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年江西省上饶一中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I(18分)1.(18分)“重建附近”:年轻人如何从现实中获得力量?——人类学家项飙访谈(节录)康岚:您最早在什么时候提出“附近”这个概念?为什么想到提出这个概念?项飙:我第一次提“附近”应该是在2019年夏天,我跟许知远在“十三邀”节目上的对话。当时好像是在谈现代人的时空观念,为什么现在人们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耐烦?我们说到现代生活完全是被时间逻辑统治了,空间逻辑消失了。原来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通过人的行动,比方说我和你的距离是一袋烟的工夫,或者说这个距离是从你家走到荷塘边上的那个工夫,其实时间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空间来衡量的。但在工业化之后,抽象时间也就是钟表时间变得非常重要。当这种抽象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就完全变成了附属性的东西。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满,是因为你根本不考虑他是从空间中哪个点到餐馆拿了东西,以及路上的交通是怎样的、进你家小区的门时他要跟保安怎样交涉,这些经历性、空间性的东西,你是不管的,你要的就是那个东西要在你规定的时间内送到你的手里。这种心态是“时间的暴政”造成的。在这样的场景下,我提到“附近的消失”。“附近”这个空间的消失,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的暴政”,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建立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越来越通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不是通过对自己周边的感知来理解。比如,你的邻居是干什么的,楼下打扫卫生、门口卖水果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家在哪里,如果家不在这里,一年回几次家,他们的焦虑和梦想是什么。这些人对你的生活很重要,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由他们来组织的,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不能够正常运行。但是,我们对这些“附近”经常是视而不见的。这个“附近”,它是一个空间,它的有趣在于它有很强的社会性,它是你这个社会主体的物质基础,把你托起来。在这里面,有很多很细密的又很复杂的、看似好像不重要的但其实是很重要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所以我提出,要关注“附近”。一方面是要重构自己的生活,将自己从“时间的暴政”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是在主观意识上,要重新树立一种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这个话题的表达,既有描述性,也有针对性。后来大家觉得“附近”值得讨论,大概是因为它的确有针对性。康岚:您说过,“重建附近”不是一种论述,而是一种劝说,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劝说。为什么“附近”对年轻人尤其重要?项飙:当时我好像还提到,年轻人关心的就是两极。一方面他们非常关注自我,比如考试、毕业以后去哪里等,对这些问题很焦虑;但是另一方面,通过社交媒体,他们又非常关心远方,比如全球的一些危机、民族的兴盛啊,这些由各种抽象说法形成的宏大叙事,造成了社交媒体上各种辩论中很大的情绪波动。但是人们对自己周边的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认知反而是很模糊的。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对身边的事情都讲不清楚,那他讲远方的事情肯定也讲不出什么意思来,因为他缺乏对人的经验进行洞察的能力,他讲来讲去都是书面上的词语。所以,从一个教师的角度,我觉得,学生不懂得“附近”,也就不可能懂得世界。我在想,“附近”这个概念为什么后来会引起反响,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它点出了一个症结,就是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失控的。一方面,年轻人觉得社会非常复杂,充满不确定性,他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他又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选择,特别是从小地方出来的或者说一般家庭的孩子,只有考学这一条路,这造成他很累,但又不知道未来究竟能不能获得他要的东西,因为他觉得这个世界一旦超出他那个“泡泡”,是一个好像特别不能把握的世界。从这两重意义上来讲,年轻人都觉得不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当觉得自己的生活失控,感到焦虑、劳累、恐惧和无意义时,他会产生一种很自然的愿望,就是要重新在生活里找到一个抓手,重新找到一个锚、一个立足点。那这个立足点是什么呢?我觉得,大家在“附近”这个意象里看到了一种可能,觉得“附近”可能是一个新的抓手和立足点,是大家重新建立对生活的可控感、至少是可知感的一个基础。康岚:为什么“附近”能够满足这一点?项飙:因为“附近”跟地方、跟社区、跟小区、跟群体、跟部落都不一样,“附近”不是一个有边界的单位。跟“附近”最接近的单位可能是社区,但在社区里面是一群相对固定的人,它有相对固定的边界,内部的关系是稳定的,人员是相对同质的。但“附近”不一样,就像我前面说的,在“附近”,你要看到那些卖菜的、卖早点的、搞保洁的;而且这个“附近”是跟着你走的,你走到哪里,“附近”就跟到哪里。所以“附近”跟社区不一样:第一,它很强调人的具体的经验,强调你怎么去看它;第二,“附近”不是一个可以行政化的、可以去客观描述的单位,“附近”是以你为中心的。在这个意义上,可能“附近”有它特别的使用价值吧。(选自《当代青年研究》2023年第6期,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人对时间逻辑的重视以及对空间逻辑的忽视,可能导致“时间的暴政”。B.和周边的人聊聊天,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可提升我们对“附近”的感知。C.“附近”包含着细密而复杂的社会关系,是我们生活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D.相比社区,“附近”边界更灵活,更强调个体经验,也更值得重视和认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理解时间的主要方式由通过人的行为转变为通过钟表,与工业化后的生产生活需要用抽象时间来衡量有关。B.重新树立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需要减少对宏大叙事的关注,积极投入到对自己周边生活的具体感知之中。C.跳出个人的小天地,进一步认识社会,并为自己未来发展做好充分准备,能够有效增强年轻人对生活的可控感。D.乡土社会的人们在熟人社群长大且不轻易流动,与现代社会的人们不同,他们对“附近”的认知比较具体清晰。(3)下列有关访谈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康岚作为提问者,能够围绕着“附近”这一话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提问,从而将访谈逐渐推向深入。