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章信息化教育研究一、信息化教育研究的对象和范式二、信息化教育研究的常用方法三、信息化教育研究实践学习目标
1.对信息化教育研究的常用研究方法—实验研究、行动研究、质的研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2.对信息化教育研究课题的选题、课题实施的基本流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3.掌握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写作方法。一、信息化教育研究的对象和范式(一)信息化教育研究的对象
1.AECT‘94定义中的研究对象
《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一书给教学技术下的定义是:“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该定义明确地把“过程”和“资源”定义为教学技术的研究对象,把媒体包含在学习的资源和过程中,所以,我们可以用图8-1来说明教学技术的研究结构:关于教育技术AECT'94定义的基本结构阅读教材P267,时间2分钟
2.我国学者的研究对象观
我国学者认为,信息化是人们追求或推动一个系统中信息资源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它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信息资源应是信息化的核心;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信息化的目的;信息网络是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应有与之对应的保障机制。
南国农先生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一个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建设包括三大范畴:
(1)硬件建设:即信息技术设备、设施的建设,主要是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校园网、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这是基础。
(2)软件建设:即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建设。主要是网上课程、电子教材、教学信息资源库等建设。这是核心。
(3)潜件建设:即信息技术理论、方法的建设。主要是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基础与方法等的建设。这是关键。
综上所述,信息化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二)信息化教育研究的范式
“范式”(Paradigm)是美国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S.Kuhn,1922~)最早提出来的一个概念。通俗地说,范式是指人们公认的概念系统、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根据当前国内外信息化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现状与走势,我们把信息化教育研究范式分为以下五大类型:定量研究范式(Quantitative)质性研究范式(Qualitative)综合研究范式(Mixed-methods)批判理论范式(CriticalTheory)阐释学范式(hermeneutics)1.定量研究范式(Quantitative)
定量研究范式,亦称量的研究或定量研究范型,是指运用数学、物理等手段来精确地描述教育事实,解释教育现象的一种方法。关注普遍性规律3种取向:经验主义,心理主义,技术主义用于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两个阶段数据具有随机性和统计规律两个特点定量研究通常包括四个步骤:
(1)选择与定义问题:研究问题必须是可以检验的假设,或研究者所感兴趣、有价值或重要性的问题,问题可以经由数据搜集、分析来加以检验或回答。
(2)执行研究的程序:完整的实施程序包括样本或受试者的选择,测量工具的发展,数据的搜集。如果有特殊实施程序,在研究设计中也应加以规划。
(3)数据分析:数据分析通常包括一个以上统计技巧的应用。数据分析的结果可提供研究者检验研究假设或回答研究问题。
(4)结果探究与结论:结论的呈现主要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结论应该与最初拟定的假设或研究问题有关,研究结论也要指出研究假设是否得到支持。2.质性研究范式(Qualitative)
质性研究范式,亦称质的研究或定性研究,是指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动关系中,通过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调查和分析,对教育现象获得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的一种方法。
关注教育现实中的特殊性现象学:强调以意义构成的现象为研究对象象征互动主义:互动背后有意义的内容,共识性理解自然主义:整体上,真实自然状态质的研究方法有下列几个方面的特征:
(1)研究是在自然情境而非人工控制的情景中进行;
(2)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不使用量表或其他测量工具;
(3)运用多种方法如访谈、观察和实物分析等方法收集资料;
(4)在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归纳法得出结论和形成理论假设;(5)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理解被研究者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6)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是互动关系,直接对研究产生影响。3.综合研究范式(Mixed-methods)
综合研究范式,是指将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综合起来使用的方法。
模仿自然科学,确定因果关系,做出解释人文学科推演,整体和定性,互动理解阅读教材P271《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区别》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两者不是截然分开的。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反映了客观事物质与量的辩证关系,任何事物的质与量总是统一而又不可分的。质是一定量的基础上的质,量是一定质的量。对于事物质的研究,必然导致对于事物量的研究。因此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是相辅相成的。4.批判理论研究范式(CriticalTheory)
批判理论认为,事物或现象的本身经常隐含了矛盾、冲突和隐晦的状况,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此无法探究其真相和深层的涵义。因此,必需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有限/具体而非全盘的否定,亦即对事物或现象加以批判,使其能暴露和实现它自己,呈现真实的面貌,从而使我们把握事物或现象的本质。
理论的批判,意识的启蒙,集体的行动,三者一体批判理论本质是质疑、反省、否定、重构和改善现实建设性建议
在信息化教育领域,批判理论者认为,教育技术学者们应该更关心一些本质性、重要的、前瞻性的和有关精神的研究问题,包括社会关系、女权主义、流行文化,以及教育技术与语言、视觉、人种、资本、军事、政治、伦理以及生态之间的关系。
5.阐释学研究范式(hermeneutics)
阐释学研究范式(又称为解释学、释义学、诠释学)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哲学理论。阐释学可以定义为一种理解世界的方法。通过阐释学原理的应用,在解释者对世界所熟知的意义和世界拥有的某种未知的意义(文本)之间架构起一道理解的桥梁,缩短二者之间的隔阂的距离。
运用阐释原则正确理解文本意义:
历史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带入性原则信息化教育有其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性质的一面。阐释学是人文科学区别于自然科学的一种独特的方法。运用阐释学方法来研究信息化教育的现象在国内外日趋普遍,例如,文献研究方法、案例研究、行动研究等都可以说是阐释学的方法。
以上五种研究范式,在信息化教育研究中都有其各自独特的作用、适用范围和意义,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为探索信息化教育研究的现象及其规律提供了不同的思维方法、工具和规则。在信息化教育研究中,既要善于根据问题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方法类型,同时也要善于综合运用不同的研究范式。二、信息化教育研究的常用方法在信息化教育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实验研究、行动研究、质的研究等。什么是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法也称问卷法,它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一种收集资料的工具根据研究需要编制成的一套问题表格包含精心设计的可能的答案由调查对象回答调查事实/测量行为和态度倾向问卷的一般构成形式
问卷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前言、主体和结语。卷首语/指导语个人特征资料问卷主体事实性问题态度性问题结语卷首语WWH三原则:
首先要说明调查者的身份(who).
