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去家族化问题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4100字_第1页
《企业去家族化问题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4100字_第2页
《企业去家族化问题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4100字_第3页
《企业去家族化问题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4100字_第4页
《企业去家族化问题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4100字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去家族化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TOC\o"1-2"\h\u30790企业去家族化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43161.1家族企业高管激励问题研究 1313091.2家族企业去家族化问题研究 111201.3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 2130461.4文献述评 316244参考文献 41.1家族企业高管激励问题研究有鉴于家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所具备的独特效用,许多学者对于此领域也研究颇深。本文简要梳理了相关的家族企业高管激励问题及学者探究其对企业的作用机制。李云、刘婕[13]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主张通过股份持有的方式将经理人与企业的利益目标相协调统一。张玮和陈凌[14]以中国家族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当首席执行官是非家族成员时,首席执行官与非家族高管之间的薪水差距会缩小,这种薪资的变化可能降低企业绩效的稳定性。许瑜与冯均科[15]以上市公司为例,研究公司的创新因素是否会被高层激励影响,研究表明如果将激励的重点放在薪酬激励上,可以更有效地促进管理者的薪酬激励活动。陈家田[16]从多个方面讨论分析中小板家族企业高管薪酬制度的问题,接着和非家族企业对比发现,非家族公司高层待遇薪酬敏感性显著高于家族企业高管,家族成员参与公司管理对高管薪酬没有重大影响。1.2家族企业去家族化问题研究家族企业是中国传统经济组织形式,对我国市场经济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随着家族创始人的努力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家族企业也面临着是否选择聘请职业经理人转型为现代企业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就需要深入了解“去家族化”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影响关系,故此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就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关于去家族化和企业价值的关系剖析,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部分学者认为它们存在正相关关系。涂敏[17]和王藤燕[5]指出,引入外部管理人员完成去家族化对公司绩效有重要影响,而所有权转让并完成去家族化对公司绩效没有显著影响,“去家族化”程度越高,企业的价值越大,业务绩效就越好。李欢、郑果娉、徐永新[6]通过对上市家族企业进行跨年度的数据分析,实证表明“去家族化”的程度越深,公司的价值就越高,公司的业绩就越好,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可以减少关联交易和其他非法经营的发生,弱化了第二类代理问题;此外,家族化程度的降低也提高了管理者的薪酬水平,这可能会扩大第一类代理问题的成本,第二类代理问题对公司的整体价值影响比第一类代理问题更大。陈阳与霍琦媛[18]通过对美的集团的管理结构和财务状况的探究,发现去家族化方式在美的集团的可行性,并提出家族企业应该运用该模式进行企业转型和长久性发展。罗进辉与李雪[19]以股权家族化的视角出发,采用实证的方法探究绩效与高管“家族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家族化程度随着绩效反应的变差而提高,上述研究表明企业高管由家族成员担任不利于企业的业绩提升。另一些学者认为“去家族化”程度与公司价值负相关,过去的研究里,一部分研究认为家族成员在持股的前提下,对于企业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益处的。SchulzeWS[20]从公司成本角度出发,认为家族成员可以节省公司代理成本,更是得出家族化程度愈深,愈有利于该公司的经营绩效。Ronald和David[21]采用实证的方法并最终认为,相较于非家族企业而言,家族企业在企业经营效果上往往表现更加令人满意。胡晓阳[22]发现股权集中度是企业家族化程度的影响因子,他通过研究证明,股权集中度越高,大股东对公司的管理参与度越高,有助于提高公司业绩。柯大钢、毕艳杰[23]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发现,由于家族企业的管理者也是大股东,不会做出有损公司利益的事情,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并且因为家族成员是管理层的特殊原因,他们在管理公司的同时也会尽自己的能力提升公司的价值。此外,陈辉格[24]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代理理论和责任理论,并考虑了CEO的控制权,当家族成员担任高管时,如果CEO的结构权力得到增强,其对股权的控制权降低,企业价值就会提高。1.3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通过比较以往的学术文献可以发现,学术界就公司绩效情况以及股权激励程度之间的影响关系有着并不相同的研究结论。学术界有部分声音认为这种关系属于正向的关系。盛美兮[25]通过对青岛海尔四个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及完成情况的分析,发现这些计划对于企业的绩效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应,促进企业获利,不仅如此,这些计划也在资本市场上给青岛海尔获益颇丰。林萍和刘雅玲[26]为了判断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分析一百多家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财务数据,发现激励的程度和CAR的表现在短期内是属于正相关性,股权激励的激励力度与企业获利能力在长远角度来说是正比关系。刘银国[11]对于激励强度的判断是有基于被激励者的行权条件和以往历史业绩来进行判定的,与部分福利型股权激励企业相比,公司的绩效水平和市场反应随着激励力度的增强而提高。宋玉臣、李连伟[27]选取了在一定时期内实施股权激励的200多家公司进行研究,发现股权激励这一研究因素对于绩效来说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王君彩与张娟[28]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方法对部分创业板公司进行探究,最终得出股权激励利好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价格表现这一研究结论。邵帅等[10]通过研究股权激励效果,得出资本市场对于国有产权前提基础上所行使的股权激励行为并不是十分看好,就绩效而言也相较差于民营企业;在研究案例变为私募控股时,资本市场对于上海家化的前景看多,市场收益表现有所改善。