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册-登泰山记(新教材课内必刷)_第1页
必修上册-登泰山记(新教材课内必刷)_第2页
必修上册-登泰山记(新教材课内必刷)_第3页
必修上册-登泰山记(新教材课内必刷)_第4页
必修上册-登泰山记(新教材课内必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登泰山记未命名一、文言文阅读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选自姚鼐《登泰山记》)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越长城之限限:界限B.半山居雾若带然居:占据C.磴几不可登几:几乎D.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漫:弥漫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京师是中国古代对都城的称谓。在中国古代,国家的首都通常称为京师,近现代已不再沿用,直接称为首都。B.知府,古代地方官名。宋代派京官统治一府称“知某府事”,简称知府,明清两代为府级最高行政长官的正式名称。C.我国古代人们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所以叫五更或五鼓。从晚上六时开始起更,每更就是一个时辰。D.行宫,古代帝王出行时临时居住的地方,可能由其它建筑改造而成,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1段介绍泰山的位置,勾勒了山、水、古长城、日观峰,描摹出泰山的概貌,为下文介绍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铺垫。B.文章第2段写登泰山的经过,重点写的是登山的艰难和登上山顶之后所见的雄浑开阔,目的是突出泰山的高峻。C.“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由远景拉成近景。高耸的山峰竟然小得像樗蒲,以比喻的手法,反衬作者站得高。D.文章善于取舍,叙事简洁明快。全文不足600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4.第3段描写观日出情景,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日出前后的景象特征。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选自《师说》)(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选自《赤壁赋》)【答案】1.B2.C3.C4.①日出前:风雪交加、云雾弥漫、群山耸立;②日出时:朝霞五彩缤纷、日光鲜红;③日出后:群山拱绕、颜色红白错杂。5.(1)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2)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B.居:停留。此处指雾停驻在半山腰如同一条带子,不是“占据”之意。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从晚上六时开始起更,每更就是一个时辰”错误,应该是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C.“由远景拉成近景”错误,此处作者从亭下云起到远眺云外山川,应该是从近景拉到远景。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原文内容的能力。首先理解第三段的含义,接着根据时间顺序把内容分为“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来概括。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可概括为“风扬积雪”“云雾弥漫”“群山若摴蒱”;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可概括为“五彩缤纷”“红日如丹”之类;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群山“绛皓驳色”,即红白间杂;“皆若偻”宛如环拱,可概括为群山围拱。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是故:因此;无:无论;贵贱:地位尊卑;长少:年纪大小;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2)况:何况;渔樵:打鱼砍柴;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参考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日观亭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各题。登泰山记姚鼐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6.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泰山之阳阳:山北水南B.至于泰安至于:表示达到某种程度C.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稍:逐渐D.其远古刻尽漫失漫失:弥漫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汶水西流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B.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C.是月丁未是日观道中时刻D.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足下事皆成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桐城人,因书斋惜抱轩得名“惜抱先生”。B.《登泰山记》的“记”表示文体,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本文属于山水游记。C.“桐城派”是清朝的散文流派,对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内容多为宣传儒家思想,要求语言简明雅洁。因此派学者所作文章多描写桐城景观故得名“桐城派”。D.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与方苞、刘大櫆合成“桐城三祖”。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的登山路线先是“由南麓登”,然后是“循(中谷)以入”,最后是“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B.“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中的“负”和“烛”分别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将泰山的雪景写得简洁而生动,极富画面感,泰山巍然耸立的形象由此跃然纸上。C.第4段中,作者对泰山的人文景观进行了描写,这样写凸显了泰山的人文情怀,也使文章显得丰富深刻,体现了“桐城派”重考据的文风。D.《登泰山记》语言简洁、生动。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三“多”三“少”寥寥几笔就把泰山的整体印象描绘出来。10.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2)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答案】6.C7.D8.C9.B10.(1)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2)这一天我们观看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刻都模糊或缺失了。