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寒假复习 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状况(史前到三国两晋南北朝)_第1页
2025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寒假复习 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状况(史前到三国两晋南北朝)_第2页
2025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寒假复习 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状况(史前到三国两晋南北朝)_第3页
2025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寒假复习 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状况(史前到三国两晋南北朝)_第4页
2025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寒假复习 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状况(史前到三国两晋南北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2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状况(史前到三国两晋南北朝)考点聚焦:核心考点聚焦,有的放矢重点专攻:知识点和关键点梳理,查漏补缺难点强化:难点内容标注与讲解,能力提升提升专练:真题感知+精选专练,全面突破核心考点聚焦1、农业的发展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一、农业的发展1.原始农耕时期(1)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________种植、________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________石器的发展(2)原始农业发展:由刀耕火种到使用________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3)农作物:________人种植水稻,半坡居民种植________耒耜(lěisì)是我国古代发明的农具,用于农业生产中的翻整土地、播种庄稼。后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又将未耜发展成犁。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稻谷,可见当时的原始居民已经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并将其作为主食的可能性很大。半坡遗址中出土的粟为耐旱作物适合在黄土地上生长。据此可以判断: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湿润的气候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2.西周井田制:中国古代土地分配和耕作制度,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但在________时期逐渐瓦解。井田制的核心是________和集体耕作,它体现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1)土地公有:井田制下的土地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而不是私人所有。这些土地被划分为九份,呈“井”字形状,因此得名井田。(2)集体耕作:井田制下的耕作往往是集体进行的,农民在耕作季节共同劳作,共享劳动成果。3.春秋战国(1)春秋时期:________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2)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________不断提高,________阶级势力增强,推动了封建时代的到来.铁农具的使用一般将古代生产工具发展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就史实而论,我国历史上青铜器始终未能取代石器成为主要生产工具,而铁器广泛使用后,石器工具便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是因为铁工具坚固锐利远远超过了石器和青铜器。在使用牛耕之前,中原地区使用耒耜等脚踏耕具,耕作的人用手把着未耜的柄用脚踏着把锋刃刺入土中,向外挑拨,才能把一块块土掘起来。耕地就是把土一块一块地挨次掘起,掘一块,退一步。这种后退间歇式的耕作方法,用力多而效果差。牛耕相对于耒耜等脚踏耕具,它是连续向前的,用力少而效果好,是耕作技术的一次重大改革。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畜力和铁器得到很好的结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4.西汉(1)汉朝初年,汉高祖和继任的统治者实行________政策,汉文帝和汉景帝提倡________,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汉武帝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尤其重视________(2)工具:出现了播种工具________,促进了汉朝经济的发展(3)农作物:________通西域后,从西域引进苜蓿、葡萄、石榴、核桃等作物这件陶仓模型出土时,内盛鲜黄稻穗四束。该墓葬属于文景时期,这四束稻穗既是当地把稻米当作重要主食的反映,也是文景时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一种象征。汉代已普遍养猪,以圈养为主。一些地方官吏要求每户养两头母猪、五只鸡或者一头猪四只母鸡,汉代葬俗中,还往往在死者手中各放一件这样的石猪。耧(lóu)也叫“耧车、“耧型”“耙耧”,是一种播种用的农具,始于汉代。它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构成,使用时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5.东汉汉光武帝注重减轻农民负担。在他统治后期,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_______”6.三国两晋南北朝(1)三国时:________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地区;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加速了________地区的开发(2)东晋南朝: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________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如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等);实行农业多种经营(3)北朝________的《________》,系统地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很高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对农学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二、手工业的发展1.原始社会(1)半坡居民会制作彩陶(________彩陶盆),会简单的纺织、制衣(2)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________陶钵)、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会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半坡人面鱼纹陶盆猪纹陶钵2.商周青铜器的鼎盛时代,采用“________”,四羊方尊造型奇特,________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3.春秋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4.东晋南朝________的开发,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三、商业的发展1.先秦春秋时期,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被更多地使用2.秦汉(1)秦始皇统一________、度量衡,修________,方便了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促进了经济发展(2)汉武帝统一铸造________,________官营、专卖,平抑物价(3)汉朝开通陆上和________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________,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图3.南朝南朝时的________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一、农业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1.变化:①生产工具的材质——从石器、骨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②动力——从人力到畜力(牛耕),再到自然力(水力)。2.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农业生产;③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推广;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⑤民族交融和中外交流的推进。认识:生产工具的演进,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二、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演变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货币——体现诸侯国并立2、秦朝:秦半两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货币3、汉朝:五铢钱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铸币权收归中央特点总结:货币统一成为国家统一的重要标志。货币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货币向轻便方向发展、流通普及,反映出了商品经济发展水平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34分。1.2019年7月9日清华大学首封录取通知书正式发出,随通知书一同寄出的还有清华大学校长邱勇送给新生的一本书——《万古江河》。在这本书中讲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书中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A.天然火的运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2.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发展史。中国的农业起源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使人类由“穴居”时代步入“定居”时代。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