经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市场投资与股权激励关系探究,张海平、吕长江[8]认为股权激励计划可以控制一些没有效果甚至负影响的投资行为,在做对比研究后还得出了股权激励还能够起到一定的压抑过度投资的作用,这对公司发展而言无疑是正向的。DavidAboody和NicoleBastianJohnson等[29]研究了不同阶级的员工与股权激励的效果关系,实证分析发现,股票期权对公司绩效有较好的影响,但主要高级管理人员和非管理层员工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较小。也有些研究者认为股权激励和企业绩效并不具备充足的相关性,有的研究甚至认为两者间出现了负向的相关关系。林丽萍等[30]在对12年相关的案例企业进行研究后发现,在大多数创业板上市公司未达到股权激励目标的前提下,正向的关系并没有在股权激励和业绩中显示出来;在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基础上,后者的激励效果较为明显,效果相对较好。史金平[31]在对案例进行高管层持股情况和ROE变化情况的研究分析后,最终认为股权激励不利于企业绩效发展。刘广生与马悦[32]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后,分析出股权激励对业绩的影响甚微。石龙、徐恒博[33]以股权激励在中国的实施为研究起点,他们认为现阶段,我国还没有足够完善的股权激励相关制度来发展股权激励,其所具备的效用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内,在目前的市场上,它仍然需要不断的进步,因此股权激励的正效应对企业收效甚微,甚至危害企业发展。Himmelberg等[34]运用实证研究法,把600多家企业十多年来的财务数据收入研究样本,通过统计模型将企业特征作为变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公司经营人员持股对公司业绩增长没有明显的正向影响。1.4文献述评从前文的文献综述内容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对于家族化问题在企业经营绩效上的表现理论界还并没能形成统一的、被普遍认可的理论成果。究其因是研究者的研究环境不同,以及大多选取的案例不一致所导致的。而且在以往的研究内容中对于“去家族化”和股权激励的两相结合这一研究方向还是相对匮乏。因此,本文选取既有“去家族化”背景又有股权激励计划实施背景的美的集团,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从资本市场、财务状况以及经济附加值三个角度对美的集团的“去家族化”进行剖析,并最后给予类似情况的企业相关建议,以期为我国“去家族化”企业实施股权激励提供一些参考,从而更切合实际地提升公司绩效。参考文献[1]王晓婷.基于家庭视角的家族企业传承研究[D].浙江大学,2010.[2]陈敬.关于家族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01):115-116.[3]许静静,吕长江.家族企业高管性质与盈余质量——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管理世界,2011(01):112-120.[4]何轩,宋丽红,朱沆等.家族为何意欲放手?——制度环境感知、政治地位与中国家族企业主的传承意愿[J].管理世界,2014(02):90-101+110+188.[5]王藤燕.家族企业去家族化影响因素及其绩效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6]李欢,郑杲娉,徐永新.家族企业“去家族化”与公司价值——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14(11):127-141.[7]余恕莲,王藤燕.市场化进程、去家族化与研发投入——基于中国高新行业上市家族企业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6,35(9):27-34.[8]吕长江,张海平.股权激励计划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J].管理世界,2011(11):118-126+188.[9]辛宇,吕长江.激励、福利还是奖励:薪酬管制背景下国有企业股权激励的定位困境——基于泸州老窖的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2012,(06):67-75+93.[10]邵帅,周涛,吕长江.产权性质与股权激励设计动机——上海家化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2014(10):43-50+96.[11]刘银国,孙慧倩,王烨等.业绩型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J].中国管理科学,2017,25(03):49-58.[12]陈效东,周嘉南.非激励型高管股权激励、企业投资方式与控制人收益[J].管理评论,2016,28(05):161-174.[13]李云,刘婕.我国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股权激励——山西票号身股制的当代启示[J].南方金融,2019(09):63-70.[14]张玮,陈凌,朱建安.非家族高管更加“患不均”?——家族企业CEO身份对高管薪酬差距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8(11):40-50.[15]许瑜,冯均科.内部控制、高管激励与创新绩效——基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7,31(02):79-82.[16]陈家田.上市家族企业CEO薪酬激励实证研究——基于双重委托代理视角[J].管理评论,2014,26(11):159-168.[17]涂敏.家族企业去家族化与公司业绩[D].江西财经大学,2017.[18]陈阳,霍琦媛.“去家族化”在中国行得通吗?——以美的集团为例[J].中国商论,2016(22):166-167.[19]罗进辉,李雪.股权的家族化、家族高管与家族企业业绩[J].南方经济,2017(09):1-20.[20]WilliamS.Schulze,MichaelH.Lubatkin,RichardN.Dino.ExploringtheAgencyConsequencesofOwnershipDispersionamongtheDirectorsofPrivateFamilyFirms[J].The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003,46(2).[21]AndersonRC,ReebDM.Founding‐FamilyOwnershipandFirmPerformance:EvidencefromtheS&P500[J].TheJournalofFinance,2003,58(3):28.[22]胡晓阳.企业控制权的理论解释与实证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23]柯大钢,毕艳杰.董事会家族特征与公司绩效研究[J].经济管理,2006(14):32-36.[24]陈辉格,张天西,林秀凤.家族管理与CEO支配力对企业价值之影响[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01):100-107.[25]盛美兮.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的实施效应分析——以青岛海尔为例[D].江西财经大学,2018.[26]林萍,刘雅玲.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影响—基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7,38(12):99-105.[27]宋玉臣,李连伟.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绩效的作用路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EM)的实证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