其次要说明调查的大致内容和进行这项调查的目的(why);
最后要说明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和对调查结果保密的措施(how).指导语指导语是用来指导被调查者填写问卷的一组说明.其作用与仪器的使用说明书相似,指导语一般集中在卷首语之后,并标有“填表说明”的标题,其作用是对填表方法,要求,注意事项等作一个总体说明。例如:填表说明
1.请在每一个问题后适合自己情况的答案号码上画圈或者在_处填上适当的内容.2.问卷每页右边的数码及短横线是上计算机用的,您不必填写.3.若无特殊说明,一个问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4.填写问卷时,请不要与他人商量.例如尊敬的老师:这份问卷的目的是了解目前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工具及资源的观念和应用现状,帮助研究如何有效应用技术的教育现实问题。作为教学实践者,您的回答对于我们的调查研究至关重要。您所填写的数据将是保密的,并且只用于研究目的,与其他无关,请您务必按照实际情况填写,非常感谢您提供的帮助!完成这份问卷需要的时间并不长。请认真回答所有项目。每个项目的选项均为:A:完全不符合B:较不符合C:基本不符合D:基本符合E:比较符合F:完全符合请在相应的选项下打“√”。个人特征资料与调查问题有关的被调查者的背景资料,即关于个人的性别、年龄、工作等问题。例:年龄
教龄
性别
学校
任教年级
任教的所有班级结语记录调查的一些基本信息,如调查时间、地点、调查员姓名、被调查者的联系方式等信息。最后我们还要对被调查者的配合再次给予感谢,或者还可请被调查者对问卷给予简短评价。问卷的分类无结构型问卷(开放式问卷)问题设置没有严格的结构形式(无候选项),受试者依据本人意愿自由的回答收集到的问题可能更广泛深入效率不高(不填/不易统计)一般较少作为单独的问卷进行使用结构型问卷(封闭式、半封闭式问卷)设置有限的答案供受试者选择作答答案无正误之分封闭式问卷一般问题形式(1)
封闭式问题包括问题及答案两部分,其形式主要有下面几种:1.填空式即在问题后面划一短横线,让回答者填写。如:①你的年龄是
岁?②你的性别是
③你的家离学校有多远?
公里填空式一般只用于那些对回答者来说既容易回答也易于填写的问题,通常只填数字.封闭式问卷一般问题形式(2)2.选择式例如:1.你喜欢的科目有()?A.数学B.语文C.外语D.自然E.艺术F.体育2.你的年龄:A.小于20B.20-25C.26-30D.31-35E.36-40F.大于403.你参加过教学培训吗?A.有B.没有封闭式问卷一般问题形式(3)3.等级式(这种形式最容易编码)例如:1、你喜欢上英语课吗?A.很喜欢B.喜欢C.一般D.不喜欢E.很讨厌2、你上网吗?A.总是B.经常C.有时D.偶尔E.从不3、信息技术对我的教学有很大帮助A.非常同意B.同意C.无所谓D.不同意E.很不同意封闭式问卷一般问题形式(4)4.编序式例如请对下列体育运动以你喜欢的程度进行排序:编号项目A排球B篮球C足球D乒乓球E游泳F田径喜欢程度项目编号123456问卷调查实施流程修订初始问卷形成正式问卷抽样发出和回收问卷预调查选择/编制初始问卷确定研究目的决定研究规模总体数据分析撰写报告常用的在线问卷调查工具1.“问卷星”
(1)简介
“问卷星”(
)是一个专业的在线问卷调查、测评、投票工具,专注于为用户提供功能强大、人性化的在线设计问卷、采集数据、自定义报表、调查结果分析系列服务。
与传统调查方式和其它在线调查网站工具相比,“问卷星”具有快捷、易用、低成本的明显优势,已经被大量企业和个人广泛使用。其典型应用包括:企业:客户满意度调查、市场调查、员工满意度调查、企业内训、需求登记、人才测评
学校:学术调研、社会调查、在线报名、在线投票、信息采集
个人:讨论投票、公益调查、博客调查、趣味测试(一)实验研究
1.教育实验研究概述实验研究是自然科学领域内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后来逐渐引入到社会科学领域内。通常将教育中采用实验法进行的科学研究称为教育实验研究。
从上述定义可以得出:
教育实验研究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教育实验研究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的。
教育实验研究要以科学的理论与假设为依据。
教育实验研究要采用必要的、合乎教育教学规律的控制方法。
教育实验研究过程中要引起研究对象的变革。
教育实验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发现教育教学的因果规律。(1)教育实验研究的特点
由于实验研究可以人为地控制有关条件,因此具有以下特点:
可以观察到在自然状态下看不到的结果,从而扩大研究范围。
可以把某种特定因素分离出来,以便于分析该因素的作用。
便于测量,从而获得比较可靠的研究成果。
实验结果可以重复验证。
(2)教育实验研究的类型
判断实验:通过教育实验,判断教学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或某一要素对另外要素所起的作用。往往通过验证某种事实,而产生一种新的观念或新的方法。
对比实验:通过教育实验,对两个不同群体、不同时间或不同条件进行差异性比较。
析因实验:通过教育实验探讨影响某一事件发生和变化的过程,及起主要的或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3)教育实验研究应用的范围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发展性研究、改革性研究、验证性研究、预测性研究经常使用实验研究法。从研究的内容上看,教育实验研究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发展状态的研究。
教学改革研究。
对已有的教育观点、教育经验或其他人做过的教育实验进行验证性论证。
为形成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模式或改革方案提供实验依据。
(4)教育实验研究应用的条件
教育实验研究要求有“假设”,即必须有一个关于解决问题的设想,或初步待论证的理论,也就是实验者打算用来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案或答案。
实验者必须掌握所实验问题的有关信息,了解前人是否已经提出过同样的假设并进行过实验;他们所做的实验是否可靠,哪些部分已经解决了,哪些部分还没有解决等。
主观条件必须达到实验的要求。主观条件主要指实验者对实验方法和技术掌握的程度,实验合作者的业务水平,对实验的态度和意愿等。
2.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步骤
教育实验研究的全过程一般分为实验的准备、实验的实施、实验的总结与评价三个基本阶段,每一阶段包括一系列的基本步骤。
(1)实验的准备教育实验准备阶段的总体任务是制定实验研究的实施方案。具体的任务包括:
明确实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明确实验的理论基础,制定实验研究的理论假设
选择被试,分解实验变量,进行实验设计
选择和编辑合适的统计工具
(2)实验的实施实施阶段的任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按照实验设计,操纵自变量。
控制无关变量。
随时观察和测量因变量,搜集实验数据和其他重要实验资料。
(3)实验的总结和评价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三个方面:
对实验数据和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变量做相关分析、因果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评价实验结论。通过检验实验误差,分析实验的效度。
撰写实验报告。3.教育实验研究的常用模式
(1)单组实验单组实验是向一个或一组研究对象施加一个或数个实验因素,在其他各种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将实验前、后的效果或将先后实验的效果加以测试比较,从而证实实验因素所起的作用。单组实验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种单组实验的程序可以表示为:初测→实验因素→复测比较方法:复测结果-初测结果
第二种单组实验的程序可以表示为:初测→实验因素甲→复测1→实验因素乙→复测2比较方法:(复测2结果-复测1结果)-(复测1结果-初测结果)采用单组实验的条件是:
(1)后一实验因素在实验对象中所产生的变化,必须不受以前实验因素的影响。
(2)由其他混杂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在实验的前一阶段与后一阶段是一样的,或是无关紧要的。