【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泰山的南面。“阳”,山南水北。B.句意:到了泰安。“至于”,到达某地。C.句意:逐渐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稍”,逐渐。解释正确。D.句意: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缺失了。“漫失”,缺失。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都是名词作状语,向西。B.都是介词,在。C.都做指示代词,这。D.脚底往下;表示对同辈、朋友的敬称。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因此派学者所作文章多描写桐城景观故得名”错。桐城派以地域而命名,主要因为其早期重要作家皆为江南安庆府桐城人。故选C。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分别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错。“烛”在文中是名作动,照亮的意思,说其使用了比喻手法错误。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翻译关键词,及:等到;负,覆盖;烛:照亮。第二句翻译关键词,是日:这一天;远古:更古老的;漫失:缺失。参考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日观亭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桐城姚鼐记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B.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C.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D.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泰山,位于山东泰安,古称岱宗、岱山,又称东岳,为五岳之首。B.古文中“阳”指山之南,水之北,如文中“泰山之阳”指泰山的南面。C.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自汉武帝起古人常以年号纪年。D.“戊申晦,五鼓”,晦,是指农历每月初一;朔,是指农历每月最后一日。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他从中谷入山,越中岭,再循西谷到达山顶,第二天五更时分在日观亭观日出。B.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三个时间段的景色,描绘出泰山日出的万千气象。C.作者在描写泰山日出景象时,采用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比喻、象征等多种手法,描绘出一幅瑰丽、雄浑的日出图。D.全文不到五百字,却充分展示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其善于取舍,将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描写、叙事简洁明快。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15.简要概括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答案】11.C12.D13.C14.(1)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见识明理行为没有过失了。(2)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15.(1)不畏艰险,勇登高峰;(2)心胸开阔,志存高远;(3)心怀傲骨,品节高贵。【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苍山”是“负雪”的主语,而不是“上”的宾语,应在“苍山”前断开,排除AB;“汶水”“徂徕”一个是水名,一个是山名,两个名词中间应断开,排除D。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晦,是指农历每月初一;朔,是指农历每月最后一日”错。朔,是指农历每月初一;晦,是指农历每月最后一日。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无“象征手法”。描写日出的句子是“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有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和比喻手法,但没有“象征”。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本题得分点有:(1)“日”,每天;“参省”,检查反省;“知”,同“智”。(2)“或”,有的;“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错杂;“若偻”,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1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以及登山的艰险,如“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等可概括出“不畏艰险,勇登高峰”;由描写日出的过程,“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可概括出“心胸开阔,志存高远”;由对山上石头的描写,“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可概括出“心怀傲骨,品节高贵”。参考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日观亭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桐城姚鼐记述。阅读下面文言选文,完成下列小题。(一)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节选自《登泰山记》清·姚鼐)(二)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熔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被水沃透;不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左顾右睨,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千亿身,逐峰皆到。俯视深坑、怪峰,在脚底相待。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栗无益。不得已,托孤寄命,凭渠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节选自《游黄山记》清·袁枚)16.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B.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C.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D.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乾隆,清高宗的年号,“乾隆”寓意指“天道昌隆”。年号是古代纪年所用的一种名号,有寓意,如贞观、庆历、康熙等。B.戊申,中国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45年称“戊申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顺序相配,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C.晦,古代纪日法的特定名称,阴历每月初一。晦朔指农历一个月。D.