕运功能丧失,大运河衰落,导致沿线城市的衰落。再兴:新中国成立后,对大运河的进行疏通与整修,大运河恢复了部分功能。21世纪初以来,京杭大运河成为南水北调的通道,受到国家的保护,有利于大运河文化的传承。总结: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兴衰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关。

(2)角度:工商业的发展推动锡耶纳平民阶层的崛起,市政厅逐渐成为全市最重要的建筑。评述:9世纪以后,随着欧洲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农业经济获得一定发展,工商业得以逐渐复兴和繁荣。10~11世纪,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城市居民的增多和城市经济与封建制度的冲突,促使城市中广大的平民阶层用行动来争取自己的利益,城市自治运动随之兴起。经过漫长曲折的斗争,城市自治运动进一步促使城市发展和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作为市民自主管理城市象征的市政厅,逐渐取代中世纪早期神权统治的象征-教堂成为城市最核心的建筑。从长远看,城市平民阶层的兴起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和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城市自治也为近代欧洲民主政治积累了经验。1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从“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可归纳出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从“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可归纳出关爱生命和健康的人本观,也就是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从“中医还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提醒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防病于未然”可归纳出防重于治的辩证观;同时综合分析材料一二还可归纳出才德兼备的职业观以及求真务实的精神。

(2)从“约有1/4到1/3的欧洲人死于这场灾难”以及结合所学可知疾疫造成了人口减少;经济破坏和社会动荡;根据“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可知,疾疫还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兴起;同时根据“人们在抗击黑死病时所采取的一些卫生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西医逐渐发展起来”可分析出,疾疫推动了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相关科研的发展。

(3)本题为评述题,需从该现象出现的背景、影响因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作答,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即可。【解析】(1)观念: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防重于治的辩证观;关爱生命和健康的人本观(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才德兼备的职业观;求真务实精神。

(2)造成了人口减少;经济破坏和社会动荡;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兴起;推动了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促进了相关科研的发展。

(3)背景: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因素:中西医学理论;方法的不同;主要是医术、医政的争论。

影响:有利于思想的解放.有利于中西医的融合和中医现代化。五、论述题(共2题,共12分)14、略

【分析】【详解】

信息一:根据材料一可以得出信息;2世纪,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

信息二:根据材料二可以得出;18世纪,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主题:根据以上两则信息可以得出主题;古代中国手工业品享誉世界。

阐述:根据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的消费情况。如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根据不同时期,列举当时中国手工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畅销。如西汉时期,中国丝绸畅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明清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丝绸、瓷器和茶叶大量外销。由此,美洲和日本的白银通过欧洲探险家开辟的海上商路源源不断输入中国。一方面,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繁荣,促进长途、大额贸易的发展,以及商业资本的集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全球性贸易网络的延展,甚至间接推动美洲、日本白银矿产的开发。享誉世界的中国古代手工业品,成为中外文明交往的载体和象征。【解析】示例:信息一:2世纪;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

信息二:18世纪;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主题:古代中国手工业品享誉世界.

阐述: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西汉时期,中国丝绸畅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明清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丝绸、瓷器和茶叶大量外销。由此,美洲和日本的白银通过欧洲探险家开辟的海上商路源源不断输入中国。一方面,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繁荣,促进长途、大额贸易的发展,以及商业资本的集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全球性贸易网络的延展,甚至间接推动美洲、日本白银矿产的开发。享誉世界的中国古代手工业品,成为中外文明交往的载体和象征。

其他可参考的主题。

(1)古代中国在东西方文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

(2)18世纪至19世纪后期;英国取代中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3)伴随生产力的进步世界文明交往日益加强。

(4)远距离商贸活动促进物种交流与传播。

(5)丝绸之路密切了沿途各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6)海上商路的重要性逐渐凸显15、略

【分析】【详解】

从本题主要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