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沪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生境破碎指因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生物的生存环境被隔断成碎片。隔断后的碎片称为生境碎片。为研究生境破碎对濒危植物景东翅子树种群数量的影响,2019年科研人员对某地不同类型生境碎片进行了相关调查,设置的样地总面积均为15000m2,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生境碎片类型植株数(株)幼树小树成树合计合计5公顷碎片21933315公顷碎片5781782连续森林39222687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15000m2应是设置的多块调查样地面积之和B.生境碎片的面积与其维持的种群数量呈正相关C.生境破碎利于景东翅子树种群的生存和发展D.不同树龄植株的数量比例反映该种群的年龄组成2、澳大利亚的养牛业发达,然而大量的牛粪慢慢覆盖了草原,影响了牧草的光合作用,而且牛粪滋生的蚊蝇泛滥成灾,政府大量引进蜣螂(专以粪便为食)充当清洁工。澳大利亚从牛粪之灾“中得救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蜣螂的活动促进了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B.粪便的气味吸引联螂属于化学信息传递C.蜣螂的食物来自于牛,处于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D.螂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于牛同化的能量3、下列属于初生演替的是()A.火灾过后草原的演替B.过量砍伐后森林的演替C.弃耕农田的演替D.裸岩上的演替4、如图表示不同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曲线可表示该种群进入新环境的一定时期内B.乙曲线中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等其他因素,在e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假设该种群是某经济鱼,在c点之后开始捕捞,可获得持续最高产量D.由于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该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就会保持稳定不变5、生态位不仅包括生物占有的物理空间,还包括它在群落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在温度、湿度、土壤和其他生存条件中的位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同一物种的生态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中B.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有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C.在同一群落中,存在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相同的情况D.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生态位,有利于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6、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中,b点时和d点时都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C.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7、塑料制品及直径小于5mm的塑料微粒是海洋常见的污染物,海洋环境保护专家的评估结果显示,已有数万种生物受到塑料及塑料微粒污染的威胁,生存状况堪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塑料制品及塑料颗粒很难消化,被海洋动物大量误食后,易导致动物死亡B.若塑料制品及塑料微粒导致某物种灭绝,会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C.做好垃圾分类和塑料制品的回收处理,能减少它们对海洋生物带来的威胁D.研发使用可降解塑料、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等措施有助于保护海洋生物8、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了维持生物圈的稳态,下列思路和做法可取的是()A.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B.全民开展节能减排,实现能源的清洁生产,努力开发新能源C.建立“原料—产品—废料”的生产模式,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D.环境效益比经济效益更为重要,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优先地位9、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相关指标随群落演替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g与R的差值表示生产者的有机物积累量B.Pg达最大值时,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高C.枯枝落叶的积累是演替后期Q高于Pg的原因之一D.演替达到稳定阶段时,其物种组成也可能变化10、某实验小组对戴胜(独居物种)独处时与和斑鸫鹛种群(社会性物种)共处时的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据图可以判断出戴胜在和斑鸫鹛共处时获得的食物量比独处时多B.斑鸫鹛可能会与戴胜争夺树上食物C.据图可以得出戴胜的觅食效率与是否独处存在一定关联D.据图可以得出戴胜的主要食物来源是在树上11、底栖硅藻是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为底栖动物提供食物。调查分析某河口底栖硅藻群落随季节变化优势种(相对数量占比>5%)的分布特征,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注:不同条纹代表不同优势种:空白代表除优势种外的其他底栖硅藻;不同条纹柱高代表每个优势种的相对数量占比A.底栖硅藻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种的种类和数量变化B.影响优势种①从3月到9月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包含捕食和竞争C.春季和秋季物种丰富度高于夏季,是温度变化影响的结果D.底栖硅藻固定的能量是流经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总能量12、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分为不同类型。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以下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湿地生物群落中的生物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B.在华北地区春天开放的花多数是风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实有翅C.热带雨林中的乔木分枝发达,一般叶片较小D.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13、在退化荒丘上建成的塞罕坝林场是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典范。