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州市领航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广东省高州市领航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广东省高州市领航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广东省高州市领航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广东省高州市领航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领航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高一历史试卷试卷共6页,32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考查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至第五单元。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在研究了陶寺遗址的相关资料后,认为当时“对社会资源的调动能力加强”。该学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该遗址()A.存在大型城邑的遗迹 B.墓葬随葬品差别大C.城内功能分区较明显 D.出土了玉钺等礼器2.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质料包括铜、石、骨、角、蚌、陶等几种,其中出土铜刀2件,石器15件,骨角器22件,蚌器16件,陶器5件。此外还出土了铜器、铜渣、坩埚碎片等。这说明当时二里头文化()A.生产关系发生革命性变化 B.开始出现明显的社会分工C.种植业取代采集渔猎经济 D.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3.河南安阳出土了一块商王武丁时期的大型涂朱牛骨,牛骨的正反面刻满卜辞,记录了北方部族入侵,商王命诸侯出兵助战以及狩猎、天象等内容。这反映了()A.商王与内外服的关系 B.商代国家机构完善C.商王政治势力的扩展 D.商代社会占卜成风4.下表为考古发现的东周王城和部分诸侯国都城的规模情况。据此可知,当时()都城名称东周王城洛阳鲁国曲阜齐国临淄楚国郢都秦都雍城燕下都面积(平方公里)9.2101815.9610.5632A.民族关系发生重要变化 B.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C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D.南北方经济差距较大5.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各思想流派起源。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流派起源流派起源儒司徒之官(掌教育)墨清庙之守(看守宗庙)道史官(掌历史记录)纵横行人之官(掌外交)阴阳羲和之官(掌天文四时历象)杂议官(掌议政)法理官(掌审理狱讼)农农稷之官(掌农事)名礼官(掌礼仪)小说稗官(记载街谈巷议,以供君王了解闾里风俗)A.各地诸侯鼓励学术争鸣 B.学术由官府向民间转向C.各派极力迎合统治需要 D.形成了完善的官僚体系6.有学者检索诸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发现战国时期秦国所置郡能确定者为22郡,其他诸侯国能确定者为21郡,总共43郡,加上存疑部分则可达53郡。秦统一后“分天下作三十六郡”,但前后出现之郡可达50个。这表明战国至秦代()A.中原王朝统治疆域扩展 B.加强中央集权是大势所趋C.推行郡县制的阻力加大 D.分封制仍然发挥主导作用7.某学者统计了西汉前期群臣奏议中引用《诗经》情况,汉高祖时期出现1次,汉文帝时期3次,汉武帝时期12次。这反映出西汉前期()A.官员素质有所提升 B.初步建立了文官制度C.儒家思想地位提高 D.统治者重视民情民风8.下图为汉代论政程序示意图。这表明汉代()A.皇帝处理政务独断专行 B.有效地防止了外戚干政C.君主对文官的依赖增强 D.形成较成熟的决策机制9.下图是晋代颁赐给内迁少数民族首领的官印。这反映了两晋时期()A.存在较完整的册封制度 B.民族间的差异逐渐缩小C.少数民族沿用中原制度 D.汉族政权具有实力优势10.十六国时期,北凉统治者沮渠蒙逊曾派人去南朝的刘宋索书,宋文帝赠予其《周易》及子集诸书475卷。其后,他还曾向刘宋朝廷进献文物,其中包括图书19种,共150卷。这说明()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B.南方地区已成为文化中心C.中华文化是维系统一的纽带 D.各政权力量对比发生变化11.唐贞观四年(630年)唐朝军队战胜突厥,战败后的突厥部落中有许多人投降。