(3)测验必须准确。两次测验结果所表示的难度应该一样,以避免实验对象由逐渐掌握测验技术而在后面的测验中得到高分。(2)等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是单项等组对比实验的简称。这种组织形式的活动安排是:按照同质局部控制的要求,选择两组条件相似的成员作为研究对象,一个组接受某个实验因素影响、另一个组无实验因素;或两个组同时分别接受不同实验因素的影响,其他各种条件保持不变。然后比较有实验因素与无实验因素影响的不同效果,或两个不同实验因素的不同效果,从而证实实验因素是否有效。等组实验也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等组实验的程序是:
实验组初测1→有实验因素→复测1
对照组初测2→无实验因素→复测2比较方法:(复测1结果-初测1结果)-(复测2结果-初测2结果)
第二种等组实验的程序是:
实验一组:初测1→实验因素甲→复测1
实验二组:初测2→实验因素乙→复测2比较方法:(复测1结果-初测1结果)-(复测2结果-初测2结果)等组实验的优点:
实行等组实验可以免去这一个实验因素对那一个实验因素的转移影响。因为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是在两个不同的组里试行的,自然不会彼此影响了。
两组所用的测验单位(即分数单位)容易相等,学生在各方面的进步速度,前后往往有相当的差别,以至形成前后测验单位实质上的不相等。在等组法中,因为两组各方面的情况都是一样的,这一组在进步速率上所受的影响和另一组所受到的大致相同。这样,采用原来的测验单位,无论哪一组都没有什么比较吃亏或占便宜的地方。
(3)循环组实验循环组实验又称轮组实验,其组织方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条件并不相同的组作为实验对象。实验分两期进行:第一期一组接受实验因素甲的影响,同时另一组接受实验因素乙的影响,然后分别求出各自的实验效果;第二期两组对调所接受的实验因素,即一组接受乙、另一组接受甲的影响,然后分别求出各自的实验效果。最后,把两组接受实验因素甲的效果相加,与两组接受实验因素乙的效果相加后进行比较,从而证明甲优还是乙优。其基本程序是:
第二期实验一组初测→实验因素乙→复测(效果乙2)实验二组初测→实验因素甲→复测(效果甲2)比较方法:(甲1+甲2)-(乙1+乙2)
第一期实验一组初测→实验因素甲→复测(效果甲1)实验二组初测→实验因素乙→复测(效果乙1)
循环组实验和单组实验、等组实验比较起来,有以下优点:
循环组实验可以减少无关的混杂因素的影响。
在循环组实验中,由于各个实验因素的实验次数较多,因而可以使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增加。
循环组实验不必要求各组均等,因而省去均等组别的麻烦。4.教育实验研究的效度
实验所能达到研究目的的程度称为实验效度。它是评价整个实验研究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实验效度分为内在实验效度和外在实验效度。
内在效度是指实验者所控制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真正影响程度,即实验者所控制的自变量改变之后,因变量在多大程度上也跟着改变。实验的外在效度是指实验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它一般用来说明实验及其结果能够概括到其他的对象总体、实验条件、时间和背景中去的程度,表明实验措施、认识成果和实践策略的普遍性、可用性,即实验的推广度。(二)行动研究actionresearch1.行动研究的内涵与性质
行动研究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研究活动,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以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其基本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的问题,强调对基层的日常问题的解决。它的重点不是关心研究结果是否对教育情境有普遍适用性。行动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有问题解决说、实用主义、批判理论、行动理论及范式认识论。“行动”:实际工作者的实际活动。“研究”:专门训练的研究者的专业探究活动。行动研究2.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1)以实践为中心——为行动而研究
(researchforaction)。
行动研究的根本旨趣不是为了理论上的产出,而是为了实践本身的改进。这意味着,教师不是简单的对所谓教育教学理论的执行者。教师有其自身的理解、认识和创造。(2)以问题为中心——对行动的研究
(researchofaction)。问题的发现与界定是行动研究的起点。问题可能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地变化,所以研究是弹性的。教师不能僵硬地遵循某种既定的严格程序,在掌握一定的研究技能的基础上,必须对实践问题有敏感能力、有适时调节研究方法或侧重点的应变能力。(3)学校(师生)既是研究成果的产出者,
又是成果的使用者——在行动中研究
(researchinaction)。行动研究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教师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和反思,通过与专业人员或其他合作者的交流,不断地加深对自己、对自己实践的理解,并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自己。
(4)在行动中逐渐完善
(progressivelyrefinedinaction)——研究的计划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际的运作中不断地修改和完善,直至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为止。
(5)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的比较行动研究具有上述的特点,与实验研究有着明显的差别:实验研究侧重于认识,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达到检验假设、发展理论的目的。而行动研究侧重于实践,以教师为主体,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因而在研究目的、问题的产生、假设的形成、取样、统计分析和结果的应用上有诸多的不同,可归纳如表8-3所示。阅读教材P281~282,时间2分钟。
3.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将行动研究作为一种问题解决策略的目的、方法和步骤。包括分析问题、搜集事实;制定/执行行动方案计划,并搜集更多的事实予以评价;研究不断地循环和螺旋式的重复。
我国台湾学者也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操作性的行动研究步骤:
(1)发现问题;
(2)分析问题;
(3)拟定计划;
(4)搜集资料;
(5)批判与修正;
(6)试行与检验;
(7)提出报告。
埃伯特(D.Ebbutt,1985)提出的行动研究模式,结构如图8.2所示(参阅教材P283)(1)一般概念的形成:问题(2)考察阶段,即资料收集阶段(3)拟定整体计划(4)采取行动,把方案付之实施。(5)行动监控与自我评鉴。方案实施的结果,如果依据原先概念无法获得答案,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则应该修正概念,重新分析问题、重新诊断原因、重新收集资料、重新计划,重新行动。(6)修正概念、重新探测、重新计划,重新行动。
麦柯南(McKernan)行动研究模式是一个时间进程模式。如图8.3所示:(参阅教材P284)
该模式指出行动研究按时间的发展顺序包含几个行动循环,每一个循环包括有:确定问题、需求评价、提出设想、制定行动计划、实施计划、评价行动、做出决定(反思和对行为的反思)等七个基本环节,根据行动结果再次确定第二行动循环需要研究的问题。
行动研究作为一种完整的系统来讲,任何一种对行动研究过程的理解,都必须包括计划、实施与反思三个基本构件。
1、计划——明确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计划。
①先要对问题本身进行确认,尽可能明确这个问题的种类、范围、性质、形成过程及可能的影响。②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一个总体的计划。包括计划实施后预期达到的目标、对课堂教学或教育试图要改变的因素、行动的步骤与时间安排、本研究涉及到的人(校长、家长、其他教师、学生群体等)。
2、实施——行动及对行动的观察
