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莱芜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试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座位号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3.答题时,选择题部分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部分,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号所提示的答题区域作答,直接在试题上作答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16分)为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某媒体策划编写《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一书。请结合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千百年来,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而生生不息,广大炎黄子孙踔厉奋发,笃行不怠。①徒步于万里长城,董耀会先生在长城上留下人类第一行完整足迹,追问长城所承载的精神价值;凝视着一带一路,②王冰笛团队跨越山海,让无穷的远方和无尽的人们同呼吸共命运;走进民俗文化的殿堂。叶涛教授紧扣时代脉搏,另辟蹊径,致力于民俗文化(huàn)发新生;沉潜入海底,③孙健团队考古发掘的“南海一号”,让人们震撼于中国800多年前开启的大航海时代……今天,景德镇的窑火摇曳时代风姿,殷墟遗址上的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粗犷豪放的陕北民歌响彻云(xiāo)一气呵成,根植于齐鲁大地的中医药生机盎然枝繁叶茂。④传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跨越时空的共鸣亦是对文明的礼赞。融通传统与现代,中华文明文脉悠悠,弦歌不辍,气象万千。1.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拼音处的汉字,不正确的一项是()A.承载(zài) B.焕发 C.沉潜(qiān) D.云霄2.文段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另辟蹊径 B.相得益彰 C.一气呵成 D.气象万千3.文段中画曲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1.C2.C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C.沉潜:chénqián,在水里潜伏;沉没等意思。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A.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此处形容叶涛教授致力于民俗文化焕发新生,采用了新的方式,使用正确;B.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句中形容景德镇的窑火与时代风姿、殷墟遗址上的文化与旅游相互配合,效果更好,使用正确;C.一气呵成:形容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形容完成整个工作的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句中形容民歌响彻云霄的状态,用错对象;D.气象万千:形容事物、景象多种多样,壮丽美观。句中形容中华文明融通传统与现代,呈现出丰富多样且壮丽的景象,使用正确;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C.③句主语不明,句子的主语应是“孙健团队对‘南海一号’的考古发掘”这一行为,而不是“‘南海一号’”,可改为“孙健团队对‘南海一号’的考古发掘,让人们震撼于中国800多年前开启的大航海时代”;故选C。班级开展以“传承家乡的非遗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小题。4.下面是班长设计的实践活动名称,请你仿照任务一的形式,再策划一个新的任务。任务一:听·非遗传承故事:听家乡的非遗传承人讲故事,感受他们热爱非遗的情怀。任务二:______5.莱芜陈楼糖瓜是山东省非遗项目之一。活动特邀陈楼糖瓜传承人陈先生参与,你作为小记者对其进行访谈。请根据下面的访谈,拟写采访问题。记者:陈先生,您好!现在,糖瓜的制作技艺入选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①______陈先生:糖瓜的制作过程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丰富的技巧和经验。制作工艺可以概括为“炮制麦芽”“急火炒糖”“摇晃成型”“风干凝固”等流程。记者:②______陈先生:你说得很好。陈楼糖瓜不仅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还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最重要的,传承非遗的使命感与自豪感已经成为当地百姓幸福感的重要来源。【答案】4.任务二:写·非遗传承心得:写印象深刻的非遗传承人和事,表达自己传承与发展非遗的决心。5.①.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糖瓜的制作技艺(制作过程、制作技巧等)吗?②.陈楼糖瓜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您能具体谈一谈吗?【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活动方案设计。首先要明确活动主题:传承家乡非遗文化,再围绕主题,仿照示例进行构思设计可行性活动即可。