唐太宗作出两项重要决定:一是“请于河南处之”,使其“不离其土俗”;二是安排一些部落首领在朝任官,“五品以上百余人”。这些措施()A.加强了中央集权 B.维护了民族团结C.造成了藩镇割据 D.削弱了门阀士族12.有学者研究后认为,均田制的实施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即国家控制了大批无主荒地可供分配、全国有大批无地农民需要土地耕种、中央政府有较强的权力和权威。以下不具备均田制实施条件的是()A.北魏孝文帝时期 B.隋文帝统治时期C.唐初至贞观年间 D.唐中期德宗时期13.北宋鄂州崇阳县“土俗以艺(种植)茶为生”。张泳任知县时有一次看见农民买蔬菜回家,“以其不能自莳(栽种)”“问而挞(责打)之”,并下令拔去茶树改种桑树、果蔬。时人议论:“行诡政,挞无辜民”,有人则说:“利用厚生(富裕百姓),民到于今受其赐。”这反映出当时()A.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B.区域性经济分工加速C.不同经济思想并存 D.农村经济依赖于商业14.有学者对南宋镇江一带的诗进行了大数据分析,发现南宋诗的核心关键词为“长江”“万里”“中流”“不知”“江山”等,这些诗的积极情绪占比21.93%,中性情绪占比46.71%,消极情绪占比31.36%。这反映了南宋时期()A.商品市场及规模的扩大 B.偏安局势下文人的思想状况C.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社会伦理道德受到广泛冲击15.元顺帝时,“有日本僧告其国遣人刺探国事者”,宰相铁木儿塔识说:“设果有之,正可令睹中国之盛,归告其主,使知向化”。由铁木儿塔识自称“中国”可知,元代()A.对多民族国家的认同增强 B.面临倭寇对沿海的侵扰C.中央政府不重视海防建设 D.延续了汉族的典章制度16.元代驿站承担着传递官方文书、运输官府物资、提供交通服务等职能,下表为元中期各行省驿站数(缺岭北、吐蕃等数据)的情况。据表,元朝驿站的分布反映了()行省中书河南辽阳江浙江西湖广四川陕西云南甘肃总计驿站数198196120262154173132817861400A.交通通信方式的进步 B.商品贸易范围扩大C.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 D.官方文书数量增加17.据学者研究,明代官府刻书机构仅占15%,民间刻书机构占80%以上,外地刻书机构远超首都刻书机构,刻印的世俗图书远超宗教图书。这说明,明代()A.统治者管控力削弱 B.出版业商品化程度较高C.文化中心逐渐转移 D.世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18.据明代王世贞记载,明太祖在制定科举法律条文时规定,高丽、安南、占城等国“如有经明行修之士,各就本国乡试,贡赴京师会试,不拘数选取”。这一举措()A.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B.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保证了边境的长治久安19.1625年以前,荷兰人运往欧洲的瓷器数量不是很大,但据荷兰东印度公司资料估算,此后25年间,从中国装载运往欧洲的瓷器总数急剧增长到数百万件。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A.海上贸易新航线的开辟 B.明政府支持民间对外贸易C.明朝对白银需求的增长 D.荷兰侵占台湾为贸易据点20.清乾隆五十年,有大臣上折请求将宜禾、奇台(今属新疆)二县童生安排就近参加科举考试。乾隆朱批:“该部议奏”,但同时面谕军机处:“所奏系实在情形,自应议准”。于是军机处发文给相关部门,要求“贵部即遵旨议准”。这反映出当时()A.军机处权力扩大 B.中枢机构行政低效C.科举制较完善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21.中国的“南京布”曾在一百多年时间内在西方畅销,但1819年后情况发生变化。当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中国离岸时土布价值为121466银两,1820年减至58181银两,1825年更减至612银两。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清政府严禁对外贸易 B.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C.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 D.英国殖民霸权的确立22.下图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空间结构的情况。