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2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3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4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提升语言运用素养,需要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积累、梳理、整合,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1.(16分)为了参加春节朗诵会,你借助AI软件生成了一篇朗诵稿。稿件中有一些问题,需要修改。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它蕴(yùn)藏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宛如一条纽带,将分散在五湖四海的游子与家乡紧紧相连。①一到年末,大街小巷才被喜庆的氛围笼罩。红红的灯笼高挂,似一团团燃烧的火焰,照亮了人们回家的路。春联上的墨香,在空气中弥慢,对仗工整的语句承载(zài)着对新岁的美好祈愿。商场里人声鼎沸,人们欢快地挑选着年货,大家都各得其所,购物车里装满了年的甜蜜。②除夕夜,透过一扇扇窗,让年夜饭的香气缓缓飘出。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尽享天伦之乐。长辈给晚辈发的红包里装着的不只是压岁钱,更是对晚辈深深的祝福与疼爱。守岁时,电视里播放着热闹的春晚,每一个节目都传递着欢乐与希望。当新年钟声敲响,五彩斑斓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为新的一年拉开华丽序幕。这就是年,是喜庆,是团圆,是希望,是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的文化符号。(1)朗诵稿中字词的读音和书写,你认为需要修改的一项是(3分)A.蕴(yùn)B.弥慢C.载(zài)D.序幕(2)朗诵稿中的加点成语,你认为需要修改的一项是(3分)A.五湖四海B.人声鼎沸C.各得其所D.天伦之乐(3)对朗诵稿中画线句①②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A.①句将“才”改为“就”B.①句将“一”改为“只要”C.②句将“透过”改为“通过”D.②句将“让”改为“把”(4)朗诵中为表达对年的无尽情思,你认为划波浪线处的“,”需要修改为(3分)A.——B.!C.……D.。(5)朗诵彩排时,有同学将“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这句话中的“最”字进行了重读。请说说他这样处理的原因。(2分)(6)朗诵会场需要张贴一副春联,请选择合适的词语,将下面春联补充完整,并将序号填写在相应位置。(2分)①梅花②青松③送春到④进万家上联:迎雪香千里下联:福字敲门二、阅读古代诗文作品,需要将学习积累和转化运用相结合,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2.(9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1)下列对文言词句的分类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选项类别示例A通假字其人舍然大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B词类活用日月星宿,不当坠耶其一犬坐于前C古今异义亦不能有所中伤与儿女讲论文义D特殊句式天,积气耳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2)下列选项中,与例句“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因往晓之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下车引之C.宋之丁氏D.久之,目似瞑(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则寓言故事常用来讽刺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B.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如“废寝食”生动地写出了杞人极度忧虑的样子。C.文中“晓之者”耐心地开导杞人,让杞人消除了疑虑,二人“舍然大喜”。D.本文在刻画杞人时主要运用了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手法,细致传神。3.(9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齐人畜一猫,自奇之,号于人曰:“虎猫。”客说之曰:“虎诚①猛,不若龙之神也,请更名为‘龙猫’。”又客说之曰:“龙固②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不如名曰‘云’。”又客说之曰:“云霭蔽天,风倏散之,云故不敌风也,请更名曰“风’。”又客说之曰:“大风飙起,屏之以墙,斯足蔽矣,风其如墙何?名之‘墙猫’可。”又客说之曰:“墙虽固,唯鼠穴之,斯墙圯③矣,墙又如鼠何?即名曰‘鼠猫’可也。”东里丈人嗤之曰:“噫嘻!捕鼠者,固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本真哉!”(节选自《应谐录》)【注释】①诚:确实。②固:固然。③圯:倒塌。(1)文中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完成问题。(2分)龙固神A于虎也B龙升天须C浮云D云其尚于龙乎(2)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虎诚猛,不若龙之神也,请更名为“龙猫”。(3)这则文段,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4分)4.(7分)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问题。【甲】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乙】宿桐庐江寄广陵①旧游孟浩然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注释】①广陵:与下文“维扬”“海西头”均指扬州。