任务二应与任务一形式相仿,目的在于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深入了解和体验非遗文化。任务一是通过听故事来感受非遗文化,那么任务二可以通过视觉途径,来进一步感知非遗的精巧,补充了听故事之后更直观的体验方式。这样设计一动一静的任务,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体验非遗文化。示例:看·非遗技艺展示:观看非遗传承人展示家乡传统技艺,亲身体验技艺的独特魅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采访问题设计。第一问:根据陈先生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糖瓜的制作过程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丰富的技巧和经验”可知,第一个提问需要引导陈先生介绍糖瓜的制作过程,因此问题可以围绕其工艺展开。提问示例:请问陈先生,糖瓜的制作过程是怎样的呢?第二问:根据陈先生对问题的回答“你说得很好。陈楼糖瓜不仅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还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可知,第二个提问需要引导陈先生谈论糖瓜产业对当地的影响,匹配其回答关于产业带动及文化传承的内容。提问示例:陈先生,您觉得糖瓜的制作技艺对当地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呢?二、(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乙】魏之伐蜀也,吴人或谓襄阳张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百姓未服,今又劳力远征,败于不暇,何以能克!”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原,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东西驱驰,无有宁岁。司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任贤使能各尽其心其本根固矣。今蜀阁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敝,危矣。彼因危而伐,殆①无不克,噫!彼之得志,我之忧也。”吴人笑其言,至是乃服。(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十》,有删改)【注】①殆:大概。6.下列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肉食者鄙”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两个“鄙”,意思相同。B.“弗敢加也”与“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两个“加”,意思不同。C.“忠之属也”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的两个“属”,意思相同。D.“又何间焉”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中的两个“间”,意思相同。7.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以分人”与“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中的两个“以”,意义和用法不同。B.“公将驰之”与“已而之细柳军”中的两个“之”,意义和用法相同。C.“登轼而望之”中的“轼”原指古代车厢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常被用来象征默默无闻却不可或缺的角色。D.甲文选自《左传》,《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它是一部编年体史书。8.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以时间为序,依次叙述了曹刿请见、论战、参战和释疑的过程。B.【甲】文详写曹刿论战,略写战争过程,刻画了一位军事才能卓越且有远谋的谋士形象。C.【乙】文吴国有人认为:司马氏得权以来,百姓尚未归顺而又远征,他会败于没有时间休整。D.【乙】文张悌对比分析了魏国和蜀国的政治状况,以及君主执政的差异,认为吴国必胜。9.乙文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选涂两项。任贤A使能B各尽C其心D其本E根固矣。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曹操虽功盖中原,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2)彼因危而伐,殆无不克。11.鲁庄公和司马氏最终取胜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两文内容具体分析。【答案】6.D7.B8.D9.BD10.(1)虽然曹操的功绩超过中原所有人,但民众畏惧他的威势,不怀念他的恩德。(2)魏国乘其危难而攻打,大概战无不胜。11.取信于民(以民为本、民心所向)。甲文鲁庄公重视来自百姓的大大小小的案件,按照实情来判断,以取信于民。以此为基础,获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乙文司马懿父子废除对百姓繁琐苛刻的政策,为百姓谋划,解救他们的疾苦,民心归顺他已经很久了。所以在魏蜀之战中取得了胜利。【解析】【导语】文本通过《左传》和《资治通鉴》两段不同的记载来探讨战争的成功要素。甲文中的曹刿凭借着远见卓识和对时机的把握,如审时度势和战略谋划,帮助鲁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乙文则通过张悌之口分析司马氏在政治上的稳固统治和魏国对蜀国的有机攻击,预见到吴国的危机。两则文本共同展示了智慧和政治谋略在国防和外交中的关键作用,无论是个人智慧还是制度稳定,都是取胜的要素。