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一)语文试卷(原卷版)_第1页
2025届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一)语文试卷(原卷版)_第2页
2025届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一)语文试卷(原卷版)_第3页
2025届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一)语文试卷(原卷版)_第4页
2025届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一)语文试卷(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春市2025届高三质量监测(一)语文本试卷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社会的共享传统伴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而逐渐成熟。根据多年来的田野调查,尽管乡村共享传统的表达形式丰富多元,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以知识共享、社会共建、道德共育等为核心要义的。自古及今,村落社会从来都不是散漫、杂乱与自足自闭的,而是依靠内部知识的不断积累与充分共享,承接国家礼治传统,倡导公序良俗。具体看来,乡村知识共享传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知识共享促进了村民“地方感”的形成。人是社会的人,通过共处交流得以共享知识,确立身份认同,其生活世界也由此获得文化意义。正如汉娜·阿伦特所言,人们之所以能够体验到意义,仅仅因为他们能够互相交谈,能够听懂彼此和让自己也弄明白。正是乡村社会中的知识共享传统,使得村民在年复一年的共同生活中赋予乡村生活以文化意义,而对于某种“地方感”的心领神会则是产生文化意义乃至构建地方认同的重要因素。其二,礼仪教化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主要手段,但礼仪知识并非空悬于整体社会生活之上,而是与各种地方性知识相互嵌套,混融于地方社会中的故事传说、戏曲说唱、庆典仪式等文化事象之中。事实上,基于知识共享而形成的乡村共享传统,乃是自古及今中国社会国家礼治模式与乡村自治系统形成内在关联的关键。乡村社会中的公共活动是以地方社会秩序的优化为基本指向的。在鲁中乡村地区的调研发现,相邻村落多有共享节庆仪式的传统,以对仪式神圣性的共同维护为前提,既相互参与,又存在着某种分工,并由此结成了“对子村”或联村组织的关系。在每一个村落内部的广场、村庙等公共空间,村民定期欢聚于传统节庆活动中,这种“身心在场”的面对面交流方式是现代便捷技术手段难以替代的。诚然,以庙宇仪式、节庆娱乐、故事传说等为载体的乡村共享传统,并不能解决目前乡村地区的所有社会问题,但有助于维系乡村传统伦理规则,有助于柔化村落内部或村际之间的地缘政治隐患或权力竞争态势,对当代乡村社会治理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基于乡村共享传统而举行的上述仪式活动是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育群体参与公共事务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既有助于消除乡村社会隐患,又能激发民众的文化创造力,其对美好家园的社会共建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礼”作为传统社会中一种理想型的“生活设计”,正在当下社会中通过“礼治复兴”发生重构,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事实。如在鲁中乡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大街“拉呱”现象,至今仍随处可见,这是村民借助日常交流以强化传统礼仪、维护村落秩序的重要手段。再如冀南一带乡村地区流行的梅花拳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成年男性结社组织,至今依然承担着调解纠纷、演武助丧、庙会助兴、义务诊疗等公益活动,在统合社区道德、参与社区公益等方面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显然,鲁中乡村大街“拉呱”、冀南乡村梅花拳等所代表的地方共享传统,作为一方民众的主动选择与自觉传承,长期用以社区公益和礼仪教化,说明其在当代社会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有助于乡村道德伦理秩序的维持与优化,乃是当代乡村振兴战略中难得的乡土文化资源。