(1)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题中“次”是停宿之意,体现了诗人漂泊在外的羁旅状态。B.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C.颈联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深刻的自然理趣。D.诗人坐在船中,由所见之景感时序之变,淡淡乡愁萦绕心间。(2)比较阅读是一种能开阔思维、加深理解的学习方法。两诗颔联都描写了江面景色,但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不同,请加以赏析。(4分)5.(10分)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①晴空一鹤排云上,。(刘禹锡《秋词(其一)》)②,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③僵卧孤村不自哀,。(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④,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⑤《观沧海》中借助想象表现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若出其中;,若出其里。⑥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将关切与思念之心托付给明月,一路陪伴友人的诗句是:,。⑦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吟唱出游子孤寂愁苦的诗句是:,。三、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需要灵活运用筛选整合、联想想象、欣赏评价等多种方法,提升阅读素养。6.(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马拉松是希腊首都雅典东部一个小镇的名字。公元前490年,波斯人入侵希腊,一路推进至雅典。希腊军队利用马拉松镇的有利地形,与入侵者展开激战。最后,波斯军队被迫从马拉松撤退。一位士兵被派回雅典宣布这个好消息,他一口气从马拉松跑到雅典,喊着:“我们赢了!”随后倒地而亡。为了纪念这一爱国壮举,1896年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设立了马拉松赛跑项目。马拉松是世界上非常流行的长距离比赛,全程26英里385码,相当于42.195公里。马拉松有三种: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和四分之一马拉松。全程马拉松最受欢迎。一般来说,马拉松就是全程马拉松。(摘编自网络)材料二:一场马拉松认识一座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以赛事营城,将马拉松视为提升城市形象、推动经济发展的“香饽饽”。过去一年,“马拉松热”正在强势反弹。(数据来自《2023中国路跑赛事蓝皮书》)材料三:由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2023中国路跑赛事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各地以路跑为媒,激发全民健身热情与城市发展活力,搭建起与马拉松配套的体育消费节、旅游节、博览会等活动,借助马拉松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展示当地特色的人文景观、优美的生态环境以及良好的公共服务。贵州马拉松参赛选手可免票游览贵阳市内10个旅游景区,包括青岩古镇、天河潭、桃源河等热门景区景点;苏州城市马拉松挖掘文化元素,赛道沿途献映了昆曲、评弹以及水乡特色舞蹈;重庆马拉松推出以“马拉松火锅”为亮点的重马国际消费节,宣传火锅文化;无锡马拉松为选手提供专属商旅服务,比赛当天可延迟至15时退房,参赛者完赛后可以洗个澡、休息片刻再去赶高铁和飞机……(摘编自2024.1.10《人民日报•海外版》)材料四:“泉在济南,一马当先”,2024济南(泉城)马拉松在10月27日7时30分开跑。据统计,今年有7万余人报名济南马拉松,经最终抽签确定3万人参赛。“一马当先”,既是奔跑者的姿态,也是济南对“体育+文旅”融合发展的展望。今年的参赛选手中,最大年龄选手87岁,最小3岁。赛事期间,主办方依旧保留了济南老字号特色美食“流水宴”,用地道的济南美食欢迎八方来客。这个盛大的秋日,“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在济南燃起来了!本次赛事起点位于大明湖风景区,全马、半马终点位于济南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欢乐跑终点位于济南泉城广场。赛道融合“山、泉、湖、河、城”风貌,途经黑虎泉、趵突泉、泉城广场等济南经典地标,还穿越CBD、经十路赛道和旅游路赛道。济南用一条线,串联起一座城市的美景与底蕴、历史与未来。(摘编自2024.10.27《大众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拉松有三种:全程、半程和四分之一马拉松,我们说的马拉松就是指全程马拉松。B.“马拉松热”的强势反弹表现在中国各地马拉松赛事数量和参赛人数的快速增长。C.越来越多的城市认识到马拉松赛事对提升城市形象、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D.“泉在济南,一马当先”,既点明了赛事举办的地点,又表明了主办方的美好愿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加点词“这”是指士兵跑回雅典,宣布胜利消息随后倒地而亡的壮举。B.和2022年相比,2023年各类马拉松路跑赛事中,半马赛事举办场次增长最快。C.苏州城市马拉松展示了当地人文景观,无锡马拉松展现了城市的优美生态环境。D.“济南马拉松”报名人数和参赛选手年龄分布的数据体现了参赛选手的高涨热情。(3)“济南马拉松”进一步提升了泉城的城市形象,请结合材料说说依据。(6分)7.(19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撕书记①那时,我们这些孩子之间流行一种叫打纸镖的游戏:把纸折成条,相互穿插制成纸镖,然后划拳,输了的将纸镖放地上,赢了的甩纸镖,若能掀翻纸镖即获胜,谁获胜纸镖就归谁。②这是个技术活,谁赢得多,说明他的技术好,那他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③我力气小,技术也不太行,我做的纸镖都被人赢了去。