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D.“又何间焉”的“间”是“参与”的意思,“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间”是“暗中”的意思,两个“间”意思不同。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及内容分析。B.“公将驰之”的“之”是代词,指代齐军;“已而之细柳军”的“之”是“到,往”的意思,两个“之”意义和用法不同。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D.根据乙文“彼因危而伐,殆无不克,噫!彼之得志,我之忧也”可知,张悌认为魏国政治清明,根基稳固,蜀国政治腐败,民劳卒敝,魏国伐蜀大概会取胜,魏国一旦得志,吴国就会有忧患,而不是吴国必胜,这一说法错误。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任用贤能的人,使他们各自尽心尽力,国家的根基就稳固了。“任贤使能”是一个并列短语,意思完整,可独立成句;“各尽其心”主语省略,应为“贤能之人”,其前断开;“其本根固矣”中“其”指代国家,“本根固”是主谓结构,意思完整,与前文断开。据以上分析断句为:任贤使能/各尽其心/其本根固矣。故选BD。【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虽,虽然;盖,超过;畏,畏惧;威,威严;而,表转折,但是;怀,感怀;德,恩德。(2)彼,指魏国;因,趁着;危,危机;伐,讨伐;殆,大概;克,战胜。【1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甲文“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知,鲁庄公对于案件处理秉持公正、以实情为依据的态度,这体现了对百姓的重视,是取信于民的做法,使得百姓愿意支持战争,成为长勺之战取胜的关键因素。根据乙文“司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可知,司马懿父子通过废除繁琐苛刻的政令,施行惠民政策,为百姓着想,让民心归顺,在魏蜀之战时,有民心的支持,这是其能够取胜的重要因素。综上,二者取胜的共同原因是取信于民(以民为本、民心所向)。【点睛】参考译文:【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做到诚实可信。”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乙】魏国讨伐蜀国的时候,吴国有人对襄阳人张悌说:“司马氏掌握政权以来,大的灾难频繁发生,百姓还未归服,如今又劳师动众进行远征,恐怕自身败亡都来不及,怎么能够取胜呢!”张悌说:“并非如此。曹操虽然功劳盖过中原地区,但百姓畏惧他的威严而不感怀他的恩德。曹丕、曹睿继承他的基业,刑罚繁多,劳役沉重,百姓被驱使着在东西方向奔走,没有安宁的岁月。司马懿父子多次立下大功,废除了那些繁琐苛刻的政令,广施宽厚和恩惠,作为百姓的主心骨而解救他们的疾苦,民心归附他们已经很久了。所以淮南地区三次叛乱,而国家的核心地区没有受到惊扰;曹髦被杀,四方也没有发生动乱。任用贤能的人,使他们各自尽心尽力,魏国的根基已经很稳固了。如今蜀国的宦官专权,国家政令不行,却又穷兵黩武,百姓疲惫,士兵衰敝,已经很危险了。魏国趁着蜀国的危机去讨伐它,大概没有不能取胜的道理。唉!魏国一旦得志,就是我们吴国的忧患啊。”吴国人嘲笑他的这番话,到了这时才信服。(二)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小题。春江送人孟贯春江多去情,相去枕长汀。数雁别湓浦,片帆离洞庭。雨余沙草绿,云散岸峰青。谁共观明月,渔歌夜好听。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眼前之景,春江流水承载着满满的离别之情,沿着水边长汀流向远方。B.颔联写“数雁”和“片帆”两个意象,直接陈述离别之意,将情感推进一层。C.尾联实写行人到达目的地之后的欢快场景,和朋友一起赏明月,听渔歌。D.这首诗语言自然流畅,风格平实质朴,对仗工整,把寻常题材写得真挚动人。13.本诗描写了送别时的场景,请结合颈联“雨余沙草绿,云散岸峰青”进行赏析。【答案】12.C13.示例:颈联写雨后沙堤春草碧绿,云散两岸山峰青翠。以乐景衬哀情,诗人通过描写雨后云开的清新明丽之景,表达与友人分别时的难舍与惆怅,哀情倍增。【解析】【导语】这首诗描写春江送别的场景,融情于景,情境交融。诗人通过写春江汀岸的离别美景,将离愁别绪蕴含于自然之中。首联点题,展现离别的背景;颔联以雁和帆承载离别之情,富有动感;颈联写雨后沙草、云散山青,充满生机,替友人送行增添温暖;尾联以虚写寄寓情思,强调对友人即将远行的不舍,格调清新自然,语言质朴感人。【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C.尾联“谁共观明月,渔歌夜好听”意思是:从此之后,谁还能够和我共看天边的一轮明月,共听夜幕下那欸乃的渔歌。并非实写行人到达目的地之后的欢快场景。从整首诗的情境来看,这是诗人想象别后自己的孤寂之景,即友人离去后,自己无人与共赏明月,只能在夜晚独自聆听渔歌,以此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此选项中“实写”“欢快场景”的表述错误。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诗句。“雨余沙草绿,云散岸峰青”意思是:雨后的岸边沙地上,萋萋的芳草更显得青绿,云雾散去,江边的一座座山愈加苍翠。这两句诗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画面,充满生机与活力。然而,此时诗人正面临与友人的分别。这般美好的景色,本应与友人一同欣赏,可友人却即将离去。用如此美好的景色,来反衬出诗人内心与友人分别时那难以割舍的惆怅情绪。以乐景写哀,使得哀伤之情更加浓郁,更能体现出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三)根据原文默写。14.