B.画线句通过对被访者观点的引述拉近双方的距离,又为话题的自然过渡做好铺垫,体现提问者对访谈较强的掌控力。C.项飙用词形象生动,如以“时间的暴政”说明我们在时间上对他人的苛责,以“泡泡”暗示个人的小天地并不牢靠。D.项飙回答时经常用“一方面”“另一方面”和“可能”,作为人类学家的他思路很清晰,也比较注重语言的严谨性。(4)根据访谈内容对项飙的阐述思路进行梳理,下列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附近消失B.②重建附近C.③尤其重要D.④从而做到(5)项飙在访谈中提到,他对话题的表达“既有描述性,也有针对性”。结合访谈分析其表现及效果。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2.(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河西贾平凹天很高,没有云,没有雾,连一丝浮尘也没有,睛晴朗朗的是一个巨大的空白呢。无遮无掩的太阳,笨重地,迟缓地,从东天滚向西天。几千年了,上万年了,沙砾漫延,似乎在这里验证着一个命题:一粒沙粒的生存,只能归宿于沙的丰富,沙的丰富却使其归以一统,单纯得完全荒漠了。于是,风是最百无聊赖,它日日夜夜地走过来,走过去,再走过来;这里到底是多大的幅员和面积,它丈量着;它不说,鸟儿不知道,人更不知道。①一条无名河,在匆匆忙忙地流。它从雪山上下来,它将在沙漠上消失,走不到大海,就被渴死了。但它从这里流过,寻着它的出路,身后,一个大西北的走廊便形成了,祁连山,贺兰山,走廊的南北二壁,颜色竟是银灰,没有石头、树木,几乎连一根草也不长,白花花的,像横野的尸骨。越往深处,深处越是神秘,沙的颜色白得像烧过的灰,②山岭便变形变态,峁,梁,崖,岫,壑洼,沟岔,没有了完整的形象,像是消融中的雪堆,却是红的,又从上至下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楞角,犹如冲天的火焰,突然地一个力的凝固,永远保留在那里了。而子夜里升起了月亮,冷冷的上弦,一个残留半边的括号,计算过一种什么样的古老的算术?当太阳把一个大圆停在天边,欲去却还未去,那整个沙原、寂山就被腐蚀了一层锈红。一切都是无言的,骆驼默默行走,沙鼠悄悄扒洞,苍蝇也丧失了嗡嗡的功能,于无声处去舔血。沙蒿,红沙菜,金刚草,那裹在一片尖刺中的一颗一颗沙粒般的叶子。一群羊从远远的地方拥过来,散着一个扇形,牧羊人就在扇后。其实,最孤独的是牧羊人了,他已经坐在一个沙包上,沉寂得像一尊雕塑了。他的肤色赤黑得像发着油腻的石头,眼睛却老睁不大,深深地陷进去,正看着一只马蛇子翘着长长的尾巴,影子一般地在卵石和蓬草里窜行。倏忽风就起身了,再就吹一片云来,才一出现,大颗大颗的冰雹夹杂在雨点里就下来了。流沙在瞬息中或聚或散,骆驼草却巩固了地盘,碗大的一个丘包,像是一个一个偌大的蘑菇,又像是一些分布均匀的铆钉,因为是有了它们,这荒漠的地表才没有被揭了去吗?生命的坚强,启示了电线杆的忠诚;它们说尽了人的话语,却没一句是它们的,一年,二年,十年,二十年,始终在列队站着。③再往西去,再往西去,蜃市偶尔就要出现楼,台,亭,阁,花坛,鱼塘,还有驼群马队,万千人物……眨眼却没有了。这里曾经是唐朝花雨丝绸之通道吗?这里曾经是刀光血影杀声吞云的古战场吗?眼前只是白沙,白沙,还是白沙。沙的形成真的是卵石成千上万年在风里碰撞的结果,这该是多么伟大的艺术,似乎宇宙的变迁,生命的进化,在这里是一幕放慢了的镜头,那一个世纪如果缩短为一个生命的单元,石头的碰撞为细沙,会是一首何等雄壮的七音俱发的音乐啊!这个时候,一辆列车从地平线上开来,看上去只能算是蠕蠕爬动。一天一趟的火车,带来了运动,也将生命的活力同时注射在他们的身上了吗?脸上都是笑笑的。列车走过了,轰轰的钢铁的震响慢慢消失,留下的又是那万籁的一个静,又是那屋后一排七棵用食水浇灌起来的白杨。还有一柱直直的孤烟;他们该吃晚饭了。列车继续往前走,车上坐满了西行的旅客,他们兴致特别高,一边吃着从沿途车站买来的西瓜,一边谈论着戈壁沙漠这么缺水。他们谈论着远处奔跑的一只黄羊,它奔跑着,时不时就要将身子往空中一跃,作一个弓的形状,它是在为自己的自由而激动得发狂吗?他们有的在作起诗:“啊,到了这儿,才知道了祖国之大!”有的则油画写生了,感叹着这里该是产生东山魁夷风景画风格的妙地。但是,一个奇异的神秘的景象就出现了铁路的北边,一片几十亩地的乱坟墓,一个坟墓,一个卵石的堆积;几千个卵石堆积的坟墓,横横竖竖,竖竖横横。睡眠在这里的是些什么人呢?什么人又是什么时候睡眠在这里?他们没有看见一块墓碑,没有看见一丘砖砌起的坟台,更没有松柏,更没有花圈。他们猜想着,是当年长征路经这里的江西红军?是曾经进军新疆,沙漠剿匪的战士?或者是修筑这条铁路的民工?或者是那开发金川镍矿的工人?他们一起趴在车窗口,互相看着,一句话却也不能出唇;这里曾经经历过同别的地方一样的人为的浩劫,灾难,贫困,又比别的地方更多了一种大自然的凶恶和狠毒,生命在这里得到了价值的真正的体验。④坟墓是坟墓的纪念碑吗?活着的人是死去的人的墓志铭吗?列车在戈壁沙漠的深处一步一步推进,车上的人都在默默地说:永远要记着那些为了征服戈壁沙漠而牺牲的和仍有可能牺牲的人!(选自《散文》1984年第1期,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是漫延无垠的沙砾,还是走来走去的风,都在验证着沙漠的广袤,引发作者“丰富归于统一”的辩证思考。B.作者充满想象地去观察被骆驼草固定了的丘包,觉得它们像蘑菇,像铆钉,让人看到了生命的坚强。C.列车的声响给戈壁带来了生命活力,而过后的寂静与重复出现的白杨树,又难免会使人们涌起一阵厌倦之感。D.看到成片的坟墓时,旅客不由自主地猜想墓主的身份与死去的原因,在这过程中,他们的心绪渐渐发生变化。(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的河流是本文的暗线,与后文不断出现的沙漠生命有直接内在联系。B.句子②中全用逗号,强调山岭形态的突兀和多变,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C.句子③用反复的方式拓展了空间,既展现河西的辽阔,又引发对历史的想象。D.句子④连用两个问句,看似疑问,实则肯定,其中充满对死者的纪念与尊敬。(3)这篇散文的最后部分着意描写西行列车上旅客看到窗外景象的反应,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班级同学普遍认为这篇散文的景物展现了一种阔大之美。不同的是,甲组认为本文在景物描摹时,擅长以大写大;乙组则认为本文在景物描摹时,善于以小写大。你支持哪一小组的观点?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三、文言文阅读(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李)广子三人,曰当户、椒、敢,为郎。当户有遗腹子名陵。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善射,爱士卒。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数岁,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天子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母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入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改)材料二: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当,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入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初,上遣贰师大军出,令陵为助兵,及陵与单于相值,而贰师功少。