我当然是不服气的,于是决心搜罗更多的纸,做更多的纸镖。④情急之下,我决定对祖父箱子里的一套书下手。⑤我已经念三年级了,当然认得书名。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祖父经常读它。祖父是个屠夫,粗粗拉拉的,但每次读这部书时,都宝贝得不得了。它的名字叫作《三国演义》。⑥它跟我们语文课本的排版完全不一样,是竖排,还是繁体字,字比我们课本里的大,墨色更深。书共十二册,每本开头几页有很多图画(绣像),页码的上方都有一个标记,印着“大上海书局藏版”的字样。⑦我知道这套书的来历,它是祖父年轻时在一百里外的吉安府买的。⑧这套书花了多少钱,我是后来才知道的——三块半银圆。人们谈及这套书的价钱时,都会用夸张的语气说:“一笔大钱!”⑨祖父为何要花那么大的一笔钱买一部这样的书来读?我长大后,才知道一点端倪。⑩祖父出生于1913年。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故乡所属的江西吉安掀起革命浪潮,故乡不少年轻小伙去吉安投了军。⑪祖母告诉我,祖父也是想去投军的,但没有得到曾祖父的首肯。父命难违,祖父因此有了做乡村屠夫的平庸人生。但这件事的“后遗症”是,祖父用大价钱买了一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里面有个跟祖父一样的乡村屠夫,最后成了顶天立地的大将军——他的名字叫张飞。⑫有了这套书,祖父在乡村的一生就不那么寂寞了。遇到天大的难,他的心里也有了底气。⑬这些都是我长大后才知道的,我读小学三年级时,没有人告诉我。当然,就算有人告诉我,我也不会在意,那时我整天想的只是打纸镖这样的事。⑭终于有一天,我趁祖父不在屋里,从放《三国演义》的箱子里偷出了最后一本。我想,一套书总该是最上面的读得多,最下面的读得少。少了最后一本,说不定祖父发现不了。一套书十二本,少一本有什么关系呢?⑮我开始了紧张的制纸镖工作。说老实话,这种纸并不是好材料,相比课本,它太软,太薄,我不得不用两张甚至三张纸做一个纸镖。这样下来,一本书做不了多少个。⑯带着这些印有很多竖排繁体大字的奇怪的纸镖,我重新杀回小伙伴们的游戏之中。然而,我输得很惨。这种纸镖太轻,甩出去没有什么重量,产生的风力小,自然没有杀伤力。⑰我撕书的事,很快就被大人们发现了。那时候,祖父已经偏瘫了,身子颤颤巍巍的。他这辈子太辛苦,养活了九个孩子。为此,他起早贪黑,透支了自己。⑱全家人都围在屋子里,屏住呼吸。祖父脾气暴躁,是所有人都领教过的。我的父辈,有谁没有挨过他的揍?⑲我完全吓坏了,哭得不行,偶尔抬起泪眼偷偷看一眼祖父。他坐在那儿,手扶着拐杖,面无表情。他肯定心疼得厉害。一套完整的书,毁了一册,就相当于全毁了。⑳可是,对我的处罚没有发生。过了好一会儿,祖父叹了一口气,说:“撕了就撕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别吓着孩子。”㉑后来,没过几年,祖父就去世了。随着年岁增长,我才知道,我肯定把祖父伤着了。他之所以原谅我,是因为我也是他的命根子,比那套《三国演义》还重要的命根子。㉒祖父原谅了我,可我没有原谅自己。我越来越理解这套书对祖父的意义,我对祖父的愧疚越来越深。从此,我再也没有撕过任何一本书。这套残本被我继承了下来。我的工作调动到哪里,我就将它们带到哪里,并放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㉓祖父是个农民,一个乡村屠夫,可因为有这样一套书,我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我家也是书香门第。(作者:江子,文章有删改)(1)下列关于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不断出现“后来”“长大后”等表述,表明“我”对祖父的理解是逐渐加深的。B.祖父每次读《三国演义》都宝贝得不得了,主要是因为它给了祖父生活的底气。C.第⑭段加点词“终于”写出了“我”等待机会的迫切心情与等到机会的激动之情。D.第⑱段的画线句是反问句,为下文写祖父发火,“我”挨打的故事情节作铺垫。(2)结合语境,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⑲段画线句。(4分)他坐在那儿,手扶着拐杖,面无表情。(3)文章题目为“撕书记”,为何花不少笔墨讲述祖父买书的往事?(6分)(4)文章结尾写到“我家也是书香门第”,你是否认可作者这种想法,为什么?(6分)四、阅读整本书,需要综合运用浏览、精读、跳读等多种方法,建构整本书阅读经验。8.(8分)七年级同学已读完《朝花夕拾》和《西游记》,请完成以下阅读任务。阅读方法阅读任务浏览(1)根据提示填空。①②精读(2)结合《朝花夕拾》中的相关事件,谈谈如何理解鲁迅“弃医从文”这一人生选择。跳读A.三藏道:“只因你没收没管,暴横人间,欺天诳上,才受这五百年前之难……”猴子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绪聒恶我,我回去便了!”B.行者笑道:“天宫原是我的旧家。当年我做齐天大圣,因为乱了蟠桃会,被我佛收降。如今保唐僧取经,将功折罪,一路上辅正除邪……”(3)从选段中可看出孙悟空对取经的态度经历了由③到坚定的转变。请分析这种转变的内在原因是什么?五、写作需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9.(60分)根据要求写作。请以“这感觉,妙极了”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提升语言运用素养,需要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积累、梳理、整合,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1.(16分)为了参加春节朗诵会,你借助AI软件生成了一篇朗诵稿。稿件中有一些问题,需要修改。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它蕴(yùn)藏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宛如一条纽带,将分散在五湖四海的游子与家乡紧紧相连。①一到年末,大街小巷才被喜庆的氛围笼罩。红红的灯笼高挂,似一团团燃烧的火焰,照亮了人们回家的路。春联上的墨香,在空气中弥慢,对仗工整的语句承载(zài)着对新岁的美好祈愿。商场里人声鼎沸,人们欢快地挑选着年货,大家都各得其所,购物车里装满了年的甜蜜。②除夕夜,透过一扇扇窗,让年夜饭的香气缓缓飘出。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尽享天伦之乐。长辈给晚辈发的红包里装着的不只是压岁钱,更是对晚辈深深的祝福与疼爱。守岁时,电视里播放着热闹的春晚,每一个节目都传递着欢乐与希望。