(摘编自李海云《“礼治复兴”:中国乡村社会中的共享传统及其现代重构》)材料二:从乡村的日常生活图景透视出去,可以发现乡村治理中礼俗传统仍然发挥着较大的作用。然而,乡村不会因其偏远和闭塞的本质而阻止现代化的进入,乡土社会秩序也会随着社会的转型而发生剧烈的变迁。从本质上说,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亦是乡土文化的创新转化过程和农民现代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通过不断的对象化活动能够把自然界创造成适合人类生存需要的自然界。从这个角度来说,农民可以通过持续的、对象化的活动使自己适应不同的环境,以便有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所以乡村既要发挥稳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又要打破农民故步自封、求安稳的心态,要流动起来,去创新礼俗传统的新时代表达方式,追求自身的解放。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乡村创新的社会教育体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弘扬时代新风和移风易俗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农民。(摘编自《乡土社会中礼俗传统的创新转化》,光明日报)材料三:“村BA”火了,火在一个“土”字。球场是村里自建的,参赛球员全部是本地村民,独具特色的苗族歌舞承担了啦啦队的功能;还有作为获胜奖品的一头黄牛、几只香猪,以及操着“贵州普通话”的解说员,都彰显出“村BA”浓郁的乡土气息。这个“土”绝不仅限于“乡土”概念,更在于其“接地气”——扎根于独特民俗文化的深厚土壤。“村BA”起源于台江县台盘乡台盘村一年一度的“六月六”吃新节乡村篮球赛。据了解,台盘地区自1940年起便有篮球运动,其篮球历史已历80余年。贯穿于几代人血脉中的热爱,成为聚集周边人气的强大磁场。当地群众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及其背后的乡土文化,都使“村BA”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承、乡愁记忆,赋予其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魅力和吸引力,成为推动“村BA”热度居高不下的原生动力。此外,乡村球赛火热景象与和美乡村的美好图景,更与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成“共振”,从而引发共鸣,让“村BA”足够可爱,足够有魅力。(摘编自《“村BA”出圈的“土”字密码》,中国新闻网)1.下列对“乡村共享传统”相关说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乡村知识共享由知识共享促进形成村民“地方感”和礼仪教化同文化事象混融两方面构成。B.乡村社会中的公共活动因其“身心在场”的面对面交流方式而难以被现代便捷技术所替代。C.乡村共享传统既能解决村落内部或村际间的问题,也能增进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D.乡村共享传统可以作为“礼”在当下社会中发生重构的载体或手段,为当代乡村振兴助力。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村民们对某种“地方感”的心领神会,有助于乡村生活产生文化意义乃至构建地方认同。B.如果没有乡村共享传统,就难以形成中国社会国家礼治模式与乡村自治体系的内在关联。C.要利用乡村公共活动优化地方社会秩序,必须依靠村民对“对子村”传统节庆活动参与。D.在乡村发展和振兴的过程中,不仅要继承传统礼治文化,更要将礼俗传统进行创新转化。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渤海莱州湾南岸潍北地区在年节期间都会举行隆重的“烧大牛”等仪式活动。B.湖州吴兴妙西镇大力打造“新乡贤”,通过村内和村外乡贤联动带动乡村建设。C.阳城县演礼镇献义村通过深挖文献,讲好当地历史“老故事”。D.四川崇州“木艺村”利用非遗文化举行廖家镇第五届木艺文化节。4.