上以迁诬周,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教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节选自《汉书•李陵传》有删改)(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尝深入匈奴A二千余里B过居延C视地形D无所见E虏F而还G拜为骑都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期,在文中指期限,与《兰亭集序》中“终期于尽”的“期”的含义不同。B.绝,在文中指隔断,与《劝学》中“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的含义不相同。C.诚,在文中指实在,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的含义相同。D.为,在文中指做,与《鸿门宴》中“吾属今为之虏矣”的“为”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陵是名将李广之孙,勇猛善射、爱惜士卒,又因身世受到武帝的重视。然而李陵降胡之后,李陵家不仅被夷灭,名声也从此被毁。B.贰师将军率大军出击匈奴时,武帝派李陵率领军队深入匈奴腹地。李陵率军转战千里,陷入匈奴重围,终因寡不敌众,最终兵败降胡。C.李陵兵败降胡后,朝中的大臣纷纷将过错都推到了李陵身上,这时,司马迁主动站了出来,义正辞严地在武帝面前为李陵作辩护。D.后来,武帝对当时没有及时救援李陵感到后悔,就派使者慰劳赏赐李陵军中逃回的士兵,之后又派公孙敖率军深入匈奴迎接李陵。(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②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5)司马迁在皇帝面前为李陵讲情时提出了哪些理由?请简要说明。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列各题。插秧妇戴良青袱蒙头作野妆,轻移莲步水云乡。裙翻蛱蝶随风舞,手学蜻蜓点水忙。紧束①暖烟②青满地,细分③春雨绿成行。村歌欲和声难调,羞杀扬鞭马上郎④。[注]①紧束:指扎束秧把。②暖烟:玉的代称。此指柔嫩秧苗翠绿如玉。③细分:精心细致地分秧栽插。④马上郎:指骑马的富家公子哥儿。(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野妆”展现插秧女素朴、自然的美感,“莲步”勾勒出插秧女轻盈、洒脱的劳动风姿。B.颈联中描写秧苗栽种后的情景,“青满地”“绿成行”写出秧苗的勃勃生机,充满乡野清新之气。C.尾联运用对比,描写富家公子难以应和插秧女的歌声,意在嘲笑富家公子不通民乐。D.这首诗格调轻快,描写出了农事生产的愉悦感,语言清丽,声调流转,富有民歌情调。(2)此诗的颔联和杨万里《插秧歌》中的“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都描写了插秧时节劳动者的形象,请比较其手法的异同。五、名篇名句默写(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①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一句描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江水的景象,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句中,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白浪滔天的景象。②荀子在《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一观点与韩愈《师说》中的“,”两句所表达的含意相似。③心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家国情怀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因而“山河”一词作为家国的代名词频繁出现在古诗词中,如“,”。六、语言文字运用I(7分)6.(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立春东风回暖早”,雪雨过后,春的是音就已经响起。积雪加速融化,溪流不断充盈,原野的萧索在悄悄隐匿,空气不断擦拭着清新。太阳的脸庞一天比一天鲜活,奶油般的光泽一天比一天饱和。雨水的身段已不再那么生硬,开始氧起来、舞起来,平添了几许婀娜。山上那些瘦削的枝条呢,越来越柔软起来,每一棵树都在向新一轮蒽茏发起冲刺。是的,草木都在萌动,而抢占先机的还是柳树。古人说“甲”,道出了春风和杨柳之间的柔意。“乙”,风的亲和与柳的轻盈已揽在一起,真有惬意欢畅之感。“丙”,春风轻轻拂过,一挂挂的枝条上便开始晃悠起淡黄色的逗点。“丁”,的确,春天与柳树是互相成就的,柳树更是对得起春天的,它们率先吐出叶蕾,迅速铺陈开来,在河堤上、池塘边笼住了一团团的轻烟。就这样,柳树早早发笔,画出了春日盘然的第一幅清亮的写意。(1)将下列诗句分别放到文中画横线处的恰当位置,对应完全正确的一组是①柳树得春风,一低复一昂。②柳无春光不精神,春无柳色减三分。③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④柳枝无极软,春风随意来。A.甲①;乙③;丙②;丁④。B.甲④;乙③;丙①;丁②。C.甲①;乙④;丙②;丁③。D.甲④;乙①;丙③;丁②。(2)简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七、语言文字运用Ⅱ(13分)7.(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跑步作为一种全球普及的运动,因其简便性和具有显著的健康益处而①。在众多跑步爱好者中,关于晨跑和夜跑哪个更好一直未有定论。实际上,展跑和夜跑各有其独特的优势。晨跑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够迅速唤醒身体,为一整天注入活力。早上起来,全身肌肉和器官都还在放松状态,A此时进行适当的锻炼,可以唤醒身体,加快新陈代谢的发生。同时,早上起来,体内的糖类经过一夜的代谢,正处于缺乏的状态。此时进行适当的锻炼,身体会消耗脂肪来补充能量,有助于减脂瘦身。②。由于身体经过一夜的休息,肌肉僵硬、心血管系统也不在状态,这时进行充分的热身尤为重要。热身运动可以包括轻松的步行、慢跑以及针对大肌肉群的动态拉伸等。B夜跑对白天忙碌的人来说,是放松身心、减轻一天压力。晚上,身体已经完全活跃,肌肉和关节不再那么僵硬,这也有助于进行更有强度的训练。晚上跑步时特别需要注意环境、光线和安全问题,必要时可佩戴反光条等跑步装备。晨跑和夜跑各有优势,关键在于根据个人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作出选择。跑步③,更是一种提升生活质量的好习惯。(1)下列句子中的“休息”和“由于身体经过一夜的休息”中的“休息”,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道:“官吏少做一些恶,有利于人民的休息。”B.在远足拉练中,同学们热情高涨,但当我们走累时,也要适当休息。C.深夜,妈妈看到小明屋里的灯还亮着,关切地说:“这么晚了,还没休息?”D.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3)文中画波浪线的A、B处有语病,请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八、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古诗词中常常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而意象,是诗歌当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景象,是诗人抒怀的一种凭借。