当新年钟声敲响,五彩斑斓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为新的一年拉开华丽序幕。这就是年,是喜庆,是团圆,是希望,是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的文化符号。(1)朗诵稿中字词的读音和书写,你认为需要修改的一项是BA.蕴(yùn)B.弥慢C.载(zài)D.序幕(2)朗诵稿中的加点成语,你认为需要修改的一项是CA.五湖四海B.人声鼎沸C.各得其所D.天伦之乐(3)对朗诵稿中画线句①②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A.①句将“才”改为“就”B.①句将“一”改为“只要”C.②句将“透过”改为“通过”D.②句将“让”改为“把”(4)朗诵中为表达对年的无尽情思,你认为划波浪线处的“,”需要修改为CA.——B.!C.……D.。(5)朗诵彩排时,有同学将“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这句话中的“最”字进行了重读。请说说他这样处理的原因。(6)朗诵会场需要张贴一副春联,请选择合适的词语,将下面春联补充完整,并将序号填写在相应位置。①梅花②青松③送春到④进万家上联:梅花迎雪香千里下联:福字敲门进万家【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ACD.正确。B.有误,“弥慢”应为“弥漫”。故选:B。(2)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ABD.正确。C.有误,“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在此处形容人们欢快购物的场景不恰当,可改为“兴高采烈”等。故选:C。(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①句“一到年末,大街小巷才被喜庆的氛围笼罩”关联词使用不当,“才”表示时间晚、迟,与语境不符,改为“就”,表示一到年末,喜庆氛围马上就有了,更通顺合理。②句“透过一扇扇窗,让年夜饭的香气缓缓飘出”缺少主语,应删除“让”。故选:A。(4)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这就是年,是喜庆,是团圆,是希望”,后面用省略号,能给人以余味无穷之感,仿佛关于年的美好还有很多未说完,更能表达对年的无尽情思。句号表意太完整,破折号一般表解释说明,叹号强调情感强烈但缺少回味,均不如省略号合适。故选:C。(5)本题考查重读。重读“最”字,是为了强调年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突出地位,突出年的无比重要性与璀璨光芒,让听众更深刻地感受到年对于中华民族的非凡意义,引起情感上的共鸣。(6)本题考查对联。上联:①梅花迎雪香千里;下联:福字敲门④进万家。“梅花”与“雪”相契合,冬天梅花傲雪开放,且有香气,“香千里”符合梅花的特点;“福字”与“进万家”搭配,寓意福气进入千家万户,对仗工整。“青松”一般与坚韧等意象相关,与“送春到”搭配在此春联语境中不如“梅花”合适。【解答】答案:(1)B(2)C(3)A(4)C(5)重读“最”字,是为了强调年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突出地位,让听众更深刻地感受到年的非凡意义,引起情感上的共鸣。(6)梅花进万家【点评】病句辨析类答题技巧:①读一遍句子,通过语感感受一下是否通畅,如果不,那就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是病句。②看主干,缩句。看句子主干有无问题,主谓宾是否都有,是否搭配不当。③看语序,尤其是形容词的顺序问题。④看搭配,比如说可以“提高能力”,却不能“养成能力”;可以“提高水平”,却不能“培养水平”。⑤有关联词的复句,主语相同,关联词置于主语后;主语不同的句子,关联词置于主语前。二、阅读古代诗文作品,需要将学习积累和转化运用相结合,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2.(9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1)下列对文言词句的分类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B选项类别示例A通假字其人舍然大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B词类活用日月星宿,不当坠耶其一犬坐于前C古今异义亦不能有所中伤与儿女讲论文义D特殊句式天,积气耳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2)下列选项中,与例句“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例句:因往晓之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下车引之C.宋之丁氏D.久之,目似瞑(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这则寓言故事常用来讽刺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B.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如“废寝食”生动地写出了杞人极度忧虑的样子。C.文中“晓之者”耐心地开导杞人,让杞人消除了疑虑,二人“舍然大喜”。D.本文在刻画杞人时主要运用了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手法,细致传神。【分析】参考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以为自己和所有人无处依托,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理解和句式。ACD.正确。B.有误,“日月星辰”中的“日”是名词,意思是太阳,“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是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二者用法不一样。故选:B。(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因往晓之”中的“之”是代词,指担心天塌地陷的那个人。A.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之,代词,指元方。C.之,助词,的。D.之,助词,补足音节。故选:B。