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1)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诸葛亮《出师表》)(2)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以“飘絮”“浮萍”自喻,表现朝廷覆亡,诗人身世坎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比喻的修辞和浪漫的笔调,描写边境奇特美妙的雪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5)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通过典故感慨无法像窦宪一样勒石燕然,表达自己功业未成、愁思满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答案】①.不求闻达于诸侯②.八百里分麾下炙③.山河破碎风飘絮④.身世浮沉雨打萍⑤.忽如一夜春风来⑥.千树万树梨花开⑦.浊酒一杯家万里⑧.燕然未勒归无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诸侯、麾、飘絮、萍、梨、燕然、勒”等字词容易写错。三、(7分)15.阅读名著片段,请根据阅读积累,回答下列问题。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恶索的萝卜,……(1)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作者名)的成名作_______(作品名)。在诗歌《鱼化石》中,他对生命进行了本质的思考:“离开了_______,就没有生命。”(2)金圣叹点评《水浒传》时有这样一段话:“两位豪杰,两口宝刀,接连而来,对插而起,用笔至此,奇险极矣。一个买刀,一个卖刀,分镳各骋,互不相犯……今两刀接连,一字不犯,乃至譬如动泰西华,各自争奇。”请问,这两位豪杰分别是谁?结合相关情节,谈一谈他们的共同点。【答案】(1)①.艾青②.《大堰河——我的保姆》③.运动(2)这两位英雄分别是林冲和杨志。共同点:示例一:两人都是朝廷官员,武艺高强:林冲是东京80万禁军枪棒教头,杨志是殿帅府制使。示例二:两人都最终被逼上梁山:林冲买刀,后带刀误入白虎节堂,被高俅诬陷而刺配沧州。草料场被烧后逼上梁山:杨志卖刀,误杀泼皮牛二,刺配大名府,后丢了生辰纲,最终上梁山。【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常识与名著内容。结合文段内容“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恶索的萝卜”可知,这是选自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1910年03月27日—1996年05月05日)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正涵,号海澄,笔名莪伽、克阿等。浙江金华人。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现代诗人艾青的诗作。此诗以诗人幼年生活为背景,通过对诗人乳母大堰河的回忆与追思,集中描述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诗人对贫苦农妇大堰河及劳动人民的真挚怀念和感激之情,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赞美以及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诅咒,从而激发世人对旧中国劳苦大众悲惨命运的同情以及对旧世界的强烈仇恨。诗歌《鱼化石》,写鱼化石裹身岩层,重见天日,却没有了活力,没有了叹息,听不见浪花,看不见蓝天碧水。诗人由此引发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据此概括作答。【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名著人物形象。金圣叹点评《水浒》中的“两位豪杰,两口宝刀”,这两个人分别是林冲和杨志,其中买刀的是林冲,卖刀的是杨志。《水浒传》中有两次关于刀的买卖,第一次是林冲在阅武坊巷口,见一个大汉卖一口宝刀,于是出一千贯将其买下;第二次是杨志在盘缠用尽的情况下,决定卖了祖上留下的宝刀,却在天汉州桥撞上了泼皮牛二,刀没卖成还杀了牛二。林冲作为一个禁军教头,他曾得到高俅的提携,他对他的顶头上司毕恭毕敬。即便是刺配沧州,言及高俅,仍称之为高太尉。当林冲上梁山后,杀了王伦却不做第一把交椅,是因为他不想成为真正的“草寇”,一旦成了真正的草寇,则很难再回朝廷。后来宋江当了头领,想招安时,林冲极力赞同,他仍对朝廷抱有幻想,想要在朝为官,报效朝廷。杨志乃杨令公之孙,因丢了花纲石,想补殿帅职役,被高俅批倒赶了出来。缠盘用尽,便卖宝刀。遇到泼皮牛二,无理取闹,杨志性起用刀杀了牛二,被监禁于死囚牢中。众人见他为东京街除了牛二这害,多方周济。又被送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军。后得到梁中书的赏识,提拔为管军提辖使,让他护送生辰纲,杨志痴心不改,始终相信自己是将门之后,就应该封妻荫子,谋个一官半职,也好光宗耀祖。但结果生辰纲又被劫取,只得上二龙山落草。故两人的共同点是两人都曾是朝廷官员,武艺高强;两人都对朝廷抱有幻想,想要在朝为官;林冲作为八十万禁军教头,一忍再忍,想要服罪完后继续为官,报效朝廷;杨志作为将门之后,一心想谋个一官半职,以便封妻荫子。但最终都被逼上了梁山。四、(31分)(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关中是我国建筑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便是华夏营造技艺与兴建土木的重要反映,是关中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古老营造技艺之一。②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形式丰富多彩,内容深沉广博,既延续了北方合院式民居建筑的传统布局,又根据当地气候、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加以改进,夏季可遮阴收集雨水,冬春季节可抵御西北风沙侵袭,其建造风格极具关中地域文化特色又不失实用性。