材料一、二都围绕“乡村振兴”这一话题展开,两则材料的侧重点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运用材料一的观点,结合材料三分析“村BA”火出圈的原因。(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个人的遭遇(苏联)肖洛霍夫不论怎么说,我的亲生儿子当上大尉和炮兵连长了,这可不是马马虎虎的!那天下午,连指挥员把我叫了去。我抬头一看,他的旁边坐着一个我不认识的炮兵中校。我走进房间,他也站了起来,好像看到一个比他军衔高的人。我的连指挥员说:“索科洛夫,找你。”说完,他自己却向窗口转过身去。一道电流刺透我的身体,我忽然产生一种不祥的预感。中校走到我的跟前,低低地说:“坚强些吧,父亲!你的儿子,索洛科夫大尉,今天在炮位上牺牲了。跟我一起去吧!”我摇摇晃晃,勉强站住脚跟。现在想起来,连那些都像做梦一样:跟中校一起坐上大汽车,穿过堆满瓦砾的街道;还模模糊糊地记得兵士的行列和铺着红丝绒的棺材。我看到阿拿多里,唉,老兄,就像此刻看到你一样清楚。我走到棺材旁边。我的儿子躺在里面,可他已经不是我的啦。我的儿子是个肩膀狭窄、脖子细长、喉结很尖的男孩子,总是笑嘻嘻的;但现在躺着的,却是一个年轻漂亮的、肩膀宽阔的男人,眼睛半开半闭,仿佛不在看我,而望着我所不知道的很远的地方。只有嘴唇角上仍然保存着一丝笑意,让我认出他就是我的儿子小多里……我吻了吻他,走到一旁。中校讲了话。我的阿拿多里的同志们,朋友们,擦着眼泪,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我的心才痛得那么厉害吧。我在远离故乡的德国土地上,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儿子的炮兵连鸣着礼炮,给自己的指挥员送丧。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我不知所以地回到自己的部队里。不久我复员了。上哪儿去呢?难道回伏罗尼士[注]吗?绝不!我记得在乌留平斯克住着一位老朋友,他还是在冬天里因伤复员的,曾经邀请我到他那儿去过,我一想起他就动身到乌留平斯克去了。我那个朋友和他老婆住在城郊,自己有一所房子,却没有孩子。他虽然有些残疾,但仍旧在一个汽车连里当司机,我也在那边找了个工作。我就搬到他们的家里去住。他们很热情地招待我,我们把各种货物运到区里,秋天又被调去运输粮食。就在这时候我认识了我的新儿子。呐,就是在沙地上玩着的那一个。有时候,开了长途归来,回到城里,第一件事就是到茶馆去吃些什么,当然喽,也免不了喝这么一百克解解疲劳。说实话,我又爱上这个不良嗜好啦……有一次就在茶馆附近看到这个小家伙,第二天又看到了。可真是个脏小鬼:脸上溅满西瓜汁,尽是灰土,头发蓬乱,脏得要命,可是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他那么惹我喜爱,说也奇怪,从此我就开始在想念他了,开了长途回来,总是急于想看到他。他就是在茶馆附近靠人家给他的东西过活的,——人家给他什么,他就吃什么。第四天,我从国营农场装了一车粮食,一直拐到茶馆那儿。我的小家伙正巧在那边,坐在台阶上,摆动一双小脚,显然,他是饿了。我从车窗里伸出头来,向他叫到:“喂,凡尼亚!快坐到车上来吧,我带你到大谷仓里去,再从那儿回来吃中饭。”他听到我的叫声,身子哆嗦了一下,跳下台阶,爬上踏脚板,悄悄地说:“您怎么知道我叫凡尼亚呢?”同时大大地睁着一双小眼睛,看我怎样回答他。嗯,我就对他说,我是一个有经验的人,什么都知道。他从右边走来,我打开车门,让他坐在旁边,开动车子。他是个很活泼的小家伙,却不知怎的忽然沉默起来,想了一会儿,一双眼睛又慢慢地从自己那两条向上卷曲的长睫毛下打量着我,叹了一口气。这样的一个小雏儿,可已经学会叹气了。难道他也应该来这一套吗?我就问他说:“凡尼亚,你的爸爸在哪儿呀?”他喃喃地说:“在前线牺牲了。”“那么妈妈呢?”“妈妈当我们来的时候给炸死在火车里了。”“你们是从哪儿来的呀?”“我不知道,我不记得……”“你在这儿没有一个亲人吗?”“没有一个。”“那你夜里睡在哪儿呢?”“走到哪儿,睡到哪儿。”这时候,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我就一下子打定主意:“我们再也不分开了!我要领他当儿子。”我的心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我向他俯下身去,悄悄地问:“凡尼亚,你知道我是谁吗?”他几乎无声地问:“谁?”我又同样悄悄地说:“我是你的爸爸。”天哪,这一说可说出什么事儿来啦!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叫得连车厢都震动了:“爸爸!我的亲爸爸!我知道的!我知道你会找到我的!一定会找到的!我等了那么久,等你来找我!”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我的眼睛里蒙上了雾。