关于“高峰”历来众说纷纭,杜甫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苏轼云“高处不胜寒”,林则徐说“山登绝顶我为峰”。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年江西省上饶一中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I(18分)1.(18分)“重建附近”:年轻人如何从现实中获得力量?——人类学家项飙访谈(节录)康岚:您最早在什么时候提出“附近”这个概念?为什么想到提出这个概念?项飙:我第一次提“附近”应该是在2019年夏天,我跟许知远在“十三邀”节目上的对话。当时好像是在谈现代人的时空观念,为什么现在人们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耐烦?我们说到现代生活完全是被时间逻辑统治了,空间逻辑消失了。原来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通过人的行动,比方说我和你的距离是一袋烟的工夫,或者说这个距离是从你家走到荷塘边上的那个工夫,其实时间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空间来衡量的。但在工业化之后,抽象时间也就是钟表时间变得非常重要。当这种抽象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就完全变成了附属性的东西。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满,是因为你根本不考虑他是从空间中哪个点到餐馆拿了东西,以及路上的交通是怎样的、进你家小区的门时他要跟保安怎样交涉,这些经历性、空间性的东西,你是不管的,你要的就是那个东西要在你规定的时间内送到你的手里。这种心态是“时间的暴政”造成的。在这样的场景下,我提到“附近的消失”。“附近”这个空间的消失,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的暴政”,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建立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越来越通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不是通过对自己周边的感知来理解。比如,你的邻居是干什么的,楼下打扫卫生、门口卖水果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家在哪里,如果家不在这里,一年回几次家,他们的焦虑和梦想是什么。这些人对你的生活很重要,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由他们来组织的,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不能够正常运行。但是,我们对这些“附近”经常是视而不见的。这个“附近”,它是一个空间,它的有趣在于它有很强的社会性,它是你这个社会主体的物质基础,把你托起来。在这里面,有很多很细密的又很复杂的、看似好像不重要的但其实是很重要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所以我提出,要关注“附近”。一方面是要重构自己的生活,将自己从“时间的暴政”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是在主观意识上,要重新树立一种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这个话题的表达,既有描述性,也有针对性。后来大家觉得“附近”值得讨论,大概是因为它的确有针对性。康岚:您说过,“重建附近”不是一种论述,而是一种劝说,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劝说。为什么“附近”对年轻人尤其重要?项飙:当时我好像还提到,年轻人关心的就是两极。一方面他们非常关注自我,比如考试、毕业以后去哪里等,对这些问题很焦虑;但是另一方面,通过社交媒体,他们又非常关心远方,比如全球的一些危机、民族的兴盛啊,这些由各种抽象说法形成的宏大叙事,造成了社交媒体上各种辩论中很大的情绪波动。但是人们对自己周边的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认知反而是很模糊的。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对身边的事情都讲不清楚,那他讲远方的事情肯定也讲不出什么意思来,因为他缺乏对人的经验进行洞察的能力,他讲来讲去都是书面上的词语。所以,从一个教师的角度,我觉得,学生不懂得“附近”,也就不可能懂得世界。我在想,“附近”这个概念为什么后来会引起反响,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它点出了一个症结,就是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失控的。一方面,年轻人觉得社会非常复杂,充满不确定性,他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他又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选择,特别是从小地方出来的或者说一般家庭的孩子,只有考学这一条路,这造成他很累,但又不知道未来究竟能不能获得他要的东西,因为他觉得这个世界一旦超出他那个“泡泡”,是一个好像特别不能把握的世界。从这两重意义上来讲,年轻人都觉得不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当觉得自己的生活失控,感到焦虑、劳累、恐惧和无意义时,他会产生一种很自然的愿望,就是要重新在生活里找到一个抓手,重新找到一个锚、一个立足点。那这个立足点是什么呢?我觉得,大家在“附近”这个意象里看到了一种可能,觉得“附近”可能是一个新的抓手和立足点,是大家重新建立对生活的可控感、至少是可知感的一个基础。康岚:为什么“附近”能够满足这一点?项飙:因为“附近”跟地方、跟社区、跟小区、跟群体、跟部落都不一样,“附近”不是一个有边界的单位。跟“附近”最接近的单位可能是社区,但在社区里面是一群相对固定的人,它有相对固定的边界,内部的关系是稳定的,人员是相对同质的。但“附近”不一样,就像我前面说的,在“附近”,你要看到那些卖菜的、卖早点的、搞保洁的;而且这个“附近”是跟着你走的,你走到哪里,“附近”就跟到哪里。所以“附近”跟社区不一样:第一,它很强调人的具体的经验,强调你怎么去看它;第二,“附近”不是一个可以行政化的、可以去客观描述的单位,“附近”是以你为中心的。在这个意义上,可能“附近”有它特别的使用价值吧。(选自《当代青年研究》2023年第6期,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现代人对时间逻辑的重视以及对空间逻辑的忽视,可能导致“时间的暴政”。B.和周边的人聊聊天,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可提升我们对“附近”的感知。C.“附近”包含着细密而复杂的社会关系,是我们生活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D.相比社区,“附近”边界更灵活,更强调个体经验,也更值得重视和认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我们理解时间的主要方式由通过人的行为转变为通过钟表,与工业化后的生产生活需要用抽象时间来衡量有关。B.重新树立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方式,需要减少对宏大叙事的关注,积极投入到对自己周边生活的具体感知之中。C.跳出个人的小天地,进一步认识社会,并为自己未来发展做好充分准备,能够有效增强年轻人对生活的可控感。D.乡土社会的人们在熟人社群长大且不轻易流动,与现代社会的人们不同,他们对“附近”的认知比较具体清晰。