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拔高练第1练含解析_第1页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拔高练第1练含解析_第2页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拔高练第1练含解析_第3页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拔高练第1练含解析_第4页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拔高练第1练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8-第1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祥瑞如意郭文斌五月是被香醒的。娘一把揭过捂在炕角瓦盆上的草锅盖,一股香气就向五月的鼻子里钻去。五月就醒了。五月一醒,六月也就醒了。五月和六月睁开眼睛,面前是一盆热气腾腾的甜醅子。娘说,看今年这甜醅发的,就像是好日子一样。五月把舌头伸给娘,说,让我尝一下。娘说,还没供呢,端午吃的东西可是要供的。五月和六月就呼的一下子从被筒里翻出来。等他们洗完脸,爹和娘已经在院子里摆好了供桌,甜醅子和花馍馍已经端到桌子上了,在蒙蒙夜色里,有一种神奇的味道,仿佛真有神仙在等着享用这眼前的美味呢。爹向天点了一炷香,往地上奠了米酒,无比庄重地说: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祥瑞/那儿祥瑞/到处都祥瑞……爹叨念完,带领他们磕头。六月不知道这头是磕给谁的。但他觉得跪在地上磕头的这种感觉特殊美妙。供完,娘说先垫点底,赶快上山采艾。说着给他们每人取了一碗底儿。娘说上山采艾时必需吃一点供品,能抵抗邪门歪道呢。甜醅子是被筱麦酵的,光闻着就能让人醉。花馍馍也让人不忍心一下子咽到肚里去。接着,娘给他们绑花绳,说这样蛇就围着他们走了。又给他们的口袋里插了一根柳枝。有点全面武装的味道,让六月心里生出一种使命感。五月和六月在端午的雾里走着。六月看着姐姐五月手里的香包,眼里直放光。六月的手就出去了,他把香包举在鼻子上,狠命地闻。五月望见,香气成群结队地往六月的鼻孔里钻,心疼得要死,伸手要去夺,六月忙把香包送到她手上。五月盯着六月的鼻孔,望见香气像蜜蜂一样在六月的鼻孔里嗡嗡嗡地飞。五月把香包举在鼻子前面闻,果真不像刚才那么香了。再看六月,六月的鼻孔一张一张,蜂阵只剩下一个尾巴在外面了。嗨嗨,五月被六月惹笑了。六月知道,五月今年已经试手做了两个香包了。娘说,早学早惹媒,不学没人来。五月就红着脸打娘。娘说,女靠一个巧,巧是练出来的。五月就练。一些小花布就在五月的手里东拼拼西凑凑。但很快六月就忘了这个问题。因为他望见了蛇。五月既快速又从容地移到六月身边,把六月抱在怀里。六月说,我们不是绑了花绳儿了吗,不是吃过供过的花馍馍了吗?五月说,娘不是说只要你不伤蛇蛇就不会伤你吗?六月说,娘不是说真正的蛇只在人的心里吗?这样说着时,那圆起先转了,很慢,又很快。当他们最终断定,它是越转越远时,五月和六月从对方身上,闻到了一种香味,一种要比香包上的那种香味还要香一百倍的香味。娘教五月如何用针,如何戴顶针。五月第一次体会到了往布里顶针的欢乐,把两片布连成一片的欢乐。五月缝时,六月趴在炕上看。五月的针不防就滑脱,顶到肉里去,血就流出来。五月疼得龇牙咧嘴。再看娘手中的针,怎么就那么服帖呢?山顶就要到了,五月和六月从未有过地感觉到“大家”的美妙。即使那些平常憎恶的人看上去都是那么可爱。五月和六月到了山顶。太阳从东山顶探出头来,就像一个香包儿。上山采艾的人们就像听到太阳的号令似的一齐伏在地上割艾了。五月说,这艾就要趁太阳刚出来的一会儿采,这样采到的艾既有太阳蛋蛋,又有露水蛋蛋。这太阳蛋蛋是天的儿子,露水蛋蛋是地的女儿,把他们两人占全时,才叫祥瑞如意。六月惊奇姐姐怎么把太阳和露水说成蛋蛋。蛋蛋是娘平常用来叫他们的。六月蹲下来,拿出篮子里的刃子打算采艾。但是六月却下不了手。一颗颗玛瑙一样的露珠蛋儿被阳光一照,像是一个个太阳崽子。六月一下子明白了姐姐为什么要用蛋蛋来称呼太阳和露珠。一刃子下去,就会有好几个太阳蛋蛋死掉。六月还是下不了手。姐姐又笑了,说,你觉得它们可怜,可以先把它们摇掉啊,让它们躺到地里渐渐睡去。