为更好地管理、利用林木资源,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砍伐强度(%)对塞罕坝林场落叶松人工林的林木生物量影响,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龄组/年不同砍伐强度下的生物量/(t·hm-2)24.0%25.9%38.6%8.6%1013.2414.7315.642072.5475.0981.0830161.87166.10171.12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龄组各砍伐强度下的生物量B.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C.适当砍伐,可以改变落叶松种群的水平结构,从而减少竞争D.适度砍伐,使人工林保持持续的更新能力,可长期维持稳定的生产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4、______________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15、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_______,如_______,以及动物的_______等,这就是化学信息。如_______以及哺乳类等生物体中都存在能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______。16、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_______、寄生、_______、捕食等。17、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生产者是_______。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_______。此外,消费者对于_______等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没有_______,动植物的_______和动物的_______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因此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18、特点: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______;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______的,而且是_______的流动,而不是_______。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4题,共20分)19、多种多样的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的功能各不相同;构成不同的功能群。同一功能群中的植物则具有相似的结构或功能。为研究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生态学实验。
(1)空心莲子草是外来物种;引入后由于在本地物种中缺乏_______的制约,因而得以迅速繁殖。空心莲子草与本地植物之间为________关系,导致本地植物的生存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下降,威胁生态安全。
(2)科研人员将一个圆形样地划分为A区;B区和C1~C5区;除A区外,其余区域大小相同。各区种植情况如图1所示,其中C3~C5区中植物功能群数目相同但物种数目分别为4、8、16种。第3、7和13天测定B、C区空心莲子草入侵状况,得到图2所示结果。
①科研人员种植顺序应为______。
a.A区和C区同时种植。
b.先种植A区;一段时间后再种植C区。
c.先种植C区;一段时间后再种植A区。
②据图2分析;C区空心莲子草入侵程度均低于B区,说明_________________。
③分析C1~C5区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如图为某条小河从高山湖泊汇入大河的示意图;其中食品工厂;村庄会向小河中排污(含大量有机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河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
(2)食品工厂排污后,河流水体变浑浊,但是下游村庄附近河流又保持清澈见底,这说明该河流具有_____稳定性。
(3)有同学调查食品工厂附近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将土样带回实验室后,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忘记开装置的电灯,导致统计结果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不变”)。
(4)调查表明,村庄周围被踩踏过的地方,很难见到高大的植被,取代的是低矮的草,甚至有不长草、土壤板结的现象,这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河边的芦苇,不仅可以用于造纸,还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21、科学工作者为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在某湿地进行了人工引入互花米草的“种青引鸟”生态工程实验。在实验前后分别对该湿地植被类型;昆虫种类数、密度进行调查,结果统计见下表。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回答:
注:海蓬子和互花米草都生长在潮间带。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除图中成分外,该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该湿地中互花米草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___法。实验结果说明了人类活动能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演替类型为______________。
(3)①a、b、c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__________________,而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中循环的形式是_________。碳进入该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鸟的食物由互花米草和植食性昆虫,由原来的2∶1调整为1∶1后,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______________,(传递效率按20%计算)。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互花米草与植食昆虫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22、现有A、B两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其生物组成和光照条件见下表。一段时间后,发现A瓶的生态系统较B瓶的稳定。生态瓶编号光照含微生物的泥沙浮游藻类水草浮游动物A+++++B-++++
注:“+”表示有;“-”表示无。请回答:
(1)A瓶中微生物、浮游模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网组成了一个____________,浮游藻类和水草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段时间后,B瓶中浮游藻类的种群密度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1题,共3分)23、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需全面发掘固碳资源。研究者利用弃耕农田探究植物物种丰富度对土壤固碳能力的影响。
(1)叶肉细胞吸收的CO2在__________中与C5结合,最终还原产生C3,此类植物为C3植物(包括豆科)。与C3植物相比,C4植物含有对CO2亲和力较高的PEP羧化酶,在干旱、高温、强光等条件下大部分气孔关闭时C4植物仍能利用__________,影响该反应的内部因素包括__________(写出两个)。
(2)研究者选取若干大小相同的弃耕农田样地;去除原有植物根系;大颗粒等,分别种植1、2、4、8、16种植物,每块样地中的植物从16种草原物种中随机选择。所有样地均不施肥,若干年后测定样地固碳速率,结果如图。
