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教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浙教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浙教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浙教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浙教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浙教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29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通常采用取样的方法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图为几种森林生态系统的样方面积与物种数目的关系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的小动物的丰富度B.群落结构越复杂,取样的样方最小面积应该越大C.样方中的物种数会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大而不断增大D.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丰富度时,设置样方的面积越大越好2、下列关于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A.盲目引进水葫芦造成泛滥违背了整体性原理B.将厨余垃圾用于稻田堆肥利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C.西北硬性规定种植杨树违背了协调与平衡原理D.将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改造成混合林利用了物种多样性原理3、下图为某桑基鱼塘的局部能量流动示意图,字母表示相应的能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蚕沙(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d的一部分B.d/c×100%可表示桑树→蚕的能量传递效率C.c表示桑树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该生态系统通过能量循环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4、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曲线上的点S1S2S3S4S5N20501001501800.900.750.500.250.10

A.环境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明显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从值为0.50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5、种群净补充量为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的净补充量和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该种群的数量变化B.该种群呈“S”型增长,i点时的种群数量最多C.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群的年龄组成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D.在i点进行捕获,有利于人们收获该种家畜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6题,共12分)6、蚜虫的粪便是含有糖分的黏波,称为“蜜露”。蚂蚁非常喜欢吃“蜜露”,常用触角拍打蚜虫背部,通过拍打产生的振¨动频率促使蚜虫分泌“蜜露”。蚜虫受到其天敌瓢虫袭击时,会从尾部发出报警信息素,将危险信息通知给其他蚜虫,同时蚂蚁接收到报警信息素就会赶来驱除蚜虫的天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蚂蚁拍打蚜虫背部产生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B.蚂蚁吃“蜜露”,蚜虫同化量的一部分传递到蚂蚁C.化学信息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D.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7、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湿地的恢复除利用生物工程手段外,还要依靠自然演替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B.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关键是植被恢复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C.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的主要对策D.我国可以走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8、如图表示某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B.相同湿度不同温度情况下,种群的数量各不相同C.温度的变化会影响相对湿度对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D.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为32℃、90%时,对该昆虫种群生存比较有利9、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过程最终会达到与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C.图甲中,b点时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d点时不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D.图丙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10、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相关指标随群落演替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g与R的差值表示生产者的有机物积累量B.Pg达最大值时,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高C.枯枝落叶的积累是演替后期Q高于Pg的原因之一D.演替达到稳定阶段时,其物种组成也可能变化11、下图为云南高黎贡山北段植物群落中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丰富度随海拔高度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2600m以上木本植物物种丰富度与海拔呈现负相关B.2600m以下海拔高度木本植物丰富度大于草本植物的丰富度C.海拔3100m以上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增加可能是光照条件改变引起的D.温度是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______。13、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属于_______,经历了裸岩阶段、_______、_______、草本植物阶段、_______、森林阶段。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属于______。14、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_______。15、种群概念。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_______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16、根据群落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17、草原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植物的种类_________,群落结构相对_________,生活在这里的植物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占优势,这些植物往往叶片__________________,表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抵抗干旱;动物大多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18、雀科某种鸟有9个地理隔离的种群;其中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研究人员为了拯救A种群,在繁殖策略;遗传性状保持、野生种群恢复等方面开展了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拯救A种群时,应在其他地理隔离群中选择与6只雄鸟遗传性状相近的雌鸟作母本,与这6只雄鸟进行_________来繁殖后代,在子代中选择与A种群表型相近的雌鸟继续与6只雄鸟繁殖后代,并按类似的方法继续进行下去。上述做法的目的是使A种群所携带的______能够传递下去。