把计划付诸行动是行动研究的核心步骤。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实践(行动)中的问题,改善实践(行动)的质量。行动研究中的行动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具有更大的情境性和实践性。教师既要严格按照原定的计划进行实践,又要充分考虑现实的变化因素,要有弹性,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调整。但对调整要做好必要的记录,说明调整的理由。
对行动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收集有关资料,以便及时地对计划实施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最终对本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做出比较全面、深透的分析。除了不可少的文献调查等方法外,经常用到的收集资料的方法有:①观察。②访谈与问卷。③个人资料收集与记录。行动研究是以改善实践为宗旨的研究。Yyb2018年12月11日14:30:20
3、反思——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收集了相关数据之后,对原先的分析、计划、实施进行必要的总结、反省或必要的调整。这需要建立在对行动研究评价的基础上,对行动研究的评价,大致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①问题界定是否明确?②行动的操作定义是否明确?③研究计划是否周详?④研究者是否按计划执行?⑤资料收集与记录是否详尽无误?⑥研究的信度与效度如何?⑦资料的分析与解释是否慎重恰当?行动研究的层次教师1教师2教师3教师N研究小组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独立研究教师政府专家社区学校与专家合作行动研究适合解决的问题引入教学改革教师自身能力提高诊断和解决教学问题小规模研究和改革课程行动研究的特点根据现代行动研究的倡导者斯登豪斯、凯米斯和埃利奥特等人的观点,行动研究的关键特征可以概括为四点:参与改进系统公开行动研究法的含义核心要点:在行动中解决问题专业研究人员与实践者共同参与持续不断地对每一次行动的修改作出及时评价行动研究=知识+实践+发展行动研究中常用的手段1.日常观察2.笔记3.问卷调查4.谈话5.个案研究数据收集的方式面对面访谈:最能有效获得回答者合作;成本高、耗时长、样本少电话访谈:通过电话问问题;比访谈成本低;不能观察被访者;回答率低于访谈5%在线访谈:通过EMAIL等开展访谈,可以异步进行,有助于深入思考;同样缺乏可观察性。访谈的步骤准备访谈:被访者、访谈提纲、访谈问题、访谈时间和地点访谈阶段:预备性谈话、提问、倾听和回应、记录、结束访谈访谈后:整理资料、分析资料访谈注意事项1.在正式访谈前,最好对访谈问题作预试2.在访谈中,调查员要保持中立的态度,不要把自己的意见暗示给被调查者,否则会影响资料的真实性。3.要把握访谈的方向和主题焦点,防止谈话偏离调查主题,以免影响效率。4.使用的语言要简明扼要。5.根据被调查者的特点,灵活掌握问题的提法和口气。
4.行动研究的实施原则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参照以下四项原则。(1)行动:行动研究是不断的行动,要从行动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改善境况。(2)合作:要求家长、社会人士乃至学生,特别是本校人员共同合作研究。要把所有有关人员,包括专家与非专家均纳入研究行动中。(3)弹性:据实际情况,不断变更预定计划,以利于问题的解决。(4)反思:利用多种方法/工具,评价行动的结果,搜集各种证据,测量研究对象发展水平。(三)质的研究
1.质的研究的涵义
目前国内比较公认的关于“质的研究”的定义是:”(陈向明,2001)质的研究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陈向明,2001)
2.质的研究的基本特征
(1)自然环境质的研究主张在自然环境而非人工控制的环境中进行研究,注重实地研究,不用控制变量。
(2)研究者的角色研究者既是研究的工具,又是研究的主体。质的研究不同于“定量研究”,它不需要量表或其他测量工具,而是将研究者自身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去对研究对象进行互动,如参与观察、访谈,分析和总结。这要求研究者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直接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在互动中充分理解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对其行为意义进行解释。
(3)软性资料收集质的研究收集的资料多是文字形式的描述的资料,这些资料被称为软性的资料(softdata),如现场记录、开放型访谈记录、官方文件、私人文件、备忘录、学生作品、照片、图表、录像带等。一般不使用量表或其他测量工具。
(4)归纳法的研究取向质的研究一般采用归纳法,自下而上地在资料的基础上概括出分析类别和理论结论。质的研究并不是为了要论证什么“假设”,重要的是从实际事物中发现什么。质的研究者通常从研究的经历和过程中获得体验、在资料和事实的基础上归纳出相关的概念、理论。
(5)描述性的研究视角质的研究依据现象学的理论,从研究者自身亲历的角度,基于现场的观察记录、访谈实录、文件、图片、实物等作为主要的资料来源,通过对这些有意义资料的描述,向读者详细具体地展示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解释和判断,使读者能对所发生的事情的内容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的、完整的和形象的认识,其研究结果是描述性的,读者可以凭自己对这些事情的理解作出相应的解释和判断。
(6)整体性质的研究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独特事件,这些独特事件的原因是由各个不同的原始条件决定的,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境遇和逻辑,因此对于这种独特事件的研究本质上都是历史的。质的研究反对以一种先在的,不变的客观规律假说来解释社会现象,不主张将研究的场所、人们、或团体简约为变项来处理,而是将现场所有的人和事物看作一个整体,描写一幅社会整体的图画,这些描写可能包括研究对象的历史、宗教、政治、经济和环境等。3.质的研究在信息化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1)质的研究对教育研究的适应性
质的研究作为一种与量化研究有着明显区别的研究范式,由于其显著的人文特征,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在我国的教育研究领域,长期以来一直以定性的、思辨的研究范式为主导,人们习惯于从哲学的、逻辑的和社会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教育规律。上个世纪80年代后,量化研究方法开始在教育研究领域重视,并逐渐形成一种趋势。进入90年代后,人们开始对量化研究范式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进行反思,质的研究逐步受到人们的理解并开始普及。人们逐步认识到,教育由于其天然的人的属性和社会性,质的研究方法更适合于深入地、细致地研究具体的教育中的人类社会问题。
(2)质的研究与量化研究需要综合运用质的研究与量化研究有各自的特点,又互相联系,在教育研究中需要综合运用。研究者要了解质的研究与量化研究各有哪些特点,然后根据研究对象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相互配合,从不同的侧面达到对研究对象的全面了解。表8-4列出了两种研究方法的特点:(请阅读教材P289)Sfb2018年12月10日
(3)质的研究适合一线中小学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科学研究。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需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科研制度,让每一个教师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使教育科研真正与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日常教学工作结合起来。
4.质的研究的基本步骤
质的研究过程一般分为研究的准备、研究的实施、研究的总结与评价三个基本阶段,每一阶段包括一系列的基本步骤。
(1)质的研究的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的总体任务是确定研究的方案,包括要研究的现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法等,研究方案是否合理、可行,直接影响到研究的质量和结论。具体的准备任务包括:
①明确研究的现象
②明确研究的问题
③确定研究的对象
2.质的研究的实施阶段
质的研究的实施包括进入研究现场、收集研究资料、深入发展等三个方面。①进入研究现场(启动现场研究)
质的研究中的“进入研究现场”是指研究者与被研究对象在一起生活、工作、劳动,以全面参与其生活的方式进行观察,了解对象的情况。
在信息化教育研究中,更多的情况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是同一个人,例如,以校为本的教师研究与专业发展的课题中,学科教师既是质的研究者,又是自己研究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计划“启动现场研究”,而无需得到谁的进入许可。
作为外来的研究者,需要征得“守门人”的准入许可和更多的帮助。质的研究中所谓的“守门人”,是指那些在被研究者的群体内对被研究对象具有权威的人,他们可以决定这些人能否参加研究,或决定是否允许研究者进入研究现场。
②收集研究资料收集研究资料是质的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者必须依靠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才能得出研究的结论。在质的研究中,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有参与观察、访谈、实物收集等。
ⅰ)参与观察法
参与观察法是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一起生活、工作、在密切的接触和直接的体验中倾听和观察被研究者的行为,体验他们的情感和价值观,从而深入到社会文化内部了解被研究者对自己行为的意义价值,是质的研究中收集资料最基本的方法。
研究者需要在开始进行观察时设计自己的观察提纲,包括时间、地点、对象、事件、原因等等,然后根据提纲实施观察,同时,研究者需要随着研究的进展调节观察的内容和方式。
在观察的过程中,研究者对观察的现象和信息记录的内容要准确、简洁、具体,可以使用计算机、录像机、录音机等技术设备。在使用记录设备和纪录之前,应该告之被研究者,获得对方的允许后再使用。
ⅱ)访谈法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面对面地谈话,研究者通过口头谈话方式从对象那里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与人们平时的谈话相比,访谈法是一种研究性谈话,具有特定的目的和规则。通过访谈,研究者了解对象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生活经历、有关事件的事实、以及与研究有关的信息与资料。
访谈法根据访谈结构的控制程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结构型”、“半结构型”、“无结构型”。
“结构型”访谈,研究者根据自己事先设计好的、具有固定结构的访谈提纲进行访谈,研究者对访谈的内容和进展起主导作用,对所有的受访者都采用同样的程序和问题。
“半结构型”访谈,研究者根据访谈提纲进行访谈,同时,鼓励受访者提出问题,并根据访谈进展情况灵活调整访谈的程序和内容。
“无结构型”访谈,研究者不事先固定访谈内容和话题,鼓励受访者用自己的语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研究者主要起引导作用,尽量让受访者谈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ⅲ)实物收集收集实物资料是质的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收集的实物包括所有与研究问题有关的东西,可以是人工制作的东西,也可以是经过人加工过的自然物。这些资料可以是历史文献,也可以是现时的记录,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影像资料,可以是平面的资料,也可以是立体的物品。
③深入发展研究
在质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与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逐步深入,研究者对研究的现象和问题逐步全面了解,研究者需要不断进行反思,总结,归纳自己所看到和听到的事实的规律,从收集到的资料中和自己参与的感受中抽出理论框架,并根据自己初步的理论归纳去进一步调整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使研究逐步聚焦在现象和问题的核心。
3.质的研究的总结与评价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资料分析、理论建构、撰写研究报告、研究质量评价四个方面。
①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是研究者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分析的过程,目的是对资料进行意义解释。资料加工的过程包括对资料进行编号、归档、阅读、汇总、类属分析、情景分析、寻找意义等。
“类属分析”是指分析资料的过程中,将具有相同属性的资料归入同一个类别,并用一定的概念命名。
情境分析是指将分析的资料放置于研究现象所处的自然情境之中,按照故事发生的时序,对有关事件和人物进行描述性分析。
资料分析有因果分析、部分与整体之间的阐释循环、时空回溯、直觉与想象等思维方式。
②理论建构
1967年,格拉斯和斯特劳斯(Glaser&Strauss,1967)提出了质的研究中的
“扎根理论”(GroundedTheory),认为质的研究的理论应该从经验资料中来,研究者在开始研究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需要在研究的进程中直接从原始的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上升为理论,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采用归纳来建立理论的方法或风格。“扎根理论”认为形成质的研究理论的基本原则是:扎根理论提出者:BarneyGlaser概念必须源于原始的资料;概念本身应该得到充分的发展,内容比较丰富;理论中的每一个概念应该与其他概念具有系统的联系;由成套的概念联系起来形成的理论应该有较强的适用性。
③撰写研究报告
质的研究报告撰写强调研究者对研究现象和问题的反思,对现实的理性建构,以及自己在研究问题中的角色和价值观的反映,是研究者用自己的方式把自己看到的现象用讲故事的方式说出来。
质的研究报告通常包括以下部分:
问题的提出,包括研究的现象和问题;
研究目的,包括个人的目的和公众的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等;
背景知识,包括文献综述、研究者个人对研究问题的了解和看法,有关研究问题的社会文化背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身份介绍,与被研究者的关系;
研究方法的介绍,包括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现场的准入、研究的进行方式、收集资料的方式、写作的方式等;收集资料的归纳;研究结果,基于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理论结论,阐明理论的实践意义,对研究结果的检验等。
在以校为本的信息化教育研究中,一线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开展“行动研究”,大多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其研究结果通常采用“叙事研究”报告的体裁写成研究报告。
所谓“叙事研究”(NarrativeResearch)是指研究者(多数情况下是参与行动研究的教师本人)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实质是“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即“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变自己的生活”。在信息化教育研究中,从过去强调理论研究“论文”到“叙事研究”报告的变化,实质是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模式的转变。质的研究不只是为了发表教育论文,而是让教师以多种方式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目的是为了反思并促进变化。
教学活动中,叙事研究报告的内容包括教学叙事、管理叙事或德育叙事。由于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最日常的教育生活,所以,信息化教育研究中将教学叙事作为叙事研究报告的重点。撰写信息化教育研究中的教学叙事的主要原则是:
•
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
•
教学叙事是对具体的教学事件的叙事,但它不同于课前的教学设计教案,也不同于课后的“课堂实录”,它必须包含一个或几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和“教学冲突”。
•
每个教学叙事所叙事的教学事件必须具有典型性,反映了教师以自己的方式处理教学事件之后取得的某种教学效果,或是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某种教学遗憾。
•
以“叙述”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
•
尽可能描述参与者自身在教学活动当时的“心理”状态。常常使用诸如“我想……”,“我事后想……”这样的句型来描述。
•
一份完整的教学叙事应有一个照亮整个文章的主题,这个主题是在教学事件的事实上产生的,而不是以某个“理论”作为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去“论述”理论。
•
叙事报告要实事求是,分析讨论不夸大,不缩小,不能以偏概全。
④研究质量评价。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一般采用“效度”来衡量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即研究的结果是否反映了研究对象的真实情况。
质的研究认为,对于同一个现象的研究具有多种角度的说明,并不是将研究的结果与某个外在的客观存在相比较,主张效度应该是多样化的、丰富的、变化的。质的研究所说的“效度”与量化研究所说的“效度”在认识上是不同的。
质的研究的效度,即对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的判断,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当事人的记忆衰减,导致对所叙述的问题和事件的模糊;
间接资料来源引起的不准确性;
研究者本身及其使用的设备仪器对被研究者带来的心理影响;
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引起的理解上的差异。
质的研究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对研究的效度进行检验,比较常用的检验方法是“三角检验法”。“三角检验法”是将同一个结论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情景和时间,对样本中的不同的人进行检验,目的是用不同的渠道对已有的结论进行相互验证。如图8-4和图8-5所示。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网络分析(SNA)(SocialNetworkAnalysis)SNA源于2O世纪3O年代英国的人类学研究,成熟于20世纪7O年代
网络分析探究的是深层结构———隐藏在复杂的社会系统表面之下的一定的网络模式。
——巴里·韦尔曼社会网络分析(SNA)社会网络是指社会行动者(Actor)及其间的关系(Relation)的集合。SNA以行动者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内容,它通过对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模型进行描述,分析这些模型所蕴含的结构及其对行动者和整个群体的影响。基本概念节点(Node)表示网络中的行动者节点之间的连线(Tie/Link)表示行动者间的联系阅读教材
P297引进数学中的矩阵方法
事件a事件b事件c事件d事件e事件f事件g事件hann 1 0 1 0 1 0 1 0beth 0 1 0 1 0 1 0 1chris 1 0 1 0 1 0 1 0don 0 1 0 1 0 1 0 1ed 1 0 1 0 1 0 1 0flo 0 1 0 1 0 1 0 1gill 1 0 1 0 1 0 1 0hall 0 1 0 1 0 1 0 1SNA约定,矩阵中行代表某种关系的发送者,列代表某种关系的接受者当然也存在无方向网络试试看,用社群图表示这个网络中的人际关系邻域(Neighborhood)度(Degree)出度和入度(Out-Degree,In-Degree)密度(Density)点入度(Indegree):某特定成员的入度值的高低表示该成员与其他成员的交互状况,通常用来描述特定成员被其他成员的认可和欢迎程度,如某行动者获得的其他学习者的回帖子总数平均入度(AverageIndegree)描述整个虚拟学习社区的交互协作特征。虚拟学习共同体具有高平均入度说明其成员发表的讨论观点之间相互引用的程度非常高点出度(Outdegree):计算特定行动者与其他行动者发生交互关系个数。表明特定成员与其他成员交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某行动者给其他行动者所发的帖子总数,叫做这个行动者的点出度相对中心度(NrmDegree)
=实际度数/最多可能的度数,
n个点的网络中,“最多可能的度数”等于(n-1)。分析指标密度(density):
SNA中最常用的测度之一,一个网络中各节点间的连线越多,该图的密度就越大,它代表一个图中各个节点间联络的紧密程度,在二值网络图中,密度的取值范围从0到1。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分类整体网络分析:集中于社会心理学中的小群体内部关系研究,探讨网络结构随时间的变迁和网络中成员的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方式——要求有网络界限自我中心网络分析:主要关心的问题则是个体行为如何受到其人际网络的影响,进而研究个体如何通过人际网络结合成社会团体节点中心度(degreecentrality):
测量行动者在整个网络中影响力的指标,指的是与该节点有直接关系的节点数目,如学习者发布的帖子数与获得他人响应的帖子数之和。节点中间中心度(betweennesscentrality):
测量一个行动者对于资源控制程度的指标,如果一个行动者处于许多交往网络路径上,可以认为此人居于重要地位,因为他可以通过控制或者曲解信息的传递而影响群体,因而该点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网络中心势(networkcentralization):
以节点中心度为基础,对整个网络的中心趋势进行分析,以了解整个网络的交往对少数行动者依赖的程度,它的取值范围从0到1。在星型网络中,整个群体完全依赖占据核心位置的人,其中心势为1;而在环形网络中,所有的行动者点度都一样,整个网络的中心势为0。重要概念:弱关系强连接”(strongtie)往往形成一个个小圈子;“弱连接”(weaktie)会连接出一张大网络。亲朋间的信息有太多共性社会网络分析的是关系数据:以关系为分析单位分析的单位不是个体,而是在他们两者(通常更多)之间的结构(网络)和链路。——位置和关联Ucinet社会网络的不同类型小群体(clique):网络中相对凝聚的小团体同位群(block):网络中并立的子群社会圈(socialcircle)组织内部的网络市场网络……复杂网络Blog部落可视化2006年中国电影演员合作网络美国政治书网络吴涛上海师范大学,2025年1月19日教学设计的方法论
基于设计的研究
(DesignBasedResearch)教育技术学的工作方式至少有一项是的教学实践(解决问题)(促进教学)理论技术教学设计效果评价基于设计的研究新新新新新吴涛上海师范大学WuTao8cn@163.com
基于设计的研究(DBR:DesignBasedResearch)是一种当今广为采用的探究学习的新方法论,它旨在设计一些人工制品(如软件、工具、教学环境)作为一种教学干预或革新(Innovation)应用于实践,以潜在影响自然情境之中的学与教并对其作出阐释。它通过设计、实施、评价、再设计的迭代循环过程产生基于证据的理论,并以此促进持续的教育革新。有时也称为教育设计研究(EDR)。DBRisusedininvestigatingthescienceclass.基于设计的研究
(DesignBasedResearch)基于设计的研究的一般特性DBR有三个主要目的:一是开发成功的设计或教育革新(如有效教学环境);二是提升理论,即提高对学习和认知的理解,形成设计原则;三是面向实践,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并促进教育/教学实践发展。自然情境、问题、设计和理论是DBR的关键因素,它们以一种难分难解的方式相互交易(Transactive)。在自然情境中,研究者通过设计解决现实问题,并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这些要素涉及多次的迭代循环或DBR专家柯林斯所指的“不断进步的修正”(ProgressiveRefinement)以检测革新的价值,并由此促进理论的发展。DBRhasthreetargets:successfuldesign;promotingtheory;practiceorientation.