种植过程中及时去除杂草的目的是__________。结果显示,__________土壤固碳速率越高,14-22年间土壤固碳速率增加可能与__________(选填下列字母)增加有关。
A.地上植物凋落物B.土壤根系生物量。
C.土壤微生物及其残体D.根系分泌物如糖;氨基酸等。
(3)研究者发现豆科、C4植物联合种植对土壤固碳作用贡献较大。豆科植物根部共生根瘤菌能够固氮,其根系生物量较低且易被分解,C4植物根系生物量高不易被分解。依据上述研究结果,分析二者联合种植固碳速率高的原因__________。
(4)草原生态系统存储了约三分之一陆地碳储量,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严重,碳储量明显下降。从稳态与平衡角度,提出恢复草地碳储量的措施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C【分析】【分析】
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其中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详解】
A、结合题意可知,科研人员对某地不同类型生境碎片进行了相关调查,设置的样地总面积均为15000m2,故15000m2应是设置的多块调查样地面积之和;A正确;
BC;据表格数据可知;5公顷碎片、15公顷碎片和连续森林的景东翅子树种群数量分别为33、82和87,故生境碎片的面积与其维持的种群数量呈正相关,可推知生境破碎不利于景东翅子树种群的生存和发展,B正确,C错误;
D;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不同树龄植株(如幼树、小树和成树)的数量比例反映该种群的年龄组成,D正确。
故选C。2、B【分析】【分析】
1;生态系统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2、生态系统的功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其中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不能循环利用,但可以提高利用率,在食物链中,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食草动物为第二营养级,食草动物粪便中的能量还是属于第一营养级,食草动物并没有获得这部分能量,食草动物获得的能量为同化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详解】
A;能量传递效率不能提高;A错误;
B;粪便的气味吸引联螂属于化学信息传递;B正确;
C;蜣螂属于分解者;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的成分,C错误;
C;螂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于草同化的能量;D错误。
故选B。3、D【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在火灾过后草原的演替;过量砍伐后森林的演替、弃耕农田的演替中,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属于次生演替;裸岩上没有生物和土壤条件,属于初生演替。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睛】4、D【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曲线甲表示J型曲线,曲线乙表示S型曲线。“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详解】
A;甲曲线是该种群在理想环境中的增长曲线;呈J型增长,没有K值,A正确;
B;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如果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B正确;
C;c点对应的是K/2值;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假设该种群是某经济鱼,在c点以后即可开始捕捞,只要捕捞后使种群数量维持在K/2值,即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C正确;
D;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种群数量可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D错误。
故选D。5、C【分析】【分析】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生态位重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生活于同一空间时分享或竞争共同资源的现象。
【详解】
A;同一物种生态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受到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处于动态变化中,A正确;
B;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有利于生物对资源的利用;有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B正确;
C;在同一群落中不存在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相同的情况;自然界资源通常是有限的,当两个物种生态位发生重叠时,必然会发生种间竞争,最终重叠的生态位会被在竞争中占有优势的物种所占有,故在同一群落中一般不存在两个物种长时间生态位完全相同的情况,C错误;
D;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生态位;这减少了生物之间的竞争,有利于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D正确。
故选C。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6、A:B:C:D【分析】【分析】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的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原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表现:大多群落生物呈集群分布或镶嵌分布。
【详解】
A、图甲中,b点和d点时都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A正确;
B、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最终趋于稳定,因此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B正确;
C、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减弱,因此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C正确;
D、群落演替过程中存在“优势取代”现象,因此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D正确。
故选ABCD。7、A:C:D【分析】【分析】
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详解】
A;塑料及塑料微粒被海洋动物误食后;因不易消化,可能会引发疾病,导致动物死亡,A正确;
B;若塑料制品及塑料微粒导致某物种灭绝;会直接影响物种的多样性,B错误;
C;做好生活中的垃圾分类;回收塑料垃圾进行集中处理,可阻断它们流向海洋,减少对海洋生物的威胁,C正确;
D;研发使用可降解塑料、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有助于保护海洋生物;D正确。