我也全身打战,两手发抖……我当时居然没有放掉方向盘,真是奇怪极了!但我还是在无意间冲到水沟里,弄得马达也停了。就这么停了约莫有五分钟,我的儿子一直紧紧地贴住我,全身哆嗦,一声不响。我用右手抱住他,轻轻地把他压在自己的胸口上,同时用左手掉转车子,回头向家里开去。吃过饭,我带他到理发馆去,给他理了发;回到家里,又给他在洗衣盆里洗了个澡,用一条干净的大毛巾把他包起来。他拥抱了我,就这样在我的手里睡着了。我跟他睡在一块儿,好久以来头一次很安宁地睡去了。我天没亮就醒了,不明白为什么感到那么窒闷。原来是我这个儿子从被单里滚出来,伸开四肢,横躺在我身上,一只小脚正巧压在我的喉咙上。跟他一块儿睡很麻烦,可是习惯了,没有他又觉得寂寞。夜里,他睡熟了,我一会儿摸摸他的身体,一会又闻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要被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删节自《诺贝尔获奖作家作品选》)[注]伏罗尼士:地名,主人公索科洛夫的家乡。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躺在棺材里的男人年轻漂亮,表明他不是那个曾经喉结很尖的瘦弱男孩小多里。B.我投奔了因伤复员在乌留平斯克的一位老朋友,说明我开始厌倦自己过去的生活。C.凡尼亚“全身哆嗦”与我“全身打战”的原因感人,“亲情”激动着彼此的心灵。D.反法西斯战争非常残酷,但是人们用同情、友爱、和善与坚韧抵消了所有的悲伤。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宏大而沉重的故事背景,与主人公丰富细腻的情感、乐观的态度形成的反差,引人深思。B.“我”与凡尼亚谈心的对话描写感人至深,“我是你的爸爸”一句将小说情节发展推向高潮。C.“我”对两个“儿子”的爱,深沉与真挚相融,亲情与同情并重,构成小说独特的情感基调。D.亲儿子的牺牲、“我”的复员和工作,使“我”拥有“这个儿子”顺理成章,小说构思顺畅自然。8.小说在塑造“我”的形象时,具有“将重要人物‘凡人化’”的特点。请简要分析。9.小说为什么以“一个人的遭遇”为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七年,吴王夫差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败齐师于艾陵。至缯,召鲁哀公而征百牢,季康子使子贡以周礼说太宰嚭,乃得止。九年,为驺伐鲁,至,与鲁盟乃去。十年,因伐齐而归。十一年,复北伐齐。越王勾践率其众以朝吴,厚献遗之,吴王喜。唯子胥惧,谏曰:“越在腹心今得志于齐犹石田无所用。”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子胥属其子于齐鲍氏,还报吴王。吴王闻之,大怒,赐子胥属镂之剑以死。十四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欲霸中国以全周室。六月,越王勾践伐吴。乙酉,越五千人与吴战。丙戌,虏吴太子友。丁亥,入吴。吴人告败于王夫差,夫差恶其闻也。或泄其语,吴王怒,斩七人于暮下。七月辛丑,吴王与晋定公争长。吴王曰:“于周室我为长。”晋定公曰:“于姬姓我为伯。”赵鞅怒,将伐吴,乃长晋定公。吴王已盟,与晋别,欲伐宋。太宰嚭曰:“可胜而不能居也。”乃引兵归国。国亡太子,内空:王居外久,士皆罢敝,于是乃使厚币以与越平。二十三年,越王灭吴。(节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材料二:昔徐偃王好行仁义,陆地之朝者三十二国。王孙厉谓楚庄王曰:“王不伐徐,必反朝徐。”王曰:“偃王,有道之君也,好行仁义,不可伐。”王孙厉曰:“臣闻之,大之与小,强之与弱也,犹石之投卵,虎之啖豚,又何疑焉?且夫为文而不能达其德,为武而不能任其力,乱莫大焉。”楚王曰:“善”。乃举兵而伐徐,遂灭之。(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材料三:《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易》曰:“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夫兵不可玩,玩则无威;兵不可废,废则召寇。昔吴王夫差好战而亡,徐偃王无武亦灭。故明王之制国也,上不玩兵,下不废武。《易》曰:“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节选自《说苑·指武》)10.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越在腹心A今B得C志D于齐E犹石F田G无H所用。