(3)下列有关访谈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康岚作为提问者,能够围绕着“附近”这一话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提问,从而将访谈逐渐推向深入。B.画线句通过对被访者观点的引述拉近双方的距离,又为话题的自然过渡做好铺垫,体现提问者对访谈较强的掌控力。C.项飙用词形象生动,如以“时间的暴政”说明我们在时间上对他人的苛责,以“泡泡”暗示个人的小天地并不牢靠。D.项飙回答时经常用“一方面”“另一方面”和“可能”,作为人类学家的他思路很清晰,也比较注重语言的严谨性。(4)根据访谈内容对项飙的阐述思路进行梳理,下列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DA.①附近消失B.②重建附近C.③尤其重要D.④从而做到(5)项飙在访谈中提到,他对话题的表达“既有描述性,也有针对性”。结合访谈分析其表现及效果。【解答】(1)D.“也更值得重视和认识”缺少限制,曲解文意,原文“在这个意义上,可能‘附近’有它特别的使用价值吧”,可见原文有限制语“在这个意义上”,而且原文还有“可能”。故选:D。(2)B.“需要减少对宏大叙事的关注”无中生有,原文“如果一个人对身边的事情都讲不清楚,那他讲远方的事情肯定也讲不出什么意思来”,并不是要求年轻人减少对宏大叙事的关注,而是要他们关注宏大叙事的同时也要关注“附近”。故选:B。(3)C.“以‘时间的暴政’说明我们在时间上对他人的苛责”错,原文“当这种抽象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表明“时间的暴政”指的是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我们被这种时间控制,一切由它说了算。故选:C。(4)D.“从而做到”错,原文“所以‘附近’跟社区不一样:第一,它很强调人的具体的经验,强调你怎么去看它;第二,‘附近’不是一个可以行政化的、可以去客观描述的单位,‘附近’是以你为中心的。在这个意义上,可能‘附近’有它特别的使用价值吧”,可见“强调具体经验”“以个体为中心”不是要求我们以“附近”为抓手“做到”的内容,而是“附近”本身的特点。故选:D。(5)①描述性:以“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满”这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说明这种心态是“时间的暴政”造成的;用“你的邻居是干什么的,楼下打扫卫生、门口卖水果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家在哪里,如果家不在这里,一年回几次家,他们的焦虑和梦想是什么”来描述“附近”等抽象概念。②针对性:“附近”这个概念的提出,就是因为作者关注到“时间的暴政”统治了我们的生活,并且“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建立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越来越通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不是通过对自己周边的感知来理解”,因而我们不再关注“附近”;而年轻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失控的”,作者给出的意见就是年轻人要关注“附近”。总之,作者针对人们被时间逻辑统治、不再关注附近,年轻人感到生活失控等具体问题发表意见。③效果:因为有“描述性”,使得学术观点并不抽象,易于让人理解,更接地气、更通俗易懂;因为有针对性,大家觉得说出了自己的心声,给出的解决办法也很实用,从而更能激起人们的共鸣、引发人们的思考。答案:(1)D(2)B(3)C(4)D(5)①描述性:用生活的例子具体描述“时间的暴政”“附近”等抽象概念。②针对性:针对人们被时间逻辑统治、不再关注附近,年轻人感到生活失控等具体问题发表意见。③效果:使学术观点更接地气、更通俗易懂,也更能激起人们的共鸣、引发人们的思考。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2.(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河西贾平凹天很高,没有云,没有雾,连一丝浮尘也没有,睛晴朗朗的是一个巨大的空白呢。无遮无掩的太阳,笨重地,迟缓地,从东天滚向西天。几千年了,上万年了,沙砾漫延,似乎在这里验证着一个命题:一粒沙粒的生存,只能归宿于沙的丰富,沙的丰富却使其归以一统,单纯得完全荒漠了。于是,风是最百无聊赖,它日日夜夜地走过来,走过去,再走过来;这里到底是多大的幅员和面积,它丈量着;它不说,鸟儿不知道,人更不知道。①一条无名河,在匆匆忙忙地流。它从雪山上下来,它将在沙漠上消失,走不到大海,就被渴死了。但它从这里流过,寻着它的出路,身后,一个大西北的走廊便形成了,祁连山,贺兰山,走廊的南北二壁,颜色竟是银灰,没有石头、树木,几乎连一根草也不长,白花花的,像横野的尸骨。越往深处,深处越是神秘,沙的颜色白得像烧过的灰,②山岭便变形变态,峁,梁,崖,岫,壑洼,沟岔,没有了完整的形象,像是消融中的雪堆,却是红的,又从上至下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楞角,犹如冲天的火焰,突然地一个力的凝固,永远保留在那里了。而子夜里升起了月亮,冷冷的上弦,一个残留半边的括号,计算过一种什么样的古老的算术?当太阳把一个大圆停在天边,欲去却还未去,那整个沙原、寂山就被腐蚀了一层锈红。一切都是无言的,骆驼默默行走,沙鼠悄悄扒洞,苍蝇也丧失了嗡嗡的功能,于无声处去舔血。沙蒿,红沙菜,金刚草,那裹在一片尖刺中的一颗一颗沙粒般的叶子。一群羊从远远的地方拥过来,散着一个扇形,牧羊人就在扇后。其实,最孤独的是牧羊人了,他已经坐在一个沙包上,沉寂得像一尊雕塑了。他的肤色赤黑得像发着油腻的石头,眼睛却老睁不大,深深地陷进去,正看着一只马蛇子翘着长长的尾巴,影子一般地在卵石和蓬草里窜行。倏忽风就起身了,再就吹一片云来,才一出现,大颗大颗的冰雹夹杂在雨点里就下来了。流沙在瞬息中或聚或散,骆驼草却巩固了地盘,碗大的一个丘包,像是一个一个偌大的蘑菇,又像是一些分布均匀的铆钉,因为是有了它们,这荒漠的地表才没有被揭了去吗?生命的坚强,启示了电线杆的忠诚;它们说尽了人的话语,却没一句是它们的,一年,二年,十年,二十年,始终在列队站着。③再往西去,再往西去,蜃市偶尔就要出现楼,台,亭,阁,花坛,鱼塘,还有驼群马队,万千人物……眨眼却没有了。这里曾经是唐朝花雨丝绸之通道吗?这里曾经是刀光血影杀声吞云的古战场吗?眼前只是白沙,白沙,还是白沙。沙的形成真的是卵石成千上万年在风里碰撞的结果,这该是多么伟大的艺术,似乎宇宙的变迁,生命的进化,在这里是一幕放慢了的镜头,那一个世纪如果缩短为一个生命的单元,石头的碰撞为细沙,会是一首何等雄壮的七音俱发的音乐啊!这个时候,一辆列车从地平线上开来,看上去只能算是蠕蠕爬动。一天一趟的火车,带来了运动,也将生命的活力同时注射在他们的身上了吗?脸上都是笑笑的。列车走过了,轰轰的钢铁的震响慢慢消失,留下的又是那万籁的一个静,又是那屋后一排七棵用食水浇灌起来的白杨。还有一柱直直的孤烟;他们该吃晚饭了。列车继续往前走,车上坐满了西行的旅客,他们兴致特别高,一边吃着从沿途车站买来的西瓜,一边谈论着戈壁沙漠这么缺水。他们谈论着远处奔跑的一只黄羊,它奔跑着,时不时就要将身子往空中一跃,作一个弓的形状,它是在为自己的自由而激动得发狂吗?他们有的在作起诗:“啊,到了这儿,才知道了祖国之大!”有的则油画写生了,感叹着这里该是产生东山魁夷风景画风格的妙地。但是,一个奇异的神秘的景象就出现了铁路的北边,一片几十亩地的乱坟墓,一个坟墓,一个卵石的堆积;几千个卵石堆积的坟墓,横横竖竖,竖竖横横。睡眠在这里的是些什么人呢?什么人又是什么时候睡眠在这里?他们没有看见一块墓碑,没有看见一丘砖砌起的坟台,更没有松柏,更没有花圈。他们猜想着,是当年长征路经这里的江西红军?是曾经进军新疆,沙漠剿匪的战士?或者是修筑这条铁路的民工?或者是那开发金川镍矿的工人?他们一起趴在车窗口,互相看着,一句话却也不能出唇;这里曾经经历过同别的地方一样的人为的浩劫,灾难,贫困,又比别的地方更多了一种大自然的凶恶和狠毒,生命在这里得到了价值的真正的体验。