加之文化中又渗透着“礼”的规范、“儒”的传承,所以关中传统民居表现出独有的“深宅、窄院、封闭”的空间特点,也就是俗称的“房子半边盖”。而民居的形式多以四合院式为主,建筑的房屋又以纵轴布置的方式组织院落。这种布局最常见的形式就是独院式平面,由院前向后依次是门房、厦房、庭院、正房和后院,空间逻辑清晰。关中传统民居营造内涵丰富,石雕、木雕、砖雕、影壁、檐廊、花窗等手法多样,造型灵动,在艺术创造上别具一格。材料二:①明代三朝元老孙丕扬的宅院,始建于明隆庆后期,为两进两院式。有前房、偏院门房、厢房、上房和后偏院及北房之分,二道门东侧有千年古槐一株,右边立孙丕扬所撰家族碑两块。整个宅院格局端庄大方,宽大宏伟,充分显示了孙丕扬刚正不阿、无惧无畏的性格。②门楼上方的屋檐兽面瓦当有花草纹滴水图案,脊饰为浮雕莲花,不仅立体感强、美观大方,而且寓意主家为官清廉、淡泊明志。进门有麒麟望日照壁,壁正中麒麟长啸视日,不仅有迎祥纳福镇宅辟邪之意,还寓示着主人一直牵挂国事心想朝廷之意。两翼向外张开,雕刻有花中四君:梅、兰、竹、菊,梅花坚毅忠烈,兰花清幽高雅,竹子重节高洁,菊花恬静适意,无言中显示了宅中主人的品质。③始建于清咸丰年间的阎敬铭宅院,房屋为两进两院式,分前房、东西偏院、二进门楼,东西厢房、上房。整个院落布局对称,宽敞宏伟。阎敬铭理财有道,为官清廉耿介,有“救时宰相”之称,其宅院大门上挂有“督财府”牌匾,门楣大气,饰有彩色雕花,门洞窄小,并伴有石雕,可谓是粗中有细,细中见精品,充分表现了阎敬铭做事沉稳练达、谨小慎微、勤俭节廉的性格。④这些民居都是高墙大院、深宅府第,砖、门、石都雕刻精湛,在布设上讲究对称,充分显示了宅主诚信敦厚、勤俭持家、长幼有序的家风。材料三:①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传承发展,对区域建筑材料制作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带动作用。现在,营造所需的各类砖雕、石材、木材等市场需求量大大增长,建筑专业学生的发展渠道也拓宽了。全国很多院校的设计或美术专业的老师,选择带领学生到党家村等地开展课外教学,已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能人才。②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成为非遗项目后,选择将房屋建成传统民居样式的人越来越多,广大农村建筑手艺人的就业机会也随之增加,有精湛技艺的瓦工和木工成了“香饽饽”。③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好运古建文化产业园是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渭北传习基地,集古建研究、材料制作、营造施工等为一体,设有包括石材、木业、古建“三雕”等20余个关中民居营造构件的作坊和工作室,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产业链。④传承文脉,留住乡愁。在关中地区的名镇古村、非遗街区保护利用实施中,通过与现实生活结合,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正在得到活态化传承,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方式走进新时代。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形式丰富多彩,内涵丰富,石雕、木雕等手法多样,造型灵动。B.明朝建造的孙丕扬的宅院,格局端庄大方,脊饰为浮雕莲花,显示了他清幽高雅的品质。C.为了表现了阎敬铭做事沉稳练达、谨小慎微的性格,他的整个院落布局对称,宽敞宏伟。D.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成为非遗项目后,传统民居大受欢迎,瓦工和木工们成了“香饽饽”。1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①段加点词语“之一”是指其中的一个,表限制,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B.材料二中加点词语“不仅……而且……”是递进关系,说明民居更注重体现内在精神。C.材料二运用了分类别、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内容更条理、生动,更具有代表性。D.三则材料依次介绍了关中传统民居的特点、典型民居及传承发展,各有侧重,又有联系。18.某乡村为“传承文脉,留住乡愁”,要建设关中传统民居特色小镇。请结合三则材料,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三条建议。【答案】16.A17.C18.①形式要丰富多彩、内容要深沉广博;②要延续北方合院式民居传统布局,体现关中地域文化特色又具有实用性;③空间布局上要表现出“深宅、窄院、封闭”的特点;④以四合院式为主,房屋纵轴布置;⑤要渗透“礼”的规范和“儒”的传承;⑥要体现宅主诚信敦厚、勤俭持家、长幼有序的家风。【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三则材料详细介绍了关中传统民居的特点、典型例子及其传承与发展。材料一描述了关中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及其文化内涵,彰显了区域特色。材料二则以明清时期的富有代表性的宅院为例,展示了建筑在文化和人格方面的象征意义。材料三则探讨了关中民居技艺的现代发展和对相关行业的推动作用。这些介绍条理清晰,相互联系,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活力。【16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B.有误,结合材料二第②段“门楼上方屋檐兽面瓦当有花草纹滴水图案,脊饰为浮雕莲花,不仅立体感强、美观大方,而且寓意主家为官清廉、淡泊明志”可知,脊饰浮雕莲花寓意的是为官清廉、淡泊明志,并非显示孙丕扬清幽高雅的品质,选项表述有误;C.有误,结合材料二第③段“整个院落布局对称,宽敞宏伟。阎敬铭理财有道,为官清廉耿介……其宅院大门上挂有‘督财府’牌匾……充分表现了阎敬铭做事沉稳练达、谨小慎微、勤俭节廉的性格”可知,院落布局特点与阎敬铭性格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D.