这种结构的出现始于()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23.1847年,在华英文报刊《中国丛报》写道:“我们从未在广州的各家书店听说过有这么一本书(《海国图志》)……它在北京和各省的政府高级官员中广泛发行,目的在于使他们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能做到心中有数。”由此可见,当时《海国图志》()A.唤醒了统治者危机意识 B.对民间社会影响有限C.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发生 D.遭到清朝政府的禁毁24.1851年,占全国总人口不到10%的官僚、贵族掌握了全国绝大部分土地。太平天国起事的金田村,全村750亩水田中有640亩掌握在地主手里。此后,太平军还在各个战场沉重打击英法侵略军和洋枪队等雇佣武装。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A.具有正义性和革命性 B.未突破旧式农民起义局限C.冲破了封建制度束缚 D.引起社会和权力结构变化25.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设“五口通商大臣”办理洋务,1861年改称“南洋通商大臣”;1861年又设“三口通商大臣”办理天津、牛庄、登州三口通商事务,1870年又改称“北洋通商大臣”。洋务官职名称的变化反映了当时()A.清廷近代外交意识增强 B.列强对华侵略范围扩大C.中国领土主权逐渐沦丧 D.洋务新政得到广泛支持26.李鸿章指出:“彼西人所擅长者推算之学、格物之理、制器尚象之法,无不专精务实……我中华智巧聪明岂出西人之下,果有精熟西文,转相传习,一切轮船、火器等巧技,当可由渐通晓,于中国自强之道似有裨助。”这说明洋务运动的目的是()A.寻求国家自强 B.学习西方科技C.创办近代教育 D.购置船炮器械27.据研究,1895年后“四万万”一词迅速流行,成为高频词汇。例如,“中国不自强,则我四万万同胞将为奴隶”“我四万万人皆当身任其事,固无一人能免其责”“国为四万万人之公产”等。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A.中国人口数量急剧增长 B.民主共和成为思想主流C.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D.民众对皇权专制的不满28.1897年,《时务报》“本馆寄报收款清表”显示,长沙“学院内”寄报数达1100份之多湖南岳麓书院还规定:“每斋自第一号起,尽一日之力,或翻阅钞誊,或略观大意,各从其便,次日递交第二号,以次至末,再递交第二斋第一号,复以次阅毕。”这反映了当时()A.变法维新成为政治共识 B.报刊成为主流宣传方式C.新式学堂迅速发展壮大 D.维新思想受到广泛关注29.1895-1905年,中国各通商口岸进出口登记的轮船吨位数从2973万吨跃增为7275万余吨,其中英国净增达1457万余吨,但在吨位总数中的比例却从69.02%下降到48.24%,德国增长2.35倍,日本增长50.27倍。由此可见,当时()A.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较快 B.列强激烈争夺中国沿海C.英国在华势力逐渐萎缩 D.日本实行独占中国政策30.表4是1870-1913年中、日、印投入使用的铁路里程比较情况(单位:公里)。对表内容解读合理的是,19世纪90年代后()国家年份187018901910中国0108501日本023498520印度76782640051658A.中国铁路增长率低于印日 B.洋务运动取得显著成效C.清政府对工业化态度转变 D.列强侵略方向发生改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作为东方大国的殷,仅经牧野一战,就土崩瓦解,殷纣王身死而国亡。这不能不使周总结出这样的历史教训:要长期巩固自己的政权,必须建立众多的藩屏。局促西隅的周人,一举占有了东方的大片土地,当然会感到难以控制局势。在平定纣子武庚、“殷东国五侯”及北方唐国叛乱后,周即封齐、鲁、卫等国于其地,作为镇服各族的前哨据点。除了被征服的各族不时发生叛乱外,周人又经常受到戎狄部落的进犯。《左传》载:“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扦御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摘编自杨善群《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几个问题》材料二郡县制的权力分配模式是中央集权型。一方面,克服了地方政府的离心力,另一方面,郡县制作为整合资源和行政动员的高效平台,为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提供了组织保证。为实现中央高度集权,必须构建起运转高效、政令畅通的行政体制,我国古代的官僚制应运而生。官僚直接由君主任命、对君主负责,有任期限定、职权限定,享规定俸禄,需接受考核,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金字塔型的科层制网络,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和治理效能。