故选ACD。8、A:B:D【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建设的目标是使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能力。在生态效益方面要实现生态再生;使自然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更新速度大于或等于利用速度,在经济效益方面要实现经济再生,使社会经济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总收入大于或等于资产的总支出,保证系统扩大再生产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社会效益方面要充分满足社会的要求,使产品供应的数量和质量大于或等于社会的基本要求,通过生态工程的建设与生态工程技术的发展使得三大效益能协调增长,实现高效益持续稳定的发展。
【详解】
A、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能量的多级利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A正确;
B、全民开展节能减排,实现能源的清洁生产,努力开发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弱温室效应,B正确;
C、建立原料一产品一原料”的生产模式,建立无废料生产体系,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C错误;
D、要维持生物圈的稳态,达到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经济、制定政策上,首先要考虑环境效益,把保护环境放在优先地位上,D正确。
故选ABD。9、C:D【分析】【分析】
Pg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进入该群落的总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的总量,当一个群落中Pg大于R时,群落会发生演替,生物多样性增加,当一个群落中Pg约等于R时,群落演替至顶级群落,当一个群落中Pg小于R时,群落会发生逆行演替,生物多样性减少。
【详解】
A;Pg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与自身的呼吸差值为生产者的有机物积累量,而R代表生态系统所有生物的呼吸量,A错误;
B;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抵抗力稳定性最高,此时Pg与R接近,不是最大值,B错误;
C;Q为生态系统内的有机物总量;枯枝落叶的积累是演替后期Q高于Pg的原因之一,C正确;
D;演替达到稳定阶段时;其物种组成也会改变,D正确。
故选CD。10、B:C:D【分析】【分析】
根据图1可知;独处时,戴胜的觅食时间所占比例小于和斑鸫鹛种群共处时。分析图2可知,独处时戴胜的觅食效率高于和斑鸫鹛种群共处时;分析图3可知,独处时戴胜在树上的觅食时间比例接近1,说明戴胜的食物主要分布在树上。
【详解】
A;戴胜独处时觅食时间比例较少;而和斑鸫鹛种群共处时其觅食时间大大增加,但觅食效率降低,不能说明其食物量一定增多,A错误;
B;戴胜和斑鸫鹛共处时;在树上觅食时间减少,可能是斑鸫鹛与其竞争树上食物有关,B正确;
C;戴胜独处时觅食效率较高;而和斑鸫鹛种群共处时其觅食效率大大降低,说明戴胜的觅食效率与是否独处存在一定关联,C正确;
D;戴胜独处时在树上觅食时间比例很大;几乎为100%;而和斑鸫鹛种群共处时其在树上觅食时间比例为70%,这表明戴胜的主要食物来源是在树上,D正确。
故选BCD。11、C:D【分析】【分析】
1;群落的垂直结构:(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2)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详解】
A;据图可知;底栖硅藻群落在不同季节优势种的数量和种类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底栖硅藻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种的种类和数量变化,A正确;
B;底栖硅藻可以为底栖动物提供食物;不同硅藻物种之间也有竞争,所以影响优势种①从3月到9月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包含捕食和竞争,B正确;
C;如图只表示了底栖硅藻群落随季节变化优势种的分布特征;没有表示物种丰富度的大小,所以不能判断春季和秋季物种丰富度高于夏季,C错误;
D;底栖硅藻固定的能量及其他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错误。
故选CD。12、A:B:D【分析】【分析】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详解】
A;湿地生物群落中的生物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A正确;
B;在华北地区春天开放的花多数是风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实有翅,能借助风力传播,B正确;
C;热带雨林中的乔木分枝发达;一般叶片较大,水热充足,光合作用旺盛,C错误;
D;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利于对水的吸收并减少水分散失,D正确。
故选ABD。13、A:B:D【分析】【分析】
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详解】
A;调查在不同龄组各砍伐强度下的林木生物量可利用样方法;A正确;
B;由表格可知;表中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增大均呈现出增加趋势,即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B正确;
C;水平结构与垂直结构是群落水平的问题;种群不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错误;
D;经过科学合理砍伐后;种群数量位于K/2左右,可使其保持较高更新能力,获得稳定的生产,D正确。
故选ABD。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4、略
【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河流的自净能力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详解】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点睛】【解析】负反馈调节15、略
【解析】①.化学物质②.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③.性外激素④.昆虫、鱼类⑤.信息素。1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互利共生竞争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生态系统的基石物质循环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分解者遗体排遗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反复利用逐级递减单方向循环四、实验题(共4题,共20分)19、略
【分析】【分析】
本是以“研究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为背景;综合考查了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基础知识和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
群落的种间关系中有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其中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生物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生物群落中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一般来说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性性越强。
【详解】
(1)空心莲子草是外来物种;引入后之所以能够得以迅速繁殖是因为在本地物种中缺乏天敌的制约,再加上环境条件的适宜而造成的。它在大量繁殖过程中占据了大量的生存空间,使得本地物种的生存受到限制,这样空心莲子草与本地植物之间由于为了争夺资源和空间而发生了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导致本地植物的生存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威胁生态安全。