羽化,古时道教徒认为得道能飞升变化,把成仙称为“羽化”。1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段选文均介绍了作者游踪,以生动形象的笔触一一展现了所见景物,使人读后有身历其境之感。B.两段选文都不吝笔墨,详尽描绘了日出全过程山顶的景色变化,有所谓“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气势。C.《登泰山记》更客观描绘自然之物,情感含蓄内敛;《游黄山记》中的景物饱含作者的感情,更侧重主观感受。D.两段选文都善用新颖奇妙的比喻使所绘之物呼之欲出;语言虽平浅朴素,却活脱传神,有字立纸上的艺术效果。19.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2)初濛濛然,熔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20.有人说,“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一句是神来之笔,请赏析。【答案】16.C17.C18.B19.(1)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2)开始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丝棉团,过了许久,浑然凝成一片。20.这是在山顶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居雾”以静写动,写出了雾的轻盈,呈停聚不动的状态。“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了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整句话描绘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它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苦”的宾语是“日炙”,意思是“苦于太阳的炙烤”或者“以太阳的炙烤为苦”,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知”的宾语是“云有高下”,而不是“云”,“方知云有高下”意思是“才知道云彩有高下之别”,所以应在“高下”后断开,排除A项。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晦……阴历每月初一”错误,晦是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朔是阴历每月第一天。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两段选文都……有所谓‘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气势”错误,选文二中只是提到云雾离散,“万峰簇簇,仍还原形”,无法展现出红日初升霞光灿烂的景象。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回视”,回头看;“或”,有的;“得日”,照到阳光;“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错杂;“偻”,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2)“濛濛然”,朦朦胧胧的样子;“熔银散绵”,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丝棉团;“良久”,许久。20.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首先理解“半山居雾若带然”的意思。这句话意思是“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这是作者在泰山顶远望和俯视所见的景象。然后分析手法和效果。“居”,意思是“停留”,“雾”本是浮动的,而此处却说停留在半山腰,这是以静写动,展现出泰山云雾的轻盈。“若”意思是“像”,“带”意思是“飘带”,这是把半山腰的雾气比作飘带,展现出云雾的具体形状,云雾本呈一片,此时却是像一条飘带,为何会有如此效果?显然是因为泰山太高峻雄伟,所以在它面前,云雾就像一条飘带,这是以云雾来烘托泰山之雄伟。这句话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这一笔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这一切令作者心旷神怡,而作者的兴奋和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参考译文:一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二第二天,攀登大小清凉台,台下的峰峦像笔,像箭,像笋,像竹林。大概一顿饭的工夫,像有一匹白绢飘过来缠绕着树木,和尚高兴地告诉我说:“这是云铺海。”开始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丝棉团,过了许久,浑然凝成一片。一会儿云气散去,见万座山峰聚集耸立,又都恢复了原貌。我坐在松树顶上,苦于太阳晒得厉害,忽然起了一片云彩为我遮蔽,才知道云彩也有高下的分别,并不全是一模一样的。傍晚时分,到西海门去看落日。红日快要落山,有一座山峰像用头顶着太阳,好像要吞下去,又像是捧着。我不能戴帽子,怕风将它掀掉;不能穿袜子,怕被水汽打湿;不敢拄拐杖,因为动不动就陷进软沙里;不敢抬头,怕山石崩塌压下。左顾右昐,前后探视,恨不得化成千万个身体,每一座山峰都走到。低头看深谷、怪峰,在脚底下等待着。如果一失足,后果不堪设想。然而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心惊胆战也无济于事。没有办法,只好把性命交付他们了,任凭他走到哪里,觉得身体已经飘飘成仙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登泰山记》)(乙)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礧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字益兴。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返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游灵岩记》)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巅崖限当道者;限:像门槛一样B.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度:推测C.僧出器酌以饮余饮:喝D.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俾:使派22.古文在流传中常常有缺字,后人阅读时需要联系前后文,考虑字词用法去填补。下面三句中均有缺字,选出填入空缺处相对合理的字的一项是(1)当其南北分□,古长城也。(2)登□周望万山(3)而灵岩有朗公石□。A.之则矣 B.者则焉 C.者乎焉 D.乎者矣2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状如礓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B.其状如礓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C.其状如磁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D.其状如儡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阳”,古时指山南水北,“阴”则指山北水南。如“华阳”指华山的南面。B.“晦”,为农历每月三十,“朔”为农历每月初一,可推“戊申”为除夕日。C.“行宫”,指京城以外帝王的临时居所。如“佛狸祠”原是北魏太武帝行宫。D.“政和”,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可十几个。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姚鼐所记登泰山路线不同于古时登山路线。