)①种植粟和水稻②饲养猪狗等家畜③原始聚落的出现④火的使用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3.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状况,表述不正确的是(

)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B.春秋时期商业活动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和金属货币C.商鞅变法推广井田制,并统一了本国的度量衡D.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说明秦国注重兴修水利4.在春秋时期,人们起名字往往把“牛”和“耕”连在一起,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字子耕。此外,《论语》中也有“犁牛之子驿且角”这样把“耕”和“牛”连用的句子。这种现象体现了()A.牛耕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 B.牛耕在春秋时期已全国普及C.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D.牛耕的使用推动井田制瓦解5.以下四幅图片可以共同说明()A.农业生产发展 B.铁犁牛耕普及 C.灌溉工具改进 D.国家统一6.小明运用下面四幅图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是A.耕作方式的进步 B.冶铁技术的提高 C.铁犁牛耕的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7.如图《全国出土秦计量器主要分布图》可用于研究秦朝()A.铁犁牛耕的推广 B.巩固统一的措施 C.迅速灭亡的原因 D.“推恩令”的实施8.一位同学在单元复习后整理了下面的笔记。他复习的内容所属历史时期是()政治方面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经济方面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文化方面学术思想活跃A.史前时期 B.夏商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9.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农具、牛耕的推广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10.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是沟通欧亚大陆的交通道路,推动东西方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能证明这一结论的史实有(

)①北击匈奴

②张骞出使西域

③班超经营西域

④北方游牧民族南迁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1.“不是张骞通西域,安能佳种自西来?”一支支驼队驮着茶叶、桃、梨、杏去了西域,又驮着苜蓿、核桃、石榴、葡萄来到中原。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A.巩固了边疆的治理 B.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12.“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13.“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分别是西汉和东汉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这两个时期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两个社会局面出现原因的相同点是(

)A.都是为了勤俭治国而合并郡县 B.都主张“以德化民”而释放奴婢C.都减轻农民赋税 D.都允许少数民族内迁14.《汉书》中记载,汉代经济发展经历了从汉初的“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到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的过程。完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A.楚汉争霸 B.文景之治 C.盐铁专卖 D.统一铸币15.东晋政府鼓励屯田,南朝宋文帝劝课农桑,下令“诸州郡,皆令尽勤地利,劝导播殖……各尽其方”。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是()A.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B.巩固了黄河流域的统一C.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16.“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则材料说明的是(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目的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意义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结果17.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为后世海外交流的兴盛打下了基础。出现这些历史现象主要是因为A.中原与西域联系加强 B.北方游牧民族开始南迁C.南方政权的频繁更迭 D.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农业生产(一)在晋东南一带,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金珠子,金珠王,金珠不换沁州黄。”晋东南地区的沁县古为沁州,沁州黄是这一带出产的一种小米,颗粒小,金黄色,被当地人称为“金珠子”。(二)水稻作为全球主要的农作物,在世界上120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栽培种植。目前,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材料二房屋建筑,如图:图1图2图3(1)根据材料一,说出粟、水稻这两种农作物分别是哪些原始居民种植的。(2)材料二中图1、2所示建筑样式的名称是什么?它们分别是哪一地区的建筑样式?(3)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是什么?19.丝绸之路的开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材料一:汉代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离不开一个人物,他就是张骞。《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1)为什么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2)依据《丝绸之路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完成以下内容:丝绸之路的出发地:___________。穿过___________,经过A:___________、B:___________两个关口,经今新疆地区前往中亚、西亚,再到更远的___________。(3)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什么官职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20.农业的起源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A.东汉时期的陶碓B.魏国马钧改进的翻车C.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材料二

春秋时代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冶铁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铁器农具已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得到使用。与此同时,牛耕也迅速得到了推广,促使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剩余产品有所增加。虽然使用还处于初期阶段,但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发展水利交通,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三在李冰的主持下,于岷江中凿开了与虎头山相连的离堆,在离堆上游修筑了分水堤和湃(pài)水坝,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两支,并筑有水门调节两江水量,从此把岷江的水流分散,既可免除泛滥的水灾,又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材料四