(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ABC.正确。D.有误,本文在刻画杞人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故选:D。答案:(1)B(2)B(3)D【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3.(9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齐人畜一猫,自奇之,号于人曰:“虎猫。”客说之曰:“虎诚①猛,不若龙之神也,请更名为‘龙猫’。”又客说之曰:“龙固②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不如名曰‘云’。”又客说之曰:“云霭蔽天,风倏散之,云故不敌风也,请更名曰“风’。”又客说之曰:“大风飙起,屏之以墙,斯足蔽矣,风其如墙何?名之‘墙猫’可。”又客说之曰:“墙虽固,唯鼠穴之,斯墙圯③矣,墙又如鼠何?即名曰‘鼠猫’可也。”东里丈人嗤之曰:“噫嘻!捕鼠者,固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本真哉!”(节选自《应谐录》)【注释】①诚:确实。②固:固然。③圯:倒塌。(1)文中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完成问题。龙固神A于虎也B龙升天须C浮云D云其尚于龙乎(2)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虎诚猛,不若龙之神也,请更名为“龙猫”。(3)这则文段,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分析】【参考译文】:齐奄家里养了一只猫,自己觉得很奇特,向别人宣称:“这是虎猫。”客人劝他说:“考虑一下,它确实勇猛但不如龙的神异,请改名叫龙猫吧。”又有人说:“龙确实比虎神异,但龙升天需要浮云,云难道不比龙更高尚吗?不如叫‘云猫’。”又有人说:“云雾遮蔽天空,风很快就会散开它,云当然比不过风,改名叫‘风猫’怎么样?”又有人说:“大风狂吹,只需用墙作屏障,就足以遮蔽了,风又能拿墙怎么办!叫‘墙猫’可以。”又有人说:“墙虽然坚固,但小老鼠挖洞,墙就会倒塌,墙又如老鼠何!就叫‘鼠猫’吧。”东邻的老者嗤笑说:“唉,捕鼠的东西,本来就是猫。猫就是猫,为什么一定要自己丧失了本来面目呢?”【解答】(1)本题考查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龙确实比虎更神通。龙升天必须浮在云上,云它比龙更高级吧?“龙”为主语,“固”副词修饰谓语“神”,“于虎”是状语后置,“也”对断句标志,其后应断开;“龙升天”为主语,“须”副词修饰谓语“浮”,“云”是宾语,其后应断开。正确的断句应为: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语有:诚,确实。神,神奇。更,是多义词,在这里指更改。句意为:龙确实比虎神异,但龙升天需要浮云,云难道不比龙更高尚吗?不如叫‘云猫’。(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寓指事物的本来面貌是如何便是如何,要看的是它的根本,不要失去本质,做人处事也是这样。我们可以抓住最后一句中“本真”理解,可从“追求事物的本质”“实事求是”等方面感想。答案:(1)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2)龙确实比虎神异,但龙升天需要浮云,云难道不比龙更高尚吗?不如叫‘云猫’。(3)事物的本来面貌是怎样就是怎样,要看重其本质,不要失去本真。为人处事亦是如此。【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4.(7分)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问题。【甲】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乙】宿桐庐江寄广陵①旧游孟浩然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注释】①广陵:与下文“维扬”“海西头”均指扬州。(1)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诗题中“次”是停宿之意,体现了诗人漂泊在外的羁旅状态。B.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C.颈联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深刻的自然理趣。D.诗人坐在船中,由所见之景感时序之变,淡淡乡愁萦绕心间。(2)比较阅读是一种能开阔思维、加深理解的学习方法。两诗颔联都描写了江面景色,但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不同,请加以赏析。【分析】《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前四句侧重写“宿桐庐江”之景色。日暮、山深,猿啼、江水、秋风、孤舟等凄迷孤寂的景物,构成清峭孤冷的意境,衬托出诗人的绵绵愁思;后四句侧重写“寄广陵旧游”,诗人向朋友倾述独客异乡的惆怅和孤独之感,又抒发怀念友人的拳拳之心。全诗前半写景,后半写情,景与情完美融合,写景愈真切,其情愈深,显得浑成自然,韵味悠长。【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字将海日拟人化,并非比喻,该选项错误。故选:C。(2)本题考查诗歌比较。《次北固山下》颔联意境:“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绘了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船帆高悬的景象。视野开阔,给人一种宏大、壮阔、积极向上的感觉。情感:在这样开阔的景象中,蕴含着诗人对旅途的期待,虽然有淡淡的羁旅愁绪,但整体情绪较为积极乐观,展现出一种豁达的心境。《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颔联意境:“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风声吹动两岸树叶沙沙作响,月光洒在江中的一叶孤舟上。营造出一种孤寂、冷清、凄凉的意境。情感:通过描写孤舟,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寂寞,这种孤独感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忧愁与思乡怀友之情。