④坟墓是坟墓的纪念碑吗?活着的人是死去的人的墓志铭吗?列车在戈壁沙漠的深处一步一步推进,车上的人都在默默地说:永远要记着那些为了征服戈壁沙漠而牺牲的和仍有可能牺牲的人!(选自《散文》1984年第1期,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无论是漫延无垠的沙砾,还是走来走去的风,都在验证着沙漠的广袤,引发作者“丰富归于统一”的辩证思考。B.作者充满想象地去观察被骆驼草固定了的丘包,觉得它们像蘑菇,像铆钉,让人看到了生命的坚强。C.列车的声响给戈壁带来了生命活力,而过后的寂静与重复出现的白杨树,又难免会使人们涌起一阵厌倦之感。D.看到成片的坟墓时,旅客不由自主地猜想墓主的身份与死去的原因,在这过程中,他们的心绪渐渐发生变化。(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句子①中的河流是本文的暗线,与后文不断出现的沙漠生命有直接内在联系。B.句子②中全用逗号,强调山岭形态的突兀和多变,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C.句子③用反复的方式拓展了空间,既展现河西的辽阔,又引发对历史的想象。D.句子④连用两个问句,看似疑问,实则肯定,其中充满对死者的纪念与尊敬。(3)这篇散文的最后部分着意描写西行列车上旅客看到窗外景象的反应,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班级同学普遍认为这篇散文的景物展现了一种阔大之美。不同的是,甲组认为本文在景物描摹时,擅长以大写大;乙组则认为本文在景物描摹时,善于以小写大。你支持哪一小组的观点?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解答】(1)C.“又难免会使人们涌起一阵厌倦之感”错误,于文无据,不合文意。故选C。(2)A.“是本文的暗线”错误,无稽之谈。故选A。(3)①结合“一个大西北的走廊便形成了,祁连山,贺兰山,走廊的南北二壁,颜色竟是银灰,没有石头、树木,几乎连一根草也不长,白花花的,像横野的尸骨。越往深处,深处越是神秘,沙的颜色白得像烧过的灰……”“但是,一个奇异的神秘的景象就出现了铁路的北边,一片几十亩地的乱坟墓,一个坟墓,一个卵石的堆积;几千个卵石堆积的坟墓,横横竖竖,竖竖横横……”可知,从看到河西独特风景时的惊叹、兴奋,到看到大片乱坟墓时的震撼、沉默,②结合“永远要记着那些为了征服戈壁沙漠而牺牲的和仍有可能牺牲的人!”可知,借旅客的眼睛展现了河西的风光和历史,赞扬这片土地的保卫者、建设者的奉献与牺粒精神,使读者对河西这片土地有更深的认识。(4)甲组答案示例:①结合“天很高,没有云,没有雾,连一丝浮尘也没有,睛晴朗朗的是一个巨大的空白呢……”可知,作者用天、太阳、沙等群组意象,在空间上铺陈出了一种阔大之感。②结合“生命的坚强,启示了电线杆的忠诚;它们说尽了人的话语,却没一句是它们的,一年,二年,十年,二十年,始终在列队站着。③再往西去,再往西去,蜃市偶尔就要出现楼,台,亭,阁,花坛,鱼塘,还有驼群马队,万千人物……眨眼却没有了……”可知,作者善用联想,由今及古,古今交错,形成时间上的一种阔大之感。③结合“这里曾经经历过同别的地方一样的人为的浩劫,灾难,贫困,又比别的地方更多了一种大自然的凶恶和狠毒,生命在这里得到了价值的真正的体验”可知,在写景时注入理性的思考,增加了文章思想的厚度,形成了意蕴的阔大之美。乙组答案示例:①结合“一条无名河,在匆匆忙忙地流。它从雪山上下来,它将在沙漠上消失,走不到大海,就被渴死了。但它从这里流过,寻着它的出路,身后,一个大西北的走廊便形成了……”可知,文章善于以小衬大,通过生命无言的存在,在空间上突出河西荒漠之大。②结合“眼前只是白沙,白沙,还是白沙。沙的形成真的是卵石成千上万年在风里碰撞的结果,这该是多么伟大的艺术,似乎宇宙的变迁,生命的进化……”可知,文章以微小的沙的形成,来表现宇宙的进化、生命的进化,展现出时间上的阔大感。③结合“但是,一个奇异的神秘的景象就出现了铁路的北边,一片几十亩地的乱坟墓,一个坟墓,一个卵石的堆积;几千个卵石堆积的坟墓,横横竖竖,竖竖横横”可知,文章在描写沙砾时,既写一粒粒又说其丰富;在写坟墓时,既说其一片,又看到一个,小大互衬。形成了张力。答案:(1)C(2)A(3)①从看到河西独特风景时的惊叹、兴奋,到看到大片乱坟墓时的震撼、沉默,②借旅客的眼睛展现了河西的风光和历史,赞扬这片土地的保卫者、建设者的奉献与牺粒精神,使读者对河西这片土地有更深的认识。(4)甲组答案示例:①作者用天、太阳、沙等群组意象,在空间上铺陈出了一种阔大之感。②作者善用联想,由今及古,古今交错,形成时间上的一种阔大之感。③在写景时注入理性的思考,增加了文章思想的厚度,形成了意蕴的阔大之美。乙组答案示例:①文章善于以小衬大,通过生命无言的存在,在空间上突出河西荒漠之大。②文章以微小的沙的形成,来表现宇宙的进化、生命的进化,展现出时间上的阔大感。③文章在描写沙砾时,既写一粒粒又说其丰富;在写坟墓时,既说其一片,又看到一个,小大互衬。形成了张力。三、文言文阅读(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李)广子三人,曰当户、椒、敢,为郎。当户有遗腹子名陵。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善射,爱士卒。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数岁,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天子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母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入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改)材料二: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当,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入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初,上遣贰师大军出,令陵为助兵,及陵与单于相值,而贰师功少。上以迁诬周,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教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节选自《汉书•李陵传》有删改)(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尝深入匈奴A二千余里B过居延C视地形D无所见E虏F而还G拜为骑都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期,在文中指期限,与《兰亭集序》中“终期于尽”的“期”的含义不同。B.绝,在文中指隔断,与《劝学》中“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的含义不相同。C.诚,在文中指实在,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的含义相同。D.为,在文中指做,与《鸿门宴》中“吾属今为之虏矣”的“为”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李陵是名将李广之孙,勇猛善射、爱惜士卒,又因身世受到武帝的重视。然而李陵降胡之后,李陵家不仅被夷灭,名声也从此被毁。B.贰师将军率大军出击匈奴时,武帝派李陵率领军队深入匈奴腹地。李陵率军转战千里,陷入匈奴重围,终因寡不敌众,最终兵败降胡。C.李陵兵败降胡后,朝中的大臣纷纷将过错都推到了李陵身上,这时,司马迁主动站了出来,义正辞严地在武帝面前为李陵作辩护。D.后来,武帝对当时没有及时救援李陵感到后悔,就派使者慰劳赏赐李陵军中逃回的士兵,之后又派公孙敖率军深入匈奴迎接李陵。