有误,结合材料三第②段“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成为非遗项目后,选择将房屋建成传统民居样式的人越来越多,广大农村建筑手艺人的就业机会也随之增加,有精湛技艺的瓦工和木工成了‘香饽饽’”可知,是有精湛技艺的瓦工和木工成了“香饽饽”,并非所有瓦工和木工,选项表述有误;故选A。【17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C.有误,材料二介绍了孙丕扬宅院和阎敬铭宅院的建筑布局、建筑装饰及其寓意等内容,运用了分类别(分别介绍不同宅院的情况)的说明方法,使内容条理清晰;但没有使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摹状貌是一种通过描写事物的形状或面貌来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意见建议。结合材料一第②段“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形式丰富多彩,内容深沉广博……石雕、木雕、砖雕、影壁、檐廊、花窗等手法多样,造型灵动”可知,关中传统民居在营造技艺上涵盖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文化内涵丰富。这意味着特色小镇在建设时,可从多方面展现关中传统民居特色,如采用多样的建筑装饰手法,融入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由此可知,特色小镇建设形式要丰富多彩、内容要深沉广博,以呈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结合材料一第②段“既延续了北方合院式民居建筑的传统布局,又根据当地气候、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加以改进,夏季可遮阴收集雨水,冬春季节可抵御西北风沙侵袭,其建造风格极具关中地域文化特色又不失实用性”可知,这种布局既传承了传统建筑格局,又能适应当地气候等自然条件。所以特色小镇建设应延续北方合院式民居传统布局,根据关中地区的气候特点,巧妙设计建筑结构,以实现遮阴、集雨、防风沙等功能。由此可知,特色小镇建设要延续北方合院式民居传统布局,体现关中地域文化特色又具有实用性。根据材料一第②段“加之文化中又渗透着‘礼’的规范、‘儒’的传承,所以关中传统民居表现出独有的‘深宅、窄院、封闭’的空间特点,也就是俗称的‘房子半边盖’”可知,传统民居有“深宅、窄院、封闭”的特点,并且注重将文化元素融入民居建筑中,以传承和弘扬关中地区的文化传统。据此可概括建议为:特色小镇空间布局上要表现出“深宅、窄院、封闭”的特点;要渗透“礼”的规范和“儒”的传承;根据材料一第②段“而民居的形式多以四合院式为主,建筑的房屋又以纵轴布置的方式组织院落”可知,在空间布局上,传统民居以四合院为主,纵轴布置房屋院落,据此可概括建议为:特色小镇的建设要以四合院式为主,房屋纵轴布置;结合材料二第④段“这些民居都是高墙大院、深宅府第,砖、门、石都雕刻精湛,在布设上讲究对称,充分显示了宅主诚信敦厚、勤俭持家、长幼有序的家风”可知,传统民居不仅是居住场所,还承载着家风文化。特色小镇建设中,可通过建筑装饰、空间布局等方式来体现这些家风。比如,在建筑装饰图案上选择寓意良好家风的元素。由此可知,特色小镇建设要体现宅主诚信敦厚、勤俭持家、长幼有序的家风,让传统文化在小镇中得以传承和弘扬。(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请一定经过通山路7号①凌晓晨犹豫良久,终于拿起电话,又迟疑了片刻,才下定决心飞快地拨了119三个数字。电话接通的一瞬间,他有些紧张,一时说不出话来,直到那边很着急地追问哪里出现了火情,他才结结巴巴地说:“对不起,没有火情,我想问的是,你们每天早晨的演习训练,能不能经过我家门前?”②电话那边似乎愣了一下,然后便不再听凌晓晨语无伦次的话,说:“请不要占用火警线路,再见!”凌晓晨懊丧地敲了一下自己的头,恨自己准备好的话竟说得一塌糊涂。有心再打个电话过去,却没有了胆量,他知道被误认为骚扰火警电话的后果。③凌晓晨家在城北,在城南有个消防中队,相距十余里,他放下电话不久,就骑着自行车赶向消防中队,他实在不能再等了。到了消防中队的大门前,他对门卫说有事要找领导,于是,他被带到中队长的办公室。④这一次凌晓晨镇定了许多,并没有像在电话中那样无措,他问中队长:“请问,你们是不是每天早晨都要进行出警演习和训练?”⑤中队长是一个四十多岁的英挺男人,他点头微笑:“对,这是我们每天都要进行的!”⑥凌晓晨又问:“那你们演习的出警路线在哪里呢?”⑦中队长说:“为了不惊扰市民的正常生活,我们都是从这里出发,直奔市南郊,而且尽量不拉响警笛。我们着意训练的就是出警速度,以便在接到报警电话后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火灾现场!”⑧面对中队长的耐心,凌晓晨的勇气又增了几分,激动地说:“我有个请求,你们可以去城北演习训练吗?如果去城北,请一定经过我家的门前!”⑨中队长一愣,还是很有耐心地解释:“去城北要跨越整个市区,打扰市民正常生活不说,而且时间较长,如果那时发生火情,队里的力量也许会不足!再说城北的道路不好,消防车经过很不便!”⑩凌晓晨着急地说:“你们可以派一两辆消防车去城北演习啊!”⑪中队长认真地看了看他,问:“你为什么要求我们去城北演习呢?还要经过你家的门前?你家住在哪里?”⑫“我家住在通山路7号!”凌晓晨回答。⑬“通山路7号?”中队长的眼睛一亮,“那你贵姓?”⑭“哦,我姓凌,叫凌晓晨!”⑮中队长猛地站起身,说:“好,我答应你,从明天开始,我亲自带一辆车去城北演习!”他竟然就这么痛快地答应了,而且没有再追问原因。⑯凌晓晨兴奋地连声道谢,并一再叮嘱:“请一定经过通山路7号!”⑰中队长拍了拍他的肩说:“放心,一定经过!而且我会在你家门前拉响警笛!”⑱第二天清晨,一辆红色的消防车向城北驰去。车里,驾驶员还在问着身旁的中队长,为什么要跑到城北去,而且去道路最难行的通山路。中队长仿佛没有听见,目光飘忽着越过了那一排排的民房。这里,已经是远郊,很少有楼房了。⑲通山路,并没有通向山,狭窄坎坷,消防车缓缓行于其中。通山路7号,一个再寻常不过的人家。中队长的眼中多了一抹亮光,亲手拉响了警笛。⑳接连三天,那辆红色的消防车都会如约在通山路出现,那高昂的警笛,也会在通山路7号门前嘹亮地响起。