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属,同“嘱”,嘱托,与《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意思相同。B.乙酉,指乙酉日,古人用干支来记日,与《登泰山记》“是月丁未”的计时法相同。C.长,以……为长,意动用法,与《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的“侣”用法相同。D.玩,“忽视、轻慢”的意思,成语有“玩物丧志”,其中的“玩”字意思与此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景公去世后,吴王夫差趁齐国政治动荡的机会,北上攻打齐国。他不仅在艾陵打败了齐国军队,还从鲁国成功地索取了一百套祭品。B.吴王夫差屡次伐齐,勾践率领越国群臣朝拜夫差并奉赠丰厚财物,夫差非常高兴,伍子胥对此深感不安,他进谏夫差要警惕越国,夫差没有接受。C.十四年,越王勾践攻打吴国,俘获了吴国太子。远在北方与诸侯会盟的吴王夫差得知消息后并未马上率兵回国,而是想隐瞒消息并争夺盟主之位。D.王孙厉劝说楚王攻打徐偃王,认为这将像猛虎吃猪、以石击卵一样容易,否则楚国将受制于徐国,楚王采纳了他的建议,发兵消灭了徐国。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居外久,士皆罢敝,于是乃使厚币以与越平。(2)且夫为文而不能达其德,为武而不能任其力,乱莫大焉。14.《司马法》认为,“好战”与:“忘战”都会给国家带来灾难,请根据材料分析原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郡斋①秋夜即事寄斛斯处士许秀才杜牧有客谁人肯夜过,独怜风景奈愁何。边鸿怨处迷霜久,庭树空来见月多。故国杳无千里信,彩弦时伴一声歌。驰心只待城乌晓,几对虚檐望白河②。[注]①郡斋:郡守起居之处。杜牧于842年被外放为黄州刺史。②白河:指银河。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的“谁人”“奈何”等词语,流露出诗人远离京城、独处空斋的孤寂凄凉。B.庭院中树叶飘零,给人以空阔冷清之感,幸好有皎洁的月光带给诗人一丝慰藉。C.颈联上句远写故乡音讯渺茫,下句近写弦歌心绪黯淡,有空间缩放自如之妙。D.本诗第七句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立意相似。16.本诗中的“边鸿怨处迷霜久”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鸿雁长飞光不度”都出现了鸿雁意象,但作用不同,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好的文章“言近旨远”,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这一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小王同学在深秋时节到南京旅游,看到江水明净、山峰林立,不禁想起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两句:“________,________。”(3)运用设问,自问自答,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抒发人物的思想情感。这种形式在古诗文中很常见,如:“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从现存的文献看,汉初贾谊的《过秦论》为最早的单篇论文。所谓“过秦”,就是揭示秦代过失的意思。通过该文对秦王朝兴亡过程及其原因的具体分析,论述了秦之所以速亡的原因,就在于秦以暴力取天下后,仍继续以暴力治天下,不免于一朝败亡。在作者看来,秦灭六国时,靠暴力取得了成功;但取得天下后,形势不同了,却不知改变策略,结果遭到了迅速覆灭的命运。作者为表达这样一个中心,在文章中对秦的兴亡历史做了大肆渲染,兴之艰而亡之速,这样就为必须探索教训做了很好的铺垫,然后才推出中心论点,大有A之势。鲁迅曾推许此文为“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的“西汉鸿文”。该文在说理时,援史实以为据,逐层推进,行文波澜起伏,文笔B,可谓滔滔而言,其势不可犯,其理亦无穷,充分代表了汉初政论文的风格。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下列句子中的“结果”与文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