他沿着泰山正南面三谷中的中谷进山,途经中岭的天门溪水,又沿西面的山谷走,终到山顶。B.《游灵岩记》第二段有对泰山周围地理环境进行补充说明的内容,又详述了琨瑞之谷被称为朗公谷的原因及相关的历史地理名物的沿革。C.姚鼐叙写游泰山按明显的时间顺序,日观峰看日出按日将出、日正出、日出后的时序显示出泰山的非凡气势,写游灵岩则时序不明显。D.这两篇散文叙述与描写并用,自然生动,富有情致。描写时注重“炼字”,如“明烛天南”的“烛”字、“寒光动寺壁”的“动”字。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27.姚鼐所属桐城派主张散文创作要“义理”(鲜明的思想观点)、“考据”(确凿的事实材料)、“辞章”(精练的文字表达)三者并重,请就其中任意两点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答案】21.C22.B23.D24.B25.A26.(1)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立着的白色的像掷具(骰子)的东西,是山峰。或: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一样的立着的东西,是山峰。(2)回头看日观峰西面的山峰,有的能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27.考据:①《登泰山记》中主要涉及历史地理知识,如泰山南、北两侧分别有汶、济二水,山东有古长城,泰山向南的几大山谷,中谷是郦道元所谓环水,游山砌磴约七千有余,古时登山道路,山上地貌、植被、文物古迹等。②《游灵岩记》对灵岩周边的地理环境的和泰山之间关系的描写,朗公谷的由来。以及对再游灵岩的路线进行了设计。辞章:①运用比喻、比拟、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还通过色彩对比映衬、渲染烘托的方式写出泰山之景,语言简练而泰山之壮美表现得淋漓尽致。②运用夸张、比拟、动静结合等手法表现灵岩的奇崛。义理:①面对泰山的崇高,面对世俗的艰难,姚鼐表现出鲜明的淡定、自足——这种波澜不惊、光风霁月的洒脱、疏朗,正是理学所追求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即从雄伟泰山中参悟自足感,从超越现实困难中获得淡定感乃至自得其乐感。【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僧出器酌以饮余”是说“寺里的和尚拿出盛水的东西将泉水接过来给我喝”,饮,使动用法,给……喝。故选C。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当其南北分□,古长城也”者,句式为判断句,“……者……也”表判断,用“者”合适。可以排除AD;(2)“登□周望万山”,根据前后文语意为“就”,其它的虚词不包含这一层意思,用“则”合适。可以排除C;(3)“而灵岩有朗公石□”,根据前后文,“矣”也可以,但不如“焉”的语气自然。故选B。2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一处,“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两句中的“之”都指代的是整个南面,如果断成“面南”,主语都是“我”,“之”默认指代我,重嶂遮蔽“我”,溪水缠绕“我”,明显不符合文意。可以排除AC;第二处,“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岩”在高处,“溪”在低处,有从高到低看的意味,“地有尺寸平者”是定语后置句,译为“一点儿平坦的地方”,如果中间不断,那么“有尺寸平”的中心语就很模糊,而且“地”作为下一句“皆种柏”的主语,不断,则“皆种柏”缺少主语。可以排除B。此句的完整翻译是“灵岩的形状像堆砌石头筑成的城墙,高千余丈,长是高的三倍。周围(的群山)像个玉环,但是在它的南面有个缺口。灵岩的南面有重叠的山岭遮蔽它,交错的溪流缠绕它。从山岩到溪流,有一点儿平坦的地方,都种植着柏树,柏树遮蔽了高高的山岭,堵塞了深深的崖谷”。故选D。2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晦’,为农历每月三十”错误,“晦”,为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不一定都是三十。故选B。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途经中岭的天门溪水”错误,由原文“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可知,选项中“途经中岭的天门溪水”有误。姚鼐的登山路径是经过天门,但此天门并非天门溪水。故选A。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稍”,逐渐;“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定语后置句;“樗蒲”,掷具,骰子;“……者,……也”,判断句。第二句中,“或”,有的;“得日”,被照到,“否”,没被照到;“绛皓”,红白;“驳”,错杂;“偻”,鞠躬的样子,脊背弯曲的样子。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品的创作手法的能力。桐城派主张散文创作的“考据”,是指要有确凿的事实材料。《登泰山记》中,从文章所记内容看,作者就是把游览和考察结合起来进行的。文章一开始即介绍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山川形势,以此统摄全篇,使读者对泰山有个总体印象。登山时,留意道路的里程,石级的数目。记古迹时,注意祠官的方位,石刻的年代。最后一段总写泰山的自然景观,所记对象、用语,几乎跟地理考察报告无异。文章介绍“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时,特意举出中谷在《水经注》里称“环水”;东谷是古时登山道路;关于天门,古今说法不一等等。这些材料在登山过程中是看不见的,而只能见于方志一类文献。这些都说明,作者不仅在登览过程中处处留心,注意观察,而且在动笔写这篇游记前,还搜寻、查阅过不少资料。这样一旦形成文字,就能做到把登山活动的记叙和有关知识掌故的介绍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读者对泰山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使本文具有泰山风物志的性质。这正体现了桐城派散文重考据的作风。而《游灵岩记》中,作者对灵岩周边的地理环境的和泰山之间关系的描写,叙述朗公谷的由来,对再游灵岩的路线进行了设计,这些也体现了桐城派主张散文创作的“考据”精神。作者善于把考证性出文字与全文结成一体,增加了文章的深度。桐城派主张散文创作的“辞章”,是指要有精练的文字表达。《登泰山记》语言简洁、精工,富有表现力。如用“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三个动宾结构的短语,便写出旅途跋涉情景,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气势,用词相当精确。描绘山顶晚景,“苍山负雪”是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半山居雾”又以静写动,显出雾的重量。描绘泰山日出奇景,更是神采飞动,绚丽多姿。“负雪”“击面”“承”,以人拟物,予无生物以灵性;“若带”“若偻”“若樗蒲”,以小喻大,突出了泰山的雄伟。严谨的结构,错落变换的句式,构成了文章内在的韵律美。这又体现了桐城派散文重“辞章”的特点。桐城派主张散文创作的“义理”,是指要有鲜明的思想观点。如《登泰山记》生动的记叙了作者同友人冬日登泰山的经历,着力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壮丽,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而作者姚鼐在登山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淡定、洒脱,正是理学所追求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即从超越现实困难中获得淡定与超然。【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