东晋南朝以来,源源不断的北方移民流入江南,从根本上改变了南方地旷人稀的景貌。同时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与方法,北方旱地作物品种小麦、菽麦也在南方开始大量种植,麦类逐渐成为南方人民仅次于水稻的主要农作物,就连北方的药材以及枣、梨、杏、柰、胡桃等果树品种也大量引入南方。——摘编自赵常兴《六朝移民与江南经济区的形成》(1)有学者认为:史前时期,先民已经掌握农业生产工具制造技术。从材料一中选取一张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图片______(写出字母,并说明理由)。(2)依据材料二,说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工具方面的重要变革。并分析变革产生的影响。(3)写出材料三中水利工程的名称。并分析其作用。(4)依据材料四,概括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

专题02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状况(史前到三国两晋南北朝)考点聚焦:核心考点聚焦,有的放矢重点专攻:知识点和关键点梳理,查漏补缺难点强化:难点内容标注与讲解,能力提升提升专练:真题感知+精选专练,全面突破核心考点聚焦1、农业的发展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一、农业的发展1.原始农耕时期(1)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2)原始农业发展:由刀耕火种到使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3)农作物: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居民种植粟耒耜(lěisì)是我国古代发明的农具,用于农业生产中的翻整土地、播种庄稼。后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又将未耜发展成犁。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稻谷,可见当时的原始居民已经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并将其作为主食的可能性很大。半坡遗址中出土的粟为耐旱作物适合在黄土地上生长。据此可以判断: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湿润的气候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2.西周井田制:中国古代土地分配和耕作制度,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但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井田制的核心是土地公有和集体耕作,它体现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1)土地公有:井田制下的土地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而不是私人所有。这些土地被划分为九份,呈“井”字形状,因此得名井田。(2)集体耕作:井田制下的耕作往往是集体进行的,农民在耕作季节共同劳作,共享劳动成果。3.春秋战国(1)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2)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推动了封建时代的到来.铁农具的使用一般将古代生产工具发展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就史实而论,我国历史上青铜器始终未能取代石器成为主要生产工具,而铁器广泛使用后,石器工具便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是因为铁工具坚固锐利远远超过了石器和青铜器。在使用牛耕之前,中原地区使用耒耜等脚踏耕具,耕作的人用手把着未耜的柄用脚踏着把锋刃刺入土中,向外挑拨,才能把一块块土掘起来。耕地就是把土一块一块地挨次掘起,掘一块,退一步。这种后退间歇式的耕作方法,用力多而效果差。牛耕相对于耒耜等脚踏耕具,它是连续向前的,用力少而效果好,是耕作技术的一次重大改革。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畜力和铁器得到很好的结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4.西汉(1)汉朝初年,汉高祖和继任的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和汉景帝提倡以农为本,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汉武帝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尤其重视兴修水利。(2)工具: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促进了汉朝经济的发展(3)农作物:张骞通西域后,从西域引进苜蓿、葡萄、石榴、核桃等作物这件陶仓模型出土时,内盛鲜黄稻穗四束。该墓葬属于文景时期,这四束稻穗既是当地把稻米当作重要主食的反映,也是文景时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一种象征。汉代已普遍养猪,以圈养为主。一些地方官吏要求每户养两头母猪、五只鸡或者一头猪四只母鸡,汉代葬俗中,还往往在死者手中各放一件这样的石猪。耧(lóu)也叫“耧车、“耧型”“耙耧”,是一种播种用的农具,始于汉代。它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构成,使用时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5.东汉汉光武帝注重减轻农民负担。在他统治后期,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6.三国两晋南北朝(1)三国时: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地区;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2)东晋南朝: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如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等);实行农业多种经营(3)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很高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对农学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二、手工业的发展1.原始社会(1)半坡居民会制作彩陶(人面鱼纹彩陶盆),会简单的纺织、制衣(2)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猪纹陶钵)、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会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半坡人面鱼纹陶盆猪纹陶钵2.商周青铜器的鼎盛时代,采用“泥范铸造法”,四羊方尊造型奇特,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3.春秋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4.东晋南朝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三、商业的发展1.先秦春秋时期,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2.秦汉(1)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方便了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促进了经济发展(2)汉武帝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平抑物价(3)汉朝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往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图3.南朝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一、农业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1.变化:①生产工具的材质——从石器、骨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②动力——从人力到畜力(牛耕),再到自然力(水力)。2.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农业生产;③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推广;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⑤民族交融和中外交流的推进。认识:生产工具的演进,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二、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演变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货币——体现诸侯国并立2、秦朝:秦半两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货币3、汉朝:五铢钱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铸币权收归中央特点总结:货币统一成为国家统一的重要标志。货币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货币向轻便方向发展、流通普及,反映出了商品经济发展水平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34分。1.2019年7月9日清华大学首封录取通知书正式发出,随通知书一同寄出的还有清华大学校长邱勇送给新生的一本书——《万古江河》。在这本书中讲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书中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A.天然火的运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答案】D【解析】D.由题干“‘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人类用再四处寻觅可以食用的动物和植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旧石器时代人类以采集、狩猎等方式获取食物,而到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通过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主动地生产食物。可见,原始农业的兴起成为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故D正确。A.火的使用是人类在自然界征服的生产力,不属于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且原始人类如山顶洞人尽管已会人工取火,但仍属于旧石器时代,故A错误。B.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人类制作石器的方法,不同于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的方法,也不符合题意要求,故B错误。C.群居生活是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社会组织形式,不符合“生产食物”的方式的题意要求,故C错误。故选D。2.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发展史。中国的农业起源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使人类由“穴居”时代步入“定居”时代。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