(2)将通过上述方法建立的“人工A种群”放归原栖息地的时候,考虑到某些种间关系会对弱小种群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通常要采用人工方法对A种群的______者和_______者的种群数量进行控制。在放归一段时间后,若要估计“人工A种群”的密度,可以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3题,共30分)19、三化螟是水稻害虫;危害严重时可导致水稻颗粒无收。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诱杀是防治三化螟的方法之一。为了检验该方法在防治三化螟时的作用效果,科研小组选择两块相同的稻田进行试验,实验组放置信息素,对照组不放置,结果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白色柱是__________(填“实验组”或“对照组”)的测定结果;信息素诱杀雄性个体能降低害虫种群密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化螟成虫在春季将卵产于水稻叶片上;但产卵时的温度必须达到16℃以上。由此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不开信息的传递。要调查水稻叶片上三化螟虫卵的密度,通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3)除了利用信息素诱杀外,还可以通过引入天敌等方式来提高________________以降低三化螟的种群数量。防治过程中应将三化螟种群数量控制在K/2以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20、某生物小组的同学在做“光线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时;设计了一组实验:在纸盒内均匀地铺上潮湿的泥土,一边用书遮住,另一边不用书遮住(如下图)。同时放2只鼠妇在纸盒中央,观察鼠妇的活动。

(1)该实验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

(2)作出假设:_________

(3)若要获得比较准确的实验结果;请指出实验中的两处不足并加以改正。

①不足: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

②不足: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

(4)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下列哪种做法是错误的?()。A.修改假设B.修改实验数据C.重新进行实验D.进一步查找相关资料(5)实验结束后,我们应当怎样处理鼠妇?__________。21、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1)森林生态系统中全部生物的集合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能够将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分解者,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增强土壤肥力。

(2)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

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1·d-1)。不同处理蒙古栎杨红松白桦未分解叶2.445.944.797.30半分解叶7.209.428.715.23

①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处理。

②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________________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__________最为喜好。由此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也证实落叶分解中蚯蚓与微生物具有__________作用。

(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栋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蚯蚓的数量和__________,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继续研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分解效率,除以上研究外,还可以进行哪些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1题,共7分)22、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碳达峰就是我们国家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现阶段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仍在增加,是因为随着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__________的平衡。

(2)到2060年,针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采取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这就是碳中和。请提出两种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等问题的加剧,各国政府都加大了对清洁、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其中氢气被认为是未来最理想的终端能源载体,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图是两类常见的生物制氢的原理,从碳中和的角度分析,下列哪种制氢途径更具优势?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B【分析】【分析】

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环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一般调查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详解】

A;土壤中的小动物体积较小;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较小,不能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

B;据图分析;三种生态系统的取样的样方的最小面积中热带雨林的最大,其次是常绿阔叶林,说明群落结构越复杂,取样的样方最小面积应该越大,B正确;

C;据图分析;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大物种数目不断增加,而超过一定的样方面积后,则物种数目不再增加,C错误;

D;据图分析可知;调查不同的生态系统的物种数目所需要的最小样方面积是不同的,说明并不是设置样方的面积越大越好的,D错误。

故选B。2、A【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依据的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物适应环境;且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

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详解】

A;水葫芦是外来物种;引种到当地,因缺少天敌而泛滥主要是违背了协调与平衡原理,A错误;

B;将厨余垃圾用于稻田堆肥;是废物资源化,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B正确;

C;原西北硬性规定种植不适合在那里生存的杨树;违背了协调与平衡原理,C正确;

D;混合林物种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单一树种产量高,但连年种植会造成病虫害增加,环境恶化。将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改造成混合林利用了物种多样性原理,D正确。

故选A。3、C【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a是桑树总光合作用,b表示桑树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的能量;e为蚕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的能量,f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

A;蚕沙(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属于c的一部分,A错误;

B;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故d/a×100%可表示桑树→蚕的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

C、图中b是桑树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的能量;则c净光合速率可表示表示桑树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正确;

D;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D错误。

故选C。4、A【分析】【分析】

分析表格:种群的最大值K=200,则种群数量在S1~S3时,种群数量增长加快;种群数量在S3点时,即N=K/2=100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S3~S5时;种群数量增长减慢。

【详解】

A;在种群数量变化的“S”曲线中;环境阻力始终存在,A错误;