郡县制下的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关联,打破了此前“上品无寒门”、官员皆由贵族门阀垄断的局面,维持了社会分层与垂直流动的动态平衡状态,在提高行政官员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的同时,也使读书风气极为流行。——摘编自姬文广《我国古代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治理价值与现代借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制的特点。(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分封制与郡县制对今天的意义。32.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在国内外发起强势的舆论宣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这场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文明势力与世界上最强大和最顽固的保守主义情性力之间的斗争。”——摘编自日本驻美国公使栗野慎一郎《东方的战争》(发表于美国《北美评论》1894年11月)材料二中日甲午战争是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日本和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之间的生死斗争。它的性质,在日本方面来说,是帝国主义性质的侵略战争。……《马关条约》集中反映了此次战争日本方面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侵略性质。——摘编自苑书义《试论中日甲午战争的性质》(1958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在舆论宣传上如何描述甲午战争的性质,并辨析其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释“《马关条约》集中反映了此次战争日本方面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侵略性质”。答案及简析一、选择题1.A。存在大型城邑遗迹说明当时有能力组织大规模建设,反映出对社会资源的调动能力较强,A项正确。B项墓葬随葬品差别大体现的是社会阶层分化;C项城内功能分区明显不一定能直接表明资源调动能力;D项出土玉钺等礼器主要体现社会等级和礼仪,而非资源调动能力。2.D。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多种生产工具及铜器相关物品,表明当时人类在生产等方面的工具种类增多,改造自然能力增强,D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化;B项,仅从这些出土物不能确定开始出现明显社会分工;C项,不能得出种植业取代采集渔猎经济的结论。3.A。商王武丁时期牛骨卜辞记录了商王命令诸侯出兵等内容,反映了商王与内外服之间的关系,A项正确。B项,仅从这一牛骨卜辞不能说明商代国家机构完善;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商王与诸侯的关系,不是政治势力扩展;D项,占卜成风不是材料主要反映的内容。4.C。东周王城面积小于部分诸侯国都城,说明传统的政治秩序下天子与诸侯的等级关系遭到破坏,C项正确。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B项,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在材料中无体现;D项,都城面积不能直接反映南北方经济差距。5.B。各思想流派起源于不同官职,说明原本在官府的学术知识随着社会变革向民间传播,B项正确。A项,材料未表明诸侯鼓励学术争鸣;C项,“各派极力迎合”说法不准确;D项,材料不能说明形成了完善的官僚体系。6.B。从战国到秦代郡的设置数量变化及秦统一后郡的情况,表明加强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是大势所趋,B项正确。A项,材料未突出统治疆域扩展;C项,不能体现推行郡县制阻力加大;D项,郡县制逐渐占据主导,分封制已不是主导作用。7.C。西汉前期群臣奏议中引用《诗经》次数增多,反映出儒家思想地位在逐渐提高,C项正确。A项,引用《诗经》次数不能直接说明官员素质提升;B项,文官制度初步建立与引用《诗经》关系不大;D项,不能体现统治者重视民情民风。8.D。汉代论政程序有臣子上奏、君臣集议、皇帝裁决等环节,表明形成了较成熟的决策机制,D项正确。