(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②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5)司马迁在皇帝面前为李陵讲情时提出了哪些理由?请简要说明。【解答】(1)“匈奴二千余里”作“深入”的宾语,“里”后断开;“无所见虏”为“还”的原因,中间不可断开,应在“无”前“还”后断开,综上应在BDG三处断开。句意:李陵曾深入匈奴境内两千多里,穿过居延海,观察地形,没有遇见敌人就回来了。后被封为骑都尉。(2)D.有误,为:做;介词,表被动,被。句意:让李陵做协助之兵;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故选:D。(3)C.“司马迁主动站了出来”错误,原文为“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是汉武帝询问司马迁,不是司马迁主动站出来。故选:C。(4)①既,已经,……以后;素,平素;妻,以女嫁人;贵,使动,使……显贵。译文:单于得到李陵之后,因平素就听说过李陵家的名声,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使他显贵。②事,侍奉;亲,父母亲人;与,交往,交好;殉,为了某种理想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即献身或丧生。译文:李陵侍奉父母亲人很孝顺,与部下军士交往很诚信,常常奋勇向前,不顾自身安危来解救国家的危难。(5)①从“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一句,联系“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可以概括出:李陵常常为了国家而奋不顾身。②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入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联系二三段的战绩及失败的原因,可以看出司马迁认为李陵并非因为个人能力不足或不想打胜仗而投降,恰恰相反,他的表现已经非常勇猛,足以与古今名将媲美,最终有此下场实在不是他的原因,故可概括出:李陵手下兵士只有五千,却重创敌军,古代名将不过如此。③从“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可以概括出:李并非真降,只是为了日后报答汉朝。答案:(1)BDG(2)D(3)C(4)①单于得到李陵之后,因平素就听说过李陵家的名声,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使他显贵。②李陵侍奉父母亲人很孝顺,与部下军士交往很诚信,常常奋勇向前,不顾自身安危来解救国家的危难。(5)①李陵常常为了国家而奋不顾身。②李陵手下兵士只有五千,却重创敌军,古代名将不过如此。③李陵并非真降,只是为了日后报答汉朝。参考译文:文本一:李广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李当户、李椒、李敢,都是皇帝的侍从官。当户有个遗腹子名叫李陵。李陵到壮年以后,被选任为建章营的监督官,监管所有骑兵。他善于射箭,爱护士兵。天子认为李家世代为将,因而让李陵率领八百骑兵。李陵曾深入匈奴境内两千多里,穿过居延海,观察地形,没有遇见敌人就回来了。后被封为骑都尉,统率丹阳的楚兵五千人,在酒泉、张掖教练射箭,屯驻在那里防备匈奴。几年后,天汉二年秋天,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在祁连山进攻匈奴右贤王,武帝派李陵率领他的步兵射手五千人,出兵到居延海以北大约一千里的地方,想用此法分散敌人的兵力,不让他们专门去对付贰师将军。李陵已到预定期限就要回兵,而单于用八万大军包围截击李陵的军队。李陵军队只有五千人,箭射光了,士兵死了大半,但他们杀伤匈奴也有一万多人。李陵军边退边战,接连战斗了八天,往回走到离居延海还有一百多里的地方,匈奴兵拦堵住狭窄的山谷,截断了他们的归路。李陵军队缺乏粮食,救兵也不到,敌人加紧进攻,并劝诱李陵投降。李陵说:“我没脸面去回报皇帝了!”于是就投降了匈奴。单于得到李陵之后,因平素就听说过李陵家的名声,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使他显贵。汉朝知道后,就杀了李陵的母亲妻儿全家。从此以后,李家名声败落,陇西一带的曾为李氏门下宾客的人都以此为耻辱。(节选自《史记•李(广)将军列传》,有删改)文本二:群臣都归罪于李陵,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司马迁极力为李陵辩护说:“李陵孝顺父母,对待将士注重信义,常常能奋不顾身以赴国家急难。正是他平时积累的美德,有国士的风度。现在起兵一旦不成功,那些只知保全自己性命与妻子儿女的臣子随便捏造诬陷他,实在令人痛心。况且李陵带领不满五千人的步卒,深入匈奴腹地,抵挡数万的敌军,打得匈奴救死扶伤都忙不过来,调动全国所有能举箭引弓的人一起围攻他,李陵转战搏斗了上千里,弓箭用尽道路受阻,战士们拉着空弓,冒着刀锋,依然向北与敌人死战,能够得到部下这样拼死效力,即使是古代的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虽然兵败被俘,然而他对敌人的打击也足以名扬于天下。李陵没有自杀,是想寻求机会报效国家。”当初,皇上派贰师将军出征,让李陵做协助之兵,到李陵与单于遭遇,贰师战功很少。皇上便以司马迁诬蔑、诋毁贰师,为李陵游说开脱罪名,判处他腐刑。过了很久,汉武帝才对原先让李陵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表示后悔,于是派使臣去慰劳赏赐逃回来的李陵余部。李陵在匈奴一年多,皇上派遣公孙敖率军深入匈奴迎接李陵。公孙敖军无功而回,说:“捕到的俘虏说,李陵教单于用兵以防备汉军,因此臣无所获。”皇上听到报告,于是将李陵家灭族,母、弟、妻、子皆被杀。(节选自《汉书•李陵传》,有删改)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列各题。插秧妇戴良青袱蒙头作野妆,轻移莲步水云乡。裙翻蛱蝶随风舞,手学蜻蜓点水忙。紧束①暖烟②青满地,细分③春雨绿成行。村歌欲和声难调,羞杀扬鞭马上郎④。[注]①紧束:指扎束秧把。②暖烟:玉的代称。此指柔嫩秧苗翠绿如玉。③细分:精心细致地分秧栽插。④马上郎:指骑马的富家公子哥儿。(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中“野妆”展现插秧女素朴、自然的美感,“莲步”勾勒出插秧女轻盈、洒脱的劳动风姿。B.颈联中描写秧苗栽种后的情景,“青满地”“绿成行”写出秧苗的勃勃生机,充满乡野清新之气。C.尾联运用对比,描写富家公子难以应和插秧女的歌声,意在嘲笑富家公子不通民乐。D.这首诗格调轻快,描写出了农事生产的愉悦感,语言清丽,声调流转,富有民歌情调。(2)此诗的颔联和杨万里《插秧歌》中的“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都描写了插秧时节劳动者的形象,请比较其手法的异同。【解答】(1)C.“嘲笑富家公子不通民乐”分析有误,“羞杀扬鞭马上郎”的意思是富家公子游手好闲、闲散无聊,在勤劳美好的插秧女面前应非常惭愧,突出了插秧女的可贵和可敬。故选:C。(2)相同点:①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戴诗“裙翻蛱蝶随风舞,手学蜻蜓点水忙”,描写女子插秧时,裙摆像蝴蝶一样随风抚摆,插秧的动作如同蜻蜓点水,生动形象。杨诗“笠是兜鍪蓑是甲”,将“笠”和“襞”比喻为“兜鉴”和“甲”,写出了农夫插秧时作战般的紧张感。②都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戴诗“手学蜻蜓点水忙”,描写了女子插秧时的动作美,充满灵动的活力,画面感十足。杨诗“笠是兜鍪蓑是甲”,意思是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通过对农夫穿戴的笠和蓑的描写,突出了农夫抢插秧苗的迫切情态。不同点:杨诗中还采用了侧面衬托。杨诗“雨从头上湿到胛”,描写雨从农夫头上流下沾湿了肩胛,以雨之大衬托出农夫抓紧农时,插秧不辍的形象,体现了农夫吃苦耐劳的精神。