B、由图表知,由于种群的K值为200,因此K/2为100,当种群数量为K/2(N=100)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应曲线上的点是S3,该点时种群的再生能力最强,故防治蝗虫应在S3点之前进行;B正确;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K/2,即S3点;此时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

D;由于种群的K值为200;因此K/2为100,当种群数量为K/2(N=100)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据表格数据可知,此时(K-N)/K值为0.50,D正确。

故选A。5、D【分析】【分析】

种群净补充量为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根据净补充量随着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可知,种群密度从0到i,种群净补充量大于0,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大,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i点时净补充量为0,种群数量达到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种群呈“S”型增长,g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i点时的种群数量最多。

【详解】

A;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A正确;

B;种群呈“S”型增长;g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i点时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最多,B正确;

C;种群密度从0到i;种群净补充量大于0,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大,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i点时净补充量为0,种群数量达到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正确;

D;g点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在超过g点时捕获,捕获后让种群密度维持在g点,有利于人们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D错误。

故选D。二、多选题(共6题,共12分)6、A: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详解】

A;蚂蚁用触角拍打蚜虫背部;通过拍打产生了一定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

B;“蜜露”属于蚜虫的粪便;其中含有的能量不属于蚜虫的同化量,B错误;

C;据题干信息;报警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该信息可以在蚜虫间传递,也可以在蚜虫与蚂蚁间传递,C正确;

D;据题干信息;蚂蚁和蚜虫可以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故选ACD。7、A:B【分析】【分析】

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

(1)问题:矿区土体;土壤和植被;乃至整个地区生态系统的破坏。

(2)对策:人工制造表土;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等;关键是植被恢复及其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

(3)案例:赤峰市元宝山矿区生态恢复工程。

【详解】

A;湿地的恢复除利用生物工程手段外;还要依靠自然演替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A正确;

B;煤矿废弃后;恢复生态环境的关键是植被的恢复及其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B正确;

C;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的措施有保土蓄水、耕作、林草、生物等;层层设防控制土壤侵蚀,C错误;

D;我国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不能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之路,D错误。

故选AB。

【点睛】

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生态恢复工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要求考生识记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及案例,明确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工程的关键是植被的恢复及其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8、A:C:D【分析】【分析】

分析曲线图可知;图表示的是某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自变量是温度和相对湿度,因变量是种群数量的变化,图中温度32.5°C;相对湿度为90%时,该昆虫种群数量最大。

【详解】

A;由图可知;该种群数量的变化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A正确;

B;相同湿度不同温度情况下;曲线纵坐标数值有时会相同,即种群的数量有时会相同,B错误;

C;同种相对湿度条件下;不同温度对应的种群数量不同,故温度的变化会影响相对湿度对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C正确;

D;由图可知;图中温度为32.5°C、相对湿度为90%时,该昆虫种群数量最大,该条件下对该昆虫种群生存比较有利,D正确。

故选ACD。9、A:B:D【分析】【分析】

分析甲图: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即弃耕农田→杂草丛生→灌木丛生→茂密的乔木林;分析曲线图: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详解】

A;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因此图甲过程最终会达到与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A正确;

B;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大,最终趋于稳定,因此图乙可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B正确;

C、图甲中,b点和d点时都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C错误;

D;群落演替过程中存在“优势取代”现象;由“弃耕农田”到“杂草丛生”,草本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加,由“杂草丛生”到“灌木丛生”,草本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减少并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图丙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D正确。

故选ABD。10、C:D【分析】【分析】

Pg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进入该群落的总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的总量,当一个群落中Pg大于R时,群落会发生演替,生物多样性增加,当一个群落中Pg约等于R时,群落演替至顶级群落,当一个群落中Pg小于R时,群落会发生逆行演替,生物多样性减少。

【详解】

A;Pg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与自身的呼吸差值为生产者的有机物积累量,而R代表生态系统所有生物的呼吸量,A错误;

B;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抵抗力稳定性最高,此时Pg与R接近,不是最大值,B错误;

C;Q为生态系统内的有机物总量;枯枝落叶的积累是演替后期Q高于Pg的原因之一,C正确;