设计即研究
——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发展设计研究包含两个主要目的,它把设计看作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不仅是创造新产品的过程,把以往剥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通过交织一起的设计和研究过程而整合起来。它需要同时考虑满足研究者(开发者)与教学实践者/学习者(用户)的需要:一是面向实践,开发成功的设计或教育革新(如有效学习环境),解决学习者的学习问题并促进教学实践发展;二是提升理论,特别是有关学习的理论和设计理论。也就是说,设计研究需要提高我们对学习和认知的理解,并形成有效实践这些学习理念的设计原则。设计研究的方法论特性
一、目的双重性
设计研究将先前不存在的一套教/学系统作为革新应用于实践,这对对于现有学习环境来说本质上是一种干预,而研究者就是要观察这些干预如何对学习者起作用的,进而对这些革新进行再设计,他们的角色穿行在观察者、行动者和设计者之间。很多研究者采用的是非干预主义的姿态。只以“旁观者”的形式与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二、干预主义与设计导向迭代是对核心开发活动的重复应用,包括了对问题,解决方案定义以及解决方案实现的连续的细化。增量是增长对问题的理解或是扩展解决方案。面对对自然场景中复杂的学习现象,设计研究必定要经过分析、设计、实施、评价、再设计、理论修正等环节多次迭代增量的过程,以达到对设计原型理论和学习环境计实践的“逐步求精(ProgressiveRefinement)”。设计研究建立反思基础上的迭代增量,对过去设计的反思基础上形成新的认识并对原型进行修正,以产生增量效果。三、迭代增量与过程导向基于设计的研究的迭代过程迭代1迭代2迭代增量设计研究强调“有用知识”的产出,将工作指向实践,需要深入现场解决和研究来自教育中的实践问题。设计研究承接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探究路线。设计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的设计,而理论的效力又与设计如何解决问题密切相关。问题、解决问题的设计活动、理论和自然情境也就构成了设计研究的关键要素,它们以一种难分难解的方式“交互作用”(Transaction)。四、实用主义与效用导向(一)多种方法的整合调查、专家访谈、案例研究、比较分析、交互分析、同伴评价等各种方法经常被设计研究者使用。通过整合方法的应用,从多个来源收集的数据提高了研究的客观性、效度和可应用性。五、整合性(二)多领域专长知识的整合设计研究的目的不是检验理论,而是在提升实践中发展理论,这就决定了不可能直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解决那些复杂的教育问题。在实践境脉中,研究者需要与实践者和不同的参与者紧密合作,利用各自不同的专长知识共同生成设计和分设计,推动设计研究向前发展。五、整合性实用性:干预,解决现实问题务实性:理论+实践迭代性:ADDIE,Redesign整合性: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情境性:环境教育设计研究的特征设计研究的步骤EDR以开发目标为起点,
以实践为主线,
逐步提取设计原理的过程。1、从实践问题入手研究2、理论嵌入解决方案:理论+实践3、经验测试与精炼的迭代循环:逐步求精4、分析和反思设计研究的步骤课堂情境中的设计研究实践框架暗明暗多个设计相关领域专长的整合,包括:广博考察(InformedExploration)生成(Enactment)当地影响评价(Evaluation:LocalImpact)扩展影响评价(Evaluation:BroaderImpact)四个阶段的完整学习设计框架,使得整个研究过程环节更加完善、严谨和规范。整合型学习设计框架的过程描述理论成果:领域理论:深化对于学习的理解设计框架:设计方案设计方法论:如何设计实践成果:人工制品,教学活动,教案输出结果PDCA循环又称为戴明环(DemingCircle),是由美国著名管理学专家戴明博士(W.E.Deming)提出的。质量管理中的PDCA循环PDCA循环认为质量管理工作须顺序经过四个阶段:计划(Plan)阶段,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或所要实现的目标,并提出实现目标的措施或方法;执行(Do)阶段,贯彻落实计划阶段提出的措施和方法;检查(Check)阶段,对照计划方案,检查贯彻落实的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纠偏(Action)阶段,把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变成标准,分析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1)周而复始(2)大环带小环(3)阶梯式上升PDCA循环的特点基于设计的研究的迭代过程迭代1迭代2迭代增量(1)周而复始循环的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结束了,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可能还有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再进行下一个PDCA循环,依此类推。PDCA循环的特点(2)大环带小环类似行星轮系,一个组织的整体运行体系与其内部各子体系的关系,是大环带动小环的有机逻辑组合体。(3)阶梯式上升循环不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循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水平逐步上升的过程。项目(Project)是完成某个独特的产品或服务所做的一次性努力。项目管理(ProjectManagement)就是把各种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应用于项目中,以满足和超过有关各方面人士的要求。有效的项目管理是指在规定的时间(Time)和成本(Cost)内,在保证质量(Quality)的前提下,完成项目目标,达到用户满意。其中的“要求”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已知需求,二是指潜在需求。项目和项目管理
(ProjectManagement)项目管理概观项目管理的十大知识领域教学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
(张祖忻,1992)教学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
(张祖忻,2011)第1章绪论第2章开展前期分析第3章组织教学课题第4章分析知识要点第5章阐明学习目标第6章制定教学策略第7章编写教材脚本第8章进行形成性评价第9章推广教学设计成果第10章管理教学设计项目DBR≈ADDIE+PDCA+PM通过将质量管理思想和项目管理思想与设计研究相结合,使得“设计研究”充分彰显特性,推进研究的进展,并且进一步保障了研究过程的质量和研究结果的质量。但有学者会提出不同的见解,如此这般,设计研究的“设计”特性就缺失了。实际上,我们的观点是将设计特性作为内容放入PDCA循环之中,设计同样需要增量、迭代。设计研究