答案:(1)C(2)相同点:①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戴诗中描写女子插秧时,裙摆像蝴蝶一样随风抚摆,插秧的动作如同蜻蜓点水,生动形象。杨诗中,将“笠”和“襞”比喻为“兜鍪”和“甲”,写出了农夫插秧时作战般的紧张感。②都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戴诗中描写了女子插秧时的动作美,杨诗中正面描写农夫穿戴的笠和蓑,突出了农夫抢插秧苗的迫切情态。不同点:杨诗中还采用了侧面衬托。杨诗中以雨之大衬托出农夫抓紧农时,插秧不辍的形象,体现了农夫吃苦耐劳的精神。赏析:这是一首格调轻快、形象鲜明、富有民歌情调的作品,诗以极浪漫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一个美丽的乡村少妇,边插秧边唱歌的动人景象。诗中“野妆”的少妇如山野的春花,有一种素朴、自然的美感,而插秧这种辛苦的劳动被主人公表现成既象舞蹈,又如刺绣一般的艺术创造活动,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结尾两句,少妇的歌声“难和”进一步哄托出其容貌美丽和歌声的优美,“马上郎”所以被“羞杀”,不仅是难和村妇歌声,更重要的是村妇无论是外貌妆扮,还是插秧的劳动、婉转的歌喉都是那么完美,有一种劳动者才可能有的美感和活力,这使游手好闲的公子哥不能不自惭形秽。作品语言清丽、声调流转,继承了《采莲曲》《陌上桑》等南朝民歌的传统。五、名篇名句默写(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①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白露横江”一句描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江水的景象,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卷起千堆雪”一句中,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白浪滔天的景象。②荀子在《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一观点与韩愈《师说》中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两句所表达的含意相似。③心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家国情怀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因而“山河”一词作为家国的代名词频繁出现在古诗词中,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解答】故答案为:①白露横江卷起千堆雪(重点字:露)②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重点字:贤)③示例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重点字:深)示例二: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重点字:絮、萍)示例三: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重点字:潼)六、语言文字运用I(7分)6.(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立春东风回暖早”,雪雨过后,春的是音就已经响起。积雪加速融化,溪流不断充盈,原野的萧索在悄悄隐匿,空气不断擦拭着清新。太阳的脸庞一天比一天鲜活,奶油般的光泽一天比一天饱和。雨水的身段已不再那么生硬,开始氧起来、舞起来,平添了几许婀娜。山上那些瘦削的枝条呢,越来越柔软起来,每一棵树都在向新一轮蒽茏发起冲刺。是的,草木都在萌动,而抢占先机的还是柳树。古人说“甲”,道出了春风和杨柳之间的柔意。“乙”,风的亲和与柳的轻盈已揽在一起,真有惬意欢畅之感。“丙”,春风轻轻拂过,一挂挂的枝条上便开始晃悠起淡黄色的逗点。“丁”,的确,春天与柳树是互相成就的,柳树更是对得起春天的,它们率先吐出叶蕾,迅速铺陈开来,在河堤上、池塘边笼住了一团团的轻烟。就这样,柳树早早发笔,画出了春日盘然的第一幅清亮的写意。(1)将下列诗句分别放到文中画横线处的恰当位置,对应完全正确的一组是B①柳树得春风,一低复一昂。②柳无春光不精神,春无柳色减三分。③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④柳枝无极软,春风随意来。A.甲①;乙③;丙②;丁④。B.甲④;乙③;丙①;丁②。C.甲①;乙④;丙②;丁③。D.甲④;乙①;丙③;丁②。(2)简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解答】(1)“道出了春风和杨柳之间的柔意”与“柳枝无极软,春风随意来”语意联系紧密,甲出填④,排除AC;“柳树得春风,一低复一昂”与“风的亲和与柳的轻盈已揽在一起”都表现的是柳与春风的密切关系,乙处选①,排除D。故选B。(2)画线句“柳树早早发笔”“画出”用拟人手法,把柳树人格化,如同画师用画笔描画,“第一幅清亮的写意”将春色比作柳树创作的写意图画,抓住了早春的特点,用柳树表现早春盎然的春意,画面意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个人房产交易担保合同模板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厂房租赁合同纠纷处理规则3篇
- 湖北2025年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属企业招聘1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版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绿化工程承包合同样本10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投资建设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数字货币钱包设计与安全技术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常州二手房买卖合同范本:智能家居与智能家居安防监控3篇
- 成都四川成都简阳市三合镇便民服务和智慧蓉城运行中心招聘综治巡防队员2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北师大新版七年级物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一上册1月期末考试数学检测试题(附解析)
- 江苏省扬州市蒋王小学2023~2024年五年级上学期英语期末试卷(含答案无听力原文无音频)
- 数学-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长郡二十校联盟)2024-2025学年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预热演练试题和答案
- 决胜中层:中层管理者的九项修炼-记录
- 幼儿园人民币启蒙教育方案
- 临床药师进修汇报课件
- 军事理论(2024年版)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无人机法律法规知识》课件-第1章 民用航空法概述
- 政治丨广东省2025届高中毕业班8月第一次调研考试广东一调政治试卷及答案
- 2020-2024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物理试卷(5年真题+答案解析)
- 铸石防磨施工工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