D;演替达到稳定阶段时;其物种组成也会改变,D正确。

故选CD。11、A:C:D【分析】【分析】

物种丰富度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科学家研究了我国从东北到海南的木本植物的丰富度;发现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详解】

A;结合图示可知;2600m以上,随着海拔的增高,木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下降,因此与海拔呈现负相关,A正确;

B;2600m以下海拔高度木本植物丰富度小于或大于草本植物的丰富度;B错误;

C;海拔3100m以上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增加可能是光照条件改变引起的;海拔较高,光照变弱,而草本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照较少,C正确;

D;图中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的增高先下降后上升;不同的海拔高度温度有差异,因此温度是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D正确。

故选ACD。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2、略

【分析】【分析】

物种的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详解】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物种丰富度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点睛】【解析】丰富度13、略

【解析】①.初生演替②.地衣阶段③.苔藓阶段④.灌木阶段⑤.次生演替14、略

【解析】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同种生物16、略

【分析】【分析】

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的集合。群落水平上主要研究以下问题: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物种,空间结构,种间关系,生态位及群落的演替等。

【详解】

观察一个群落;首先看到的是群落外貌。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类型。解题关键是要明确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不同,进一步掌握群落在外貌和物种组成上的差异。【解析】①.外貌②.物种组成17、略

【分析】【详解】

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或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也相对简单。因此,草原上的植物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这些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者蜡质层,以减少水分蒸发,能抵抗干旱;动物与草原上的生活相适应,大多数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解析】①.半干旱②.较少③.简单④.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⑤.狭窄⑥.茸毛或者蜡质层⑦.挖洞或者快速奔跑18、略

【分析】【详解】

(1)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因此只能通过与遗传性状相近的其他地理隔离群中6只雌鸟杂交来繁殖后代。目的是使A种群所携带的基因能够传递下去。

(2)建立的“人工A种群”属于弱小种群,应采用人工方法控制对A种群的竞争者和捕食者的种群数量。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使用标志重捕法。【解析】①.杂交②.基因③.竞争④.捕食⑤.标志重捕法四、实验题(共3题,共30分)19、略

【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要求学生熟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特征及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三化螟是水稻害虫;会导致水稻减产,据此可判断图中白色柱是对照组的测定结果;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诱杀三化螟属于生物防治,信息素诱杀雄性个体破坏了三化螟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最终达到降低害虫种群密度的目的。

(2)三化螟成虫在春季将卵产在水稻的叶片上;但产卵的温度必须达到16℃以上。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三化螟虫卵不能移动,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水稻叶片上三化螟虫卵的密度。

(3)在稻田引入三化螟的天敌,增加了三化螟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因此,控制种群数量低于K/2既防止种群增长过快又使种群数量较低。【解析】对照组信息素破坏了三化螟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使种群密度降低生物种群的繁衍样方法环境阻力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控制种群数量低于K/2既防止种群增长过快又使种群数量较低20、略

【分析】【分析】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1)

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某生物小组的同学把纸盒一端用黑纸包好形成黑暗环境,另一端不做处理的目的是形成以光照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所以实验提出问题是: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

应作出的假设:假设是对问题肯定或否定的解答;根据问题应作出的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

本实验的不足之处①是鼠妇的数量太少;这样的实验结果会具有偶然性,不能令人信服。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实验时应多放几只鼠妇。

②不足之处是:实验次数太少;改为多次重复实验。

(4)

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可以修改假设,重新进行实验,进一步查找相关资料,不能修改实验数据,ACD正确,B错误;

故选B。

(5)

实验结束后;需要将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

【点睛】

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按照实验设计的原则进行分析。【解析】(1)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鼠妇的数量太少放入多只鼠妇实验次数太少多次重复实验。

(4)B

(5)将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21、略

【分析】【分析】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详解】

(1)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构成群落;蚯蚓主要分解腐肉和遗体;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蚯蚓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分解者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从而增强土壤肥力。

(2)①设计实验应遵循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等原则;为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