)①种植粟和水稻②饲养猪狗等家畜③原始聚落的出现④火的使用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C【解析】①②.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是种植粟和水稻(“南稻北粟”的格局;农耕的出现,是因为生产经验的积累、工具的进步和天文知识的丰富),以及饲养猪狗等家畜,故①②正确。③.因为农业耕作可以在固定的区域内进行,因此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原始聚落,故③正确。④.早在元谋人时期,就知道使用火,故排除④。故选C。3.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状况,表述不正确的是(

)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B.春秋时期商业活动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和金属货币C.商鞅变法推广井田制,并统一了本国的度量衡D.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说明秦国注重兴修水利【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故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ABD表述均符合史实,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C项。4.在春秋时期,人们起名字往往把“牛”和“耕”连在一起,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字子耕。此外,《论语》中也有“犁牛之子驿且角”这样把“耕”和“牛”连用的句子。这种现象体现了()A.牛耕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 B.牛耕在春秋时期已全国普及C.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D.牛耕的使用推动井田制瓦解【答案】A【解析】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牛耕的使用,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时期的人常以“牛”“耕”作为名或字,这些现象说明了牛耕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故A符合题意;题干现象说明牛耕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不能说明牛耕在春秋时期已全国普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牛耕的使用推动井田制瓦解,排除BCD。故选:A。5.以下四幅图片可以共同说明()A.农业生产发展 B.铁犁牛耕普及 C.灌溉工具改进 D.国家统一【答案】A【解析】骨耜是河姆渡人的农具;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耧车是西汉发明的播种工具;翻车是灌溉工具。故四幅图片可以共同说明农业生产发展。故选:A。6.小明运用下面四幅图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是A.耕作方式的进步 B.冶铁技术的提高 C.铁犁牛耕的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骨耜到铁制农具再到曲辕犁的发展,体现了农具的改进。牛耕图体现了从农业生产动力从人力到畜力的发展。四张图整体反映了农业耕作方式的进步,A正确;冶铁与材料无关,B错误;铁犁牛耕的出现与第一张图无关。C错误;原始农业的兴起与第二、三、四张图无关,D错误。故选A项。7.如图《全国出土秦计量器主要分布图》可用于研究秦朝()A.铁犁牛耕的推广 B.巩固统一的措施 C.迅速灭亡的原因 D.“推恩令”的实施【答案】B【解析】通过地图分析,这是秦朝计量器分布图,可反映出秦朝经济上统一度量衡,B符合题意。A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革新。C图片没有体现出秦迅速灭亡。D西汉时期实行推恩令。故选B。本题以《全国出土秦计量器主要分布图》为切入口,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8.一位同学在单元复习后整理了下面的笔记。他复习的内容所属历史时期是()政治方面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经济方面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文化方面学术思想活跃A.史前时期 B.夏商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答案】C【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发展;文化上,学术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故选:C。9.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农具、牛耕的推广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战国时期农业比西周有了飞跃性的进步,其原因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角度来分析,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B属于生产力的飞跃,故B正确。故选B项。10.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是沟通欧亚大陆的交通道路,推动东西方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能证明这一结论的史实有(