答案:(1)C(2)《次北固山下》颔联意境开阔宏大,情感较为积极乐观,有豁达之感;《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颔联意境孤寂冷清,情感是孤独忧愁且充满思乡怀友之情。译文:次北固山下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帆顺着风直直高挂。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去扬州。【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5.(10分)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①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其一)》)②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③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⑤《观沧海》中借助想象表现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⑥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将关切与思念之心托付给明月,一路陪伴友人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⑦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吟唱出游子孤寂愁苦的诗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解答】答案:①便引诗情到碧霄(易错字:霄)②何当共剪西窗烛(易错字:窗)③尚思为国戍轮台(易错字:戍)④博学而笃志(易错字:笃)⑤日月之行星汉灿烂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易错字:郎)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易错字:涯)【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三、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需要灵活运用筛选整合、联想想象、欣赏评价等多种方法,提升阅读素养。6.(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马拉松是希腊首都雅典东部一个小镇的名字。公元前490年,波斯人入侵希腊,一路推进至雅典。希腊军队利用马拉松镇的有利地形,与入侵者展开激战。最后,波斯军队被迫从马拉松撤退。一位士兵被派回雅典宣布这个好消息,他一口气从马拉松跑到雅典,喊着:“我们赢了!”随后倒地而亡。为了纪念这一爱国壮举,1896年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设立了马拉松赛跑项目。马拉松是世界上非常流行的长距离比赛,全程26英里385码,相当于42.195公里。马拉松有三种: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和四分之一马拉松。全程马拉松最受欢迎。一般来说,马拉松就是全程马拉松。(摘编自网络)材料二:一场马拉松认识一座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以赛事营城,将马拉松视为提升城市形象、推动经济发展的“香饽饽”。过去一年,“马拉松热”正在强势反弹。(数据来自《2023中国路跑赛事蓝皮书》)材料三:由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2023中国路跑赛事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各地以路跑为媒,激发全民健身热情与城市发展活力,搭建起与马拉松配套的体育消费节、旅游节、博览会等活动,借助马拉松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展示当地特色的人文景观、优美的生态环境以及良好的公共服务。贵州马拉松参赛选手可免票游览贵阳市内10个旅游景区,包括青岩古镇、天河潭、桃源河等热门景区景点;苏州城市马拉松挖掘文化元素,赛道沿途献映了昆曲、评弹以及水乡特色舞蹈;重庆马拉松推出以“马拉松火锅”为亮点的重马国际消费节,宣传火锅文化;无锡马拉松为选手提供专属商旅服务,比赛当天可延迟至15时退房,参赛者完赛后可以洗个澡、休息片刻再去赶高铁和飞机……(摘编自2024.1.10《人民日报•海外版》)材料四:“泉在济南,一马当先”,2024济南(泉城)马拉松在10月27日7时30分开跑。据统计,今年有7万余人报名济南马拉松,经最终抽签确定3万人参赛。“一马当先”,既是奔跑者的姿态,也是济南对“体育+文旅”融合发展的展望。今年的参赛选手中,最大年龄选手87岁,最小3岁。赛事期间,主办方依旧保留了济南老字号特色美食“流水宴”,用地道的济南美食欢迎八方来客。这个盛大的秋日,“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在济南燃起来了!本次赛事起点位于大明湖风景区,全马、半马终点位于济南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欢乐跑终点位于济南泉城广场。赛道融合“山、泉、湖、河、城”风貌,途经黑虎泉、趵突泉、泉城广场等济南经典地标,还穿越CBD、经十路赛道和旅游路赛道。济南用一条线,串联起一座城市的美景与底蕴、历史与未来。(摘编自2024.10.27《大众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马拉松有三种:全程、半程和四分之一马拉松,我们说的马拉松就是指全程马拉松。B.“马拉松热”的强势反弹表现在中国各地马拉松赛事数量和参赛人数的快速增长。C.越来越多的城市认识到马拉松赛事对提升城市形象、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D.“泉在济南,一马当先”,既点明了赛事举办的地点,又表明了主办方的美好愿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材料一中加点词“这”是指士兵跑回雅典,宣布胜利消息随后倒地而亡的壮举。B.和2022年相比,2023年各类马拉松路跑赛事中,半马赛事举办场次增长最快。C.苏州城市马拉松展示了当地人文景观,无锡马拉松展现了城市的优美生态环境。D.“济南马拉松”报名人数和参赛选手年龄分布的数据体现了参赛选手的高涨热情。