㉑第三天的下午,凌晓晨再次来到中队长的办公室,含着泪说:“谢谢你!谢谢你们!以后你们不用再去了,这三天已经足够了,我父亲再没有遗憾,今天中午,他已经走了!”㉒中队长缓缓站起,向着北方,默立良久。㉓凌晓晨的父亲,曾在消防中队工作了十几年,后来在一次救火中负伤,一直卧病在家。最后的日子里,他时常一阵明白一阵糊涂。清醒的时候,他总是喃喃自语,回想曾经的火热岁月,渴望再听到那熟悉而亲切的消防警笛声。他皱紧了眉头,猛地从轮椅上站起来:“冷静!赶快!我去!”然后一步跨出去,跌得鼻青脸肿。㉔而这个中队长,就是凌晓晨父亲曾经的战友,那时他还是个热血青年,对那个兢兢业业的前辈崇敬有加。在凌前辈负伤的时候,他曾和战友们去他家里看望过一次,可后来便不敢再去了,他怕看见前辈眼中的失落和黯然。㉕那三天,每一天的清晨,消防警笛声一在门外响起,凌晓晨的父亲就会恬静无比,那三天他一直都是清醒的,仿佛所有的病痛都已远去。那个中午,他是含着微笑离去的。㉖凌晓晨的父亲出殡的那天,天空幽蓝而沉静,远山肃立。家门前站着一排白杨,个个精干,不分昼夜地坚守在这里。几辆消防车为他送行,那天的警笛声。响了很久。(有删改)19.下列关于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小说讲述了消防车队经过通山路7号的前因后果,深情而感人,引发读者共鸣。B.凌晓晨拨打火警电话并去找中队长的举动,可见他是充满孝心而且理解父亲的年轻人。C.第㉒段中队长向着北方默立良久,是在思索消防员的工作是否有价值,此处无声胜有声。D.文章语言简洁而有力,展示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理解。20.结合语境,赏析第㉓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他皱紧了眉头,猛地从轮椅上站起来:“冷静!赶快!我去!”21.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凌晓晨,也有人认为主人公是凌晓晨的父亲,你支持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22.结合文章内容,从叙事艺术的角度分析小说是如何写得引人入胜的。【答案】19.C20.运用神态、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皱紧眉头”、“猛地站起来”这些神态、动作表现出他内心的紧张和急切:“冷静!赶快!我去!”这句语言描写则直接体现了他作为消防员的职业本能和责任感。突出了凌晓晨父亲对消防事业的深厚感情和勇于担当的品质。21.示例一:我认为主人公是凌晓晨。理由如下:(1)小说题目是“请一定经过通山路7号”,这是凌晓晨对消防队的请求。(2)文章前半部分,以凌晓晨的言行为线索,交代了消防车队经过通山路7号的前因后果,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3)凌晓晨千方百计满足父亲的心愿,可以看出对父亲的理解和尊重,提醒人们珍惜与亲人共度的时光,尊重和理解不同职业的人,具有社会意义。示例二:我认为主人公是凌晓晨的父亲。理由如下:(1)小说题目是“请一定经过通山路7号”,经过通山路7号的目的是为了让凌晓晨父亲听见警笛声来满足愿望。(2)文章前半部分,以凌晓晨的言行为线索,交代了消防车队经过通山路7号的前因后果,目的都是为了引出凌晓晨父亲这一人物故事。(3)小说以第三人称叙事,记叙了凌晓晨父亲是一名消防战士的往事,塑造了老一辈消防战士的至死不忘本职工作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消防战士爱岗敬业和勇于担当的职业精神。22.示例一:设置悬念。文章先写凌晓晨在电话中和消防中队请求消防车经过他家门前,再写中队长得知凌晓晨的姓氏和家庭地址后的奇怪表现,后写中队长经过通山路一号并亲手拉响警笛,层层设置悬念。表现了凌晓晨对父亲的孝敬和理解,体现了中队长对凌晓晨父亲的尊重和承诺,突出了老一辈消防战士的爱岗敬业和勇于担当的职业精神。设置悬念,使情节跌宕起伏,前后照应,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示例二:插叙。文章第24段插叙了凌晓晨父亲生病前后的故事,中队长去探望凌前辈的事情。丰富了人物形象,表现了老一辈消防战士的爱岗敬业和勇于担当的职业精神,表现了中队长对凌晓晨父亲的尊重与敬佩,深化了文章主旨。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发展富于变化。示例三:第三人称叙事。文章客观地描述了消防车队经过通山路7号的前因后果,表现了凌晓晨对父亲的孝敬与理解和中队长对凌晓晨父亲的尊重与承诺,突出了老一辈消防战士的爱岗敬业和勇于担当的职业精神。第三人称叙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故事更加立体和丰富,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体验。【解析】【导语】这篇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一位年轻人为了满足父亲心愿而努力的动人故事。小说通过凌晓晨与消防中队长之间的交流,逐步揭示父亲未了的遗愿以及消防员战友情谊的深刻内涵。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人物关系细腻展开,特别是对父亲曾为消防员的细节描写,突显出主题的厚重感。语言朴实有力,情感充沛,引发读者共鸣,深入探讨了亲情、友情和职业荣誉感之间的微妙关系。【1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C.结合前文第㉑段“谢谢你!谢谢你们!以后你们不用再去了,这三天已经足够了,我父亲再没有遗憾,今天中午,他已经走了”可知,中队长了解了凌晓晨父亲的情况,他的默立是对凌晓晨父亲的缅怀,以及对曾经战友的深深敬意和惋惜,并非是在思索消防员工作是否有价值。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语句的表达效果。“皱紧了眉头”是神态描写,生动地展现出凌晓晨父亲此时内心的紧张与担忧,“猛地从轮椅上站起来”是动作描写,这一动作,更是形象地突出了他急切想要有所行动的状态。“冷静!赶快!我去”是语言描写,直接反映出他即便卧病在床,作为消防员的职业本能和强烈的责任感依然未减。