)①北击匈奴

②张骞出使西域

③班超经营西域

④北方游牧民族南迁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是沟通欧亚大陆的交通道路,推动东西方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能证明这一结论的史实有张骞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班超经营西域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①④两项与“推动东西方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不吻合,排除含①④的ABD三项。故选C。11.“不是张骞通西域,安能佳种自西来?”一支支驼队驮着茶叶、桃、梨、杏去了西域,又驮着苜蓿、核桃、石榴、葡萄来到中原。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A.巩固了边疆的治理 B.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C.促进了物种交流 D.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答案】C【解析】“不是张骞通西域,安能佳种自西来?”一支支驼队驮着茶叶、桃、梨、杏去了西域,又驮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到中原。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物种交流。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茶叶、桃、梨、杏传到西域,西域的苜蓿、蚕豆、石榴、黄瓜等传入中原。故选:C。12.“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时期,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为“文景之治”。光武帝采取措施稳定社会局面,到了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分析两者的共同因素可知,“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D项符合题意。13.“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分别是西汉和东汉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这两个时期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两个社会局面出现原因的相同点是(

)A.都是为了勤俭治国而合并郡县 B.都主张“以德化民”而释放奴婢C.都减轻农民赋税 D.都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答案】C【解析】合并郡县和允许少数民族内迁,都是只在“光武中兴”时期出现的,“以德化民”没有出现在“光武中兴”时期。排除A、B、D,故选C。14.《汉书》中记载,汉代经济发展经历了从汉初的“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到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的过程。完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A.楚汉争霸 B.文景之治 C.盐铁专卖 D.统一铸币【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汉文帝、汉景帝继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主要包括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减轻刑罚: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提倡节俭: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这些措施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即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钱粮充盈。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太平盛世景象称为“文景之治”,因此到武帝初年才会出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的现象,B项正确;A项是战争,不利于社会稳定,排除A项;CD项是汉武帝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故选B项。15.东晋政府鼓励屯田,南朝宋文帝劝课农桑,下令“诸州郡,皆令尽勤地利,劝导播殖……各尽其方”。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是()A.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B.巩固了黄河流域的统一C.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依据“东晋政府鼓励屯田,南朝宋文帝劝课农桑”可知此时统治者重视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选C。16.“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则材料说明的是(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目的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意义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结果【答案】A【解析】题干主要说明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A。17.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为后世海外交流的兴盛打下了基础。出现这些历史现象主要是因为A.中原与西域联系加强 B.北方游牧民族开始南迁C.南方政权的频繁更迭 D.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为后世海外交流的兴盛打下了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以来,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南朝时期的建康(今南京),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因此材料出现这些历史现象主要是因为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D项正确;两汉时期,西域各族与中原的交往和联系加强,排除A项;西晋时,北方的氐族、羌族、匈奴族、羯族和鲜卑族內迁中原,同汉族长期杂居,民族界限日益缩小,排除B项;南方政权的频繁更迭,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农业生产(一)在晋东南一带,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金珠子,金珠王,金珠不换沁州黄。”晋东南地区的沁县古为沁州,沁州黄是这一带出产的一种小米,颗粒小,金黄色,被当地人称为“金珠子”。(二)水稻作为全球主要的农作物,在世界上120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栽培种植。目前,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材料二房屋建筑,如图:图1图2图3(1)根据材料一,说出粟、水稻这两种农作物分别是哪些原始居民种植的。(2)材料二中图1、2所示建筑样式的名称是什么?它们分别是哪一地区的建筑样式?(3)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是什么?【答案】(1)半坡人和河姆渡人。(2)干栏式房屋和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3)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等。19.丝绸之路的开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材料一:汉代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离不开一个人物,他就是张骞。《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1)为什么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2)依据《丝绸之路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完成以下内容:丝绸之路的出发地:___________。穿过___________,经过A:___________、B:___________两个关口,经今新疆地区前往中亚、西亚,再到更远的___________。(3)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什么官职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答案】(1)古代称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2)长安、玉门关、阳关、欧洲(大秦)。(3)西域都护。【解析】(1)本题考查张骞出使西域,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称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2)本题考查丝绸之路,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之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贯穿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途经玉门关,阳关,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中亚,再转运到欧洲(大秦)。故依次顺序填:长安;玉门关;阳关;欧洲(大秦)。(3)本题考查对西域的经营,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农业的起源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A.东汉时期的陶碓B.魏国马钧改进的翻车C.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材料二

春秋时代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冶铁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铁器农具已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得到使用。与此同时,牛耕也迅速得到了推广,促使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剩余产品有所增加。虽然使用还处于初期阶段,但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发展水利交通,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三在李冰的主持下,于岷江中凿开了与虎头山相连的离堆,在离堆上游修筑了分水堤和湃(pài)水坝,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两支,并筑有水门调节两江水量,从此把岷江的水流分散,既可免除泛滥的水灾,又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