这一摇,又把六月的心摇凉了,让六月望见了一个个美的死去原来是这样简洁的一件事。他第一次感到了这美的不牢靠。而让这些美死去的,却是他的一只手。六月第一次对自己起先怀疑起来。六月起先采艾。采着采着,就把露珠儿和手的问题都忘了。他很快沉醉到另外一种美妙中去。那就是采。刃子贴地割过去,艾乖爽地扑倒在他的手里,像是早就等着他似的。六月想起爹说,采艾就是采祥瑞如意,就觉得有多数的祥瑞如意扑到他怀里,湖水一样。一山的人都在采祥瑞如意。多美啊。现在,六月和五月每人抱着一抱艾,抱着整整一年的祥瑞,走在回家的路上,走在端午里。他们的脚步把我的怀念踩疼,也把我心中的祥瑞如意踩疼。(有删节)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爹向天上香,往地上祭米酒,并且极其庄重地说了祝词,显示了人们对天地及其孕育的万物的虔诚祈颂以及仰慕和敬畏。B.发好的甜酪“就像是好日子一样”,花馍馍“不忍心一下子咽到肚里去”,小说对美妙生活的着意展示,表现了人们对其之珍视。C.小说结尾“也把我心中的祥瑞如意踩疼”,“疼”中有对淳朴民俗的眷恋,有对童真心灵的赞美,也隐含着对传统迷信的反思。D.文章借“端午节”这面传统节日的镜子,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洞见传统文化内在意蕴的窗子,即“祥瑞如意”的美妙祈福和祝福。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五月是被香醒来的”,用一个“香”字揭开了端午节民俗风情的喜庆序幕,也奠定了整篇作品诗意的书写基调。B.五月六月“抢香包”的情节,运用比方、夸张等手法,表现了孩子对美妙的酷爱,也为下文写“缝香包”的情节做了铺垫。C.“五月疼得龇牙咧嘴。再看娘手中的针,怎么就那么服帖呢?”同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写出了五月用针的生涩。D.本文语言充溢生活气息,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富有情趣。如“太阳蛋蛋”“露水蛋蛋”虽是口语化的语言,却形象生动。3.小说中写五月和六月遇到蛇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小说在叙述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贯休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5.下列选项中,与诗歌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A.“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安静,没有恃强凌弱、勾心斗角、相互争夺等社会现象,寄予了诗人的志向和情趣。B.“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生活的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C.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对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其淳朴和善、殷勤好客的性格,也侧面表现出“我”的流连忘返。D.本诗末尾用一“熟”字写西坡瓜豆,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草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6.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以及解析答案:1.C;2.B;3.①掀起了姐弟俩采艾途中的波澜,又呼应了前文吃供品辟邪、戴花绳防蛇的情节。②五月“既快速又从容地移到六月身边,把六月抱在怀里”,表现了姐姐对弟弟的爱惜。③“只要你不伤蛇蛇就不会伤你”“真正的蛇只在人的心里”,体现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对纯真、美妙人性的坚守。