(2)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研究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自变量是植物功能群的多少;因变量是空心莲子草在一段时间内的入侵状况。因此科研人员种植顺序应为应为c先种植C区,一段时间后再种植A区。这样才能看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也即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从结果来看,B区不种植任何植物,对于空心莲子草来说,没有任何竞争者,因此在该区域空心莲子草的入侵速度最快,而随着区域中功能群数量的增加(C区),空心莲子草的入侵速度在降低,因此据图2分析,C区空心莲子草入侵程度均低于B区,说明本地植物的竞争能减缓空心莲子草入侵。分析C1~C5区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植物功能群丰富的群落不易被入侵;植物功能群数目相同而物种数目不同,则被入侵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点睛】
在实验分析时要首先依据题目要求,明确实验目的,找到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并从实验结果来分析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并把相关的结果加以归纳即是实验的结论。【解析】天敌竞争抵抗力c本地植物的竞争能减缓空心莲子草入侵植物功能群丰富的群落不易被入侵;植物功能群数目相同而物种数目不同,则被入侵程度没有显著差异20、略
【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能结合结合题意和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食品工厂;村庄会向小河中排放大量的有机污染物;由此可推知该河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有太阳能和工厂、村庄排放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等。
(2)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
(3)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驱湿性特点;可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若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土壤中的有些小动物则不会进入捕虫器中,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小。
(4)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5)小河边的芦苇可以用于造纸,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小河边的芦苇还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解析】太阳能和工厂、村庄排放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等抵抗力偏小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直接和间接21、略
【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样方法;人类活动往往使得群落演替不同于自然的速度和方向;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网(链)进行,而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的。
【详解】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乏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对植物(互花米草)种群密度调查常用样方法;该实验的结果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使得群落演替沿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该实验过程中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3)①图中碳元素在生物群落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网(链)进行。
②根据题意分析;如果按照原来食物的2/3来源于互花米草,1/3来源于植食性昆虫,按传递效率20%计算,鸟增重1克需要互花米草=2/3÷20%+1/3÷20%÷20%=35/3克,如改为各占1/2,鸟增重1克需要互花米草=1/2÷20%+1/2÷20%÷20%=15克,因此调整后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35/3÷15=7/9。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方面。
③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能够根据题干数据以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进行相关的计算。【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分解者样方法速度和方向次生演替含碳有机物CO2光合作用7/9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方面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2、略
【分析】【分析】
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区域内全部生物的总和;群落中生物间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互利共生、寄生、捕食,这些生物构成生态系统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投资协议补充协议:产业链整合投资合作补充协议3篇
- 2025年度个性化定制汽车租赁合同书4篇
- 二零二五版漫画连载网络平台版权合作协议4篇
- 2025年汕尾货车从业资格证考什么
- 2025年食堂承包经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防控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公交车辆挂靠经营许可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厂房污水处理及排放合同汇编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土地储备项目规划设计合同
- 2025版住宅小区物业维修基金管理合同法律指引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外聘演员数字人形象授权合同样本
- 2025年温州市城发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中小学春节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课件
- 2025版高考物理复习知识清单
-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练习题(84道)
- 2025年度安全检查计划
- 2024年度工作总结与计划标准版本(2篇)
- 全球半导体测试探针行业市场研究报告2024
- 反走私课件完整版本
- 2024年注册计量师-一级注册计量师考试近5年真题附答案
- 2023年四川省乐山市中考数学试卷
- 【可行性报告】2023年电动自行车行业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