A项,皇帝并非独断专行,有群臣集议等环节;B项,材料未涉及外戚干政问题;C项,不能说明君主对文官依赖增强。9.D。晋代颁赐给内迁少数民族首领官印,说明汉族政权有实力优势,能够对少数民族进行册封管理,D项正确。A项,仅从官印不能说明存在完整册封制度;B项,材料未体现民族差异缩小;C项,主要体现汉族政权的管理,不是少数民族沿用中原制度。10.C。北凉与南朝刘宋的书籍交流,表明中华文化在不同政权间起到了联系和纽带作用,C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受挑战;B项,不能说明南方已成为文化中心;D项,书籍交流不能反映政权力量对比变化。11.B。唐太宗对突厥的安置措施,让其保持土俗并任用部落首领为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B项正确。A项,这些措施主要是民族关系方面,不是加强中央集权;C项,藩镇割据与这些措施无关;D项,与削弱门阀士族并无直接关联。12.D。唐中期德宗时期,均田制已遭到破坏,不具备实施均田制的条件,D项正确。A项北魏孝文帝时期、B项隋文帝时期、C项唐初至贞观年间均实施了均田制,具备条件。13.C。对于张泳拔茶树改种桑果蔬的行为,时人有不同看法,反映出当时不同经济思想并存,C项正确。A项,仅崇阳一地种植茶树不能说明经济作物广泛种植;B项,材料未体现区域性经济分工加速;D项,不能得出农村经济依赖商业的结论。14.B。南宋镇江一带诗歌的关键词及情绪占比,反映出在偏安局势下文人的思想状况,B项正确。A项,诗歌内容与商品市场及规模扩大无关;C项,材料未体现南方成为经济重心;D项,不能说明社会伦理道德受到广泛冲击。15.A。元代宰相自称“中国”,表明元代对多民族国家的认同增强,A项正确。B项,材料未提及倭寇侵扰;C项,不能说明中央政府不重视海防建设;D项,材料未体现延续汉族典章制度。16.C。元中期各行省驿站数不同,反映了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经济发达地区驿站数相对较多,C项正确。A项,驿站数量不能说明交通通信方式进步;B项,材料未体现商品贸易范围扩大;D项,不是主要反映的内容。17.B。明代民间刻书机构占比高、刻印世俗图书多,说明出版业商品化程度较高,B项正确。A项,不能说明统治者管控力削弱;C项,文化中心转移在材料中无体现;D项,世俗文化不是主流文化。18.A。明太祖允许高丽等国士人参加科举,有利于中华文化在这些国家的传播,A项正确。B项,主要是文化交流,不是扩大统治阶级基础;C项,对本国社会阶层流动影响不大;D不能保证边境长治久安。19.D。1625年后荷兰运往欧洲瓷器数量急剧增长,重要因素是荷兰侵占台湾为贸易据点,便于开展贸易,D项正确。A项,新航线开辟在此之前已经完成;B项,明政府并未支持民间对外贸易;C项,明朝对白银需求增长与瓷器运输量增加关系不大。20.D。大臣上折科举事宜,乾隆面谕军机处,军机处发文相关部门,体现了君主专制下皇帝通过军机处加强对事务的控制,君主专制得到强化,D项正确。A项,军机处权力是在皇帝授权下行使,并非自身权力扩大;B材料未体现中枢机构行政低效;C项,不是主要反映的内容。21.C。1819年后中国“南京布”在西方销量锐减,是因为英国工业革命发展,机器生产的纺织品冲击了中国手工土布市场,C项正确。A项,清政府并未严禁对外贸易;B项,自然经济抵制一直存在,但不是此时销量变化的主要原因;D项,英国殖民霸权确立与“南京布”销量下降无关。22.A。《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经济空间结构开始发生变化,A项正确。B项《天津条约》、C项《马关条约》、D项《辛丑条约》是在《南京条约》之后进一步改变经济空间结构,但不是始于这些条约。23.B。《海国图志》在北京和各省高级官员中发行,但在广州书店未听说过,说明对民间社会影响有限,B项正确。A项,不能说明唤醒了统治者危机意识;C项,洋务运动的发生有多种因素,不是仅因《海国图志》;D项,材料未体现遭到禁毁。24.A。太平天国运动打击地主阶级,抗击英法侵略军等,说明具有正义性和革命性,A项正确。B项,材料未体现未突破旧式农民起义局限;C项,没有冲破封建制度束缚;D项,材料未表明引起社会和权力结构变化。25.A。洋务官职名称从“五口通商大臣”到“南洋通商大臣”“三口通商大臣”再到“北洋通商大臣”的变化,反映了清廷近代外交意识增强,对通商事务管理的细化,A项正确。B项,官职名称变化主要不是因为侵略范围扩大;C项,与领土主权沦丧关系不大;D项,不能说明洋务新政得到广泛支持。26.A。李鸿章认为学习西方技艺有助于中国自强,说明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寻求国家自强,A项正确。B项,学习西方科技是手段;C项,创办近代教育是洋务运动的内容之一,但不是目的;D项,购置船炮器械也是手段。27.C。“四万万”一词流行,体现了人们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反映了国家与民族意识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