4.①以儿童视角叙述,写出儿童对于民俗民情的感受和纯真无邪的心理,也很好地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②现实与回忆穿插的叙述手法。在采艾途中,穿插了六月对姐姐缝香包的回忆,丰富了小说内容,也舒缓了情节节奏。③以上供、戴香包、绑花绳、采艾等端午民俗活动为叙述内容,极具地域特色。

解析:1.【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作品内容的实力。【选项分析】“也隐含着对传统迷信的反思”错误。小说结尾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诗意守护和对人性本真的温情呼喊,并未表现“对传统迷信的反思”。

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鉴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实力。【选项分析】“运用比方、夸张等手法”错误,无夸张手法。

3.【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实力。【解题思路】分析情节的作用,可以从小说的结构、人物形象、主题等角度考虑。从小说结构看,遇蛇这个情节在小说平稳的叙述中陡起波澜,增加了文章的波折;同时从与上下文情节的关系看,呼应了前文吃供品辟邪、戴花绳防蛇的情节。从人物形象看,五月看到蛇时,“既快速又从容地移到六月身边,把六月抱在怀里”,表现了姐姐对弟弟的爱惜。从主题看,“只要你不伤蛇蛇就不会伤你”“真正的蛇只在人的心里”,体现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对纯真、美妙人性的坚守。

4.【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实力。【解题思路】小说的叙述特色,一般可从叙述角度、叙述方式、叙述内容等角度分析。叙述角度方面,故事以第三人称即儿童视角叙述,写出了儿童对于民俗民情的感受和纯真无邪的心理,也很好地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叙述方式方面,本文采纳了顺叙中插叙的方法(现实与回忆穿插的叙述手法),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使小说的节奏更加舒缓。叙述内容方面,文章生动地再现了端午的民俗活动,内容极具地域特色。答案:5.B;6.景象: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芳香,水鸟悠然游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郁,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饶的景象。作用: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为下文描写和谐安静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寄予了诗人对安静美妙、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宠爱与憧憬之情。解析:5.B项,依据全诗基调可知,“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表现的是蚕娘喜获丰收,内心喜悦,并没有表现“农家生活的艰辛”。6.题干上有两问,一问是前三句所描写的景象,须要结合详细意象概括所呈现的意境。其次问是前三句描写的景象具有怎样的作用,回答“作用”类的问题,需从内容、结构、艺术效果等几个方面回答。【诗歌鉴赏】本诗前三句写自然景色。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芳香;一对对鸳鸯、鸂鶒,悠然自由,游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前村后垄”犹言“到处”,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郁的桑树和柘树。这三句中虽无一赞美之词,然而田园的秀色,丰产的景象,静穆的生活气息已是触目可见,详细可辨,值得留恋。植物的蓬勃生长,总离不开人的辛勤培植。诗句不言村民的勤劳才智,而颂扬之意俱在言外。在景色秀丽、物产丰富、生活安静、村民勤劳的环境里,“东邻西舍”自然相安无事,过着“无相侵”的睦邻生活。没有强凌弱、众暴寡、勾心斗角、相互争夺等社会现象。很明显,作为佛门人士的诗人通过描写农家的安静生活,寄予了自己的志向和情趣,这自不待言。诗的后四句,一口气写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四个人物,在同类唐诗中,这还是不多见的。这四句以生活在这一环境中人物内心的安静,进一步展示出山家的可爱。一条碧波荡漾、澄澈见底的小溪,抱村而流,蚕娘在溪边漂洗着白花花的蚕茧。牧童吹着笛子,声音嘹亮悠扬;一时兴起,又和衣进入溪水,沐浴在绿水碧波之中。山翁挽着诗人的手臂,笑容满面,亲切热忱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对他说,瓜和豆已经熟了,再住上几日就可尝新了。寥寥几笔,把茧白、水碧、瓜香、豆熟以及笛声悦耳的景致写得逼真如画,把蚕娘、牧童、山翁的形象勾画得活灵活现,宛若在目,呼之欲出。令人不难想见,蚕娘喜获丰收,其内心之喜悦;牧童和衣而浴,其性格之顽皮;山翁“留我宿又宿”,其对“我”情意之深厚。加上“笑指”等词语的渲染,更把山翁的动作、神态及其淳朴和善、殷勤好客的性格进一步显现出来。而诗人“我”,处在这样的环境里,其流连忘返的心情可想而知。更妙的是,诗人在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草与到处都是的桑柘,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