与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相结合ADDIEDBR≈ADDIE+PDCA+PMDCAPPM迭代、增量(1)通过逼真(Authentic)的学习境脉,沟通中、小学校学生去境脉化的课堂和真实的科学世界之间的隔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生态素养,解决与生态有关的问题。(2)对于我们(作为研究者和学生)来说,也同样是在真实的教学设计任务中来学习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发展教学设计能力。这既是一个设计过程,也是一个研究过程,更重要的是两者的结合,通过设计来学习(LearningbyDesign)。“生态素养”学习项目概述学生在研究湿地中的植物秉承DBR的原则,具体操作方案如下:第一步、充分利用本研究团队的学科结构合理的优势,针对初中或高中,选定“生态素养”作为科学主题。通过观察、访谈挖掘教和学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分析引发障碍的因素分析,设计学习与教学的研究方案。第二步、将研究方案在研究团队内进行“模拟实验”,抽取其中重要的关键要素。第三步、根据抽取的关键要素,进行“小规模的控制实验”,修改学习与教学研究方案。ResearchSteps:1.chooseasubject,analyzetheobstaclesinit,designaproject2.Simulationexperimentsinresearchgroup,findingmainfactors3.Smallscalecontrolledexperimentsandrevisingtheproject基于设计的研究(案例)第四步、在上海市初中或高中一所中学,进行第一轮的我国案例研究。第五步、初步收集整理数据,对第一轮研究进行反思,修改学习与教学研究方案;并且请专家评审研究方案、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第六步、重复第二步和第三步第七步、完成第二轮我国案例研究。第八步、总结提高,修改学习与教学研究方案,提升理论。4.Experimentinmiddleschools5.Collectingdata,reflect,revisetheproject,consulttheexperts6.repeatStep2and37.Thesecondcycleofexperimentinmiddleschools8.summary,revisetheproject,promotingtheory本研究方案的最大特点是在进入班级课堂实施实验之前,先进行了两轮小规模的实验。这样原来进行的两轮实验,现在就可以进行六轮实验,贯彻了DBR的“逐步求精”原则,从而大大提高了实验结果的信度和效度。虽然研究的步骤增加了,但是研究方案在进入大规模实施之前已经进行了两次优化,使方案的可行性大大增强。基于设计的研究(DesignBasedResearch)DBRisProgressiveRefinement.
三、信息化教育研究实践
信息化教育研究由研究对象、方法技术、科学理论等三个基本的要素组成,具有发现事实、探究规律、解释和预测等功能。信息化教育研究以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和资源为研究对象,以解决信息化环境中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推进教育的发展为目的。信息化教育研究的实践包括研究课题设计阶段、课题实施阶段、课题总结阶段三大部分。
(一)信息化教育研究课题的设计
信息化教育研究课题的设计有二种方式:研究课题的系统化设计,研究课题的逆向设计。
1.研究课题的系统化设计
研究课题的系统化设计强调从分析现实状况的问题出发,针对存在的问题去探求事物的矛盾和发展规律,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教育的发展。基本的设计步骤如图9-8所示:
图信息化教育研究的研究课题的系统化设计
研究课题的系统化设计的基本步骤是:
现状分析,找出问题;
带着问题查阅有关资料;
根据问题确定研究选题,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对所确定的方向性研究问题进行分解,形成一定的问题结构层次,然后在问题结构层次中聚焦并确定具体的问题,形成初步选题。一个大的课题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小的问题(作为子课题)来进行研究。
确定研究方法;
设计研究过程;
形成完成的研究方案。
2.研究课题的逆向设计
“信息化教育研究的研究课题的逆向设计”即首先明确教育教学的发展目标,然后根据发展目标进行信息化教育研究课题的设计。
在教育科研活动中,逆向设计帮助研究者从一开始就对自己的研究目标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它使你明白自己将走向何方,更清楚自己现在身处何处,并在全部研究过程中始终使自己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它还有一个与传统的课题设计方法不同点:传统的教育科研设计一般是将评价放在研究结束之后,认为评价是对全部研究工作所作的总结;逆向设计与此相反,当研究者开始设计研究课题时,最终的目标却是首先考虑的出发点,评价不仅仅是最终的归宿,更重要的是贯穿研究进程始终的导向。
课题的逆向设计分为以下几步:
根据国家标准和教育目标确立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确定证明课题研究达到结果的评价标准;
分析现状与结果之间存在的差距;
设计课题实施的研究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物业管理服务协议:智能住宅小区安全监控合同3篇
- 2024年标准社区安保协议终止书版B版
- 2024年知识产权许可合同:专利权人与被许可人之间的专利使用
- 2024年隐名股东权益分配合同版B版
- 2024食用油包装设计及印刷服务合同3篇
- 2024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与质量安全保障合同
- 2025年度电影剧本创作编剧助理及现场工作合同3篇
- 2024年钟点工雇佣合同3篇
- 2024年重点交通枢纽土方运输工程承包合同书范本3篇
- 2024年智能消防系统研发与实施合同3篇
- 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必背知识点考点提纲
- 开展医院安全应急演练工作计划三篇
- 怪兽充电宝商家合作合同
- 宜宾市叙州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 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理论试题集 第八章 自动监测
- 钢材压延加工生产技术
- 农村教师政协提案范文
- DL-T5706-2014火力发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导则
- 重庆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传承传统文化教育教案(3篇模板)
- JT-T 1495-2024 公路水运危险性较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审查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