这些描写,深刻地突出了凌晓晨父亲对消防事业的热爱已深入骨髓,以及他身上勇于担当的可贵品质。【21题详解】本题考查小说人物分析。开放性试题。如认为主人公是凌晓晨。理由如下:(1)根据第①段“凌晓晨犹豫良久,终于拿起电话,又迟疑了片刻,才下定决心飞快地拨了119三个数字。电话接通的一瞬间,他有些紧张,一时说不出话来,直到那边很着急地追问哪里出现了火情,他才结结巴巴地说:‘对不起,没有火情,我想问的是,你们每天早晨的演习训练,能不能经过我家门前?’”可知,凌晓晨主动采取行动,开启了整个故事,推动情节发展,小说围绕他向消防队提出请求展开。(2)从第③段“凌晓晨家在城北,在城南有个消防中队,相距十余里,他放下电话不久,就骑着自行车赶向消防中队,他实在不能再等了”到第⑯段“凌晓晨兴奋地连声道谢,并一再叮嘱:‘请一定经过通山路7号!’”,这些内容都以凌晓晨的行为和语言为主要线索,展现了他为满足父亲愿望而做出的努力。(3)根据第㉑段“凌晓晨再次来到中队长的办公室,含着泪说:‘谢谢你!谢谢你们!以后你们不用再去了,这三天已经足够了,我父亲再没有遗憾,今天中午,他已经走了!’”可知,凌晓晨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了父亲的心愿,体现了他对父亲的孝顺,他的行为也传递出对亲情的珍视,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如认为主人公是凌晓晨的父亲。理由如下:(1)根据第㉓段“凌晓晨的父亲,曾在消防中队工作了十几年,后来在一次救火中负伤,一直卧病在家。最后的日子里,他时常一阵明白一阵糊涂。清醒的时候,他总是喃喃自语,回想曾经的火热岁月,渴望再听到那熟悉而亲切的消防警笛声”可知,凌晓晨的父亲渴望听到警笛声,这才引发了凌晓晨请求消防队经过通山路7号的情节,所以他是整个故事的核心。(2)文章前半部分,从第①段凌晓晨打电话到第⑯段凌晓晨请求消防队经过通山路7号,所有情节都是为了引出凌晓晨父亲这一人物,他虽未直接出场,但贯穿始终,是故事的关键人物。(3)根据第㉕段“那三天,每一天的清晨,消防警笛声一在门外响起,凌晓晨的父亲就会恬静无比,那三天他一直都是清醒的,仿佛所有的病痛都已远去。那个中午,他是含着微笑离去的”以及第㉖段“凌晓晨的父亲出殡的那天,天空幽蓝而沉静,远山肃立。家门前站着一排白杨,个个精干,不分昼夜地坚守在这里。几辆消防车为他送行,那天的警笛声。响了很久”可知,凌晓晨父亲的经历和情感,展现了老一辈消防战士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赞美了他们的职业精神,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所以他是小说的主人公。【22题详解】本题考查小说写作特点分析。①设置悬念。根据第①段“凌晓晨犹豫良久,终于拿起电话,又迟疑了片刻,才下定决心飞快地拨了119三个数字。电话接通的一瞬间,他有些紧张,一时说不出话来,直到那边很着急地追问哪里出现了火情,他才结结巴巴地说:‘对不起,没有火情,我想问的是,你们每天早晨的演习训练,能不能经过我家门前?’”可知,开篇凌晓晨奇怪的请求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好奇他为何有此请求。接着根据第⑮段“中队长猛地站起身,说:‘好,我答应你,从明天开始,我亲自带一辆车去城北演习!’他竟然就这么痛快地答应了,而且没有再追问原因”,中队长未经深入了解就痛快答应,再次让悬念升级。最后根据第㉑段“凌晓晨再次来到中队长的办公室,含着泪说:‘谢谢你!谢谢你们!以后你们不用再去了,这三天已经足够了,我父亲再没有遗憾,今天中午,他已经走了!’”,才揭晓谜底,原来是为满足父亲的心愿。层层悬念,让情节一波三折,吸引读者深入阅读,同时也展现了凌晓晨的孝顺,中队长的重情重义,以及凌晓晨父亲对消防事业的热爱。②插叙。根据第㉓段“凌晓晨的父亲,曾在消防中队工作了十几年,后来在一次救火中负伤,一直卧病在家。最后的日子里,他时常一阵明白一阵糊涂。清醒的时候,他总是喃喃自语,回想曾经的火热岁月,渴望再听到那熟悉而亲切的消防警笛声”以及第㉔段“而这个中队长,就是凌晓晨父亲曾经的战友,那时他还是个热血青年,对那个兢兢业业的前辈崇敬有加。在凌前辈负伤的时候,他曾和战友们去他家里看望过一次,可后来便不敢再去了,他怕看见前辈眼中的失落和黯然”可知,插叙了凌晓晨父亲的工作经历、受伤情况以及中队长与之的过往。这些内容丰富了故事背景,使凌晓晨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凸显了他对消防事业的热爱与奉献;同时也展现了中队长对前辈的敬重之情,深化了文章主题,让文章情节更加富有层次感。③第三人称叙事。根据首段“凌晓晨犹豫良久,终于拿起电话”,第②段“电话那边似乎愣了一下,然后便不再听凌晓晨语无伦次的话”,第㉑段“第三天的下午,凌晓晨再次来到中队长的办公室”,第㉔段“而这个中队长,就是凌晓晨父亲曾经的战友,那时他还是个热血青年,对那个兢兢业业的前辈崇敬有加”,第㉖段“凌晓晨的父亲出殡的那天”可知,纵观全文内容可知,作者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客观地叙述了凌晓晨请求消防队经过通山路7号,中队长答应请求,以及背后隐藏的凌晓晨父亲的故事等情节,使故事不受作者主观情感的过多干扰,更加客观全面地呈现给读者。第三人称叙事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从多个角度展现故事,让读者清晰地了解每个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阅读视角,使故事更加立体、丰富,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五、(60分)23.阅读材料,完成作文。探索世界,从一条路开始,只要你迈步,路就在你脚下延伸,美景将在无尽处。请根据上述材料,联系你的经历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①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行文符合自选文体的一般特征。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答案】例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