(3)“济南马拉松”进一步提升了泉城的城市形象,请结合材料说说依据。【分析】本题是关于“马拉松”的材料阅读。第一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辨析,第二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辨析,第三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解答】(1)A.有误,选项中的“我们说的马拉松就是指全程马拉松”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一原文是“一般来说,马拉松就是全程马拉松”,并未说所有情况下马拉松就是指全程马拉松,因此A选项理解错误。BCD.正确。故选:A。(2)ABD.正确。C.有误,结合“无锡马拉松为选手提供专属商旅服务,比赛当天可延迟至15时退房,参赛者完赛后可以洗个澡、休息片刻再去赶高铁和飞机……”可知这并非是“展现了城市的优美生态环境”,而是展示了城市的人文关怀。故选:C。(3)“济南马拉松”作为一场大型体育赛事,对泉城的城市形象产生了积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赛事的规模和参与度来看,“济南马拉松”吸引了大量选手参与,报名人数达到7万余人,最终确定3万人参赛。如此庞大的参与规模本身就展示了泉城的魅力和吸引力,同时也体现了市民对体育赛事的热情和支持。其次,赛事的组织和安排也彰显了泉城的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例如,赛事起点设在大明湖风景区,全马、半马终点位于济南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欢乐跑终点位于济南泉城广场,这些地点的选择不仅便于选手参赛,也展示了泉城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城市风貌。同时,赛道融合“山、泉、湖、河、城”风貌,途经多个济南经典地标,为选手和观众提供了独特的视觉体验。此外,“济南马拉松”还通过一系列配套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形象。例如,主办方保留了济南老字号特色美食“流水宴”,用地道的济南美食欢迎八方来客,这不仅展示了泉城的饮食文化,也增强了选手和游客对泉城的归属感和好感度。同时,赛事期间还举办了与马拉松配套的体育消费节、旅游节等活动,借助马拉松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展示了泉城的人文景观、优美的生态环境以及良好的公共服务。答案:(1)A(2)C(3)“济南马拉松”进一步提升了泉城的城市形象,依据在于:一是赛事规模大、参与度高,展示了泉城的魅力和吸引力;二是赛事组织和安排彰显了泉城的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三是通过配套活动展示了泉城的人文景观、优美的生态环境以及良好的公共服务。【点评】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7.(19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撕书记①那时,我们这些孩子之间流行一种叫打纸镖的游戏:把纸折成条,相互穿插制成纸镖,然后划拳,输了的将纸镖放地上,赢了的甩纸镖,若能掀翻纸镖即获胜,谁获胜纸镖就归谁。②这是个技术活,谁赢得多,说明他的技术好,那他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③我力气小,技术也不太行,我做的纸镖都被人赢了去。我当然是不服气的,于是决心搜罗更多的纸,做更多的纸镖。④情急之下,我决定对祖父箱子里的一套书下手。⑤我已经念三年级了,当然认得书名。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祖父经常读它。祖父是个屠夫,粗粗拉拉的,但每次读这部书时,都宝贝得不得了。它的名字叫作《三国演义》。⑥它跟我们语文课本的排版完全不一样,是竖排,还是繁体字,字比我们课本里的大,墨色更深。书共十二册,每本开头几页有很多图画(绣像),页码的上方都有一个标记,印着“大上海书局藏版”的字样。⑦我知道这套书的来历,它是祖父年轻时在一百里外的吉安府买的。⑧这套书花了多少钱,我是后来才知道的——三块半银圆。人们谈及这套书的价钱时,都会用夸张的语气说:“一笔大钱!”⑨祖父为何要花那么大的一笔钱买一部这样的书来读?我长大后,才知道一点端倪。⑩祖父出生于1913年。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故乡所属的江西吉安掀起革命浪潮,故乡不少年轻小伙去吉安投了军。⑪祖母告诉我,祖父也是想去投军的,但没有得到曾祖父的首肯。父命难违,祖父因此有了做乡村屠夫的平庸人生。但这件事的“后遗症”是,祖父用大价钱买了一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里面有个跟祖父一样的乡村屠夫,最后成了顶天立地的大将军——他的名字叫张飞。⑫有了这套书,祖父在乡村的一生就不那么寂寞了。遇到天大的难,他的心里也有了底气。⑬这些都是我长大后才知道的,我读小学三年级时,没有人告诉我。当然,就算有人告诉我,我也不会在意,那时我整天想的只是打纸镖这样的事。⑭终于有一天,我趁祖父不在屋里,从放《三国演义》的箱子里偷出了最后一本。我想,一套书总该是最上面的读得多,最下面的读得少。少了最后一本,说不定祖父发现不了。一套书十二本,少一本有什么关系呢?⑮我开始了紧张的制纸镖工作。说老实话,这种纸并不是好材料,相比课本,它太软,太薄,我不得不用两张甚至三张纸做一个纸镖。这样下来,一本书做不了多少个。⑯带着这些印有很多竖排繁体大字的奇怪的纸镖,我重新杀回小伙伴们的游戏之中。然而,我输得很惨。这种纸镖太轻,甩出去没有什么重量,产生的风力小,自然没有杀伤力。⑰我撕书的事,很快就被大人们发现了。那时候,祖父已经偏瘫了,身子颤颤巍巍的。他这辈子太辛苦,养活了九个孩子。为此,他起早贪黑,透支了自己。⑱全家人都围在屋子里,屏住呼吸。祖父脾气暴躁,是所有人都领教过的。我的父辈,有谁没有挨过他的揍?⑲我完全吓坏了,哭得不行,偶尔抬起泪眼偷偷看一眼祖父。他坐在那儿,手扶着拐杖,面无表情。他肯定心疼得厉害。一套完整的书,毁了一册,就相当于全毁了。⑳可是,对我的处罚没有发生。过了好一会儿,祖父叹了一口气,说:“撕了就撕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别吓着孩子。”㉑后来,没过几年,祖父就去世了。随着年岁增长,我才知道,我肯定把祖父伤着了。他之所以原谅我,是因为我也是他的命根子,比那套《三国演义》还重要的命根子。㉒祖父原谅了我,可我没有原谅自己。我越来越理解这套书对祖父的意义,我对祖父的愧疚越来越深。从此,我再也没有撕过任何一本书。这套残本被我继承了下来。我的工作调动到哪里,我就将它们带到哪里,并放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㉓祖父是个农民,一个乡村屠夫,可因为有这样一套书,我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我家也是书香门第。(作者:江子,文章有删改)(1)下列关于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中不断出现“后来”“长大后”等表述,表明“我”对祖父的理解是逐渐加深的。B.祖父每次读《三国演义》都宝贝得不得了,主要是因为它给了祖父生活的底气。C.第⑭段加点词“终于”写出了“我”等待机会的迫切心情与等到机会的激动之情。D.第⑱段的画线句是反问句,为下文写祖父发火,“我”挨打的故事情节作铺垫。(2)结合语境,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⑲段画线句。他坐在那儿,手扶着拐杖,面无表情。(3)文章题目为“撕书记”,为何花不少笔墨讲述祖父买书的往事?(4)文章结尾写到“我家也是书香门第”,你是否认可作者这种想法,为什么?【分析】小时候“我”为打纸镖,偷撕祖父视若珍宝的《三国演义》最后一本,祖父偏瘫后得知此事,却原谅了“我”。随着年龄增长,“我”理解了书对祖父的意义,深感愧疚,继承残本,认为自家因祖父爱书也属书香门第。【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ABC.正确。D.有误。第⑱段的画线句“我的父辈,有谁没有挨过他的揍?”是一个反问句,主要是为了突出祖父脾气暴躁,而不是为下文写祖父发火、“我”挨打的情节作铺垫,实际上祖父并没有揍“我”。故选:D。(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坐在那儿,手扶着拐杖”是对祖父动作的细致刻画,“面无表情”则是对祖父神态的描写。“坐在那儿,手扶着拐杖”描绘出祖父偏瘫后身体不便,需借助拐杖支撑的状态,直观体现他年老体衰的模样。“面无表情”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祖父复杂内心。书被撕他应心疼愤怒,但又不想吓着“我”,只能极力克制情绪,这种表面平静实则内心波澜的神态,生动展现出祖父对“我”深沉的爱以及强大的自我克制力。(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文章详细叙述祖父买书的地点“一百里外的吉安府”、花费“三块半银圆”,强调书的来之不易,让读者切实感受到这套书在祖父心中的珍贵程度,丰富了故事内容。人物塑造层面,祖父因未能投军,以张飞自比,从他买书原因可看出,《三国演义》对祖父意义非凡,不仅慰藉他的心灵,更反映出他内心的不甘与追求,使祖父形象不再单一,而是丰富立体,展现出他有精神追求的一面。主题深化层面:祖父如此珍视这套书,可面对“我”撕书,却选择原谅,这种反差突出祖父对“我”的爱远超对书的珍视,进一步深化了文章所表达的亲情主题,同时为祖父原谅“我”的情节提供合理铺垫。(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从祖父的角度,祖父虽身份是农民和屠夫,但对《三国演义》满怀热爱,这套书成为他面对生活困境的精神寄托,表明他在精神层面追求知识文化,具备书香气息,为家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从“我”的角度,“我”经历撕书事件后,深刻认识到书的价值,对书产生敬畏之心,将祖父留下的残本悉心保存并传承,延续了对书的重视和热爱,体现了家庭文化传承。书香门第定义层面:书香门第并非仅局限于传统的世代读书做官家族,更强调家庭中对知识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对书籍价值的重视。文中祖父与“我”的行为充分展现这种家庭特质,所以作者认为“我家也是书香门第”是合理且值得认可的。答案:(1)D(2)这是对祖父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坐在那儿,手扶着拐杖”这一动作,体现出祖父身体的不便和年老体弱;“面无表情”的神态,看似平静,实则透露出祖父内心复杂的情绪。他可能在极力克制自己的愤怒和痛心,因为一套心爱的书被“我”损坏,但又不想让自己的情绪吓到“我”,生动地展现出祖父深沉的爱和自我克制。(3)①内容上:通过讲述祖父买书的往事,如买书的地点、价格等细节,让读者了解到这套《三国演义》的来之不易,也展现出祖父对这套书的珍视。②人物塑造上:揭示了祖父买书的原因,与他年轻时不能投军的遗憾有关,书里张飞的形象给了祖父心理慰藉,使祖父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③主题上:为后文“我”撕书后祖父的反应和态度做铺垫,祖父虽然珍视书,但最终还是选择原谅“我”,这种对比更深刻地体现出祖父对“我”的爱超过了对书的爱,深化了亲情这一主题。(4)认可。①虽然祖父是农民和屠夫,但他热爱阅读《三国演义》,并且这套书对他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他精神世界的寄托,这体现了家中有书香气。②“我”在经历撕书事件后,对书有了敬畏之心,把残本继承下来,带到各处并放在最安全的地方,这种对书的尊重和传承延续了书香气。③书香门第不一定是指世代读书做官的家族,也可以是有读书氛围、重视书籍价值的家庭,文中祖父和“我”的行为都展现了这种家庭氛围,所以可以说“我家也是书香门第”。【点评】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掌握住。四、阅读整本书,需要综合运用浏览、精读、跳读等多种方法,建构整本书阅读经验。8.(8分)七年级同学已读完《朝花夕拾》和《西游记》,请完成以下阅读任务。阅读方法阅读任务浏览(1)根据提示填空。①三味书屋②学医精读(2)结合《朝花夕拾》中的相关事件,谈谈如何理解鲁迅“弃医从文”这一人生选择。跳读A.三藏道:“只因你没收没管,暴横人间,欺天诳上,才受这五百年前之难……”猴子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绪聒恶我,我回去便了!”B.行者笑道:“天宫原是我的旧家。当年我做齐天大圣,因为乱了蟠桃会,被我佛收降。如今保唐僧取经,将功折罪,一路上辅正除邪……”(3)从选段中可看出孙悟空对取经的态度经历了由③不情愿到坚定的转变。请分析这种转变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分析】《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